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上集体备课后十课 隋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815406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9.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七上集体备课后十课 隋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语文七上集体备课后十课 隋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语文七上集体备课后十课 隋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语文七上集体备课后十课 隋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语文七上集体备课后十课 隋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语文七上集体备课后十课 隋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语文七上集体备课后十课 隋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语文七上集体备课后十课 隋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语文七上集体备课后十课 隋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语文七上集体备课后十课 隋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语文七上集体备课后十课 隋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语文七上集体备课后十课 隋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语文七上集体备课后十课 隋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语文七上集体备课后十课 隋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语文七上集体备课后十课 隋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语文七上集体备课后十课 隋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语文七上集体备课后十课 隋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语文七上集体备课后十课 隋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语文七上集体备课后十课 隋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语文七上集体备课后十课 隋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七上集体备课后十课 隋静.docx

《语文七上集体备课后十课 隋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七上集体备课后十课 隋静.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七上集体备课后十课 隋静.docx

语文七上集体备课后十课隋静

长春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七年级上册集体备课

(11-20课)

长春市第十三中学隋静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

我是长春市第十三中学的隋静。

首先,感谢长春市教研室的领导给我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交流长春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后10课的备课收获。

2015年的这个暑假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充实的假期。

这个假期不仅让我更加深入地研究了我们的语文教材、更让我对我所热爱的语文学科有了更多的认识。

然而,作为一名工作时间不长的青年教师,我深知自己还有很多吃得不透,读得不精的地方。

在这里,我真挚地希望各位老师能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谢谢!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这是孔子对语文的古老定义。

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这是七步成诗的曹植对语文高屋建瓴的宏伟定义。

藏之名山,传之后世。

——这是忍辱负重的司马迁对语文最神圣高尚的选择。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这是潇洒的苏轼眼中语文的翩翩风度。

在我看来,语文对学生而言不仅是一门理解和驾驭母语的课程,它广阔的人文内涵要求着我们也应重视其熏陶作用,在言语中感知人文,正是语文的魅力所在。

语文教学就是通过对言语的关注、品味,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七年级上册的后十课有以下十篇文章:

(幻灯片展示)

十一《白色鸟》、十二《最后一课》、十三《傻瓜》、十四《不会叫的狗》、

十五《犀粪蜣》、十六《<论语>八则》、十七《晏子使楚》、十八《古达神话六则》、

十九《大闹天宫》、二十《记·铭·说·志四篇》。

按照文章体裁来划分,有:

三篇小说:

中国当代小说《白色鸟》、外国小说《最后一课》、中国古代小说《大闹天宫》;十九篇散文:

《<论语>八则》、《晏子使楚》、《古代神话六则》、《记·铭·说·志四篇》;一篇外国散文诗:

《傻瓜》,一则童话《不会叫的狗》和一篇说明文《犀粪蜣》。

这些文章涵盖了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体裁。

小说有古代的,也有当代的;有中国的传统小说,也有外国的经典佳作。

散文部分主要是中国古代散文。

此外,这十篇文章题材丰富。

有借物来抒发情感的:

象征美好童年的白色鸟;靠驳斥和诋毁、名为傻瓜实为骗子的假权威;用小狗的视角来演绎人类心灵成长史;借为陋室作铭来言情述志;托莲花表自身操守和感情。

还有以中国传统文学滋润孩子心灵的:

儒家经典作品——《论语》;深植孩子们童年的《西游记》经典片段——《大闹天宫》以及六篇神话故事。

还有一篇非常贴近学生心理特征的作品——《犀粪蜣》。

由于每位老师所教授的班级学情不同。

为了能够提供给大家较为实用的备课思路和素材。

我将按照以下结构来与大家交流:

1书卷多情似故人——篇目再析;

2熟读精思子自知——教学任务;

3为有源头活水来——相关素材;

第一部分之所以叫“再析”,是因为我们都已经对教材的篇目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此我仅作简要的分析,为“教学任务”的提出提供相关依据。

