高二历史学考复习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48265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126 大小:1.4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学考复习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6页
高二历史学考复习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6页
高二历史学考复习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6页
高二历史学考复习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6页
高二历史学考复习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6页
高二历史学考复习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6页
高二历史学考复习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6页
高二历史学考复习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6页
高二历史学考复习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6页
高二历史学考复习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6页
高二历史学考复习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6页
高二历史学考复习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6页
高二历史学考复习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6页
高二历史学考复习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6页
高二历史学考复习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6页
高二历史学考复习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6页
高二历史学考复习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6页
高二历史学考复习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6页
高二历史学考复习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6页
高二历史学考复习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6页
亲,该文档总共1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学考复习学案.docx

《高二历史学考复习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学考复习学案.docx(1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历史学考复习学案.docx

高二历史学考复习学案

试卷结构

1.题型及分值

选择题50分,材料解析题30分,简答题10分,探究题10分。

2.内容占分比例三个必修模块约各占1/3。

3.试题难度比例

全卷难度系数控制在0.8~0.85之间。

 

容易题

中档题

稍难题

难度系数

0.85以上

0.7~0.85

0.55~0.7

分值比例

70%

20%

10%

考试内容与能力要求

历史学科考试的能力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

识记:

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次。

它包括历史课程标准中的知道、了解、列举、简述等能力要求。

要求记住重要的历史时间、地点、人物、文献、事件等要素,识别重要的图、像、画,并通过阅读和观察、感知和体验的过程去获取历史信息。

理解:

指领会历史概念、现象等并能作简单的解释。

它包括历史课程标准中的理解、概述、概括等能力要求。

要求在识记的基础上,对所学的历史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对基本历史知识和历史问题的初步认识。

运用:

指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它包括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分析、比较、认识、说明、探讨等能力要求。

要求在识记和理解基础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说明问题;同时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联系社会实际,贴近时代,进行比较、评价和探究。

2015年考试内容与能力要求

历史必修Ⅰ

课次

考试内容

能力要求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①分封制

②宗法制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①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②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③元朝的行省制度

④三省六部制

⑤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①宰相制度的废除

②内阁的出现

③军机处的设置

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的影响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①《十二铜表法》和《民法大全》的地位

②罗马法的影响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①《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②责任制内阁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美国1787年宪法

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①法国共和政体在法律上正式确立的标志

②德国君主立宪政体确立的标志

第10课鸦片战争

①《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②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①太平天国定都的地点及影响

②《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①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

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③八国联军侵华的时间

④《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第13课辛亥革命

①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②武昌起义的时间

③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定都地点

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和其历史意义

⑤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①五四运动的时间及其历史意义

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③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标志

④北伐的对象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①南昌起义时间和历史意义

②秋收起义时间、主要领导人

③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④红军长征的时间和历史意义

⑤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第16课抗日战争

①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

②抗日战争中的重大战役

③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

④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和历史意义

第17课解放战争

①重庆谈判

②揭开战略反攻序幕的事件

③三大战役的名称及其影响

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①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和历史意义

②巴黎公社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①二月革命的结果

②“四月提纲”的主要内容

③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①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建立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①“一国两制”

②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

③“九二共识”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

③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①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②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

③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冷战”的含义和表现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①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②战后日本的崛起

③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苏联解体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

 

历史必修Ⅱ

课次

考试内容

能力要求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①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②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①商周冶铸业、唐宋制瓷业、汉唐丝织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②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①商人的来历

②交子、商帮

③宋朝城市的发展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②重农抑商

③“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第5课开辟新航路

①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

②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第6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①17世纪“海上马车夫”

②18世纪中期英国确立殖民霸权

③早期殖民侵略的影响

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①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②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成就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①洋务运动

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①19世纪末、1912~1919年、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②近代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①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的时间和主要成就

②中共八大

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②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①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②浦东的开发与开放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①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的标志

②中国电视业诞生的标志

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第18课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的新变化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①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②“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

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①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的影响

②二战后出现的世界三大经济支柱

第23课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①欧盟成立的时间和影响

②北美自由贸易区主要成员国

③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的时间

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①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②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间及影响

历史必修Ⅲ

课次

考试内容

能力要求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①“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意义

②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所属学派及思想主张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①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②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第3课宋明理学

①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②“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明清之际的重要思想家及其主张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①文艺复兴首先出现在意大利原因

②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基本含义

③“文学三杰”

④欧洲宗教改革开始的标志和影响

⑤新教三大教派

第7课启蒙运动

①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

②法国、德意志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③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和历史意义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①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②《九章算术》、《石氏星表》的地位

③《授时历》

④中国古代四大农书

⑤《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的作者和地位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①《诗经》、《离骚》

②唐诗繁荣的条件

③宋词的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

④元曲的代表人物

⑤明清小说的代表作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①汉字的演变脉络

②楷书、草书、行书的主要特点

③王羲之的主要书法成就

④魏晋、隋唐、两宋时期的主要画家及其代表作

⑤元明清时期文人画特点及代表作

⑥京剧的形成

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①牛顿的主要贡献

②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

③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

第12课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①拉马克提出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②进化论创立的标志和历史意义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①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影响

②法拉第的贡献

③互联网的影响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①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②魏源和《海国图志》

③“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④维新变法思想的代表人物和影响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①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和主要代表人物

②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③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①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评价

②“三大政策”的内容

③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和作用

第17课毛泽东思想

①“农村包围城市”革命理论的提出

②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③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①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①“两弹一星”的研制

