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59280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8.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必修三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必修三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必修三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必修三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必修三复习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必修三复习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必修三复习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必修三复习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必修三复习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必修三复习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必修三复习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必修三复习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必修三复习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必修三复习提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必修三复习提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必修三复习提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必修三复习提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必修三复习提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必修三复习提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三复习提纲.docx

《必修三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复习提纲.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必修三复习提纲.docx

必修三复习提纲

必修三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I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1.“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意义:

(1)原因:

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②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③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私学出现。

(2)意义:

①诸子百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创立儒家学说及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

(1)孔子:

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①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③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④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

①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②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所以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3)荀子:

①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刚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

②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3、老子和韩非子的学派及思想主张:

(1)老子:

①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②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③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2)韩非子:

①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②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1.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来源:

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

(2)思想主张:

①“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

②宣扬“君权神授”。

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加强君权)

③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3)目的:

以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的统一。

(4)影响: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2.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起用文学儒者参政。

③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3.新儒学的历史影响:

①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

②教育逐渐为儒学所垄断,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③太学兴盛,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儒家地位大大提高。

④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⑤从此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课标要求: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1.“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

(1)二程”: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②“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③“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2)朱熹:

①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②“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二字,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2.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

(1)陆九渊(南宋时期):

①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②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2)明朝王阳明:

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②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3.心学与理学的关系

(1)心学是理学的新发展,心学是明朝时期的理学。

(2)相同之处:

①思想上:

都属于唯心主义;②目的上:

都要求克服私欲,维护封建统治的社会秩序。

(3)不同之处:

把握“理”的方法。

I课标要求: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II知识速览:

1.李贽:

自称为异端:

(1)主要思想:

①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他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②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③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

(2)意义:

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2.黄宗羲:

(1)主要思想:

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2)意义:

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顾炎武:

经世致用的思想。

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

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4.王夫之:

(1)主要思想:

①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②认识论上,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

③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影响:

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Ⅰ课标要求

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

1、智者学派

①代表人物:

普罗泰格拉

②观点: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③影响:

强调了人的价值。

认为人的感觉是判断一切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使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

但它在将人置于世界的社会中心的同时,却忽视人的包括节制性在内的道德理性,否定了制度、法律和道德对人的行为的约束力,不利于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

在当时来看,就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苏格拉底

①反对智者学派忽视道德,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提出“美德即知识”

③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进一步提出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

④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Ⅱ知识速览

(一)文艺复兴:

1、文艺复兴文学“三杰”

①但丁:

《神曲》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

②薄伽丘:

《十日谈》用意大利方言创作的短篇小说集。

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③彼特拉克:

《歌集》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2、文艺复兴美术“三杰”

达芬奇:

代表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禁的宗教气息,根据自己的感受和对人类世纪的细致观察,自由发挥,表现了高超的技艺。

米开朗琪罗:

代表作《大卫》

拉斐尔:

《圣母子》

3、莎士比亚:

代表作《哈姆雷特》他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最高成就

4、核心思想:

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这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为近代自然科学和各种学术的发展清除了思想障碍。

5、性质:

打着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宣传资产阶级思想的思想解放运动。

6、意义:

a.文艺复兴使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

b.文艺复兴时期文学、艺术、科学等许多方面说古累累,成为人类艺术史上的炫灿篇章,永放光芒。

(二)宗教改革:

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背景:

①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要求宗教改革;②16世纪时,天主教会在欧洲特别是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势力仍然很大;③德意志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2、导火线:

1517年,教皇兜售赎罪券。

3、拉开序目:

马丁•路德发表《关于赎罪券的功效》(即“九十五条论纲”)

4、宗教主张:

①“因信称义”,只要信仰上帝,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而不是靠善行来赎罪;②每个基督教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③简化宗教仪式;④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5、实质:

反对天主教会、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和政治运动。

6、影响:

在马丁•路德的引导下,宗教改革运动在德国拉开序幕。

在宗教改革的影响下,民众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Ⅰ课标要求

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1、启蒙运动的含义:

用“理性”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给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和希望。

启蒙思想家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

启蒙学者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思想条件。

2、法国启蒙思想家代表人物:

a.伏尔泰:

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他反对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提倡“天赋人权”;认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代表作《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

b.孟德斯鸠:

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国家权力分立法、行政、司法,分别由议会、君主、法院三家掌管,各自独立,相互牵制,彼此平衡);认为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

