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雨技术工作总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806021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酸雨技术工作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酸雨技术工作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酸雨技术工作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酸雨技术工作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酸雨技术工作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酸雨技术工作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酸雨技术工作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酸雨技术工作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酸雨技术工作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酸雨技术工作总结.docx

《酸雨技术工作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酸雨技术工作总结.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酸雨技术工作总结.docx

酸雨技术工作总结

酸雨技术工作总结

  篇一:

酸雨的形成机理与防治简介

  酸雨的形成机理与防治简介

  摘要:

一般地将pH值小于的降水称为酸雨,目前酸雨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本文对酸雨形成机理进行简述,详细阐述了酸雨的危害,并提出了对酸雨防治对策。

关键词:

酸雨;形成机理;酸雨危害;防治对策

  在没有大气污染物存在的情况下降水酸度主要由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所形成的碳酸组成,其pH值大约在之间,因此,一般地将pH值小于的降水称为酸雨。

随着亚洲经济的高速发展,化石燃料消耗逐年升高。

继欧洲和北美之后,目前亚洲SO2和NOx的排放量现在已经超过北美和欧洲,在五大洲中位居第1,因此,酸雨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1】。

  1酸雨及其形成机理

  酸雨的形成是个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十分复杂的过程,至今还有许多关键的问题没弄清楚。

形成酸雨的物质有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气溶胶等。

这些污染物在不利气象条件下的聚积,就使降水酸化。

许多资料表明,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SO2。

酸雨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四个过程:

  

(1)水蒸汽冷凝在含有硫酸盐、硝酸盐等的凝结核上;

  

(2)形成云雾时,SO2、NOx、CO2等被水滴吸收;

  (3)气溶胶颗粒物质和水滴在云雾形成过程中互相碰撞、聚凝并与雨滴结合在一起;

  (4)降水时空气中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被冲洗进雨中。

  大气中的酸性化学物质溶于雨水中,雨就会变成酸性。

造成雨水酸化的污染物很多,其污染来源大致可分为两类,一为自然物质,,二为人为物质。

前者,如火山喷发出大量的硫化物、动植物分解产生有机酸二甲基硫及氮化物等,由于是弱酸性,所以对生态环境构不成太大的威胁;后者为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等产生大量的硫氧化物及氮氧化物,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后再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生成硫酸和硝酸等强酸性物质,使得雨水的pH值降低,最后降落到地面形成所谓的“酸雨”。

其化学反应过程可表示为:

  SO2+H2O=H2SO3

(1)

  2H2SO3+O2=2H2SO4

(2)

  2NO+O2=2NO2(3)

  2NO2+H2O=HNO3+HNO2(4)

  2HNO2+O2=2HNO3(5)

  2酸雨的危害

  酸雨给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都带来严重的影响和破坏,科学家将酸雨称作“空中死神”、“看不见的杀手”。

在近几年中,德国酸雨危害面积也增加了6倍。

瑞典9万个湖泊中有2万个因酸雨污染已经或正在成为“死湖”,鱼、虾等水生生物绝迹。

这种情况在加拿大、西欧、北欧等地区也都有出现。

据估计,美国和加拿大每年因酸雨造成的农业损失达160亿美元。

欧洲大约有6500万km2的森林遭到酸雨污染危害,中欧有100万km2的森林枯萎死亡。

酸雨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系统的危害

  湖泊的酸化是酸雨对水生生态系统影响的主要方面。

酸雨直接降入湖水内或河内再流或降落到植被上,雨水冲刷形成径流,注入河湖或渗入土壤,进入地下水,再流入湖内。

最终导致湖泊酸化。

湖水pH值在~之间的弱酸性时,鱼卵难已孵化,鱼苗数量减少,有很多种鱼类及生物将无法生存而消失;当湖水pH值低于时,大多数鱼类不能生存;当降至4时,几乎所有的有机体(如微生物)都将死亡。

