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金融考研参考书供参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7794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6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大金融考研参考书供参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北大金融考研参考书供参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北大金融考研参考书供参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北大金融考研参考书供参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北大金融考研参考书供参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北大金融考研参考书供参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北大金融考研参考书供参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北大金融考研参考书供参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北大金融考研参考书供参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北大金融考研参考书供参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北大金融考研参考书供参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北大金融考研参考书供参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北大金融考研参考书供参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北大金融考研参考书供参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北大金融考研参考书供参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北大金融考研参考书供参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北大金融考研参考书供参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北大金融考研参考书供参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北大金融考研参考书供参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北大金融考研参考书供参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大金融考研参考书供参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北大金融考研参考书供参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大金融考研参考书供参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大金融考研参考书供参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01.国际金融

02.货币银行学

03.投资学与资本市场

04.风险管理与保险

05.金融数学与保险精算学

考试科目:

1、101政治

2、201英、202俄、203日、210法、211德任选一门

3、304数学(四)

4、869经济学(含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

光华管理学院

445人

招生总数中含校本部75人,其中拟接收推免生50人;

MBA320人;

金融学单列项目50人,其中拟接收推免生25人。

除金融学和工商管理硕士外,均按硕博连读方式招生培养。

金融学(63人)

2、201英语

3、303数学(三)

4、885经济学

注:

考试试科目④中含微观经济学60%、金融学或统计学40%。

其中含金融学单列项目50人。

本专业拟接收推荐免试生33人左右(含金融学单列项目25人左右)。

 

北大---经验心得

1.北大光华金融考研经验

终于在四月结束之前,把这个贴子发出来了。

也算了了一件心事。

决定考研没有太多的考虑,只是大三上经历了太多的不如意,所以想找回自己。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就那样上路了。

身为商学院的学子,当然都对光

华管理学院有些向往。

本人又对财务金融有特殊的兴趣,于是就选择了这个方向。

大三寒假的时候,和爸妈说这件事情,他们有点反对,因为老妈不希望看见我太累,觉得稳一点好,要考就考个容易的。

我则认为反正大一大二算是没有干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大三这一年无论工作考研都是要全力以赴的,那不如选一个难点的最有价值的来做。

而且高考的时候与北大擦肩而过,毕竟有些遗憾。

要去北大,对我来说,这是最后一次机会。

于是义无返顾了。

我自己明白,如果真的成功了,那将是人生中的一次飞跃。

我没有理由不抓住这一次机会去追求。

三月份终于联系到师姐ZN,05年考的。

当时还没出成绩,ZN对自己的预期很低,说最多330分要再考一年。

请教回来心里郁郁的,半夜里辗转反侧。

开始去博学楼自习,邀了几个同学一起,想着以后能相互鼓励。

第二天出成绩了看见ZN考上了而且排名还挺*前的,就像是自己考上了一样,开心了好几天。

上自习的时候,看见熟人就说我有个师姐好牛的考上了。

后来又借着道喜的机会,整理了好多个问题去请教了一次师姐。

据她后来和我说,那次问完她问题,她回宿舍就说这么有条理的小孩儿肯定能考上。

真的很感激她对我如此地信任,难得有见过两次面就对你这么肯定的人。

考研之所以难,是因为所有的东西都要自己安排,在我看来时间安排是最重要的。

当然并不要具体到每天看什么书,但是每个阶段要划分清楚。

可以先去各种网站上看看考研经验,看看别人是怎么安排的。

其次要分清楚每门课的轻重。

一般来说,数学和专业课是最重要的,因为分值大,而且可以在几个月内提高。

应该把重点放在这两门课上。

英语和政治很重要,不能全放,有时间的时候也要认真看。

数学:

数学首先把课本浏览一遍,书上的例题要弄明白,教材就用我们平时上课用的书就行了,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

