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海洋渔业资讯.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84939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102.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海洋渔业资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国际海洋渔业资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国际海洋渔业资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国际海洋渔业资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国际海洋渔业资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国际海洋渔业资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5页
国际海洋渔业资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5页
国际海洋渔业资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5页
国际海洋渔业资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5页
国际海洋渔业资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5页
国际海洋渔业资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5页
国际海洋渔业资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5页
国际海洋渔业资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5页
国际海洋渔业资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5页
国际海洋渔业资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5页
国际海洋渔业资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5页
国际海洋渔业资讯.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5页
国际海洋渔业资讯.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5页
国际海洋渔业资讯.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5页
国际海洋渔业资讯.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海洋渔业资讯.docx

《国际海洋渔业资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海洋渔业资讯.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际海洋渔业资讯.docx

国际海洋渔业资讯

 

国际海洋渔业资讯

(第二十六期)

(2007年8月)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科技外经处

福建省水产研究所

2007年9月6日

 

目录

1、科技动态------------------------------------------------------4-6

1.1德国首次成功培育长12个头的水母

1.2研究发现是石油分散剂威胁珊瑚生存

1.3西班牙为吸引游客海滨推出无线上网服务

1.4苏格兰鲑鱼DNA指纹识别

1.5以色列科学家利用海藻净化环境并制造生物燃料

1.6意大利研究发现水下噪音会影响海洋生物健康

2、国际海洋资讯--------------------------------------------------6-20

2.1全球变暖在美催生死亡海域

2.22006全美海滩水质评比出炉污染严重者可能危害人体健康

2.3加拿大进行鲨鱼普查数量恐难以维持渔业

2.4军事污染:

海湾水域不能承受之重

2.5美环保团体称过量海洋垃圾威胁海洋生物生存

2.65大能源纷争地:

美俄抢占北极非洲争端难解

2.7北极是谁的?

为何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热点?

