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全册重点知识中考复习汇编精华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31456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全册重点知识中考复习汇编精华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八年级历史全册重点知识中考复习汇编精华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八年级历史全册重点知识中考复习汇编精华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八年级历史全册重点知识中考复习汇编精华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八年级历史全册重点知识中考复习汇编精华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八年级历史全册重点知识中考复习汇编精华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八年级历史全册重点知识中考复习汇编精华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八年级历史全册重点知识中考复习汇编精华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八年级历史全册重点知识中考复习汇编精华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八年级历史全册重点知识中考复习汇编精华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八年级历史全册重点知识中考复习汇编精华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八年级历史全册重点知识中考复习汇编精华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八年级历史全册重点知识中考复习汇编精华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八年级历史全册重点知识中考复习汇编精华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八年级历史全册重点知识中考复习汇编精华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八年级历史全册重点知识中考复习汇编精华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八年级历史全册重点知识中考复习汇编精华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八年级历史全册重点知识中考复习汇编精华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八年级历史全册重点知识中考复习汇编精华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八年级历史全册重点知识中考复习汇编精华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历史全册重点知识中考复习汇编精华版.docx

《八年级历史全册重点知识中考复习汇编精华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历史全册重点知识中考复习汇编精华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历史全册重点知识中考复习汇编精华版.docx

八年级历史全册重点知识中考复习汇编精华版

2022年八年级历史全册重点知识中考复习汇编(精华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中考说明

第1课鸦片战争

1、林则徐虎门销烟:

时间:

1839年6月地点:

广州的虎门领导人:

林则徐

2、中英《南京条约》:

签订时间:

1842年

内容: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3、鸦片战争的影响:

①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行

1、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能辨认圆明园遗址的图片P7)

时间:

1860年侵略者:

英法地点:

北京

2、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时间: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或第二次鸦片战争时

期、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

总面积:

共割占了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3、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时间:

1851年领导人:

洪秀全。

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

太平军击毙洋枪队首领华尔。

第3课收复新疆

1、左宗棠收复新疆:

时间:

1876年—1878年领导人:

左宗棠结果:

取得成功

2、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1、黄海大战中的邓世昌:

1894年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壮烈牺牲

2、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

主要内容:

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③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④增辟通商口岸;

影响:

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间:

1900年,直接原因:

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

侵略者:

英、美、法、俄、日、德、意、奥八国直接结果:

1900年8月攻占北京。

2、《辛丑条约》:

签订时间:

1901年

主要内容:

①清政府赔款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

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典型反映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③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危害:

①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的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②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③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①《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6课洋务运动

1、洋务运动创办的军事工业:

最早的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最大的军工企业—江南制造总局、远东最大的造船厂—福州船政局

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

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2、洋务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性质:

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主观目的:

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作用:

①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②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③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第7课戊戌变法

1、百日维新:

时间:

1898年6月—9月。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①改革政府机构,裁汰冗官,任用维新人士;②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③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④创办报刊,开放言论;⑤训练新式军队。

2、戊戌变法:

①性质: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②特点:

封建统

治者自上而下的推行③目的: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④作用(影响):

起到资产阶级思想启蒙的作用,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

第8课辛亥革命

1、中国同盟会:

建立的时间:

1905年地点:

东京领导人:

孙中山

2、三民主义:

内容:

民族主义,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解除民族压迫;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国政府;民生主义,通过改革土地制度,解脱劳动者的贫困,做到“家给人足”。

三民主义地位(作用):

是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分析:

民族主义是基础和前提;民权主义(即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核心;民生主义是最终目标。

3、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首义):

武昌起义的时间:

1911年10月10日结果:

胜利

4、中华民国建立的时间:

1912年元旦。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

5、辛亥革命意义(性质和作用):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

作用(功绩):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民国(最大、最主要的贡献)。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思想作用)。

第9课新文化运

1、主要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能辨认P41他们的头像)

2、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地位和作用):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性质、地位),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作用)。

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

成立

1、五四爱国运动

时间:

1919年5月4日首发地点:

北京运动中心转移:

北京——上海

中心转移后的主力军:

工人阶级

结果:

取得了初步胜利:

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意义:

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性质)。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中共一大的召开

时间:

1921年7月。

地点:

上海。

代表:

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见P48图片)

党的纲领:

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党的中心任务:

是领导工人运动。

党的领导机构:

中央局,中央局的第一任书记是陈独秀

3、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

①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②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③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理解:

