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走进书法》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8174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18.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走进书法》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走进书法》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走进书法》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走进书法》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走进书法》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走进书法》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走进书法》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走进书法》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走进书法》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走进书法》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走进书法》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走进书法》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走进书法》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走进书法》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走进书法》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走进书法》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走进书法》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走进书法》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走进书法》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走进书法》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走进书法》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走进书法》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4、谈谈收获和体会:

在收集书法家的作品和故事过程中,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吧!

我的收获和体会是:

--

我是小小书法家

现在,我也正在练习书法,这其中有许多酸甜苦辣,让我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走进书法(教师指导)

宁波市荷花庄小学 沈霞

活动设计参考

中国书法是人类社会的艺术魂宝。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都喜欢寄情于毫末笔端,将自己的心血和智慧倾注于书法艺术之中,同时也造就了无数的书法艺术家。

那些灿若群星的知名的或不知名的书法家又为书法艺术注入了无穷的生命力,代代相传,推陈出新,汇成了我国浩如烟海的书法艺术宝库。

书法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华民族的骄傲。

活动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

学习有关书法的知识(包括书体演变、书法的历史、著名书法家、文房四宝等),了解各个朝代大书法家及其相关作品和有关历史故事及典故由来,涉猎与主题探究活动相关的学科知识,如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美学等领域的内容。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网络探究的快乐;

了解中华文明的精粹,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书法艺术,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美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思想情操,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使学生获得“真、善、美”形象体验,使学生对书法学习形成正确的看法。

三、过程与方法:

运用上网查询、查阅资料、参观访问等多种方式进行调查研究,提高学生收集信息、选择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对信息的思考分析,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形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成果的发布,展示表现自我,和交流表达的能力。

活动过程

一、准备阶段

1.提出探究主题。

2.教师为学生提供介绍与“书法”有关的网址

(1).学生自主浏览资料。

(2).记录感兴趣的资料。

(3).完成初步探究报告。

3.交流汇报

学生在初步探究之后,初步了解了一些书法的有关知识,对继续探究产生了

浓厚的兴趣。

因此在互相交流自己对书法的初步认识后,讨论并列出需要着手解决的问题,明确进一步探究的任务。

4.分工协作

(1).分类整理问题,列表,提炼有价值的问题。

(2).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组合寻找自己喜欢的合作伙伴,进行分组。

(3).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

二、明确目标,收集整理资料

1.聚焦问题

在全面了解教师提供的有关的资料基础上,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问题,并列出你选择这个问题的原因。

2.资源搜索

使用关键词,在网络上搜索有相关信息的网站。

访问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站点,收集相关的、可靠的、可以用来回答你所提出的问题的信息。

如果网络资源不足以回答你所提出的问题,可以到各类图书馆继续查找相关信息。

3.记录信息 记录你用不同方式找到相关的信息。

如果你访问了不止一个网站或者查阅了不止一本书,用分别记录每一个网站或每一本书中得到的信息。

4.总结反思 你收集的信息是否和你关注的问题相关联?

三、交流讨论

1.讨论交流:

(1)小组讨论,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

(2)记录下同一组交流的相关内容。

2.反思

重新思考你要完成的学习主题,经过信息交流和学生讨论后,每个同学对学习主题形成较为共性的认识,但肯定也存在不同的地方。

四、分工合作,提交作业

1.二次搜索信息

2.思考

3.完成研究报告和主题电子作品五、交流评价

1.本组交流

2.倾听其他小组的报告

3.反思评价六、网上论坛

1.互相交流,展开讨论。

2.查阅、调查社会各层人士的对书法的了解及看法。

3.分析整理各类观点,进入网上论坛。

4.撰写小论文。

活动评价

自评

互评

评价项目

评价内容

优 良 优 良

油 油

对书法主题始终有探究兴趣,高度重

学习态度

视、认真对待、积极参与。

组织合作

组织严密,分工明确、合理,组员团结合作、配合默契,还能与其他小组交换、共享信息,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工作方式

信息能力

在学习活动中制订了详细、行之有效的工作计划,能运用三种以上的方法完成学习任务,工作方式科学,能解决问题

信息来源渠道多样,能用三种以上搜索方式,快捷地进行搜索,能获得大量信息,且信息内容全面

阅读 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

能力 阅读大量的有关资料

能运用两到三种软件不拘形式地创

创作 作出主题鲜明、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能力 条理清楚的极具创意和感染力的电

子作品

能及时上传研究成果,口头说明详尽汇报 生动。

态度大方自信,语言有感染力,能力 能根据需要调整表述方式,并及时回

答所有同学提问。

善于观察、分析、思考,能提出创新

创新

的观点和独特的见解,宣传创作大胆

能力

反思 能经常反思工作中的不足,及时总结能力 经验,不断调整工作方向。

能运用多种方式进行社会调查,懂得

实践

在社会中如何与别人打交道,动手实

践能力强

能根据调查结果了解更多的书法知

工作成效

识,制作内容丰富的主题网站

能按时完成任务且速度较快质量高。

活动资源支持

书体演变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

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几个阶段的演变过程。

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

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

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

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

1、古文

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

其中,前者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

为商朝后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

卜辞"

