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师徒为人处世之比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56897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僧师徒为人处世之比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唐僧师徒为人处世之比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唐僧师徒为人处世之比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唐僧师徒为人处世之比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唐僧师徒为人处世之比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唐僧师徒为人处世之比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唐僧师徒为人处世之比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唐僧师徒为人处世之比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唐僧师徒为人处世之比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唐僧师徒为人处世之比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僧师徒为人处世之比较.docx

《唐僧师徒为人处世之比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僧师徒为人处世之比较.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唐僧师徒为人处世之比较.docx

唐僧师徒为人处世之比较

唐僧师徒为人处世之比较

摘要: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不仅在形象塑造上鲜活生动,而且在为人处世方面也各有特色。

他们在为人处世方面讲究立身须高,立志当远,当机立断,毫不迟疑,遇事圆滑,左右逢源,持之以恒,永不言弃。

他们在为人处世方面师徒四人的完美搭配,才造就了他们西天取经的成功。

虽然他们在为人处世方面不见得完美,但是依然值得我们探讨,因为它们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作品,对现代人的人生也不无启迪。

关键词:

《西游记》;唐僧师徒;为人处世;比较

Abstract:

InJourneytothewestmasterTangandhisdisciplesnotonlyhadthevividimage,butalsohadtheuniquecommunicatingskills.Thoseskillsincludedthatstickingtoemptytall,aimingtobefar,horningandneverhesitating,havinggoodlucks,insisting,andnevergivingup.Theymanneredaspectsintheperfectcollocationincommunicating,whichmadethemthesuccessofBuddhistscriptures.Althoughtheywerenotperfectincommunicating,butstillwereworthexploringforus.Itnotonlyhelpedustounderstandtheworks,butalsoenlightenthelifeofmodernpeople.

KeyWords:

Journeytothewest;masterTangandhisdisciples;communicating;comparing

 

绪论

百年以来,《西游记》研究所取得的学术成果是相当丰硕的,研究领域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三个研究方面,有文献研究、文本研究和文化研究。

文献研究主要包括对《西游记》的作者、版本、源流的考证;文本研究主要集中于小说性质研究、人物形象研究、美学特征研究和思想内涵研究;文化研究主要有对小说文献、文本以外的文化内涵、文化价值的剖析。

百年来《西游记》的研究成果蔚为壮观,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其对《西游记》的研究中,无论在学理还是方法上,还存在着诸多明显的缺陷和不足。

如在文化研究领域,最突出的问题是对新的理论与批评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方面不新颖、不透彻。

面对如此现状,本文从《西游记》的伦理道德方面对其作以分析,从唐僧师徒四人的处世方法出发,作以比较。

论证了唐僧师徒在为人处世方面讲究立身须高,立志当远,当机立断,毫不迟疑,遇事圆滑,左右逢源,持之以恒,永不言弃,以及他们的处世方法对现代人的一些启示。

《西游记》第七十二回写道:

唐僧拒绝徒弟们的帮忙,执意要自己去化斋饭,因为拒食妖精们提供的“人油炒炼,人肉煎熬”的布施,结果被困在了盘丝洞中,一心等着徒弟去救,“却说那行者、八戒、沙僧,都在大道之旁。

他二人都放马看担,惟行者是个顽皮,他且跳树攀枝,摘叶寻果。

忽回头,只见一片光亮,慌得跳下树来,吆喝道:

‘不好,不好!

师父造化低了!

’行者用手指道:

‘你看那庄院如何?

’八戒、沙僧共目视之,那一片,如雪又亮如雪,似银又光似银。

八戒道:

‘罢了,罢了!

师父遇着妖精了!

我们快去救他也!

’行者道:

‘贤弟莫嚷。

你都不见怎的,等老孙去来。

’沙僧道:

‘哥哥仔细。

’行者道:

‘我自有处。

’”①“我自有处”体现了孙悟空的自信,以及处理事情的能力。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在事情中各有不同的态度和处理办法,充分说明了他们在为人处世方面各有千秋。

王祺说:

“研究中国人的为人处世艺术,有两种方法:

一是从中国古代的典籍文化里收集资料,一是到社会历史现实发展中寻找线索。

前者属于典籍文化,后者属于世俗文化。

”②《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在为人处世方面各有特点,为我们研究一些中国人的为人处世艺术,提供了现代借鉴和启示。

一、立身须高,立志当远

古代讲究立身之道的《菜根谭》中说“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达?

