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业务外包与扩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53715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业务外包与扩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三章业务外包与扩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三章业务外包与扩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三章业务外包与扩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三章业务外包与扩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第三章业务外包与扩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第三章业务外包与扩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第三章业务外包与扩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第三章业务外包与扩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第三章业务外包与扩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第三章业务外包与扩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第三章业务外包与扩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第三章业务外包与扩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第三章业务外包与扩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第三章业务外包与扩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第三章业务外包与扩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第三章业务外包与扩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第三章业务外包与扩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第三章业务外包与扩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第三章业务外包与扩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业务外包与扩展.docx

《第三章业务外包与扩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业务外包与扩展.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章业务外包与扩展.docx

第三章业务外包与扩展

第三章业务外包与扩展第一节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传统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实现对资源的直接控制,适合于市场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企业通过规模效益得到发展。

但是在强调快速满足用户需求的今天,拥有大量的子公司、设备或雇佣大量的职工并不一定能达到此目的,相反,这种对原材料-制造-分销-销售全过程控制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具有吸引力。

在当前这样一个竞争世界中,企业欲获得竞争优势,必须从企业与环境特点出发,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供应链管理强调的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企业的关键业务(企业核心竞争力)上,充分发挥其优势,同时与全球范围内的合适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企业中非核心业务由合作企业完成,这就是所谓的业务外包(Outsource)。

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可以通过业务外包,获得比单纯利用内部资源(Insourcing)更多的竞争优势,在业务外包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种新的企业组织结构形式-扩展企业。

本章在界定核心竞争力涵义的基础上,主要讨论企业业务外包策略,并研究了供应链环境下的扩展企业问题,对扩展企业的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

第一节企业核心竞争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工业型社会正在逐步向信息型社会过渡。

其关键资源也由资本转变为信息、知识和创造力。

技术创新发展日新月异,信息的瞬间万变使不确定因素增多,而创造力又是21世纪获得竞争优势的有力武器,所有这些都使企业感到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赢得竞争优势方面比以往有更大的压力。

企业资源包括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两个方面。

取自于组织外部环境的资源,并不具有某一组织独特的印记,尽管由于市场不完全性以及稀缺性的特点,不同企业在获得稀缺资源上的机会是不均等的,但在谁可以获取这些资源的权利上,不同组织之间并不具有天然的不平等性,只是由于不同组织在自身知识和能力上的不平衡性,才导致在资源获取和利用上的巨大差异性。

因此,决定稀缺资源获取和利用上?

quot;异质性,其根本原因在于不同组织之间的知识与能力差异。

而企业外部资源决策的前提是组织内部资源的分析,因为外部资源本身不具有某一组织的特性,而只有当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相互作用之后,整合资源(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的整合)便具有了企业特征。

所以,如何根据内部资源的特点,去发现、选择、利用外部资源,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反映,而这一决策的前提仍然是企业知识和能力的积累。

因此,企业为了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如何整合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是企业实现竞争力的关键之一,这也就是企业自制与业务外包决策的出发点。

一、现代企业竞争特征的分析当今企业竞争基本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企业所面临的外界环境与所采取的竞争行为,会因时间、竞争对象以及顾客的不同而变化。

在这个动态意义下的竞争,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竞争对象的不断开创与抵消。

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所凭借的资本是本企业的竞争特色,企业必须创造出与竞争者的不同之处,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但是,任何一个特色或资源,都不能永远维持不变。

为此,企业必须不断开创出新的竞争特色。

以汽车为例,日本汽车业早在能源危机之前,就率先推出省油小汽车,并且只需要4~5年的时间就能开发出新的车型,他们因而就能在世界汽车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可见,企业只有在原有竞争优势抵消之前,开创出新的竞争优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竞争的焦点不断转移与改变。