三本书都过完一遍以后,就开始看陈文灯的《复习指南》。

这本书技巧性偏强,所以最好要尽早看。

它微积分的部分确实写得不错,所以要坚持下来。

我看完一遍花了两个月,紧接着又看了一遍,同时做了李永乐的《历年真题解析》。

紧接着再看一遍是必要的,往往是第二遍的收获更大一些。

感觉自己线性代数那块儿有点不清楚,就看了同学介绍的线代白皮书,好薄的一本,一个星期就看完了。

随后又先后做了李永乐的《经典四百题》,文登的《模拟八套卷》,《超越135》,恩波的八套卷。

在做这些题的时候,刚开始很快,基本上一天一套,后来觉得太快了不好,就一个星期两三套,每套都限时。

我是每天早上看数学,一般八点多到自习室,做完一套模拟卷大概是两个半小时,然后去吃午饭。

我对自己的数学比较有信心,上午容易困,做完数学精神也会好很多,以保证下午和晚上都能高效率。

专业课:

因为是跨专业考,所以要看的东西比较多。

微观我先后看了范黎安的《现代观点》,平新乔的《十八讲》,范黎安的高级微观,高微的书基本上没有看懂,课后题倒是做了两遍。

做了很多题,十八讲的题,平老师的课堂作业,光华和中心的真题。

所有的题都是做完一遍以后马上复习一遍,这样效果很好。

金融方面的书比较多,先后看了刘力的《财务管理学》,博迪的《金融学》,Ross的《CorporateFinance》,曹凤岐的《证券投资学》,Hull的《期权、期货和其他衍生工具》,夏普的《投资学》等。

除了《金融学》,其他的书并不是要通读的,主要是抓住金融理论的那几条主线,看书中的相关内容,特别是要理解它的理论模型是怎样构建的。

这些书的课后题都很好,本来金融的题就不多,所以要珍惜这些课后题。

另外还做了一本博迪的《投资学题解与题库》,感觉很好,在考前做收获很大,可以查漏补缺。

英语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因为毕竟它不是决定你能不能考上的一门课,只是可能会决定你是上公费还是自费。

首先,看了星火的单词书,厚厚的一本,看得很不仔细。

暑假的时候在自习室消失了,以后就没再看过单词。

一直到八月份,都是陆陆续续地做几篇阅读。

经常出现全错地现象,也会偶尔出现全对。

九月份开始做真题,因为有传,考研英语只要一遍一遍地做真题就能考好。

96年的真题错了9个,当时都想跳楼了,后来开年级大会的时候和一个研友宣泄了一下心中的郁闷,他说他错2~3个,我眼睛瞪得大大地,然后他一笑说:

其实,就是一层窗户纸。

我突然之间有种感触,考得上考不上也就隔了一层窗户纸,要做到并没有那么难。

从97年的题开始我的阅读就没有错超过4个的。

有的事情真的很神奇。

另外,要想考高分,只有阅读好是不行的,翻译和作文也要用点心。

最后说一下政治吧,考试大纲和考试分析都是必备的,当作参考书来用,我主要看了任汝芬的序列一和序列二,尤其是序列二看了三遍,里面的每个选择题都很好。

大体主要是背了20天20题,任汝芬的《最后四套卷》以及同学给的海文串讲班发的卷子。

这些就足够了。

最后两个星期花了很多时间在政治上。

出初试成绩的那天,我给Stella发了条短信:

436。

五分钟后她跑到我们宿舍,抱着我激动不已,或许只有她能明白我一路向北到底是为了什么。

每门课怎么复习这些都是因人而异的,但是考研路人的心态却有很多相似之处。

tianxie曾经和我说考研要节奏放快,心态放平。

简简单单八个字已经涵盖了所有我能写的所谓经验。

我曾和一个同学说,不知道为什么我从来不想要找人谈心。

也有很郁闷的时候,但是听听周杰伦的歌就过去了,想想就觉得其实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只是有时候喜欢那样忧伤的感觉。

