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专题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8180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7.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XX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专题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20XX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专题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20XX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专题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20XX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专题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20XX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专题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20XX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专题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20XX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专题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20XX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专题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20XX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专题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20XX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专题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20XX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专题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20XX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专题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20XX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专题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20XX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专题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20XX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专题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20XX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专题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20XX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专题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20XX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专题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20XX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专题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20XX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专题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XX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专题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20XX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专题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XX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专题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0XX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专题复习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虚实结合;

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

用孤鸿自比,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

闯进门来。

闼,小门。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结合全诗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

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

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

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比喻

  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  

(2)、化深奥为浅显  (3)、化抽象为具体  (4)、化冗长为简洁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

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

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

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

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

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

  ⑵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鉴赏资料】:

  作为辛派词人,我们提起刘过,总喜欢将他与“金戈铁马”、“整顿乾坤”、“誓斩楼兰”联系在一起,豪放粗犷是其词的当行本色。

但他有些词却写得蕴藉含蓄,委婉动人。

这反而更使人觉得他是真豪杰,觉出他的真性情来。

联想到鲁迅先生所言:

“无情未必真豪杰”,愈觉此言不虚。

  卢梅坡,南宋诗人,刘过在京城杭州交结的朋友,这首词是刘过为他送别时写的。

它描写了送别的,尤其是送别后刘过对友人魂牵梦萦的思念之情,写得情真意切,饶有余味。

  汉乐府《横吹曲》有《梅花落》曲,是唐宋文人很喜欢听的笛曲。

李清照《永遇乐》词人“染柳烟浓,吹梅笛怨”之句。

“吹梅角远”化用李词,写在春天的时候他们携手踏青,欣赏那冰肌玉骨的梅花,聆听那余韵悠长的笛声。

远,写笛声悠长。

一个“远”字,展现了他们胜日寻芳的愉快心情。

这两句词,不仅形象地再现了他们欢会的场面,还巧妙地暗示了他们欢会时间的短暂,不过是从秋到春,为下文“匆匆”二字埋下了伏线。

如果说“泛菊”二句暗示了他们欢会的时间,那么,“同在京城”则明确地交代了他们聚会的地点。

短短十二个字,就把他们聚会的节令、地点和情景交代清楚了,可谓构思缜密,惜墨如金。

后三句写“散”,写饯行时惜别心情。

“聚散匆匆”是关键句,是本词的题眼,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聚”字结上,“散”字启下,“匆匆”二字,表示他们不论是对“聚”还是“散”,都感到时间短暂,一种友情难以畅叙的遗憾袭上心头。

“云边”二句具体写“散”。

在这里,使用了两个比喻,说明他们此别之后,如云边的孤雁,深以失侣为苦;

又如水上浮萍,到处漂泊不定。

这两句词情景交融,景中见情,情中生景,哀婉动人。

比之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虽境界有所不及,但更令人伤心动情。

  下片写别后之思。

换头三句先用设问句式加以提顿,直抒胸臆,铿锵有力,说明卢梅坡走后,不能不使人“伤情”,然后用“魂飞梦惊”四字,说明他是如何“伤情”。

“魂飞”,写他因友人离去而失魂丧魄,六神无主:

“梦惊”,写他为不能再见到友人而辗转反侧,无法安睡。

前边用“几度”二句加以总括,就把“良宵谁与共,赖有窗间梦。

可奈梦回时,一番新别离”,希望梦见友人但又怕醒来只是一梦的复杂感情描写出来了,真可谓情深意切。

  写到这里,感到还没把他的相思之情写足,于是又用“后夜相思”三句翻入一层,写他想象中追随友人旅程远去的情形。

这三句词,化用苏味道“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上来和贺铸”明月多情随柁尾“句意,说明此虽之后,他的心象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卢梅坡的马后,又象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

这样的写法,真是层层深入,步步紧逼,生生把对友人的无限深情和刻骨相思”逼“将出来,深化了主题,扩大了词境,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上看山  苏轼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分析一下这首诗的表达技巧。

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

“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隐语、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

  帏?

