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联合组织及其织物.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28406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4.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联合组织及其织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四章联合组织及其织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四章联合组织及其织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四章联合组织及其织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四章联合组织及其织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第四章联合组织及其织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第四章联合组织及其织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第四章联合组织及其织物.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第四章联合组织及其织物.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第四章联合组织及其织物.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第四章联合组织及其织物.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第四章联合组织及其织物.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第四章联合组织及其织物.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第四章联合组织及其织物.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第四章联合组织及其织物.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第四章联合组织及其织物.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第四章联合组织及其织物.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第四章联合组织及其织物.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第四章联合组织及其织物.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第四章联合组织及其织物.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联合组织及其织物.docx

《第四章联合组织及其织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联合组织及其织物.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四章联合组织及其织物.docx

第四章联合组织及其织物

第四章联合组织及其织物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原组织或变化组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联合而成,在织物表面呈现几何图案或小花纹效应。

本课课题

(章、节)

第四章联合组织及其织物

第一节条格组织及其织物

掌握条格组织的构成原理及组织图的绘制,方格组织组织图的绘制,尤其条格组织基础组织的选择和方格组织基础组织起始点选择。

重点

难点

重点:

1、条格组织的构成原理及组织图的绘制。

2、方格组织组织图的绘制。

难点:

方格组织基础组织起始点选择。

教具

条格织物、方格织物。

教学过程

[复习]什么是缎背斜纹组织?

第四章联合组织及其织物

第一节条格组织及其织物

一、条纹组织

(一)纵条纹组织

(二)横条纹组织

二、方格组织

1、定义2、特点

3、基础组织起始点选择4、上机

5、应用

作业布置

1、以四枚不规则经面缎纹和纬面缎纹组织构成纵条纹组织图。

2、以2/2↗斜纹、2/2经重平和2/2↖斜纹为基础组织,设计一个纵条纹组织。

3、试以八枚经面缎纹和平纹为基础组织,构作一纵条纹组织的上机图,(组织循环大小自定),并指出相应织物的表面效应和上机特征。

4、以7/5纬面缎纹为A区,B区自定,作一清晰的方格组织图,并写出B区组织表达式。

5、以2/3↗斜纹为基础组织,Rj、Rw自定,作清晰的方格组织图。

第一节条格组织及其织物

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织并列配置,使织物表面形成条格或方格图案。

一、条纹组织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织左右或上下并列,在织物表面呈现纵向或横向条纹。

(一)纵条纹组织:

1、定义:

在织物表面左右并列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组织。

2、构成原理:

[重点、难点]

(1)各条纹交界处经、纬组织点相反,以使界线清晰。

(2)不能形成“底片法”的两种组织可在交界处增加一根另一组织或另一颜色的纱线(尽量不增加上机的复杂性)。

(3)各条纹穿筘应穿尽,即每条纹经纱数应为每筘齿穿入数的整数倍,以使条纹清晰。

(4)各条纹组织的交错次数应接近,以免因织缩不同而造成织物表面松紧不一致。

若两织物的织缩相差太大,工艺上可采取以下措施:

(a)采用双织轴织造。

(b)增加交错次数少的织物的经密。

(c)准备工序控制不同条纹的纱线张力。

3、Rj、Rw的计算:

Rj=各条纹经纱数之和

Rw=各条纹组织纬纱循环数的最小公倍数

[例]设计以2/2↗和5/2j缎纹联合而成的纵条纹组织图。

由于两组织不能形成“底片翻转”关系,故另加两根附加线。

4、上机:

(1)穿综:

采用分区穿。

将交织次数多的一组经纱穿入前综。

(2)穿筘:

每筘齿穿入数为各条纹数的约数,以使筘痕留在条纹交界处。

(二)横条纹组织:

应用较少。

作图方及原则同纵条纹。

二、方格组织

1、定义:

由不同的组织沿纵向和横向排列,在织物表面呈现方格效应。

2、特点:

(1)分界处相邻两根纱线的组织点必须相反,以使界限分明。

(2)处于对角线位置的组织相同且起始点也相同,以使图案连续。

3、基础组织起始点选择:

[重点、难点]

观察相邻两根纱线上单独组织点距上下或左右边缘的距离相等。

[例]7/2w缎纹起始点的选择。

(板书演示)

[例]作出由7/3w缎纹和7/2j构成的方格组织。

4、上机:

穿综采用分区穿,穿筘各条格穿尽。

5、应用:

广泛应用于头巾、手帕、被单、桌布等织物。

本课课题

(章、节)

第二节绉组织及其织物

掌握绉组织的起绉原则、构成原则;绉组织的设计方法,如增点法、移入纱线法、调序法、省综设计法等;绉组织的上机与应用等。

重点

难点

重点:

1、移入纱线法设计绉组织。

2、调序法设计绉组织。

难点:

省综设计法设计绉组织。

教具

透孔组织织物。

教学过程

[复习]方格组织起始点的选择。

第二节绉组织及其织物

一、定义

二、起绉原则

三、构成原则

四、绉组织的设计方法

(一)增点法(重叠法)

(二)移入纱线法

(三)调序法

(四)省综设计法

五、绉组织的上机与应用

作业布置

1、以11/31↗斜纹和六枚变则缎纹为基础,用增点法绘制绉组织。

2、以2/2经重平和1/2↗斜纹为基础,经纱排列比为1:

1,用移入纱线法作绉组织。

3、将2/1↗斜纹的经纱移置于四枚破斜纹经纱间,其排列比为1:

1,绘制绉组织的组织图。

4、以31/22↗斜纹为基础,采用调整纱线次序的方法构成绉组织。

5、用6片综的省综设计法,得到的绉组织是在哪几种提综规律基础上,按不同顺序排列组成纹板图的?

第二节绉组织及其织物

一、定义

利用经纬纱不同浮长的交错排列,使织物表面具有分布均匀呈细小颗粒状、凹凸不很明显的外观效应。

特点:

织物手感柔软、厚实、有弹性。

二、起绉原则[难点]

经纬纱浮长长短不一,在织物表面纵横排列,长浮的组织点在结构较紧的短浮组织间微微凸起,形成细小的颗粒状。

三、构成原则[重点]

1、组织中不能出现纵向、横向或斜向的纹路。

2、组织中不应有大群相同的组织点,以免影响起绉效果。

3、经、纬浮长不能过长,否则会破坏颗粒外观。

4、组织中各根经纱的交错次数不宜相差太大,织缩应接近,使织物平整。

5、两根相邻的纱线不宜成底片关系,否则会出现档子。

6、使用的综片数不宜过多,各页综的负荷应接近。

四、绉组织的设计方法[难点、重点]

(一)增点法(重叠法):

在一个基础组织上增加另一组织的组织点。

[例]由四枚纬破斜纹、8/3w缎纹和8/5w缎纹重叠而成的绉组织。

(二)移入纱线法:

将一个组织的纱线移入另一组织的纱线间。

Rj=各组织经纱循环数最小公倍数×排列比之和

Rw=各组织纬纱循环数最小公倍数

[例]将2/2纬重平组织的纬纱移至平纹组织的纬纱间构成绉组织。

[学生练习]将平纹组织的经纱以1:

1移入2/2↗斜纹组织的经纱间。

(三)调序法:

调整同一组织的纱线排列次序构成绉组织。

[例]用调序法将3311/1121↗斜纹设计为绉组织。

(四)省综设计法[难点]

1、特点:

用较少的综片获得组织循环大、绉效应明显的绉组织。

2、设计方法:

(1)确定综片数:

不宜过大。

常用4片、6片、8片。

(2)确定纹板图:

(a)每根经纱上的经浮长或纬浮长不宜过长。

Fj≤2

(b)每根经纱的交织次数应接近。

(c)每根经纱上的经组织点数与纬组织点数应尽量相等。

(3)确定绉组织的经、纬纱循环数:

Rj=nZRj比Rw略大(不宜相差太大)。

(4)确定穿综图:

将经纱数Rj分成n组(每组经纱数为Z),第一组按顺穿法穿综,其它各组要使综片负荷均匀、分散(同一页综必须最少间隔3根经纱)。

(5)确定组织图:

根据纹板图和穿综图作组织图。

要求Fw≤3。

五、绉组织的上机与应用

多采用省综设计法,穿综采用照图穿。

本课课题

(章、节)

第三节透孔组织及其织物

掌握透孔组织织物的外观特点、组织特点、透孔形成原理;设计和织造透孔组织织物的注意事项;透孔组织的应用等。

重点

难点

重点:

1、透孔的形成原理。

2、设计和织造透孔组织织物的注意事项。

难点:

设计和织造透孔组织织物的注意事项。

教具

透孔组织织物。

教学过程

[复习]绉组织的设计方法有哪些?

