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20.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56146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2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2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2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2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2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2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2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2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20.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20.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20.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20.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20.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20.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20.docx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2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20.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20.docx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20

[模拟]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20

单项选择题

第1题:

激起学生学习热情的动因不包括(  )。

A.教师的热情

B.教师渊博的知识

C.教师对学生的期望

D.教师对学生的信任

参考答案:

B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激起小学生学习热情的动因”。

激起学生学习热情的动因包括教师的热情、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教师对学生的信任,不包括教师渊博的知识。

第2题:

小学《品德与生活》的教学目标应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应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师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

这段话说明该课程具有()。

A.生活性

B.综合性

C.开放性

D.活动性

参考答案:

C

《品德与生活》在课程标准中指出,课程具有开放性的特征,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

教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第3题:

教学的中心环节是(  )。

A.领会知识

B.巩固知识

C.运用知识

D.检查知识

参考答案:

A

没有知识的领会,巩固和运用等环节就毫无意义。

第4题:

除行为之外衡量学生品德发展程度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  )。

A.自我意识

B.自我激励

C.自我教育能力

D.自我认识能力

参考答案:

C

自我教育能力是一个学生品德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第5题:

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地发展,甚至摆脱社会影响的法国教育家是()。

A.杜威

B.卢梭

C.裴斯泰洛奇

D.洛克

参考答案:

B

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的教育家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爱弥儿》一书中。

第6题:

班级授课制的实施在我国始于(  )。

A.唐代

B.清末

C.民国初期

D.新中国成立

参考答案:

B

我国班级授课制最早的雏形是清政府设立的京师同文馆,故选B。

第7题:

由实际工作者和专业研究人员共同参与,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和提高教学行动的自觉认识为目的的研究方法是(  )。

A.调查法

B.观察法

C.行动研究法

D.个案分析法

参考答案:

C

行动研究法是由实际工作和研究人员共同参与,以解决实际问题和提高教学行动的自觉认识为目的的研究方法。

第8题:

属于负强化的实例是(  )。

A.老板对迟到的雇员扣发奖金

B.老师不再批评按时完成作业的小明

C.感觉屋内人声嘈杂时暂时离屋

D.上课扮怪相而不再有老师和同学理睬

参考答案:

B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和能力、学习经验对新的学习内容的影响”。

负强化也称阴性强化,就是对于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撤销或减弱原来存在的消极刺激或者条件以使这些行为发生的频率提高。

正强化又称“阳性强化”。

A、D两项撤销的是积极刺激,C项属于回避条件作用。

负强化的方法包括撤销批评、处分、降级等,有时恢复减少的奖金也是一种负强化。

故本题选B。

第9题:

口渴会促使个体作出觅水的活动,这是动机的(  )。

A.导向功能

B.激活功能

C.调节与维持的功能

D.强化功能

参考答案:

B

动机具有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所谓的激活功能是指动机会推动人们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转化为活动状态。

第10题:

学生摄影小组举办摄影大赛属于学生课外活动中的(  )。

A.体育活动

B.学科活动

C.文学艺术活动

D.科技活动

参考答案:

C

文学艺术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他们对美的鉴赏、创造能力为主要目的,摄影是一种对美的发现与鉴赏,属于文学艺术活动。

第11题:

在操作过程中,动作的品质特征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精确性和灵活性,这属于操作技能形成的(  )阶级。

A.操作定向

B.操作模仿

C.操作整合

D.操作熟练

参考答案:

C

题干所指是操作整合阶段。

第12题:

《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是发展(  )。

A.专业教育

B.基础教育

C.中等教育

D.职业教育

参考答案:

B

《义务教育法》第一条规定:

“为了发展基础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法。

”由此可以看出,《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是发展基础教育。

第13题: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体制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职权影响力;二是(  )。

A.年龄影响力

B.性别影响力

C.个性影响力

D.学术影响力

参考答案:

C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体制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职权影响力和个性影响力上。

第14题:

袁老师中途接手小学三年级(3)班的班主任工作,有几个学生经常缺交数学作业,经过了解,发现只要题目难一点或计算量大一点,这几个同学就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不仅如此,在各项活动中也有一些同学叫苦叫累。

如果你是班主任的话,可在全班进行(  )。

A.积极的情感教育

B.意志品质的培养

C.人际交往教育

D.良好性格的教育

参考答案:

B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小学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方法”。

意志品质是指构成人意志的诸因素的总和。

主要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等几方面。

题干中有些学生经常缺交数学作业、在各项活动中也有一些同学叫苦叫累都是缺乏意志品质的表现,故本题选B。

第15题:

某一测验在多次施测后所得到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程度是(  )。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参考答案:

A

题干是对信度的解释。

第16题:

