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文观止》文白对译十五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65794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0.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古文观止》文白对译十五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考语文《古文观止》文白对译十五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考语文《古文观止》文白对译十五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高考语文《古文观止》文白对译十五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高考语文《古文观止》文白对译十五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高考语文《古文观止》文白对译十五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高考语文《古文观止》文白对译十五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高考语文《古文观止》文白对译十五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高考语文《古文观止》文白对译十五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高考语文《古文观止》文白对译十五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高考语文《古文观止》文白对译十五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高考语文《古文观止》文白对译十五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高考语文《古文观止》文白对译十五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高考语文《古文观止》文白对译十五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高考语文《古文观止》文白对译十五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高考语文《古文观止》文白对译十五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高考语文《古文观止》文白对译十五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高考语文《古文观止》文白对译十五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高考语文《古文观止》文白对译十五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高考语文《古文观止》文白对译十五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古文观止》文白对译十五则.docx

《高考语文《古文观止》文白对译十五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古文观止》文白对译十五则.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古文观止》文白对译十五则.docx

高考语文《古文观止》文白对译十五则

学习资料《古文观止》文白对译十五则

注:

①题目没设答案,可从译文中找出。

②近几年各省自主命题,有些省份开始从《古文观止》中找材料来命制试题,要特别注意。

(一)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

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

①之形其旁出堡坞②,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

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

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

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③,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

或曰:

“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

“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注:

①睥睨(bìnì):

城上的矮墙。

(lì):

屋梁。

②堡坞:

堡垒。

③中州:

中原。

1.解释加点实词的意义。

(1)有积石横当其垠

(2)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3)而列是夷狄

(4)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2.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投以小石

(2)益奇而坚

(3)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2)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

参考译文:

从西山路口一直往北,爬过黄茅岭而下。

有两条路:

一条向西延伸出去,沿路寻找,没有什么收获;其中另一条稍偏北又转向东,朝前行走不超过四十丈,山路中断,被河流分开,有一座石山横亘在路边。

小山上面,有些石头像城墙上的矮墙形状,有的石头像屋梁;小山的侧面突出的一座堡垒,好像有门。

朝里看很黑,投进一颗小石子,洞中好像有水声。

发出的声音清脆响亮,很久才停止。

绕着它,可以走上去,可以望得很远,山上没有土,在石缝中长着嘉树美竹,看上去格外奇特且结实。

它们长得疏密相间,高低相衬,好像是能工巧匠设置的一样。

唉!

我怀疑造物主的有无已经很久了。

到这里,我才越相信它是的确有的。

可是,又责怪它不在中原创造美景,却设置在这边远的地方,经历了千百年也没有一次机会向人们展现它的优美的姿态,因此劳作而没有作用。

神灵不应该这样,那么,神灵果真没有吗?

有人说:

“这是用它来安慰那些有贤才,却辱没在这里的人。

”有人说:

“它的地气灵秀,不创造伟人,却偏偏创造这美景,所以,楚国南边缺少人才而多怪石。

”这两种解释,我都不信它。

(二)管仲论

苏洵

管仲相威公①,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

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②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③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④,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⑤,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

何则?

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

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⑥。

彼威公何人也?

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

仲之疾也,公问之相。

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

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

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

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

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相庆矣。

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邪?

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

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

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

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邪?

呜呼!

仲可谓不知本者矣!

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夫何患三子者?

不言可也。

注:

①威公:

即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一。

②竖刁、易牙、开方:

桓公的三位宠臣。

③五公子:

即桓公五子,武孟、元、潘、商人、雍。

④简公:

齐简公。

⑤鲍叔:

即鲍叔牙,春秋时齐国大夫。

⑥少正卯:

春秋时鲁国大夫。

1.解释加点实词的意义。

(1)管仲相威公

(2)讫简公

(3)彼固乱人国者

(4)顾其用之者,威公也

(5)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

(6)夫齐国不患有三子

2.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其祸蔓延

(2)盖必有所由起

(3)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

(4)因威公之问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2)仲之疾也,公问之相。

(3)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

参考译文:

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排斥夷狄,直到他死,齐国富强,诸侯不敢背叛。

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被桓公重用,桓公在动乱中死去,五个儿子争着要继承君位;从此,祸乱不断扩大,直到简公时候,齐国没有安定的一年。

功业的成就,并不是在成就的那一天成就的,必定有它的起因;祸乱的发生,并不是在发生的那一天发生的,必定有它的迹象。

所以齐国的安定,我不认为是管仲的功劳,而认为是鲍叔的功劳;到了动乱的时候,我不认为是竖刁、易牙、开方的罪过,而认为是管仲的罪过。

为什么呢?