在第二部分中,我将展示本节课中的教学点,主要围绕其的提出、分析和实施来谈。

这些教学点我按照重点与次重点、必须完成和选择完成以及难易程度有侧重地叙述。

目的在于方便我们针对不懂学习程度的学生设计教学。

最后一部分,我将我在备课过程中查阅到的与这节课相关的、有价值的素材分享给大家,这些素材一些是可以直接应用于教学过程中的课堂素材;另一些则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其人其文的准备素材。

首先,我们来看第十一课:

看到美,会忘掉残酷

——《白色鸟》

1、篇目再析

小说写的是文革动荡年代的一个夏日午后,两个少年在河边,扯霸王草,打水漂,讲知识,赛游泳,捉水蛇。

在那里,他们还发现了“美丽、安详、自由自在”的白色鸟。

然而,那煞风景的开斗争会的锣声却惊飞了白色的水鸟,一切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限思索。

纵观《白色鸟》,我们可以发现文章呈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一方面,文章中写了两个孩子在夏日乡村的田野里悠闲地玩耍、嬉戏的情景。

这里充满了童真童趣,渲染了纯真自然的风景,营造了诗情画意的氛围。

另一方面,作品潜在地表达了隐藏在文本深层的现实写照。

在这样天真烂漫的生活下,竟隐藏着那样残酷的社会现实,二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作者就是通过这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表达了文章的主题——对美丽的自然、纯真的人性,自由的生活的赞美与向往和对残酷现实的揭露、鞭挞。

《白色鸟》是何立伟的成名作,写于1984年,同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这篇文章语言诗意,主旨深刻。

并且作为一篇“不走寻常路”的小说,它轻情节而重意境。

然而,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刚刚升入初中的十二三岁的孩子们,让他们去深刻地理解文革背景下的时代伤痕与悲哀;去掌握何立伟当时开创性的小说情节淡化的写作风格。

我们的教材编者把此文放置七年级上学期,主要目的显然不在于此。

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应把着眼点放在感知“白皙的少年”和“黝黑的少年”童年生活,并对文章背景给予适度的介绍,目的也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文章主旨。

依据以上的分析,我设置了如下的教学任务:

2、教学任务(幻灯片展示)

1、小说文体的基本常识

虽然《白色鸟》并不是一篇典型的小说。

但是作为学生初中阶段接触的第一篇小说,我们还是有必要向学生简单介绍关于小说的基本常识,方便接下来的小说教学。

2、理清文章的基本内容

这篇小说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没有紧凑的情节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场景表现少年宁静、美好的生活。

可以请同学们将这几个场景找出来、谈理解,从而形成对文章的初步认识。

3、理解文章的主旨(一赞美一批判)

文章的主旨前面提过:

对美丽的自然、纯真的人性,自由的生活的赞美与向往和对残酷现实的揭露、鞭挞。

而我们的教学重点在于探究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主旨的。

概括来讲,就是通过接下来我们要谈到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白色鸟和明暗双线的极大反差来表现的。

4、象征手法在文章中的运用

白色鸟

白色象征着纯洁和美好,也象征了宁静、和平与自由。

小说描写了天真可爱的两个少年,吸引他们的白色鸟也是两只,此时纯洁无瑕的童心与洁白美丽的白色鸟融合在一起。

暗示着作者对宁静自由生活的向往。

其他景物

此外,作者笔下的“河滩”、“芬芳的野花”、“绿芦苇林”、“夏日的太阳”都是童年的象征,流露出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童心的向往。

文章中煞风景的锣声、呐喊声则是现实与成人世界的象征,打破了两个纯洁少年的梦幻童年。

5、明暗线并行,在对比中突出中心

研究这篇文章的暗线,外婆这一人物形象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可以让学生找到写外婆的相关语句,加以分析:

却忽然一天,外婆就打起包袱到乡下来了。

竟不晓得为什么。

方才吃午饭时候,有人隔了田塍喊外婆,声音好大。

待外婆回来,就带了这黝黑的少年-他的朋友,叫他们一起去玩,远远地到河边上去玩。

采马齿苋,划水,随便。

总之要痛快玩它一下午。

“听话,莫出事,没断黑不要回来。

”一人给了一只大竹篮。

其时头上太阳,正如烧红的一柄烙铁。

白的少年好高兴,同时又讶异。

因为平日的下午,外婆一定逼他睡午觉,一定不许他出来玩。

然而今日全变了。

外婆你几多好!