②袁隆平选育杂交水稻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双百”方针的提出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①“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②教育的“三个面向”

第22课文学的繁荣

①雨果、雪莱代表作

②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③巴尔扎克、列夫。

托尔斯泰的代表作④海明威、贝克特的代表作

第23课美术的辉煌

①新古典主义美术的代表作及作者

②浪漫主义美术的代表作及作者

③现实主义美术的代表作及作者

④印象画派代表作及作者

第24课音乐和影视艺术

①近代最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

②约翰·施特劳斯、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

必修一政治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西周)分封制(理解)

(1)目的:

为了进行有效统治,西周实行宗法制。

(2)对象:

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授

予的后代,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3)诸侯义务与权利:

诸侯必须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并实行再分封。

层层分封后,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4)影响: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使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②诸侯在自己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二)宗法制(理解)

1.目的:

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核心内容:

嫡长子继承制。

3.特点:

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和规定等级秩序。

4.作用:

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5.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二者是互为表里,就实质而言:

分封制是权力的分配,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

第2课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内容及影响(运用)1.内容

①首创皇帝制度,确立了皇帝独尊、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的原则。

②建立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即三公九卿制。

三公即丞相(处理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和太尉(管理军务)。

诸卿分掌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③在地方全面推行郡县制,郡有郡守,县有县令,均由皇帝任命。

2.影响:

①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奠定了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强化皇帝的专制权威,激化阶级矛盾,秦短命而亡。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理解)

1.原因:

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

2.内容: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统辖。

3.结果:

王国越分越小,得到加强。

(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理解)

1.内容:

唐朝中央设(负责决策)、(负责审议)和(负责执行)三省,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相权一分为三。

尚书省下设六部,为具体执行部门。

2.作用: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分散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减少决策失误,提高办事效率;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三)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理解)

1.措施:

①军事上:

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上:

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负责监督;③财政上:

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四)元朝的行省制度(理解)

1.内容:

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机构)直接管理;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之下设路、府或州、县,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2.影响:

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五)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运用)

1.汉朝:

→依据:

德才

2.魏晋南北朝时:

“九品中正制”→依据:

3.隋唐以来:

①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为世家大族长期操纵政权提供保证,堵塞了庶族地主做官的道路。

②创立:

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始用分科考试方式选官;隋炀帝时,创设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③完善:

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④评价(影响):

A、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B、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C、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D、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理解)

1.原因: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根本原因);胡惟庸专权(直接原因)。

2.废除:

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制度。

3.影响:

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二)内阁的出现(理解)

1.原因:

丞相制度废除后,皇帝难以处理繁多的政务。

2.过程:

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制度形成;明宣宗时大学士具有了“票拟”权,英宗时“票拟”制度化;明神宗时,张居正任首辅,大权尽归内阁。

3.评价:

①明朝的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②阁臣的升降、职权的大小取决于皇帝,票拟的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三)军机处的设立(理解)

1.原因:

①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的事,连皇帝也难以更改。

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②康熙亲政后,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

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2.设置:

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军机处。

3.地位:

军机大臣品级不高,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4.影响:

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

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单元小结: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变脉络和趋势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脉络:

秦朝三公九卿制→唐朝三省六部制→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脉络:

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元朝行省制。

3.演变趋势:

⑴中央:

君权逐渐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⑵地方: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第一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

1.据考证,周武王灭商后,封舜的后代妫满于陈,妫满死后被谥为陈胡公.其后代便以“陈”为姓氏。

陈姓源流反映了西周时期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这项制度是

A郡县制B行省制C宗法制D九品中正制

2.宋元两朝的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

A.中书省和枢密院 B.中书门下和中书省C.参知政事和平章政事 D.枢密院和宣政院

3.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4.从明朝废丞相到清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表明

A.皇权专制日益得到强化 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加剧

C.相权重新得以恢复     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以调和

5.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

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

A.防止宰相权重难以控制B.完善中央集权制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保证决策的合理性

二.材料解析题6.(16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材料二(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

——《明史·职官志》

材料三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是几间值班用的平房。

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

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一所示的中央政权组织创立于哪一朝代?

图二所示的唐朝中央官制在历史上被称作什么制度?

(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太祖为加强皇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4分)

(3)军机处设置于哪一朝代?

根据材料三归纳军机处的主要职能。

(6分)

(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趋势。

(2分)

三.探究题

7.秦朝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你结合有关的历史知识作出评价?

(言之成理均可以给分)

 

8.地方行政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请回答:

(1)写出西周、秦朝和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名称。

(6分)

(2)请你从上述三种制度中任选一种,谈谈它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4分)

第5课 古代希腊民主制度

(一)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的主要影响(理解)

时期

改革

影响

公元前6世纪初

梭伦改革

公元前6世纪末

克里斯提尼改革

公元前5世纪

伯利克里改革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十二铜表法》和《民法大全》的地位(理解)

1.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的《十二铜表法》,标志着。

2.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汇编《民法大全》,标志着

(二)罗马法的影响(理解)

1.对罗马:

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稳定了,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保护,提倡,有利于调整社会纠纷,缓解社会矛盾,稳固了。

2.对后世:

是的法律体系,对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有力武器。

3.局限性:

第二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

1.公元前5世纪,谁担任雅典首席将军期间,鼓励公民积极参政,为公民发放“观剧津贴”,雅典民主进入“黄金时代”?

A、梭伦B、克利斯提尼C、伯利克里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