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92192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mm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相应栏内填写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场、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将考试科目、准考证号涂写在答题卡上。

2.II卷内容须用0.5mm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相应空格或区域内。

3.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36分)

一、基础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选出答案后,请填在答题卡上.)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氾南(fán)鲰生(zhōu)夜缒而出(zhuì)若不阙秦(quē)

B.瞋目(zhēn)忤视(wǔ)皆为戮没(lù)切齿拊心(fǔ)

C.刀俎(zǔ)彘肩(zhì)目眦尽裂(cì)按剑而跽(jì)

D.卮酒(zhī)玉玦(jué)以药淬之(cuì)卒起不意(c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峥嵘      竟争       陨身不恤       挥斥方遒

B.榆阴      斑澜       图穷匕见      甘败下风

C.翱翔      旁徨       风华正茂      搏闻强记

D.惆怅      笙箫       沧海一粟      人为刀俎

3.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说到黄侃,人们多半会想到他的趣闻逸事,虽然知道他是国学大师,但对其学问多半      ,对其人生意义毫不关心,而多津津乐道于他的“故事”:

人们把他的存在当作      了。

从当时到现在,了解他二三事的人仍只是把他当作“疯子”一类的天才型学人而      。

A.愿闻其详                    谈吐                  置之度外

B.语焉不详                     谈资                  一笑置之

C.愿闻其详                      谈资                  置之度外

D.语焉不详                    谈吐                一笑置之

4.下列各诗句所描写的传统节日,依次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①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②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③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④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⑤渚闹渔歌响,风和角棕香。

A.元宵节   春节   七夕节   重阳节   端午

B.春节   重阳节   元宵节   冬至   清明

C.重阳节   春节   元宵节   七夕节   冬至

D.重阳节   元宵节   春节   七夕节   端午

5.下列诗句中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徐志摩《再别康桥》)

B.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珍珠似的白沫(闻一多《死水》)

C.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

D.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舒婷《致橡树》)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如果有一天科技发展到人们乘宇宙飞船就像今天乘飞机一样方便的时候,银河就不再遥远,宇宙也就不再那么神秘了。

B.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不仅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量程碑,更是屠呦呦及其研究团队的巨大成功。

C.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要激发这种潜能,就要看能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D.就备受关注的非法经营疫苗案,国家相关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案件调查处置的进展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出的诸多问题。

7.下列加画线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④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⑤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⑥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⑦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⑧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A.①③⑥B.①④⑧C.②⑤⑧D.④⑤⑥

8.下面各项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B.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C.晋军函陵D.夫晋,何厌之有?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

损害

B.荆轲顾笑武阳             顾:

回头看

C.旦日飨士卒               飨:

犒劳

D.妇女无所幸               幸:

幸免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A.晋军函陵B.箕踞以骂曰

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D.此其志不在小

鉴赏下列两首诗,完成15—16题。

题乌江亭夏日绝句

(杜牧)  (李清照)

胜败兵家事不期,生当做人杰,

包羞忍耻是男儿。

死亦为鬼雄。

江东子弟多才俊,至今思项羽,

卷土重来未可知。

不肯过江东。

11.下列对诗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胜败兵家事不期”,“事不期”是说胜败之事,不能预料。

B.“包羞忍耻是男儿”,是说项羽遭挫折不灰心,是真正男儿。

C.“卷土重来未可知”,是说如若重振旗鼓,是大有可为的。

D.“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是说人要有骨气,不管是活着还是死去,都要顶天立地。

12.对两首诗的鉴赏,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A.杜牧诗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对项羽的自刎持否定态度。

B.杜牧诗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对项羽的自刎持肯定态度。

C.李清照充分肯定项羽的英雄气节,赞扬项羽的高风亮节。

D.李清照诗与杜牧诗,对项羽的看法是迥然不同的,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作者的态度。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二、现代诗文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老黄牛

臧克家

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等扬鞭自奋蹄。

13,“韶光”和“奋”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几个解释,选出与诗中意思吻合的一项______(3分)

韶光:

①美丽的春光②比喻美好的青年时代

奋:

①鼓起劲来②摇动;举起

A.①①B.②②C.①②D.②①

14,请选出对“老牛亦解韶光贵”理解得较好的一项______(3分)

A.“老黄牛”知道春光易逝,不能误了农时。

B.“老黄牛”知道春耕重要,不敢有一丝怠慢。

C.“老黄牛‘知道”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D.“老黄牛”自知服役的时间不多了,要贡献余力。

15,你如何看待老黄牛这一形象的象征意义?

