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兴市中稻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与施肥指标体系的建立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7994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8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兴市中稻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与施肥指标体系的建立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资兴市中稻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与施肥指标体系的建立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资兴市中稻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与施肥指标体系的建立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资兴市中稻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与施肥指标体系的建立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资兴市中稻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与施肥指标体系的建立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资兴市中稻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与施肥指标体系的建立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资兴市中稻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与施肥指标体系的建立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资兴市中稻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与施肥指标体系的建立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资兴市中稻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与施肥指标体系的建立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资兴市中稻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与施肥指标体系的建立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资兴市中稻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与施肥指标体系的建立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资兴市中稻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与施肥指标体系的建立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资兴市中稻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与施肥指标体系的建立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资兴市中稻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与施肥指标体系的建立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资兴市中稻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与施肥指标体系的建立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资兴市中稻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与施肥指标体系的建立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资兴市中稻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与施肥指标体系的建立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资兴市中稻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与施肥指标体系的建立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资兴市中稻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与施肥指标体系的建立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资兴市中稻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与施肥指标体系的建立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资兴市中稻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与施肥指标体系的建立Word格式.docx

《资兴市中稻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与施肥指标体系的建立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兴市中稻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与施肥指标体系的建立Word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资兴市中稻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与施肥指标体系的建立Word格式.docx

75.2

178.0

282.8

62.9

421.8

506.6

93.5

中稻

12

417.5

567.2

72.9

310.3

497.4

61.7

571.0

655.0

88.6

1.1.2地力产量与目标产量及依存率的关系

将试验全肥区(配方区)产量理解为目标产量,以无肥区产量(x)为横坐标,作物对土壤养分的依存率(或目标产量)为纵坐标作散点图,可以看出目标产量(或依存率)与地力产量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即地力产量高的地块可以获得较高的目标产量(作物对土壤养分的依存率也越大),这为我们通过地力产量预测目标产量提供了依据。

早稻、晚稻目标产量与基础地力产量的关系分别为:

早稻y=0.7571x+177.95R2=0.8469**(n=28);

晚稻y=1.1303x-142.32R2=0.8838**(n=19);

中稻y=0.571x+328.81R2=0.8637**(n=12)。

早稻、晚稻依存率与基础地力产量的关系分别为:

早稻y=6.7959x-205.59R2=0.8368**(n=28);

晚稻y=7.7265x-288.02R2=0.8192**(n=19);

中稻y=477.85x+218.74R2=0.6469*(n=12)。

图1早稻目标产量与地力产量的关系

图2早稻土壤养分依存率与地力产量的关系

图3晚稻目标产量与地力产量的关系

图4晚稻土壤养分依存率与地力产量的关系

图5中稻空白产量与目标产量的关系

图6中稻依存率与目标产量的关系

1.2相对产量

相对产量是指缺素区产量占全肥区产量的百分比,是划分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的重要参数,表2是根据2008-2011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计算出的早稻、晚稻和中稻的N、P、K相对产量。

表2水稻NPK相对产量统计

 

相对产量%

N

P

K

14

74.84

79.82

87.92

61.27

65.45

67.91

84.29

96.72

98.28

78.54

85.18

88.50

72.40

63.40

58.17

94.77

96.66

98.94

6

78.04

90.38

93.10

62.14

85.52

82.51

88.98

95.81

98.21

1.3肥料利用率

根据空白区和全肥区N、P、K养分的吸收量计算出养分利用率

肥料农学利用率(%)=

表3水稻NPK养分利用率表

样本数

统计

养分利用率%

31.43

18.49

47.46

14.24

12.40

21.75

55.20

32.57

61.91

30.19

22.81

46.47

14.32

13.40

21.15

41.83

40.07

76.69

69.78

78.17

79.02

69.18

77.15

79.65

69.56

79.07

79.55

1.4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

根据试验产量结果和植株化验结果计算得出单位经济产量N、P、K养分吸收量(表4),早稻100kg产量N、P2O5、K2O平均吸收量分别为2.01、0.52、2.77kg,NPK吸收比例为1:

0.26:

1.38;

晚稻100kg产量N、P2O5、K2O吸收量分别为2.02、0.49、3.09kg,吸收比例为1:

0.24:

1.53,其N、P吸收量与早稻相差不大,K的吸收比例明显高于早稻。

中稻100kg产量N、P2O5、K2O吸收量分别为2.27,0.46和2.01kg,吸收比例为1:

0.20:

0.89。

表4水稻单位产量NPK养分吸收量

2水稻土壤养分丰缺指标

100kg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kg)

P2O5

K2O

N:

P2O5:

K2O

2.01

0.52

2.77

2.01:

0.52:

2.77

1.56

0.39

1.66

1.56:

0.39:

1.66

2.60

0.62

3.78

2.6:

0.62:

3.78

2.02

0.49

3.09

2.02:

0.49:

3.09

1.84

0.42

2.34

1.84:

0.42:

2.34

2.20

0.61

3.96

2.2:

0.61:

3.96

11

2.27

0.46

2.27:

0.46:

2.01

0.41

1.55

0.41:

1.55

2.55

0.54

2.55:

0.54:

2.55

通过校验研究,对多年多点田间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作物相对产量和土壤养分测试值的数学关系,再以相对产量50%、75%、95%为标准,获得土壤养分丰、中、缺的指标。

2.1水稻相对产量与土壤有效养分测试值之间的关系

以土壤速养分测试值为横坐标,缺素区相对产量为纵坐标作散点图,分析相对产量与土壤有效养分测试值之间的关系,经分析,N的相对产量与土壤全N、碱解N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

无P区相对产量与土壤有效P(0.5mol/LNaHCO3浸提-钼锑抗比色法)有很好的对数相关性(图5和图7);

无K区相对产量与土壤速效K(1.0mol/LNH4Ac浸提-火焰光度法)亦有很好的相关性(图6和图8)。

图5早稻无P区相对产量与土壤有效P的关系

图6早稻无K区相对产量与土壤速效K的关系

图7晚稻无P区相对产量与土壤有效P的关系

图8晚稻无K区相对产量与土壤速效K的关系

图9中稻无P区相对产量与土壤有效P的关系

图10中稻无K区相对产量与土壤速效K的关系

2.2磷、钾养分丰缺指标

目前划分养分丰缺指标通行的做法是以相对产量为依据,即依据相对产量与土壤测试值的关系,按照相对产量大于95%为高、75~95%之间为中、50~75%之间为低、小于50%为极低的标准,划分出相应的土壤养分丰缺指标(表3-5、3-6)。

土壤有效P与缺P区相对产量的关系:

早稻:

y=16.092Ln(x)+46.517R2=0.8435

晚稻:

y=17.383Ln(x)+49.509R2=0.7793

中稻:

y=16.315Ln(x)+41.4R2=0.9232

土壤速效K与缺K区相对产量的关系:

y=20.95Ln(x)+1.5768R2=0.7714

y=26.894Ln(x)-22.768R2=0.855

y=16.687Ln(x)+14.777R2=0.9782

表5水稻不同等级相对产量对应的土壤测试值

相对产量

分级

土壤养分测试值(mg/kg)

有效P

速效K

>

95%

20.3

86.4

75~95%

5.9~20.3

33.3~88.4

50~75%

1.2~5.9

10.1~33.3

<

50%

极低

1.2

10.1

13.7

79.8

4.3~13.7

37.9~79.8

1.0~4.3

15.0~37.9

1.0

15.0

26.7

122

7.8~26.7

37~122

1.7~7.8

8~37

1.7

8

表6水稻土P、K养分丰缺指标分级

丰缺等级

有效P(mg/kg)

速效K(mg/kg)

20

90

6.0~20

40~90

2.0~6.0

10~40

2.0

10

80

4.5~14

40~80

1.0~4.5

15~40

15

27

120

8~27

40~120

2~8

2

3施肥量推荐

3.1氮素施肥量推荐

根据3414类田间试验结果,选用三元二次、二元二次、一元二次或线性加平台回归方法,拟合肥料效应回归模型,再根据肥料效应回归模型,通过边际分析,计算出最佳施肥量,然后采用每个试验最佳产量与相应土壤碱解氮含量成对数据建模,求得效应方程,通过效应方程计算出一定碱解氮含量的稻田氮肥用量。