从外婆打起包袱到乡下和打发两个少年去玩,“莫出事,没断黑不要回来”等片言只语,以及“斗争会”的锣声。

这里不仅交代了城里少年来乡下玩的原因,也将孩子的世界和大人们世界之间的反差强烈地体现出来,作者将残酷的现实掩藏于两个孩子幸福玩乐之中,这样处理“文革”这一重大的历史背景,更加突出了故事的悲剧性。

6、时代背景的介绍

由于学生并不了解这段历史,我们可以采用图片和短视频的形式,给予学生直观的印象,但不宜过多过长。

7、鉴赏小说诗意的语言——用词及修辞

这篇小说的语言十分有特色,并且非常有美感。

作者何立伟谈到自己写这篇文章时,“力图使汉语言的魅力得以最大的呈现”,想要“呈现汉语本身的美”。

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有:

1颇具神韵的用词;2巧妙修辞(如比喻。

拟人);3重视音韵节奏;

4长短句的结合;5方言的运用。

用词和修辞应是我们重点引导学生去感受和领悟的。

教材课后的“思考与讨论”的第三题,为我们呈现了一些例子,我们可以以这几个句子为起点,再深入文本找更多的语句去分析,进而帮助学生体会字词在句子中的表达效果。

1.少年边走边弯腰,汗粒晶晶莹莹种在了河滩上。

2.河堤上或红或黄野花开遍了,一盏一盏如歌的灿烂!

3.一页白帆,日历一样翻过去了,在陡然剩下的寂寥里,细浪于是轻轻腾起,湿津津地舔着天空舔着岸。

4.童年浪漫如月船,泊在了外婆的臂弯里。

5.啪啦啪啦,这锣声这喊声,惊飞了那两只水鸟。

从那绿汪汪里,雪白地滑起来,悠悠然悠悠然远逝了。

8、人物的肖像描写以及白描手法

9、舒缓的叙事节奏和淡化的故事情节

10、结尾的含义

11、环境描写

(1)设若七月的太阳并非如此热辣……云和风,统不知蜇到哪个角弯里去了。

  

(2)然而长长沙滩上,不久即有了小小两个黑点;又慢慢晃动慢慢放大。

……盈满了阳光,盈满了从堤上飘逸过来的野花的芳香。

  (3)而那河水,似乎有了伤痛,就很匆速地流。

粼粼闪闪。

……卵石好洁净。

  (4)并且这边的岸,景致又不同。

是泱泱的一片水草咧。

……恰如了少年的梦想。

  (5)雪白雪白的两只小鸟,在绿生生的水草边,轻轻梳理那显眼耀目的羽毛。

美丽,安详,而且自由自在。

  (6)四野好静。

唯河水与岸呢呢喃喃。

软泥上有硬壳的甲虫在爬动,闪闪地亮。

水草的绿与水鸟的白,叫人感动。

  (7)那鸟恩恩爱爱,在浅水里照自己的影子。

……浑然的简直如一画图了。

  (8)惊飞了那两只小鸟,从那绿汪汪里,雪白地滑起来,悠悠然然地远逝了。

(9)天好空阔。

夏日的太阳陡然一片辉煌。

12、小说写两个主人公出场的特点

13、词汇的积累

14、作者用少年的视角来呈现“成人的悲剧”的用意。

此外,作者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对一黑一白的两个少年的外貌进行了描写。

以及与文章开头静谧与美好的环境形成巨大反差的锣鼓喧天的结尾,还有少年们出场的描写和作者的叙事角度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有选择的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大多为自然环境描写,我们在这节课可以简单适度地讲解,因为在下一节的《最后一课》中,有非常典型和完整的环境描写的例子,我们可以在下节课加以详解。

虽然,这篇小说的一大特色在于舒缓的叙事节奏和淡化的故事情节,但是这一写作手法,对于刚刚接触小说这种文体的初一孩子而言,理解起来还是有很大难度的,包括前几点我们没有详谈的部分,我们都可以根据课时的安排和学生的程度进行适当的调整,如果一些点对学生难度太大,我们可以选择略讲甚至不讲。

最后,关于这篇文章的词汇积累,我认为还是十分必要的。

记得央视汉字听写大会的某一期中,主持人考的“葳蕤”一词,不知道难倒多少电视机前与选手一起答题的观众们。

人们纷纷质疑,这么难的词,初中的孩子能会吗?

