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师大附中高三年级生物期中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820598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05.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师大附中高三年级生物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江西师大附中高三年级生物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江西师大附中高三年级生物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江西师大附中高三年级生物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江西师大附中高三年级生物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江西师大附中高三年级生物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江西师大附中高三年级生物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江西师大附中高三年级生物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江西师大附中高三年级生物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江西师大附中高三年级生物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江西师大附中高三年级生物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江西师大附中高三年级生物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江西师大附中高三年级生物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江西师大附中高三年级生物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江西师大附中高三年级生物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江西师大附中高三年级生物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江西师大附中高三年级生物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江西师大附中高三年级生物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江西师大附中高三年级生物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江西师大附中高三年级生物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师大附中高三年级生物期中考试试题.docx

《江西师大附中高三年级生物期中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师大附中高三年级生物期中考试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师大附中高三年级生物期中考试试题.docx

江西师大附中高三年级生物期中考试试题

江西师大附中高三年级生物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12江西师大附中期中)右图为基因型AaBb的某动物进行细胞分裂的示意图。

相关判断正确的是(C  )

A.可以确定,此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

B.可以确定,此细胞中基因a是由基因A经突变产生

C.可以确定,此细胞可能形成两种精子或一种卵细胞

D.可以确定,此动物体细胞内最多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解析:

图中无同源染色体,为次级性母细胞:

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此细胞中基因a也可能来自于同源染色体上的一条染色单体;此动物体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有四个染色体组;故A、B、D错误。

该细胞可形成AB、Aa两种精子或AB、Aa两种极体或一个极体和一个卵细胞,故B项正确。

2.(12江西师大附中期中)下图为某二倍体生物精原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内的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曲线。

基因重组最可能发生在(C  )

A.AB段B.CD段C.FG段D.HI段

解析:

由图可知,该精原细胞发生了有丝分裂后又进行了减数分裂,CD段为有丝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加倍),FG段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在该期的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交叉互换而导致基因重组。

3.(12江西师大附中期中)备受关注的“苏丹红事件”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苏丹红Ⅰ号色素是一种人造化学制剂,全球多数国家都禁止将其用于食品生产。

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D  )

A.“苏丹红Ⅰ号”是一种含有致癌物质的添加剂,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它在人类的肝细胞中显现出可致癌的特征

B.细胞的畸形分化,与癌细胞的产生有直接关系

C.人和动物的染色体上普遍存在着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苏丹红Ⅰ号”有可能导致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从而使正常细胞发生癌变转化为癌细胞

D.目前医学上常用化学药物强烈地抑制癌细胞的DNA复制来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化学药物作用的时期是细胞有丝分裂的后期

解析:

DNA复制是在细胞周期的间期完成的,故D项叙述错误。

4.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B  )

①分别用含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细胞培养液培养噬菌体而非大肠杆菌

②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时,应进行短时间的保温培养

③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④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A.仅一项B.仅两项C.仅三项D.全部正确

解析:

不能用细胞培养液培养噬菌体,噬菌体必须用活细胞培养,故

错误;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只有DNA进入细菌,因而能直接说明的是DNA的作用,蛋白质未进入细菌,可以推测蛋白质没有起遗传作用,但不起直接的证据作用,所以该实验证据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而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故

错误。

5.(12江西师大附中期中)假设某二倍体生物体细胞中含4条染色体,下列4个图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某时期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对数(a),染色体组数(b),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c),其中既可以表示有丝分裂某时期,也可以表示减数分裂某时期的是( D )

解析:

在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对于该生物,相应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对数、染色体组数、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均为2,故D图正确。

6.下列能说明某细胞已经发生分化的是( C )

A.进行ATP的合成B.进行mRNA的合成

C.存在血红蛋白D.存在纤维蛋白原基因

解析:

血红蛋白是相应基因在红细胞表达的结果,存在血红蛋白的细胞一定分化了的细胞。

7.不属于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均可产生的变异是( B )

A.DNA复制时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导致基因突变

B.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

C.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一部分片段,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D.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

解析:

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自由组合而导致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

8.关于人体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细胞癌变导致细胞黏着性降低,易分散转移,代谢强度随之降低

B.细胞衰老表现为酶活性降低,细胞体积减小

C.细胞坏死受基因控制,不利于个体生长发育

D.细胞分化导致基因选择性表达,细胞种类增多

解析:

细胞癌变导致细胞黏着性降低,易分散转移,但代谢强度并未降低;细胞坏死不受基因控制;基因选择性表达导致细胞分化;故A、C、D错误。

9.将甘蔗的一段茎埋入潮湿的土壤后,可育成一株完整的甘蔗,其中涉及的生理过程有( A)

