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期中四五六章知识梳理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55152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7.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期中四五六章知识梳理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二期中四五六章知识梳理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二期中四五六章知识梳理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二期中四五六章知识梳理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二期中四五六章知识梳理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二期中四五六章知识梳理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二期中四五六章知识梳理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二期中四五六章知识梳理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二期中四五六章知识梳理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二期中四五六章知识梳理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二期中四五六章知识梳理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二期中四五六章知识梳理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二期中四五六章知识梳理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二期中四五六章知识梳理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期中四五六章知识梳理含答案.docx

《高二期中四五六章知识梳理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期中四五六章知识梳理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期中四五六章知识梳理含答案.docx

高二期中四五六章知识梳理含答案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③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是能够用来预测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④除图中影响因素外,气候、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改变。

2.种群的年龄组成图解及分析

提醒 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

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组成,还与气候、食物、天敌等有关,譬如遇到剧烈的气候变化,可使种群数量急剧减少。

此外,种群数量还与迁入率、迁出率直接相关。

(2)曲线图

图甲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属增长型;而图乙相反,应为衰退型。

(3)柱形图

图A中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为衰退型。

图B中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为增长型。

图C中各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

3.种群密度调查

提醒 

(1)城市人口的剧增——迁入率>迁出率造成的。

(2)中国人口的增长——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不能单纯说是出生率高造成的。

(3)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增长率下降。

(4)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

(5)将性外激素释放到大田里,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降低出生率。

(6)性别比例中,♂多于♀的如蚂蚁等;♀多于♂的如人工控制的种群——牛、鸡等

知识点二、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与“S”型曲线模型比较

1.两种曲线模型比较

项目

“J”型曲线

“S”型曲线

增长模型

前提条件

理想状态:

资源无限、空间无限、不受其他生物制约(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

现实状态:

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其他生物制约(种内斗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

种群增长速率

种群增长率

K值有无

无K值

有K值

曲线形

成原因

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

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

联系

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因环境阻力大小不同,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不同

2.K值与

在实践中的应用

灭 鼠

捕 鱼

(最大增长速率)

灭鼠后,鼠的种群数量在

附近,这时鼠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增加,无法达到灭鼠效果

使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

,捕捞后,鱼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回升

K值(环境容纳量)

改变环境,降低K值,使之不适合鼠生存

保证鱼生存的环境条件,尽量提升K值

3.K值变动的示意图

(1)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种群密度回到一定范围内。

(2)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时,K值会上升。

提醒 

(1)最大捕捞量≠最大日捕获量,如

时捕捞可持续获得最大捕捞量,但不能获得最大日捕获量——最大日捕获量应处于种群密度最大时。

(2)增长率≠增长速率。

考点三、群落及其种间关系辨析

1.群落与种群的比较

种群

群落

区别[高考资源网]

概念

内涵

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一定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概念

外延

种内关系的研究范围,种群内个体间可进行天然基因交流并拥有一个共同基因库

种间关系的研究范围,由不同种群构成,群落中各物种间因存在“生殖隔离”而无法进行天然基因交流

特征

最重要的特征是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都影响种群密度

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优势种、群落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演替(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联系

群落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多个生物种群的集合体,这些不同生物种群彼此相互作用,保证群落内的每一个生物种群都比单独存在时更加稳定,群落结构的形成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统一整体

2.种间关系的比较

关系

名称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特点

举例

互利共生

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地衣;大豆与根瘤菌 

寄生

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

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

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

竞  争

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

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当,如图b。

一般生态需求越接近的不同物种间竞争越激烈

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

捕  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

羊与草;狼与兔;青蛙与昆虫 

提醒

(1)两种生物之间可能有多种种间关系。

(2)上述种间关系都有利于种群的进化。

(3)关于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

a.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b.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考点四、群落的结构及演替1.群落的空间结构类型

(1)垂直结构

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了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

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

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

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明暗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生物种群。

2.群落的演替

(1)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比较

类型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基质与环境条件

无有机质和生命胚种

有大量有机质和生命胚种

时间

经历的时间长

经历时间短

速度

缓慢

较快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沙丘和湖底的演替

弃耕农田上和火灾后的草原上发生的演替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知识点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①由上图可知: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源。

②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唯一能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转变成生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有机物及其贮存的化学能)的成分,因此,可以说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③从理论上讲,消费者的功能活动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根本性质,所以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必要的基础成分,但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

④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的话,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因此,从物质循环角度看,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2.四种成分的判断

①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产者”,再根据两者中有“3”个指出箭头的D为“生产者”,有“3”个指入箭头的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最后根据D→B、D→A→B,确定A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

