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检本1班生化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7705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5检本1班生化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05检本1班生化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05检本1班生化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05检本1班生化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05检本1班生化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05检本1班生化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05检本1班生化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05检本1班生化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05检本1班生化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05检本1班生化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05检本1班生化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05检本1班生化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05检本1班生化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05检本1班生化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05检本1班生化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05检本1班生化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05检本1班生化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05检本1班生化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5检本1班生化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05检本1班生化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5检本1班生化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5检本1班生化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ⅱ碱基位于螺旋的内侧,碱基之间以氢键相连,A、T之间有两条氢键,G、C之间有三条氢键相连

ⅲ碱基横向以氢键,纵向以范德华引力来稳定

3.RNA的种类和功能:

(mRNA、tRNA、rRNA的名称和功能):

⑴mRNA(信使RNA):

是蛋白质合成的摸版,决定蛋白质合成中氨基酸排列顺序

⑵tRNA(转运RNA):

是蛋白质合成中氨基酸的运载工具

⑶rRNA(核糖体RNA):

是蛋白质合成场所

4.蛋白质和DNA的比较:

蛋白质DNA

基本单位氨基酸(Aa)⑴RNA:

基本结构键肽键3,5—磷酸二酯键

二级结构形式α—螺旋β—折叠结构:

β—转角无规则卷曲维系键:

生理功能是一切生命的物质基础催化功能是遗传信息的储存携带与

调节功能转运功能收缩及运动功能生物繁殖

防御功能结构功能营养功能

三、酶

同工酶:

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其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及免疫学性质等不同的一组酶。

活性中心:

是酶与底物能结合并使底物发生化学反应的部分,称为酶的活性中心。

必需基团:

在酶的活性中心中,集中有许多特殊集团,,这些集团称为必需基团。

变构调节:

细胞中某些作用物浓度的改变,使酶分子结构改变,酶的活性改变而使代谢反应加快或减慢。

化学修饰:

在另一个酶催化下,酶分子结构改变而使酶活性发生改变。

1.酶按组成的分类:

分为⑴单纯蛋白酶类这类酶水解后产物为氨基酸。

⑵结合蛋白酶类①酶蛋白:

决定酶催化谁的反应

②辅助因子:

参与酶的活性中心,分为辅酶和辅基

酶催化的特点:

1.催化效率高2.特异性高(相对特异性、绝对特异性、立体异构特异性)

3.活性可调性

2.结合酶的构成和各组成成分:

构成:

由酶蛋白与辅助因子构成

组成成分:

酶蛋白是酶的蛋白部分

辅助因子是酶的非蛋白部分,可分为辅酶和辅基

酶原的概念和激活:

酶原:

刚从细胞分泌中出来的不具催化活性,必须经过一定化学处理才具有化学性质。

酶原的激活:

大酶原在另一蛋白水解酶的催化下,切除部分肽段或氨基酸残基导致分子构象改变,进而形成或暴露酶的活性中心的过程。

是酶活性中心的形成。

3.影响酶作用的因素:

⑴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当底物浓度达饱和时,酶浓度升高,反应速度加快。

说明酶浓度与速度呈正比V=K[E]

⑵pH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不同酶在不同pH环境中其催化活性不同,只有在反应速度最高时,此时pH为最适pH

⑶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当温度增加10℃,反应速度增加1至2倍,酶为蛋白质,当温度达60℃以上,蛋白质发生变性,酶活性降低,使酶活性最高的温度为最适温度。

最适温度随酶作用的时间而改变,时间越长,最适温度越低。

⑷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①当底物浓度很低时,底物浓度增加,反应速度加快,两者呈正比,

②底物浓度达到一定浓度时,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度也在加快,但趋于缓慢,两者不呈正比关系。

③当底物达到高浓度时,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度不改变,此时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

⑸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使酶活性下降,而不使酶发生变性

⑹激活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增加酶活性,使酶原转变为有活性的酶

Km的概念和意义:

Km:

当反应速度等于最大反应速度的1/2时,此时底物浓度就是Km值

意义:

