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82431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103 大小:12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3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3页
亲,该文档总共10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1.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1.docx(10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1.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1

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成语。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种方式读课文,理解文意,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想象人物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把握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生活,让学生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独霸一方,他手下有员大将名叫吕蒙。

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劝他多学知识,可吕蒙每次都推三阻四,还自以为一介武夫,读书何用。

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如何呢?

让我们来看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了解作者、作品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三)一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师范读课文2、学生自由读,提示注意生字的读音

3、强调重点字的读音

卿(qīng)孰(shú)涉猎(shè)为博士(wéi)遂(suì)更(gēng)邪(yé)

4、指名学生读

(四)二读,读懂文意

(1)学生结合注释,边读边翻译,划出不懂的词句,小组讨论

(2)师强调重点文言字词:

但当涉猎:

只,只是。

孰若孤:

谁,哪个。

乃始就学:

于是,就。

及鲁肃过寻阳:

到了……的时候。

即更刮目相待:

重新。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何:

怎么;之:

无意义。

(3)请学生找出出自本课的成语并学习

吴下阿蒙:

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吴国大将吕蒙。

后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

刮目相待:

意思是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五)三读,读出语气。

揣摩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心理,进而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1、孙权是如何劝学的?

(学生齐读孙权的话)

A、师引导学生体会孙权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心理: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语重心长,谆谆告诫,严厉中又可见对吕蒙的关心、厚望。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用反问句式,可见孙权对吕蒙的推脱有一丝不悦和责备。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B、学生表情朗读孙权的话并试背。

C、引导学生从对孙权语言的分析中概括其性格特点

关爱部下好学善劝

2、这次吕蒙欣然接受孙权的建议,开始学习,课文是如何表现吕蒙学有长进的?

(生答:

通过吕蒙于鲁肃的论议。

学生齐读二人的对话)

A、师引导学生体会鲁肃说话时的神态语气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简直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

同学们要知道,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学生表情朗读鲁肃的话并试背)

B、引导学生体会吕蒙应答时的神态语气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可见吕蒙颇为自豪自得的神态。

(学生表情朗读吕蒙的话并试背)

C、联系“结友”一句,概括鲁肃和吕蒙的性格特点

鲁肃:

敬才爱才吕蒙:

听劝好学

(六)总结课文内容,指导学生背诵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先写孙权劝学,吕蒙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赞学,“结友而别”。

(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在孙权的劝说下,吕蒙通过学习由一介武夫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并且赢得了鲁肃的夸赞,他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答)古今中外有很多关于读书的名言:

高尔基说: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莎士比亚说: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杜甫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希望同学们要多读书,读好书,用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几年之后,当我们再见面时,同学们都不再是当年那个吴下阿蒙了,你们的进步一定会让老师刮目相待。

作业:

写一篇小短文,谈谈吕蒙的变化给你的启示。

 

第2课时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qīng邪yé即更gēng刮目相待遂:

suì

点拨:

“邪”“更”是多音宇,可根据字义推测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

推托。

(2)但当涉猎  但:

只 涉猎:

粗略地阅读。

 (3)见往事耳   见:

了解。

往事:

历史。

 (4)及鲁肃过寻阳 及:

等到  过:

到。

(5)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治经:

研究儒家经典博士:

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6)卿今者才略   才略:

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7)肃遂拜蒙母遂:

于是,就(8)卿今当涂掌事。

当道当权

(9)即更刮目相待。

更:

重新。

3.请写出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并解释。

 

(1)成语:

吴下阿蒙。

意思是:

指没有学问的人。

 

(2)成语:

士别三日意思是:

刮目相待。

不能以老观点来评判人或事物,必须要有发展的战略眼光。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初,权谓吕蒙曰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

②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③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④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⑤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

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

⑦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⑧蒙乃始就学。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⑨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你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⑩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人们分别几天,就要重新另眼相看

⑾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就分别了。

三、文学(文体)常识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这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2.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朝代)政治家、史学家(称谓)。

四、古今异义:

博士今义:

一种学位名称古义:

掌管经学的学官

孤今义:

孤独古义:

君主的自称

见往事今义:

看见古义:

了解

但当涉猎今义:

但是古义:

见往事耳:

今义:

过去的事情古义:

历史

及鲁肃过寻阳:

今义:

路过古义:

五、一词多义:

1、辞以军中多用自以为大有所益把

2、卿今当涂掌事正在但当涉猎应当

六、特殊句式

倒装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

省略句:

肃遂拜蒙母

七、课文理解

1.启示:

人只要肯读书,就会有所进步(开卷有益)

2.成语: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解释)

3.内容理解:

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4.人物性格:

孙权(严格要求下属、循循善诱)、吕蒙(知错就改,谦虚好学)、

鲁肃(敬才爱才)

5.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孙权

①“不可不学!

