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美德.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97273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传统美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华传统美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华传统美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华传统美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华传统美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中华传统美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中华传统美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中华传统美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中华传统美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华传统美德.docx

《中华传统美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传统美德.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华传统美德.docx

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之“耻”

一、儒家“耻”的内涵

(出示恥字)同学们认识这个字吗?

入之于耳,辩之于心。

耻,辱也。

辱,耻也,二字互训,从心耳会意。

取闻过自愧之义。

人心慙则耳赤,是为耻。

人每因闻过而耳赤面热。

耳也做声符。

后来语音演变,耳和耻音已有距离,再加上行书心与止似(图),所以心被止所替。

儒家文化对世人大众的深远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时至今日,我们仍受到知耻的教育。

比如我们如果在学习或者品德上有了过失或差错,就会被老师或家长教育为:

要知道羞耻,然后改过自新;现在批评别人时也经常说某某不知羞耻。

孔子(出示孔子像)是儒家的开创者,从他的言论中我们不难看出儒家对知耻教育的重视。

据《论语》记载,孔子谈到“耻”之处不在少数。

但究竟耻的内容是什么?

也就是说究竟孔子认为应该以何为耻?

孔子对耻有明确而具体的论述: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意思是说,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对人过分的、不正当的恭敬行为都令人感到可耻。

所以对人恭敬也要讲适度,要依礼而行,否则过犹不及,都是耻辱;还有把怨恨装在心里而表面上做出友好的样子,在孑L子看来也是可耻的。

孑L子在这里强调对人要正直,坦诚,对人要真诚的以礼相待,不能口是心非,要表里如一。

“巧言令色,足恭,匿怨而友其人”的行为不仅成就不了德性,它所导向的只是众人之所耻。

一个人立身处世,必须要做到恭,“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但是,“足恭”却会走向反面。

“足恭”就是十足的恭顺,卑躬屈膝,其心必是奸诈,所以是可耻的。

对人心怀怨恨,表面却非常友好,表里不一,内外相悖,也是可耻的。

孔子主张言行一致: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从《论语》中孔子弟子记载的孔子所言来看,孔子是以有违仁和礼为耻。

孑L子希望建立以仁为实质内容,以礼为制约形式的德治社会,所以耻和儒家理想的政治社会相联系。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若仅以刑罚治民,民虽能免于犯罪而不知犯罪行为是羞耻的;若以德治教民,民便有羞耻之心且能端正、自己的言行。

孑L子认为德治之所以有效,就在于它能使民众知耻,从而自觉的有所不为,自觉的避免犯罪。

2、子日: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论语·里仁》)在言和行的关系上孑L子一贯主张谨言慎行,对事对人都不妄下结论,不轻易许诺别人,如果答应了的事情却做不到就会失信于人,就会影响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个人的人格就会失去光彩。

所以孑L子认为人应该言而有信,不能信口开河;言行不一,自食其言是非常可耻的事情。

3、“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论语·学而》)即是说所做出的承诺要符合于义,只有符合于义的承诺才可以兑现;“恭即对己庄重严肃,对人谦虚平和。

”恭敬是做一个君子的必要条件,但恭敬接近于礼才能远离耻辱。

4、“闻过而终礼,知耻而后勇——《礼记•中庸》 字面意思:

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了,明白己错就最终到学习礼仪的时候了--- 儒家所说的「知耻近乎勇」的勇是勇于改过。

这里把羞耻和勇敢等同起来,意思是要人知道羞耻并勇于改过是一种值得推崇,夸耀的品质。

是对知羞改过的人的这种行为的赞赏。

 知耻而后勇源于“知耻近乎勇”,语出《中庸》。

在儒家那里,它与“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一起,构成对知、仁、勇“三达德”的一种阐发。

孔子曰:

“力行近乎仁,好学近乎知,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意即:

爱好学习就接近智慧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爱了,知道廉耻就接近勇敢了。

知道这三点,就应该知道如何修养自身品德;知道如何修养自身品德,就知道如何治理人民;知道如何治理人民,就知道如何治理天下国家。

5、孔子曰:

一事不知,儒家之耻。

6、孔子曰: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二、知耻的作用

1、耻,一般指羞愧的心理感受,亦可指使人感到羞愧的耻辱之事。

知耻,也就是知道羞愧和荣辱。

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

唯有知耻,才有自尊。

它是一个正常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感。

孟子说: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这种道德感体现着人性的尊严,是社会正义的心理基础。

禽兽没有羞耻感,完全依*本能而生活。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孟子提出: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把这种道德感看成是人与禽兽相区别的标志之一。

知耻对于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康有为也曾说过:

“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

”这也就是说,凡为善之心,皆起自人的正确的荣辱观念;凡为恶之念,皆起自人羞耻感的丧失。

“不耻则无所不为。

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

不仅个人的文明生活与人的知耻之心联系在一起,一个社会的治乱也总是与人们的知耻之心联系在一起的。

人人知耻,则正义流行;人人无耻,则邪恶大行其道。

因此,历史上所有伟大的政治家在治国的同时,无不注重人心的治理。

行自身出,身由心使。

俗语云:

“人心齐,泰山移。

”说的就是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的巨大力量。

古人所谓“人心正则国治,人心邪则国乱”,虽有唯心主义的意味,但其中确实包含有深刻的道理。

2、当我们感到羞耻时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由于行为上的过失或者过错而导致的心理上的耻辱感。

表现为“抬不起头,怕见他人目光,脸红发烫、心跳加速、心里很烦躁很郁闷等。

3、孟子日: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孟子•尽心上》)意思是说不以不如别人为羞耻,怎能赶上他人呢?

就是说以不如别人为耻辱的话,就能够为了避免耻辱而奋起直追,在德性上赶超他人。

知耻的作用不仅仅在于成就道德,另一方面它可以使人产生奋斗雪耻,成就一番事业的动力。

历史上受耻之后而发愤最终成就一番事业的故事不胜枚举。

历史上春秋吴越争霸之时,越王勾践不忘会稽之耻“吴既赦越,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日:

‘女忘会稽之耻邪?

’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卧薪尝胆,越王勾践就是在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忘记会稽之耻。

最终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二十几年的忍辱负重,艰苦奋斗终于灭掉了吴国而称霸,一雪会稽之耻。

司马迁由于受李陵之祸而惨遭宫刑,这一极具人格污辱性的刑罚沉重地打击了他。

“本来他是宁愿正视死亡而不愿忍受屈辱的。

但由于深受‘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和‘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的三不朽思想的影响,他隐忍苟活下来。

”。

在当时看来受此刑者的尊严己经被剥夺的一干二净,用奇耻大辱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

在“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等级社会里很多士大夫阶层往往因为自己受了刑罚而自杀。

可以想见司马迁在受宫刑后选择活下来在当时需要多大的勇气。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沉沦,而是化耻辱为动力,超越自卑心理,全心投入其史学作品的著述工作之中。

最后终于写成史学著作《史记》而名垂千古。

可见,耻感可以化为一种道德动力,可以催人奋进、向上。

还有很多先贤“昔西伯拘羡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三、如何做到知耻?

对于君子来说,主要是依靠内省,儒家将自我对自身的评价称作内省。

其弟子曾子关于修身内省有很重要的表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可见儒家极其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

孑L子极力赞扬颜回的“不二过”的精神,子路闻过则喜,细分析这中间就存在着耻的问题:

道德与人的羞耻感是紧密相连的,可以说羞耻感是人的道德底线,丧失了羞耻感做任何恶事都不会觉得良心不安,也就丧失了分辨善恶的能力,更不用说有过则改和成就德性的问题了;有羞耻感则大大的不同,当我们每日“省吾身”时,如果发现过失,发现有与道德理想相违背之处时就会感到耻辱、羞耻,正因为内心的羞耻才会激发行为上的调整,避免再犯类似的过错,“过则勿惮改”,改过迁善,见贤思齐,就可以向着理想的道德之路前进。

人人都有知耻良知。

明朝提出“致良知”学说的王阳明先生就用生动的事实证明了此点。

有一次王先生外出,不幸与同行的人被盗贼绑劫,当盗贼得知他是阳明先生时,就问他:

“您说人人都有良知,我们这群盗贼也有良知吗?

”王先生肯定地回答:

“有。

”盗贼反问:

“怎么能证明呢?

”王先生说:

“现在照我说的去做,我证明给你们看。

”于是,王先生让他们脱掉外衣、内衣,一层层地脱掉,直到剩下最后一条裤衩的时候,还命令他们脱掉。

盗贼喊道:

“不行呀,这个不能再脱了!

”王先生说:

“这知耻就是你们的良知啊!

四、人在什么情况下当不耻呢?

1、孔子认为: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问学求道,即为了提高知识修养和道德情操,使自身更趋完善,而求教于他人,不应该感到羞耻。

2、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衣敝蕴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君子为人处世,要维护人格尊严和道德情操,正因为心中有道,所以才不以“恶衣恶食”为耻,不仅如此,即使与达官贵人在一起,也不应有耻感,否则会舍弃道德准则,丧失人格尊严,这便是真正可耻了。

基于此点,孔子认为: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并对居陋巷、箪食瓢饮而不改其乐的颜回大加称赞。

五、知耻与无耻

知耻与无耻反映出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在个人名利、生死以及民族危亡关头,表现得更为强烈。

清康熙年间,张清恪为督抚,面对纷至沓来的送礼人,他不纳分毫,写《禁止馈送檄》高悬大堂: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