⑴解决酶与底物亲和力问题,Km越低,亲和力越高(底物浓度越低,反之,亲和力越低)

⑵当V=1/2Vmax时,底物浓度代表酶的Km

4.竞争性抑制与非竞争性抑制的特点

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

抑制剂结构与底物结构相似与底物结构不相似

抑制剂位置占据酶活性中心上底物的结合点不占据结合点

与底物浓度关系加大浓度可以减弱抑制作用与底物浓度无关

最大反应速度有竞争性抑制剂存在,Km变大,Km不变,最大反应速度降低

最大反应速度不变

5.调节酶活力的方式:

变构调节(调节速度较快)

化学修饰的特点:

酶可以在另一个酶的催化下产生了一个活性更高或更低的酶。

6.维生素与辅酶的关系

⑴维生素A、D、E、K的生理功能(均为脂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A:

①VitA原,尤其是β—胡萝卜素可以在体内作为抗氧化剂,可以捕捉自由基,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②VitA为醇可以转变为醛,可以与视蛋白结合,形成感受弱光的物质(视紫红质),在弱光刺激下,可分解产生神经冲动,并生成反视黄醛,其可进一步被氧化形成顺—视黄醛。

VitA缺乏导致夜盲症。

维生素D:

VitD3本身无活性,只有在肝内被羟化为1,2,5—(OH)2VitD3才有功能,可促进肠道与钙结合蛋白的合成,可促进钙盐的溶解更新,新骨的生成,可促进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

维生素E:

天然的抗氧化物,可以消除体内自由基,对心血管及肿瘤有一定作用,可保护细胞膜结构与细胞膜功能,特别是防止膜内的磷脂中不饱和脂肪酸被氧化。

维生素K:

是谷氨酸、γ—羟化酶的辅酶。

⑵水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B1:

活性形式为TPP(焦磷酸硫胺素)①是α酮酸脱氢酶系的辅酶

②是转酮醇酶的辅酶

维生素B2:

是脱氢酶的辅基,是FMN及FAD的组成成分。

FMN:

是需氧脱氢酶的辅基;

FAD:

是不需氧脱氢酶的辅基

维生素PP(尼克酸及尼克酰胺):

是NAD+,NADP+的组成成分,

NAD+及NADP+是不需氧脱氢酶的辅酶

维生素B6(吡哆素):

磷酸吡哆醛是转氨酶的辅酶,传递氨基作用,是ALA合成酶

泛酸:

是转酰基酶辅酶的组成成分,酰基转移酶的辅酶

生物素:

是噻吩及尿素组成的,是羟华酶的辅酶

叶酸:

是谷氨酸与碟酸组成的,转变为四氢叶酸,在5N位接受一碳单位,是5,10四氢叶酸代谢的辅酶

维生素B12:

在转甲基中起辅酶作用,与甲基结合成甲钴胺素,是转甲基酶的辅酶,与羧基结合叫羧钴胺素,是转羧基酶的辅酶

维生素C:

起氧化还原作用,羟化作用

四、糖代谢

糖酵解:

葡萄糖在不耗氧的条件下分解为乳糖的过程

糖异生:

由非糖物质转变为糖的过程。

糖原分解:

血糖:

血液中的葡萄糖。

正常值为3.89~6.11mmol/L

1.糖分解代谢三条途径的名称特点和生理意义

途径起始物终产物ATP数细胞部位关键酶

糖酵解葡萄糖乳糖,ATP2个在胞液中进行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

有氧氧化葡萄糖CO2,H2O,ATP38个第一阶段在胞液丙酮酸脱氢酶系,柠檬

二三阶段在细胞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

线粒体内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

磷酸戊糖葡萄糖5—磷酸核糖,在胞液中进行及

途径NADPH+H+部分器官内

意义:

⑴糖酵解:

①无须氧条件下进行的,产生2个ATP能量,是缺氧时供能的主要途径

②可回收NAD+

③红细胞内主要的能量供应

⑵有氧氧化:

①高效产能人体内能量的主要来源

②此代谢途径不是糖特有的,也是脂类的分解代谢产能的途径,也是某些氨基酸分解代谢产能的途径,所以称为共同熔炉

③糖与脂肪可互相转变,是通过三羧酸循环进行的,称为互通有无。

⑶磷酸戊糖途径:

①不能氧化放能,作为合成大分子物质的供氢体,如胆固醇

②参加羟化反应

③可将氧化型谷胱甘肽转变为还原型谷胱甘肽,保护蛋白质中的巯基

④终产物5—磷酸核糖是合成核苷酸的原料

2.三羧酸循环的特点(脱氢脱羧情况,产能情况)

脱氢:

四次脱氢,3次由NAD+接受,1次由FAD接受,共产生了11个ATP

脱羧:

2次脱羧,产生2分子CO2

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一个高能磷酸键,1个GTP(ATP)

关键酶:

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

共产生12个ATP,由1分子乙酰辅酶A开始

3.糖异生的关键酶,原料和生理意义

葡萄糖6—磷酸酶,果糖二磷酸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原料:

最好的为生糖氨基酸,如谷氨酸,天门冬氨酸,丙氨酸等

组织部位:

肝内进行,在饥饿时肾脏也可进行。

生理意义:

⑴是间接补充血糖的重要途径,脑组织消耗120g/天糖,肌肉休息是40g/日,视网膜肾髓质40g/日,肝脏中储存的糖原完全分解产生150g/日糖

⑵有利于乳酸的再利用

⑶肾脏进行糖异生有利于排H+保Na+,维持酸碱平衡

4.G—6—p在体内的代谢去路

⑴在糖酵解,有氧氧化中:

G—6—P=F—6—P

⑵在磷酸戊糖途径中:

G—6—P=6磷酸葡萄糖酸内酯

⑶在糖原合成中:

G—6—P=1—磷酸葡萄糖

⑷在糖原分解中:

G—6—P→形成葡萄糖

5.乳酸糖异生的过程

6.血糖的调节(激素)

升糖激素(脂解激素):

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

降糖激素(抗脂解激素):

胰岛素

五、脂代谢

脂肪动员:

储存在脂肪组织中的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使放入血,为其他组织细胞利用,此过程称为~

必需氨基酸:

自身需要,但自身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叫做~

1.脂肪酸彻底氧化的阶段和产能,β—氧化的起始物和生理意义

阶段、产能:

⑴在胞液中活化消耗2个高能键的能量

⑵脂酰CoA经肉毒碱携带进入线粒体内膜

⑶脂酰CoA在线粒体内进行β—氧化,经过脱氢、加水、脱氢和硫解四步

⑷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氧化脱羧放能

β—氧化的起始物:

脂酰CoA

β—氧化的生理意义:

生成乙酰CoA,供能,或生成酮体

2.酮体的种类,生成利用的部位和生理意义

种类:

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

生成部位:

肝内线粒体

利用部位:

脑组织

是肝脏输出脂肪酸能源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糖供应不足时,酮体是脑组织供能的形式,其显酸性,当其过多时,易引起酸中毒,长期饥饿及糖尿病人易引起。

3.脂肪酸合成的参与物、关键酶

参与物:

乙酰CoA,辅酶Ⅱ。

丙酮酸羧化酶,乙酰CoA羧化酶

4.胆固醇合成参与物关键酶和转化生成的物质

乙酰CoA

羟甲戊二酰CoA还原酶,

转化生成的物质:

胆汁酸、类固醇激素、维生素D3

酮体和胆固醇的比较(原料、部位、酶、产物去路)

酮体胆固醇

原料乙酰CoA乙酰CoA

细胞部位肝线粒体内胞液及内质网

关键酶羟甲戊二酰CoA合成酶羟甲戊二酰CoA还原酶

产物去路为肝外组织氧化供能合成胆汁酸、类固醇激素、维生素D3

5.磷脂合成的原料

甘油、脂肪酸、磷酸盐、胆碱、丝氨酸、肌醇

6.脂蛋白合成的部位和功能

合成部位功能

乳糜微粒(CM)小肠粘膜细胞转运外源性甘油三酯和胆固醇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肝细胞转运内源性甘油三酯和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LDL)血浆转运内源性胆固醇