”③对自己做人的目标和标准,一定要订立的比世俗要高,否则,就如同尘里振衣,泥中洗脚,又如何能超凡脱俗成大事呢?

为人处世应立大志、立高志,惟有比别人高一步立身,才可以超越眼前事物所带给人的局限,否则,就像在泥泞中洗脚,展开的是一团乱麻的人生画卷。

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之所以被后人所推崇,就是缘于他们“立身高”的处世志向与追求。

《西游记》第十二回写道,唐三藏身穿“锦襕异宝袈裟”在长安城下化生寺宣讲佛法妙经,菩萨与木叉前去考验唐三藏,听闻唐三藏讲的是“小乘教法”,菩萨道:

“你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浑俗和光而已;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难人脱困,能修无量寿身,能作无来无去。

”④知道了大乘教法可度更多人,唐三藏便为自己树立了去西天求取真经度天下人的远大志向,使去西天取经得以成行,成就了他自己的超凡脱俗,也给了三个徒弟以人生目标的指引和导向——去西天求取真经。

孙悟空迸出仙石之后,就只知道“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猴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真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一朝天气炎热,与群猴避暑,都在松阴之下顽耍。

”⑤光阴虚度之后,面对将来的“年老血衰”的问题,孙悟空也只是盲目的于四海之内寻找那长生不老之术;后习得一身技艺,也只图“齐天”那一个称谓;大闹天宫致使自己被压山下,更是虚耗了五百年的光阴而未成一事。

纵观孙悟空遇唐三藏之前空有一身灵气绝技,却虚耗了那千年的光阴,未成就一番大事业,只因胸无远大志向和目标。

若是孙悟空能在一开始就志向于度人成佛,定会早早的与天齐平,而不是空有那“齐天大圣”的称呼。

最终,孙悟空能成为“斗战胜佛”也是随了唐三藏的取经志向而得来的。

猪八戒与沙和尚,他们都是从天上被贬凡间的神仙。

猪八戒因为调戏嫦娥而被贬凡间,却误落猪胎,称为“猪妖”,也就只想着在高老庄与小姐成亲过个普通的小日子,连建功立业都不曾想,更谈不上什么普度众生的宏伟志向了。

沙和尚在天上时,一心也就想好好做个侍从,不曾想失手打破玻璃盏,被打下凡间,落入流沙河中成妖,还是只知为饥寒每二三日寻一个行人食用裹腹而已,既没造大的杀孽也未修仙问道,只图个安稳度日,甚至领菩萨之命助唐僧取经也只为了功成免罪,恢复本职罢了。

唐三藏确立了那求取真经普度众生的志向,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迫于摆脱罪身的压力,才有了跟随唐三藏去西天取经的打算。

是唐三藏的志向使西天取经得以成行,从而使孙悟空明确了去西天取经的目标,也使猪八戒的志向远大了,不再仅仅是纠葛于居家过小日子,更是放眼于众生的教化。

没有唐三藏求取真经的志向,孙悟空就还在五指山下陪牧童顽耍,猪八戒最多只会在高老庄成家过个自己的小日子,沙和尚则只能在流沙河内受那每七日一次的飞剑穿胁之苦。

在唐三藏确立了求取真经的志向之后,才有了后来那一番去西天取得真经的伟大成就。

二、当机立断,毫不迟疑

当人遇到困难时,是埋怨、责备、犹豫不绝还是当机立断解决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

在《西游记》中,面对困难时唐僧师徒四人也各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唐三藏确定了取经的远大志向,但在那充满艰难险阻的取经路上,他在行动上和做决定时常常优柔寡断,举棋不定。

《西游记》第十五回“蛇盘山诸神暗佑,鹰愁涧意马收缰”中唐僧的所骑白马被玉龙三太子吃了,其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三藏道:

‘徒弟呀,那厮能有多大口,却将那匹大马连着鞍辔都吃了?