2.8气候变暖加剧北极冰融化全球资源战一触即发

2.9“低氧症”促使海洋生物大量死亡

2.10美国海洋保护协会指出海洋垃圾数量惊人

2.11经济快速增长全球海运费大幅上涨

2.12日本迎来兜蟹产卵高峰

2.13赤道太平洋海域可能出现弱拉尼娜现象

2.14全球变暖催生毒鱼人类食用后可能无药可救

2.15声呐对海洋动物构成杀伤环保人士诉美海军获胜

2.16科学家发现南半球深海洋流揭示海洋影响气候

2.17巴西科考队在亚马孙地区进行科考发现新物种

2.18巨型水母大规模入侵墨西哥湾吞食当地的鱼类

2.19太平洋印度洋部分地区珊瑚覆盖面积迅速减少

2.20旅游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增长的罪魁祸首

2.21俄罗斯科考队拟在北极建浮动科考站

2.22挪印签定谅解协议 计划援助印度发展海洋渔业

2.23韩国西海中部海域发现176种新的底栖动物

2.24日本在海上试采油气资源成功

2.25世界自然基金会呼吁制定北极公约

3、国际渔业资讯-------------------------------------------------20-34

3.12015年,世界水产消费将缺口1100万吨

3.2越南简化56家水产公司出日手续

3.3菲政府将实行海产品出口质量许可制

3.4澳大利亚加强对虾和虾产品的进口检疫措施

3.5爱尔兰巨额投资保护贝类生存环境

3.6英国渔业管理机构及法规详解

3.7日本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与制度分析

3.8欧盟、俄罗斯保护资源可能引发日本鳗蟹涨价

3.9新西兰鲑鱼北美受宠

3.10美国FDA回收鲨鱼软骨制品

3.11传统旺季 全球海运费大幅上涨

3.12澳政府决定自9月起对生虾进口实行严格检疫政策

3.13亚洲十国将向WTO投诉澳大利亚设置生虾贸易壁垒

3.14欧洲鳗鱼白子被限制出口中日鳗鱼贸易将受影响

3.15欧盟制定对进口水产品的质量控制要求

3.16泰国多样化的海产品加工

3.17美国禁止进口韩产金枪鱼罐头

3.18智利三文鱼生产有可能在短期内超过挪威

3.19智利三文鱼养殖厂ISA病毒爆发

3.20喀麦隆使用卫星监视系统防止渔业资源遭偷猎

3.212012年日本筑地鱼市场的大限

3.22秘鲁第三大鱼粉生产商copeinca预计全年收入削减

3.23本发布织纹螺中毒预警

3.24北欧真鳕养殖会议即将启幕

3.25全球对鲸鱼肉需求大减 冰岛宣布暂停商业捕鲸

3.26挪威援助印度发展海洋渔业

3.26英国海洋渔业局拨款300万英镑用于渔业补助

4、台湾渔业资讯--------------------------------------------------34-35

4.1抢救海岸政院不再建海岸公路、渔港

4.2抢救观音藻礁保育界总动员

4.3五线笛鲷海生馆复育成功

4.4沿海渐控管地层下陷转内陆

4.5栗县鱼礁投放吸引鱼群

 

1、科技动态

1.1德国首次成功培育长12个头的水母

2007.08.02

据国外媒体报道,德国科学家日前表示,他们目前已经在实验室成功地培育出了一种有12个脑袋的水母,这一新成就在人类的动物培育史上尚属首次,对于科学家们揭开多头生物体的形成奥秘具有重要意义。

  在8月1日出版的《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杂志网络版上,德国汉诺威大学兽医学院的生物学与无脊椎动物学家本内德-谢尔沃特及其同事沃尔夫冈-雅各布公布了他们的这项新成就。

本内德-谢尔沃特称,科学家们最近进行了一系列基因实验,并在实验室中成功地培育出一种有12个头的水母,该实验揭示了自然界中其它多头生物体,包括形成珊瑚礁的生物群,是如何起源的。

科学家们仔细研究了所谓的“Cnox”基因,因为这种基因能够影响水母的胚胎发育,进而影响水母身体结构的形成。

“Cnox”基因与“Hox”基因有着密切的关联,后者同样能够影响人类的胚胎发育和身体构成。

  科学家们从法国南部搜集了一种欧洲水螅水母,并对其进行了实验研究。

实验中,研究人员们设计了一些可以专门抑制“Cnox”基因的核糖核酸分子。

在正常情况下,由于水母体内的盐份比较高,因此这种核糖核酸分子无法渗入它们的细胞。

为此,本内德-谢尔沃特表示,他们使用了足够多的淡水对海水进行稀释,创造出一种既利于水母存活,又利于核糖核酸分子进入水母体内的环境。

本内德-谢尔沃特称,当一个名为“Cnox-3”的Cnox基因受到抑制,动物就会生出两个功能完备的头,例如进食;而一旦另一个名为“Cnox-2”的基因也受到抑制,动物常常就会长出两个以上,甚至多达12个头。

  在自然界,生有多头的动物极其罕见,这意味着两个或者多个头并不比单独一个头优越,因为多头往往弊大于利。

在古希腊神话中,九头蛇海德拉是一个生有九个头的妖怪;美杜莎是蛇发女妖三姐妹之一,头发是一条条蠕动的毒蛇。

然而,谢尔沃特注意到,珊瑚虫是一种腔肠动物,许多珊瑚虫群集在一起形成群体,它们的头不断叠加却共用一个腔肠,看起来有点类似于研究人员们培育出的多头水母。

水母与形成珊瑚的珊瑚虫一样,都是长有小刺须的食肉动物,属于刺丝胞动物类。

  谢尔沃特猜想,早在很久以前,珊瑚虫和其它集群生物体的共同祖先可能就拥有了这种多头基因,以“形成动物集群”。

谢尔沃特认为,可以确定的是,这些发现表明抑制某些基因可以导致身体结构“从一开始”就发生不可思议的变异,这揭示了“动物生命大体上的进化和演变过程”。

1.2研究发现是石油分散剂威胁珊瑚生存

2007.08.01

研究人员发现,用于清理海洋中泄漏石油的化学药品对珊瑚造成的危害比前者更大。

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发生在珊瑚礁附近的海上溢油事件,技术人员应当采用物理方法控制泄漏的石油,或者让石油自然分解,而不是在珊瑚礁附近倾倒化学清理药品。