所以湖水酸化,水生生物种群将减少,并且从生态食物链角度来看,湖泊酸化,会逐渐导致整个生态系统一层层地被破坏。

  海岸水域受酸雨的威胁也同样严重。

酸雨中的氮是海洋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诱因,使海藻大量繁殖,并迅速达到使其他海洋植物和动物呼吸不到氧气,照不到阳光从而鱼类大量死亡,海洋水质严重恶化。

  另外酸雨促进了地壳中有毒有害的重金属离子的溶解。

正常的情况下这些重金属是不溶解而无害的,但在酸性溶液反应之下,它将溶于水中,不仅毒害生物的成长,在食物链中富集后将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此外,地下水所受到的影响也同样严重。

酸雨渗入地下,可能引起地下水酸化,,酸化的水中铝、铜、锌、镉等有毒及有害重金属的含量比普通中性地下水中高很多倍,如果人类饮用这样的地下水,这些重金属在人体内累积的话将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酸雨对土壤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

  ①使土壤中的活性铝增加。

酸化后,加速土壤中含铝的原生和次生矿物风化而释放大量铝离子,植物长期过量地吸收铝,会中毒,甚至死亡。

  ②导致土壤营养元素的流失。

酸雨还能加速土壤矿物质营养元素如K、Na、Ca、Mg等的流失,改变土壤结构,导致土壤贫脊化,影响植物正常发育。

  ③酸化的土壤极大地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

酸雨可使土壤微生物种群变化,细菌个体变小,生长繁殖速度降低,影响营养元素的良性循环,造成农业减产。

  

(2)酸雨的社会危害

  在人文生活方面,,酸雨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对建筑物料与人类健康的破坏上,酸雨能通过直接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破坏建筑物(包括历史和文化古迹,雕塑),金属,油漆涂层等各种物料;因此,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酸性的地下水侵蚀输水管,引起了明显的经济和技术上的问题。

酸雨不但侵蚀人类物料,损害国民经济,甚至危及到了人类文明。

主要体现在雕塑、壁画等文化遗产,酸雨可以严重腐蚀建筑材料,造成缺损,还可使油漆泛白、,褪色。

给古建筑和仿古建筑带来许多麻烦,缩短粉刷装修的时间周期。

有不少酸雨使文物面目皆非,碑林文字模糊不清的例子。

  (3)酸雨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一方面,酸性气体引发人类呼吸系统的损伤疾病;另一方面,饮用水的污染让人类面临生命之源的殆尽。

酸雨带来的酸性大气,会严重影响人的呼吸系统,在酸污染严重的地区,呼吸系统病人死亡率增大,老人、儿童的生命难以保障。

即使普通人的身体也会遭到很大的损伤。

据资料介绍,酸雨可能会导致人的“秃头”,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会引起呼吸方面的问题,例如,哮喘、干咳、头痛和眼睛、鼻子、喉咙的过敏等;另外,溶解在水中的有毒金属被水果、蔬菜和以酸化水质灌溉的农作物及动物的组织吸收,逐渐累积起来,将经由食物链进入人体,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

例如,累积在动物器官和组织中的汞与脑损伤和神经混乱有关系,铝与肾脏疾病有关。

  3防治对策

  人类生产和生活所使用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

  主要原因,因此,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是防治酸雨的根本途径【2】,其对策如下:

  

(1)健全环境法规,控制工业污染源和汽车污,染源的排放总量,制定严格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用法律手段促使排放源实施各种有效措施控制工业污染源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

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等工业发达国家都先后制定了防止酸雨,减少SO2和NOx

  排放量的法规,在减少SO2和NOx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如美国不许新建大型火力发电厂以及限制燃煤发电厂的排放量的作法,使美国SO2的排放量减少了一半。

  

(2)调整能源结构,改进燃烧技术,从源头控制酸性气体的排放为了减少酸雨形成源,改变能源结构,增加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比例,改造供热方式,大力开发并利用无污染能源如风能、水能、太阳能等。