高密度脂蛋白(HDL)肝、肠、血浆逆向转运胆固醇

六、生物氧化

生物氧化:

营养物(糖、脂肪、蛋白质)在体内经过氧化,分解为水、CO2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呼吸链:

在线粒体内膜上有一系列递氢体和递电子体,按一定顺序排列,所组成的氧化还原体系。

氧化磷酸化:

代谢物脱下的氢经呼吸链传递给氧,生成水释放出能量,使ADP磷酸化成ATP的过程。

1.线粒体、非线粒体生物氧化的意义

线粒体:

氧化供能,生成ATP

非线粒体:

生物氧化

2.两条呼吸链的组成、排列、产能(常见的代谢物脱下的氢如何生成水产生能量)

组成:

递氢体、NAD+、FMN、FAD、CoQ、递电子体、Fe—S、细胞色素

3.体内产生ATP的方式

方式:

底物水平磷酸化,氧化磷酸化

4.呼吸链阻断剂、解偶联剂、ATP/ADP的影响

呼吸链阻断剂:

阻止电子传递氢,如粉蝶酶素A阻断

巴比妥类药物阻断

氰化物及CO阻断

抗酶素A阻断

解偶联剂:

只能氧化不能磷酸化,如2,4—二硝基苯酚

ATP/ADP的影响:

值越高,氧化磷酸化速度加快

值越低,氧化磷酸化速度减慢

七、氨基酸代谢

机体需要,但体内不能合成,必须通过事物供给的氨基酸,称为~

一碳单位:

氨基酸可以分解出含有一个碳原子的集团,称为~

转氨基作用:

一个氨基酸上的氨基,在酶的催化下,可转移到酮酸的酮基上,使原有的氨基酸变为新的酮酸,原有的酮酸变为新的氨基酸,称为~

1.氨基酸脱氨的方式和产物去路(转氨酶的辅酶、重要的转氨酶)

氧化脱氨基、转氨基作用、联合脱氨基作用

产物去路:

氨基酸脱氨基作用生成α—酮酸,可进入以下三个途径进行代谢

1.经氨基化生成非必需氨基酸2.转变为糖和脂3.氧化供能

转氨酶的辅酶:

磷酸吡哆醛

重要的转氨酶:

1.ALT(GPT):

主要分布于肝脏,活性高为44000,血清为16.肝病变时,肝细胞膜结构改变,其升高。

2.AST(GOT):

主要分布于心肌,活性为156000,血清为20,心梗时,心肌细胞膜结构改变,血中AST升高。

2.氨的转运方式以丙氨酸,谷氨酰胺两种方式运输

尿素生成部位:

主要是肝脏,肾脑等组织也合成,但量甚微。

尿素生成原料:

两个氨基:

一个来自于门冬氨酸的氨基,一个来自于自由的氨基

尿素生成的意义:

是体内氨的主要去路,在肝内合成尿素,维持血氨<0.1mg%

3.蛋氨酸循环的意义(SAM的中文名称、功能)

⑴提供活性甲基,N5—CH3FH4是体内甲基的间接供体

⑵有利于FH4的再生

SAM中文名称:

S—腺苷蛋氨酸

SAM功能:

通过转甲基作用生成含活性甲基的重要生理活性物质。

4.酪氨酸、色氨酸、甘氨酸、半胱氨酸、谷氨酸、丝氨酸可生成哪些物质?