,也有少数为"

记事辞"

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

金文:

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铜器上凹入的阴文为款,凸出的阳文为识,总称铭文)。

甲古文

金文

2、篆书:

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

传说周宣王的史官史籀曾经对金文进行改造和整理,著有大篆十五篇,故大篆又称“籀文。

”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後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

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标准字体。

小篆的形体结构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作了改换归并。

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其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极重大的意义。

秦小篆《泰山刻石》现藏泰山岱庙

3、隶书:

从小篆向隶书演变的第一步,最显着的变化是从婉曲的钱条变为平直的笔画,从无角变成有角。

到了西汉,隶书完成了由篆书到隶书的蜕变,结体由纵势变成横势,线条波磔(磔:

用笔向右下斜)更加明显。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

东汉 隶书《曹全碑》 现藏西安碑林

4、楷书

"

楷书"

又名真书、正书、今隶。

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且为世人所喜爱。

楷书有一种稳重而衍生出宁静之感;

文字因个人书写的方式、性格之异,而有不同风格的同一字体。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楷书原碑石在陕西麟游九成宫,现在保存在西安碑林

5、行书

行书"

,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体。

行书不同于隶、楷,其流动程度可以由书写者自由运用。

行书表现出浪漫唯美的气息,流利而不草率,工整而不拘束。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字被认为是行书第一。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

6、草书

草书"

,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

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

章草进一步发展而成为"

今草"

,即通常人们习称的"

一笔书"

草书最能体现书法艺

术的线条美,字形相连、笔划飞舞、生动简约,最能充分抒发艺术家的豪迈情绪,体现创作者的个性风格。

唐代的张旭和怀素是最优秀的草书家,书写速度极快,落笔龙飞凤舞,字迹难以辨认,被称为“狂草,”张旭被后人称为“草圣。

唐张旭《肚痛帖》

书法的历史

为中国书法奠定基础的先秦书法

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

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开创先河的秦代书法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著名书法家李斯的代表作为《秦泰山刻石》,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

秦代是书法艺术继承与创新的变革时期。

秦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与雄伟的万里长城和壮观的兵马俑一样,气魄宏大,堪称开创先河,是中华民族无穷智慧的结晶。

隶书大盛的汉代书法

汉代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00年四百二十六年,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

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

因此,两汉是书法史上继往开来,由不断变革而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

完成书体演变的魏晋南北朝书法

从汉字书法的发展上看,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

这一书法史上了不起的时代,造就了两个承前启后,巍然绰立的大书法革新家—

—钟繇,王羲之。

他们揭开了中国书法发展史的新的一页。

树立了真书、行书、草书美的典范,此后历朝历代,乃至东邻日本,学书者莫不宗法“钟王,”盛称“二王”(王羲之及其子王献之),甚至尊王羲之为“书圣”。

书学鼎盛的唐代

唐朝的建立结束了西晋以来近三百年的动乱局面,国初二十年形成了文治武功的“贞观之治,”此后从武则天到唐玄宗开元时期更是呈现出超越两汉的空前兴盛气象。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

”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书法作品。

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

初唐书家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陆柬之等,此后有创造性的还有李邕、张旭、颜真卿、柳公权、释怀素、钟绍京、释怀素。

唐太宗李世民和诗人李白也是值得一提的大书家。

楷书、

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帖学大行的宋代书法

北周衰微之际,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自立为帝,建立赵宋王朝。

半个世纪的五代十国分裂混乱局面至此结束,国家复归统一。

从公元960年至1279年,三百多年间,书法发展比较缓慢。

帖学大行和以帝王的好恶,权臣的书体为转移的情势,影响和限制了宋代书法的发展。

宋代为后世所推崇者有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四大家。

四家之外,宋徽宗赵佶独树一帜,亦堪称道。

宗唐宗晋的元代书法

自公元一二七九年元世祖忽必烈灭南宋,统一全国,至元顺帝北走塞外,凡十一帝,历九十余年,是为元代。

元初经济文化发展不大,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创新。

赵孟俯,鲜于枢等名家,是这一时期书法的代表。

他们主张书画同法,注重结字的体态。

但元代书坛纯是继承晋唐,没有自己的时代风格。

沿宋习盛于帖学,宗唐宗晋,虽各有其妙,亦不能以一家之法立于书坛,较之文学,绘画等艺术门类,尚显冷落无成得多。

由宋元上追晋唐的明代书法

明代自朱元璋崛起草莽。

推翻元朝统治,统一全国,至李自成攻克北京朱由检自缢煤山,历二百七十七年。

整个明代书体以行楷居多,未能上溯秦汉北朝,篆、隶、八分及魏体作品几乎绝迹,而楷书皆以纤巧秀丽为美。

明代近三百年间,虽然也出现了一些有造诣的大家,但纵观整朝没有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书道中兴的清代书法