问: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

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

又以“丝”、“枝”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本诗运用了什么手法?

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

这是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

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言情,但传情的含蓄,给女方获得的印象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二、抒情方式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接抒情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最后两句采用的是___________的抒情方式,既表现了_________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的____________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

“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采用的都是_______的修辞方法。

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

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

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

借代的修辞方法。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高考研究

  20XX-05-091445

  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专题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2.掌握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方法教学重点:

掌握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勤于积累,储备表达技巧知识  

  总体解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四大方面:

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篇章结构。

  1、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常见修辞:

比喻、比拟、借代、排比、夸张、对偶、反问、反语、双关、用典、互文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其中重点是抒情和描写。

抒情:

1直接抒情;

2间接抒情【“景”与“情”“志”】描写:

点与面、正与侧、动与静、虚与实、明与暗、乐与哀、工笔与白描等赋比兴、对比、渲染、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讽喻、象征、抑扬、联想、想象等等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表表达方达式技巧表现手法篇章结构  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

  如唐代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解】:

1、舅姑:

公婆。

【韵译】:

洞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拜公婆讨个好评。

打扮好了轻轻问郎君一声:

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

  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的心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

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

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

  对于比喻,我们尤其要弄清本体和喻体体之间的相似点。

把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是一种相似联想。

唐·

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明月如银钩,在月光照耀下,沙尘像雪片纷纷扬扬。

何时能够骑上我的铁甲快马,在清秋时节任意驰骋。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

钩,是一种弯刀,从明亮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含有渴望参加战斗之意。

把一物比作另一物,是根据立意的需要,所以,我们对比喻的理解,必须考虑到诗歌的主题。

  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

“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使事物人格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能启发人联想,使人倍感生动有趣。

同时,还可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如可以使可爱者更活泼可爱,使可憎者更可恶。

比拟与比喻不同: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比喻是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

比喻中喻体都要出现,比拟中是不出现的。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合理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

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

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又如“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

“轻言托朋友,面对九凝峰。

”用山峰来夸张朋友之间的隔膜与猜疑。

  通感: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收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对比:

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

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天加深刻,矛盾问题揭得更加尖锐。

对比,从内容分,有两体对比、一体两面对比两种。

如: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和“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分炭直。

”。

这两例,是两种事物的对比。

例③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奢极欲的愤怒,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

它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对立。

例④,“一车炭,千余斤”,说明物质之多,“半匹红绡一丈绫”,说明价值之少,两相比较,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性质,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如《海燕》:

“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如《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

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倒是无晴胜有情”。

  互文:

上下文中相对举而独立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修辞方式就叫互文。

互文的形式常见的有当句互见和对句互见两种。

翻译时容易译错,应特别注意。

如“秦时明月汉时关”正确翻译是:

秦朝和汉朝的明月与关城。

容易误译为:

秦朝的明月与汉朝的关城。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

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

  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10)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11)反复反复是有意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以达到突出某种感情、强调某个意思、如加深读者印象的目的。

可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复叠:

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的多音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叠词。

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开头十四个叠字为全诗定下了一个残秋和孤独的感情基调,渲染了词人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情景以及内心深处的凄凉。

叠词作用不外两种: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有些拟声词就属于迭词,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

  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如“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如“问人间谁是英雄?

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赋、比、兴:

\赋、比、兴\是对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歌表现手法的总结。

其后的诗歌继承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就是详细地叙事写景,并表示出的态度。

如《诗经·

伐檀》中,\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缠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狟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描写一群伐木的奴隶替奴隶主砍伐檀木制造车子,在艰苦繁重的劳动中联想到奴隶主不劳而获,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

再如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就用了这种手法。

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

《诗经·

硕鼠》把奴隶主比作大老鼠,用的就是比的手法。

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涟漪\就属于\兴\,它引出了下面的叙述。

\兴\和\比\常常联系起来在一篇诗中运用。

如《孔雀东南飞》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兴\,又是\比\。

  婉曲:

就是婉转曲折,用暗示、烘托的方法来表达意思。

唐代宋之问的《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叙述了诗人被贬岭南逃回故乡时,担心家人受到连累,生怕打听到坏消息时的不安心理,但又不便明说这层意思,只好婉转曲折地说: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他那又喜又惧的矛盾感情以及对亲人的无限挂念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切感人。

  2、表达方式

  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其中描写和抒情表现得尤其突出。

  描写技巧

  ①铺排:

铺排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

“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叙陈述。

如“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文章在这里多角度地写出阿房宫楼阁之多、构造之奇、布局之巧,体现出阿房宫的气势雄伟。

  ②渲染:

我国传统画技之一,后借用来指文艺创作中为突出人物形象和环境所采用的强调、反复等多方面着意的铺叙等写作技法。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薰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首句破题,以描写秋景来渲染深宫寒夜的气氛。

  ③烘托与对比:

衬托中的正衬,原是我国传统画技之一。

亦称“烘云托月”。

后借用指一种写作技法,即指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人物某种心绪或突现人物形象的技法。

具体说来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事物,达到烘托本意的目的。

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易混淆。

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更多的是以景物烘托人物,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而悲伤的心情。

古诗中常见的一些“艺术辩证”的手法,也要注意。

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时,常把远与近、动与静、声与色、实与虚等相结合,互相形成对比映衬,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杜牧《齐安郡后池绝句》最后两句: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以成双成对的“鸳鸯”衬托出人孤寂的心情。

反衬也叫反映,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烘托主体。

  ④虚实结合:

实写,指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

虚写,指采用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与描写。

虚实结合,即两种手法在叙述、描写中同时使用。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中,诗人开始写“地”、写“鸦”,而不写月,但却让我们分明感到月亮的存在,因为“地白”、“栖鸦”是月亮朗照的结果,既然地白如霜,栖鸦可见,可知诗人虽没有明写“月明”,但我们却处处感到“月明皎洁”,因此它是实写“地白”、“栖鸦”,虚写“月明”,暗扣“望月”这一诗题。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

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⑤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⑥正面、侧面结合:

“正面”,指直接描写,就是制对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环境做具体生动而形象的描摹和刻画,也可理解作“实写”。

“侧面”,指间接描写,指通过描写对象周围的人事景物来反映、衬托被描写的主要对象,也可理解作“虚写”。

如“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和“不斗秾华不占红,自飞晴野雪蒙蒙。

百花常恨风吹落,惟有杨花独爱风。

”,同是写杨柳,白诗运用的是正面描写。

首句写的是杨柳枝条之盛,舞姿之美。

在春风吹拂之下,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

次句极写柳枝之秀色夺目,柔嫩多姿。

春风和煦,柳枝绽出细叶嫩芽,望去一片嫩黄;

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荡,比丝缕还要柔软。

两句写尽早春新柳又嫩又软之娇态。

吴诗写了对杨花的赞美,但他没有直接写杨花如何美、如何特别,而是写与之形成对比的百花,他侧重写了百花的喜欢争春斗艳、表现自我又个性脆弱、易于为风所折。

百花的这种轻浮懦弱正好从侧面反衬出杨花淡泊而坚定、勇于迎接挑战的美好情操。

这种手法很好地达到了要赞美与众不同、高傲不羁的杨花的目的。

  ⑦细节描写:

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

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

这一点特别需要加以注意。

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微而知着”的效果。

如《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此可见,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至于外人是不知内情的,看到快马飞驰的紧急情况,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

“妃子笑”的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⑧白描:

白描原是中国水墨画中纯用墨线、不着颜色来粗笔勾勒物象轮廓的一种笔法。

后借用于文学写作,指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形象的一种描写方法。

工笔,原是一种绘画的笔法,后指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如“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

”这首词采用了白描手法,写一位女子从早到晚盼望情人归来的心情。

又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用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暗示,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