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的衔接与合作.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30887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教育的衔接与合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前教育的衔接与合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前教育的衔接与合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前教育的衔接与合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前教育的衔接与合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学前教育的衔接与合作.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学前教育的衔接与合作.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学前教育的衔接与合作.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学前教育的衔接与合作.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学前教育的衔接与合作.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学前教育的衔接与合作.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学前教育的衔接与合作.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教育的衔接与合作.docx

《学前教育的衔接与合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教育的衔接与合作.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前教育的衔接与合作.docx

学前教育的衔接与合作

学前教育的衔接与合作

【教学目标】

1.理解家园合作的意义、态度与原则,掌握家园合作的内容、方法

2.了解与家长沟通和交流的基本方法

3.理解幼小衔接的意义、原则、指导思想,掌握幼小衔接工作的内容

4.了解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意义与方式

【教学重点】

1.理解和掌握家园合作的内容、方法

2.掌握幼小衔接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幼小衔接工作中问题的初步能力

【教学课时】6课时

教育学上所讲的“衔接”是指相邻教育阶段、不同教育机构之间的“连接”,为幼儿从一个环境顺利过渡到另一个环境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一节幼儿园与家庭的衔接与合作

一、家园衔接与合作的意义

1.帮助幼儿适应环境的变化,解决幼儿入园适应中的常见问题。

(幼儿入园适应角度)

入园适应是指幼儿对幼儿园环境与生活的逐渐习惯化过程,其常见问题:

(1)分离焦虑。

指婴幼儿与母亲或照顾他(她)的熟悉的人分离时面对陌生的环境而产生的紧张情绪和不安的行为。

(2)不适应集体生活。

幼儿需要学习在集体中如何生活,但是幼儿从家庭到幼儿园,不适应集体生活,表现为生活能力差,不会自己吃饭,午睡要人陪,不懂大小便要上厕所,不会和小朋友一起友好相处,争抢玩具,不让他人玩等。

2.形成教育合力,为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幼儿发展角度)

3.为幼儿园教育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

(幼儿园角度)

4.帮助密切亲子关系,更好指导家庭教育。

(家长角度)

二、家园合作的态度与原则

家园之间相互合作、密切配合才能有效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在具体实践中,仍会出现一些不和谐音符。

以幼儿园环境创设为例,有的家长积极响应教师号召,热情提供众多材料,主动参与创设活动,而有的家长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或应付或不予理睬,甚至还会发牢骚。

有时还会因此导致家长教师的关系紧张。

引起相互之间的不满,影响了家园合作进一步发展。

案例一:

王老师需要大量的废旧材料进行环境布置,列举了诸如瓶瓶罐罐、纸盒、碎布等材料目录,发动家长一起帮助收集,几天过去了,响应的人很少,即使带来的材料也有许多不符合要求,王老师正慨叹:

“现在的家长工作真难做呀!

”却听到有家长抱怨:

“幼儿园也真是的,舍不得花钱,让我们找这些破烂,既不美观又不卫生。

不是瞎折腾吗?

反思:

幼儿园与家庭是合作伙伴关系,强调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平等性,教师不可以权威自居。

(一)家园合作的态度:

把家长看作平等的合作伙伴

把家长看作平等的合作伙伴,必须尊重家长作为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必须尊重家长的人格尊严。

教师不能只知道给家长布置“任务”,而应尊重家长、主动激发家长参与的热情。

案例中的家长不清楚教师需要废旧材料的目的,对废旧材料的开发利用及其意义价值缺乏直观的感受和有效的认识,对利用废旧物品布置环境是否安全、卫生心存顾虑,故而响应的人很少,加上王老师对所需材料的数量、形状、大小等没有具体规定,因而家长带来的材料大多不符合要求。

(二)家园合作的基本原则

1.尊重

尊重家长作为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人格尊严,不能把自己看作“专业工作者”,不能居高临下地仅仅把家长当作教育对象和教师工作的助手。

这点在家园合作的态度中已提及。

如何体现尊重呢?