一厘一毫,民之脂膏。

宽一分,民受赐不只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

”这确如荀子所言:

“君子苟能无以利害义,则耻辱亦无由至矣。

”张清恪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以清官之美名流芳千古。

乾隆年间,和珅结党营私、招权纳贿,倒台后家产被抄,为数令人触目惊心,时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之语。

和珅贪赃枉法、寡廉鲜耻,以贪官之恶名遗臭万年。

《礼记》说:

“君子有五耻:

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耻之;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众寡均而倍焉,君子耻之。

唐太宗的羞耻意识

在中国历代封建帝王中,最有“羞耻”意识的,大概莫过于唐太宗李世民。

据《大唐新语》载:

唐太宗拟出游南山,因怕他人指责而作罢。

事后,唐太宗非常羞愧地向魏征坦言:

“当时实有此心,畏卿嗔,遂停耳。

”至晚年,“羞耻尤甚”,深感有愧于民,所以临终前告诫太子:

“我即位以来,做了许多错事:

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不致远,行游四方,供顿烦劳”。

宋代大儒周敦颐说:

“人之生,不幸不闻过,大不幸无耻,必有耻,则可教,闻过,则可贤。

”汉朝苏武高风亮节,宁死不屈,是以投降为耻;而李陵兵败被俘,舍义求生,投降匈奴,是不知耻。

唐朝安史之乱时,一些将领变节投降,助纣为虐,恬不知耻;张巡咬碎牙齿,视死如归,颜杲卿舌被勾断,以身殉节。

(靖康之耻是指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发生于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因而得名。

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除了烧杀抢掠之外,更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耻。

靖康之耻导致北宋的灭亡,深深刺痛汉人的内心,南宋大将岳飞在《满江红》中提到: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宋朝岳飞不忘靖康之难,牢记国耻;秦桧卑躬屈膝,向金人献媚,少颜无耻。

南宋末年,文天祥兵败被俘,面对元统治者的威逼利诱,大义凛然,做《正气歌》,表现出充塞天地的浩然之气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而五代时冯道在帝王频繁易位之时,却是官运亨通,被人称为“不倒翁”。

他历事五朝八姓,后唐、后晋时,历任宰相,契丹灭后晋,他又依附契丹任太傅,后汉时,任太师,后周时,又任太师、中书令。

司马光《资治通鉴》评曰:

“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

况为大臣而无廉耻,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

予读冯道《长乐老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则天下国家可从而知之也。

”如此说来,耻乃立身之根本,耻乃行世之大要。

李禺页在明亡之后,屡次拒绝清廷征召,聚众讲学,表现出英勇不屈的民族气节。

他说:

“论士于今日,勿先言才,且先言守,盖有耻方有守也。

论学于今日,不专在穷深极微,高谈性命,只要全其羞恶之良,不失此一点耻心耳。

不失此耻心,斯心为真心,人为真人,学为真学。

道德经济,咸于本心,一真自无所不真,犹水有源,木有根。

”将耻心作为人之根本,没有羞耻心,一切皆无从谈起。

顾炎武论耻,将其置于道德首要位置,特别强调耻的重要性。

他说:

“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

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将廉耻并举,视为做人之根本,并认为礼义廉耻,“四者之中,耻犹为要”。

因为,“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理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

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仅以廉耻二者相比较,做到廉易,做到耻难。

廉为立身之一节,而耻乃根心之大德。

明朝灭亡以后,顾炎武严辞拒绝清廷的招纳,为了匡复明室,他秘密考察山川形势,暗结抗清志士,积极投身到抗清斗争中,因此,他关于耻的论述便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

“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

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

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

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

耻之于人大矣。

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

故曰:

‘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

’呜呼!

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

”明亡以后,民族矛盾尖锐,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发生变化,一部分投靠清朝,屈膝变节,一部分则坚守民族气节,拒不仕清,坚持斗争。

顾炎武严厉痛斥一部分文人不明是非、不讲气节的无耻行径。

在当时是非颠倒、一些无耻文人向清廷邀功请赏的情况下,顾炎武的思想无疑是振聋发聩。

他认为,士人在国破家亡之际,首先要保持自己的节操,不同流合污,把个人荣辱与国家命运、民族兴亡紧密联系起来,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所以,个人的立身行世,小到日常生活,大到国家民族,都要树立耻感意识,讲究是非界限和原则,不能见利忘义,更不能认贼作父。

士大夫应该报效国家、造福百姓,否则便是可耻的。

抗日战争年代,民族存亡危在旦夕,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前仆后继,浴血奋战。

而与此同时,一些无耻的嘴脸却纷纷暴露:

有的麻木不仁、浑浑噩噩;有的发国难财、幸灾乐祸;还有的卖国求荣、丧尽天良。

八年抗战,从上到下,为什么出了那么多的汉奸?

