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必修4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94780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必修4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政治必修4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政治必修4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政治必修4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政治必修4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政治必修4复习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政治必修4复习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政治必修4复习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政治必修4复习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政治必修4复习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政治必修4复习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政治必修4复习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政治必修4复习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政治必修4复习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政治必修4复习提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政治必修4复习提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政治必修4复习提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政治必修4复习提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必修4复习提纲.docx

《政治必修4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必修4复习提纲.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治必修4复习提纲.docx

政治必修4复习提纲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生活处处有哲学

2、哲学的含义

A.从本义来看,哲学史一本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B.从与世界观的关系来看,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从与方法论的关系来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从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来看,哲学是对距离科学只是得概括和总结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1)区别:

A.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B.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哲学是加以理论化系统化得世界观;

(2)联系:

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哲学是世界观的最高体现

(3)反对:

A.把哲学简单化;B.把哲学神秘化

4、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1)区别: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联系:

A.统一不可分割;B.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5、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

A.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反对:

把哲学看做“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

B.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反对:

轻视、否认哲学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现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泰勒斯、王夫之、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

评价:

a.进步性:

否认神创论,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方向,根本上是正确的;

b.局限性:

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

把物质归结于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B.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狄德罗、培根)

评价:

a.进步性:

克服了古朴的猜测性,丰富发展了唯物主义;

b.局限性:

把物质归结于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

唯心史观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评价:

a.正确解释了物质世界的规律

b.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

c.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A.主观唯心主义(王阳明、贝莱克)

B.客观唯心主义(朱熹)

评价:

a.局限性:

根本上时错误的

b.可取之处:

推动唯物主义的发展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1、社会变革的先导

(1)哲学通过对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破旧)

(2)哲学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立新)

任何反映时代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2、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A.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B.自然科学基础: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C.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A.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B.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C.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

1、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3)人的认识是物质的;

(4)方法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什么是物质?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3)反对:

A.脱离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

B.脱离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区别: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联系:

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1)规律的含义: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规律的普遍性

(4)方法论:

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6、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1、意识的本质

A.从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从生理基础来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从内容来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2、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性)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2)人能够主动地改造世界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反作用):

通过实践吧意识中的东西变为现实

B.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催人向上,萎靡的精神使人丧志。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含义:

做事尊重物质客观规律

(2)哲学依据:

A.物质决定意识;B.规律的普遍客观性

(3)方法论: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C.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无所作为的思想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1、实践的含义与特点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2)特点: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C.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真理的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

真理与谬误的界线不容混淆。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4、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5、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1)认识的反复性: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的无限性: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的上升性: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4)方法论: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检验发展真理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

1、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2、联系的客观性

(1)事物(自在事物、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其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

A.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胡乱联系、无视联系)

B.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

(1)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2)方法论:

不能忽视间接本质长远的联系,不能忽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

注意分析把握事物存在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1)相互区别的:

A.含义B.地位C.功能D.地位不同

(2)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A.离开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B.离开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

(3)方法论:

A.树立全局观念,选择最佳方案;B.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1)系统的基本特征:

A.整体性;B.有序性;C.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方法论:

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着眼于事物整体,统筹考虑,优化组合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

1、发展的普遍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都是发展的

2、发展的实质:

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3)方法论:

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光明),又要造好充分准备迎接困难(曲折)

4、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

(1)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2)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3)方法论

A.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

B.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C.反对:

急于求成(不重视量变)和优柔寡断(不促成质变)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同一性:

A.相互依赖,一方以另一方为前提;B.相互贯通,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换

(3)矛盾的斗争性:

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4)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A.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B.没有统一就没有对立

(5)方法论:

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

(两点论、两分法)

2、矛盾的普遍性

(1)矛盾的普遍性含义:

A.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B.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时时有矛盾

(2)方法论:

承认、分析、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

(1)矛盾的特殊性含义: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矛盾的特殊性的表现:

A.不同事物;B.同一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阶段;C.矛盾双方

(3)方法论: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辨证关系

(1)相互联结:

A.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B.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2)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

(1)区别

(2)联系:

A.相互依赖、相互影响;B.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方法论:

A.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B.统筹兼顾,恰当处理主次矛盾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1)区别

(2)联系:

A.相互排斥;B.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方法论:

A.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B.决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7、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

(1)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哲学依据: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2)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含义

(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联系:

两点之中有重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4)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8、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论)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依据:

矛盾的特殊性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

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地位:

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

9、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两点论、两分法-------------------------------------------------------矛盾普遍性原理

矛盾分析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特殊性原理

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主次要矛盾关系原理&矛盾主次要方面关系原理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辨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1)什么是辨证的否定?

○1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辨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是实现新事物产生、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3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中,它总是汲取、保留、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辨证的否定,既不是肯定一切,也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又克服;克服的是旧事物中的过时、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

(2)、辨证否定观的要求(方法论):

○1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做到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

(即要求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更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2要求我们,要有革命批判的精神。

(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2、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密切相连的。

(1)要创新,就必须有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2)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必然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即要求我们,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成规陈说;注重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3)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3、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因为:

(1)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原因:

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进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例如:

技术创新。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例如:

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展。

?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原因: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使得人类的认识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发展。

?

创新推动文化的发展。

(了解“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内涵)

(4)结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第11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结论(图示):

人类实践(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表现: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6、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及其要求:

v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

相信群众,服务群众,对人民负责,向人民学习。

v群众观点的要求: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2)群众路线及其地位:

?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

群众路线的地位:

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它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第12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1、什么是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有两个方面:

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即人的价值就在于为社会创造价值)2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2、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价值?

(1)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

(2)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3)在今天,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表现如下: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正确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错误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

(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4、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5、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关系?

(1)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要紧、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2)利益发生冲突时,怎么办?

当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3)利益没有冲突时,怎么办?

把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6、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的价值?

(1)根本途径:

劳动和奉献。

(要求:

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2)客观条件: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即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

(要求: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3)主观条件:

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要求: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7、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原理)

(1)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

(个人离不开社会)

(2)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发展。

(社会离不开个人)

(3)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4)、方法论: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8、崇高理想的作用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即:

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理想,就有了坚定正确的方向,就能够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人类的幸福结合起来,从而为自己的生命里程注入恒久的动力和无限的生机,最后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一部分唯物论

(一)重要考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物质的含义,世界的客观性原理:

自然界与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客观性。

3.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阔的反作用。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从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5.入具有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

注意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物质的具体形态、以及物理化学上的物质的区别。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两者是不同的,前者是区别于意识而言的唯一特性。

后者是指物质具有的属性中最根本的是运动。

3.世界的本源是物质,这揭示了世界的来源。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这揭示了世界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

物质第一性,是相对意识第二性而言的。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揭示的是物质决定意识。

4.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人的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其次表现在意识能反作用客观事物。

前者不排斥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有错误的方面,但强调能正确反映,要求人类不断探索,追求真理。

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得出两方面:

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5.物质决定意识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理论依据。

从实际出发简单地说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物质出发,就是路线方针政策和理论与客观存在的事实相一致。

因此要反对从主观出发。

6.从实际出发要实事求是。

但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又不是等同的。

前者的理论前提是物质决定意识,后者的理论前提是按规律办事。

7.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

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不能违背客观规律。

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这是坚持这一问题中的唯物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变化发展中把握规律,体现了这一问题的辩证法,在认识过程中不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体现了认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