先看案例二。

案例二:

主题活动“水果”开始了,活动室的柜子上摆满了家长带来的苹果、香蕉、西瓜,还有家长从超市买来的火龙果、榴莲等本地不常见的水果,一进门就闻到一股甜甜的果香,过了两天活动结束了,有的水果腐烂了,有的干瘪了,被扔进了垃圾桶。

东东奶奶见了心疼地说:

“都是花钱买的,浪费了多可惜!

”再后来柜子上空空如也。

被收拾得干干净净,水果不见了,有家长疑惑了:

那么多水果。

该不是老师吃了吧?

反思:

大多数的家长碍于面子一般不会向教师当面提意见,但是家长脑中有一个个问号:

我们配合支持提供的材料是如何使用的?

使用了多少?

孩子们在活动中得到什么?

获得哪些发展?

剩余的材料哪去了?

由于教师对一些细节关注不够,反馈不及时,使得一些家长感觉自己的劳动成果得不到肯定与尊重,于是在背后议论纷纷,引起对教师的猜忌误解。

尊重家长,教师要和家长共同探讨幼儿教育的方法和内容,分享观点与经验,而不是仅仅告诉家长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

尊重家长,教师也可以在幼儿园的教育工作的计划与活动内容安排上,听取家长的意见,允许和欢迎家长进入幼儿园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参与和评价幼儿园教育工作。

2.责任分担

案例三:

幼儿园要开展主题活动“香香的蔬菜”,通知家长带各种蔬菜到班级让孩子们认识。

于是家长拎来了青菜、菠菜、芹菜、韭菜……活动室俨然成了一个小菜场。

过了一周。

换了主题,要求每人带一个蛋。

紧接着幼儿园对外开放,又让带花花草草、小鱼、小乌龟什么的,一时间活动室里摆得满满的。

再后来是主题“我们的祖国”,家长们又接到通知:

每人必须带一些有关祖国各地风土人情的特产、照片……家长们私下嘀咕:

“今天带这明天带那,干脆把我们家搬到幼儿园好了!

案例四:

放学了,君君的爷爷拿着陈老师发的一张小纸条直犯愁:

到哪儿去找轮胎呢?

原来幼儿园要开展自制晨间游戏器具比赛,陈老师请家长带各式废旧的轮胎到班级。

君君在一旁直嚷嚷:

“老师说了,必须完成任务!

”爷爷也没辙。

第二天,君君爷爷将历经波折。

辛辛苦苦找到的几个轮胎运到了幼儿园,累得满头是汗。

陈老师见了君君爷爷点点头说:

“谢谢了,放那吧。

”就转身忙自己的事去了。

君君爷爷心想:

为了完成任务可把我这老头累坏了,这么不冷不热的,架子倒不小。

而没有找到轮胎的幼儿则挨了老师的训:

“让你们带材料你们不带。

好。

玩具做好了你们甭想玩!

”结果招来一些急性子的家长非要和陈老师理论,陈老师又气又恼。

反思:

教师对材料的收集利用缺少科学合理的计划和安排。

造成材料的堆砌、重复、浪费,频繁地给家长下达“任务”,把任务转嫁给家长,增加了家长的负担,缺乏责任分担意识,致使家长产生抵触情绪。

教师如果不充分考虑家长的职业、年龄、文化等差异,需要家长配合提供材料时“一刀切”,将导致有的家长勉为其难。

对未能完成任务的幼儿家长,教师不恰当的反馈方式引起了矛盾。

对努力付出的家长教师未能真诚道谢。

不够热情周到的举动使得家长备感失落,继而心生不满。

争取家长的合作与支持,要以家长自愿为前提,不能采取摊派、让幼儿传达幼儿园的要求等方式,来硬性要求家长的支持与合作。

活动前教师应细心计划,统筹考虑,避免全班一窝蜂都带同样的材料,造成重复和浪费。

可事先列出主题活动所需材料。

注明数量形状大小,请家长根据自家实际情况有选择地提供,不搞“一刀切”。

其实,幼儿园和家庭在幼儿的教育问题上负有共同的责任。

特别是当幼儿在幼儿园发生的问题,虽然有来自家庭生活和教育的影响,但是幼儿园应该负主要责任,因为毕竟幼儿在白天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幼儿园。