  地球上的珊瑚如今正处于一个危险的时刻。

大量事实证明,这种由海葵般的海洋小生物——也称珊瑚虫——构成的美丽生物群体,正面临着海洋酸化、漂白以及白色综合征的影响,后者是一种因海洋温度上升而导致的疾病。

更进一步的威胁则来自富含污染物以及沉积物的淡水在海岸附近区域的汇集,以及为了获得建筑材料而直接在珊瑚礁上进行开采。

  通过对海洋石油清除药品——例如化学油分散剂——进行研究,以色列海法市国家海洋研究院的科学家又带来了更多坏消息,这些化学药品能够将石油表面分解为许多小油滴。

它们有时会被倾倒在珊瑚群附近,这些珊瑚群往往位于各国的沿海区域,而这里也正是石油生产和运输的活跃地带。

为了测定化学油分散剂对珊瑚的影响,研究小组将栖息在红海的两类珊瑚——Stylophora pistillata和Pocillopora damicornis——的残片或分支暴露在6种常用化学油分散剂的溶液中,并在24小时后观察这些珊瑚的健康状况。

  在随后的7天里,这项试验产生了戏剧性的结果:

几乎所有暴露在化学油分散剂和石油中的珊瑚残片都相继死亡。

其中,化学油分散剂能够杀死2/3的珊瑚分支,但若只有石油并不会造成如此巨大的杀伤力。

研究人员在8月1日出版的《环境科学与技术》杂志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

进行这项研究的海洋生物学家Baruch Rinkevich推测,化学油分散剂与石油形成的混合物之所以更加致命,主要是因为小油滴在水下能够与微小海洋生物产生更多接触。

他说,新的发现表明,应当禁止在珊瑚礁附近使用化学油分散剂。

  美国亚拉巴马州王太子岛海洋实验室的海洋科学家Richard Aronson也认为,使用化学油分散剂应更加谨慎。

但并不意味着这种选择是一成不变的。

他说:

“显然,如果石油恰好在珊瑚礁上泄漏,那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因此,在何处使用化学油分散剂还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美国查布尔希尔市北卡罗来纳大学海洋生物学家John Bruno对此表示赞同。

他说:

“我们迟早会看到石油泄漏对珊瑚礁造成的巨大破坏”。

但问题是,“决定如何作出响应的人们是否会从这项及时的研究中学到些什么”。

 

1.3西班牙为吸引游客海滨推出无线上网服务

2007.08.07

互联网就象是一片浩瀚的知识海洋,也正因为这样,很多人都把上网称为冲浪;而在西班牙,就有人即使在真实的大海边冲浪,还不忘到虚拟世界再冲冲浪。

为了吸引这样的游客,巴塞罗那的一处海滨度假村开始提供免费的无线上网服务,很受欢迎。

 

