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旅游业十二五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813610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威海市旅游业十二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山东省威海市旅游业十二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山东省威海市旅游业十二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山东省威海市旅游业十二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山东省威海市旅游业十二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山东省威海市旅游业十二五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山东省威海市旅游业十二五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山东省威海市旅游业十二五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山东省威海市旅游业十二五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山东省威海市旅游业十二五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山东省威海市旅游业十二五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山东省威海市旅游业十二五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山东省威海市旅游业十二五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山东省威海市旅游业十二五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山东省威海市旅游业十二五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山东省威海市旅游业十二五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山东省威海市旅游业十二五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山东省威海市旅游业十二五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山东省威海市旅游业十二五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山东省威海市旅游业十二五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威海市旅游业十二五规划.docx

《山东省威海市旅游业十二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威海市旅游业十二五规划.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威海市旅游业十二五规划.docx

山东省威海市旅游业十二五规划

威海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旅游业兼具经济和社会功能,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

加快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扩大内需、拉动增长、增加就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我市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优良,发展旅游业优势明显,前景广阔。

根据《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威海市服务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旅游业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旅游业克服了金融危机、甲流、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取得到长足的发展,为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发展地方经济,改善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旅游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各级党委、政府对旅游工作形成共识,高度重视。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对旅游工作做出重要批示,每月过问旅游项目建设,研讨文化旅游规划,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旅游工作;围绕旅游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市政府分管领导组织专业人员赴旅游发展先进城市进行考察学习,多次邀请高层次专家召开座谈会,进一步梳理了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和实施方案,成立了威海市旅游发展工作委员会,并召开了旅游产业发展大会。

市人大和市政协每年都安排时间视察旅游工作。

2007年市旅游局被国家人事部、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旅游行业先进集体,2009年荣成、文登、乳山市和环翠区旅游局被授予全省旅游系统先进集体,省政府两次在我市召开了旅游大项目建设现场会,推广我市旅游项目建设经验。

(二)旅游综合效益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全市旅游经济持续增长,旅游产业规模得到迅速发展。

全市累计接待海外游客144万人次,年均增长15%;旅游创汇7亿美元,年均增长20%;接待国内游客8000万人次,年均增长15%;国内旅游收入750亿元,年均增长21%。

到“十一五”末,接待海内外游客从2005年的998.08万人次增加到2010年的2149万人次,旅游收入从2005年的85.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20亿元,年均增长16%,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8.5%增长为11%。

我市旅游业已逐步成为发展较快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增强。

(三)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完善。

目前,已形成“食、住、行、游、购、娱”全面发展、广泛融合相关行业的旅游产业体系。

加快旅游企业的体制改制,成立了华夏、西霞口、赤山旅游集团。

69家星级饭店和96家旅行社改为股份制企业。

全市各类住宿接待设施发展到950家,床位4万张。

旅游星级饭店95家(五星2家,四星17家,三星56家,二星20家),拥有客房8798间,床位1.65万张。

旅行社103家。

A级旅游区16家(4A级9家,3A级6家,2A级1家)。

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2个,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4个,旅游强镇、强村21个。

全市旅游行业直接、间接从业人员达20万人,在册导游员1200人。

(四)旅游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通过政策驱动和市场运作,引导各类资金向旅游业倾斜。

五年来,全市旅游业完成投资500多亿元。

大企业集团踊跃投资,成为投资旅游项目的主力。

在完善提升老景区档次的同时,建设了刘公岛甲午战争展览馆、赤山法华院、好当家旅游度假区、大乳山滨海旅游度假区、天沐、汤泊温泉、华夏生态旅游园区、仙姑顶如意园、锦湖韩亚高尔夫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海上旅游实现突破,“嘉德威”海上游轮投入运营,刘公岛新增乘船夜游项目,成功配合举办了霍比国际帆船邀请赛和国际铁人三项比赛。

文化旅游项目加紧推进,华夏城以民俗文化为主体的草根大舞台演艺成为市民和周边地区游客休闲度假的热点,大型山水情景演艺节目《神游华夏》于2010年5月对外公演,填补了我市旅游演艺的空白。