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认贼作父、充当日本人的鹰犬?

他们的背景、动机、心态、危害及其后果等等都有待于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些汉奸却助纣为虐、狐假虎威,丧失了民族气节。

若无这些无耻之人,日寇何能那般猖獗!

中国人民何需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

从这个意义上说,耻不仅仅关系到个人的荣辱毁誉,甚至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

知耻和无耻判若霄壤。

无耻的现象:

乱扔垃圾随地吐痰。

俗语有云:

“天天见怪,见怪不怪。

”一些不良的、无耻的现象见得多了,人们就很容易产生耻感麻木。

在现实社会中,有许多人虽然有一定的知耻之心,一般不愿意与无耻者同流合污,但又不愿意与种种无耻现象作斗争,采取了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爱憎感不分明,放弃对不良现象的批评和斗争,是耻感弱化的表现。

这种主观上对于无耻行为的容忍,在客观上则是对无耻之人的纵容。

在日常生活中,此类的事是经常可以看到的:

一人走路抄近道践踏草坪,后面就有人跟着践踏过去。

一人不排队,后面就会有更多的人拥挤上来。

一人把垃圾扔在不该扔的地方,后面就会有很多人也会把垃圾往那里扔。

那些后来践踏草坪的人,不排队加塞儿的人,乱扔垃圾的人,未必不知这样做有损自己的文明形象,但前边的人做了,他们也就追随着做了。

大言不惭,口是心非,假公济私,奢侈浪费,贪污腐败,聚敛财富,出卖人格,惟利是图,造假坑骗…令人忧虑的是,这些无耻的现象正在蔓延,人们正在淡化耻感意识,耻与无耻的界限正在被一些人混淆或者颠倒,以耻为荣或以荣为耻的违背道德的现象也在被一些人所接受或容忍。

一个人只有在内心深处牢固树立耻感的标尺,他才能分清是非善恶荣辱美丑,儒家对耻的论述可谓全面而深刻,但无耻之人仍历代不绝…

与上述情况相反,如果一个人具有正确的荣辱观,知善知恶、知是知非、知荣知耻,就会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个民族也是如此,其成员能有正确的荣辱观,尊道贵德、崇仁尚义,弱小也能变为强大。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伟大精神的民族。

在历史的长河中,她虽然饱经忧患,虽然灾难深重,但始终屹立不倒、不可征服,就在于她的人民受优良传统文化的熏陶,在血液中流淌着仁义的精神,在心灵的深处凝结着正确的耻感。

前贤提倡的“正确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志士“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先烈“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颅”“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的豪气,激励着无数人为正义、为自由、为尊严而战。

今天祖国的繁荣昌盛、人民的幸福生活,国家的尊严,都是与中华民族的这种宝贵的荣辱观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

因此,人们的耻感绝不是一件小事,它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灭,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存亡。

举国之人皆知有耻,中华民族才会避免蒙受耻辱。

然而毕竟经历了千年之久,人们的道德标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不能再简单的以孔子那个时代的“仁”和“礼”的内涵作为现代人的处世原则,现代人自有他们的耻感,自有他们的道德底线,但是随着商品经济时代浪潮的席卷,我们好像进人了一个“一切言利”的社会,对金钱和权力的追求使很多人把道德底线一降再降,对物欲的渴望和贪婪使他们不惜牺牲最起码的道德原则。

也就是说现在很多人对外在的物质追求使他们的耻辱感变得非常迟钝,就是所谓的麻木不仁、无耻。

千百年来,中国人都以“仁者爱人”“诚实守信”为最基本的道德,赞赏对人施好心的人,赞赏帮助人的人,赞赏言行一致的人。

然而,有些人却把热心肠的人、助人不求回报的人看成是“傻子”,或者利用别人的好心谋取私利,或者想方设法地占别人的便宜,甚至以“宰熟”“欺愚”为能事,或者欺上瞒下、虚报政绩以图谋升迁。

在某些人看来,只要能升官发财就是光荣。

千百年来,中国人都以勤劳、节俭、敬业为荣,以懒惰、奢侈、游手好闲为耻,但某些人却恰恰相反,把辛勤劳动的人讥为“不懂生活”,把节俭的人讥为“抠门”“守财奴”,对于广大劳动者也缺乏应有的敬重之心。

他们期待的是不劳而获,追求的是骄奢淫逸。

由于没有正确的荣辱观念,制毒贩毒、抢劫盗窃、坑蒙拐骗、出卖肉体、傍大款、倚高官,无所不为。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胡锦涛同志关于“八荣八耻”的讲话全国引起极大的反响,谁知道是哪八荣八耻?

(出事图片生齐读)关于八荣八耻还有一首歌呢,想听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