有一个小插曲,大三下加入了德勤俱乐部,暑假的时候有一个月在德勤全心全意地实习,这些丝毫没有影响到我要考光华的决心。

因为不时会有人出于客套或是出于真心地对我说,真佩服你。

下半年身边的人都在积极找工作的时候,我选择独自呆在自习室里认真地上我的自习。

又想起以父之名里说,荣耀地背后刻着一道孤独。

本来作为俱乐部的会员,我只要去面一下Partner就能轻松进入德勤的。

但是这本来是个不负责任的行为,而且那时的我一分钟也不想花在考研以外的事情上,所以放弃了。

十一月的肖邦出来以后,街我都没逛过几回。

那盘专辑也一直没敢听,怕自己沉溺。

十月份又开始保研了,以前约着上自习的那个同学选择了保研,于是路上又少了一个最真诚的Pal,我和自己说,你看身边最好的同学都定了去向,现在你可以无牵无挂地继续你向北的路程了。

其实如果让我再选一次,我肯定还是会放弃保研的,但是现在看来保研其实是个很不错的选择,几个同学保完研都去了很牛的公司实习,前途一片光明。

做一个让别人看起来很有魄力的决定,经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这是一件简单而快乐的事情。

而且,我曾经的那些痛苦经过考研的洗礼已经不值一提了,所以说考研是一个找回自己的好办法。

2.从物理到金融---一位光华人的跨专业考研经历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这是最糟糕的时代”,查尔斯•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如是说。

面对考研,面对这个大背景,我想这句话真的再合适不过了。

考研,几家欢乐几家愁。

就像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说的“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我现在是清华物理系大四学生,成绩比较一般,从零开始,跨专业考研,从物理到金融。

当然,对于大牛来说,这样的跨越非常简单,在零起点的情况下,只要花上四五个月,随便突击一下专业课的知识和数学、英语、政治,就可以轻轻松松、稳稳当当、游刃有余,实现自己角色的转变,人生之旅就能够通往一个自己日思夜想夙兴夜寐的地方。

可是,对我来说则不然。

我很弱,本来想交叉到经管,可是直接被拒绝。

于是我便选择了考研这条路。

我是一个不太喜欢冒险的人,不愿意冒着再来一年的风险,可是如果被逼无奈,我会很坚定地走上那条“不归路”。

我一直对物理犹豫不决。

说实话,我还是喜欢物理的,只是兴趣不很浓厚。

我隐约地感觉到里面的思想很巧妙,通过这种自然科学的学习,自己的推导能力、思考能力都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早在高中,我就想像着自己一辈子热衷于物理学研究,默默工作、不求闻达。

可是在大学的学习中,我遇到了不少困难。

我的物理成绩不算好,而且对很多东西的理解不够深入;

更重要的,我感觉自己没有天赋,没有物理学直觉,我并不擅长这个方向。

我一直信奉这句话:

“如果你对你的方向极感兴趣有很擅长,那么应该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如果并非如此,首先要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方向;

如果不能如愿,就从事自己非常擅长的方向。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对得起自己;

这样的工作才真正适合自己。

”思前想后,我得出结论:

我不会在物理学领域取得心目中想象的成功,很有可能这条路荆棘丛生,是我难以逾越的障碍。

所以我开始考虑,是不是该换一个更适合自己的方向呢?

我觉得,与其在一个兴趣不浓的方向“混”日子,不如彻底解脱,从头再来。

对于自己来说,兴趣是最重要的。

如果不打心眼里喜欢,学习就变成了一件苦差事,动力肯定不足。

人生四平八稳固然好,可是波澜起伏、充满风险未必不能造就最终的辉煌。

2004年6月中旬,大三的期末考试结束了。

大三,我学了很多的课程,把自己三年来的学分绩提高了不少,我获得了保送研究生资格。

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努力结果。

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我的成绩非常烂,我曾经表示了绝望。

可是,我对生活的定位还算积极。

我一向认为生活还是应该充满阳光。

所以我从大学二年级开始了奋斗历程。

但是,由于基础不好,二年级的努力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结果。

到了三年级,我开始“卖力气”。

说这句话一点都不过分。

以大三第一学期为例,我每星期做三次家教,每次花掉一个晚上,晚上6点钟出门,11点半才能回来。

另外选了30个学分的课程,还报了4级,6级,英语水平1,水平2考试。

这段时间赚足了自己的生活费,添饱了自己的肚子,同时也赚足了学分。

大三暑假,对我来说是非常困惑的时候。

我始终带着“人生何去何从”的思考,无所事事。

整个暑假,我一直在犹豫,到底该学什么?

