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教材教学案例4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52653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化学教材教学案例4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初三化学教材教学案例4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初三化学教材教学案例4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初三化学教材教学案例4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初三化学教材教学案例4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初三化学教材教学案例4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初三化学教材教学案例4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化学教材教学案例4篇.docx

《初三化学教材教学案例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化学教材教学案例4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三化学教材教学案例4篇.docx

初三化学教材教学案例4篇

初三化学教材教学案例4篇

初三化学教材教学案例4篇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

简单地说,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

下面就是为大家梳理归纳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三化学教学案例1一、导入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原电池的有关知识,请大家回忆,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

生:

(思考)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电解质溶液;生:

形成闭合电路;自发氧化还原反应。

二、新课讲授师:

[投影显示]如下图所示。

大家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

电流表指针的变化。

碳棒上有什么变化?

在两极发生了什么反应?

(生观察现象)生:

1.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移;生:

2.碳棒上有红色物质生成。

师:

请大家是这写出电极反应。

生:

铁为负极,碳棒为正极。

生:

Fe:

Fe-2e=Fe2+氧化反应;C:

Cu2++2e=Cu还原反应;总反应方程式:

Fe+Cu2+=Fe2++Cu师:

这里设计了三个实验,请大家分组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准确记录实验现象,汇报实验结果。

[投影显示]1.将两根碳棒分别插入装有CuCl2溶液的小烧杯中,浸一会,取出碳棒观察碳棒表面现象(图1);2.用导线连接碳棒后,再浸入CuCl2溶液一会儿,取出碳棒,观察碳棒表面变化(图2);3.浸入CuCl2溶液中的两根碳棒,分别跟直流电源的正极和负极相连接,接通一段时间后,观察两极上的现象并用湿润的KI-淀粉试纸检验所生成的气体(图3)。

师:

在此过程中请大家一定要操作规范,注意安全。

生:

前两个实验碳棒上没有明显变化;生:

第三个实验通电一会儿发现,与电源负极相连的一端的碳棒上有红色固体物质析出;生:

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碳棒上有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的气体生成。

全部生:

分析整理作出判断。

红色物质为铜,黄绿色使湿润淀粉-KI试纸变蓝的气体为氯气。

阳极产物氯气(Cl2);阴极产物铜(Cu)师: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提示]讨论提纲[投影显示]1.通电前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

这些离子是如何运动的?

2.接通直流电后,原来的离子运动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3.有关离子在两极发生了什么样的反应?

生:

(讨论分析)1.通电前溶液中Cu2+、Cl-、H+、OH-自由移动。

2.通电后带正电的Cu2+、H+向阴极移动;带负电的Cl-、OH-向阳极移动。

3.Cu2+在阴极得电子变成了单质Cu,Cl-在阳极失电子变成了Cl2。

师:

[总结板书]通电前:

CuCl2=Cu2++2Cl-;H2OH++OH-自由移动通电后:

阳极:

2Cl--2e=Cl2氧化反应;阴极:

Cu2++2e=Cu还原反应总反应化学方程式:

CuCl2=Cu+Cl2[概括]通俗记法,利用谐音。

阳(极)氧(化反应)师:

在电解过程中,电子是如何形成闭合回路的?

大家请看看课本第64页,归纳电子流动方向。

生:

电源负极电解池阴极电解质溶液电解池阳极电源正极师:

非常正确,我们一来总结一下。

师生:

电子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相反从电源负极流出,流向电解池的阴极,阴极附近的Cu2+在阴极得电子被还原为铜,溶液中的阴阳离子定向移动,阳极附近的Cl-在阳极失电子被氧化为氯原子。

氯原子结合形成氯气分子,失去的电子从阳极流回电源的正极,从而形成了闭合电路。

师: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与溶液的电离有什么关系?

生:

先有电离,后有电解。

电离不需要通电,电解建立在电离的基础上。

师:

现在大家一起来完成投影显示的表格。

生:

(每位学生完成一项,共同填好此表。

)初三化学教学案例2一、导课我国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

大家可以看到飞船卫星都有一双巨大的像翅膀一样的太阳能帆板,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

大家有没想过当飞船运行到太阳光照射不到的阴影区域时,电能从何而来呢?