一般企业成立之初,关注的焦点大多为产品,只要产品好,顾客就会上门购买。

等到企业进入成长阶段,企业逐渐意识到竞争者的威胁,很自然地会将焦点置于竞争者上。

然而,以竞争者为焦点,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因为企业所处的外界环境在变化,会产生许多市场机会,企业不应只将自己局限于现在,而忽略了未来的发展潜力。

于是,在产品处于成熟阶段,企业会将焦点转移到新的市场机会,找到对企业具有吸引力的领域,并在这一领域形成竞争优势。

(3)竞争主体多元化。

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竞争不再只是局限于两个企业之间的竞争,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组织模式的不断变化,竞争的主体可能发生在不同的企业之间,也可能发生在不同的供应链之间,还可能发生在不同的战略联盟或虚拟企业组织之间,这样,竞争的主体将会出现多元化,并增加企业竞争的激烈程度。

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用户需求以及经济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现代企业要在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在发现与培植核心竞争力上做工作。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起源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首先源于现代企业理论的局限性。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作为一种行政协调机制,或是一种契约组织,强调的都是交易过程中的各种规则,忽视了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组织所具有的独特的生产特性。

以这一理论作指导,有些西方经济学家对企业决策机制、供应机制、生产机制、销售机制等区分都不再考虑生产成本,而仅仅关注交易成本,背离了现实,无法有效解释现实企业实践中的一些重要现象。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迅速兴起同时也源于主流企业战略理论的缺憾。

在管理科学的发展历程中,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末期是经验管理,20世纪初至40年代信奉科学管理,20世纪40年代末60年代末风行行为科学,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崇尚战略管理。

到20世纪80年代初,麦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成为战略管理理论的主流。

这一理论的核心是波特提出的五性分析模型,即在对企业竞争者、购买者、供应者、替代者、潜在竞争者(产业潜在进入者)五种力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企业的竞争优势。

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实际上是将以结构-行为-绩效为主要内容的产业组织理论引入企业战略管理领域中,有关产业结构、产业内优劣对比、进入壁垒、退出壁垒、壁垒后的相互勾结等概念和相关理论,为解释企业如何制定战略获得持续超额利润提供了较为可靠的经济学分析。

但是波特的理论没能突破把企业视黑箱的局限,它实际上是以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并没有很好地站在企业的角度分析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不能有效地指导企业的实践。

鉴于以上原因,有些人把影响企业竞争的核心要素归结为它所拥有的特殊能力,从企业内在成长的角度分析企业,并由此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从而成为20世纪90年代企业理论和战略管理领域的一支奇芭。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一)竞争力(Competence)与能力(Capability)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看法,所谓企业竞争力,就是企业和企业家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与服务的能力,其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和非价格的质量等特性比竞争对象具有更大的市场吸引力。

也就是说,是企业和企业家在适应、协调和驾驭外部环境的过程中成功地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

竞争力和能力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但相互补充的企业战略的新范式,前者强调价值链上特定技术和生产方面的专有知识,后者涵义更为广泛,涵盖了整个价值链。

对于企业来说,能力是企业某项业务运营的前提条件,是生存发展的基础,是进入竞争舞台的门票;而竞争力则是企业在竞争舞台上脱颖而出、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但竞争力的形成又依赖于企业所拥有的诸多能力。

若把企业竞争力看作是一个层次结构,其能力结构便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企业竞争力的表层,是企业竞争力大小的体现,主要表现为一系列竞争力衡量指标;第二个层次是企业竞争力的中层,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决定了竞争力衡量指标的分值;第三个层次是企业竞争力的深层,是企业竞争力的深层次土壤和真正的源泉,决定了企业竞争力的持久性。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企业竞争力可以看作是企业的持续发展、后劲增长、资产增值和效益提高的能力。

因此,就企业本身来说,竞争力因素大体上包括以下5个方面:

1)采用新技术的速度和技术改造的进度;

2)新产品、新技术研究、开发的状况;

3)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4)产品的质量优势;