发展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等不产生酸雨污染的清洁能源。

清洁能源的使用,可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酸性气体的排放量,长期持续使用,对环保十分有利。

用核电站来发电也可减缓酸雨的污染。

用甲醇代替汽油,降低NOx的排放。

燃煤电厂等二氧化硫排放源,可通过逐步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减少煤的使用量,改变供热方式、利用工厂的余热实行集中供热等方法来减少。

饮食服务行业必须使用燃油、燃气、电或者固硫煤及其它清洁能源,禁止原煤散烧;要安装油烟净化装置,并保证使用期间正常运行,禁止排放未经净化处理的油烟;不得在露天燃用煤炭、木材加工食品。

  (3)积极开发新型烟气脱硫脱硝技术。

从末端控制酸性气体的排放国家应大力发展研究新型锅炉及电厂的低能耗、低运行费用的FGD(烟气脱硫)技术及脱硝技术,从末端保证酸性气体的达标排放及达到总量控制要求。

  (4)加强大气污染的监测和科学研究。

我国于XX年10月正式加入了东亚酸沉降监测常规阶段运行。

正式拉开了酸沉降实质性防治工作国际间合作的序幕。

建立大气及酸雨自动监测系统,配备络及数据库系统,从而使环境管理者能随时监测当前的大气中的SO2和NOx的浓度及其时空分布情况,了解酸雨的状况并预测其时空变化趋势,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

  (5)加大环境管理执法力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取缔污染物排放量大的企

  业,使用锅炉的企业必须安装脱硫除尘设施,汽车要求安装尾气净化器,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

  (6)发挥舆论宣传的作用,促进全民共同参与加大宣传力度,促使全民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共同防治酸雨,如采用使用型煤、节约用电、使用清洁能源等措施来减少能源的消耗,从而降低SO2和NOx的排放。

  4结语

  从我国的酸雨分布区来看,酸雨一是集中在经济高速发展地区,二是集中在经济欠发展地区。

前者的重要因素在于人类活动的交通运输和能源消耗,所以应该侧重于汽车尾气的处理,城市的合理交通规划,以及能源改造。

后者的重要因素在于人民急切渴望摆脱贫困,而采取环境换温饱的做法,目前一味的查禁和单调的宣传是无力的,能够真正的让该地区的人民走上不但环保而且赚钱的致富之路才是根本解决之法。

  参考文献:

  【1】解海卫,张艳,尹连庆.酸雨研究的现状{J].环境科学与技术,增刊,XX

  【2】曹江仁.酸雨的危害及防治措施[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XX,23(4):

6-8

  篇二:

酸雨的形成及防治

  酸雨的形成及防治

  看完这些图片,大家有没有心痛呢?

乐山大佛的脸上已经被抹上了一道道伤痕,原本和蔼慈祥的容貌也变得一筹莫展;昔日茂盛的树林已经面目全飞,毫无生气;白雪皑皑的冰岛已被通红的、轰隆隆的闪电填上了颜色。

这一切,都是什么引起来的呢?

它是怎样形成的呢?

  原来,破坏这一切的都是生态环境的头号杀手——酸雨。

酸雨,顾名思义,就是酸性的降水。

自然大气中,二氧化碳在常温时溶解于雨水中并达到气液相平衡后,雨水之pH值约为,若被大气中酸性气体污染,pH值则小于。

因此,酸雨就是指pH值小于的雨、雪、雾和雹等大气降水。

那么这个“头号杀手”是怎样对生态环境及人类进行全面侵袭的呢?