像是惊张溜疆,走在那山凹之中。

你再仔细看看。

’行者道:

‘你也不知我的本事。

我这双腿,白日里常看以千里路的吉凶。

像那潜力之内,蜻蜓儿展翅,我也看见,何期那匹大马,我就不见!

’三藏道:

‘既是他吃了,我如何前进!

可怜啊!

这千山万水,怎生走得!

’说着话,泪如雨落。

行者见他哭将起来,他那里忍得住暴躁,发声喊道:

‘师父莫要这等脓包行么!

你坐着!

坐着!

等老孙去寻那厮,教他还我马匹便了!

’三藏却才扯住道:

‘徒弟啊,你那里寻他?

只怕他暗地里蹿将出来,却不又连我都害了?

那时人马两亡,怎生是好!

’行者闻得这话,越加嗔怒,就叫喊如雷道:

‘你忒不济!

不济!

又要马骑;又不放我去,似这般看着行李,坐到老吧!

’”⑥最后,还是孙悟空施展“降龙伏虎”的手段请来了菩萨,打败孽龙,方才渡过难关。

唐三藏在那取经路上,不乏如此多的优柔寡断之举。

每到最后都是孙悟空慧眼明心,当机立断,才让所有困难都化险为夷了,平安到达西方。

在小说中,孙悟空的当机立断、毫不迟疑早有表现。

在第一回中众候闲来无事,顺涧寻到了水源,是一般瀑布飞泉,“众猴拍手称扬道‘好水!

好水!

原来此处远通山脚之下,直接大海之波。

’又道:

‘那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

’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

‘我进去!

我进去!

’”孙悟空两次进出那水源,觅得了水帘洞那等福地,也为他获得了“美猴王”的称呼。

不仅如此,孙悟空在意欲成仙时,当机立断去出行学艺,终学得了一身好本领。

他勇敢先进水帘洞,成为了这洞山之主;在不知道何方有高人时,却当机立断先下手早出发,终觅得仙人,习得上乘法术。

敢为人之先,不惜与天神抗争,大闹天宫一场,天地间只他有此一举,为人所欣羡。

在加入取经队伍之后,孙悟空的当机立断更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第二十二回“八戒大战流沙河,木叉奉法收悟净”中,面对那“不知上下多远,只见经过足有八百里”的流沙河,面对那屡降不服的流沙河河妖——沙和尚,“那长老满眼泪下道:

‘似此艰难,怎生得渡!

’行者道:

‘师傅莫要烦恼。

这怪深潜水底,其实难行。

八戒,你只在此保守师傅,再莫与他厮斗,等老孙往南海走走去来。

’”唐三藏一味“泪下”,犹豫不决,而不是果断提出解决方法。

取经路上更是有唐三藏许多的嗟叹,“如此怎生奈何”、“悟空,今日怎生区处”、“徒弟,如今天色又晚,却往哪里安歇”等,都表现出了唐三藏的犹豫不决。

每每遇到艰难险阻,唐三藏总是犹豫徘徊,无法做出抉择,基本上都是悟空在果断的做决定,去往何处,如何擒妖,怎样渡河等等。

取经队伍中加入猪八戒与沙和尚之后,面对困难,他们两人也是犹豫徘徊不知道怎么解决,往往还是孙悟空当机立断做出决定。

第八十六回“二人复至本处,见沙僧还哭哩。

八戒越发伤悲,去了钯,伏在坟上,手扑着土哭道:

‘苦命的师父啊!

远乡的师父啊!

那里再见得你耶!

