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资料必修1有答案的.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90958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85.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资料必修1有答案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资料必修1有答案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资料必修1有答案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资料必修1有答案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资料必修1有答案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资料必修1有答案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资料必修1有答案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资料必修1有答案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资料必修1有答案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资料必修1有答案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资料必修1有答案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资料必修1有答案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资料必修1有答案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资料必修1有答案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资料必修1有答案的.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资料必修1有答案的.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资料必修1有答案的.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资料必修1有答案的.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资料必修1有答案的.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资料必修1有答案的.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资料必修1有答案的.docx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资料必修1有答案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资料必修1有答案的.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资料必修1有答案的.docx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资料必修1有答案的

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

★课标: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

(1)天体系统的级别:

『填空』

 

(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巨行星)、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其中小行星带是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3)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在于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唯一有生物,

其原因是①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

太阳稳定的光照条件、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②地球自身的条件:

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质量和体积适宜(有大气层),有液态水(有原始的海洋)

1.读下面“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天体:

 A地球,B哈雷彗星,

C地球,D天王星。

(2)形成天体系统的条件是相互吸引

和相互绕转。

(3)目前,人类认识的天体系统中,最高一级的是宇宙。

(4)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地球则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

(5)太阳系中,地球位于金星和火星之间。

八大行星及小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具有___同向性____性,而且绕日公转轨道面几乎在一个____平面___上。

★课标: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2、

(1)太阳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太阳能量的来源是:

核聚变反应。

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太阳辐射能丰富区:

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拉萨,

太阳辐射能贫乏区:

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层和色球层,活动周期为11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

①影响地球气候:

黑子的数量变化与降水的年际变化有相关性、②扰乱地球电离层,无线电短波通信受阻、③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和两极的极光。

★课标: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3、

(1)对比自转公转

方向

周期

角速度

线速度

自转

自西向东

北逆南顺

一个恒星日

一个太阳日

除两极点外,

都是15°/小时

规律: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纬60°的线速度是赤道线速度的1/2

公转

自西向东

逆时针

一个恒星年

回归年

大约1°/天。

大约30km/s

规律:

近日点(1月初)较快,远日点(7月初)较慢

(2)晨昏线:

昼夜半球的分界线。

在此线上太阳高度是0度。

在太阳直射点上正午太阳高度是90度。

晨昏线的判断方法: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所经过的晨昏线部分为晨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所经过的晨昏线部分为昏线。

(3)时间计算:

东加西减。

(加减)地方时:

经度每相差1度,时间相差4min。

时区:

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把经度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区时:

各时区的都已本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使用的时刻,

相邻时区相差1小时。

(4)地转偏向力的规律: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不偏。

(5)

黄赤交角为23°26′,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为66°34′,

(6)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原因:

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自转或公转)运动。

节气

时间(前后)

直射点位置

移动方向

对应点

春分

3月21日

赤道

向北

B

夏至

6月22日

北回归线

向南

C

秋分

9月23日

赤道

向南

A

冬至

12月22日

南回归线

向北

D

(7)各节气的特点研究

夏至日

冬至日

春分或秋分日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大值;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小值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大值;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小值

由赤道向南北两侧

递减赤道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大值

昼夜长短

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全球昼夜等长

出现极昼范围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

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

全球昼夜等长

(8)天文四季的划分依据: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季节变化,气候划分:

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与昼夜长短变化趋势关系

时间

太阳直射点方向

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

北半球

南半球

12月22日至次年6月22日

向北移动

昼渐长,夜渐短,

6月22日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

昼渐短,夜渐长,

6月22日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

6月22日至

12月22日

向南移动

昼渐短,夜渐长,

12月22日

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

昼渐长,夜渐短,12月22日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

3月21日

9月23日

全球昼夜平分

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阳光直射在哪一条纬线上?

北回归线

画出此时的太阳光线:

(2)这一天是6月22日前后,北半球的夏至日

(节气)。

(3)南北半球的哪一半球得到的光热多?

北半球

(4)南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有何不同?

北半球昼长夜短

南半球昼短夜长

(5)赤道上和南北极圈內的昼夜长短有何不同?

赤道上昼夜等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6)图中AB是什么线?