教师可以要求家长配合工作,但是不能向家长“告状”,“告状”是推诿责任的表现。

3.互惠

家园合作,不能仅仅把家长当作利用的对象,尤其是财力、物力、人力的利用对象,要体现互惠的原则,要让家长通过参与幼儿园活动,实际体验到这种参与对幼儿、对家庭生活的好处,体验到幼儿园对自己的尊重。

家长之所以愿意与幼儿园合作,着眼点都是一致的“为了孩子的发展”。

因此教师应有效利用家长提供的材料,让家长看到孩子的成长进步,及时分享孩子成长的快乐;如案例二中,由于有了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品种多样的水果使得小班孩子们对水果的兴趣和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她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许多有趣的活动,看、闻、摸、洗、尝、榨果汁、做水果拼盘、水果沙拉,满足了孩子们动手动脑、主动探索的愿望。

教师可将孩子们的活动过程记录下来,以视频、照片的形式展示,让孩子们把自己的作品带回家让家人欣赏,把孩子们在活动中的精彩瞬间存入孩子的“成长档案”,邀请家长来园参加亲子活动、开放活动。

切身感受到教师的良苦用心与心灵手巧,受到启发,在家中延续开展相关游戏、操作活动,这时的家长就不再是一名旁观者。

活动结束后,有纪念意义的如照片、旅游纪念品、艺术品等。

要如数退还给家长。

剩余的材料不宜保存的,如新鲜的水果、鸡蛋等,方便的情况下请家长带回,如果在班级中集体使用了的活动材料要将使用情况向家长具体说明,使家长心中有数。

易保存的要妥善保管,避免损坏、乱扔、乱放,需要时随时方便取用,使材料的效益发挥到最大。

三、家园合作的内容

1.鼓励引导家长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幼儿园管理与教育,同心协力培养幼儿

家长直接参与指家长参与到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如共同商议教育计划、参与课程设置、加入幼儿活动、深入具体教育环节与教师联手配合(共同组织或分工合作)、被邀请主持一些教育活动、幼儿园教育质量的评价工作等。

家长间接参与为幼儿园提供人力、物力支持,或将有关意见反映给幼儿园和教师,如家长会、家长联系簿等,而自己不参与幼儿园教育各层次的决策和活动。

2.幼儿园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的方法也一般比较简单、盲目,过分溺爱、娇惯孩子的现象十分普遍。

因此,强化家长其“不仅是养育者,也是教育者”的意识,改善家长的教育行为、教育方法、优化家庭环境,贯彻《规程》的要求,“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是幼儿园的重要任务。

四、家园合作的方法

(一)家长直接参与方面

1.家长开放日——定期让家长来园参观或和幼儿一起活动,如运动会、生日会。

2.“家长老师”制度——“家长老师”不定期来园和教师一起组织活动。

3.亲子活动——家长来园与自己的孩子一起参加各种活动及游戏。

4.家长沙龙——以家长为主体,家长针对幼儿教育的案例,充分表达观点,充分交流。

(二)家长间接参与方面

1.个别方式的家园联系

家访——多在开学时进行,教师上门了解幼儿与家庭的情况,提升教育针对性。

家园联系簿——一种日常性家长工作形式,优点是能双向沟通,有连续性,可保存。

个别谈话——也是家园沟通的渠道,如利用家长接送幼儿之机交流情况。

2.集体方式的家园联系

家长专栏——设立“家园之窗”、“家教须知”、“幼儿园一周活动(或食谱)”等专栏,供家长了解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知识等。

家长委员会——由家长民主推选产生,参与和协助幼儿园工作,反映家长的意见和要求。

家长座谈会——向家长汇报幼儿园工作,反映幼儿情况,发动家长配合幼儿园工作。

家长学校——由幼儿园请专家或专业教师定期就某个主题开展讲座、报告会等,有目的、有系统、有针对性的向家长宣传教育知识,帮助树立正确教育观。

五、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方式与技巧

沟通是合作的基础。

家园之间的沟通有多种方式,常见的有:

(1)家访;

(2)通讯联系,包括家园联系手册、便条、书信、电话、期终报告单等;(3)家长园地或教育橱窗;(4)班级访问、座谈;(5)个别交谈等。

教师在与家长的沟通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了解家长的基本情况。

如年龄、职业、学历、家庭关系、工作单位、居住地点、特长、爱好等,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联系和工作。