’行者道:

‘兄弟,且莫悲切。

这妖精把前门堵了,一定有个后门出入。

你两个只在此间,等我再去寻看。

’”⑦沙和尚与猪八戒面对困难只知抱怨,被动地等待灾难过去,并不知主动去寻找解决办法,那祸患也就只能摆在眼前,于事无补。

还是孙悟空的果断决定,积极行动寻求解决方法,解决一个个的困难。

倘若没有孙悟空,唐僧也许在为哪条路能走、没马怎么办这些问题而无法成行。

与八戒的凡事只会想着后退“分行李”、“回高老庄”和沙僧的哭哭啼啼相比,还是悟空的当机立断,使一路上的艰难险阻能得以解决,顺利到达西天取得真经。

三、遇事圆滑,左右逢源

在取经的一行四人中说到圆滑之道,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猪八戒。

众所周知,唐三藏一路上最听信猪八戒的“谗言”,几次逼走孙悟空,足见唐僧对猪八戒的信任。

孙悟空虽屡次因受猪八戒的刺激而被逐,但每每降妖最先考虑的仍是猪八戒,这些都源于猪八戒圆滑的处世方式。

在第二十七回,孙悟空第三次打死了那变化成人的白骨精,申明那是妖精,“唐僧闻说,倒也信了,怎禁那八戒在旁边唆嘴道:

‘师父,他的手重棍凶,把人打死,只怕你念那话儿,故意变化这个模样,掩你的眼目哩!

’唐僧果然耳软,又信了他,随复念起。

”⑧猪八戒一番言语直接致使了孙悟空的被逼离开。

但当唐三藏遇险被变成老虎时,请孙悟空回来的还是猪八戒。

第三十回唐三藏被黄袍妖精变成老虎后,猪八戒去花果山请孙悟空回去救师父,孙悟空故意装作没看清猪八戒,刁难他,“行者道:

‘你是那里来的夷人?

’八戒低着头道:

‘不敢,承问了,不是夷人,是熟人,熟人。

’”面对苦劝不回的孙悟空,猪八戒就适时改变方法,哄孙悟空救师父,“八戒就地扯个谎,忙道:

‘委是想你!

委是想你!

’行者道:

‘他怎的想起我来?

’八戒道:

‘师父在马上正行,叫声‘徒弟’,我不曾听见,沙僧又推耳聋,师父就想起你来,说我们不济,说你还是个聪明伶俐之人,常时声叫声应,问一答十。

因这般想你,专专叫我来请你的。

万望你去走走,一则不孤他仰望之心,二来也不负我这远来之意。

’”。

⑨这一哄再加后面一激硬是将因他而走的美猴王请了回来。

面对时势,猪八戒是随机应变,某时该服软就服软,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何必非要找个头破血流呢?

在现实生活中,复杂的人际交往当中,猪八戒的这种圆滑适时进退的处世方式是我们应当借鉴的。

与猪八戒相比,唐三藏和孙悟空则过于教条和顽固了。

唐三藏过于教条追求形式上的一些东西,有的近乎达到了愚蠢的地步,往往会造成更大的创伤。

在第四十回中,面对孙悟空打死六个抢劫的贼人时,只一味强调“出家人‘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

’”。

赶走了孙悟空,却不计较那六个贼人不死,也许他们伤害的就是六十甚至六百人,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仁慈呢?

未免过于教条的追求那形式的完美而忽略了更完美的结局。

而孙悟空先是打死强盗被逐,再是两次打死白骨精两次都被罚紧箍咒,可第三次仍是当着唐三藏的面打死那妖精,以致被逐,未免太不知变通。

可惜那大圣有七十二般变化,为什么就不能使个障眼法去瞒过那唐三藏,或者用个法使那妖精不能再作乱也行,为何非得在唐三藏面前,一次次挑战师父的规则呢?

无端的生出了许多事端,也是自己平白地受几次罪,要是像猪八戒一样,面对师父能想法子顺着一些,就又会是另一番境况了,也不知道会少受多少磨难,无疑会得到唐三藏最大的认可,而不是吃力不讨好。