天沐、汤泊、大英、温泉小镇等温泉项目的开发,拉动了冬季旅游淡季市场。

高星级饭店建设进入发展期,海悦建国饭店、倪氏德泰饭店、赤山大酒店、天沐国际会议中心等旅游饭店已投入使用。

旅游招商引资取得突破,初步形成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投入,外资和民营资本加快进入,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参与的多元化旅游投资格局。

(五)旅游市场开发取得成效。

五年来,加大了旅游营销的力度,进一步提升威海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央视投放“千里海岸线,一幅山水画——走遍四海,还是威海”旅游推介语,产生良好广告效应,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旅游市场结构更加合理。

海外市场更加多元,国内市场层次清晰,出境市场不断壮大,呈现出全面兴旺的良好势头。

国内市场,主攻京津冀、沪宁杭及东北地区,拓展大西北和珠三角市场。

采取请进来、走出去促销的办法,组织了沿黄河、东北一家亲、挺进中原、长三角大篷车旅游促销活动,扩大威海旅游的知名度,长三角、华北、东北等远程市场客源增长迅速,出现了以包机、包船、专列、自驾车形式来威海旅游的新特点;海外市场主要是韩、日、俄罗斯兼顾东南亚和欧美地区,主推滨海度假、高尔夫、温泉、修学旅游,率先加入亚太城市观光振兴机构(“TPO”)组织,获得“欧洲游客最喜爱的中国旅游城市”荣誉称号。

随着国家对外开放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不断增加,我市居民出境游人数不断增长,从2005年的7000人次增加到2010年的33217人次,5年间增长了三倍多。

利用旅游节庆活动造势。

连续举办了五届中俄(威海)滨海旅游度假论坛,论坛被中俄两国政府列入年度重点文化交流活动之一;全国百城旅游宣传周、文登国际温泉节、荣成滨海度假旅游周、文登昆嵛山樱桃节、乳山母爱文化节、沙雕节、冬之恋天鹅摄影大赛等活动的举办,扩大了威海旅游影响。

2009年来威省外游客首次超过省内游客,占总客源的52%。

(六)旅游行业管理成效显著。

建立了旅游联合执法机制,实行了旅游市场秩序警示公告制度和旅游企业诚信档案制度,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始终保持了旅游市场秩序全省最好的荣誉。

开展了诚信旅游、优质服务年、细微化服务和平安旅游建设活动。

成立了旅游行业协会和相关行业的分会。

启动了“威海特色餐饮店、威海地方名吃”评选活动,举办了全市烹饪职业技能、导游、旅游商品设计、服务技能等大赛,评选出威海十大名菜、五大面点、优秀导游员及一批服务技术能手,提高了旅游队伍的素质。

二、十一五期间我市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旅游开发建设创意不够,发展方式粗放。

主要表现为开发建设水平低,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弱。

一批高品位的旅游资源优势尚未突显,开发水准、服务设施、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缺少在机场、车站、码头、商业及交通中心区等游客集散地设立的一站式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散客集散中心,为游客提供各种信息资料不够及时。

城市公共厕所和景区厕所有待改善;城市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和适合海外游客的语言标识应进一步规范。

(三)旅游企业“小、散、弱”。

缺乏在国际国内市场有影响力的大型骨干龙头旅游企业,产业整体素质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四)旅游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整顿规范。

主要是一些社会旅馆、餐馆卫生条件、服务态度差,欺客宰客,漫天要价,不诚信经营、不文明服务。

(五)旅游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全市旅游星级饭店、旅行社一线员工80%是高中以下学历,大部分旅游企业中层管理人员达不到岗位要求,缺乏管理意识。

(六)旅游发展的整体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一些部门对旅游业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观念落后。

部分旅游景区及旅游度假区城市化、工业化问题比较突出,旅游资源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旅游交通滞后。

旅游商品的设计、开发和销售还十分薄弱,旅游业的综合经济效益还不高。

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投融资机制、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旅游业的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和增强。

这些问题和薄弱环节应引起高度重视,需要在“十二五”时期认真研究解决。

三、“十二五”旅游业发展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我市旅游业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但总体来说,机遇多于挑战,希望多于困难。

