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文学重点知识分类汇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55257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9.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清文学重点知识分类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明清文学重点知识分类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明清文学重点知识分类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明清文学重点知识分类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明清文学重点知识分类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明清文学重点知识分类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明清文学重点知识分类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明清文学重点知识分类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明清文学重点知识分类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明清文学重点知识分类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明清文学重点知识分类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明清文学重点知识分类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明清文学重点知识分类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明清文学重点知识分类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明清文学重点知识分类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明清文学重点知识分类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明清文学重点知识分类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明清文学重点知识分类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明清文学重点知识分类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明清文学重点知识分类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明清文学重点知识分类汇总.docx

《明清文学重点知识分类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清文学重点知识分类汇总.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明清文学重点知识分类汇总.docx

明清文学重点知识分类汇总

明清文学重点知识分类汇总

学习明清文学应注意的问题

明清文学包括明代文学、清初至清中叶文学、近代文学。

近代文学实际上已跨入民国初年。

为了简便起见,统称明清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到宋代是一个转折时期。

此后进入元明清阶段,小说、戏剧就取代了诗、词、文这些正统文学的地位,而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流。

元代文学成就最为辉煌的是杂剧,南戏也有些优秀的作品,小

说比较起来还显得颇为薄弱。

到了明清两代,小说与戏剧就都有很大发展,有如两峰对峙。

诗文方面虽然不能说毫无成就,但总的是随着封建社会的进入末期而趋于衰落了。

明清文学的讲授,在依据时代顺序的前提下,基本上是按照小说、戏剧、诗文三个方面的内容来安排的。

突出小说、戏剧,适当顾及诗文。

明清小说以长篇小说为主,《三国演义》、《水浒传》、

《西游记》、《儒林外史》、和《红楼梦》都是重点讲授的一流作品,部头很大,首先需要抓紧时间认真阅读。

教学大纲虽然指定了一些重点阅读的章回、段落,但课堂上讲的乃是整个作品,所以重点阅读不能代替通读。

在通读中,千万注意别停留于了解故事梗概,而要掌握全部情节的发展脉络,尤其是要熟悉各个人物的形象以及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深入到形象之中,要看出各个情节安排的意义,

从而认识作品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

因此,学员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显得非常重要。

其他二、三流作品如《东周列国志》、《杨家府演义》、《封神演义》、《水浒后传》、《说岳全传》、《镜花缘》、《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等,部头也不小。

对这些作品,不要求全读、必读,但尽量找来翻一翻,看一看,不然就很难了解

明清长篇小说发展的总的面貌。

长篇小说之外,还有短篇小说。

短篇小说分白话、文言两个系统,前者如明末的“三言”、“二拍”,后者如清初的《聊斋志异》。

从单篇来讲,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促织》、当然篇幅短小,但就整个“三言”、“二拍”与《聊斋志异》来讲,还是属于大部头。

我们重点分析了个别短篇作品,而课堂讲授中则仍然对明代的拟话本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进行全面的介绍、评论,以便使学员对拟

话本与《聊斋志异》有总的认识,同时知道白话、文言短篇小说发展的大致情况。

明清戏剧的主要形式是传奇,明代杂剧只能算是元代杂剧的余波,清代杂剧就更不及明代杂剧了。

清中叶以后地方戏兴起,戏剧的形式、结构又发生了变化,传奇衰落了。

我们介绍了一些地方戏剧目,但作为戏剧文学的地方戏剧本一般都没有定型,都在演出过程中不断加工。

明清戏剧

主要讲的还是传奇。

传奇的格局比杂剧要大,一般三、四十出,也算是大部头。

重点讲授的传奇《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都希望学员通读全本。

读的时候也是从人物形象入手,抓住戏剧情节的发展,联系剧本的时代背景、剧作家的生平、思想,去了解剧本的主题、社会意义与艺术特色。

此外二、三流作品讲了《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玉簪记》、《红梅记》、《清忠谱》、《雷峰塔》等,学员阅读作品选上所选的单出,一般地有所了解就可以了。

明清杂剧已经打破了元代杂剧的矩矱,往往只有一折或二折,变成了独幕剧、短剧。

但又有不少杂剧作家把若干杂剧编辑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如明代徐渭的《四声猿》、清代杨潮观的《吟风阁杂剧》,那总的篇幅也不算小。