猪八戒虽然会审时度势,但是论起将圆通之术发挥得最好的还是沙和尚,他从头到尾,事无巨细地做到了圆融。

一开始在流沙河上,与猪八戒、孙悟空打斗时,面对更强的对手孙悟空时,就选择躲在水里回避,愣是让实力超强的孙悟空在岸上干着急。

路过红孩儿两次变作红云,想捉唐三藏。

孙悟空一会儿将唐三藏推下马,说是妖怪来了,一会儿又扶唐三藏上马,说那是过路妖精。

唐三藏大怒,认为孙悟空在捉弄人。

“哏哏的,要念‘紧箍儿咒’”,就是多亏了“沙僧苦劝”方罢。

当孙悟空重棒打闹“散伙”的猪八戒时,沙和尚又是款款温存地劝说猪八戒,避免了师兄弟间的一切纷争。

唐三藏对孙悟空的行为斥责时,沙和尚站在了大师兄的一面劝解师父,孙悟空对师父不敬时,他又马上跳出来阻止孙悟空,猪八戒与孙悟空有冲突时,站在中间的也是沙和尚。

一路上,因为沙和尚的不同区别对待,避免了多少的矛盾,点点滴滴,可见,沙和尚才是那最懂方圆之道的人。

如果每个成员都只坚持死守自认为的一些原则和信条,那肯定无法形成团队,需有那处世圆滑的、进退有道的人从中调和才能使一个团队得以维持。

在西天取经的这个四人团队中,亦是如此,少了猪八戒与沙和尚的圆通的为人处世的做法,唐三藏与孙悟空花费十几年不一定就能取来真经。

四、持之以恒,永不言弃

唐三藏与沙和尚在取经这条路上始终坚持不放弃。

一路上任是有再多的艰难险阻,生命的威胁,有再多名利色欲的诱惑,也不曾让唐三藏与沙和尚有过向东退的想法,他们始终都是坚持西行取经,不作他想。

但是唐三藏的坚持又与沙和尚的坚持各不相同。

“贫僧从东土大唐而来,去往西天拜佛取经”这句目标清楚的话语,唐三藏反复地讲,不分时间,不分场合地讲,无论在什么样的困难下,或是经历什么诸如名利和美女的诱惑,他从来都是如此坚定,只是为了去那西天取经。

虽然不知道目标什么时候才能达到,甚至连是否可以实现都不知道,只一点就是常人无法企及的,谁能对一个看起来几近虚无的目标如此坚定?

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面对艰难险阻能勇敢地闯过的不乏其人,但当各种诱惑摆在眼前却仍能坚定不移的人却是很少了,而唐三藏做到了。

面对生命威胁决不退后,面对色、名、利亦毫不动摇。

在第五十四回“法性西来逢女国心猿定计脱烟花”中,女儿国女王听闻唐王御弟三藏相貌堂堂,让太师和驿丞向唐三藏求亲,驿丞对唐三藏说道:

“知御弟乃中华上国男儿,我主愿以一国之富,招赘御弟爷爷为天,坐南面称孤,我王愿为帝后。

传旨着太师做媒,下官主婚,故此特来求这门亲事也。

’”当孙悟空允诺留下师傅时,唐三藏不知是计,“却说唐长老一把扯住行者,骂道:

‘你这猴子,弄杀我也!

怎么说出这般话来,教我在此招婚,你们西天拜佛,我就死也不敢如此!

”演戏时面对那“月里嫦娥难道此,九天仙子怎如此”的女王时,唐三藏却也是“战兢兢立站不住”、“没及奈何”、“强整欢容”。

面对妖精迷惑坚持不动摇,尚可用人妖殊途来说,可面对如此袅娜的女王,那“一国之富”的财富,“南面称孤”的权势,唐三藏却丝毫不为所动,始终坚持去西天取经,就足以说明唐三藏坚定的取经信念,拜佛求经的路上持之以恒,从未放弃过。

如果说唐三藏是从精神上体现了他的永不言弃,那么沙和尚则是在取经路上的点点滴滴中都做到了他的持之以恒。

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中,四圣化为一母三女,以财、色试探师徒四人去对西天取经的决心。

猪八戒竟想“既怕相争,都与我罢”,而沙和尚就“宁死也要要求得真经,决不干此欺心之事”。

就是如此,沙和尚面对金钱美色的诱惑不为所动,坚定不移的去西天取经。

孙悟空因为与唐三藏时有小摩擦,还有好几次表示愿意回到花果山逍遥自在,“称王道寡,耍子去”。

小说第四十回,红孩儿作法,将唐三藏摄去了火云洞,唐三藏再次被擒。

孙悟空因为师父不听劝告,把妖精当好人,被气急之下说出了“散伙”的话。

猪八戒也是极力赞成,只有沙僧听了之后“打了一个失惊,浑身麻木”,并且苦苦劝阻,“师兄,你都说的是哪里话!