5)综合成本的降低和各种开支的节约。

另外,宏观方面的金融政策、税率高低、法制情况、知识产权的保护等,对企业竞争力都有重要的影响。

可以说,竞争力是特定企业个性化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它并不位于公司的某一个地方,而是充斥于公司不同的研究、开发、生产、采购、仓储以及市场营销等部门。

它往往体现了意会知识的积累,对于竞争对手而言,既无法完全模仿,更无法完全交易。

它是根植于企业中的无形资源,不像实物资源会随使用而折损;相反,它是组织中集体学习的结晶,将在不断的应用和分享过程中得到改进和精炼。

(二)核心竞争力与非核心竞争力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开始逐渐转移到企业核心竞争力领域,因为从长远考察,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以比竞争对手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去发展自身的能力,来源于能够产生更高的、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核心能力。

由于任何企业所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在所有的业务领域都获得竞争优势,因而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

所谓核心竞争力,我们可以定义为企业借以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并扩大优势的决定性的力量。

例如,本田公司的引擎设计及制造能力,联邦航空公司的追踪及控制全世界包裹运送的能力,都使他们在本行业及相关行业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即使制造的产品看起来不怎么样,像万宝路公司生产极多的相关性很低的产品,但它却能利用核心能力,使公司整体蓬勃发展,扩大了原来局限于香烟的竞争优势。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这些不同形式的核心能力,存在于人、组织、环境、资产/设备等不同的载体之中。

由于信息、专长、能力等在本质上仍是企业/组织内部的知识,而组织独特的价值观和文化,属于组织的特有资源,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质是企业特有的知识和资源。

四、核心竞争力的诊断分析

供应链节点企业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要想在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在供应链中具有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必须在诊断分析的基础上找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并使之得到持续发展。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部特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顾客价值:

核心竞争力必须对顾客所重视的价值有关键性的贡献;

2)竞争差异化:

核心竞争力必须能够使竞争力独树一帜,不能轻易地被竞争对手模仿;

3)延展性:

核心竞争力必须能够不断推衍出一系列的新产品,具有旺盛和持久的生命力。

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诊断和分析首先要从外部环境开始,分析企业是否在一定的市场环境下有核心产品,然后对企业进行核心竞争力分析。

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

支持企业核心产品和主营业务的技术优势和专长是什么,这种技术和专长的难度、先进性和独特性如何,企业是否能够巩固和发展自己的专长,能为企业带来何种竞争优势,以及竞争力强度如何等。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和持久性在很大程度上由它存在的基础来决定。

一般说来,那些具有高技术难度或内化于企业整个组织体系、建立在系统学习经验基础上的专长,比建立在一般技术难度或个别技术骨干基础上的专长,具有更显著的独特性。

为了使企业具有长久的竞争优势,必须不断保护和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包括对现有核心竞争力的关注和对新的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诊断和分析,还应涉及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能力分析。

主要包括企业对现有技术和专长的保护与发展、对新技术信息及市场变化趋势的追踪与分析、高层领导的进取精神与预见能力等。

五、培养核心竞争力,扩大企业竞争优势

企业能够在供应链中长久发展,并不是光靠表面的策略,关键是企业能否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且利用它向外发展。

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非一成不变,或是永远存在的,就像企业的职工有走有来一样,核心竞争力也会新陈代谢。

品牌知名度需要企业的实力来维护,技术需要不断创新。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

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企业要想永远维护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构建一个学习型组织。

在这样的组织中,成员具有充沛的学习能力,他们会不断更新现有的技术,开发更有竞争力的新技术。

第二节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企业业务外包

供应链管理注重的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强调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专门从事某一领域、某一专门业务,在某一点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必然要求企业将其他非核心竞争力业务外包给其他企业,即所谓的业务外包。

传统纵向一体化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目前技术更新快、投资成本高、竞争全球化的制造环境。

