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全程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837296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沁园春长沙》全程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沁园春长沙》全程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沁园春长沙》全程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沁园春长沙》全程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沁园春长沙》全程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沁园春长沙》全程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沁园春长沙》全程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沁园春长沙》全程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沁园春长沙》全程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沁园春长沙》全程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沁园春长沙》全程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沁园春长沙》全程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沁园春长沙》全程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沁园春长沙》全程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沁园春长沙》全程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沁园春长沙》全程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沁园春长沙》全程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沁园春长沙》全程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沁园春长沙》全程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沁园春长沙》全程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沁园春长沙》全程教案.docx

《《沁园春长沙》全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沁园春长沙》全程教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沁园春长沙》全程教案.docx

《沁园春长沙》全程教案

  说明:

《沁园春·长沙》全程教案由于附有练习与其它资料,制作成html文档时格式有损坏,故我们提供了Doc版下载。

请先预览全文,如你认为本文不错,请到本文末尾下载Doc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词的常识,掌握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和写作思路,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词的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诗词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青年毛泽东的伟人情怀,感受词人豪放雄奇的风格。

  重点与难点:

诗词欣赏与评价。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预习要求:

  1、能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2、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了解青年毛泽东的主要事迹

  3、借助注释,读懂词的大意。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什么伟大抱负啊?

(学生自由回答)立志是成才的动力.名人少年多立志.今天,我们学习的《沁园春﹒长沙》,就是表现作者青年时的志向和抱负的艺术写照.让我们通过学习,体会作者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推动我们早立志,早成才.

  二、  出示教学目标

  三、  背景介绍

  这首词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

请同学们重温历史的画面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

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四、  诵读全词,整体感知

  1、  听录音

  2、  根据节奏提示,齐读

  3、  理清思路,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

  上阕:

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

  下阕:

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暗答了上阕的提问。

  五、  探究新知

  1、  学习词的前三句

  a、疏通大意b、调整词序c、初步感受词人形象

  提示:

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诗歌语言常用变序,这里将“独立”置前,增强了表现力。

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

  2、赏析写景句

  讨论:

写了哪些景?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从中感受到词人怎样的情感态度?

  提示:

a、意象:

山、林、江、舸、鹰、鱼→万物,由点到面

  b、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

  远眺:

群山→山红林染如画;仰视:

长空→雄鹰展翅高飞;

  近观:

江中→水碧船急驶俯视:

水底→鱼儿轻快畅游。

  c、哪些词具有表现力?

  明确:

万→山之多;遍→红之广;层→林之密;尽→染之透;漫→水之盛;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d、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

诗人通过远眺、近观、仰望、俯视到的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游鱼,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e、词的寒秋景物有无过去一般旧诗词中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明确:

无。

原因在于词中的秋是活泼的、美好的。

越描写山河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

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

也在描绘中蕴涵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

  3、学习直接抒发作者豪迈情感的句子.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

  a、大意是:

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

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b、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

革命领导权问题。

“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

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

  4、小结:

词的上阕主要通过写生机勃勃的秋景,提出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而深刻的时代命题.可见,写景是为抒情所服务,景为情蓄势.

  5、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下阕,思考以下问题:

  a、“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b、“峥嵘岁月稠”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里?

  c、这些“同学少年”是怎样的一群人?

  学生讨论后展示成果

  提示:

携来百侣曾游”一句由写景到叙事,十分自然。

应注意与上阕首句比较,分别有一个表示数量的词,即上阕的“独立”之“独”,与下阕“百侣”之“百”。

由“独”到“百”不仅引发了对往昔战斗生活的回忆对战友的思念,而且表明了“独立”而不孤单的原因,正是诗人有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战友。

  毛泽东青年时期与何叔衡、蔡和森、张昆弟等革命挚友一起谈论天下,探求革命道路。

或撰文评论时政,或下乡访问农夫,或读书寻求真理,或泛舟抒发豪情,这便是“峥嵘岁月”。

  这几句集中描绘了主宰大地命运的青年革命家群像。

“同学少年”表明他们正值青春年少之时;“风华正茂”表明他们风采才华正在旺盛之际;“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表明他们火一样炽热的革命热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表明他们对国事政局的关切并积极参与变革社会的实践;“粪土当年万户侯”表明他们敢于斗争藐视一切反动派的气魄。

总之,这几句表明包括作者在内的青年革命家,不但要主宰世界而且能够主宰世界,他们有雄心,有才干,敢实践,他们代表了国家与民族的希望,是未来革命的精英。

  6、学习最后三句

  提示:

这三句的大意是:

还记得吗?