新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新的利益代表:

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新的前途:

社会主义;新的革命道路:

新民主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

第11课北伐战争

1、黄埔军校的建立:

建立时间:

1924年,地点:

广州黄埔,创办者:

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

领导人:

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作用:

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2、北伐战争

开始时间:

1926年组织者:

广东国民政府。

目的:

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北伐对象: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主要战场:

湖北、湖南。

主要将领:

叶挺第四军独立团。

胜利进军的表现:

从珠江流域推进到长江流域

结果:

因为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失败(取得了很大成果但最终失败)。

3、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建立者:

蒋介石政权性质: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南昌起义:

①时间:

1927年8月1日;地点:

江西南昌;②领导人:

周恩来、贺龙、朱德等;③意义:

是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①时间:

1927年9月;②建立者:

毛泽东;③地位: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④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理解:

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根据中国国情,走出一条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3、井冈山会师: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湘南的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由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1、长征的开始: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党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长征。

2、遵义会议:

①时间:

1935年1月;②内容:

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③意义:

重新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的胜利:

①三大主力会师时间、地点: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②长征胜利的意义: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③长征的精神:

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团结友爱,顾全大局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不怕吃苦,不畏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等。

④长征胜利原因: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红军的英勇善战,人民的支持等。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1、九一八事变:

时间:

1931年9月18日地点:

沈阳事变制造者:

日本侵略者

结果:

东北三省沦亡。

影响:

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2、西安事变:

时间:

1936年12月12日。

人物:

张学良、杨虎城。

结果:

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1、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时间:

1937年7月7日地点:

北平发动者:

日本侵略者。

影响:

七七事变标志着全国性抗战的开始,也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2、南京大屠杀:

时间:

1937年12月13日开始,持续了六周,屠杀了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对南京大屠杀的认识:

①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对中国而言,中国人民不应忘记,对日本而言,不容否认和篡改。

②今天的态度: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反对战争,珍爱和平。

第16课血肉筑长城

1、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

台儿庄战役:

时间:

1938年春指挥官:

李宗仁意义:

国民政府取得的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百团大战时间:

1940年作战区域:

华北地区指挥官:

彭德怀

百团大战的地位:

是抗战中中国军队(八路军)主动出击日军最大规模的战役。

2、中共七大:

召开时间:

1945年4月地点:

陕西延安

地位和意义:

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

的光明前途(民主革命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4、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①抗战的胜利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战争取得的完全胜利。

②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③促成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和团结④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代价也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17课内战烽火

1、重庆谈判:

①时间:

194

5年8月②双方代表:

毛泽东与蒋介石。

③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目的:

为了进一部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军事上),也为了欺骗人民(政治上)。

④结果:

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2、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时间:

1947年领导人:

刘伯承、邓小平地区:

大别山根据地。

意义: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

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1、三大战役:

(1948年9月—1949年1月)

①辽

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②淮海战役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③平津战役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三大战役的影响:

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2、渡江战役:

南京解放的时间:

1949年4月23日。

意义:

南京解放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垮台,也标志着蒋家王朝的覆灭。

第19课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1、状元实业家张謇:

口号:

“实业救国”张謇创办的企业:

大生纱厂

2、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①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第一个阶段:

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萌芽

第二个阶段:

辛亥革命后到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春天和“黄金时代”

第三个阶段:

一战后——再度受挫。

第四个阶段:

抗战胜利后——凋谢、萎缩

②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

一、总体上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企业规模小、资金少、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低。

二、分布不平衡。

行业分布不平衡:

重工业涉及很少,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如纺织、面粉和制盐业等;地区分布不平衡,沿江沿海一些城市的民族工商业发展较快,而广大的内地则非常薄弱。

③近代民族工业落后的原因:

因为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夹缝中图生存,求发展,所以很落后。

④近代民族工业出现“黄金时代”(一战期间)的原因:

A内部原因:

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级受到了鼓舞。

B外部原因:

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主要原因)。

第20课近代社会生活

1、交通变化:

19世纪初,西方发明了轮船、火车。

后来(鸦片战争后)轮船、火车传到中国;19世纪70年代以后,电报传到中国;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照相、电影也传入中国。

2、《申报》、商务印书馆

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最著名的报纸。

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3、社会习俗的变化: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习俗,颁布了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禁止缠足等法令,社会习俗得以改变。

第21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一)

1、詹天佑、侯德榜及其代表性的成就

①1909年,詹天佑担任总工程师的京张铁路全线通车,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②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他的制碱法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