顺势抢抓机遇,从容应对挑战,我市旅游业就能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快速发展。

未来五年是我市旅游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旅游产品转型、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体制创新的关键时期。

(一)旅游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和人民生活方式的转变,旅游消费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继美国、西班牙、法国之后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亚洲最大的出境旅游客源国,正在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

全国许多地方都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或优势产业,提出建设“旅游大省”、“旅游强省”的目标。

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表明大力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国家战略。

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建设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将山东省打造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和竞争力的观光与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威海市委、市政府把发展旅游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产业,动员各级各部门紧紧抓住建设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的重大机遇,强化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意识,切实把旅游业培育成全市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区域化经济合作使大规模的旅游客流互动成为可能。

青烟威三市正在致力打造无障碍旅游区,实现资源共享、客源共享。

随着青烟威城际铁路的建设,胶东半岛将成为统一旅游目的地。

烟大轮渡火车的开通,使胶东、辽东两个半岛区域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威海作为两半岛对接的重要节点,未来几年东三省游客将有大幅度的增长。

环渤海旅游港口合作组织进入实质性运行阶段,该区域是国内继长三角、珠三角的又一个经济富庶区,人口有1亿多,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正处于旅游消费期,环行该区域的旅游包船,其吸引力和影响力越来越大。

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威海也占尽地利优势,与韩国现有五条海上航线、两条空中航线,韩国游客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

日渐成熟的度假旅游产品对日本、俄罗斯有很强吸引力,目前已开通了日本神户海上航线和俄罗斯哈巴空中旅游包机,两国总人口超过2个亿,是一个潜力很大的海外客源市场。

我市这几年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知名度、美誉度日渐提高。

持续不断的旅游促销使我市客源市场日益拓展,正在建设的大项目也为旅游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可支撑的载体。

未来五年,我市将有一批旅游项目建成开业,这些项目将成为新的旅游热点和消费点。

(二)困难和挑战。

一是近年来国内已基本形成以京津唐、江浙沪、东南沿海、海南岛、云贵川、大西北等各具特色的区域旅游目的地,我市所处的胶东地区在国内旅游的大格局中处于相对弱势;二是从山东省内看,近年来省内其他城市旅游业发展态势迅猛,特色初现,给我市造成较大的竞争压力;三是我市地理位置处在“海之一角”与“交通末梢”,尽管内部交通优势明显,但是与外部的海陆空连接还存在明显不足。

四、“十二五”旅游业发展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整合旅游资源,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旅游业由传统低端向现代高端转变,由观光型向度假型转变,由单纯重景观建设向重旅游文化精品建设转变,由点式开发向串珠成链、资源整合转变,由重资源开发向重市场营销和资源开发并重转变,推动旅游业特色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努力把威海打造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海滨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二)主要目标。

旅游业资源开发更加科学有序,产业支柱地位更加突出,社会和环境效益更加明显,旅游休闲目的地产品、功能、营销、管理和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把我市打造成为主题形象鲜明、产品特色突出、基础设施完善、服务质量优良的山东半岛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城市。

——产业效益:

从注重游客数量扩张向注重综合效益提升转变,优化游客结构,延长逗留时间,增加人均消费。

2015年,全市入境游客达到62.5万人次,年均增长10%;旅游总收入达到435.5亿元,年均增长15%,占GDP的比重达到13%以上。

——业态结构:

从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2015年全市基本形成海滨观光、温泉养生、休闲度假、高端体验等多元化旅游互为支撑的业态结构。

到2015年,游客平均停留时间达到3天以上,人均消费达到1300元以上,全市休闲度假游客份额达到30%以上。

——市场策略:

从国内旅游市场为主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并重转变,通过城市品牌营销,确立我市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度假目的地地位。

到2015年,省内外游客的比例达到45:

55,入境游客与国内游客比例达到1:

40。

——管理手段:

从传统的行业管理向公共服务、产业引领方向转变,建立以游客需求和人文关怀为导向的标准化、信息化、规范化、人性化的旅游管理服务体系。

——发展环境:

从注重硬件数量建设向软硬件结合和机制创新转变,城市功能、旅游设施、市场管理、服务质量与国际接轨,营造和谐的市场环境、人文环境和服务环境。

(三)指导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原则,形成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企业主体突出、社会力量参与的发展机制;坚持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原则,实现文化与旅游互为支撑、共同发展;坚持旅游与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原则,大力推进旅游与农业、工业、林业、商业、水利、地质、海洋、体育、环保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将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的精品转化为旅游产品,拉长旅游产业链;坚持国际化原则,旅游规划、招商引资、产品开发和项目建设要定位于国际水平,旅游环境、服务质量与国际接轨,符合国际惯例;坚持和谐发展原则,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推进节能环保,大力倡导健康旅游、文明旅游、绿色旅游,妥善保护自然生态、原居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

五、“十二五”期间威海旅游空间布局

坚持严格保护、合理开发、依法管理、永续利用的原则,以海滨风光、古迹名胜、民俗文化、休闲度假为主题,统一规划、合理配置和有序开发旅游资源,坚持高起点、高品位、有特色、出精品,使我市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旅游城市形象和特色更加突出。

根据威海市所辖区域的地理位置、交通区位、资源禀赋、市场现状和未来五年的发展趋势,从战略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一线”、“六板块”、“二十区”、“二十三大旅游项目”的旅游资源分区开发规划。

“一线”是指千公里黄金海岸旅游线。

“六板块”是指中心城市旅游板块、成山头极地海滨好运角旅游板块、荣成次中心城市旅游板块、石岛渔家民俗风情旅游板块、文登南海道教温泉旅游板块、大乳山福地养生旅游板块。

“二十区”是指中心城市旅游区、双岛湾旅游区、环翠北海海滨度假区、刘公岛风景区、里口山郊野休闲区、华夏城游览区、泊于临港产业服务区、成山头极地好运角文化区、天鹅湖旅游度假区、圣水观世外桃源区、桑沟湾绿岛湖水上运动区、石岛湾渔家民俗区、铁槎山山海风光区、好当家生态休闲度假区、香水海旅游度假区、昆嵛山道教文化区、文登温泉疗养保健区、银滩休闲度假区、大乳山福地养生区、岠嵎山天然石雕区。

(一)“一线”旅游战略区划

千公里黄金海岸旅游线范围:

为所属市区滨海地带以及近海海岛。

沿线海岸线绵长曲折,沙滩密布,海岛资源独特,文化遗产丰富,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是全市旅游资源整合的主体。

通过环海大道建设,将沿线景区连成一片,串珠成链,实现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

主要发展度假、观光、生态、渔业、高尔夫和民俗风情旅游,把千公里海岸线建成观光线、度假线、生态线、民俗线和幸福线。

将沿线20多个有特色的乡镇、办事处打造成旅游卫星镇,成为千里海岸线上的旅游明珠。

(二)六大旅游板块

1.中心城市旅游板块:

包括环翠区、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新区和双岛湾旅游度假区,是全市风景区聚集度最高、现状建设最成熟、资源最丰富的区域。

以海滨休闲度假、城市观光购物为主,以北洋水师遗迹、饮食文化、英租文化、城市温泉为辅。

旅游主导形式:

都市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会展节庆旅游。

发展重点:

改善交通和城市旅游环境,完善中心城市的旅游功能,高质量有序开发海滨及文化旅游资源,构筑能满足国内外不同层次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体系。

空间区域:

(1)双岛湾旅游度假区;

(2)威海城市中心旅游区;(3)环翠北海度假区;(4)刘公岛风景区;(5)里口山宗教郊野休闲区(包括仙姑顶景区);(6)华夏城旅游区,(7)泊于临港产业服务区。

2.成山头极地海滨好运角旅游板块。

以成山头为中心,辖成山、俚岛、港西、崖西四镇,包括海驴岛、鸡鸣岛、龙眼港、俚岛海滨和成山林场、圣水观,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

本板块旅游资源类型多、品位高,以海滨、海岛、极地风貌为依托,以海洋文化、福文化、始皇东巡、道教文化为内涵,以成山头、天鹅湖、西霞口、朝阳港为主题,以休闲度假、游憩观光为主要功能。

旅游主导形式:

文化观光旅游,海滨、海岛度假旅游。

发展重点:

旅游综合开发,岛陆联动机制构建大的旅游区。

空间区域:

(1)成山头极好运角文化区;

(2)朝阳港海岸地质景观区;(3)天鹅湖旅游度假区;(4)圣水观世外桃源区。

3.荣成次中心城市板块:

包括荣成市中心沿海一带,以崖头、寻山、崂山为主体。

是全市的旅游次中心区,能够提供综合性服务,具有一定的辐射作用。

旅游主导形式:

特色旅游,度假旅游、海上旅游。

发展重点:

开发桑沟湾、绿岛湖、楮岛半岛海洋公园等旅游项目,形成以避暑度假、休闲疗养、商务会议和水上运动特色的旅游区。

空间区域:

(1)桑沟湾,

(2)绿岛湖,(3)楮岛半岛海洋公园。

4.石岛渔家民俗风情旅游板块:

海滨渔家民俗是千里海岸线上的重要旅游节点。

石岛是全市旅游的次中心,能够提供综合性服务,具有一定的辐射作用。

旅游主导形式:

度假旅游、民俗旅游、海岛旅游。

发展重点:

以石岛、靖海、虎山为依托,开发建设石岛渔港风景区、好当家休闲度假区和赤山法华院、苏山岛、槎山风景区、凤凰湖等6个景区,完善丰富天后宫、渔村、画村、花村等民俗景点的内涵,提高民俗品位,建成中国北方著名的海滨民俗风情度假区。

空间区域:

(1)石岛湾渔家民俗区;

(2)铁槎山风景区;(3)好当家生态休闲度假区。

(4)赤山风景区;(5)石岛湾凤凰湖景区。

5.文登南海道教温泉旅游板块:

包括文登南部沿海一带以及西部昆嵛山一带。

特色:

海洋渔业观光度假、温泉养生、道教寻踪旅游、山区农家乐。

这一区域是千里海岸线上的特色旅游区域。

旅游主导形式:

道教文化旅游、温泉旅游、南海度假旅游、农业生态科普旅游。

发展重点:

开发昆嵛山景区(包括圣经山、无染寺、六度寺、泰礴顶、昆嵛山水库、滑雪场等),打造香水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开发天沐、汤泊等5处温泉旅游项目,发展道教文化、温泉疗养、赶海野炊、海滨烧烤、农家乐等旅游活动。

空间区域:

(1)香水海旅游度假区;

(2)昆嵛山道教文化区;(3)文登温泉疗养度假区。

6.大乳山福地养生旅游板块:

以乳山银滩、大乳山、乳山口为中心,突出发展海滨休闲度假旅游,千里海岸线上的重要度假旅游区域。

旅游主导形式:

度假旅游、民俗旅游、海岛旅游。

发展重点:

建设银滩高尔夫球场、银滩海滨风光和大乳山福地养生、南黄岛、宫家岛等景区,形成集山、海、岛、林、湖为一体的海滨风光度假区。

空间区域:

(1)银滩休闲度假区;

(2)大乳山福地养生区;(3)岠嵎山天然石雕区。

(三)二十三大旅游项目

1.福如东海文化园:

项目位于乳山银滩旅游度假区,总占地面积5200公顷,由威海广澳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总投资20亿打造。

以中华福文化为中心,通过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现代典型情景,采用集中、概括、提炼、夸张、抽象等手法,运用传统艺术、工艺等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方法,策划五大主题园以及旅游商业建筑和游艇码头。

2.风情温泉小镇:

项目位于环翠区温泉镇,占地总面积约1200亩,由威海明辰置业有限公司投资25亿兴建。

主要建设温泉区、特色风情商业街、五星级度假酒店、温泉别墅区四大板块,打造集观光、洗浴、度假、休闲、娱乐、保建等功能于一体的温泉度假胜地。

3.多福山旅游开发项目:

位于乳山银滩,占地面积4308亩,由威海多福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兴建。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佛教、道教、中医药博览园三大功能区及民俗旅游区,是一个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修身养性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区。

4.华夏城风景区:

位于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面积约1600亩,总建筑面积约22.5万平方米,由华夏集团投资55亿元兴建。