现代企业应更注重于高价值生产模式,更强调速度、专门知识、灵活性和革新。

与传统的纵向一体化控制和完成所有业务的做法相比,实行业务外包的企业更强调集中企业资源于经过仔细挑选的少数具有竞争力的核心业务,也就是集中在那些使他们真正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技能和知识上,而把其他一些虽然重要但不是核心的业务职能外包给世界范围内专家企业,并与这些企业保持紧密合作的关系。

从而使自己企业的整个运作提高到世界级水平,而所需要的费用则与目前的开支相等甚至有所减少,并且还往往可以省去一些巨额投资。

更重要的是,实行业务外包的公司出现财务麻烦的可能性仅为没有实行业务外包公司的三分之一。

把多家公司的优秀人才集中起来为我所用的概念正是业务外包的核心,其结果是使现代商业机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企业内向配置的核心业务与外向配置的业务紧密相联,形成一个关系网络(即供应链)。

企业运作与管理也控制导向转为关系导向。

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成功与否不再由纵向一体化的程度高低来衡量,而是由企业积聚和使用的知识为产品或服务增值的程度来衡量。

企业在集中资源于自身核心业务的同时,通过利用其他企业的资源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变得更具竞争优势。

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目前全世界年收入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公司,都普遍开展了业务外包,邓百氏公司的《1998年全球业务外包研究报告》表明,全球年营业额在5000万美元以上公司在1998年业务外包的开支上升27%,比1997年业务外包的总开支增加近2350亿美元。

尽管业务外包的速度在迅速加快,但没有迹象表明现在已经达到顶峰。

迄今为止,全球的所有业务外包活动,约有60%集中在美国。

1998年,该地区的业务外包开支增加21%,即增加250亿美元,达到1410亿美元,而上年的增长率却只有15%。

与此同时,欧洲的业务外包活动也在增加,其中最活跃的是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德国。

事实上,欧洲这方面开支的增长速度比美国还要快,增长率达34%。

到1999年初,欧洲的业务外包开支已经超过920亿美元。

一、业务外包的原因

业务外包推崇的理念是,如果在供应链上的某一环节不是世界上最好的,如果这又不是我们的核心竞争优势,如果这种活动不至于与客户分开,那么可以把它外包给世界上最好的专业公司去做。

也就是说,首先确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把企业内部的智能和资源集中在那些有核心竞争优势的活动上,然后将剩余的其他企业活动外包给最好的专业公司。

供应链环境下的资源配置决策是一个增值的决策过程,如果企业能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比自制更高价值的资源,那么企业选择业务外包。

以下是促使企业实施业务外包的原因。

1.分担风险

企业可以通过外向资源配置分散由政府、经济、市场、财务等因素产生的风险。

企业本身的资源、能力是有限的,通过资源外向配置,与外部的合作伙伴分担风险,企业可以变得更有柔性,更能适应变化的外部环境。

2.加速重构优势的形式

企业重构需要花费企业很多的时间,并且获得效益也要很长的时间,而业务外包是企业重构的重要策略,可以帮助企业很快解决业务方面的重构问题。

3.企业难以管理或失控的辅助业务职能

企业可以将在内部运行效率不高的业务职能外包,但是这种方法并不能彻底解决企业的问题,相反这些业务职能可能在企业外部变得更加难以控制。

在这种时候,企业必须花时间去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4.使用企业不拥有的资源

如果企业没有有效完成业务所需的资源(包括所需现金、技术、设备),而且不能盈利时,企业也会将业务外包。

这是企业临时外包的原因之一,但是企业必须同时进行成本/利润分析,确认在长期情况下这种外包是否有利,由此决定是否应该采取外包策略。

5.降低和控制成本,节约资本资金

许多外部资源配置服务提供者都拥有能比本企业更有效、更便宜的完成业务的技术和知识,因而他们可以实现规模效益,并且愿意通过这种方式获利。

企业可以通过外向资源配置避免在设备、技术、研究开发上的大额投资。

二、业务外包的问题

成功的业务外包策略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业务能力、改善质量、提高利润率和生产率。