晨线(晨线或昏线)

3.下图是一幅“以极地为中心的光照图”,读图完成。

(1)此图是以___北_____(南、北)极为中心的示意图,这天是北半球的   夏至日   (节气),日期是______6月22日_______前后,这一天,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______极昼_____(极昼、极夜)现象。

(2)图中弧ED表示  昏   (晨、昏)线,

弧DC表示   晨  (晨、昏)线。

(3)A点的地理坐标是  (0°,23°26′)  ,

E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  18时   ,C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_____6时_____。

(4)此时A点是 15   时,A、B、C三点中白昼最长的是  B  。

(5)此时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4.图1-3-4为“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读图回答:

(1)图中四点所示日期:

A6月22日B9月23日C12月22日D 3月21日

(2)图中C点地球公转速度较快,因为C点在近日点附近。

(3)由A到B点北半球昼夜长短如何变化?

昼长夜短,昼变短,夜变长

(4)由B点到C点太阳直射点如何移动?

太阳直射点向南移。

(5)当地球处于A点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区域为: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

(6)当地球处于C点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变化规律是: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5.读图五、图六,完成下列要求。

(6分)

(1)在图五中画出地球自转方向和此日太阳光线照射地球的情况。

(2)在图六中画出晨昏线,并用阴影表示夜半球。

(3)图五所示日期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是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图六所示日期全球昼夜长短分布状况是6月22日,北半球昼长夜短,越往北白昼越长,南半球昼短夜长,越往南白昼越短。

★课标: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外部圈层:

位于地表以上,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地球圈层结构

内部圈层:

位于地表以下,包括地壳、地幔、地核

岩石圈:

包括地壳全部、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上地幔顶部)

6、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问题(7分)。

(1)图中E、F代表的地震波类型分别是:

E横波F纵波。

(2)E和F两种地震波大约在大陆地面下33千米处速度明显加快,说明这里存在一个不连续面,这个不连续面M叫莫霍界面。

(3)在地下2900千米处,E波和F波的变化表现为E突然消失,F速度下降,说明这里存在另一个不连续面,这个不连续面G叫古登堡界面。

(4)在地球内部圈层中,不连续面M以上为地壳,M和G之间为地幔,G以下为地核。

★课标: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1、

(1)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的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最主要、直接的热源。

(2)与大气的保温作用有关的现象

现象

成因

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

多云时云层反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

夜晚多云时气温比晴天高

夜晚多云时大气逆辐射强,地面散失热量少

人造烟雾的防冻效果

可增强大气逆辐射,提高地面温度

晚秋或寒秋,霜冻出现在晴朗夜晚

及“十雾九晴”

晴朗夜晚,大气逆辐射低,气温低,易出现霜冻及雾等天气现象

吸收作用:

臭氧和氧原子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3)大气运动

(4)热力环流:

由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5)风形成的直接原因:

大气的水平运动。

高空大气风向是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剃度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大气风向是摩擦力、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剃度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斜交。

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7.右图是等高线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8分)

(1)在右图适当的位置,用箭头画出热力环流示意图。

(2分)

(2)图中①至⑤点,气压最高的是__④_____,气压最低的是____⑤____

(3)A、B两地比较,气温高低关系是___B>A_____,气压高低关系是__A>B______。

(4)若该地位于北半球,此时为1月份,则A、B中代表陆地的是____A______;此时AB地间吹____西北风_______风(填风向)。

8.读实际大气中的风向图,回答问题。

(10分)

(1)说明图中箭头表示的含义:

①___水平气压梯度力____,②___风向___。

(2)①与等压线的关系是垂直_,其方向是高压指向低压_。

(3)若无④;只受①③影响,则②与等压线关系是_平行。

(4)实际大气中②与等压线的关系是_斜交_,此图表示的是_北_(南或北)半球,理由____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向右偏____。

(5)图中M、N两地相比,风力较大的是___N___,原因是N地等压线比M地的密集。

★课标: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大气环流:

使高低纬度之间海路分布之间的水分和热量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2)三圈环流所对应的地面气压带风带:

全球共有7个气压带,6个风带,其中有3个低气压带。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做周期性季节移动。

北半球,大致是夏季(7月)北移,冬季(1月)南移。

(3)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热低压,切割副热带高气压带,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冷高压,切割副极地低气压带,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4)季风环流

东亚季风:

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南亚季风:

风向:

冬季东北风,夏季西南风。

成因: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5)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类型

成因

分布规律

气候特征

热带雨

林气候

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

赤道附近

全年终年高温多雨

地中海

气候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

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南北纬30º~40º大陆西岸

夏季炎热少雨

冬季温和多雨

温带海洋气候

西风带控制

纬度40º~60º之间的大陆西岸

终年温和湿润

亚热带

季风气候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南北纬25º~35º大陆东岸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低温少雨