视频:

工程师的解决办法二、民主导学【任务一】根据电解水的装置示意图,并阅读课本7980页,解决以下问题:

1、放电:

2、电解(定义):

3、电解池:

4、电解池的构成要素:

【任务二】水中加入电解质可以增强水的导电能力,但会不会影响电解水的反应呢?

我们通过探究实验回答这个问题。

【实验探究电解原理】以石墨为电极,电解CuCl2溶液【问题引导、自主学习】1、写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分析溶液中存在的离子有:

2、通电后,离子的运动方向:

向阴极移动。

向阳极移动。

【合作学习】3、预测电解产物,设计实验方案。

4、实验记录:

请利用桌面上的仪器和试剂,证明你的猜想。

实验现象与你的猜想一致吗?

你有新的结论和思考吗?

实验现象电极反应及反应类型阳极阴极电解CuCl2的总反应结论【投影展示交流】1、你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

2、阴、阳两极电极反应是什么?

3、你得到什么实验结论?

【反思整理】原电池与电解池的比较装置类别原电池电解池电极名称电极反应能量转变反应能否自发三、检测导结1、判断下列装置是否属于电解池:

ABCD2下列有关电解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电解池是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

B.电解池中阴离子向阴极移动,阳离子向阳极移动。

C.电解池中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极是阳极,发生氧化反应D.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过程就是电解质溶液的电解过程3.在原电池和电解池的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同属氧化反应或同属还原反应的有()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阳极所发生的反应;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阴极所发生的反应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阳极所发生的反应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阴极所发生的反应A.B.C.D.【反思总结】初三化学教学案例3一、指导思想带着希望和憧憬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学期,本学期我将继续在课改新理念和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学生发展为本,齐心协力,落实好学校制定给我的各项工作,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规范教学过程。

在科研的同时提炼自身的教学水平,在帮助学生发展各方面素质的同时,使自身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化学是一门初三刚开设的新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教师应正确引导,以期在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

本期担任初三6班的化学教学任务,学生的层次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在教学工作中要在教学进度以及知识难点上要有提升,并且要培养出能参加竞赛的同学。

而面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学中要以抓基础,教方法,教规律,多学多练一定让同学们的化学成绩达到学校的要求,为中考全面胜利扫清障碍。

三、教学总体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具体目标通过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得到发展。

知识与技能1.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能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以描述。

2.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3.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联系,并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

4.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5.通过对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及掌握,为将来的高中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过程与方法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能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4.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四、具体措施

(1)加强实验教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在教学中,要坚决防止只重讲授、轻视实验的偏向。

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安全教育,要教育学生爱护仪器,节约药品。

(2)积极开展化学课外活动。

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和发展能力,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等都是很有益的。

课外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应,灵活多样。

在活动内容方面可包括联系社会,联系生活、结合科技发展和化学史,以及扩展课内学过的知识等;活动方式可采取做趣味小实验、举行知识讲座,化学竞赛和专题讨论,或组织学生制作教具,进行参观访问等。

在组织课外活动时,应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3)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等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及变化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结合实物和化学反应,学习相应的化学用语,结合化学用语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反应。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记忆,又有利于加深他们对化学用语涵义的理解。

还应注意对化学用语进行分散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和有计划的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4)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元素化合物知识对于学生打好化学学习的基础十分重要。

为了使学生学好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和电化教学,让学生多接触实物,多做些实验,以增加感性知识。

要采取各种方式,帮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

在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后,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间的联系,并注意加强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5)精心组织每次单元测验、考试化学知识的学习也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很多基础的理论知识如概念、定义、元素符号、化学方程式等。

需多次的记忆,才能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所以,每一次的周测,月考等考试中要注意这方面的考察,并让学生们一个个过关。

初三化学教学案例4一、说教材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初三下册,第十一单元《生活中常见的盐》的第二课时,通过上节课教学,学生知道了生活中常见的盐及主要用途,了解了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及盐的某些化学性质,在此基础上,这节课主要探究学习复分解反应及发生的条件。

从《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化学学科自身特点可以看出:

复分解反应是非常重要的知识内容,它要求学生掌握复分解反应的概念、条件及酸碱盐的溶解性;学会判断复分解反应类型;正确书写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