因为竖刁、易牙、开方三个人,他们固然是扰乱国家的人,但是任用他们的是齐桓公。

有了帝舜这才知道流放四个坏人;有了孔仲尼这才晓得除去少正卯。

那齐桓公又是什么样的人呢?

但是使齐桓公能够信用这三个人的却是管仲啊!

管仲病重的时候,齐桓公询问他接替相位的人。

在这个时候,我认为管仲将会推举天下的贤人来回答,可是他的话却不过是说“竖刁、易牙、开方三个人的行为不近人情,不能信用”罢了。

唉!

管仲认为只要他一句话,桓公就真的不用那三个人了吗?

管仲和桓公相处多少年了,也知道桓公的为人了吧?

桓公是个音乐在耳朵中不能停止,女色在眼睛里不能断绝的人,如果没有这三个人,就没有什么办法满足他的欲望。

起初他们不被重用的原因,只是有个管仲罢了,一旦没有了管仲,那么三个人就可以弹去帽子上的灰尘互相庆贺了。

管仲认为自己快要死时说的话,可以束缚桓公的手脚吗?

其实齐国不怕有这三个人,就怕没有管仲。

有了管仲,这三个人不过是三个普通的人罢了。

否则,天下像这三个人一样的人物难道还少吗?

就是桓公侥幸听信管仲,杀掉这三个人,但是其余的那些人,管仲能够一一除去他们吗?

哎!

管仲可以说是不懂得治本的了!

假如乘桓公询问的时机,推荐国内的贤人来替代自己,那么管仲虽然死了,齐国却不能说没有管仲那样的人。

为什么要怕这三个人呢?

不说他们也行啊。

(三)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③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④。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

“此岂古方山冠⑤之遗像乎!

”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

“呜呼!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遂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时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⑥,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⑦见之欤!

注:

①光、黄:

即光州和黄州,治所分别是今河南潢州和湖北黄冈。

②朱家、郭解:

均为西汉时游侠,事见《史记·游侠列传》。

③折节:

改变以往的志向和行为。

④岐亭:

镇名,在今湖北麻城西南。

⑤方山冠:

汉朝祭祀宗庙时乐师所戴的帽子。

唐宋时隐士戴此帽。

⑥勋阀:

功勋。

⑦傥:

通“倘”,或许。

1.解释加点实词的意义。

(1)晚乃遁于光、黄间

(2)见其所著帽

(3)过岐亭,适见焉

(4)见方山子从两骑

(5)往往佯狂垢污

2.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以此驰骋当世

(2)因谓之方山子

(3)过岐亭,适见焉

(4)俯而不答,仰而笑

(5)鹊起于前

3.翻译下列句子。

(1)闾里之侠皆宗之。

(2)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3)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4)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参考译文:

方山子是在光州和黄州之间山里隐居的人。

他年轻时向往并学习汉朝侠客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讲义侠的人都敬重他。

年纪渐渐大了,改变从前的志向和行为,努力读书,想凭借这条道路在当世大干一场,可是始终碰不到机会。

到了晚年,就隐居在光州和黄州之间山里的一个名叫岐亭的小镇上。

住草屋,吃蔬菜,不与社会接触。

放弃原有的车子和马不坐,毁坏原有的帽子和衣服不穿戴,平时总是步行往来山中。

山里的人没有谁认识他,看见他戴的帽子方方地耸起,而且很高;猜测说:

“这莫非是古代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吧!

”因此都叫他方山子。

我降职调到黄州,路过岐亭镇,刚巧碰见他。

吃惊地说:

“哎呀!

这是我的老友陈慥季常啊,为什么在这里?