第三节透孔组织及其织物

一、外观特点

二、组织特点

三、透孔的形成原理

四、设计和织造透孔组织织物的注意事项

五、透孔组织的应用

作业布置

1、试画出三根成束的透孔组织,标出小孔的位置,并说明透孔形成的原因。

2、在平纹组织的基础上设计一个花式透孔组织,花型纹样为5/3纬面缎纹,每小格代表6根经纬纱。

3、简述设计透孔组织织物时的注意事项。

第三节透孔组织及其织物

一、外观特点[出示透孔织物]

织物表面具有均匀分布的小孔。

又称“假纱组织”或“模纱组织”。

二、组织特点

重平组织+平纹组织

三、透孔的形成原理[重点、难点]

平纹组织的纱线由于交织点多且组织点相反,纱线在彼此的张力作用下分开;而夹在中间的重平组织的纱线因交织点少张力小,被两边的平纹夹起,使纱线聚集成而形成小孔。

[例]设计R=6的透孔组织,并标出小孔的位置(三根成束的透孔组织)。

四、设计和织造透孔组织织物的注意事项

1、织物密度不宜过大:

密度大会使织物透孔效应不显着,织物厚重,失去织物“薄、轻、松、爽”的特点。

2、浮长不宜过长(F≤5):

浮长F大,孔眼大;但F过大,则织物过于松散而不挺括。

3、织造时应将每束经纱穿入同一筘齿,以便形成空隙。

也可采用空齿穿入或用筘齿密度不同的花式筘。

4、上机:

穿综采用分区穿。

将平纹组织经纱穿入前综,重平组织经纱穿入后综。

五、透孔组织的应用

制织夏季衣着和装饰织物等。

设计时常将透孔组织与其它组织联合应用(花式透孔组织)。

1、织物表面有小孔,提高织物的透气性。

2、由于纱线成束聚集,使织物表面产生微小的凹凸立体感。

[练习]以三根成束透孔组织为基础,纹样如1/3↗斜纹,设计花式透孔组织。

本课课题

(章、节)

第四节蜂巢组织及其织物

掌握蜂巢组织织物的特征;形成蜂巢外观的原因;组织图绘制、蜂巢中心凹凸的判断、变化蜂巢组织、蜂巢组织的上机与应用等。

重点

难点

重点:

1、形成蜂巢外观的原因。

2、蜂巢中心凹凸的判断。

难点:

蜂巢中心凹凸的判断。

教具

蜂巢组织织物。

教学过程

[复习]透孔组织织物透孔形成原理是什么?

第四节蜂巢组织及其织物

一、特征:

二、形成蜂巢外观的原因

三、组织图绘制

四、蜂巢中心凹凸的判断

五、变化蜂巢组织

六、上机与应用

作业布置

1、以1/5斜纹为基础,绘制蜂巢组织的上机图,并说明织物外观形成的原因。

2、试说明判断蜂巢中心凸起或凹下的方法。

第四节蜂巢组织及其织物

一、特征

织物表面具有边高中低或中高边低的凹凸花纹。

二、形成蜂巢外观的原因[难点]

平纹组织结构较紧,长浮组织结构较松,两者逐渐过渡,相间配置,形成凹凸的蜂巢外观。

三、组织图绘制[重点]

Rj=2Kj-2Rw=2Kw-2

以菱形斜纹为基础,在相对两个三角区域内,与菱形斜纹间隔一个组织点填绘经组织点。

[例]以1/5↗斜纹为基础,K=6,作蜂巢组织图。

Rj=Rw=2Kj-2=10

四、蜂巢中心凹凸的判断[难点]

1、若平纹组织的上下为经浮长,左右为纬浮长,由于浮长均浮在织物表面,平纹处则被这些浮长带起,形成凸起部分。

2、若平纹组织的上下为纬浮长,左右为经浮长,由于浮长均浮在织物背面,平纹处则向反面凸起,则主物正面下凹。

五、变化蜂巢组织

1、在菱形斜纹左斜纹线下方,隔一个纬组织点作一平行的左斜纹线,左右两侧填绘经组织点时与双条斜纹线中一条相连,构成长方形蜂巢。

2、把菱形斜纹形成的对角线顶点相对且相隔一纬,左右填绘经组织点,构成正方形蜂巢。

3、把菱形斜纹右下角部分的折线向左下方拉下一格,左右填绘经组织点,构成长方形蜂巢。

[例]以1/5↗斜纹为基础,K=6,作蜂巢组织图。

4、用两排菱形斜纹对角线作基础构作蜂巢组织。

用于组织循环数较大的织物,可增加织物牢度。

[例]]以1/6↗斜纹为基础,K=6,作蜂巢组织图。

六、上机与应用

穿综采用照图穿。

蜂巢组织织物立体感强,手感柔软,吸湿性强。

用于床毯、洗碗巾、服装等。

实验二透孔组织、蜂巢组织织物的分析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通过小样分析掌握直接观察法和拆纱分析法。