我想说,还真能!

因为,这是在我们的课文中出现的词啊!

出处之一就是《白色鸟》。

《白色鸟》中语言诗意优美,还有很多值得积累的词语,所以我们也希望学生以此为契机,重视日常的词汇积累。

3、相关素材

这里为大家提供一些图片材料作为课件制作之用,还有央视关于何立伟的纪录片以及何立伟本人微博中的图文,给大家做参考。

如:

三角梅开得像一群唱合唱的活泼姑娘,这是冬天的云南吗?

修辞

课文中作者也有相似的用法。

河堤上或红或黄的野花开遍了,一盏一盏如歌的灿烂!

早上太阳里晒鱼网,迎面吹来了湖上风。

诗化的语言

同时,我们也可以鼓励学生,模仿作者的写法和用词,描绘自己童年的难忘画面。

 

母语,民族的最后一面旗帜

——《最后一课》

一、篇目再析

这篇短篇小说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生动的艺术表现手法而闻名。

小说写于1873年。

以普法战争法国战败为时代背景,以一个孩子——小弗朗士的视角,通过他的所见所感为线索,真实地反映了法国人民对敌国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

 

小说在表现爱国主义这一宏大主题时,既没有正面写普鲁士军队的侵略行为,也没有写沦陷区的法国百姓如何受到侵略者的残酷剥削,而是通过在沦陷区上最后一节法语课时,全体师生和百姓的强烈反应,来揭示小说主题。

《最后一课》相较于诗化小说《白色鸟》,它更具有小说的典型特征。

这里有典型的人物,紧凑的情节,简洁到位的环境描写,多种描写手法的运用等。

借由这节课可以指导学生深入感受小说这种文学体裁。

不过文章中所写的故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还是有一定距离的,也许他们不容易与文中主人公的悲愤沉痛产生共鸣。

建议从热爱母语这个角度加深情感共鸣。

2、教学任务

1、作者、创作背景相关简介及文体常识回顾

2、整体把握小说内容,梳理主要情节

这一环节,按常规的作法,一般是对文章内容进行划分,然后初步感知文本。

在这之后,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按话题概说课文,加强对文意的把握。

以下给大家提供几个话题作为参考:

1、按照时间顺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2、按照小说的三要素来概括课文内容;

3、根据课文对人物的描写,从小弗朗士的角度概述课文;

4、根据课文对人物的描写,从韩麦尔先生的角度概述课文。

3、小弗朗士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对学习的态度:

贪玩、不爱学习到珍惜时间、热爱法语;

对韩麦尔先生的态度:

从害怕老师到怜悯并尊重老师;

小弗朗士思想感情的变化主要体现在:

对学习的态度和对韩麦尔先生的态度上,我们看到小弗朗士从一个幼稚、不懂事孩子成长为一个爱憎分明、热爱祖国的学生。

4、小弗朗士在小说中起到的作用

1、贯穿故事情节

第一个阶段(1—6段)序幕。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7—10段)开端。

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

——课前

第三个阶段(11—23段)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

——课上

第四个阶段(24—29段)高潮和结局。

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

——下课

2、深化主题

一个孩子的心灵成长,也揭示民族的巨大伤痛。

5、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

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多种描写手法达到的。

这里,文章的结尾部分韩麦尔先生的描写,非常直观的表现了其人物形象。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

祈祷的钟声也响了。

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

“放学了,——你们走吧。

这段文字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各个方面的综合描写。

尤其是动作描写,“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使出全身力气写”可见其力量,“大字”可见其动作幅度之大。