如果不吃早餐,血液里缺少(  ),大脑功能就会受到影响。

A.葡萄糖

B.维生素

C.脂肪

D.微量元素

参考答案:

A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小学生保健的相关知识”。

第17题:

我国义务教育的立法宗旨是发展(  )。

A.专业教育

B.中等教育

C.职业教育

D.基础教育

参考答案:

D

《义务教育法》第1条规定:

“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

第18题:

在我国历史上,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第一次以法令形式颁布并实施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参考答案:

B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法令形式颁布并实施的学制是癸卯学制。

第19题:

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是(  )。

A.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查假设

B.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提出假设——检查假设

C.发现问题——提出假设——理解问题——检查假设

D.研究问题——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检查假设

参考答案:

A

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就是发现、理解问题,然后提出假设,检查假设。

第20题:

美育就是对学生进行(  )。

A.审美教育

B.五讲四美教育

C.美好生活教育

D.美好思想教育

参考答案:

A

 

简答题

第21题:

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参考答案:

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样才能创设问题的情境。

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并应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

详细解答:

第22题:

讲授法教学应该注意什么?

 

参考答案:

(1)讲授的内容要具有思想性、科学性;

(2)讲授要有系统性、条理性,层次清楚,重点突出;(3)讲授的语言要简洁、准确、生动、形象,符合学生理解能力和接受水平;(4)讲授中要运用启发式等手段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思维活动;(5)讲授的时间不宜过长,更不宜运用“满堂灌”式的讲授法。

详细解答:

第23题:

简述大脑机能的发展。

 

参考答案:

儿童脑的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逐渐趋向平衡,觉醒时间延长,睡眠时间缩短。

儿童平均每天需要睡眠的时间:

7岁为11小时,10岁为10小时,12岁为9~10小时。

内抑制的形成速度不断加快,这表明儿童能更细致地分析综合外界事物并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

同时,条件反射形成的时间缩短,形成后不易泛化,易巩固。

第二信号系统活动日益发展起来。

幼儿是第一信号系统占主要地位,小学儿童由于言语的发展,第二信号系统初步占主要地位,其发展主要是在教学活动中以及在与成人交际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第一信号系统是动物和人共有的,对现实的具体的刺激,如声、光、电、味等刺激形成条件反射。

第二信号系统则是人类所特有的条件反射机制,即对言语刺激、抽象信号等能形成条件反射。

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是在第一信号系统或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这有助于儿童形成更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联系,为儿童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详细解答:

材料分析题

第24题:

《品德与生活》第一册《我有一个新的家》教学片断:

(我在引导学生进行对话交流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意外的“小插曲”)

生(宁宁):

老师,我旁边的阳阳解小便了!

(众生笑,纷纷离开座位去看)

师:

宁宁小朋友真好,你告诉老师“阳阳小便解出了。

”我要表扬你。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要表扬他吗?

(生疑惑不解)

师:

小便解在身上是不舒服的,我们每个小朋友都经历过。

宁宁马上告诉老师,就是想帮助阳阳解决这个问题。

宁宁,你说是吗?

生(宁宁):

是的。

师:

那么,我们大家该怎么帮助阳阳呢?

生(宁宁):

我陪他到办公室里换裤子。

师:

好的,你们快去吧。

师:

我帮他将凳子擦干净,你们能为他做些什么呢?

大家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我用抹布把阳阳的凳子擦干净。

这时宁宁和阳阳回教室)

师:

你们想怎样帮助阳阳呢?

快告诉他吧。

生甲:

阳阳,下课时你要先去解小便。

生乙:

阳阳,你小便熬不住了,应举手告诉老师,老师会让你去厕所的。

师:

小朋友们说得真好。

我们都是一家人,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来,我们一起念念诗园中的小诗《我有一个新的家》……

[问题]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参考答案: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在低年级的课堂上,常常会有一些意外的事件发生,从而打乱原来预设的教学过程。

这个案例原来的预设目标只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初步感知班级是新的家,没想到中途出现了这段意外的插曲。

但该教师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课堂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并迅速而准确地判断出这一教学资源的属性仍与本课的预设目标有关,及时将它转换成一个具有更深层次价值意义的“生成性的教学目标”——初步体验班级新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心与帮助的深厚感情。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该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话,围绕“我们大家该怎么帮助阳阳呢?