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  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这一设问句,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

它表明:

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

这一设问句再次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六、总结全词

  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七、布置作业

  1、请找出词中表现力强的词,并赏析。

  2、背诵全词。

  意象壮美 意境高远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赏析

  “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

这里的“意”指的是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这里的“象”指的是作为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

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气势磅礴,画面壮阔,意象壮美,意境高远。

笔者认为,如果从意象美的角度去赏析这首词,对准确把握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也许能另辟一径。

  《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意象美突出表现在景物的选取上,作者视野开阔,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

以上阕“看”字所总领的几句词为例,有山上的“层林”,有江中的“百舸”,有空中的雄鹰,有水底的游鱼。

而从景物的状态看,有静态的火红的枫林,有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

作者从远望到近观,从仰视到俯瞰,天长地阔,山红水绿,“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作者对景物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约于立意的,古代文人墨客的“悲秋”“伤秋”“叹秋”等诗文就正是由他们特定的“意”所决定的。

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将“意”立在“断肠人在天涯”,所选之“象”便自然是“枯藤”“老树”“昏鸦”“瘦马”等;杜甫的《登高》将“意”立在“万里悲秋”“艰难苦恨’:

上,所取之“象”也自然离不开那“哀猿”“落木”等。

毛泽东的立意积极向上,昂扬奋进,他所取的“象”,就自然是那些竞相向上、生机勃勃的景物了,如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

  《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意象美还表现在意象的表达上。

意象的选择固然很重要,但意象的表达则更应别具匠心。

诗人笔下的意象不应是客观的白描,而应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为了给选取的客观物象“灌注”更多的生气,很注重意象的表达,如上阕中“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群,其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

诗人除了表现山红水绿的静景的优美外,还着意描写事物动态的壮美,“百舸争流”中的“争”字,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由于“击”“翔”这两个富有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动词的运用,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的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的欢愉自在,如果把“击”“翔”换作“飞”“游”,就表达不出雄鹰展翅飞翔时矫健有力的姿态,表达不出鱼游水中那轻快自在的情趣。

诗人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用一个“竟”字,则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意象美表现在意象的组合上。

诗词中的意境内涵不仅包蕴在一个个意象之中,更体现在意象的组合关系之中。

诗人们写诗,往往将一个个单一的意象按照美的规律,组成有机的、有时空距离的、有层次的画面,使其产生连贯、对比、烘托、暗示等作用,向读者展示绚丽多彩的生活图景,传达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

诗人们常用多种方式来实现意象的组合,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主要采用并置式和辐射式两种方式。

诗词意象的并置,如同电影镜头的蒙太奇组接,主要将单个的意象以并列的形式相互并置在一起,从而形成全词整体的“复象美”,亦即组合美。

如上阕中“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群,从整体上看都是并列关系,诗人以并置的手法将意象组合在一起,并且注意动静搭配,远近结合,从而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色图”。

又如词的下阕中所回忆的往昔生活,也是两两并置,突出了年轻的革命者奋发向上、敢作敢为的精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气勃勃的“少年学子图”。

  诗词意象的辐射,即在群体意象中以一意象为中心并由此向四周“辐射”而形成一个意象群。

仍以上阕“看”字所总领的七句为例,“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意象则是在中心意象“万类霜天”的辐射下形成的,下阕中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两个并置的复合意象也是在“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的辐射下形成的。

而从全词看,中心意象应该是“独立寒秋”的“我”,其他意象则是在这一中心意象的“辐射”下形成的。

在这里,胸怀博大的看风景人也便成了“风景”,这是一幅气势磅礴的“伟人图”呵!

  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由于选取物象典型,表达意象生动,组合意象巧妙,创造出了高远的意境,形成了一幅幅壮阔的画面,使得这首词具有很强的审美效应。

  《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  

  《沁园春长沙》

  课内同步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

?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1.“漫江”的意思是___________

  “霜天”即___________?

  2.总领下文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描写的具体景物有哪些?

  4.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哪个?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1~3题。

?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1.“怅”的原意是____________,这里用来表达____________

  2.“沉浮”同____________意思相近,这里指____________。

?

  3.这段文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完成1~3题。

?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1.“万户侯”本义是_________,这里指_________。

  2.“粪土”的意思是_________,用法是_________。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

  ___________

  四、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1.“中流”的意思是___________

  “遏”的意思是___________

  2.“记”领起的下文是

  3.这段文字回答了一个什么问题?

  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满江秋天?

  2.看?

  3.山、林、江、舸、鹰、鱼?

  4.万类霜天竞自由。

?

  二、1.失意、恼恨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

?

  2.升沉盛衰?

  3.博大的胸怀和革命的凌云壮志。

  三、1.汉代封建统治者设置的一种高级爵位大军阀、大官僚。

?

  2.视……为粪土名词的意动用法?

  3.回忆当年的战斗生活。

?

  四、1.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阻止?

  2.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

  3.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课外延伸

  一、阅读下文,完成1、2题。

?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对这首词中句子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醉里挑灯看剑”,表面上是写酒醉,实际是写梦境。

这一句描写了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战杀敌的形象。

  B.“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生动地描写边塞战地生活,反映了将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C.“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道出了作者的理想:

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大业,赢得青史留名。

?

  D.“可怜白发生”,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2.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首尾两句写实,“梦回”以后进入梦境,过片内容不变,打破了上下片分述一事的传统写法。

?