人物强烈的动作体现出其强烈的热爱。

此外,这段的动静对比非常令人震撼:

写完那几个字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

”这两个大字仿佛已耗尽了韩麦尔先生的全部力气,亦是他内心悲愤的表现。

这一段的用字别具匠心,“忽然”一词,让我们的心和小说中的人们心一紧。

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士兵的号声。

这些声音狠狠地击在韩麦尔先生的心房,暗示着小说悲伤的结局。

虽然文章的结尾韩麦尔先生只说了句“放学了,——你们走吧。

”却发人深省。

如果说文章前面的一些外貌、语言、细节等描写为我们呈现了韩麦尔先生整体形象,而此时他已经成为了一个爱国志士,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中。

6、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人物思想、营造典型环境

关于多种人物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我不作赘述,需要注意的是,过程中学生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谈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记得刚上班时,有一回跟学生一起做一篇关于齐白石的现代文,学生在总结齐白石其人时,脱口而出说他擅长画大虾。

但文章中并没有提及这一点,学生是根据已有的知识才这样说的。

弄的我哭笑不得。

这也让我记住了分析人物形象、总结人物特点,一定要结合文本谈,有特点就有出处。

初一的孩子应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这里我们应该注意环境描写及细节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文章中有一处非常典型的环境描写: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反映出小弗郎士纯真的心理状态。

并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被侵略军占领的社会环境。

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7、文章是如何表现宏大的爱国主义主题的

1、以小见大

作品有着宏大背景、却在微小的场景里,刻画平凡的人物,从而体现了崇高的主题。

2、孩子视角

用一个少年的眼睛和心灵观察和感受着成人世界的思想和感情。

这一视角,在《白色鸟》中也有体现,包括以后将学到的《我的叔叔于勒》,如果有余力,可以和学生进行探讨。

8、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设定

最后一课,严格说是最后一节法语课。

如果说语言只是交流工具,那我们只是换了一种工具而已,为什么文中人人那么悲痛?

文中韩麦尔先生的一段话给了我们答案:

“他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也就是说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所以后文才说“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最后一课》它告诉我们:

母语是一个民族文化、信仰、精神的载体,是形成民族凝聚力的基本条件。

语言文化之争,真的是民族生死存亡之搏。

保卫语言的民族性就是保卫民族的凝聚力。

当一个民族国旗降下来之后,母语是感召人民、抵御外侮的最后一道屏障。

而我们的母语是汉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孩子们对母语的热爱。

爱汉语,才能学好汉语。

我们的教材在《白色鸟》与《最后一课》之间有一个拓展学习内容——《汉字的构造》。

编者独具匠心,让我们在感受何立伟汉语言的诗意后,又告诉我们汉语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应该热爱、应该学好的母语!

3、相关素材

1、背景介绍

阿尔丰斯·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写的是普法战争后法国战败,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普鲁士占领后禁教法语,改教德语,爱国的法国师生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表现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怀。

一八七零年七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九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面对普鲁士军队的烧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这个短篇小说,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这最后一课虽然短暂,却让我们感受到了阿尔萨斯人的悲痛的心情。

2、作者简介

法国作家。

1868年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以此确立了在法国文坛上的地位。

“普法战争”期间,他的《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做内心强大的勇敢者

——《傻瓜》

一、篇目再析

《傻瓜》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

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洁凝练。

作者着重塑造了“傻瓜”与“众人”的两种人物形象,目的在于批判和讽刺当时社会中那些自诩权威却行骗子之实的傻瓜权威,以及没有真才实学,靠借他人吹嘘、炫耀自我同时又不断变换立场的傻瓜群众。

“把握“傻瓜”“众人”等人物形象,领悟故事中蕴含的作者对现实中这类人的复杂情感。

”是这节课的基本教学目标。

如果所教授的学生有更高的领悟力,也可对文本进行更深的挖掘。

这篇课文中的对话很具戏剧色彩,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我们可以以多种朗读配合以启发式提问的方式对文本进行探究。

并且以复述的方式,让学生在了解课文的同时,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教学任务

1、关于散文诗的体裁相关常识

2、作者简介及其创作

这两个部分简单为学生介绍即可,我将其放在了第三部分相关素材,给大家作参考。

3、多种形式朗读,初步感知文本。

(1)出声地自读课文,总结有价值的词汇,扫清阅读障碍。

(2)快速默读课文,复述课文,初步感知文本。

这篇文章,最重要的两类人物形象,无疑是“傻瓜”和“众人”了。

为了深刻地分析他们,我为这篇文章设置了两个核心问题,即:

4、傻瓜是靠什么由“没头脑的俗物”摇身一变成为“聪明人、天才、权威”的?