  为了免去许多游客的烦恼,海滩的工作人员在岸边附近安装了无线基站,这样人们就可以一边晒太阳,享受悠闲的时光,一边打开笔记本电脑,随时收发邮件,到网上冲浪了。

即便是出海游玩,也可以随时上网,与世界各地保持联系。

这项计划由当地城镇管理委员会发起,最初只是为了便于警察在执勤时与警察局联络,以提高警察处理突发事件的效率,却没有想到成了公务繁忙游客的福音。

现在他们就可以工作休闲两不耽误。

1.4苏格兰鲑鱼DNA指纹识别

2007-08-21

鉴于苏格兰DNA指纹识别系统的发展,苏格兰鲑鱼质量大有改进。

设在苏格兰和智利的鲑鱼繁育公司(LNS)和爱丁堡附近的Roslin协会、斯特灵水产协会的科学家合作促进这项技术的发展。

该公司Alloa分公司已经开始着手在苏格兰和智利地区生产1.1亿个鲑鱼蛋,计划到2010年供应世界20%的鲑鱼卵。

该公司十多年以来一直应用DNA指纹识别方法繁育优良鲑鱼种。

现在联合使用庞大的性能数据库技术,鲑鱼的生长速度和和抗病性都得到很大改进。

LNS繁殖工程主任AlanTinch博士称:

“现在可以通过DNA技术检查鲑鱼的血样,挑选生长最快,抗病性最强的鱼种。

1.5以色列科学家利用海藻净化环境并制造生物燃料

2007.08.28

以色列海洋生物技术公司的科学家研发出一种利用海藻制造生物燃料的新方法。

他们将发电厂产生的二氧化碳输入海藻池,不仅净化了环境,也为海藻提供了充足的营养。

  目前,研究人员已在以色列西南部的阿什克隆建立了试验性海藻农场。

该农场由8个海藻池组成,占地1/4英亩。

附近一家煤发电厂释放出的部分煤烟直接输送到海藻池中,煤烟中的二氧化碳被海藻吸收后,不仅有效地促进了海藻的生长,同时也减少了温室气体。

烟尘中的其他有害物质,则通过一个特殊的过滤系统予以净化。

  该公司首席执行官勃察尔表示,这项成果已引起了一些国家的关注。

他们与夏威夷、新加坡、意大利和印度的电厂接触后,这些厂家对此均表示出兴趣;巴西的一位教授在信中说,如海藻确如所说的那样具有环保和生物质能双重优势,他们也将考虑改种甘蔗为养海藻。

  研究人员称,海藻的养料主要来自阳光和二氧化碳。

海藻不仅生长迅速,而且还是良好的生物燃料。

研究显示,每单位面积海藻产生的生物质能,要比传统的生物燃料作物高得多,且不含毒素,可生物降解,因此,很可能成为今后最有发展前途的生物质燃料之一。

为此,如果一切进展顺利,他们计划明年建设首个大规模海藻生物燃料农场。

1.6意大利研究发现水下噪音会影响海洋生物健康

2007.08.29

意大利的一项研究表明:

人为的水下噪声威胁着许多鱼类和海洋哺乳动物的健康和生殖能力。

  位于罗马的意大利海洋应用研究所(ICRAM)的Fabrizio Borsani在一次接受安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

对于某些物种来说,噪音的影响是致命的。

特别是带有可膨胀膀胱的鱼类,例如鳕鱼,可能会爆炸。

  Borsani于近日参加了在丹麦的Nyborg召开的关于海洋噪声的第一次国际会议,他表示:

导致水底噪音增加的原因包括海运船只和沿岸建筑施工的增多,以及海上风电场和海油钻探的增加等。

噪音也使得加拿大和美国养殖鱼类的养鱼人蒙受损失,如果靠近噪音源,那么养殖的鲑鱼数量也会相应较少。

  研究人员也表示:

在地中海地区,一些鲸鱼不再生殖,是因为由于噪音它们无法听到配偶的召唤。

2、国际海洋资讯

2.1全球变暖在美催生死亡海域

2007.08.02

美国科学家7月31日说,美国俄勒冈州海域近日出现被称为“死亡区域”的低氧海区,导致大量海洋生物死亡。

科学家同时警告说,此次“死亡海域”的出现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

  俄勒冈州立大学海洋生物学教授简·卢布琴科说,科学家对这一海域考察后发现,从距海岸约1公里至约19公里处,水中溶氧量仅为正常含量的六分之一。

  卢布琴科说,遥控探测器发回的图像显示,纽波特南部出现大量死蟹。

另有渔民报告,他们在本不该出现岩鱼的地点发现大量岩鱼。

显然,它们因遭遇“死亡区域”逃到此处。

  卢布琴科说,这是该地区海域连续6年发生这一现象。

“这似乎已成为新的常规现象,连续6年产生这一现象告诉我们,俄勒冈州附近海域已发生根本性变化。

  她同时指出,现在的低氧环境已经彻底改变了这一海域的生态系统,要恢复到原状需要相当漫长的时间。

2.22006全美海滩水质评比出炉污染严重者可能危害人体健康

2007年8月7日

根据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aturalResourcesDefenseCouncil,NRDC)7日发布的年度海滩水质报告显示,2006年许多美国海滩的水质未达安全标准。

报告指出,位于马里兰州的黑克斯澎特(HacksPoint)海滩与纽泽西州的毕伍德西滩(BeachwoodBeachWest)海滩为2006年美国受污染最为严重的两个海滩。

于此两个海滩中所采集到的水质样本有60%未达大众健康标准值,海滩游客因而可能遭受胃病、呼吸疾病、肝炎以及其它严重病症的风险。

水质研究者除了引用美国环保署的的最新资料,并且记录了300个海洋、海湾与大湖海滩超过2万5000关闭暨健康咨询日(closingandhealthadvisorydays)天数。

研究结果发表在NRDC第17届年报中。

NRDC纽约办公室发言人莱文(LarryLevine)表示,「纽约试图抑制污水外溢,因而把重点放在设置大型且昂贵的水槽以及修补其它相关的工程,然而光靠这个是无法解决问题的。

例如藉由种植更多路树、设置绿屋顶与铺设多孔性路面等绿色方案的结合,可在大雨来时将水保存起来,而非令其造成下水道满溢,让污水淹没我们的休闲水域。

2.3加拿大进行鲨鱼普查数量恐难以维持渔业

2007年8月7日

加拿大新斯高沙省(NovaScotia)哈利法克斯(HALIFAX)-在哈利法克斯滨水区餐厅的展示架上,一只喉咙沾着血迹的鲨鱼,张着无神的双眼。

这只摊在冰块上的生物是大西洋鲭鲨(porbeagleshark),曾在1960年代加拿大大西洋的严寒海域,因滥捕而濒临绝种。

加拿大联邦渔业部不愿再犯相同的错误,根据路透社报导,海洋生物学家在做加拿大第一次鲨鱼族群数量的「普查」时,显得小心翼翼,这次的调查以大西洋鲭鲨鲨为目标物种。

鲨鱼在全球都面临销售鲨鱼肉和鱼翅的威胁,风险很大。

部分保育人士认为,加拿大的大西洋鲭鲨渔业应该结束,不过政府部门的科学家主张,在目前的情况下似乎还够维持渔业捕捞数量。

加东地区已经目赌曾经多产的鳕鱼业壮烈瓦解,而科学家了解他们没有太多犯错的空间。

贝德福海洋研究机构的加拿大鲨鱼研究室主任坎贝纳(StevenCampana)博士指出:

「我们不希望鲨鱼走上鳕鱼的绝路。

这是加拿大首次在我们的海域做和鲨鱼相关的研究。

这项调查费时大约6个星期并在7月中旬结束。

在调查期间,生物学家登上商业渔船,从西岸一路航行到加拿大的东部海岸。

坎贝纳说:

「他们用科学或是相似的方法捕鲨鱼——每天使用600个饵钩。

然后科学家计算、检查、及测量每一条抓到的鲨鱼。

渔民获淮留下一些捕到的鲨鱼,但他们自愿放回成熟母鲨和幼小的鲨鱼。

约95%捕到的鲨鱼是大西洋鲭鲨。

坎贝纳说:

「此次研究将近捕了1000只鲨鱼,而我们预估约有19万只大西洋鲭鲨在加拿大大西洋海域中。

目前的大西洋鲭鲨捕捞配额是一年185公吨。

坎贝纳表示未来有任何研究显示鲭鲨数量不足以维持,将立刻停止鲨鱼业捕捞。

2.4军事污染:

海湾水域不能承受之重

2007.08.08

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8月5日呼吁美国海军暂停可能导致鲸等海洋生物大量死亡的军事演习,不想却遭后者拒绝,最终不得不一纸诉状将其告上法庭。

此事使军事行动造成海洋污染的问题再度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

  根据该委员会提交的诉状,美国海军计划近期在加州海域进行14场军事演习,并准备使用一种用来探测潜艇的高强度、高噪音的声呐仪器,这种仪器发出的巨大噪音能在海底扩散,对海洋生物构成巨大威胁。

但是美国海军称,他们不会以牺牲国家安全为代价停止使用这些仪器。

  众所周知,军舰多设有声呐探测器,作用是侦测和追踪敌方军舰和物体。

单是美国,便有数百艘军舰设置了中频度的声呐系统。

近十年开始流行的低频度声呐,威力更强,影响范围遍及数百海里外的水域。

海洋生物的听觉器官被强劲的声呐严重伤害,不仅生存状态大受影响,甚至因此死亡。

此外,一些大型航母备有齐全的起居设施,可容纳数以千计的海军官兵,其排污程度与游轮不遑多让。

  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对海洋生态的关切让人联想起中东海湾的现状。

过去一段时间里,伊朗核问题使得在海湾水域游弋的外国舰队不断增多。

海湾海洋环境保护组织秘书长阿卜杜拉赫·曼奥迪对此指出,目前外国军队在海湾水域部署了近百艘军舰,仅美国就有包括航母战斗群在内的60艘舰只,这些军舰正在成为当地海洋环境的最大污染源之一。

 伊朗环境保护组织“绿色阵线”近日也为此发表声明称,外国舰队对海湾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第一,各种军舰散发出大量热量,造成热污染;第二,它们发出各种噪声,形成噪声污染,这些噪声最高能达数千分贝;第三,这些舰只还向海湾排放大量有害废弃物。

不仅如此,这些舰只每年还要进行多达100多次军事演习,更增加了它们对环境的破坏。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早就提出,海洋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的十大环境祸患之一。

最近几十年,海湾地区相继经历了两伊战争、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其间因战事造成的原油泄漏已经严重污染了海洋环境。

如今,长期在海湾地区驻扎的美国等国的军舰又在毒害着业已脆弱的海湾海洋环境。

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固然可以通过法律维护本国海洋环境,海湾水域的生态又有谁来捍卫呢?

2.5美环保团体称过量海洋垃圾威胁海洋生物生存

2007.08.09

美国海洋保护协会最近指出,烟蒂、食品包装和塑料制品等海洋垃圾数量惊人,严重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

  据日本共同社8月6日报道,美国海洋保护协会2006年9月至10月在日本、美国和新西兰等68个国家的海岸开展清扫行动,回收了重达3000吨的800万件垃圾,其中包括190万个烟蒂、77万个食品包装和食品容器、70万个各种盖子和69万个塑料袋等。

  美国海洋保护协会指出,垃圾中含有的化学物质正在污染海洋,每年全世界有约100万只海鸟因为吞食塑料垃圾或缠绕在渔具上而死亡。

  另据介绍,在从日本海岸回收的垃圾中,烟蒂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硬塑料碎片、泡沫塑料碎片和塑料袋等。

这些垃圾大多是日常生活废弃物,经由河流流入海洋。

2.65大能源纷争地:

美俄抢占北极非洲争端难解

2007.08.08

综合外国媒体报道,近来,俄罗斯在北极地区的能源主张以及科考活动打破了北极固有的宁静,也让全世界的目光集中到了这里。

北极丰富的能源储量无疑是引发北极争夺战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全球范围的能源紧张让不少资源丰富的地区成了各方角力的舞台。

外刊近日撰文列举了全球五大能源纷争地区。

  ——北极圈能源渔业前景广阔俄率先打响争夺战

  参与北极圈争夺的主角包括俄、美、加拿大、丹麦和挪威等五个国家。

究竟是什么使众多国家对北极产生了兴趣?