酸雨是对整个生态环境的全面侵袭,对人体健康有着间接或直接的危害,然而通常情况下却不为人们所重视,其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影响:

一是经皮肤沉积而吸收,对人体造成伤害;二是经呼吸道吸入硫和氮的氧化物,引起急性和慢性呼吸道疾病,此外水生植物和以河川酸化水质灌溉的农作物,因累积有毒金属,经由食物链进入人体,影响人类健康;三是来自地球表面微量金属的毒性作用,酸雨沉降于地球表面后,受地质因素影响,会从土壤和岩石中溶滤出一些金属,其中至少有铅、汞、铝三种,这是酸雨对人类健康最可怕的潜在危害。

  据报道,除了以上我所列举的事例意外,全球各地都遭受过酸雨的扫荡;在加拿大,酸雨毁灭了1.4万多个湖泊,另有4000多个湖泊也濒临“死亡”。

欧洲有数千个美丽的湖泊也毫无生气,听不到蛙声,见不到鱼跃。

美国酸化的水域已达3.6万平方千米,在28个州17054个湖泊中,有9400个受到酸雨影响,水质变坏。

纽约州北部阿迪达克山区,1930年只有4%的湖泊没有鱼,而目前半数以上的湖水PH在5以下,90%没有鱼,听不到蛙声,”死一般寂静。

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你是否也有深沉的反思呢?

其实,毁掉环境及人们身体健康的不是别人,就是我们人类自己!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既然我大唐皇帝都说的如此明白了,人类是否可以“以环境为镜,可以得反思”呢?

  有的人会说:

“酸雨这么可怕,是不是就不能防治了呢?

”当然,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是初三的学生了,都已经对化学这门学科有所了解了,是不是可以用化学来治化学呢?

例如,液态化燃煤技术是受到各国欢迎的新技术之一。

它主要是利用加进石灰石和白云石,与二氧化硫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钙随灰渣排出。

对煤燃烧后形成的烟气在排放到大气中之前进行烟气脱硫。

目前主要用石灰法,可以除去烟气中85%一90%的二氧化硫气体。

原煤脱硫技术,可以除去燃煤中大约40%一60%的无机硫。

这仅仅是化学方法,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耗资太大:

在火力发电厂安装烟气脱硫装置的费用,要达电厂总投资的25%之多。

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难道我们要坐以待毙吗?

这与我们毫无干系吗?

我们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

为此,我向大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因为保护环境、热爱地球母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1、中小学生应该尽可能参予一些环保活动,其中包括酸雨。

例如,有的

  中小学生在校园内,种植一些对酸雨敏感性植物,以观测酸雨对环境的影响;或筛选和培植抗酸雨经济作物,花卉等,以改造环境。

这些活动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增加环保知识。

  2、青少年参加环保宣传,出于童心稚语,情真意切,感染力强;形式也

  较为生动活泼,容易为听众接受。

可以办画展,讲故事,发宣传品,建立环保标帜,向社会提出环保倡议,清理市容,种树养树等等,都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这些内容也应该成为青少年日常德育的一部分。

  3、如果家里是用火炉取暖,最好尽量减少煤的燃烧,从而减少二氧化

  硫的排放。

  4、我们要是要到比较远的地方去,最好步行或者是骑自行车。

这样既

  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量,又能锻炼身体,真是一举两得啊!

但是,我们青少年能做到的,不仅仅是这些,没有想不到,只有做不到!

历史不会重演,但是,这样的历史还会重蹈覆辙。

因此,我们中学生应该努力学好化学,用化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更好地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篇三:

化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化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黄家中学

  李丽伟

  化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新课标指出:

“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作为中学化学教师,我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主要做到了以下方面:

  一、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化学在形成和发展成为一门科学的过程中,始终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发展的强烈影响,它所研究的内容无不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如电解水实验,水能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是这个化学变化的依据,但在通常情况下,即使在加热条件下,水也是非常稳定的,只有在直流电的作用下,水才能分解生产氢气和氧气,所以“通电”是水分解的外部条件。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引导学生感受辩证法中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即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内因必须通过外因起变化,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再如,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测定的实验,进行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时,实验的结果,说明了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即质量守恒,这一规律正好验证了哲学上的物质是永恒不灭的规律。

从而使学生不

  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能认识到,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独立存在客观实在,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物质是永恒的,这正是辩证唯物主义所阐述的物质观。