但是它也同时会遇到一些问题。

首先,业务外包一般可以减少企业对业务的监控,但它同时可能增加企业责任外移的可能性。

企业必须不断监控外企业的行为并与之建立稳定长期的联系。

另一个问题来自职工本身,随着更多业务的外包,他们会担心失去工作。

如果他们知道自己的工作被外包只是时间问题的话,就可能会使剩下职工的职业道德和业绩下降,因为他们会失去对企业的信心,失去努力工作的动力,导致更低的业绩水平和生产率。

另一个关于员工的问题是企业可能希望获得较低的劳动力成本。

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部分业务转移到不发达国家,以获得廉价劳动力以降低成本。

企业必须确认自己在这些地方并没有与当地水平偏差太大,并且必须确认企业的招聘工作在当地公众反应是否消极。

公众的反应对于企业的业务、成本、销售有很大影响。

许多业务外包的失败不仅是因为忽略了以上问题的存在,同时也是因为没有正确地将合适业务进行外向资源配置。

再一个原因就是没有选择好合作伙伴,遇到不可预知情况,过分强调短期效益。

三、业务外包的主要方式

在实施业务外包活动中,确定核心竞争力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在没有认清什么是我们的核心竞争优势之前,从外包中获得的利润几乎是不可能的。

核心竞争力首先取决于知识,而不是产品。

业务外包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1.临时服务(TemporaryService)和临时工(ContractLabor)

一些企业在完全控制他们主产品生产过程的同时,会外包一些诸如自助餐厅、邮件管理、门卫等辅助性、临时性的服务。

同时企业更偏向于使用临时工(指合同期短的临时职工),而不是雇佣工(指合同期长的稳定职工)。

企业用最少的雇佣工,最有效地完成规定的日常工作量,而在有辅助性服务需求的时候雇佣临时工去处理。

因为临时工对失业的恐惧或报酬的重视,使他们对委托工作认真负责,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临时性服务的优势在企业需要有特殊技能的职工而又不需永久拥有,这在企业有超额工作时尤为显著。

这样企业可以缩减过量的经常性开支,降低固定成本,同时提高劳动力的柔性,提高生产率。

2.子网(SubsidiaryNetworks)

为了夺回以往的竞争优势,大量的企业将控制导向、纵向一体化的企业组织分解为独立的业务部门或公司,形成母公司的子网公司。

就理论上而言,这些独立的部门性公司几乎完全脱离母公司,变得更加有柔性、效率和创新性,同时,因为减少了纵向一体化环境下官僚作风的影响,他们能更快地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作出反应。

1980年,IBM公司为了在与苹果公司的竞争中取胜,将公司的7个部门分解出去,创立了7个独立的公司,它的这些子网公司更小、更有柔性,能更有效地适应不稳定的高科技市场,这使得IBM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创造性,最终导致IBM

PC的伟大成功。

3.与竞争者合作(CollaborativeRelationwithCompetitor)

与竞争者合作使得两个竞争者把自己的资源投入到共同的任务(诸如共同的开发研究)中,这样不仅可以使企业分散开发新产品的风险,同时,也使企业可以获得比单个企业更高的创造性和柔性。

Altera公司与竞争者英特尔公司的合作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Altera公司是一个高密CMOS逻辑设备的领头企业,当时它有了一个新的产品设想,但是他没有其中硅片的生产能力,而作为其竞争者的英特尔公司能生产,因此,他们达成一个协议:

英特尔公司为Altera公司生产这种硅片,而Altera公司授权英特尔公司生产和出售Altera的新产品。

这样两家都通过合作获得了单独所不可能获得的竞争优势,Altera获得了Intel的生产能力,而Intel获得了Altera新产品的相关利益。

尤其在高科技领域,要获得竞争优势,企业就必须尽可能小而有柔性,并尽可能与其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4.除核心竞争力之外的完全业务外包(OutsourcingAllbutthe'Core'Advantage)