我们在课堂讲授中,一方面进行重点分析,另一方面也进行了全

面的介绍、评论。

明清戏剧作品,还是大部头的居多。

阅读这些作品,同样要花很多时间,同样需要侧重在理解、分析。

读剧本与读小说有所不同,必须了解中国古典戏曲的特点以及传奇、杂剧的体制。

希望学员:

第一,注意唱词(曲文)与说白的不同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不要忽视唱词;第二,注意角色行当所扮演的剧中人物,不要搅混了;第三,注意关目结构,看看

前后各出之间何种联系;第四,注意戏剧冲突,了解剧本怎样展开矛盾,又怎样解决矛盾。

明清诗文虽然成就不及小说、戏剧,但作品丰富,作家、流派多。

对此,我们只是简单地勾勒出明清诗文发展的轮廓,也只要求学员一般地了解主要的作家、流派及其基本文学主张与代表作品。

另外熟读少数名篇。

近代文学有其独自的特点,这是由近代社会的特点所决定的。

我们在概说

与小结部分对近代文学的特点都作了扼要的介绍,然后依次讲了近代诗文、近代小说、近代戏剧。

学习近代文学要紧扣着近代社会的性质与主要矛盾。

明代文学

概说

第一章《三国演义》

第二章《水浒传》

第三章《西游记》

第四章明代其他长篇小说

第五章明代拟话本

第六章明代戏剧

第七章汤显祖和他的牡丹亭

第八章明代散曲与民歌

第九章明代诗文

小结

概说

一、从明代二百七十多年的社会发展与文学发展的情况来看,很明显地划分为前后两阶段。

前一阶段从明代开国到宪宗成化时期,约一百二十年左右;后一阶段从明中叶孝宗弘治、武宗正德时期开始直至明王朝灭亡,约一百五十年左右。

二、明前期的社会与文学概况:

(一)元末明初激烈的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曾使得罗贯中、施耐庵这样接近社会下层的作家采用群众喜闻乐道的群众题材,创作了伟大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和《水浒传》。

一些由元入明的文人如宋濂、刘基、高启、由于经历了元末的社会动乱,所以在他们早期的诗文中,也有一些揭露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的作品。

(二)朱元璋即位后采取许多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的措施。

随着经济比较繁荣、社会比较安定,文坛上适应着明王朝巩固统治和点缀升平的需要而充斥着大量粉饰现实、歌功颂德和进行劝善惩恶的封建说教的作品。

(三)朱元璋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屡兴大狱,杀戮功臣。

当时刑罚苛重,特务横行。

明代在政治上一开始就笼罩着阴森恐怖气氛。

朱元璋同时加强了文化思想控制,对文人采用笼络和高压手段,提倡理学,科举考试作八股文。

(四)因此,明朝建国后较长一段时期文学创作死气沉沉。

诗文是“台阁体”的天下,小说自《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之后基本上没有什么创作,杂剧作家多是贵族或宫廷文人,南戏则几乎是一片空白,稍后又出现一股“以时文为南曲”的逆流。

三、明后期的社会与文学概况:

(一)“英宗失政”以后,土地兼并剧烈。

农民破产、流亡。

而城市经济则空前活跃,某些地区、某些生产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商业、手工业有很大发展。

造纸、印刷技术的提高,直接给小说、戏剧的出版、流通带来极大的便利。

商人、手工业者的生活、思想,在小说、戏剧中有着充分的真实反映。

(二)明后期政治极端腐败。

皇帝荒淫、昏庸,宦官与权臣相继把持朝政,外患频仍。

小说、戏剧中不少作品描写朝廷内部的忠奸斗争,歌颂抗御外侮的民族英雄,而一些淫秽、色情的内容则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生活糜烂所形成的腐朽堕落的社会风气。

(三)王学左派在手工业者、市民思想的影响下,攻击道学和封建礼教,李贽提倡“童心”和重视小说、戏剧,都对明后期小说、戏剧的繁荣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公安派继李贽之后,主张文学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给予当时文坛上以前后七子为代表的文学复古主义、模拟主义、形式主义以沉重打击。

(四)明中叶后出现了众多的长篇、短篇小说。

长篇小说中出现较早而成就很高的作品是《西游记》。

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影响之下,产生了不少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作品。