本课学习前学生已知道常见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和化合、分解、置换反应,但对酸、碱、盐之间的反应类型不能做出判断,从而产生疑问,因此,本课学习复分解反应,会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到似曾相识,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会缓解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紧张情绪,使学生保持轻松、良好的心态。

而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又体现了复分解反应知识的层次性、系统性,渗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理念,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复分解反应作为化学用语中的高层建筑,既需要前面基础知识:

元素符号、化合价及化学式书写等基本化学用语的辅助,也需要酸碱盐溶解性和复分解反应条件的支撑。

所以,熟练准确的书写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无论是对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还是今后化学的继续学习,都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提升学生化学学习的综合素养也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说目标依据课标、教材内容,从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1、理解复分解反应,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一些常见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2、初步学会正确书写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

2、学会运用分类、比较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出反应规律,形成复分解反应的概念,通过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体会复分解反应的条件、酸碱盐的溶解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对复分解反应的学习,增强了对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和灵活应用能力,初步形成较系统的知识网络,感受到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性,深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三、说学情《化学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化学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化学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根据这一要求,本课题的教学过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关注:

(1)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本课题所需的知识基础,如:

盐的组成特点及常见盐的化学性质、酸碱盐的溶解性等,学生已经具备。

但从学生学习过程中反映的情况看,还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基础不扎实、知识不系统、应用不灵活,再加上我校学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这些因素都直接制约着学生今后化学学习的提高与发展。

因此,本课教学,应采取巩固完善、系统提高、循序渐进的方式,使学生在回忆、比较、归纳等过程中形成有关复分解反应内容的学习思路和方法。

(2)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形象感悟和系统归纳是学好本课题的重要方法。

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感悟;采用不同的习题练习方式,从不同角度对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及发生条件进行巩固,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归纳与综合应用能力,开阔学生的学习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系统建构能力。

(3)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本课题所需的知识是将已学的内容进行归纳、延伸,所以,对基础知识应让基础较差的学生交流回答,并给予相应的肯定评价,提高他们化学学习的自信心;对具有一定综合难度的问题,让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鼓励他们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形成善于争鸣的学习氛围,积极引导他们合作交流、合作探究。

使各类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能有所收获、提高和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1、课题引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图片,引出盐的组成特点及化学性质,分析归纳熟悉的酸与盐、碱与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特点,引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2、直观形象,突破重难点初三的学生,已具有了一些理解感悟能力,为了能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学习器官,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感悟度。

通过flash动画,动态展示复分解反应概念中相互交换成分是如何进行的,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加强对复分解反应实质的理解,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准确书写能力。

因此,我设计了两个环节来突破重难点:

环节一,重点突破:

理解复分解反应的本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在学生熟练书写常见酸与盐、碱与盐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播放flash动画,动态演示复分解反应概念中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加强对复分解反应实质的理解,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准确书写能力。

环节二,难点突破:

学生结合已有的学习体会归纳出酸与盐、Na2CO3与Ca(OH)2、酸与碱发生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通过合作探究实验:

NaOH能与CuSO4或FeCl3反应、NaCl与AgNO3、Na2SO4与BaCl2都能发生反应,并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有这些已知反应的生成物特点,归纳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播放flash动画,从微观角度形象、动态地演示复分解反应发生所具备的条件,加深学生对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条件的判断,突破教学难点。

3、归纳总结通过书写常见盐的化学方程式与置换反应的特点的比较,总结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归纳出复分解反应类型。

4、实验探究通过CuSO4与NaOH、FeCL3与NaOH、AgNO3与NaCl、Na2SO4与BaCl2实验探究,观察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碱与盐、盐与盐发生反应有沉淀生成,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有了感性认识,将感性认识转化成理论知识,突破难点。

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必须要尊重客观事实、化学知识以实验为基础的道理,提高学生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认识。

5、拓展提高通过教学设计中的具体练习,在巩固复分解反应相关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知识系统与综合应用的能力,提高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的准确书写能力。

习题的设计由易到难,体现了复分解反应知识的层次性和系统性,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渗透化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五、本课教学设计对我的启示我认为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不但是对学生教育的过程,也是师生相互教育的过程,更是教师自我教育反省的过程,在此才能发现自己的弱点,努力挖掘自己的亮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