业务外包的另一种方式是转包(Subcontract)合同。

在通讯行业,新产品寿命周期基本上不超过1年,MCI公司就是靠转包合同而不是靠自己开发新产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MCI公司的转包合同每年都在变换,他们有专门的小组负责寻找能为其服务增值的企业,从而使MCI公司能提供最先进的服务。

他的通讯软件包都是由其他企业所完成的,而他所要做的(也就是他的核心业务)是将所有通讯软件包集成在一起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四、全球范围的业务外包

在世界经济范围内竞争,企业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寻求业务外包。

在全球范围内对原材料、零部件的配置正成为企业国际化进程中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

全球资源配置已经使许多行业的产品制造国的概念变得模糊了。

原来由一个国家制造的产品,可能通过远程通讯技术和迅捷的交通运输成为国际组装而成的产品,开发、产品设计、制造、市场营销、广告等可能是由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能为产品增值最多的企业完成的。

例如,通用汽车公司的PontiacLeMans已经不能简单定义为美国制造的产品,它的组装生产是在南韩完成的,发动机、车轴、电路是由日本提供,设计工作在德国,其他一些零部件来自于台湾地区、新加坡和日本,西班牙提供广告和市场营销服务,数据处理在爱尔兰和巴贝多完成,其他一些服务如战略研究、律师、银行、保险等分别由底特律、纽约、和华盛顿等地提供。

只有大约总成本的40%成本发生在美国本土。

全球业务外包也有它的复杂性、风险和挑战。

国际运输方面可能遇到地区方面的限制,订单和再定货可能遇到配额的限制,汇率变动及货币的不同也会影响付款的正常运作。

因此,全球业务外包需要有关人员具备专业的国际贸易知识,包括国际物流、外汇、国际贸易实务、国外供应商评估等方面的知识。

五、业务外包与信息技术

没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就没有业务外包的迅速普及。

据一项调查表明,信息技术占所有业务外包开支的大约28%,几乎每一家实行业务外包的公司都把自己信息部门的某些职能外包出去了。

美国有关部门的调查报告显示,该国实行业务外包公司1998年用于信息技术方面的业务外包开支,比上年高出12%。

外包可能性仅次于信息技术的职能是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

不过这两种职能的平均年度外包开支还不到信息技术部门的三分之一。

业务外包源于信息技术的推动,从根本上说,还因为信息技术为企业业务外包的快速运行,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载体。

即便不搞信息技术的业务外包,其他诸如制造业务、财务、行政管理等外包,都离不开信息载体的运作,特别是营销业务中的网上商务外包,更需要先进的信息技术运载。

所以,企业推行业务外包,前提是必须建立好自己的信息系统,并加快推进信息工作现代化,特别是充分利用互联网,使自己的商业经营融入全球信息网络。

这样,才能为业务外包创造必要条件。

第三节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扩展企业

供应链管理改变了企业的竞争方式,将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尤其是在业务外包思想的指导下,强调核心企业通过和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之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强-强联合的方式,使每个企业都发挥各自的优势,在价值增值链上达到共赢(win-win)的效果,这种竞争方式将改变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机制、企业文化,是一种新的企业模式,我们不妨称之为扩展企业(ExtendedCorporation)。

即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在业务外包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的企业形式。

一、扩展企业的产生与定义

扩展企业可以定义为一个概念性的组织单元或系统,它包括采购公司和供应商(一个或多个),他们通过紧密合作来实现最大化的利润分配。

这些企业未必构成整个供应链,但他们是供应链中的主要成员之一。

扩展企业的出现使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化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扩展企业的概念是随着全球化市场、顾客化生产、环保化生产而产生的。

全球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顾客化生产都增加了企业产品在全球范围竞争的压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