搞不清问题的我开始从电影和电视剧中寻找答案,整天地沉醉于电影和电视。

可是,事实证明,“罗曼蒂克”式的经历和跌宕起伏的情节,这些只属于电影世界。

生命不能像平静的流水一样,无声无息地逝去,总要做点事情,实现自己的价值的,履行自己的责任的。

选择光华

根据我的了解,觉得经济学很有意思。

不过,我也发现金融方向也不错。

最后我选择了光华的金融。

我选择光华是一个漫长、矛盾、逐渐权衡的过程,这里面有很多故事、良多感慨。

有慷慨激昂,有事出无奈;

有豪情,有怯懦。

做出选择前的那段日子,是我的情感非常丰富的日子,有的时候茶饭不思,夜不能寐。

作出这个选择,说起来话就长了。

其实选择金融方向,可以有好几个不错的去处,光华是很好的一个选择,与此同时也有好几个其他选择,比如清华经管,北大的经济学院,经济研究中心,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或者人民大学。

我当初很犹豫,不知道该去哪里好。

经过了一番思考我才作了决定。

不妨说一下吧。

首先,清华经管。

招的人比较少,整个学院只招几十个人(30个吧),金融方向就更是少得可怜(听说去年只招了1个人,而且还是迫于外界压力才肯招的)。

而经济学或者数量经济学方向招的也不多。

而且,好马不吃回头草,既然被拒了,就不要死缠不舍了——天涯何处无芳草。

而且换个大环境对自己也有好处。

所以我下定决心:

一定不考清华经管。

其次,说说北大经济学院。

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我几乎就要报名北大经济学院了,可是我得知:

初试只考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而且题目有些难度。

(当然这个还算好办)但是,复试的话要考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四门课程。

我想,即使进入复试,我肯定也没有这么多时间来复习。

因为我以前一点都没有学过这些课程,要想短时间内学好是非常困难的,进去以后肯定被灭。

所以,这个复试办法对我不利。

我最后狠狠心,放弃了经济学院。

再者,说说经济研究中心。

其实这也是个非常好的选择。

但是经济中心招的人不太多。

另外,我对经济研究中心了解也不太多,考虑到初试可以用物理类试卷,也可以用经济类试卷,这给我很大的矛盾。

我是学物理的,如果参加物理类的考试,可能有优势,但是上了研究生我要把所有的经济学课程都补上,这是非常繁重的,压力太大了,另外这种办法让我想到了“剜肉补疮”,“拆东墙补西墙”,未免有些南辕北辙,舍近求远,缘木求鱼。

而且我现在想的是离开有所眷恋的物理,寻找更适合自己的路,如果通过考物理来达到这个目的,一方面是对物理的玷污,把物理看作一种工具,一种前进的跳板,一种手段,这无异于计量经济学中的“工具变量”,卸磨杀驴,对于自己的老东家太不够意思了;

另一方面,如果能考上,就说明物理学的还不错,既然学得不错干嘛还要转行;

再者,本来就“有点意思”,加上几个月的“眉来眼去”,万一“日久生情”,那可如何脱身,到时候脚踏两只船的日子可不好过呀,心里面要经历多少次忏悔才能洗清罪孽,恐怕把《忏悔录》读上一千遍都无济于事。

如果选择经济类试卷,在物理类试卷的考生中,我可能处于劣势。

所以没有选择经济研究中心。

(今年经济研究中心分数非常高,我觉得自己没有报考这个地方还算明智。

当然我不知道是不是专业课内容考得比较简单。

另外,我没有选择人民大学,是因为我觉得那里面竞争也很激烈,考的内容是金融联考,很多都是主观题,这对我这样的理科生,以前没有学过金融类的人和课程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至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题目都是非常宏观的,比如如何扩大内需,如何解决三农问题,等等。