《金瓶梅》则是第一部文人独创的小说,把笔触伸向普通日常家庭生活。

短篇小说以“三言”、“二拍”的拟话本为代表。

戏剧方面,《四声猿》是明代杂剧的杰作,传奇则以创作了《牡丹亭》的汤显祖成就最高。

明中叶后特别是明末的诗文虽然也有好作品,但比起小说、戏剧来,总的是相形见绌了。

概说是联系社会发展对明代文学作一鸟瞰,主要应该了解明代文学前后期的不同,以及形成这一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方面的社会原因。

第一章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小说。

章回体的形式从《三国演义》基本定型。

《三国演义》代表了历史演义的辉煌成就。

第一节《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和作者

第二节《三国演义》的题材和思想倾向

第三节《三国演义》的诸葛亮和关羽形象

第四节《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和人物描写

第一节《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和作者

一、三国故事流传久远。

宋代“说话”中有“说三分”。

苏轼《志林》的有关记载反映了三国故事已具备尊刘贬曹的倾向。

元代杂剧的三国戏内容更为丰富。

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初步奠定了《三国演义》的规模。

二、明初贾仲明《录鬼簿续编》关于罗贯中生平的记载是可信的。

罗贯中大约活动在公元1330年到1400年之间,原籍太原,寄寓杭州。

他经历了元末的社会大动乱,曾一度参加反元的斗争。

明朝建国后,专为从事于创作。

小说除《三国演义》外,尚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三遂平妖传》等。

所作杂剧三种,只《宋太祖龙虎风云会》流传下来。

三、今见《三国演义》的最早刊本是明嘉靖本。

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的修订本是最流行的本子。

第二节《三国演义》的题材和思想倾向

一、《三国演义》描写三国时期的历史。

书中全部故事的基本轮廓和基本线索、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大体上同历史相去不远。

人们从书中获得了不少历史知识。

二、《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

它的描写不是单纯的三国历史发展本身的如实再现,而是形成作品的那一特定历史阶段(主要是宋元时期)政治斗争的艺术反映。

三国历史只是作品的骨架,其中的血肉部分则主要是虚构的。

这些虚构的部分在作品里占着头等的位置,丰富精彩,最能体现作品的主题,也最能引起读者浓厚的兴趣。

三、《三国演义》以三国历史为基础,概括了较长时期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各个政治集团之间各种形式的斗争,揭示出这些斗争的复杂性、多样性、尖锐性,特别是通过对各个政治集团及其重要人物的肯定与否定、赞扬与批判的态度,反映了宋元时期人民群众的情绪和愿望。

《三国演义》描写地主阶级政治野心家的互相争斗,暴露了他们残民以逞的反动面目,帮助读者认识他们唯利是图、阴险狡猾的丑恶本质。

四、《三国演义》表现各个政治集团主要是凭借武装力量来企图消灭对方,因而战争便构成了《三国演义》的主要描写内容。

它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战争的客观规律,从正反两方面表明战争的主观指导的重要性。

明清一些农民起义领袖曾从《三国演义》中学习战略战术。

五、《三国演义》通过封建统治阶级各个政治集团的斗争,包括军事斗争,刻画了众多的典型人物,并通过对这些人物的评价,体现出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

(一)从全书布局上看,《三国演义》选取曹操集团和刘备集团作为主要对立面,并把刘备集团放在中心地位。

(二)从人物形象塑造看,《三国演义》对曹操是揭露、鞭挞,对刘备是美化、颂扬。

曹操是一个极端利己主义者的典型,在他身上概括了历代当权的封建统治者的本质特征;刘备则是作为一个宽厚爱民的“仁君”来塑造得那么生动、丰满。

六、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与宋元民族矛盾的历史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反映了一定的爱国思想,同时又是与罗贯中的封建正统观念分不开的。

第三节《三国演义》的诸葛亮和关羽形象

一、为了歌颂刘备,《三国演义》还描写了刘备集团的其他人物,主要是在文臣中描写了诸葛亮,在武将中描写了关羽。

二、《三国演义》从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上,表现刘备的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反映了作者“圣君贤相”的“仁政”理想。

诸葛亮身上有着许多政治家、军事家必须具备的品德,同时有着《经天纬地》的才干。

诸葛亮的最大特点,是他的足智多谋。

(一)为表现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三国演义》从不同角度写了好些陪衬人物。

(二)在刘备集团内部主要写了庞统。

由于庞统的对照,更显示出诸葛亮的远见卓识。

(三)在刘备集团外部主要写了孙吴的周瑜和曹魏的司马懿。

《三国演义》通过诸葛亮先后同周瑜、司马懿的斗争,表现诸葛亮指挥若定、料事如神。

(四)人民群众根据自己的生活愿望、斗争要求,创造了诸葛亮的艺术形象,在这个艺术形象身上集中了自己长期积累的丰富的斗争经验,又从这个艺术形象身上吸取智慧和创造力量。