园区分为东方文化区、黄金小镇、综合服务区、世外桃源、冒险山、养生区、健康运动区、民俗风情区八大功能区,打造成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商贸、演艺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华夏主题公园。

5.韩乐坊项目:

位于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地带,占地150余亩,建筑面积10万平米,由威海九隆置业有限公司投资6.6亿元打造。

项目是国内首家大型韩式主题商业公园,主要包括韩国钟楼、大鼓楼、秋千广场、泡菜酱缸饮食广场、韩国民俗广场、明星演绎广场、图腾文化广场、韩式购物等参与性互动性强的韩式主题旅游项目,最终打造成为中韩两国旅游产业的黄金支点和韩国建筑、民俗、饮食、非物质文化、时尚文化在中国的体验中心。

6.高新商贸广场:

位于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南部,占地面积256亩,总投资20亿元,规划总建筑面积37.62万平方米。

打造集商务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餐饮服务、高星级酒店、公寓式酒店为一体的旅游休闲区。

7.大英汤温泉老年养生康疗城:

项目位于文登市葛家镇,占地2000亩,总建筑面积为242万平方米,由青岛海尔集团投资30亿元兴建。

主要建设温泉疗养、国际会议等高端休闲度假项目。

8.东方欢乐谷项目:

项目位于文登经济技术开发区,由澳门长富集团与倪氏海泰集团共同投资12亿元建设。

主要建设一处满足大众多样化休闲娱乐需求,以“动感、时尚、欢乐、梦幻”为基调,独具文化体验和时尚旅游特性的大型游乐场所。

9.呼雷汤温泉开发:

项目位于文登高村镇,由烟台工程勘察置业有限公司投资20亿元建设。

主要建设国际温泉养生文化博览园,包括温泉度假乐园、公共汤屋在内的泉眼地景广场,温泉度假酒店和温泉会所、温泉餐厅及商业街区广场。

10.槎山旅游开发:

项目位于荣成市人和镇,由靖海集团投资5.7亿元兴建。

主要结合槎山风景区的资源特征、地形条件、交通状况和发展需要,按照“一轴两环三片”的空间结构布局,规划建设民俗风情、海上娱乐、海滨度假、渔村休闲、清凉顶参禅、龙井顶悟道等项目。

11.阳光新地国际温泉康复度假村:

位于威海工业新区,总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由威海阳光新地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投资30亿元打造。

主要项目包括高端休闲度假酒店、温泉会馆、商务行宫、多功能会所、水上乐园、滑雪场等高端复合项目。

12.南海旅游度假岛开发项目:

位于文登市南海旅游度假区,占地面积(海域)约2平方公里,由世威控股有限公司投资50亿元兴建。

目的是将该岛屿打造成为集旅游度假、休闲体育、文化娱乐、海上运动为主的生态岛,主要规划建设滨海艺术文化区、主题度假游乐区、休闲体育功能区、游艇综合体验区、胶东商业文化区、滨海特色居住区六大功能区。

13.刘公岛综合环境提升项目:

项目由刘公岛管委投资14.15亿元对刘公岛环境进行综合提升。

主要包括4部分:

刘公岛陆岛交通体系建设,对岛外码头迁至市金线顶区域,建设侯船、停车场、第二码头等设施;刘公岛防护整治工程,建设防浪堤、综合整治日岛等;北洋海军提督署原状复原改造,对北洋海军提督署进行原状改造;刘公岛海洋生态公园,建设集垂钓、潜水于一体的海上休闲娱乐设施。

14.双岛湾旅游区:

双岛湾是威海千里海岸线的起点。

总用地面积37.9平方公里,可建设用地面积约11平方公里,水域面积505公顷,项目总投资50亿元,规划打造国际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区、国家海洋科研、教育、博览综合为一体的“国家海岸”示范区。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国际品牌的滨海度假酒店群、海洋公园及海滩服务设施、游艇俱乐部、国家级海洋科研与博览中心、国家海岸湿地公园及双岛湾旅游度假城等。

15.四季海湾国际旅游休闲产业区:

位于威海高技区国际海水浴场,总建筑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