  B.首句和尾句相呼应,都是写现实生活,与中间梦境形成强烈对比,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表现词人报国无门的悲愤。

?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连用两个比喻,生动地描写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D.全词格调低沉凄凉,字里行间隐含着作者的复杂心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这正是婉约派的风格。

  二、阅读下文,完成1、2题。

?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1.对这首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句点出滕王阁的形势:

高阁临江;第二句写出滕王阁的现状:

意兴阑珊。

  B.三四句中的“朝”“暮”和“云”“雨”是从宋玉《高唐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化用而来的。

这两句写出了阁之高,阁之静。

?

  C.第五句是写阁外的景象:

阁外有一深潭,白云飘在空中,日影投入深潭,一切都显得那样寂静悠闲。

?

  D.最后三句的意思是:

物象更换,星宿迁移,如今阁在而滕王不在,只有长江仍在奔流不息

  2.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总起,三到六句以滕王阁为对象次第加以描写,最后以议论作结。

有总有分,首尾照应。

?

  B.“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两句对仗尤为工整和自然。

  C.最后一句以景作结,与李白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

诗的基调虽然抑郁,但不消沉。

?

  三、对下面诗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盼望

  艾青?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A.诗人抓住轮船起锚出发和到港抛锚的两个瞬时场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塑造艺术形象。

?

  B.诗人选取两位海员不同的心态,表现出海员不同的情趣,反映了他们不同的追求。

?

  C.诗人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由盼望出发和到达,表现了海员对航海事业的无限热爱。

  D.这是一首富于哲理的抒情诗,具有象征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航程。

这首诗正是人生追求的艺术写照。

?

  四、对下面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1929年10月)?

  A.本词写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

  B.本词表现了诗人在革命事业首创之际对未来革命胜利的无限向往之情。

?

  C.本词表现了毛泽东在革命初期虽屡遭挫折,但仍然坚定信念、坚持斗争并不断取得胜利,表现了胜利后的喜悦之情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

  D.本词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以“难老”“易老”和“不似”“胜似”两组矛盾的事物作比抒发感情,表现主题。

  

  ?

参考答案:

  一、?

  二、?

  三、B

  四、B

  相关练习

  1、下列字词音义有错误的一项是

  A、百舸橘子洲遒劲

  B、峥嵘携遏

  C、漫江寥廓挥斥

  2、下列句子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毛泽东的诗词最大的特点就是“豪迈”“雄壮”,这是和诗人的壮阔胸襟相联系的。

  B、《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两诗结构相类似,意境相近,都体现了作者开创一番辉煌的革命事业的伟大抱负。

  C、毛泽东的诗词为千万读者所喜爱,是因为其既有着极强的艺术性,也有着深邃的思想内含。

  D、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其诗词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

  A、问/苍茫/大地,随主/沉浮

  B、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4、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词是我国古代的诗体,它可配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

  B、“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

“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词的内容。

  C、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以是否分段来划分,词又有单调、双调、三调、四调的区别。

  D、毛泽东常用旧体诗的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

这类诗歌仍属古典诗歌。

  5、阅读毛泽东的另一首诗《水调歌头•游泳》,完成下面各题:

  水调歌头游泳

  一九五六年六月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斩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万里”和“极目”两句表现了诗人宏伟的气魄和开阔的胸怀。

  B、“不管”和“胜似”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进一步表现在风浪中游泳的轻松自如,抒发了迎击风浪,急流勇进的革命精神。

  C、“子在川上曰”的“子”即指诗人自己,他在感叹:

“多么美好的滚滚长江啊!

逝去的光阴像这流水一样啊!

  D、下阕结尾联想神女,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赞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光辉情景。

  “截断巫山云雨”的“巫山云雨”是指

  A、巫山上的云和雨

  B、长江上空的云和雨

  C、长江上游的水

  D、巫山神女早为云,暮为雨

  对这首词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通过写在长江中游泳的感受,抒发了迎着大风大浪前进的革命豪情,讴歌了我国人民改造山河,建设祖国的伟大业绩。

  B、诗人在这首词中,引用古语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借用神话歌颂祖国的变化。

  C、词的上阕写游泳,下阕写改造长江的宏伟图景。

  D、“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中的“神女”即巫山神女,作者希望巫山神女健在,也来分享社会主义的成果。

  参考答案:

1、C2、C3、C4、D5、CCD

  相关高考真题一

  2000年[全国]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

静默。

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富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歌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2、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的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时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参考答案:

1、D2、D

  《沁园春·长沙》能力训练  

  1.选出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

  [   ]

  A.想起/满腹珍珠的/石榴果

  B.想起/岁月/偷偷流去/许多/许多

  C.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D.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

  2.《沁园春·长沙》中“鱼翔浅底”,若把“翔”改为“游”不如原文好,这是因为

  [   ]

  A.“翔”写出了鱼游之快速,而“游”则没有什么诗意

  B.“翔”是以鸟拟鱼,写出了鱼的轻快自由的神态,暗写水之清,鱼如在空中游

  C.“翔”与“浅底”相配合,因为鱼在“浅底”游,所以就像鸟儿在空中飞一样

  D.“翔”照应前句“鹰击长空”的“击”,都是要表现鹰、鱼主动搏击的情态

  3.对“独立寒秋”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