三、《三国演义》从刘备与关羽的关系上,表现刘备的看重义气、信守盟誓,反映了封建社会人民群众朴素的民主思想和平等要求。

“桃园结义”在民间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

(一)关羽有勇猛、刚强的特点,但最大的特点是“义重如山”。

(二)有着封建正统观念的罗贯中通过关羽所宣扬的“义”,已经削弱了民间传说中原有的积极因素,而注入了适合封建统治阶级需要的反动内容。

关羽被儒将化,“深明《春秋》大义”。

(三)罗贯中为突出关羽的“恩怨分明”,描写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这就是从个人角度出发而放弃了政治原则。

因此,关羽一直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推崇、宣扬。

第四节《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和人物描写

一、《三国演义》采用“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浅近文言,简洁明白,自然流畅。

它的笔法富于变化,内容的复杂性与描写的多样性互相统一。

它以长篇巨制提供了反映日益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的新的文学体裁,结构宏伟,而又不失严密和精巧。

在《三国演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中,战争描写和人物描写最有特色。

二、《三国演义》充分吸取了《左传》、《史记》等古代史书记述战争的成功经验,而又有所推进发展。

(一)写出具体条件下不同的战略战术的运用,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的较量上。

在战争中突出表现斗智。

通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以弱胜强的战例,表现了作战者的指挥艺术。

(二)各次战争既有其特点,写法也就随之变化,决不千篇一律。

其中既有战争自身的特点,也有进行战争的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通过战争写人。

(三)各次战争彼此关联照应,显得全部描写匀称和谐而又波澜起伏。

在重点描写的战争之间,描写了大大小小许多战争作为铺垫或余波,轻重主次配合协调。

同时,以写战争为主,又不一味写战争,相应地穿插不少其他的活动场面。

三、《三国演义》人物描写的最大特色是“略貌取神”,借助粗线条的勾勒与环境、气氛的渲染、烘托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三国演义》人物描写的主要缺点是人物的思想性格同当时社会环境以及人物切身遭遇缺乏内在联系,人物往往一出场就定型化。

这主要是由于作者“英雄造时势”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造成的。

这一章与下面两章都是重点,首先要认真阅读作品,切实掌握和了解作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对《三国演义》要很好地认识它的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分析一下艺术形象的曹操与历史人物的曹操何以存在着区别。

对《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可以通过赤壁之战的例子去说明其巨大成就。

第二章水浒传

第一节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和作者

第二节水浒传的基本思想倾向

第三节水浒传的招安结局和宋江形象

第四节水浒传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第一节《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和作者

一、北宋末年爆发了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

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宋江为首的三十六人的事迹在广大群众心目中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被热情传颂。

宋代“说话”有讲说水浒英雄人物的篇目。

二、从南宋到元末是水浒故事不断演变直至《水浒传》最后成书的时期。

宋江等人的活动与太行山、梁山泊联系起来。

因宋元民族矛盾而使水浒故事有了“忠义”思想。

《大宋宣和遗事》中的水浒故事,已把“说话”中单独的水浒人物联结在一起。

今知元代杂剧的水浒戏有二十多种,描写李逵的最多,除《李逵负荆》外,大多写得不好。

三、《水浒传》的加工成书,比起《三国演义》来,任务更为艰巨。

加工者不只要把单独发展的人物故事进一步融合为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更为重要的是要排除封建文人加在水浒人物身上的糟粕,以突出农民起义英雄的本质特征。

这种加工工作实际上就是提高工作。

四、一般认为施耐庵是对《水浒传》进行最后加工的作家。

有关施耐庵的生平资料非常缺乏。

他大概是杭州人,时代可能略晚于罗贯中。

五、《水浒传》的版本有百回本、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

七十回本是经过清初金圣叹评点、纂改的本子,流传较广。

第二节《水浒传》的基本思想倾向

一、从基本思想倾向看,《水浒传》正面表现了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歌颂了农民起义英雄,反映了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的过程。

二、《水浒传》深刻地揭示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通过高俅等人物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和罪恶,展现出官逼民反的客观环境。