(4分)

三,文言文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家世世受射。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宦官)从广勒习兵击匈奴。

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

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

中责人走广。

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

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

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广曰:

“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

”广令诸骑曰:

“前!

”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其骑曰:

“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广曰:

“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于是胡骑遂不敢击。

夜半时,引兵而去。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

专以射为戏,竟死。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

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

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广曰:

“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

“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

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遂引刀自到。

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太史公曰:

《传》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共李将军之谓也?

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

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谚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3分)

A.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B.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C.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D.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3分)

A.李广是我国历史上的名将,有“飞将军”的美称,匈奴畏服,数年不敢来犯。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里有王昌龄对李广的赞誉。

B.匈奴是历史上生活在中国北方草原的游牧部落的统称。

胡人原指戈壁以北的蒙古高原地区的游牧族群。

秦汉时期,塞北胡人统一后被汉人称为匈奴,匈奴则自称为胡。

C.“结发”就是“束发”。

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

因此指童年或年轻为结发。

文中“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中的“结发”就是这个意思。

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春秋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的历史。

全书分表、书、本纪、世家、列传。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3分)

A.跟从李广训练士兵的一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结果宦官被匈奴人放箭射伤,逃回到李广那里。

B.面对匈奴的几千名骑兵李广的百名骑兵大为惊恐,想要逃跑李广却不断下达前进的命令以诱敌,匈奴果然中计领兵撤离了。

C.李广宽厚爱人,也为士兵爱戴土兵乐于为他所用。

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时部队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

D.最后一段末作者引用谚语,以桃李比喻李广,李广忠诚信实的品德,得到人们的敬仰,表达了作者对李广深深的敬佩之情。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①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4分)

②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

(4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9分)

20、默写下列名篇名句(每空1分,共9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从仰视和俯视角度写景的句子是,。

(2)满载一船星辉,。

(3)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

(4)易水之畔,悲风送寒。

荆轲唱道:

“,。

(5)大行不顾细谨,。

(6、)惨象,;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五、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3题。

(14分)

张纯如:

她用生命点亮历史

2004年11月9日,一位年轻的华裔女作家在美国加州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的突然离去震惊了整个世界。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美国,就有230多家报纸、电台、电视台发布了这一消息,并向这位年轻的华裔女子致以敬意。

近年来,还没有哪一位华人的去世在美国引起如此之大的震动。

她就是张纯如,《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的作者,与篮球天才姚明、钢琴家郎朗一起被美国华文媒体誉为“最引人瞩目的在美华人青年”。

1968年3月28日,张纯如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一个华裔移民家庭中。

纯如之名出自《论语》:

“乐其可知也:

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

”纯如,意思是和谐美好,既有父母思念故国的苦涩,也有父母对女儿所寄托的期许。

张纯如1989年从伊利诺伊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开始了专业写作的道路。

她的第一本书《蚕丝——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广受好评。

1997年12月,南京大屠杀60周年。

张纯如在此前用近三年的时间,在世界各地访问了许多幸存者,参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在各种触目惊心的资料的基础上,撰写、出版了英文版《南京暴行》。

此书一经问世,就震惊了西方世界,在随后数年内再版十余次,迄今印数已近百万册。

在童年的时候,纯如与父母谈话时,父母经常会提到遥远的1937年,在大洋彼岸一个叫南京的城市里发生了些什么,她的祖父如何逃离那个人间地狱,滔滔长江水如何被鲜血染成了红色……1994年12月,张纯如在加州第一次看到南京大屠杀的黑白照片时,更是感到了无比的愤怒。

的确有南京,的确存在大屠杀,但是为什么有人否认它?

纯如为这一现象震惊了,几乎所有的西方人都知道希特勒的罪行,却无人知晓日本人在中国进行的大屠杀。

她为此感到阵阵心悸。

对于在美国这样的物质社会来说,一个年轻女孩花几年时间去写一本历史著作,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年轻人都要争分夺秒地奋斗赚钱、成家立业。

不过,这位当时只有25岁的女孩有一个念头:

“这本书能不能赚钱我不管,对我来说,我就是要让世界上所有的人了解1937年南京发生的事情。

为了撰写《南京暴行》,纯如收集了中文、日文、德文和英文的大量资料,以及从未出版的日记、笔记、信函、政府报告的原始材料,她甚至查阅了东京战犯审判记录稿,也通过书信联系日本的二战老兵。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卫星回忆说,1995年7月,张纯如在南京待了25天左右,“她那时才27岁,由于气候不适应,经常感冒,但她的工作一点也不耽误。

当时南京的天气很热,她不顾自己的身体,把大部分时间用在采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寻访日军暴行发生地以及翻阅国内资料上,每天工作时间有10小时以上。