①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激素调节②细胞分裂、细胞分化、组织器官形成

③DNA的复制、转录、蛋白质的合成④等位基因的分离、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④D.①③

解析:

此过程为无性繁殖过程,而④等位基因的分离、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有性生殖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

10.噬菌体фX174是单链DNA生物,当它感染宿主细胞时,首先形成复制型(RF)的双链DNA分子。

如果该生物DNA的碱基构成是:

27%A,31%G,22%T和20%C。

那么,RF中的碱基构成情况是(  B)

A.27%A,31%G,22%T和20%CB.24.5%A,25.5%G,24.5%T和25.5%C

C.22%A,20%G,27%T和31%CD.25.5%A,24.5%G,25.5%T和24.5%C

解析:

由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在该单链DNA的互补链中:

27%T,31%C,22%A,20%G。

所以在RF中的碱基构成情况是:

24.5%A,25.5%G,24.5%T和25.5%C。

11.已知牛的有角与无角为一对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与a控制,在自由放养多年的一牛群中,两基因频率相等,每头母牛一次只生产l头小牛。

以下关于性状遗传的研究方法及推断不正确的是( D )

A.选择多对有角牛和无角牛杂交,若后代有角牛明显多于无角牛则有角为显性;反之,则无角为显性

B.自由放养的牛群自由交配,若后代有角牛明显多于无角牛,则说明有角牛为显性

C.选择多对有角牛和有角牛杂交,若后代全部是有角牛,则说明有角为隐性

D.随机选出1头有角公牛和3头无角母牛分别交配,若所产3头牛全部是无角,则无角为显性

解析:

在D项中,由于数量偏少,不足以说明无角为显性。

12.下图为某家族的遗传系谱图,在该地区的人群中,甲病基因携带者占健康者的30%,则甲病的遗传特点及S同时患两种疾病的概率是( C )

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25%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1.25%

C.常染色体隐性遗传;0.625%D.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5%

解析:

由图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S的母亲是甲病携带者的概率为2/3、是色盲携带者的概率为1/2;S的父亲是甲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为30%、无色盲基因,故S同时患两种疾病的概率:

患甲病(2/3×1/2×3/10×1/2)×患色盲(1/2×1/4)=1/160=0.625%.

13.下列有关基因重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

A.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可能导致基因重组

B.基因A因替换、增添或缺失部分碱基而形成它的等位基因a属于基因重组

C.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因基因重组而导致子代性状分离

D.造成同卵双生姐妹间性状上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基因重组

解析:

基因A因替换、增添或缺失部分碱基而形成它的等位基因a属于基因突变,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而导致的子代性状分离是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所致,造成同卵双生姐妹间性状上差异的主要原因非遗传因素而是环境因素。

14.如图所示为真核细胞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必需的两种物质(甲、乙),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C )

 

A.遗传信息没有位于甲上,甲上能编码蛋白质的密码子有64种  

B.乙由三个核苷酸组成

C.显然,甲、乙的合成均需要RNA聚合酶的参与

D.乙可能可以转运多种氨基酸

解析:

甲、乙分别为mRNA和tRNA,mRNA上能编码蛋白质的密码子有61种,tRNA不止由三个核苷酸组成;一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

15.雄家蚕的性染色体为ZZ,雌家蚕为ZW。

已知幼蚕体色正常基因(T)与油质透明基因(t)是位于Z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结天然绿色茧基因(G)与白色蚕基因(g)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T对t,G对g为显性。

现有一杂交组合:

ggZTZT×GGZtW,F1中结天然绿色茧的雄性个体所占比例与F2中幼蚕体色油质透明且结天然绿色茧的雌性个体所占比例分别为( C )

A.1/2,1/16B.1/3,3/16C.1/2,3/16D.2/3,1/16

解析:

F1均结天然绿色茧,其中雄性占1/2,F2双亲的基因型为GgZTZt、GgZTW,故F2中幼蚕体色油质透明且结天然绿色茧的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GZtW,其所占的比例为:

3/4×1/4=3/16。

16.某XY型的雌雄异株植物,其叶型有阔叶和窄叶两种类型,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用纯种品系进行杂交实验如下:

实验1:

阔叶♀×窄叶♂→50%阔叶♀、50%阔叶♂

实验2:

窄叶♀×阔叶♂→50%阔叶♀、50%窄叶♂

根据以上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

A.仅根据实验2无法判断两种叶型的显隐性关系

B.实验2结果说明控制叶型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

C.实验1、2子代中的雌性植株基因型相同

D.实验1子代雌雄杂交的后代不出现雌性窄叶植株

解析:

在题干信息中的“XY型”和“纯种品系进行杂交”的基础上,仅根据实验2可以判断两种叶型的显隐性关系。

 

17.已知某种植物紫色和红色色素形成的生物化学途径是:

合成了红色中间产物就开红花,合成了紫色物质就开紫花,否则开白花。

A基因和B基因分别位于两对染色体上,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子一代植株的表现型及比例为(A  )

A.紫花∶红花∶白花=9∶3∶4B.紫花∶白花=1∶1

C.紫花∶白花=9∶7D.紫花∶红花∶白花=9∶6∶1

解析:

由题意可知,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后代中开紫花的基因型为AB(9/16)、开红花的基因型为Abb(3/16)、开白花的基因型为aa(4/16),故A项正确。

18.某学者对一羊群的部分性状进行了研究,他选用甲、乙、丙、丁、戊五只羊作亲本,对它们几年来的四种交配繁殖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如下表,则这五只亲本羊的基因型(分别用A、a和B、b表示两对基因)分别是( C )

亲本组合

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弓腿毛膝甲×弓腿毛膝乙

3/4弓腿毛膝,1/4弓腿无毛膝

弓腿毛膝乙×弓腿毛膝丙

3/4弓腿毛膝,1/4内翻腿毛膝

弓腿无毛膝丁×内翻腿无毛膝戊

1/2弓腿无毛膝,1/2内翻腿无毛膝

弓腿毛膝乙×内翻腿无毛膝戊

1/4弓腿毛膝,1/4弓腿无毛膝,

1/4内翻腿毛膝,1/4内翻腿无毛膝

A.AaBB、AABb、aaBB、Aabb、aabbB.AABB、AaBB、AABb、Aabb、aabb

C.AABb、AaBb、AaBB、Aabb、aabbD.AABb、AaBb、AAbb、Aabb、aabb

解析:

由组合二可知:

弓腿对内翻腿为显性,乙、丙为该性状的杂合子(Aa),进一步可推知,甲、丁、戊分别为该性状的显性纯合子(AA)、杂合子(Aa)、隐性纯合子(aa)。

类似地可对控制另一相对性状基因组合作出判断。

C项正确。

19.5BrU(5溴尿嘧啶)既可以与A配对,又可以与C配对。

将一个正常的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接种到含有A、G、C、T、5BrU五种核苷酸的适宜培养基上,至少需要经过几次复制后,才能实现细胞中某DNA分子某位点上碱基对从T—A到G—C的替换(  B)

A.2次B.3次C.4次D.5次

解析:

可示意如下:

T—A→A—5BrU→5BrU—C→C—G,可见DNA分子某位点上碱基对从T—A到G—C的替换,至少需复制3次。

20.豌豆种皮灰色A对白色a为显性,现将AA为父本、aa为母本的豌豆进行杂交,将获得的种子种植并让其连续自交,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A.将F2植株上所有种子种下去,发育成的植物有1/2能稳定遗传

B.将F1植株上所有种子种下去,发育成的植物有3种基因型,比例为1:

2:

1

C.F1植株上的种子种皮都是灰色

D.F2植株上的种子种皮灰色:

白色为3:

1

解析:

种皮是由珠被发育而来并非由受精卵发育而来,故B、C、D正确,F2植株上种子中的胚为F3,其纯合子比例为3/4,故将F2植株上所有种子种下去,发育成的植株(F3)有3/4能稳定遗传。

21.(12江西师大附中期中)下图为人体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过程的示意图,图中①—⑥为各个时期的细胞,a—c表示细胞所进行的生理过程。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⑤与⑥的基因型相同,蛋白质的种类也相同

B.细胞的衰老与凋亡就会引起人体衰老与死亡

C.若⑤⑥已失去分裂能力,则其细胞内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为DNA→RNA→蛋白质

D.与①相比,②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增大,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能力增强

解析:

⑤与⑥是细胞分化的结果,虽然基因型相同,但由于基因的表达情况不完全相同,所以白质的种类也就不完全相同;细胞的衰老与个体的衰老并不一致;与①相比,

的体积变大,导致②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减小,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能力降低。

故A、B、D错误。

22.若DNA分子有4000个脱氧核苷酸,已知它的一条单链中碱基A:

G:

T:

C=1:

2:

3:

4,若该DNA分子复制3次,则第3次复制需要鸟嘌呤脱氧核苷酸的数量是( C )

A.1600个B.3200个C.4800个D.9600个

解析:

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在该DNA分子中碱基A:

G:

T:

C=2:

3:

2:

3,所以1个DNA分子中鸟嘌呤脱氧核苷酸的数量为4000×3/10=1200,第三次复制是由4个DNA分子变为8个,故所需鸟嘌呤脱氧核苷酸的数量是:

1200×(8-4)=4800个。

23.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D )

A.细胞分化由遗传物质控制

B.细胞癌变过程中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C.细胞衰老过程中部分酶活性改变

D.人在胚胎发育后期尾的消失是通过尾部细胞衰老死亡而实现的

解析:

人在胚胎发育后期,尾的消失是通过尾部细胞发生细胞凋亡实现的。

24.果蝇的2号染色体为常染色体,其上存在朱砂眼(a)和褐色眼(b)基因,减数分裂时不发生交叉互换。

aa个体的褐色素合成受到抑制,bb个体的朱砂色素合成受到抑制。

正常果蝇复眼的暗红色是这两种色素叠加的结果。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C )

A.就这两对基因而言,朱砂眼果蝇的基因型有一种

B.用双杂合体雄蝇与双隐性纯合体雌蝇进行测试交实验,母体果蝇复眼可表现两种性状

C.若B选项中的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红眼:

白眼=1:

1,则可说明父本的A、B基因与染色体的对应关系是A、B在同一条2号染色体上

D.在近千次的重复B项试验中,有6次实验的子代全部为暗红眼,但反交却无此现象,从减数分裂的过程分析,出现上述例外的原因有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导致

解析:

朱砂眼果蝇的基因型aaB,其基因型不止一种,用双杂合体雄蝇与双隐性纯合体雌蝇进行测试交实验,母体果蝇(aabb)复眼只表现白色,次级精母细胞不发生DNA的复制,故不会发生基因突变;若B选项中的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红眼:

白眼=1:

1,说明用双杂合体雄蝇产生的配子有AB和ab两种类型,所以其A、B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的一条染色体上,a、b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的另一条染色体上。

25.囊性纤维病发病的直接原因是Cl-不能有效运出肺等组织细胞,而根本病因是CF基因发生突变,导致运输Cl-的膜蛋白的第508位的氨基酸缺失。

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D )

A.CF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控制生物性状

B.CF基因突变的原因可能是碱基对的缺失

C.CF基因突变导致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

D.CF基因制成的DNA探针可治疗该遗传病

解析:

CF基因制成的DNA探针可诊断但不能治疗该遗传病,故D项错误。

26.关于下列图解的理解正确的是( D )

 

  

A.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表现在图中的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过程表示减数分裂过程

C.图1中③过程的随机性是子代Aa占1/4的原因之一

D.图2子代中AaBB的个体在A_B_中2/9

解析: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表现在图中的④⑤,①②③④⑤过程表示减数分裂过程,图1中子代Aa应占2/4。

27.下列有关计算中,错误的是( D )

A.用32P标记的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3代,具有放射性的噬菌体占总数为1/4

B.某DNA片段有300个碱基对,其中一条链上A+T比例为35%,则第三次复制该DNA片段时,需要780个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C.若某蛋白质分子中含有120个氨基酸,则控制合成该蛋白质的基因中至少有720个碱基

D.用15N标记的细胞(含8条染色体)在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第二次分裂中期和后期含15N的染色体数分别是8和16

解析:

用15N标记的细胞(含8条染色体)在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第二次分裂中期和后期含15N的染色体数都是8。

28.大肠杆菌在含有15N标记的NH4Cl培养液中培养后,再转移到含有14N的普通培养液中培养,8小时后提取DNA进行分析,得出含15N的DNA占总DNA的比例为1/16,则大肠杆菌的分裂周期是( C )

A.2小时B.4小时

C.1.6小时D.1小时

解析:

复制后含15N的DNA数量是原来只含15N的DNA数量的2倍,故8小时后DNA数量是原来只含15N的DNA数量的32倍,即8小时内DNA复制了5次,所以大肠杆菌的分裂周期是1.6小时。

29.人类21三体综合征的成因是在生殖细胞形成的过程中,第21号染色体没有分离。

已知21号四体的胚胎不能成活。

假设一对夫妇均为21三体综合征患者,从理论上讲他们生出患病女孩的概率及实际可能性低于理论值的原因分别是(B )

A.2/3,多一条染色体的卵细胞不易完成受精

B.1/3,多一条染色体的精子因活力差不易完成受精

C.2/3,多一条染色体的精子因活力差不易完成受精

D.1/4,多一条染色体的卵细胞不易完成受精

解析:

一对夫妇均为21三体综合征患者,由于21号四体的胚胎不能成活,那么他们生出患病孩子的概率为2/3,所以生出患病女孩的概率为1/3。

 

30.苯丙酮尿症是由于缺乏苯丙氨酸羟化酶不能生成酪氨酸,大量苯丙氨酸脱氨后生成苯丙酮酸,随尿排出而患的疾病。

下图示人体苯丙氨酸代谢过程的部分图解,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食物蛋白质→氨基酸

细胞中的苯丙氨酸酪氨酸3,4—二羟苯丙氨酸

黑色素

A.此过程表明酶是影响性状的根本原因

B.控制酶1的基因发生突变,将会导致苯丙酮尿症

C.此过程表明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间接影响性状

D.控制酶1、2、3合成的基因任一个发生突变,都可能导致性状改变

解析:

影响性状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物质。

二、非选择题(未作说明,每空1分,共40分)

31.(6分)科学家在研究DNA分子复制方式时进行了如下的实验研究(已知培养用的细菌大约每20min分裂一次,产生子代,实验结果见相关图示):

 

 

 

 

(1)实验一、实验二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结果C、D看,DNA复制具有__________的特点。

根据这一特点,理论上结果E中含14N的DNA分子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

(3)复制过程除需要模板DNA、脱氧核苷酸外,还需要____________等条件。

(4)若对结果C中的DNA分子先用解旋酶处理,然后再离心,结果为F,请在图中表示出。

(5)若某次实验的结果中,结果C比以往实验结果所呈现的带略宽,可能的原因是新合成DNA单链中的N尚有少部分为____________。

解析:

实验一、实验二为后面的实验提供参照;结果C、D杂合链的位置与A、B对照,可知新DNA中既有14N链又有15N链,即DNA的复制为半保留复制,由此可知结果C、D、E中的DNA分子含14N;DNA的复制的条件为模板(DNA的一条链)、原料(脱氧核苷酸)、酶、能量;结果C中的DNA分子在解旋酶的作用下14N链与15N链分开,离心后,在试管中位置有上下之分。

32.(10分)下图是大白鼠细胞内某生理过程示意图,下表是其曲细精管细胞中存在的两种水通道蛋白AQP7和AQP8的部分比较。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比较项目

AQP7

AQP8

多肽链数

1

1

氨基酸数

269

263

mRNA

1500

1500

对汞的敏感性

对汞不敏感

对汞敏感

睾丸中表达情况

成熟的精细胞中表达

初级精母细胞到精细胞均能表达

 

(1)图示的生理过程是_____,在大白鼠细胞中可进行该生理过程的结构有________完成图示生理过程时;该过程在下列哪种细胞中不能完成()

A、胰腺细胞B、肠黏膜细胞C、成熟红细胞D、白细胞

(2)丁的名称是________,它与乙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不同;

(3)图中甲的名称为________,其基本组成单位是__________

(4)控制AQP7的基因中碱基的数目至少为________个;

(5)在AQP7和AQP8合成过程中,与核糖体结合的信使RNA碱基数目相同,但AQP7和AQP8所含氨基酸数目不同,原因是(不考虑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所引起的差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大白鼠汞中毒后,对初级精母细胞和精子的影响,哪一个更大些?

________。

解析:

细胞核、线粒体均存在基因的表达,即均发生转录和翻译过程,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不考虑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所引起的差异,与核糖体结合的信使RNA碱基数目相同,但AQP7和AQP8所含氨基酸数目不同,是由于翻译后的肽链进行了不同的加工,分别切除了不同数量的氨基酸;AQP7在成熟的精细胞表达,导致对汞不敏感,AQP8在初级精母细胞到精细胞均能表达,导致对汞敏感,所以大白鼠汞中毒后,对初级精母细胞的影响大和对精子的影响小。

33.(7分)右图是患甲病(显性基因为A,隐性基因为a)和乙病(显性基因为B,隐性基因为b)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

据图回答:

(1)甲病的致病基因位于___________染色体上,为_________性遗传。

(2)据查3号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则乙病的致病基因位于______染色体上,为______性遗传。

(3)10号不携带致病基因的几率是____________。

(4)3号和4号婚配,所生后代既患甲种病又患乙种病女孩的几率是____________。

(5)若8号和11号婚配,出生只患甲种病女孩的几率是____________。

解析:

由3号和4号生出患病的9号,可知甲病的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为隐性遗传病;3号和4号生出患病的8号,可知乙病为隐性遗传病,但3号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所以乙病致病基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