作品在这方面并不限于只写城市,也还分别从正面和

侧面写到农村地主恶霸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压迫。

三、《水浒传》主要是通过一些典型事件来揭露当时的阶级对立——封建官僚地主和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劳动者的对立,如“智取生辰纲”、“三打祝家庄”等。

四、《水浒传》更为可贵的是热情歌颂劳动人民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热情歌颂敢于“犯上作乱”的起义英雄,如李逵、鲁智深、武松等。

他们各自的生活经历不同,但都一批一批地汇聚到梁山。

就连统治阶级内部一些中下层人物如林冲、杨志等,也因为受到阶级当权派的排、迫害,而转向革命方面。

五、“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是梁山农民起义的全盛时期。

这种有革命武装、有根据地、有一套战略战术的斗争,只能是宋元时期特别是元代无数次农民起义的概括反映。

梁山义军内部“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一样的酒筵欢乐,无间亲疏”,正反映了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

第三节《水浒传》的招安结局和宋江形象

一、《水浒传》全面地反映农民起义的发展过程,其中包括写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原因。

农民受到小私有者和小生产者的经济地位的限制,提不出超越封建制度的政治纲领。

他们是皇权主义者,反对地主,可是拥护好皇帝。

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总是以不同方式陷于失败。

二、《水浒传》描写梁山义军接受招安,与宋元民族矛盾的历史背景有联系。

其中表现了一定的爱国思想。

三、《水浒传》的招安结局,就作品本身的具体描写来看,更重要的是由于起义队伍的成份复杂,特别是核心成员中存在着一条妥协投降的错误路线。

宋江作为梁山义军领袖,梁山起义事业的彻底葬送,是由他的错误的投降主义路线直接造成的。

四、宋江在《水浒传》中具有双重性格。

其出身、经历决定他既有斗争性,又有妥协性。

作品对宋江的肯定,则反映作者的思想矛盾,既同情农民起义,又赞美效忠朝廷。

作者的思想矛盾,也表现在对招安结局的具体处理上。

第四节《水浒传》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一、《水浒传》的全部结构是一个庞大的有机整体。

“排座次”以前是由若干单个英雄人物的传记故事一环紧扣一环地先后互相勾连。

鲁智深、林冲、杨志、武松等人物的传记故事都比较完整,相对自成段落,但又彼此穿插交叉。

也有一些段落以事件为主,包含了许多人物的传记故事,如“智取生辰纲”。

但由于作者思想的矛盾,带来了“排座次”以后的描写在每次大

的转折上都很不自然。

《水浒传》继承了宋元话本的优良传统,以当时群众的口语为基础,经过千锤百炼,创造了非常准确、生动、丰富、通俗的文学语言,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尤其可以看出作者运用口语达到了炉火纯青地地步。

《水浒传》高度的艺术成就,突出地表现在它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来塑造人物方面。

二、《水浒传》所塑造的起义英雄的典型形象,既是对现实生活的高度概括,又具有强烈的理想化色彩。

他们的可贵品质、英雄行为,是现实中已有的和可能有的,有充分的实际生活作基础,同时他们身上又贯注了作家强烈的主观感情,经过艺术的夸张、渲染,体现着理想的光辉。

因此,他们不仅具有深刻的认识意义,而且具有巨大的激动人心和鼓舞人心艺术力量。

三、《水浒传》赋予英雄人物以非凡的才能、高尚的品德,使他们的生活和斗争充满传奇性。

整个梁山革命事业写得豪迈而很有气势。

这些都是熔铸了人民群众的理想。

但英雄人物的生活和斗争又是可以理解的,作品通过对于残酷的封建统治的揭露,写出促成英雄人物走上反抗道路的现实因素,提供他们存在和活动的客观环境。

这种客观环境影响着英雄人物的主观思想,英雄人物的主观思想又支配着他们为变革这种客观环境而进行反抗斗争。

作品以极大热情表现惊心动魄的。

斗争、波澜壮阔的场面以及梁山上的理想境界,而最后却以悲剧结束,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既推动历史前进又总是陷于失败的客观规律