2.主动、耐心与家长联系和沟通。

教师应主动向家长提供幼儿在幼儿园的各种情况,主动了解幼儿在家里的各种情况,主动征求家长对自己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在活动开展前,教师应主动向家长介绍活动的目标、意图、内容,争取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参与。

如案例一中的教师可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开设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让家长了解环境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有效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价值,理解利用废旧材料的意义。

如果是书面形式交流,则要注意文字简洁、表述清楚、语气亲切,忌罗嗦、生硬,不要让家长看得头昏脑胀也不明白个所以然。

对年龄大的爷爷奶奶辈的家长和不理解、不愿配合的家长更要耐心对待,慢慢帮助家长转变观念。

3.相互信任,实事求是

不可一味说幼儿如何好,怕家长听了自己孩子的缺点不高兴;也不可只对家长说幼儿这样那样的缺点,让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尽是毛病或觉得教师对自己的孩子有偏见。

应先肯定幼儿的优点,然后具体地、有针对性地而不是笼统地指出幼儿的不足,以便家长与教师能共同配合,一起来帮助幼儿的成长。

同时,当家长对你工作支持时,要善于表达感谢。

如上述案例中,家长根据你的要求积极提供材料,这表达着家长支持配合的一份心意,教师一定要珍惜、善待这份心意,并及时将自己的真诚感谢之心反馈给家长。

如利用接送的时间当面致谢,利用“家校通”“家长会”感谢家长的支持帮助,让孩子的赞扬、老师的肯定成为激发家长热情的催化剂,忌用简单粗暴的批评方式伤害未能及时配合的家长和幼儿,要提供机会让一些家长在可能的情况下为幼儿园、为孩子们尽心、出力,当家长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教师与家长的心灵自然就贴近了。

4.掌握与家长交谈的技巧

在和家长的交谈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沟通技巧方面的问题:

(1)身体姿势;

(2)空间距离;(3)视线交流;(4)积极倾听;(5)注意提问的技巧。

第二节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一、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必要性

(一)幼儿发展的外部条件的突变

幼儿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幼儿生活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发生了突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小学作为新的更高一级的教育阶段,对儿童提出了一整套与幼儿园相比更高、更严格得多的教育要求;二是小学作为系统学习的教育场所,其教育环境与幼儿园存在较大差异。

幼儿园

小学

性质

非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

主导活动

游戏

上课

生活节奏

生活管理

宽松

不带强制性

非常严格

带有强制性

师生关系

个别接触多,关系密切

个别接触少,关系非密切

学习内容

学习时间

启蒙

系统学习

环境布置

环境选择

生动活泼

自由选择多

严肃

自由选择少

要求

期望

宽松

严格

表1:

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特点的比较

(二)幼儿对外部条件突变的不适应

在没有足够准备的情况下,初入小学的幼儿对小学新的教育要求和环境,普遍表现出不适应。

这种不适应主要概括为两个方面:

1.社会适应困难

(1)对完成学习任务的要求不适应

(2)对严格而又繁多的纪律约束不适应

(3)对缺乏关怀和照顾不适应(4)对新的人际关系不适应

2.学习适应困难

(1)缺乏必要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

(2)任务意识和规则意识不足

二、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的指导思想

(一)长期性而非突破性

从时间上看,要把幼小衔接工作贯穿于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阶段而不仅仅是大班后期。

在幼小衔接中,“突击性衔接”问题还是很明显的,很多家长认为从大班后期才开始幼小衔接工作。

(二)整体性而非单项性

从内容上看,幼小衔接工作要涉及幼儿发展的各个方面而不仅仅是知识准备;在人员上要包括幼儿园全体人员、家长及有关成人而不仅仅是大班老师。

对小学来讲,也不能仅仅把子衔接工作看成是幼儿园的事情。

幼小衔接中,偏重“智”的倾向比较严重。

有的教师一谈到衔接,马上就想到让幼儿认汉字,学拼音,做算述题,而对于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全面准备重视不够。

研究表明:

健康的身体,积极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充足的自信心与自我控制能力,稳定的情绪,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独立性等,对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是至关重要的。