酪氨酸——甲状腺素色氨酸——5—羟色胺

甘氨酸——嘌呤碱,嘧啶碱,肌酸,磷酸肌酸半胱氨酸——谷胱甘肽

谷氨酸——γ—氨基丁酸丝氨酸——一碳单位,磷脂的合成原料

八、核苷酸代谢

1.核苷酸合成有几条途径:

从头合成途径;

补救合成途径

2.嘌呤核苷酸和嘧啶核苷酸合成的原料及分解代谢的终产物

嘌呤核苷酸:

,谷氨酰胺,甘氨酸,门冬氨酸,一碳单位,CO2

终产物:

尿酸

嘧啶核苷酸:

天冬氨酸,谷氨酰胺,CO2

β—丙氨酸,胺,β—羟基异丁酸,CO2

3.核苷酸生成的方式

4.5—FU、6—MP抑制核苷酸合成的机制

6—MP:

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补救合成都抑制

九、基因信息传递

半保留复制:

DNA复制时,解开的双链各自作为模版用于合成新的互补链,在子代DNA分子中的一条链来自亲代,另一条链是新合成的,这种复制方式称为~

反转录:

以RNA指导的合成DNA的过程,称为~。

又叫逆转录

转录:

以DNA为模版,将DNA分子携带的遗传信息传递给RNA的过程。

翻译:

以mRNA中的碱基顺序转变成蛋白质分子中的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过程,称为~。

遗传密码:

指mRNA分子上从5,AUG开始,依次相邻三个核苷酸为一组代表一种氨基酸或其他信息(起始或终止信号),又称三联体密码。

操纵子:

几个相关的结构基金,排列在一起,转录出一段mRNA然后分别翻译出几种蛋白

质,这些蛋白质可能是酶系统或执行其他相关功能,这一段结构基因连同其上游的调控成份称为~

1.参与复制、转录、反转录、翻译的物质及作用

复制:

dATP、dCTP、dGTP、dTTP

模版:

DNA的两条链

酶:

⑴DNA聚合酶作用:

催化脱氧三磷酸核苷(dNTP),以核苷酸的形式聚合到核酸链上的酶,有更正作用,有DNA聚合酶αβγδε,作用是可与模版上的碱基互补形成氢键,与上或下一个核苷酸形成3,5—磷酸二酯键

⑵引物酶合成一小段RNA作为引物

⑶解链酶将A—T,G—C之间的氢键断裂,每解开一对碱基需消耗2个ATP

⑷拓扑异构酶松弛超螺旋,解开超螺旋

⑸单链结合蛋白使模版保持处于单链状态,防止模版重新形成双螺旋

⑹DNA连接酶使DNA之间的某个片段连接起来,两个片段的连接也是3,5—磷酸二酯键

四种核苷酸

一条DNA链

RNA聚合酶作用:

催化三磷酸核苷以核苷酸的形式,聚合到核酸链上的酶。

由α,β,β,,δ五个亚基组成。

五亚基在一起称为全酶,若不含δ时称为核心酶。

δ—亚基作用:

辨认转录的起始点,又叫起始因子;

核心酶作用为延长RNA的链

RNA

RNA指导的DNA聚合酶

二十种氨基酸

mRNA

氨基酰tRNA合成酶作用:

是此氨基酸与特定的tRNA结合

转肽酶作用:

是氨基酸与氨基酸之间相结合,使氨基酸的酰基与新的氨基酸的氨基相结合,每结合一个氨基酸消耗4个GTP,1个ATP

2.原核生物DNA聚合酶的种类作用

种类:

原核DNA—polⅠ、polⅡ、polⅢ

Ⅰ作用:

⑴聚合功能:

填补冈崎片段之间间隙

⑵切除引物

Ⅲ作用:

合成前导链和冈崎片段

⑵校对功能

共同特征:

都具有校对功能:

使DNA复制具有保真性

3.密码的数量和特征

数量:

共有64个,其中61个代表20种氨基酸,3个终止密码:

UAAUAGUGA

1个起始密码:

AUG(蛋氨酸)

特征:

简并性,通用性,无标点符号

4.蛋白质合成的步骤和三种RNA的作用

⑴氨基酸的活化与转运

⑵核蛋白体循环(翻译)

①起始阶段:

起始因子参与起始复合物

②肽链延长阶段:

延长因子参与ⅰ进位ⅱ成肽ⅲ脱落ⅳ移位

③终止阶段:

终止因子与翻译终止

⑶多肽链翻译后加工修饰

①亚基聚合②水解肽链③修饰氨基酸残基等

mRNA(信使RNA):

tRNA(转运RNA):

rRNA(核糖体RNA):