四、《水浒传》描写人物的思想性格,紧密联系人物的阶级出身、社会地位、生活经历以及他们与周围人物的关系,因而人物的个性特征十分鲜明。

并且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变化发展。

五、《水浒传》描写人物也有败笔。

如掺杂一些装神弄鬼和色情庸俗的描写。

《水浒传》成就突出、影响,而思想内容又比较复杂,目前对它的各种评论,意见分歧也很大。

我们应该主要抓它的基本思想倾向,看它如何描写封建社会的阶级斗争。

关于招安结局,一要联系宋江的双重性格,二要联系作者的思想矛盾去认识。

此外,可结合分析一些英雄形象,去了解作品塑造人物的特色。

第三章西游记

第一节《西游记》的成书过程和作者

第二节《西游记》的孙悟空形象

第三节《西游记》的神话描写和现实批

判的结合

第一节《西游记》的成书过程和作者

一、唐僧取经本是历史上实有的事件。

取经故事在社会上流传,神异的色彩变得越来越浓厚。

二、取经故事在宋代已有了“猴行者”的形象。

由南宋到明代前期,取经故事通过南戏、杂剧、说唱平话等多种形式继续发展。

三、吴承恩是取经故事的最后一个集大成者。

他生活在明代后期,明王朝已日益衰败,资本主义因素又开始萌芽滋长,阶级斗争和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斗争都很激烈。

他对封建官僚地主的腐朽堕落和当时政治的黑暗十分不满,就以取经故事为基础,运用他非常熟悉的民间神话和传说,创作了《西游记》,借以批判现实,寄托理想。

第二节《西游记》的孙悟空形象

一、吴承恩以取经故事为主干,以孙悟空形象为中心。

他对于取经故事进行再创造的功绩之一,是把孙悟空放在突出的位置,赋予这一形象以丰富深刻的社会意义。

全部《西游记》可以说就是孙悟空的战斗史。

二、大闹天空等故事虽然是介绍孙悟空的来历,好象全书的一个序曲,然而却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反映了人民群众对黑暗封建统治的憎恨情绪和反抗要求。

那虚构的情节、幻想的内容,是以长期风起云涌、此伏彼起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作为现实基础的。

由于农民反抗斗争愈来愈频繁,斗争的规模也愈来愈大,才使得大闹天空等故事具有如此充沛而激烈的战斗热情,塑造出如此英勇顽强的叛逆形象。

三、孙悟空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被压在五行山下。

他失败了。

这种描写,与吴承恩的封建正统观念、宿命论思想有关,而在客观上则反映了农民的反抗斗争无法改变封建统治的社会制度。

四、吴承恩虽然写的诸天神佛的胜利,却充分暴露了他们凶残而愚蠢、狡猾而虚弱的本质;虽然写了孙悟空的失败,但孙悟空作为反抗英雄的蔑视权威的反抗精神、针锋相对的战斗姿态,不畏强暴的宏伟气魄,却深深激动着广大读者。

五、取经过程中的孙悟空是反抗的失败者,他保护唐僧是为了将功赎罪、“修成正果”。

这同大闹天空等故事中的孙悟空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的。

但孙悟空形象仍有其前后一致的地方。

吴承恩对取经故事和大闹天空等故事的描写在基本精神上有着内在的联贯性,批判什么和歌颂什么的思想倾向是首尾相通的。

在取经过程中,吴承恩使孙悟空继续对神佛保持着桀骜不驯的一贯作风,并赋予孙悟空扫荡妖

魔的斗争以惩办和铲除残暴邪恶势力的意义,使孙悟空具有一种锄强扶弱、抱打不平的江湖好汉的特色。

六、在对待妖魔的态度上,唐僧与孙悟空形成鲜明的对比。

猪八戒是《西游记》中孙悟空以外描写得相当成功的艺术形象,对孙悟空起着陪衬的作用。

第三节《西游记》的神话描写和现实批判的结合

一、吴承恩按照一定的社会生活方式,按照一定的观点、理想,来创造另一个神话世界。

把生动有趣的神话描写和严肃深刻的现实批判结合了起来。

二、《西游记》中的神佛形象,大都带有人间的色彩,神佛世界的组织形态,就是现实的封建统治秩序在幻想中的升华,作者常用调侃的笔调描绘神佛的丑态、丑行,使其具有封建统治阶级的某些特点。

作者笔下的玉皇大帝,使人联想到明中叶一些色厉内荏的昏庸君王,整个神的世界也使人联想到腐朽虚弱的明王朝后期的统治。

神佛的自私自利、充满贪欲,正表现出剥削阶级的丑恶本质。

三、吴承恩描写各类妖魔为害一方的罪行,使其获得了社会意义,成为残暴邪恶势力的代表;妖魔与神佛的那种关系网,反映了明代地方豪强恶霸与各级封建政权的串联勾结、狼狈为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