幼儿入学适应困难不仅仅是在“智”的方面,更多的是由于身体、态度、习惯、意志、人际关系、交际能力、独立自理能力等方面的准备不足而造成的。

另外,幼小衔接中,幼儿园较为重视衔接工作,而小学较为忽视衔接责任,使得陡峭衔接严重。

有时也存在幼儿园与家长各自为政,分别进行着各自的衔接工作的问题。

(三)培养入学的适应性而非小学化

从方式上看,幼小衔接工作中的另一误区就是小学化倾向严重。

有些教师认为,幼小衔接工作就是提前用小学的教育方式对待幼儿,让幼儿园像小学,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提前让幼儿学习小学的教材。

如提前学习汉语拼音、书写汉字。

提前学习小学的数学知识等。

由于教育内容背离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不能或不甚了解,因此学习中只能较多地使用机械记忆和死记硬背的方法,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

二是用小学教育的组织形式与方法对待幼儿。

如用小学式的上课取代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在管理方式上也完全小学化,如要求幼儿上课手背后面,长时间不许动,更不许随便上厕所、喝水;还有的教师给幼儿布置许多家庭作业,作业做不好还要受批评、惩罚等等。

这些做法,严重违背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是造成幼儿怕学、厌学,养成不良学习习惯的重要原因。

幼小衔接工作的重点应当放在培养幼儿的入学适应性上。

教师要针对该时期幼儿的特点及实际情况,着重培养幼儿适应新环境的各种素质,帮助幼儿顺利完成幼小过渡,而不是把小学的一套简单的下放到幼儿园。

三、幼小衔接的内容

幼小衔接的工作应该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在整个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如何促使幼儿在体、智、德、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也就是教师平时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如何做好工作;二是对大班幼儿如何做好有针对性的专门的教育工作。

(一)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性,特别是主动性、独立性、人际交往能力、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等,不仅关系着幼儿入学后的生活质量,也关系着他们在小学的学习质量,是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

(二)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看书的习惯、做事认真的习惯、集中注意力听讲的习惯、保持文具和书本整洁的习惯等。

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主要是认知兴趣、学习积极性、意志、自信心等

(三)开展适应小学的教育活动

1.向幼儿讲述有关小学和小学生学习生活的情况。

2.组织幼儿参观小学。

通过幼儿参观小学的环境,了解小学生丰富的生活,使他们对小学学习产生向往。

如好多孩子因为喜欢小学的大操场而喜欢小学。

3.适应性教育——读写算;在教育中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如阅读、课前准备、坐姿等。

4.在课程中渗透入学教育意识。

如语言活动“时间像飞鸟”;美术——我心目中的小学、个性签名、文具总动员等。

5.进行毕业离园教育。

如隆重举行毕业典礼、毕业晚会、拍毕业照等。

6.充分的物质准备。

如双肩包、铅笔袋、中华铅笔、多样的卷笔刀、方形的橡皮、喝水杯、给孩子布置一个固定的、安静的区域,让他看书做功课。

四、幼小衔接工作的原则

1.长期准备与大班准备相结合2.全面性与针对性相结合

3.避免以上课代替游戏

第三节幼儿园与社区的衔接与合作

社区教育起源于丹麦,真正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美国,当时300万美国退役军人进入新建的社区学习,军人家属参加工作人数增多,儿童的看护问题出现,社区教育逐渐兴起。

最初是成人教育形式的社区教育。

一、社区幼儿教育的意义

1.优化幼儿的生活环境

2.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

3.为家长提供多种类型的服务

(1)开办社区托儿所。

(2)为家长提供多种家庭教育服务。

二、幼儿园与社区的合作

(一)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意义

1.利用社区资源,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

2.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优化社区生活环境

(二)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方式

1.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开展幼儿园与社区的合作

2.与社区资源共享,发展以幼儿园为核心的社区幼儿教育

如节假日向社区开放幼儿园,供社区的幼儿利用园内的设施;举办幼儿教育讲座提高社区成员的教育水平;辅导社区内的幼儿教育活动;协助社区开展各种教育活动等等。

3.通过家庭,推动幼儿园与社区合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