我等因为前生有罪,感蒙观音菩萨劝化,与我们摩顶受戒,该换法名,皈依佛果,情愿保护唐僧上西天拜佛求经,将功折罪。

今日到此,一旦俱休,说出这种各寻头路的话来,可不违反了菩萨的善果,坏了自己的德行。

惹人耻笑,说我们有始无终也!

”沙和尚一直都坚定取经,而孙悟空与猪八戒都时有退意。

“八戒则从取经开始,就一直念叨着散伙,分行李,回高老庄去陪媳妇。

唯独沙僧从未抱怨路途艰难,更没有生过回流沙河再做水怪的念头。

沙僧不但对取经一事自己毫无退悔,还曾三度劝说八戒。

一次是师徒离开火云洞后一个多月,三藏思乡心切。

八戒深恐魔障凶高,灵山难达。

他就勉励八戒‘且只捱肩磨担,终须有日成功也’;另一次是在四众离开比丘国之后,三藏又只思家之念,八戒亦觉路途难到,沙僧便劝八戒‘只把功夫捱他,终须有个到之之日’;最后一次是当诸神取得真经,来到通天河西岸,八戒再生退意。

沙僧又劝他‘休抱怨。

’可见沙僧对取经事业的执着和坚定一点不逊色于唐僧。

”⑩持之以恒,从未言弃,沙僧的坚持与唐三藏相比毫不逊色,他从点滴小事上做到了对取经事业的执着和坚定。

一个社会组织的发展;是全体职能部门和所有员工共同努力、合作的结果,而团队作为一个特殊的组织,成员之间能够优势互补、目标统一,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效用,那么这个团队合作所得的成果就将会是令人瞠目的。

唐僧师徒这个四人团队,就是因为他们之间为人处世的方法相互搭配融合,才完成了那历经磨难的取经之事。

唐僧立志去西天取回真经普度众生,为这师徒四人树立了远大宏伟的志向,才使西天取经成行。

悟空的高超本领,在关键时刻能当机立断做出决定,使这个驶往西天取经的大船有了驾驶员。

沙僧与八戒一路上的有进有退,行使那方圆之道,行事圆滑,左右逢源,使这四人虽时有小摩擦但始终相互合作成一团队,而没有“散伙”,具有纽带作用。

唐僧和沙和尚的始终坚定信念目标毫不动摇,致使八戒和悟空被动跟随,一路坚持到了最后,完成了那求取真经的伟大任务。

唐僧师徒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完成了那数十万里的取经之路。

他们的成功,在于他们的为人处世方法的合理搭配。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在为人处世方面不见得尽善尽美,但是仍然有一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对我们现代人的人生不无启迪。

探究他们的文学形象本身意义固然重要,而探讨唐僧师徒身上反映的传统文化中有关为人处世的哲学理论和实际经验,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作品和人物,而且对于生活在当今飞速发展的商品社会中的人们,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样意义重大。

注释:

1④⑤⑥⑦⑧⑨(明)吴承恩,《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871页、第148页、第3页、第178页、第1039页、第332页、第367页。

2王祺,《论薛宝钗的处世艺术》,《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第116页。

3(明)洪英明,《菜根谭》,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40页。

⑩吕学琴,《浅论沙僧》,《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1期,第25页。

参考文献:

[1]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2]王国光.西游记别论[M].北京:

学林出版社1990.

[3]吴圣昔.西游记新解[M].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

[4]洪英明.菜根谭[M].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6]葛伟.菜根谭处世全书[M].北京:

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

[7]雨林.读史学处世[M].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8]胡光舟.吴承恩和西游记[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9]朱一玄.西游记资料汇编[C].中州书画出版社.1983.

[10]吕学琴.浅论沙僧[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8

(1).

[11]王祺.论薛宝钗的处世艺术[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4.

[12]李桂奎.论《西游记》取经队伍的哲理构成与角色意蕴[J].学术交流.2003,12.

[13]王彬.《西游记》师徒四人形象及其现代意义.吉林:

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