2000年的一份地质调查报告指出,全球约四分之一的未开发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在北极。

此外,北极还有丰富的渔业资源。

2002年美国一专家小组指出,北极圈冰层融化将为商业捕鱼开辟全新的地域。

届时,古代航海家梦想的“西北水道”——在北美洲北方连接大西洋与太平洋的水道——也有望成为现实。

“西北水道”比今天大西洋和太平洋间航道短数千公里,仅运输一项就可节约数百万美元。

  分析人士认为,争夺北极资源的“战争”已经打响。

上周,俄海洋学家潜入4000多米深的北冰洋底,还插上了俄罗斯国旗。

这一举动刺激了美加等国,他们除公开指责外,也纷纷付诸行动。

美海岸警卫队破冰船将开往北极进行科考,加拿大投资数十亿美元建造巡逻船。

西方一些能源公司也积极寻求获得开采权,以便在北极气候变化后能够尽快实现商业开发。

  ——中日东海油气开发存分歧共同开发原则有待落实

  中日东海油气田之争源于专属经济区界线的划分,而焦点集中在钓鱼岛及附属岛屿主权问题上。

钓鱼岛及附属岛屿位于中国东海大陆架边缘,是中国最早发现、命名的。

20世纪60年代末,该岛附近被认为可能蕴藏大量石油和天然气后,日方单方面采取行动,开始对岛屿进行勘探,并企图占为己有。

  据悉,东海地区拥有多达2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储量。

日本曾主张以两国海岸基准线的中间线来确定专属经济区,即所谓“日中中间线”。

由于缺乏依据,中方未予承认。

中方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提议,原则上得到了日方的支持,但双方在细节及实际操作上的矛盾仍然突出。

例如日本右翼分子在钓鱼岛上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以及不顾中方强烈反对在中方海域内试开采石油气。

  ——委内瑞拉强推能源国有化国际石油巨头被迫撤出

  委内瑞拉奥里诺科河盆地石油蕴藏量丰富,预计可达2700亿桶,这也使得委内瑞拉全国石油储量超过沙特阿拉伯和加拿大等国。

委内瑞拉正加大开发力度,除与包括印度和伊朗在内几国的石油公司联合勘探该区域外,还邀请白俄罗斯共同勘探在奥里诺科河盆地的超重原油储量。

  近年来,委内瑞拉政府加大对该地区石油工业的控制,2007年6月,由于委内瑞拉政府获取了奥里诺科河盆地的四个重油工程60%的股份,埃克森—美孚和康菲石油公司未能与委政府就新条款达成一致,两家公司决定从委内瑞拉撤出。

委内瑞拉石油部长拉米雷斯此前还表示,要采用一项专门法案,令奥里诺科河流域石油工程资产得以国有化。

目前,政府在委内瑞拉全国范围内的其他油田拥有80%的控制股,这些油田以前都是由私营公司经营的。

  ——伊朗占岛屿控制能源运输要道

  今年5月,伊朗总统内贾德对阿联酋进行历史性访问,引起外界的普遍关注,除了因为这是伊国家元首自阿建国以来对该国首次访问外,还由于两国间长期存在领土争端。

1971年11月,伊朗出兵占领了霍尔木兹海峡附近原属英国保护地的阿布穆萨岛和大小通布岛。

这三个岛本身没有什么经济价值,但由于其地处波斯湾,临近数个主要油田,因此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伊朗通过海峡沿岸及三个岛上部署的岸炮或反舰导弹基本可以实现对海峡的封锁,实际上扼住了该地区运输要道。

  多年来,阿联酋不断向多方寻求支持,并通过谈判等方式希望结束伊朗对大小通布岛及阿布穆萨岛的占领,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