2、魏源和严复的主要思想

①魏源是地主阶级进步思想家,他编写的《海国图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较详细介绍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著作,此书的主要思想(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影响了洋务运动。

②严复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他在译著《天演论》中,阐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步观点,对于启发当时的中国知识界探索西方先进的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打击了封建制度。

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二)

1、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与科举制度的废除

①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京师大学堂是今北京大学的前身。

②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制,历时1300多年的科举制终结。

2、文学艺术成就:

①鲁迅《狂人日记》、《孔乙己》;②徐悲鸿《愚公移山》;

③聂耳《义勇军进行曲》;④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中考说明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筹备新中国成立的会议——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届政协):

会议选举的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毛泽东;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规定了国旗:

五星红旗;国歌:

《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首都:

北平改为北京作都城。

在天安门广场建人民英雄纪念碑。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

1949、10、1,标志:

开国大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国内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国际意义:

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2、西藏和平解放:

(1)解放的时间:

1951年

(2)西藏获得和平解放的意义:

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2课最可爱的人

(中国人民志愿军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黄继光、邱少云:

抗美援朝时

期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杰出的代表。

(1)黄继光:

在上甘岭战役中,他用身躯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掩护战友夺回阵地,自己壮烈牺牲。

(2)邱少云:

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他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

他们的精神:

革命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第3课土地改革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①颁布的时间:

1950年

②内容:

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分析:

土地所有制的性质没有改变,仍是土地私有制,但本质上发生了变化,封建土地剥削制度不存在了。

2、土地改革的意义:

①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②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③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④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

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分析: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点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2、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颁布时间:

1954年

(2)颁布机构:

一届人大

(3)内容:

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分析:

由此看出宪法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意义或评价:

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5课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

是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完成时间:

1956年底

(2)三大改造的实质:

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

社会主义公有制或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分析:

是所有制的转变)

(3)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

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出现的时期:

20世纪50年代末期(1958年)

(2)评价: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的严重失误。

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先进人物:

王进喜:

石油工人,“铁人”称号,工人代表;

邓稼先:

“两弹元勋”,科学家的代表;

焦裕禄:

在河南兰考县治理风沙、盐碱,是党的好干部代表。

第7课“文化大革命

”的十年

1、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很快出现了全国大动乱局面。

2、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

(1)林彪反革命集团覆灭的时间:

1971年9月13日(九一三事件)

(2)江青反革命集团(即四人帮)被粉碎的时间:

1976年10月。

(3)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

江青反革命集团(“四人帮”)被粉碎。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召开的思想基础: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召开的时间:

1978年底

(3)主要内容:

A、思想路线:

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政治路线:

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

决策;C、组织路线:

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4)意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1)“文化大革命”中,民主与法制遭受严重破坏。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

为刘少奇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3)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工作,1982年颁布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

1986年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此后,全国人大又通过《义务教育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

基本上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初步实现了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有法可依的局面。

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第9课改革开放

1、改革:

(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1)农村改革:

农村改革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为突破口。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先开始的地区——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启示和意义: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逐步推行,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2)城市改革的重点:

国有企业。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

2、开放:

经济特区:

(1)经济特区建立的时间:

1980年

(2)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福建省)。

(3)经济特区的作用:

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引进了外资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格局。

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1)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确立邓小平理论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2)邓小平理论的本质: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第11课民族团结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2)我国已经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它们是:

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一国两制”:

(1)提出者:

邓小平

(2)含义: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实施的根本前提和基础是:

一个中国的原则。

(分析:

“一国两制”是新时期祖国统一的一个基本指导方针。

2、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香港、澳门为什么能够回归祖国?

(1)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了,国际地位提高了。

(2)一国两制的方针是正确的。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1、海峡两岸的交往日益密切:

目前,海峡两岸的交往日益密切,主要集中在民间交往,涉及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多个方面。

2、二十多年来,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

针的指引下,经过海峡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

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第14课钢铁长城

1、人民海军建立: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

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完成多次科学实验和对外出访任务。

1974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海军现代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目前的海军,由多兵种组成,海军的活动范围也逐步扩大。

2、人民空军的建立:

人民空军是在陆军基础上建立起来,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辉煌战绩。

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

改革开放后,空军现代化建设有新了飞跃。

3、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

1966年,中国组建战略导弹部队。

战略导弹部队主要担任核反击任务。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者:

1953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内容: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