还有碳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不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一氧化碳等实验,这说明了物质的量变能引起质变,所以说量变到质变是化学运动的基本形式。

  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培养求真精神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所以,让“科学思想”和“科学素养”在学生的头脑中“扎根”,不仅是教育本身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

科学思想包含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道德、科学价值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内容均可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得以体现。

要创造条件树立学生的正确观念,变“有疑问问老师”为“有疑问做实验”。

笔者认为“科学思想”中的“科学态度”是核心,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导致探索,探索需要方法,所以“求真”是关键。

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真”欲望。

例如,在学完“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可提出“将二氧化碳通人澄清石灰水有何现象”大部分学生根据课本上的知识回答:

“变浑浊”;少数学生回答:

“先变浑浊,继续通人二氧化碳又变澄清”。

教师当场演示,结果符合学生的预料。

有学生提出疑问:

“这是为什么是不是老师在做实验时搞了鬼?

”,对这种大胆的怀疑,教师应表示赞赏,立即取刚才实验的澄清石灰水,请该生用玻璃管往里吹气,结果出现浑浊然后又澄清,怀疑被实验否定,这时学生的思维又活跃起来。

于是教师将这一问题交给“科研小组”,要求他们自学溶洞的形成且综合学生

  看法,设法寻求合理解释。

实践证明,在“求真”意识的支配下,学生就以积极的姿态投入,不断地探究、思索、发现,同时,也不断地体验着怀疑、惊讶、自豪、成功和喜悦等情感,“求真”的精神得到了培养。

  三、在化学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合作意识不仅是学生良好个性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科研不可缺少的一种素质。

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合作意识的渗透是非常重要和容易完成的。

例如:

在做学生分组实验时,要求每个小组的学生(两人)要一人负责操作,一人负责实验记录。

而且要相互交换进行。

实验时,在教师指导下,非操作者负责“监督”(及时指出操作不当之处)和实验过程的必要记录。

这样,使全体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都得到提高。

实验基本操作竞赛也是以组为单位,这样学生为了共同的目的会主动聚到一起研究各个细节,明确分工合作。

每次实验结束时,对配合默契、效果良好的小组给予表扬,并请组长简单介绍密切配合的经验。

经过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合作意识”大大增强,不但乐于合作,而且逐步学会合作学习,进而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是靠教育。

化学实验教学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最直接有效。

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是:

规范实验药品用量、改进实验装置和处理实验废弃物等。

  化学实验必定会涉及到有害、有毒的物质,从某种意义上讲

  学校中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化学实验。

因此,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力求利用最少的实验药品,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最大限度的减少废弃物,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例如,实验过程中,药品要按规定用量取用,没有规定用量的要取最少量。

化学实验中产生有毒气体的实验,完全可以采取封闭体系进行,防止有毒气体泄漏污染空气,危害师生健康;或者,对实验中产生的以及实验后残留的有毒气体进行适当处理,消除危害。

例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有害气体都可以用碱液或水吸收;硫化氢与二氧化硫的实验可以在封闭式装置中进行,硫化氢燃烧实验,也可以用漏斗罩在火焰上方,使产生的二氧化硫经漏斗在作用下通过其连接的U型管(内盛稀氨水),吸收液可作化肥使用等等。

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量日益增多,严重危害人类生存的环境,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我国能源以煤为主,空气受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严重污染,这些酸性污染物与雨滴形成酸雨,对人的危害比二氧化硫高10倍,引起肺水肿,使水体酸化,可使鱼类绝迹,尤其是重金属和一些致癌物质的污染,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经专家研究已确认,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是癌症发病率提高的主要原因。

因此,在化学实验中,不仅要少用药品减少废度物,同时对其废弃物也要妥善处理,决不能随意倾倒,造成环境污染,有的还可以变废为宝。

例如,利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残留固体可用做氯酸钾分解制取氧气的催化剂,最终残余物还可以作为花、木、草、树的化肥等等,从而使学生在化学实验中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