②若问D、A、B具体是什么生物,则D主要为绿色植物,A主要为动物,B主要为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还有少数营腐生的动物。

③图示中D、A、B共同构成生物群落,食物链(网)中只包括D和A生物。

知识点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类型

食物链包括三种类型:

捕食链、寄生链和腐生链。

高中生物所涉及的食物链,实际上是捕食链,是由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通过食物关系形成的。

2.食物链图示及构成条件

(1)模式图:

A→B→C→D→E。

(2)举例:

捕食链中生态系统的成分、营养级的划分(举例如下):

 草  →   鼠  →  蛇  → 猫头鹰

 成分:

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

营养级:

第一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  第四营养级

3.食物链与食物网作用

(1)错综复杂的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

(2)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3)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4.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减少对其他生物数量变化的影响

(1)食物链中,若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减少,直接引起以其为食物的第二营养级生物因食物缺乏而数量减少,又会引起连锁反应,致使第三、第四营养级生物数量依次减少。

(2)一条食物链中处于“天敌”地位的生物数量减少,则被捕食者数量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3)复杂食物网中某种群数量变化引起的连锁反应分析

若某种群处于复杂食物网的某中间环节,其数量减少对其他生物类群的影响状况应视具体食物链而定,大体遵循如下思路:

①生产者相对稳定原则,即消费者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②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种群相对稳定原则,即当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种群其食物有多种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断,该种群的数量不会发生较大变化。

③实例:

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蚱蜢突然减少,则以它为食的蜥蜴减少,蛇也减少,蛇减少则鹰就更多地吃兔和食草籽的鸟,从而导致兔及食草籽的鸟减少。

在这里必须明确蛇并非鹰的唯一食物,所以蛇减少并不会造成鹰的减少,它可依靠其他食物来源而维持数量基本不变。

知识点三、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分析

2.每一营养级能量来源与去路的分析

(1)动物同化的能量=摄入量-粪便有机物中的能量,即摄入的食物只有部分被同化。

例如蜣螂利用大象的粪便获得能量,就不能说蜣螂获得了大象的能量。

(2)流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是指被这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的全部能量。

能量的来源与去路:

即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知识点四、碳循环及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1.碳循环过程图解及解读

①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途径)或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完成的。

②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形式为有机物。

③大气中CO2的主要来源

④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成分都是单向的。

(判断生态系统的成分的依据)

2.温室效应:

(1)成因:

①工厂、汽车、飞机、轮船等对化学燃料的大量使用,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CO2。

②森林、草原等植被大面积的破坏,大大降低了对大气中CO2的调节能力。

(2)危害:

加快极地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对陆地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

(3)缓解措施:

①开发清洁能源,减少化学燃料燃烧。

②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

3.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①生物群落中物质和能量最终来自无机环境。

②连接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成分——生产者和分解者;图示中未标出生产者还可以利用化学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

③二者均开始于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固定太阳能,然后沿共同的渠道——食物链(网)一起进行。

④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与分解等过程。

⑤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

⑥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地循环往返。

⑦上述关系,总体上体现了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并且同时进行。

——物质循环图解辨析

(1)碳循环过程示意图

弄清箭头的方向及代表含义。

(2)将上图换成字母,并尝试判断四种成分(找依据),如下面三种变式图

知识点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的原因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1)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成分

食物网

自我调节能力

越多

越复杂

越少

越简单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迅速丧失,生态系统将难以恢复平衡。

2.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

(1)概念:

当生态系统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种变化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现象。

3.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的关系(如下图)

(1)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

(2)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偏离的大小可以作为抵抗力稳定性强弱的指标,偏离大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弱,反之,抵抗力稳定性强,如热带雨林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受到相同干扰,草原生态系统的y值要大于热带雨林的y值。

(3)x可以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

x越大,表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反之,恢复力稳定性强。

(4)TS表示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围成的面积可做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这一面积越大,即x与y越大,则说明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低。

第六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知识点一、人口增长与全球性环境问题

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人口增加,人类需求也不断增加,

(2)人类的生存资源有限,过度利用使资源减少。

知识点二、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使用价值

①药用价值:

如蝉蜕、人参、冬虫夏草等。

②工业原料:

如芦苇、霍霍巴。

③科研价值:

如通过转基因技术将野生品种中的一些抗性基因转移到农作物中,从而得到抗性强的农作物新品种。

④美学价值:

色彩缤纷的植物,神态各异的动物。

(2)间接使用价值:

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如:

①土壤形成、水土保持②净化环境。

(3)潜在使用价值:

野生生物种类繁多,人类对它们已经做过比较充分研究的只是极少数,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

但可以肯定,这些野生生物具有巨大的潜在使用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