清代历二百六十余载,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书道中兴的一代。

清代初年,统治阶级采取了一系列稳定政治,发展经济文化的措施,故书法得以弘扬。

纵观清代260余年,书法由继承、变革到创新,挽回了宋代以后江河日下的颓势,其成就可与汉唐并驾,各种字体都有一批造诣卓著的大家,可以说是书法的中兴时期。

【湖笔】

笔的发明非常早,6000多年前的彩陶上的。

图纹、符号就是用笔描画的。

根据研究,甲骨文就是先用笔写后,再进行雕刻的。

春秋战国时代,毛笔已经很流行了,木简、竹简、帛书,都是用毛笔写的。

现在保存最早的笔,是长沙左家公山出土的战国笔,其造型结构已经十分接近于现代毛笔了。

湖笔被誉为"

笔中之王"

,过去曾被选为宫廷"

贡品"

,也是达官贵人、骚人墨客的案头必备之物。

湖笔的毛是以优质的山羊毛、野兔毛、黄鼠狼尾毛为主要原料。

这种毛笔既柔软又富有弹性,用它蘸墨书画,可根据执笔人的轻重、缓急,在纸上呈现的墨迹时浓时淡,时湿时干,变化无穷,堪称"

笔下生花"

优质的湖笔具有四大特点:

即尖(锋颖尖锐)、齐(修削整齐)、圆(丰硕圆润)、健(劲健有力)。

制作这种湖笔需经过70多道工序,单从选料来讲,一只山羊或一只野兔,按毛的粗细、长短、软硬分别拣出几十种规格不同的毛毫,制笔工人根据湖笔不同用途选用不同规格的毛毫。

目前,湖笔的品钟已达200多种。

湖笔的笔杆是选用名贵的竹子,并用象牙、牛角、红木等镶嵌制成。

有些笔

杆的顶部还有牛角或葫芦印章,便于书写者落款盖章。

【徽墨】

中国最著名的墨是徽墨,原产于安徽歙州(宋代改称徽州),是唐末著名的墨工奚超、奚廷父子研制成的。

后来,制墨工艺在徽州地区蓬勃发展,“徽墨”因此得名。

中国的固体墨是一种既实用又有艺术价值的特种工艺品。

使用时先在石砚中放水,然后将墨块在砚中研磨成墨水,便可用毛笔蘸上写字或绘画。

墨的前身是石墨。

汉以后,由于文化的发展,天然石墨不能满足书画的需要,于是便产生了用松烟、桐煤制墨。

明代时,开始用桐油、松脂油、猪油等油烟等为原料,制出的墨质量更高。

在高级的徽墨里,掺有麝香、公丁香、冰片等名贵中药香料。

这样可以增强墨在纸上的渗透力,延长其贮存期,并长久地保持墨的原色。

有的高级墨还雕饰以捞金彩绘的名家诗画,可供欣赏。

中国出售名贵的墨块分单支墨和成套墨。

所谓成套墨是将两块以上的墨拼成一套,墨块上有山水、人物等泥金图案。

这种墨除实用外,还可作中国独有的工艺精品收藏,如同集邮一样。

中国历代名书画家都十分重视墨的选用。

清代时一块最好的墨价格相当于同等重量的黄金价。

【宣纸】

宣纸是一种主要供毛笔书画之用的纸张,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早在唐代,宣纸就被朝廷列为贡纸。

宣纸是用青擅树皮和稻草作主要原料,宣纸的产地在安徽(古时属宣州管辖),故把这里出产的纸称为宣纸。

所谓中国画,就是用毛笔在宣纸上作画。

如果没有宣纸,中国书画艺术就没法表达了。

宣纸的制作十分精细复杂,需经18道工序,近百道操作过程,从选料到成

品历时300多天。

宣纸之所以被誉为“纸中之王“”纸寿千年”,是因为宣纸洁白、柔软,拉力大,耐老化,少虫蛀,润墨性强,所以不仅宜于墨客题诗作画,而且适于外交照会,高级档案和历史资料之用。

此外,宣纸还可以用作吸墨纸和防潮纸等。

【端砚】

砚是一种磨墨的工具,也称砚台,通常是石制。

但并不是一般的石材都能制成砚。

砚石要求质地细润,宜于研墨和贮墨。

现在出土的砚最早的是汉代的。

可见,砚的出现至少已有2000多年历史。

广东省肇庆市(古端州)东郊的端溪产砚,称为端砚,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为中国砚中的珍品。

由砚石制成端砚,工序很多,主要有采石,选料,雕刻,配盒,磨光等工序。

砚石的采料尤为艰难。

此石产于肇庆市附近的柯山的山底下,石匠先在山下掘洞,把水吸干,然后艰难地爬进去采石。

再经过艺人精工琢磨,制成端砚。

质地细腻湿润,研墨快而蘸笔圆,适宜贮墨;

砚石精雕细琢,有景有情,宜于观赏,极有艺术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