”当时担任纯如翻译的杨夏鸣副教授回忆说,“她很认真,更十分严谨,常常用美国材料与中文材料核对事实。

她听不大懂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方言,但她全录下来了。

她这个人通常会打破砂锅问到底,有时真觉得她有些偏执。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张纯如最大的收获便是使中国人民找到了“中国的辛德勒”——约翰•拉贝先生,找到了拉贝详细记录南京大屠杀的日记。

今天,详细记录了五百多起惨案的《拉贝日记》已经被翻译成中、英、日等多种文字,保存在德、日、美、中等国家的档案馆里,成为历史的见证。

在完成《南京暴行》时,纯如有一个心愿,希望“这本书能够唤起其他作家和历史学家的兴趣,使他们都能尽早调查、研究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经历,毕竟,这些来自过去的声音正在逐年减少并终将全部消失。

更为重要的是,我希望本书能够唤起日本的良知,接受对这桩事件应负的责任”。

年仅36岁的纯如离开了,她死前留下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我曾认真生活,为目标、写作和家人真诚奉献过。

”她的墓碑上写有这样的话:

“挚爱的妻和母亲,作家、历史学家,人权斗士。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与纯如有过多次交往,他一直很钦佩张纯如的执著、知性和追求真相的勇气。

他曾对记者说:

“对于纯如的父母和孩子,他们失去的是女儿和母亲;对于中国人,他们失去的是一个正直的同胞和朋友;而对于整个世界,他们失去的则是一个勇于说真话并努力让别人相信事实的人。

(文章有删改)

2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许多人不能理解张纯如这样一个年轻女孩花几年时间去写一本历史著作,因为他们认为年轻人就应该争分夺秒地奋斗赚钱、成家立业。

B.引用一些友人对张纯如的回忆,可以使张纯如的形象更加真实,从侧面客观真实地体现了张纯如的精神面貌。

C.张纯如自杀的原因是她在收集图片资料的过程中,对人类在战争中表现的残暴人性的绝望和抑郁让她不能自拔,而且外界的压力使她整日处于惊恐不安之中。

D.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张纯如发现了详细记录了五百多起惨案并已经被翻译成中、英、日等多种文字的《拉贝日记》,这本日记成为历史的见证。

E.全文重点记叙了张纯如写作《南京暴行》的经过,真实感人。

语言在叙事中充满抒情的张力,使文章更有感染力和可读性。

22、张纯如是一位出色的作家,她写作《南京暴行》的原因有哪些?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张纯如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了哪些性格特征?

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在下面横线处,仿照前面画线的句子,各补写两个例子。

(4分)

24.人们从读书学做人:

从往哲先贤那里,人们学得他们的品格。

从孔子学得仁爱的情怀,从鲁迅学得批判的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古今中外的著述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史记》的严谨态度,文天祥《正气歌》的浩然正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七、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令人心暖的人、让人感动的事,在这样的人事中感受着人间的美好,净化了自己的心灵。

   请以“点赞”为标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选择触动心灵的人和事,选好角度,明确立意;写人要凸显个性,写事要有点波澜。

不少于800字。

试题答案

1.D(A鲰zōuB瞋chēnC眦zì)

2.D。

A.“竟争”中的“竟”,应改为“竞”;“陨身不恤”中的“陨”,应改为“殒”;B.“斑澜”中的“澜”,应改为“斓”;“甘败下风”中的“败”,应改为“拜”;C.“旁徨”中的“旁”,应改为“彷”;“搏闻强记”中的“搏”,应改为“博”;

3.B题中第一处:

“语焉不详”是指虽然提到了,但说得不详细;“愿闻其详”意为带有请求说明的意味。

此处强调不关心,并非强调请求说说明,故选用“语焉不详”。

题中第二处:

“谈吐”强调谈论或指说话时的措词和态度;“谈资”释义为谈话的资料。

此处强调当作谈论的内容,因而选用“谈资”。

题中第三处:

“置之度外”指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一笑置之”表示不当回事。

此处强调表示不当回事,因而选用“一笑置之”。

故选B。

4.D①句中根据“登高”和“茱萸”可知是重阳节的习俗;②句中根据“夜放”和“花千树”可知是元宵节燃放烟火;③句根据“新桃换旧符”可知是春节贴春联;④句根据“鹊桥”可知是七夕节牛郎织女鹊桥相会;⑤句根据“渔歌”和“角棕”可知是端午节赛龙舟和吃粽子。