”方山子也吃惊地注视我,问我为什么到这里来。

我把缘故告诉了他。

他低着头不回答,接着抬起头来大笑,招呼我住宿在他的家里。

他家里空空的,只看到周围有四堵墙,可是他的妻、儿和奴婢都有自得其乐的神气。

我既惶恐地觉得他很奇怪,又想到方山子年轻时纵酒任性,喜弄刀剑,用钱如同丢弃粪土那样。

十九年前,我在岐山下看见方山子带领两个骑马的仆人,自己挂了两袋箭,到西山打猎游玩。

一只喜鹊在前边惊飞起来,方山子叫骑马的仆人追上去射它,没有射中。

方山子猛抽坐骑独自奔驰出去,一箭就射中了那只喜鹊。

于是,他就在马上跟我谈论用兵的方法和古往今来成败的道理,自以为是当代杰出的人才。

到今天已过去多少日子了,但精明强悍的神色,还在眉目之间隐隐显露,难道他真正是个在荒山里隐居的人吗?

方山子家里世代有功勋,应当得到庇荫做官,假如能够让他从事政事,那么现在已经是个有名望、有地位的人了。

再说,他的家原在洛阳,花园住宅宏伟华丽,跟公侯的府第一样。

在黄河北岸还有大片土地,每年可以收取千匹丝织品,也足够他享受富裕快乐的生活。

他都放弃不要,偏偏来这荒山里受苦,这难道是一个不自得其乐的人能够这样的吗?

我听说光州和黄州之间多奇人逸士,他们往往装疯,弄脏自己,不能够见到他们的真面目。

方山子或许见过他们吧!

(四)泷冈阡表

欧阳修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

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

太夫人告之曰:

“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

‘毋以是为我累!

’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垅之植,以庇而为生。

吾何恃而能自守邪?

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

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

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④汝父之必将有后也。

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

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

‘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

’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

‘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

’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

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

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

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

吾问之,则曰:

‘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

’吾曰:

‘生可求乎?

’曰:

‘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邪!

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

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回顾乳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

‘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

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

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

呜呼!

其心厚于仁者邪!

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

汝其勉之。

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

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

”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先公少孤力学,咸平三年,进士及第,为道州判官,泗、绵二州推官,又为泰州判官,享年五十有九,葬沙溪之泷冈。

太夫人姓郑氏,考讳德仪,世为江南名族。

太夫人恭俭仁爱而有礼,初封福昌县太君,进封乐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

自其家少微时,治其家以俭约,其后常不使过之,曰:

“吾儿不能苟活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

”其后修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

“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

汝能安之,吾亦安矣。

自先公之亡二十年,修始得禄而养。

又十有二年,列官于朝,始得赠封其亲。

又十年,修为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吏部郎中、留守南京。

太夫人以疾终于官舍,享年七十有二。

又八年,修以非才,入副枢密,遂参政事。

又七年而罢。

自登二府,天子推恩,褒其三世。

盖自嘉祐以来,逢国大庆,必加宠锡。

皇曾祖府君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曾祖妣累封楚国太夫人;皇祖府君累赠金紫光禄大大、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祖妣累封吴国太夫人;皇考崇公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皇妣累封越国太夫人;今上初郊,皇考赐爵为崇国公,太夫人进号魏国。

于是小子修泣而言曰:

“呜呼!

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此理之常也。

惟我祖考,积善成德,宜享其隆。

虽不克有于其躬,而赐爵受封,显荣褒大,实有三朝之锡命,是足以表见于后世,而庇赖其子孙矣。

”乃列其世谱,具刻于碑。

既又载我皇考崇公之遗训,太夫人之所以教而有待于修者,并揭于阡,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鲜,遭时窃位,而幸全大节,不辱其先者,其来有自。

熙宁三年、岁次庚戌、四月辛酉朔、十月五日乙亥,男推诚保德崇仁翊戴功臣、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知青州军州事妆管内劝农使、充京东路安抚使、上柱国,乐安郡开国公,食邑四千三百户,食实封一千二百户,修表。

1.解释加点实词的意义。

(1)俾至于成人

(2)不及事吾姑

(3)吾之始归也

(4)尝夜烛治官书

(5)此死狱也

(6)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7)祖妣累封吴国太夫人

(8)虽不克有于其躬

2.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

(2)汝其勉之

(3)始得赠封其亲

(4)修以非才

(5)是足以表见于后世

(6)不辱其先者,其来有自

3.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1)毋以是为我累!

(2)吾何恃而能自守邪?

(3)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

(4)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5)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

(6)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

(7)俭薄所以居患难也。

(8)呜呼!