5、傻瓜和众人相比,到底谁更傻?

描写傻瓜的蜕变过程这部分有三段的对白,我制作了一张图表,我们看到傻瓜所说的话虽然不同,但本质无非是否定加诋毁加嘲笑,最后再下定论的方式来说的。

 

傻瓜

否定

诋毁与嘲笑

定论

1

得了吧!

 

这个画家早就过时啦

您连这都不知道?

我真没想到您会是这样

 

您呀——落伍啦。

2

 

得了吧!

 

您怎么不害臊呢?

这本书毫无用处,

人们对它早就不屑一顾了。

这您不知道?

您呀——落伍了。

3

 

得了吧!

 

某人吗——出了名的流氓呀!

他把所有的亲戚的钱财都给刮光了。

这谁不知道呀?

您呀——落伍啦!

傻瓜之所谓会成为聪明人、天才、权威。

并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学,他靠的是驳斥、诋毁、欺骗别人的方式成为权威的。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他其实不是一个傻瓜,应该是一个欺世盗名的骗子。

所以说他的这个权威也是徒有虚名的骗子权威。

6、众人盲从的原因。

(1)胆小怯懦;

(2)自身无知;

(3)爱慕虚荣。

文中的傻瓜虽无建树,但从他能止住“讨人嫌的流言”来看,也算是有小聪明的骗子。

对于那些没有真才实学,还想炫耀自我的人们,从他们不断变换立场,不断盲从的行为来看,他们才是被愚弄的对象,才是真正的傻瓜。

7、结合当时的创作背景,理解作品的现实意义。

文章是屠格涅夫针对当时俄罗斯文坛一些评论家只顾一味批判而不求建树的现象有感而发的。

当时作者发表了一篇颇具争议的作品,代表不同利益人出于不同的目的,对屠格涅夫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甚至还有一些人,完全是出于一种带私心的胆怯和盲从,他们怕被别人说成是落伍的人,加之年轻无知,受到傻瓜权威的吓唬和欺骗,因而不能坚持真理。

作者讽刺的是当时社会中的两类人:

傻瓜权威:

有小聪明的的骗子

傻瓜群众:

没有真才实学,爱慕虚荣的胆小鬼

关于这篇文章更深的思考:

即作者的忧国忧民之心。

1861年后的俄国社会私欲泛滥,文章中如闹剧的场景,就是当时现实社会的缩影。

作者深感其带给社会的危害,所以才愤然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揭露和抨击。

8、民间口头文学体裁的运用。

1类似民间故事的开头方式;

从前有个傻瓜......

从前有个山,山里有个庙......

2借助重复语句和场景进行强调(3次)

傻瓜与众人的三段对话、

《狼来了》

屠格涅夫的作品里,充满着从他的人生经验中凝结的人物形象,既给人警示、又有强烈的感染力,使人们在愉快欣赏的同时,得到灵魂的净化。

作者在告诫我们:

要勤学善思、明辨是非,做一个内心强大的勇敢者!

3、相关素材

课堂讨论话题:

1我们该如何对待权威?

2怎样才不会成为傻瓜?

散文诗:

散文诗比散文“内容更精辟,诗情更浓烈,篇幅更短小,语言更优美,意境更深远”;它比诗歌“表现更自由,思维更活泼,联想更丰富,舒展更自如,情感更和谐”。

善用象征手法。

 

作者简介:

屠格涅夫(1818——1883) 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作品被称为俄国十九世纪四十至七十年代的“社会历史编年史”。

 同陀思妥耶夫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