”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主动建构“班级是新家,家人要互相关爱”的道德内化机制,使生成的课堂富有灵性的资源,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关注《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需要我们教师更理性地理解与实践。

没有巧妙的预设就没有精彩的生成。

但如果过分地强调预设,课堂教学进程将一味地遵循预设,课堂就会缺乏生机和乐趣,缺少生活的气息,缺乏生命的色彩。

只有在预设的前提下,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动态生成知识,动态生成方法,动态生成的资源,才能使我们的品德教学真正地提高实效,让课堂显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景象,使课堂显现出浪花闪耀、高潮迭起的精彩。

详细解答:

第25题:

一位教师在执教《落花生》一课,学到父亲的话“花生的好处很多……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时,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题目为“你更喜欢谁”的辩论。

课堂上学生参与积极,情绪高涨,“花生派”和“桃子石榴派”针锋相对,结果“不但对别人有用,而且讲体面”的观点占了上风。

“花生派”的神情甚是尴尬。

[问题]

请谈谈你对以上教学片段的看法。

 

参考答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

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这个教学片段,教师在价值取向和独特体验之间。

应该怎样把握。

这里,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文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矛盾,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大有“以学生的独特体验”取代“文本的价值取向”之势。

这里的矛盾,有一个特别的地方。

那就是:

学生的独特体验——要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没有错:

文本的价值取向——要做花生那样的人,也没有错。

当两个正确的答案同时出现在我们的课堂的时候,我们往往习惯于以其中的一个否定另一个,人为地制造出一些二难抉择的矛盾。

实际上,在学生经过争议之后,老师可以再进一步启发学生:

“许地山的父亲为什么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做石榴苹果那样的人,反而希望孩子们做花生那样的人呢?

”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国情来理解文本的价值取向。

其拳拳爱国之心浓缩在殷殷期望之中,父亲之所以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来参加“收获节”。

父亲之所以拿花生与苹果石榴对比来揭示花生最可贵的品质,许地山之所以将自己的笔名确定为“落华生”,就不难理解了。

这种“做一个对国家对民族有用的人”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的。

教学《落花生》的重点就是要引导学生深切地感受“父亲的教诲”充满了浓浓爱国之情。

当然,在时过境迁的今天,国运昌盛,国家人才济济,在这充满竞争的时代,孩子们在学习文本的时候能够结合时代的特点感悟到一些新的体验,这是一种学习创新的体现。

这种超文本的阅读就是语文教学创新的体现。

应该大力提倡。

但是。

这只能说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文本的内涵也在不断的发展。

教学与时俱进,追求的是发展,而不是否定。

教学《落花生》即应该引导那些“愿做石榴苹果那样的人”的学生认识到:

我们如今讲体面也好,讲实用也好,都要做一个对国家对民族对他人有用的人。

在当今只认衣裳不认人、做事虚浮的社会环境下。

更需要像落花生那样埋头实干的精神,而且这种精神永远也不会过时。

详细解答:

教学设计题

第26题:

材料一:

“垂直与平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4、65页]

材料二:

“四季”[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61—63页]材料三:

“平安回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第18—21页]

请在上述材料中任选其一,就课堂教学目标及某一教学环节(譬如课堂导入、讲授新知等)进行教学设计。

 

参考答案: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依据小学生的学习规律、小学相关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完成指定内容的教案设计”。

四季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七、八、九、无”4个字。

认识两种笔画和4个偏旁“月、雨、口、禾”。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课堂导入:

师:

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幅美丽的图画,你们想看吗?

让我们来看大屏幕。

看图片(以动画形式连续出现课文中的4幅图,最后定格)。

师:

这4幅图分别画的是什么季节?

怎么看出来的?

用简短的话说一说。

生:

第一幅是春季,第二幅是夏季,第三幅是秋季,第四幅是冬季。

我们从草芽、小鸟可以看出是春季;从荷叶、青蛙看出是夏季;从谷穗看出是秋季;从雪人看出是冬季。

师:

这四幅有趣的图画和几句优美的文字组成了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板书:

四季)齐读课文。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

详细解答:

第27题:

材料二:

望月夜深人静,我悄悄地走到江轮甲板上坐下来。

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

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

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

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偶然回头时,发现身边多了一个人,原来是跟随我出来旅行的小外甥。

“是月亮把我叫醒了。

”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

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和他交谈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我们来背诗好吗?

写月亮的,我一句你一句。

”小外甥向我挑战了。

写月亮的诗多如繁星,他眼睛一眨就是一句。

他背:

“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我回他: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

“你说,月亮像什么?

”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各有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

“你说呢?

你觉得月亮像什么?

”我笑着反问道。

“像眼睛,天的眼睛。

”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他的比喻使我惊讶。

我好奇地问:

“你说说,这是什么样的眼睛?

”小外甥想了一会儿,说:

“这是明亮的眼睛。

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他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

天边那些淡淡的云絮在不知不觉中聚集起来,一会儿,月光就被云层封锁了。

“月亮困了,睁不开眼睛了。

”小外甥打了个呵欠,摇摇晃晃地走回舱里去了。

甲板上又只留下我一个人。

我久久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轻轻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请在上述三个材料中任选其一,就课堂教学目标及某一教学环节(譬如课堂导入、讲授新知识等)进行教学设计。

 

参考答案:

详细解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