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此理之常也。

参考译文:

我很不幸,出生四岁就失去了父亲。

母亲自誓守节,处境贫苦,自食其力,边抚养我边教育我,使我长大成人。

母亲告诉我说:

“你父亲做官,清廉并喜欢施舍,喜欢结交朋友,他的俸禄虽然少,经常不让有余钱,说:

‘不要因此成为我的累赘!

’因此,他死的时候,没有留下一间屋子可以避风雨,一垅地可以种庄稼,让我们靠它为生。

我凭借什么来使自己苦守呢?

我对你父亲的事,略知一二,希望指望你了。

自从我做你家的媳妇,已经赶不上侍奉婆婆了,但知道你的父亲是能孝养双亲的。

你失去父亲时,年纪很小,我不能知道你一定有所建树,但我知道你的父亲是有后代的了。

我刚嫁到你家时,你父亲脱去母亲的孝服刚过了一年。

每逢过节时祭祀,就一定会哭着说:

‘死后祭祀的丰盛,总不及生前奉孝的微薄!

’偶尔喝点酒,就又哭泣说:

‘过去经济上常常不够,如今有多余,但怎能奉养双亲呢!

’我开始看见一两次,以为是刚刚脱了孝服偶然这样。

可是他后来经常这样,直到他去世前未尝不这样。

我虽然没赶上侍奉婆婆,但因此知道了你的父亲是能够孝养双亲的了。

你父为官时,曾在夜里点烛批阅案卷,经常停下来叹气。

我问他为什么,他就说:

‘这是一件死罪的案子,我想减免他的死罪,却没有一点儿办法。

’我说:

‘生机能找到吗?

’他说:

‘想找到他的生机而找不到,那么死者与我都没有遗憾了;何况真有求而可救的啊!

因为有时能找到一线生机,所以知道不去寻找生机却判他死刑是会有遗憾的。

常常为罪犯寻找生机,还有因失职而处死的,可是世上为官的人却常常在寻找判处死刑的依据呢。

’回头看到乳母抱着你站在身边,于是指着你叹气说:

‘算命先生说我到戌年将死,假如他的话说对了,我就等不到看见儿子成人了,以后把我的这些话告诉他。

他平时教育其他子弟,经常用这些话,我耳朵听熟了,所以能够详细地讲啊。

他在外地做事,我不知道;他在家里,没有什么浮夸做作,他的作为就是如此,这是真正从内心发出的啊!

唉!

他的心是重在仁的方面啊!

这就是我知道你父亲必定有好后代的原因。

你好好努力吧。

奉养父母不一定要丰厚,主要在于孝顺;做有益的事虽然不能普及万人,但重要的是心注重在仁上。

我不能教导你,这是你父亲的愿望啊。

”修流着泪记下这些话,不敢忘记。

先公从小就没了父亲,努力学习,咸平三年考中进士,做道州判官,又做了泗、绵二州推官,又做过泰州判官,享年五十九岁,安葬在沙溪的泷冈。

我的母亲姓郑,她的父亲名德仪,世代是江南名族。

母亲为人恭俭仁爱有礼,最先封为福昌县太君,后来进封为乐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

从家境贫穷的时候,就以勤俭节约来治家,以后常常不让开支超过平常的用度,说:

“我儿子在社会上不能随便应和人家,省吃俭用是度过困境的好方法。

”后来修降职到夷陵县,母亲说说笑笑,像往常一样,说:

“你家本来贫苦,我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已经习惯了。

你能安于这种处境,我也就安心了。

自先公逝世,过了二十年,修才领到俸禄来奉养母亲。

又过了十二年,升了官,在皇帝身边任职,方才得到皇上的恩典追赠和加封自己的尊亲。

又过了十年,修做了龙图阁直学士、尚书省吏部郎中,留守南京。

母亲因病在官邸逝世,享年七十二岁。

又过了八年,修凭着拙才,升任枢密副使,于是参与国家政事。

又过了七年,免去官职。

自从进入二府,皇上推恩,封赠我的三代。

自从嘉祐以来,每逢国家有大庆,一定给予赏赐。

曾祖父连续追赠到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曾祖母接连加封到楚国太夫人;祖父连续追赠到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祖母连续加封到吴国太夫人;先父崇国公连续追赠到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先母连续加封到越国太夫人;当今皇上第一次举行祭天仪式时,先父被赐爵为崇国公,先母进封号为魏国夫人。

在此时,小子修哭泣着说:

“唉!