2、通过分析加深对织物外观特征、组织结构的认识。

二、实验仪器、工具和材料

照布镜、分析针、剪刀、镊子、意匠纸、布样等。

三、实验内容、步骤和操作方法

1、透孔组织的分析

(1)确定织物的正反面。

(2)确定织物的经、纬向。

(3)用直接观察法绘出透孔组织的组织图。

(4)观察织物外观,绘出透孔组织孔隙形成的结构图。

2、蜂巢组织织物的分析

(1)确定织物的正反面。

(2)确定织物的经、纬向。

(3)确定拆纱系统。

(4)确定织物的分析表面。

(5)做纱缨。

(6)检查织物组织。

(7)确定上机图。

四、实验报告内容

1、绘出透孔组织透孔形成的结构图,简述透孔形成的原因,绘出透孔组织织物的上机图。

2、绘出蜂巢组织织物的上机图,并简述该织物形成边部高中低外观的原因。

本课课题

(章、节)

第五节凸条组织及其织物

第六节平纹地小提花组织及其织物

掌握凸条组织织物的外观、组织配置;凸条组织织物凸条外观形成的原因;纵凸条和横凸条组织图的绘制;使凸条隆起的方法;凸条组织的上机等。

重点

难点

重点:

1、凸条织物凸条外观形成的原因。

2、凸条组织组织图的绘制。

难点:

使凸条组织织物凸条隆起的方法。

教具

凸条组织织物。

教学过程

[复习]判断蜂巢中心凹凸的方法。

第五节凸条组织及其织物

一、外观

二、组织配置

三、凸条外观形成的原因

四、种类

1、纵凸条

2、横凸条

五、组织图绘制

1、重平组织(基础组织)和固接组织的选择:

2、确定固接组与基础组织的排列比

3、Rj、Rw计算

六、增加凸条隆起的方法

七、上机

第六节平纹地小提花组织及其织物

作业布置

1、试设计Rj=24,Rw=8,以2/2↗斜纹为固接组织的凸条组织。

2、以4/4纬重平为基础组织,平纹为固接组织,要求凸条效应明显,试作出凸条组织的组织图,说明穿综的顺序。

3、使凸条组织织物凸条效应明显的方法有哪些?

4、说明平纹地小提花织物的特征,在设计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第五节凸条组织及其织物

一、外观

织物表面有纵向、横向或斜向的凸条,背面有浮长线。

二、组织配置

基础组织(重平组织)+固接组织(短浮组织)

固接组织:

平纹、1/2斜纹、2/1斜纹、2/2斜纹等

三、凸条外观形成的原因

重平组织的较长浮长由于张力作用,使其所跨越的纱线相互靠拢,固接组织便拱起而形成凸条外观。

四、种类

1、纵凸条:

纬重平+固接组织(应用较广)

2、横凸条:

经重平+固接组织

五、组织图绘制[重点、难点]

1、重平组织(基础组织)和固接组织的选择:

应使重平组织的浮长=固接组织循环数的倍数

重平组织的浮长决定凸条的宽度和隆起程度。

F≥4。

(1)F过小,则条纹细、不明显。

(2)F过小,则织物过于松散。

常用的重平组织:

4/4重平、6/6重平、8/8重平、6/6斜纹等。

2、确定固接组与基础组织的排列比:

常用1:

1、2:

2。

排列比太大,容易暴露背面浮长。

3、Rj、Rw计算:

(1)纵凸条:

Rj=Rj重平Rw=2Rw固

(2)横凸条:

Rj=2Rj固Rw=Rw重平

[例]以6/6纬重平为基础,2/1↖斜纹为固接组织,排列比为1:

1,作出纵凸条组织图。

[拓展]以平纹为固接组织的凸条可看成是3/1凸条或3/1灯芯绒。

[例]以8/8经重平为基础,平纹为固接组织,排列比为1;1,作出横凸条组织图。

六、增加凸条隆起的方法

1、在凸条的分界处引入几根平纹组织的纱线。

2、在凸条中间引入几根较粗原料的芯线。

纵凸条:

Rj=Rj重平+平纹线+芯线Rw=2Rw固

[例]以以6/6经重平为基础,2/1↖斜纹为固接组织,在凸条的分界处引入几根平纹组织的纱线,在凸条中间引入几根较粗原料的芯线。

排列比为1;1,作出纵凸条组织图。

解:

Rj=Rj重平+平纹线+芯线=20Rw=2Rw固=6

[注意事项]

1、在组织图上标明凸条、芯线和平纹线所在位置。

2、背面有纬浮长的地方,芯线需提升,以不与纬纱交织。

3、芯线可用较粗、较差原料,并另卷一织轴。

七、上机

1、穿综:

(1)纵凸条:

以平纹、凸条、芯线的次序穿综。

(2)横凸条:

顺穿。

2、穿筘;

纵凸条:

将一凸条的经纱穿入整数筘齿。

第六节平纹地小提花组织及其织物

一、小提花组织的绘制方法及注意事项

1、按品种的经、纬密度选择相映的意匠纸,以使绘制出的花纹不会失真。

2、设计并选择适当的花、地组织:

小花纹组织多为单层组织,有时也为重组织。

花、地组织必须为不同的组织,并安排好花、地之间的间距。

3、使用的综片数不超过16片。

4、起花部分的组,其浮长线不宜过长。

棉、毛织物3—5个组织点;丝织物7—9个组织点。

5、织物的经、纬密度应与一般的平纹组织织物接近。

6、一个完全组织纬纱循环数一般不超过200纬,否则会因纹帘过长而造成安装和织造的困难。

7、在单织轴织造的情况下,各根经纱的交织次数差异不宜过大。

二、上机和应用

小提花织物在棉织和丝织中应用较广。

多用多臂织机织造。

本课课题

(章、节)

第四章联合组织及其织物

第七节:

色纱与组织的配合

1、了解色纱排列、织物组织与织物外观三者之间的关系。

2、根据织物组织和色纱排列,作出配色花纹。

3、根据配色花纹和色纱排列,作出可能的组织图。

4、培养学生对织物的综合设计能力。

重点

难点

重点:

织物组织、色纱排列与配色花纹三者间的相互关系。

难点:

1、配色模纹辅助图的绘作;

2、根据配色模纹辅助图,绘作可能的组织图。

(难点在于将组织图找全)

教具

配色模纹模型3件、机织布样3块、小样机布样3块、织物CAD小样3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次课内容,引入新课。

(约3分钟)

二、讲授新课:

(一)配色模纹的意义和组成。

(约5分钟)

(二)配色模纹图的绘作。

1、根据织物组织和色纱排列,作出配色花纹。

(约12分钟)

2、根据配色花纹和色纱排列,作出可能的组织图。

(约18分钟)

三、总结本次课内容,并布置作业(约2分钟)

作业布置

1、以2/2↗斜纹为基础,经纬纱排列比均为2A2B,试画出该织物的配色模纹图。

2、以3/3↗斜纹为基础,经纬纱排列比均为1A1B1C,试画出该织物的配色模纹图。

3、某纺织厂欲生产3/3↗色织物,经纱排列为1白1蓝1红,纬纱排列为1红1蓝1白,试画出该织物的配色模纹图。

4、分析所给织物并画出配色模纹图,还有哪些织物组织采用同样的色纱排列可得出同样的花纹?

[复习旧课]

前面我们介绍了联合组织中的条格组织、透孔组织、蜂巢组织、凸条组织等,对它们的组织及织物外观风格进行了分析,但没有涉及到它们的配色。

[出示教具]机织布样3块

许多织物的外观是通过纱线的配色表现出来的。

配色对织物风格的影响较大,我们通常对服装和面料所说的“远看颜色近看花”就是这个道理。

[提出问题]织物的花纹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回答后总结]可通过印花、织花、刺绣、手绘等手段获得花纹织物,其中织花图案具有花纹清晰、经久耐用的特点,是目前纺织品中应用日益广泛的高档织物。

[新课内容和教法]

第七节色纱和组织的配合

[出示教具]平纹配色花纹模型1和模型2

平纹是最简单的织物组织。

提起平纹,人们会很快联想到平布——色彩单一、缺少变化。

两个模型的组织都是平纹,但由于经纱和纬纱采用了不同的色彩排列,形成了不同的花纹,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受。

这说明色纱排列会影响到织物的花纹。

[引入新课]

本次课讲授织物组织、色纱排列和织物花纹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配色模纹的意义和组成[板书]