”写出了怎样的口气?

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

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

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

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

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

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鲁肃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

说明了什

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吕蒙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八、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复习-----《孙权劝学》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

“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

”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孙权说:

“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

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

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鲁肃十分惊奇地说:

“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吕蒙说:

“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就分别了。

【重点字词】

1、初:

当初。

2、谓:

告诉。

对……说。

3、卿:

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4、当涂:

当道、当权。

5、掌事:

掌管事务。

6、辞以军中多务:

辞:

推托。

以:

用。

务:

事务。

7、孤:

古时王侯的自称。

8、岂:

副词,表示反问。

译为“难道”“怎么”。

9、治经:

研究儒家经典。

治:

研究。

“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

10、为:

成为。

11、博士:

古时掌管经学传授的学官。

12、邪:

通“耶”,反问语气词,表示“吗”。

13、但:

只,仅。

14、当:

应当。

15、涉猎:

粗略地阅读。

16、见往事:

了解历史。

见:

了解。

往事,指历史。

17、耳:

语气词,罢了。

18、孰若:

谁比得上。

孰:

谁。

若:

比得上。

19、自以为大有所益:

以为:

认为。

益:

好处。

20、乃:

于是,就。

21、始:

开始。

22、就学:

指从事学习。

23、及:

到了……的时候。

24、过:

到。

25、论议:

讨论议事。

26、才略:

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27、非复:

不再是。

复:

再。

28、吴下阿蒙:

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

现指才识尚浅的人。

29、士别三日:

士:

读书的人。

三日:

几天。

三:

这里指“几”。

30、即:

就。

31、更:

重新。

32、刮目相待:

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

擦擦眼睛。

待:

看待。

33、大兄:

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34、何:

为什么。

35、见事:

认清事物。

36、乎:

啊。

表感叹语气。

3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之:

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38、遂:

于是,就。

39、拜:

叩拜。

40、别:

离开。

【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语气词。

【一词多义】

1、以:

A.以军中多务:

用。

B.自以为大有所益:

与“为”合用,译为“认为”。

2、当:

A.当涂掌事:

掌管。

B.但当涉猎:

应当。

3、见:

A.见往事耳:

了解,知道。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认清。

【古今异义】

1、但:

古义:

只。

今:

转折连词。

2、治:

古义:

研究。

今:

治理。

3、博士:

古义:

古时掌管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

学位最高级。

【重点句翻译】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译文:

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学习!

2、蒙辞以军中多务。

译文:

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译文:

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

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译文:

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

5、蒙乃始就学。

译文: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6、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译文:

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7、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译文:

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选自《资治通鉴》。

作者是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

司马迁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重要的编年体通史,共294卷,记述了公元前403年(战国时期)至公元959年(五代时期)共1362年的史实。

全书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讲经济、文化,长于描写战争。

这里“资”是“帮助”;“治”是治理;“通”是“通史”;“鉴”是“借鉴”;整个书名的意思是:

以历史上的得失为鉴戒来帮助加强政治。

2、成语积累

答:

①“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

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

②“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3、本文情节概要。

答:

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4、孙权怎样劝说吕蒙的?

可以看出孙权怎样的性格?

答:

先一语破的,指出学的必要性“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接着现身说法,证明学的可能性“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让吕蒙无法推辞,“乃始就学”。

性格:

关爱部下、善劝、好学。

5、从吕蒙“乃始就学”中看出吕蒙什么性格特点?

答:

知错就改,谦虚好学。

6、“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

说明了什么?

答:

十分惊奇的神态。

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就学”后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答:

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8、孙权、吕蒙的对话与吕蒙、鲁肃的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答: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吕蒙与鲁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9、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答:

(1)写出鲁肃为吕蒙的惊人才略折服而愿与之交友,表现了鲁肃敬才,爱才,两人情投意合。

(2)侧面表现了吕蒙才能的惊人长进。

10、谈谈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

示例:

①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②要想让人刮目相看,一定要自己善于学习,并学有所成。

虚心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

③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11、《孙权劝学》与《伤仲永》比较阅读。

答:

相同点:

都与学习有关。

不同点:

①角度不同:

《孙权劝学》写吕蒙年长好学,学有所成。

《伤仲永》写仲永幼年不学,毫无所成。

一正一反,从不同方面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②写法不同。

《孙权劝学》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

《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12、体会三个句末语气词:

邪、耳、乎。

答: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句末的“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见往事耳”句末的“耳”表示限制语气,可译为“罢了”;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句末的“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13、积累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

答:

①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②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生的伴侣,最诚挚的朋友。

———高尔基

 

 

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作文。

请以“秋天的故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内容充实,贴近生活;字数不少于700字。

【答案】秋天的故事

因为有火,冰才会融化;因为有爱,世界才会充满温暖;因为有你,我的生命里才会出现阳光。

——题记

瑟瑟秋风吹过,和着风儿,一滴晶莹饱满的泪珠从她的脸颊划过,滴落在枫叶上,将叶片打湿,快速地落向泥土。

同学们的话好像一双无知的手,把她的一颗看似坚强的玻璃心摔得粉碎,碎片也跟着枫叶一起,掉向无尽的深渊。

承受不了的刺激让她再次坠入黑暗,再次回想起五年前的那次意外。

那个秋日,她才六岁,刚来到这个大城市里,欣赏着各种新奇的东西,忘记了与父母过马路……一声巨响,血溅在她的脸上,她惊呆了,她从没有见过这样的情景。

泪珠混合着鲜红的血液,“滴答”,“滴答”,落在几乎铺满落叶的泥土。

后来,泪水让她变得坚强,她学会了独立。

到学校后,她以优异的成绩夺得奖学金,生活才有了着落。

可现在同学们不相信她的努力,来指责她,怀疑她“卑劣的手段”。

想着想着,痛苦的滋味又涌上心头,忽然感觉背后有人拍她,猛地一转身,竟然是老师。

“想什么呢?

”老师温柔的声音响在耳旁,她慌忙地抹了抹眼角的泪花:

“没什么,没什么。

“或许你可以和这片树叶一样融入这个世界。

”老师终于离开,她松了一口气。

已是深秋,树叶普遍开始变黄。

一棵金黄,不,应该是一棵几乎金黄的树上,长着一片半绿半黄的树叶,显得与众不同。

一片碧绿的树叶,为了秋天的到来,让自己努力地变成黄色。

“或许你可以和这片树叶一样融入这个世界。

”老师的话回响在耳边。

也许我可以吧。

她开始试着帮助别人;试着关心别人;更重要的是,她,终于开始尝试着挤出笑容,哪怕是假的;每天,一定会看见她面带笑容上学,哪怕她不愿意。

很快,同学们发现,她仿佛包装过一样,与之前完全不同。

从冷漠,不讨人喜欢,到热情,喜欢帮助别人。

这之间的秘密,只有她自己知道。

一个月后,班上来了一位新同学,仿佛是她之前的影子,同样内向、冷漠。

她想到了什么,看看老师,老师竟然也在看着她,对她眨眨眼,示意她快去。

她鼓起了勇气,走上前去:

“你好,我是林夕,我们可以做好朋友吗?

”那女孩吃了一惊,仿佛从来没有人对她这样。

……

“老师,您说的没错,我们果然成了好朋友!

她笑了,真正的笑了,像极了阳光照耀下的那片半绿半黄的秋叶。

她身后,那个女孩跟着她一起,害羞的笑了。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属于命题作文,题目要求以“秋天的故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内容充实,贴近生活。

写作时首先要注意理解标题的中心词是“故事”,修饰语是“秋天的”,要抓住关键词“秋天”,然后再构思写作,要注意文体是记叙文。

点睛:

命题作文注意点:

(1)要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

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

一般来说,偏正短语结构重在修饰语部分

(2)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

限制的内容大致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数量等,审题时要弄清楚,作文时则不能越“雷池”半步。

(3)展联想,深入挖掘主旨。

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以题目为载体,向深层次挖掘,使自己的作文有深度,这也是得高分的重要一环。

(4)巧构思,化抽象为具体。

选材若太宽太泛,会给人“空”或“浮”的感觉。

要解决这一问题,不妨采取“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或“化宽为窄”的方式,从细微处,具体生动地展现对生活的感悟。

(5)炼语言,注重个性化表达。

语言是作文最外在最鲜活的东西,无论是平实朴素的,还是充满文学韵味的,锤炼语言,使表情达意确切、形象、简约而意韵丰富,应是不懈的追求。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很多时候,我们在自然山水中寻觅阳光,在亲朋好友中寻觅阳光,在伟大人物中寻觅阳光……但我们常常忽略了,我也可以是一束阳光,照亮自己,照亮他人。

请以“我也是一束阳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我也是一束阳光

黄昏,在一条阴阴的小巷里,一位老人孤独地坐在一棵枯死的老槐树下,手里握着一根冒着青烟的旱烟杆,鼻孔里还冒出一缕缕白烟。

他静静地坐在那里,脚边摊着一袋袋雨花石。

小巷背光,此时夕阳西斜,悠长的巷子更显阴暗,老人害怕天黑,害怕回到自己的家。

他布满皱纹的脸阴沉沉的,眼睛偶尔瞧人时,放出一束冷漠的光。

我背着画夹偶然路过这儿,目光瞬间停在他的脸上。

我抿了抿嘴唇,轻轻地说:

“大爷,我想给您画张像。

”“画像?