5.复制、转录、翻译的比较(DNA聚合酶、RNA聚合酶、反转录酶的比较)

⑴复制转录翻译反转录

原料dATP,dGTP,ATP,GTP,20种氨基酸dATP,dGTP,

dCTP,dTTP,CTP,UTPdCTP,dTTP,

模板DNA两条链DNA一条链mRNARNA

细胞部位细胞核真核细胞在胞核内细胞胞液中细胞核

原核细胞在胞质内

方向5,→3,5,→3,氨基段→羧基段5,→3,

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氨基酰tRNA合成反向聚合酶

引物酶,解链酶酶、转肽酶

拓扑异构酶

单链结合蛋白

DNA连接酶

产物DNARNA多肽链DNA

DNA聚合酶RNA聚合酶逆转录酶

底物dATP,dGTP,ATP,GTP,dATP,dGTP,

dATP,dGTP,CTP,UTPdATP,dGTP,

模板DNA两条链DNA一条链RNA

(模版链)

引物有无有

校对功能有无无

产物两分子DNARNAcDNA

6.给DNA模板写多肽链

例:

3,TACGGGGTAAAATCTCCCATT5,

↓转录

5,AUGCCCCAUUUUAGAGGGUAA3,

↓翻译

NH2—蛋—脯—组—苯丙—精—甘—终止—COOH

7.基因表达的调控水平:

可在基因水平,转录水平,翻译水平进行

原核生物转录水平的调控—操纵子:

属于转录调控

构成:

结构基因,操纵基因,启动基因,(调节蛋白)

十、细胞信号转导

信息分子:

神经递质、激素、生长因子等等称为~

受体:

能够在细胞中识别配体(能与受体相配的结合的物质)并与起特异结合,并产生一定生理效应,为~

1.两类信息分子作用机制

亲水性信息分子:

与细胞膜受体结合而改变酶的活性(如蛋白激素,多肽激素,儿茶酚胺)

脂溶性信息分子:

与细胞内受体结合而改变酶的合成量(如类固醇激素,糖皮质激素,雌激素,孕激素,雄性激素,T3T4,1,2,5—(OH)2—VitD3,盐皮质激素)

2.第二信使的种类:

cAMP,cGMP,Ca2+,DAG,三磷酸肌醇(IP3)

3.cAMP—蛋白激酶A的传递过程

十二、肝脏生化

生物转化:

机体对代谢废物进行种种的化学处理以利于排除体外。

结合胆红素:

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

1.生物转化的特点、生理意义及结合反应的主要结合物

特点:

两重性:

年龄不同,酶含量浓度不同,肝内酶种类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增加水溶性;

掩盖活性基团,使非营养物质失去作用

主要结合物:

⑴葡萄糖醛酸(供体UDPGA)

⑵硫酸

⑶乙酰基或甲基(供体乙酰CoA,SAM,甘氨酸)

2.胆汁酸的种类:

⑴初级游离胆汁酸①胆酸②胆汁酸

⑵初级结合胆汁酸①甘氨胆酸,牛磺胆酸

②甘氨鹅脱氧胆酸,牛磺鹅脱氧胆酸

合成的关键酶:

羟化酶(加单氧酶)

生理意义:

可降低水/油两相的表面张力,使大的脂肪微滴转变为许多小的微滴,加大与酶的接触面积,使脂类物质水解,是乳化剂,此过程为乳化

3.胆红素的代谢

结合胆红素与未结合胆红素的区别

结合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

形式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未与葡萄糖醛酸结合

毒性无有

水溶性溶于水不溶于水

反应与重氮试剂直接反应与重氮试剂间接反应

不同黄疸时血中胆红素和尿中胆素原的变化

溶血性黄疸:

未结合胆红素↑,由于大量红细胞破坏引起的超过血运输及肝转化摄取能力

肝细胞性黄疸:

结合及未结合胆红素均↑,属于肝病变引起的胆红素↑,摄取结合排泄障碍

梗阻性黄疸:

结合胆红素↑,排泄障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