这种问题看上去挺简单,平时电视报纸上经常出现这样的话题,但是真正回答起来并非那么容易。

我觉得自己在回答这类问题方面比起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来,处于劣势。

而且,从五道口理工学院,转到五道口男子学院,转来转去都没离开同一个地方,而且戴的“帽子”也不大好听呀。

综合以上考虑,我选择了光华的金融方向。

人的偏好就是这么奇怪。

因为当时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金融。

我只知道我有一个同学在学习金融,所以我想我也应该学习金融。

专业课复习

到了八月初,暑假小学期开始了,按照教学计划,我们先要到实验室去体验四个星期,看看文献、做做试验、找老师讨论讨论问题、翻译一篇文章、再写篇报告。

我正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准备考研的。

当时一边看physicalreview,PRL,nature上的文献,一边看考研的书。

“考研”大舞台只给了我五个月排练时间。

我知道,即便没有做好准备,也要硬着头皮上场,然后收获一大堆臭鸡蛋、西红柿,明年再来。

在此之前,没学过一门金融的课程,当时我连什么是收益率都不知道,也不知道金融到底是干什么的。

当时那种感觉就好像从来没有学习过英语的人,听说了有一门语言叫做英语,于是就打算把这门语言掌握。

“万事开头难。

”这话放在我身上,真的太适合了。

放弃自己学了三年的东西,本身就是一件让人痛苦的事情,虽然学得不怎么好,可是看着那一本本咬着牙啃下来的教材,参考书,习题集,如数家珍似地在手上摸索,百般割舍不下。

在这种心态下,学习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知识,再加上时间仓促,困难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每天既要看考研书,又要思考到底该不该考研,还要看自己的文献。

可以说在考研报名之前,我根本没有一个答案,我心里盘算的是:

如果看书效果不好,如果觉得自己把握不大,就干脆保研物理算了,稳稳当当,不用受考研生活的煎熬。

在一个保研盛行的大学,考研是最没有气氛的,我就是在这种没有气氛的“气氛”中,每天自习,近乎“孤独”地走在考研路上。

在决定考研以前,我犹豫过好多次。

因为我知道从零开始的难处,也知道所面临的风险。

我是在拿自己的青春作为赌注,把一年青春压在了不知道自己有多少胜算的赌局。

当时有人开始考研倒计时,我和几个同学就开玩笑说:

“距离考研还有150天吧?

”“不,应该是515天。

那段时间是痛苦的,我耐着极大的性子看了4个月的专业课——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原理,投资学,公司财务学,货币银行学,保险学,还有一点高级微观经济学,一些金融工程。

这是什么概念呢?

我自己都不太清楚。

反正看的彻底明白是不可能的,那么多的书只能一目十行,像猪八戒吃人参果,食而不知其味。

我也知道,这样的学习方法太“大跃进”了,可是没办法,我总共只有五个半月时间,花在专业课上4个月时间已经是我在时间计算上的失误了。

不过我回想一下,这种安排刚好恰到好处。

专业课再少看一点的话,可能连及格都保不住了;

而分给其他课程的时间再多一点,也不一定能够创造分数。

大概的顺序是这样的。

1.经济学原理

先看了看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这本书虽然很砖头,但是很科普,所以没必要害怕,花上一个多星期时间,囫囵吞枣,就能知道一个经济学的大概内容。

虽然影影绰绰,但是肯定能对经济学有个大概印象。

就像在路上邂逅一名绝色女子,虽然只是远远地看上几眼,但是只要用心去看,肯定能留下非常美好的第一印象,记忆深刻,印在脑海,久久难以忘怀。

天气很热,心里面更热。

不过由于考研还是一个很遥远的事情,所以一点都没有紧张,平时也没有珍惜时间,八点多钟起床,懒洋洋的,有时候在宿舍里面自习,有的时候到教室自习,生活不算有规律。

这段时间经常上网,搜索一下到底哪个学校的金融比较好,哪个地方的经济学比较好,考研的要求是那些,等等。

当时觉得自己还是考金融好一点。

因为经济学专业都要求宏观经济学,而我当时很惧怕这门课程,因为当初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时候对老师讲的货币政策、需求、供给等宏观经济学概念产生了非常大的恐惧,觉得自己不适合学习这门课程。

由于没有经济学和金融学基础,我觉得:

自己最好打一打基础。

虽然考研指定参考书没有经济学原理,但是从个人知识储备角度,以及长远打算,学习一下经济学原理知识,还是很有帮助的。

它能让你了解经济学最基本的理论,对于学习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来说,可以说扫清了一些障碍。

当然,直接学习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也没什么,换句话说,经济学原理就内容来说非常简单,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中全都涉及,而且更加深入,给人的感觉是经济学原理可学可不学。

但是,经济学原理里面所涉及的思想,以及这类教材对你所培养的经济学直觉,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所不能替代的。

但从学习知识的角度考虑,没必要学习经济学原理;

可是从更深入的层面考虑,还是应该看一看。

而且曼昆的书确实很好,言简意赅。

另外,经济学原理想要学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另外那么多的入门教材,看一本就差不多了。

当然如果时间充裕,可以多欣赏几本,毕竟这些经济学“通行证”都是深入简出,道尽了经济学的实质。

另外这也应该是学习金融的“护照”吧,学习金融也需要经济基础。

如果把考研比作开车旅行,那么经济学原理可以说是一小瓶汽油,带上它有两个效果:

增加了一点负担;

多了一点应急之需。

这个问题不是静态问题,而是动态问题,涉及到时间序列分析哦!

这个问题更倾向于“永久收入”问题,而不是单期消费问题。

至于如何权衡取舍,还要看自己的偏好。

2.微观经济学

接下来啃Varian的《Microeconomics-Amodernapproach》,6thedition。

比起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说Varian这本书是砖头,未免不近人情,毕竟这本书只有6,7百页。

不过论难度,可比经济学原理上了档次,虽然在同类的中级微观教科书中,这本书算是浅显的,但还是很花时间的。

当然,我以前学过这门课,只是学的非常烂,只是没有在麾下“挂灯笼”,而且事隔一年多,忘得一干二净,所以只能从头再来。

这一遍下来断然是非常痛苦的,基本上等于重新学了一遍,以前的记忆基本上被抹掉了,只留下几个可怜巴巴的名词,感觉好像似曾相识。

这本书讲解非常仔细,自我感觉是所有中级微观经济学中最好的一本。

所以极力推荐。

另外,一定要看第6版,而不是看中文翻译版的那本第2版《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

因为第6版的内容比第2版要丰富不少。

而且今年专业课的一道博弈论的题目就是第6版上面讨论的一个内容,作者对这道博弈论问题的讲解非常仔细。

而第2版就没有这个讨论。

看完这本书,又已经过去一个多星期了。

我看过的微观经济学的教材一共只有三本,一本是Varian的《Microeconomics-Amodernapproach》,6thedition,第二本是这本书的中文版,第2版《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三本是Varian的《MicroeconomicAnalysis》,3rdedition,不过由于时间很紧,这一本没有看完,只是零零散散看了一些,很多都不懂,什么库恩-塔克定理之类。

我当时觉得专业课考试不可能考得很难,所以就把前面两本看了好几遍,收获很大。

考虑到微观占了专业课分数的一半,我就更不能分心了。

与其走马观花,像小蜜蜂那样在万花丛中穿梭,不如盯在一处,像小蜗牛般扎扎实实地稳扎稳打。

这就是有人告诫中文系的学生:

“与其一目十行地看全唐诗,不如踏踏实实背诵几十首。

看得虽多,可是看过后都抛在了脑后,还给了别人;

背诵得虽少,可是都是自己的。

微观经济学的教材很多,国内国外的都是如此。

可是,读书不在多,而在精。

两三本书足够了,考试不是比谁看的多,而是比谁理解的深刻。

同一个问题,一定要看三个作者的解释才能懂吗?

不一定,只要看一本书就完全能够明白。

当然在此基础上,可以看看别的作者是如何阐述这个问题的,毕竟思路多一些,对自己开阔眼界,发散思维有好处。

再说说微观经济学的重要性。

还是拿物理作比喻吧。

我们知道,宏观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组成的,原子分子处于微观世界;

宏观物质处于宏观世界。

当然原子分子还可以再细分。

如果没有微观的统计力学、量子力学基础,以及场论,量子电动力学……物理学的大厦恐怕简陋的只有几间地下室。

正是有了微观的基础,才促进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