做善事没有得不到回报的,只是迟速有一定的时间,这是合于情理的。

我的祖先,积善成德,应当享受那隆厚的回赠。

虽然他们不能亲身享有,可是被赏爵位,接受封赠,贵显光荣,嘉奖广博,确实有三朝皇帝的恩赐之命。

这就足以显示到后代,来庇荫他们的子孙了。

”于是修列我家家谱,一一都刻在碑上。

随后又记录了先父崇国公的遗训,先母的教导和对修有所期望的事,一并列在墓碑上,使后世人了解小子修的德行浅薄,才能少有,却碰上时机,窃取高位,而侥幸地保全大节,不辱没先辈,是有原因的。

熙宁三年,岁次庚戌,四月初一半酉,十五日乙亥,儿子推诚保德崇仁翊戴功臣、观文殿学士、特进、兼兵部尚书、知青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史、充京东路安抚使、上柱国、乐安郡开国公,食邑四千三百户,食实封一十二百户,修谨撰墓表。

(五)书《洛阳名园记》后

李格非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殽、黾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

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

予故尝曰:

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唐贞观、开元年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有千余邸。

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蹴,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

与唐共灭而俱亡,无余处矣。

予故尝曰:

园囿之兴废,洛阳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囿之兴废而得。

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呜呼!

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自为之,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得乎?

唐之末路是已。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

予故尝曰:

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2)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囿之兴废而得。

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3)呜呼!

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自为之,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得乎?

唐之末路是已。

参考译文:

洛阳处在全国的中心,挟着殽、黾的险要,处于秦、陇的要害,通往赵、魏的交通要地,是天下一定争夺的地方。

天下无战争时便罢,一旦有战争,洛阳必定首先遭遇战祸。

所以,我曾说过:

洛阳的盛衰,是天下太平或动乱的征兆。

唐朝贞观、开元年间,公卿贵族在洛阳修官邸的号称一千多家。

等到全国离乱,紧接着就五代的残酷战争,那些池塘竹树,被兵车践踏,荒废成为土堆空地;高亭大榭,被战火焚烧,化为灰烬。

与唐朝一起灭亡,没有留下丝毫痕迹了。

所以,我曾说过:

园林的兴废,是洛阳盛衰的征兆。

全国的治乱,从洛阳盛衰的征兆中可以知道;洛阳的盛衰,从园林兴废的征兆中而知道。

那么,《名园记》的写作,我难道是白费气力了吗?

唉!

公卿大夫们正在朝廷做官,放纵个人的私心,自私自利,而忘了国家的治乱,要想在退官以后享受这份乐趣,能做到吗?

唐朝的灭亡就是如此。

(六)超然台记

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饣甫糟啜醨①,皆可以醉。

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以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

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美恶之辨战于中②,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

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

物有以盖③之矣!

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

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

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乌④知胜负之所在?

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予自钱塘称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

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

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于是治其园囿,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

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

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威公之遗烈,犹有存者。

北俯潍水,慨然大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

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撷园疏,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

曰:

“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

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注:

①饣甫糟啜醨(bǔ),吃。

糟,酒渣。

啜(chuò),饮。

醨(lí):

淡酒。

②中:

内心。

③盖:

遮盖。

④乌:

怎么。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

(2)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3)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参考译文:

凡是物都有可以观赏的地方。

只要有可以观赏的地方,就都有可以令人欢乐的地方,并不一定要怪异、特殊、雄伟和美丽的东西。

吃酒渣,喝淡酒,都可以因此使人醉;吃果子、蔬菜甚至草根、树皮,都可以因此使人饱。

如果把这类事物扩大一下,那么我到哪里会不欢乐呢?

人们要追求幸福却推开灾祸的原因,是由于幸福可以使人欢乐,灾祸可以使人悲伤。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事物中可以满足我欲望的却是有限的。

美好、丑恶的辨别在心里斗争,舍弃、求取的选择交错在面前,那么可以使人欢乐的事物常常会很少,可以使人悲伤的事物却往往会很多。

这就叫做追求灾祸,推开幸福。

追求灾祸,推开幸福,难道是人之常情吗?

那是因为有什么外物蒙蔽了他们!

他们活在“物”内,却不是在“物”外。

物原来没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