”他把烟杆在石头上轻轻地敲了几下,似乎在想些什么,接着说:

“行,但你得买几袋雨花石。

”“嗯。

”我答应了。

“一袋一块钱,你买十袋吧。

”我犹豫了一会儿,还是掏出了十块钱,给了他。

我打开画夹,用恬静、温柔的目光注视着他,似乎想从他冷漠的眸子里寻找什么。

他被我看得有些不自在,茫然地向远处看去,隐隐约约地看到山淡淡的轮廓。

像已画好了。

他走过来,随后将十袋雨花石递给了我。

我摇了摇头,只问了他的住址和姓名,便匆匆走了。

踩着夕阳,我从巷子里消逝了,回到了学校。

半年后,我寄了一封信给这位年迈的老人。

信中只有一张参观美术展览的入场券。

我想,他一定会想起那天夕阳西下的情景,他一定会来的!

他果真来了。

展览厅里,有许多人围着欣赏一幅油画。

他也好奇地走了过去。

画面上一位疲惫的老人,坐在一棵枯死的槐树下休息,老人蓬乱的头发灰蒙蒙的,那双凹进眼眶里的眸子,乍看灰暗,细看又透出逼人的寒光。

他突然一惊,这不就是自己吗?

此时,他的心猛地下沉,浑身血气直往上涌。

他使劲地把眼睛揉了又揉,唯恐自己看花了眼,可他清晰地看到,在油画的右上角写着两个字:

父亲。

他抚摸着“父亲”二字,眼前仿佛出现一幅图画:

阳光从槐树上筛下来,自己坐在树下,小女儿轻柔地捶着背,孙儿甜甜地喊着“爷爷”……老人嘴角露出一丝笑意。

倏忽,老人的美梦被来来往往的人打破了,他嘴角抽搐一下,浑浊的眼泪重重地滴在锃亮的地板上……

几天后,我突然收到一张十元钱的汇款单,汇款人姓名:

父亲。

我久久地凝望着这两个神圣的字。

后来,我终于知道老人是一个被儿子遗弃的父亲……

再一次来到这巷子,太阳还没出来,老人还在那株老槐树下坐着,我悄然走到老人身旁时,他惊喜万分,然后说:

“展厅的那幅画,就是我生命中的阳光。

”我打开画夹,准备再给老人画幅画,老人抬起头时,阳光如水一般涌来……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从题干来看,这是一则命题作文。

对于命题作文,考生要先分析命题的类型,是字,是词,或是短语;是动词,是形容词,还是名词。

接着就要分析命题的意思,如表面意思是什么,深层意思是什么,或象征意思是什么。

明确了这些之后,再进行立意作文即可。

审题:

本次作文文题“我也是一束阳光”关键词是“阳光”,这是个譬喻,“阳光”一词,让人联想,让人思考,既可以实写,也可以虚写,可喻指让人感动、温暖的人、事与物,也可以是美好的思想、高尚的精神和崇高的境界,它的指向性非常明确;其次,要注意文题中的“我”,这是个限制性词语,目的是引导考生选材界定在“我”的范围中,写自己经历的事,写自己的亲身感受。

本文较适合写记叙文,以第一人称来写,并且能做到把记叙、描写、抒情融为一体最好。

文体中的一个“也”字,颇有深意,它暗含了“你(他)是一束阳光”,当然,文章重心不在“你”与“他”,而应落在“我”这个字上,否则,就会游离主题,出现偏题,甚至离题的文章。

立意的时候可以从小处入手,写“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那些事如一束束阳光,写从“我”身上折射出来的如阳光般的品质。

也可从大处着手,通过“我”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或主要场景来表现主题。

选材支招:

先从“我”的生活中选取那些让自己和他人感到温暖、得到鼓励的事,然后,尽量做到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有波澜,有吸引力。

此外,也可从他人之口或眼中来发掘“我”身上的某种品质,这品质最后让人觉得如一束阳光。

参考立意:

角度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