他的学说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

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

c.卢梭:

提出“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社会契约”,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代表作《社会契约论》。

d.康德:

德国人。

代表作:

《纯粹理性批判》。

他认为启蒙运动地核心就是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强调人的重要性,提出人就是人,而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相信主权属于人民,自由和平等是人生来就有的权利;坚持人要自律,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自由和平等职能在法律范围之内。

3、性质:

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4、影响:

对思想:

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

对法国:

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理论武器

对欧美:

对殖民地半殖民地:

鼓舞当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5、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的比较:

(1)共同点:

都注重人的价值,性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2)不同点:

时间

地点

背景

思想武器

矛头

内容

影响

文艺复兴

14-17世纪

中心:

意大利

资本主义萌芽

人文主义

基督教神学

提倡“人性”,旨在摆脱天主教神学的束缚

引发了欧洲范围内的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17、18世纪

中心:

法国

资本主义发展

理性

封建专制主义

提倡“理性”,旨在反对专制主义和封建特权,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引发了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革命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I课标要求:

(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II知识速览:

1.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1)造纸术:

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

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等便宜易得的原料造出便于书写的纸,人称“蔡侯纸”。

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2)印刷术:

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

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人们已经使用了彩色套印技术,宋刻本被后世藏书家视为珍品。

11世纪中叶,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它既经济,又便捷,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

(3)火药:

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了火药。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

宋朝为了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4)指南针:

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中国在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

后来,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指南针。

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5)四大发明对世界的贡献:

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廉价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成的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2.《九章算术》:

①时间:

成书于东汉。

②内容:

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汇集了许多算术命题。

③地位:

这些命题的解法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运算方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授时历》:

①概况:

元朝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集前代各家历法优点之大成,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

②内容:

《授时历》定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这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相差无几,与今天世界通用的公历即格里高利历基本相同。

但比现行公历的颁行早了三百年。

③作用:

《授时历》取“敬授民时”之意,对指导农业生产大有帮助。

4.《齐民要术》:

北魏贾思勰,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5.《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的作者、地位:

(1)东汉末年,张仲景总结前代中医诊断和治疗的理论与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出了集大成的中医专著《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沦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

(2)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对中药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本草纲目》记录各类药物1892种、药方一万多个,还绘制了一千多幅药物形态图,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

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I课标要求:

(2)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1.《诗经》:

(1)内容:

①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500多年的诗歌。

②风(“国风”)——各诸侯国的民歌。

雅——宫廷乐曲歌词。

颂——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词。

③反映贵族、平民的状况。

(2)地位: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2.楚辞:

(1)概念:

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

(2)特点:

句式灵活

(3)代表:

屈原——《离骚》

3.汉赋:

(1)特点:

专重描述、文采华丽,讲究排比、散文韵文并用,是一种带韵散文。

(2)代表:

西汉: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东汉:

张衡的《二京赋》

4.唐诗:

(1)原因:

①国家统一、强盛;②中外、民族间交流频繁;③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④科举制度的确立。

(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风格、代表作:

李白:

(诗仙)盛唐豪迈奔放、想象丰富、手法夸张《早发白帝城》

《蜀道难》浪漫主义

杜甫:

(诗圣)唐由盛转衰时诗风浑厚深沉,语言凝重精练“三吏”“三别”其诗称为“诗史”现实主义

白居易:

晚唐讽喻诗:

平实浅近、针砭时弊叙事诗:

韵味绵长《长恨歌》

《琵琶行》

5.宋词:

(1)原因:

①商业的繁荣、城市生活更加丰富,“词”适应市井生活需要;②山河的破碎、民众的苦难使人们的感情更加丰富;③“长短句”比诗歌更能灵活地表达情感。

(2)特点:

句子长短参差,便于灵活自如抒发感情,可配乐演奏。

(3)代表:

婉约派——柳永《雨霖霖》;李清照《永遇乐》。

豪放派——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陆游。

6.元曲:

(1)含义:

兴起于宋代民间的散曲,到元代进入创作的繁荣阶段,因而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

(2)社会背景:

①根本:

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

②元朝,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汉族文人进取无望,用以抒发愁闷情怀。

③社会下层文人对社会黑暗、人民悲惨遭遇的不满。

(3)代表人物:

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秋思》。

7.明清小说:

(1)唐代传奇:

标志着中国小说逐渐成熟。

(2)宋代话本:

反映了城市经济繁荣和市民阶层兴起。

(3)明清社会:

a.背景:

①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崛起,对文学的需求增多;②各种社会危机、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使一些文人对现实进行批判。

b.成就:

①“四大奇书”: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③批判现实的作品:

《红楼梦》(将古典现实主义文学推向顶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I课标要求:

(3)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II知识速览:

1.汉字的演变脉络:

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2.楷书、草书、行书的主要特点:

(1)楷书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具有其他书体不可比拟的实用价值。

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钟繇、王羲之贡献最大。

唐代楷书步人盛世,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各具特点,分别被称为欧体、颜体和柳体,成为后人学习、临摹的范式。

(2)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魏晋以来,草书盛行不衰,名家辈出。

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等,都是草书大家。

(3)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具实用价值,雅俗共赏。

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元朝赵孟頫、明朝文征明等人的行书,历来备受世人喜爱。

3.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

(1)起源:

新石器时代

(2)从萌芽走向成熟:

战国时期

(3)魏晋南北朝:

“以形写神”,代表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

(4)隋唐:

隋代:

展子虔《游春图》(是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

唐代:

“画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吴带当风”。

(5)从宋代到明清:

宋代:

时代背景——文人阶层壮大、理学兴起;题材——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种。

特色——更加注重意境(如“马一角”“下半边”)。

明清:

特点——个性更加彰显、画风不拘一格。

(6)民俗画的发展:

宋代:

时代背景——商业兴盛、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兴起;题材——市井生活;特点——写实;代表作——《清明上河图》(张择端)

4.中国书画的特征:

①一方面盛行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另一方面出现了非功利、主写意的文人画,融诗、书、画、印于一体。

②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

③在启迪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Ⅰ课标要求

(1)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

1、伽利略(意大利):

“近代科学之父”经典力学的奠基者

成就:

开创近代科学;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创制天文望远镜等。

2、牛顿:

创立经典力学体系

(1)内容:

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力学三定律(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

把地球上的物体运动和天体的运动概括到同一理论之中,形成了一个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牛顿力学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

(2)历史地位:

①完成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具有惊人的预见力和巨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如海王星的发现)②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推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③为法国启蒙运动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3、普朗克与量子论:

①诞生: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宣告了量子论的诞生。

②内容:

物体在发射辐射和吸收辐射时,辐射像物质一样,是由具有能量的基本单位量子来实现的。

③意义:

是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学理论之一,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4、爱因斯坦与相对论(狭义、广义相对论)

①提出:

20世纪初德国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

②内容:

两个基本原理:

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

时间和空间都是物质存在的形式,随着物质运动速度变化而变化,时间、空间、运动、质量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可以相互转化。

③意义:

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

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5、量子理论和相对论意义:

量子理论和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弥补了经典物理学在认识宏观世界河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Ⅰ课标要求

简述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述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分歧的根源

1、达尔文与进化论:

(1)背景:

①细胞学说的确立,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②拉马克早期生物进化思想为进化论的创立奠定基础。

(2)形成标志:

1859年达尔文的巨著《物种起源》出版。

1871年,发表《人类的起源》

(3)主要观点:

①自然界中生物的物种是不断进化的,是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②生物现存的物种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③不同物种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④自然界进化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4)意义:

①思想上:

挑战封建神学,否定了神创论,促进思想解放;②科学上:

把发展变化思想引入生物界,开创了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时代;③政治上:

进化论传入中国,对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2、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根本分歧:

生命是自然界进化的结果,还是上帝创造的产物。

其产生分歧的根源主要是:

从经济角度分析,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

从世界观角度分析,宗教是建立在唯心主义世界观基础上的,而科学是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的。

从方法论角度分析,宗教学说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科学是建立在实验和观察研究基础上的。

从政治角度分析,宗教实际上是统治阶级维护特权的工具,科学是要追求民主和平等。

Ⅰ课标要求

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瓦特改良蒸汽机:

(1)应用:

①“万能蒸汽机”首先运用于纺织业;②蒸汽机还推动交通运输:

汽船、火车;

(2)意义:

解决了工业革命的动力问题,为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极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近代工业城市兴起,“蒸汽时代”的到来。

2、爱迪生与“电气时代”

①理论基础:

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②爱迪生:

发明电灯和配电系统,改进了电话、电报、电影等发明达1000多项。

③意义:

极大推动了生产力发展,改变了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世界联系更加密切,科技革命还改变了城市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物质、精神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