我市根据2008-2011年3414田间试验和不同肥料用量试验(早稻16个,晚稻8个,中稻5个)结果,求出氮肥推荐模型如下:

y=-9.6767Ln(x)+62.037R2=0.6674

图11土壤碱解氮含量与早稻最佳施肥量的关系

y=-5.2769Ln(x)+38.402R2=0.5375

图12土壤碱解氮含量与晚稻最佳施肥量的关系

y=-10.555Ln(x)+67.455R2=0.9089

图13土壤碱解氮含量与中稻最佳施肥量的关系

3.2磷、钾肥推荐

利用3414试验或磷、钾肥不同用量试验求得的最佳施磷、钾肥量与相应土壤有效磷或速效钾含量建立效应方程,再根据土壤有效磷、钾分级结果,通过效应方程计算土壤分级指标上下限的肥料用量,得到各个级别的肥料用量范围,建立不同土壤有效磷、钾水平下肥料用量检索表(表7、8)。

表7不同丰缺等级水稻磷肥用量检索表

有效磷含量mg/kg

模型推荐值kg/667m2

1.8

1.8-3.8

3.8-5.6

5.6

2.6

2.6-3.7

3.7-5.3

5.3

2.7

2.7-6.3

6.3-10.4

10.4

表8不同丰缺等级水稻钾肥用量检索表

速效钾含量mg/kg

3

3-5.3

5.3-9.4

9.4

3.8

3.8-6.1

6.1-9.4

2-6.9

6.9-13

13

图11土壤有效P含量与早稻最佳施磷量的关系

早稻磷推荐施肥模型y=-1.6803Ln(x)+6.7853R2=0.6698

图12土壤有效P含量与晚稻最佳施磷量的关系

晚稻磷推荐施肥模型y=-1.0451Ln(x)+5.3208R2=0.7268

图13土壤有效P含量与中稻最佳施磷量的关系

中稻磷推荐施肥模型y=-2.9303Ln(x)+12.391R2=0.9147

图14土壤速效K含量与早稻最佳施钾量的关系

早稻钾推荐施肥模型y=-2.9286Ln(x)+16.152R2=0.8544

图15土壤速效K含量与晚稻最佳施钾量的关系

晚稻钾推荐施肥模型y=-3.3533Ln(x)+18.485R2=0.8927

图15土壤速效K含量与中稻最佳施钾量的关系

中稻钾推荐施肥模型y=-4.4498Ln(x)+23.283R2=0.9101

4、个性化配方

我市在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过程中,针对主要作物进行了个性化配肥方案设计。

设计方法是先确定氮、磷和钾肥用量,然后对肥料用量进行合理运筹,最后把肥料用量的纯量折合成具体肥料实物量,考虑到不同农户施肥习惯不同,提高两个方案供选择。

在设计个性化配肥方案时,既重视对田间试验数据的分析结果和统计推断,又充分听取各种作物栽培专家的意见,还兼顾到农户的习惯施肥量,尽可能确定符合实际的肥料用量。

个性化配肥方案是施肥建议卡的最直接依据。

肥料施用量确定方法是根据3414试验或肥料不同用量试验结果,拟合一元二次或二元二次或三元二次肥料效应回归模型,再根据肥料效应回归模型,计算出最佳施肥量,然后采用每个试验最佳产量与相应土壤养分含量成对数据建模,求得效应方程,最后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分级结果,通过效应方程计算土壤分级指标上下限的肥料用量,得到各个级别的肥料用量范围,建立不同土壤不同养分含量水平下肥料用量检索表。

肥料运筹:

早稻磷肥的100%,氮肥的50%,钾肥的50%用作基肥,氮肥的50%,钾肥的50%用作追肥;

晚稻磷肥的100%,氮肥的60%,钾肥的50%用作基肥,氮肥的40%,钾肥的50%用作追肥;

中稻磷肥的100%,氮肥的60%,钾肥的50%用作基肥,氮肥的40%,钾肥的50%用作追肥。

根据上述方法,提出我市早稻、晚稻和中稻个性化配肥方案。

分别见表8、表9和表10。

表8资兴市早稻个性化配肥方案设计表

单位:

公斤/亩

土壤测试结果

施肥总量

配肥方案一

配肥方案二

碱解氮(g/kg)

有效磷(mg/kg)

速效钾(mg/kg)

基肥

追肥

25%复合肥

尿素

氯化钾

45%复合肥

丰(>

190)

20)

90)

40

中(40-90)

4.5

2.5

缺(<

40)

5

中(6-20)

6)

60

4

30

7

中(100-190)

9

100)

50

1

表9资兴市晚稻个性化配肥方案设计表

14)

80)

中(40-80)

中(4.5-14)

3.5

4.5)

表10资兴市中稻个性化配肥方案设计表

27)

120)

中(40-1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