故选D。

5.BACD三项都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

故ACD不合题意。

6.D

A.句式杂糅,“如果有一天……的时候”句式杂糅,应改为“如果有一天科技发展到人们乘宇宙飞船就像今天乘飞机一样方便”或“有一天科技发展到人们乘宇宙飞船就像今天乘飞机一样方便的时候”;

B.语序不当,“不仅……更是”后的分句位置不当,应该是“这不仅是屠呦呦及其研究团队的巨大成功。

更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量程碑”;

C.搭配不当,“要激发这种潜能……就要看能否”一面对两面搭配不当,应去掉“看能否”;

7.D

①古为“使者”,今一般指出行者所携带的旅行中需用的少量物品;②古为“那个人”,今为“妻子”;③古为“东方道上主人”,今指称接待或宴客的主人,或指请客的人,也指某项赛事的主办国家、主办城市或主办单位等;④咬牙痛心,极端痛恨的样子,古今意义相同;⑤对同辈、朋友的敬称,古今意义相同;⑥全力,古今意义相同;⑦古指崤山之东,今指山东省,在太行山之东;⑧古指儿女亲家,今指嫁娶的事。

故选D。

8.B

9.D幸:

宠幸。

译文:

妇女没有谁被宠幸的;

10.C例句:

“从”,使动用法,使(让)……跟从(率领),译文:

第二天沛公让一百多个骑兵跟着自己来见项王。

A.“军”,名词作动词,驻扎,译文:

晋军驻扎在函陵。

B.“箕”,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译文:

像簸箕一样坐着大骂说。

C.“王”,使动用法,使……为王,译文:

先攻破秦国进入咸阳的人使他为王。

D.“小”,形容词作名词,小处,译文:

他的志向不在小处。

11.B

12.B

13.C从诗中来看,“老牛亦解韶光贵”,这句话是说“老牛正在耕田,它也知道春天的时光很珍贵”,从诗中的意思来看,此处的“韶光”就应该是指“美丽的春光”;“不等扬鞭自奋蹄”,因为老牛知道春天时光的宝贵,知道自己服役的时间不多了,所以它不等耕田的人扬起鞭子就举起蹄子奋力耕田,从句中“奋蹄”来看,“奋”应解释为“举起”。

故选C项。

14.D“老牛亦解韶光贵”,单从字面来看,这句诗意思是“老黄牛知道春天时光的宝贵,所以奋蹄耕田”,但结合全诗的内容以及“老”这一形容词来看,“老”意味着自己能耕田的时光无多,所以老黄牛要在这美好的春光中奋力耕田,贡献自己的余力。

A.“知道春光易逝,不能误了农时”既不能体现诗中的“韶光贵”,也不能与黄牛“老”这一特点相合;B项“春耕重要,不敢有一丝怠慢”和C项中“知道‘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都偏离了诗歌意思。

故应选D项。

15.象征踏实工作,默默奉献,自觉自愿地贡献余力的人,像老黄牛一样无私奉献;

16.B;

17D;“记载了从春秋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的历史”错误;是从三皇五帝时期到汉武帝时期;

18B.“想要逃跑李广却不断下达前进的命令以诱敌”,错在“不断下达前进的命令”,原文“广令诸骑曰:

‘前!

’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可见只是前进到离匈奴二里的距离,并没有“不断下达前进的命令”;

19①彼:

指示代词,那些;走:

逃跑;示:

表示;坚:

使……坚定;

译文:

那些敌人原以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表示不逃,这样就能使他们更坚定地相信我们是诱敌之兵。

②将:

带领;乏绝:

断粮缺水;尽:

全,都;

译文:

李广带兵,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见到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喝到水,李广不去靠近水。

参考译文:

     将军李广,陇西郡成纪县人。

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之术。

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人大举侵入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因为他善于骑射,斩杀敌人首级很多,所以被任为汉朝廷的中郎。

匈奴大举入侵上郡,天子派来一名宦官跟随李广学习军事,抗击匈奴。

这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三个匈奴人回身放箭,射伤了宦官,几乎杀光了他的那些骑兵。

宦官逃回到李广那里。

李广于是就带上一百名骑兵前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

那三个人没有马,徒步前行,走了几十里。

李广命令他的骑兵左右散开,两路包抄,他亲自去射杀那三个人,射死了两个,活捉了一个。

把他捆绑上马之后,远远望见几千名匈奴骑兵。

他们看到李广,以为是诱敌之骑兵,都很吃惊,跑上山去摆好了阵势。

李广的百名骑兵也都大为惊恐,想回马飞奔逃跑。

李广说:

“我们离开大军几十里,照现在这样的情况,我们这一百名骑兵只要一跑,匈奴就要来追击射杀,我们会立刻被杀光的。

现在我们停留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