1、意义:

把织物组织与纱线的颜色结合起来,在织物表面由不同颜色所构成的花纹,称为配色模纹。

[板书]

[强调]此花纹并非采用印花手段所产生,而是通过色经和色纬的相互交织而产生的。

2、配色模纹图的组成:

[板书]

其中:

Ⅰ——织物组织Ⅱ——纬纱排列顺序

Ⅲ——经纱排列顺序Ⅳ——配色花纹

配色花纹循环等于组织循环与色纱循环的最小公倍数。

二、配色模纹图的绘作[重点][板书]

(一)已知组织图和色纱排列,求作配色花纹:

[板书]

1、配色花纹的绘作方法:

[板书]

[提出问题]织物中的经、纬组织点的显色与经、纬纱颜色的关系如何?

(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粉笔演示)

[学生回答后总结]

在相应经纱的纵行内的经组织点处涂绘经纱的颜色,在相应纬纱的横行内的纬组织点处涂绘纬纱的颜色。

[例1]以平纹为基础,经、纬纱的排列顺序均为1黑1白,作出配色模纹图。

[小结]欲形成纵条纹,经纱可沉于同色纬纱下,但必须浮于异色纬纱上。

[巩固练习]将上例中的经纱排列改为1白1黑,织物组织不变,作出配色模纹图。

[思考]欲形成横条纹,经纱和纬纱应如何配置?

[小结]

以上两例说明:

同种织物组织,若色纱排列不同,则织物的外观花纹不同。

(具有唯一性)

2、常用的配色花纹种类:

[板书]

(1)条纹花纹:

见P98—101例1、例2;

(2)梯形花纹:

见挂图;

(3)小花纹:

见书例;

(4)格子花纹:

由纵条纹和横条纹组成。

见配色模型1。

[织物CAD演示]将以上两例进行配色,观察织物的整体显示。

[出示教具]学生小样机实验布样3块。

(组织均为蜂巢组织,但由于配色不同,织物的外观风格不同)

(二)已知色纱排列和配色花纹,求作可能的组织图:

[板书]

在实际生产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如何根据市场需求(如流行花纹等)来合理选择织物组织,从而尽快调整织物品种,使产品具有更大的竞争力。

1、配色模纹辅助图的绘作:

是作组织图的依据。

[难点1][板书]

(1)确定经组织点,并用涂色或用“×”表示。

[板书]

在A经与B纬相交呈A色处,或B经与A纬相交呈B色处。

(2)确定纬组织点,并用空白表示。

[板书]

在A经与B纬相交呈B色处,或B经与A纬相交呈A色处。

(3)既可是经组织点,也可是纬组织点,并用“·”表示。

[板书]

在A经与A纬相交呈A色处,或B经与B纬相交呈B色处。

[注意]配色模纹辅助图是求作组织图的基础,应逐点确定以保证组织图的正确。

2、根据配色模纹辅助图,绘作可能的组织图。

[难点2][板书]

(1)先假定“·”全部为经组织点或全部为纬组织点,画出组织图。

(2)再假定“·”中一部分为经组织点,另一部分为纬组织点,画出其余可能的组织图。

(以可写出组织表达式为依据)。

[例2]如图为配色花纹,经、纬纱的排列均为1白2黑1白,画出所有可能的组织图。

配色模纹辅助图为:

可能的组织图有:

3/1↖斜纹1/3↗斜纹平纹2/2方平

[出示教具]配色模型2和模型3

[小结]不同的织物组织,采用相同的色纱排列,则可能在织物表面形成相同的花纹。

(织物组织不具有唯一性)

[织物CAD演示]已知织物组织分别为平纹和2/2方平,经纱和纬纱的排列均为1白2黑1白,观察织物的外观,并试衣。

[出示教具]学生织物CAD设计小样。

[总结]

本次课讲授了织物组织、色纱排列和织物花纹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介绍了如何根据组织图、色纱排列求作配色花纹以及根据配色花纹、色纱排列求作可能的组织图。

这在生产中有实际应用意义。

它能帮助我们及时调整织物品种,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

随着纺织工业的发展,新品种、新花色不断得到开发。

国内无梭织机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新型纺织原料的发展给新品种的开发和生产提供了技术保证。

作为未来的纺织品设计人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很重要——思路开阔、思想敏锐、知识面广、善于从流行的织物品种中发现有发展前途的新品种。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面向企业第一线的、既有理论更善实践的实用型高级人才为目标,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实验三配色模纹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