温带季

风气候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南北纬35º~55º大陆东岸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9、读下图(图7),回答下列问题。

(1)图7中气压带E的名称是___副极地低气压带;风带D的风向盛行西风带。

(2)图7中气压带A与气压带C控制下的大陆西岸相比,降水较多的是__气压带A__,从大气环流角度看其主要原因气压带A盛行上升气流,气压带C是下沉气流。

(3)气压带、风带随___太阳直射点___南北移动而移动;以北半球为例,冬季向__南___(方向)移动。

(4)全年受气压带A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__热带雨林气候__,全年受风带D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温带海洋性气候_。

(5)在图7中C、D带交替控制下的大陆西岸,其干湿状况为夏季炎热少雨_,冬季温和多雨_。

10.读图回答问题:

甲乙

(1)根据图中气压分布状况,在图中①地的风向为西南风,②的风向为西北风。

(2)甲图中高压中心的名称是亚洲高压,与冬季的寒潮(灾害)有关;乙图中低压中心的名称是印度低压,它将副热带高气压带(气压带)切断。

(3)乙图为7月份季风环流图,此季节广西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

(4)据图分析,亚洲季风成因主要有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课标: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峰面、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锋面

概念

图示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实例

冷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进攻

温暖晴朗

阴天、下雨、刮风、降温天气。

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大风、沙暴、寒潮

暖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进攻

低温晴朗

连续性降雨,降水在锋前(前、后)

气压下降、气温上升、天气转晴。

准静止峰

阴雨连绵

江淮地区的梅雨季节;冬半年贵阳多阴雨冷湿天气

(2)气压系统

中心气压

垂直方向

水平运动方向

天气状况

气旋

低气压

上升

北逆南顺

多阴雨天气

反气旋

高气压

下降

北顺南逆

天气晴朗

12.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0分)

(1)A、B两图中,表示冷锋的是____B__,表示暖锋的是__A____。

(2)A、B两图中,表示冷气团的小写字母是__b____,表示暖气团的小写字母是__a____。

(3)A图中天气系统过境前的天气状况是由单一冷气团控制,气温低,天气晴朗,过境时的天气应为连续性降水,过境后的天气状况是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B图中天气系统过境时的天气状况是阴天、下雨、刮风、降温。

(4)A、B两图中,对我国影响较大的是__A____(A、B),我国冬季爆发的__A____是该天气系统南下形成的灾害性天气。

 

34.读“天气系统示意图”,回答问题。

(6分)

(1)从气压状况看,A图称为  高压 ,从气流状况看,B图称为  气旋 。

(2)中心垂直气流上升的是 B (A、B)图

(3)在我国东南沿海登陆的台风是 B  图天气系统强烈发展的一种气象灾害,台风的影响时期是_____夏秋季节______。

(4)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秋季在A图系统控制下出现“秋高气爽”的天气。

11.(18分)读北半球某地区的海平面等压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气流状况

看,影响甲处的天气系统是反气旋,在该系统的控制下,甲处的天气特点是___晴朗_。

(4分)

(2)图中甲、乙、丙三处中风力最大的是____甲____处,其中属于暖气团控制的是____丙______。

乙处的风向为偏_____北_____风。

(6分)

(3)图中,石家庄将受_____冷锋______(天气系统)影响,若此天气系统出现在我国的冬季,受其影响的地区可能出现___大风、降温、雨雪天气__等天气现象。

(4分)

(4)图中可能出现降水天气的城市是___扬州_____和___长沙______。

(4分)

★课标: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定义:

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通过各个环节循环运动的过程

类型:

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

水循环环节:

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促进了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更新,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意义使地表各个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改造地表形态,是地球表层最为活跃,影响最为深刻的动力之一

13、读“图3-1”,回答下列问题(7分)

(1)图中整个水循环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水汽输送在图中用标有字母__C___的箭头表示,地下径流用标有字母___F__的箭头表示。

字母A、G表示降水环节,D、B表示蒸发环节,E表示地表径流环节。

(2)图中仅有A、B两个环节的水循环叫做____海上内__循环,而有C、G、E、F、B等环节参与的水循环是指___海陆间_____循环。

 

★课标: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定义:

是海洋水沿相对稳定的方向作大规模运动的现象

类型暖流:

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高(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海区)

寒流:

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低(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海区)

中低纬度海区:

形成以副热带高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

分布中高纬度海区(北半球):

形成以副极地低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逆南顺”

洋流南纬40~60度附近海区形成环球性西风漂流:

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

全球性大洋环流可以促进高低纬之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暖流:

增温、增湿

对气候的影响寒流:

降温、减湿

意义寒暖流交汇处:

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

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上升流海区形成的渔场:

秘鲁渔场

对航运的影响:

顺流航行比逆流航行速度快,寒暖流交汇易形成海雾等

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

污染范围扩大;污染程度降低

14.读下列示意图,回答:

(1)B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是增温增湿如果该图表示的大洋为太平洋,则B洋流的名称是北太平洋暖流(2分)

(2)如果该图表示的大洋为大西洋,则A洋流的名称为北大西洋暖流_,它是西风带(风带)吹拂海面形成的洋流;由于A洋流的影响,在西欧形成了暖湿的_温带海洋性_气候。

(3)在M、N两地中,___M__地更有可能发展成为渔场,原因是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在M地交汇。

(4)洋流C按性质分,属于__寒_(暖/寒)流;如果在太平洋,则该洋流的名称为_加利福尼亚寒流,在该海区,受离岸的东南信风影响,深层海水上涌把大量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形成了世界著名的__秘鲁渔场___(渔场)。

 

1、结合实例,说明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自然资源概念:

人类从自然界直接获得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包括:

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

分类:

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

水资源:

人类较易开发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河流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水资源分布:

世界水资源的分布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其根本原因是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不平衡。

特征:

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时间分布特点:

降水量和径流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

[例1]阅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漫画所揭示的问题,写出主题词并解释该问题产生的原因。

主题词:

全球水危机(全球水荒;全球水资源紧缺)

原因:

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水资源是有限的;世界人口剧增,生产生活用水剧增,导致水资源严重不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体污染;浪费严重。

(2)根据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合理利用水资源应采取的措施有建立蓄水工程,调节水资源时间不均;修建跨流域引水工程,调节水资源的空间不均。

(3)据报道:

上海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占本地区地表水资源的20%,上海市民每天的人均用水量比欧洲,日本等国还多20升,35.8%市民不知道这一情况,9.1%市民认为上海有黄埔江作为水源水费相对便宜,用水并不紧张.作为一个上海市民,请据此对上海地区水资源状况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

上海水资源总量充沛,但水污染严重,属于水质性缺城市.  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科学用水,节约用水.

 

★课标: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见图3)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包括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和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内力作用的表现: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的表现:

(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引起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结合实例分析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背斜:

常形成山岭;被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容易遭受侵蚀为谷地

褶皱向斜:

常形成谷地和盆地;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坚实,不易遭受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会错断原有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断层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相对下降的成为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

相对上升的成为山岭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等

风力和流水的侵蚀、沉积形成的主要地貌形态:

风力侵蚀:

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沟谷、戈壁、裸岩荒漠

风力沉积:

沙丘、沙垄、黄土高原的黄土堆积

流水侵蚀:

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水使沟谷加宽加深、瀑布、峡谷、科斯特地貌

流水沉积:

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课标: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三大类岩石: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如右图2所示,①冷却凝固②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③变质作用④重融再生。

河流地貌的发育

河流侵蚀地貌

侵蚀方式:

溯源侵蚀、下蚀、侧蚀

河谷:

“V”型----------“U”型

(河谷)

一、

洪积—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

河流地貌

河流堆积地貌

(冲积平原)

的发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结合山区、河谷、平原等地的聚落和交通线的分布特点,说明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山区的人口密度小,人口和聚落主要集中于河谷地区因为热量条件较好,水源充足;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因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气候条件优越;城市往往沿河沿铁路线分布--地形平缓交通便利,水源充足。

37.读图1-7“地貌示意图”,回答问题。

图1-7

由于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是D,由于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是A;由于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是C;由于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是B。

44.“地质构造剖面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C、D两处,属于背斜的是D。

A处的地质构造名为山岭。

(2)图中A、B、C、D四处,可能找到石油的是A、D。

如果向C、D两处打井,最可能找到地下水的是C。

如果修建地下隧道,应选择在D处。

(3)图中C处成为山地的原因是向斜槽部受挤压作用岩性较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D处为谷地的原因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容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

★课标:

举例说明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