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中考科学讲义复习七年级科学部分组成地壳的岩石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浙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847453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8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中考科学讲义复习七年级科学部分组成地壳的岩石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浙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浙江省中考科学讲义复习七年级科学部分组成地壳的岩石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浙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浙江省中考科学讲义复习七年级科学部分组成地壳的岩石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浙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浙江省中考科学讲义复习七年级科学部分组成地壳的岩石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浙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浙江省中考科学讲义复习七年级科学部分组成地壳的岩石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浙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浙江省中考科学讲义复习七年级科学部分组成地壳的岩石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浙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浙江省中考科学讲义复习七年级科学部分组成地壳的岩石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浙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浙江省中考科学讲义复习七年级科学部分组成地壳的岩石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浙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浙江省中考科学讲义复习七年级科学部分组成地壳的岩石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浙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浙江省中考科学讲义复习七年级科学部分组成地壳的岩石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浙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浙江省中考科学讲义复习七年级科学部分组成地壳的岩石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浙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浙江省中考科学讲义复习七年级科学部分组成地壳的岩石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浙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浙江省中考科学讲义复习七年级科学部分组成地壳的岩石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浙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中考科学讲义复习七年级科学部分组成地壳的岩石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浙教版.docx

《浙江省中考科学讲义复习七年级科学部分组成地壳的岩石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浙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中考科学讲义复习七年级科学部分组成地壳的岩石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浙教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中考科学讲义复习七年级科学部分组成地壳的岩石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浙教版.docx

浙江省中考科学讲义复习七年级科学部分组成地壳的岩石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浙教版

组成地壳的岩石、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学员姓名:

学科教师:

年级:

辅导科目:

授课日期

××年××月××日

时间

A/B/C/D/E/F段

主题

组成地壳的岩石、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教学内容

1、了解组成地壳的岩石类型;

2、了解地壳变动以及火山地震的成因及危害。

组成地壳的岩石

 

 

三种岩石的联系以及转化

岩石的应用:

建筑材料(大理石、花岗岩)工艺品材料(和田玉、青田石)等。

岩石在形成过程中可以形成各种矿产资源(铁矿、铜矿)。

二、火山和地震

1、火山

(1)火山由火山锥、火山口和火山通道三部分组成,火山喷发物有气体、液体和固体喷发物。

(2)

岩浆来自地幔中的软流层;岩浆在强大的内压力作用下,沿火山口或地壳裂隙喷出地表,岩浆冷却后变成岩石,叫岩浆岩。

(3)危害是毁坏交通,埋没农田,引起火灾,甚至危及人类生命。

益处是火山灰和火山尘可为农田提供无机肥料,并且火山口可富集大量的矿产,如硫矿等。

同时火山口形成的火山湖,其湖水在医疗卫生方面有较大价值。

(4)全球火山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带,东非火山带,大西洋海底火山带。

(5)火山可按活动情况不同分为活火山、休眠火山、死火山。

2、地震

(1)总结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几个概念和地震带的分布。

形成原因:

地震是由于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是一种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自然灾害。

震源:

地震发生的源地

震中:

与震源竖直对应的地表部分。

震源深度:

震源距地表的垂直距离。

震中距:

各点离震中的距离。

等震线:

距震中距离相等的点的连线。

全球地震带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及周围海区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中国地震带主要分布在:

东南部台湾和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脉,京津唐地区,青藏高原及其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宁夏。

(2)地震的危害:

房屋倒塌、人员伤亡、通讯和交通中断等。

(3)地震的预报和防范,学生阅读课本。

张衡与地动仪:

我国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候风地动仪。

民间的预报方法常依据动物异常和自然现象异常来判断:

如:

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

无雨泉水

浑,天旱井水冒。

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天变雨要到,水变地要闹。

建立预报网,异常快报告。

震前动物有预兆,大猫衔着小猫跑,牛羊骡马不进圈。

鸟雀惊飞不回巢,兔子竖耳蹦又撞,鱼儿惊慌水中跳,鸡飞上树猪乱拱,鸭不下水狗狂叫。

现在科学家通过地震仪不可准确预测出地震。

(4)地震的防范:

发生地震时千万不要慌乱和不知所措,要冷静地快速离开房屋。

跑到空旷的地方,或躲到面积较小的房子里或桌子底下。

(5)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划分(作为知识拓展):

地震研究部门在报道某地区发生的地震时,往往要冠以发生了XX级的地震,烈度达到X度等。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并不是一回事。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

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在实际测量中,震级则是根据地震仪对地震波所作的记录计算出来的。

地震愈大,震级的数字也愈大,震级每差一级,通过地震被释放的能量

约差32倍。

烈度是指地震在地面造成的实际影响,表示地面运动的强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烈度,也就是破坏程度。

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

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烈度一

般分为12°,它是根据人们的感觉和地震时地表产

生的变动,还有对建筑物的影响来确定的。

震级: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弱震:

震级小于3级。

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

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

小于或等于4.5级。

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

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

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程度还

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

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

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地震烈度:

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

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震区的地质条件等有关。

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严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

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

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

也就是说,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好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

这与一颗炸弹爆炸后,近处与远处破坏程度不同的道理一样。

炸弹的炸药量,好比是震级;炸弹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好比是烈度。

我国把烈度划分为十二度,不同烈度的地震,其影响和破坏程度大体如下:

小于三度人无感觉,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到;

三度在夜深人静时人有感觉;

四~五度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摇晃;

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七~八度房屋受到破坏,地面出现裂缝;

九~十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十一~十二度则是毁灭性的破坏;

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级为7.8级,震中烈度为十一度;受唐山地震的影响,天津市地震烈度为八度,北京市地震烈度为六度,再远到石家庄、太原等地就只有四至五度了。

 

例题分析一

1.如图是某岩石的形成示意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1、2两处的岩石都属于岩浆岩B.1处见的岩石是玄武岩

C.2处常见的岩石是花岗岩D.2的岩石具有气孔等构造

答案:

D

2.图中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沉积岩1、岩浆岩2、岩浆岩1、沉积岩2B.岩浆岩1、沉积岩2,沉积岩1、岩浆岩1

C.沉积岩2、沉积岩1、岩浆岩2、岩浆岩1D.沉积岩2、岩浆岩2、沉积岩1、岩浆岩1

答案:

B

3.下列关于岩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壳和地幔共同组成了地球的岩石圈B.根据成因不同岩石可以分成沉积岩、岩浆岩、石灰

岩三种

C.沉积岩

中可能有化石D.石灰岩由大理岩“变质”而来

答案:

C

例题分析二

例1:

读下图“地震构造示意图”,完成下列内容:

(1)震源是地震的发源地,那么是图中的点,B点称为,A到B的竖直深度称为。

(2)B到D的直线距离称为。

一般而言,C比D的破坏程度,在B、C、D三地中,破坏程度最严重的是。

(3)当AB距离增大时,地表各点所受影响和破坏将。

(4)地震的震级大小取决于()

A.震源的深浅B.释放能量的多少

C.破坏程度的大小D.震中距的远近

解析:

本题以图的形式考查了有关地震的知识,要求同学们知道震源、震中距、震中及震源深度的概念和表示的范围。

震源A处为岩层断裂引起地震的地方,震中B是与震源相对应的地面上的点,震中距BC或BD是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距离;震源深度AB是震源到震中之间的距离。

一般震中距越长,受地震的影响越小。

假如AB增大,即震源越深,地表受到的影响和破坏就越小。

答案:

(1)A震中震源深度

(2)震中距大B(3)减小(4)B

例2: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发生里氏8.0级强烈

地震,震中位于阿坝州汶川县。

下面关于这次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离震中越远,地震烈度越小,震级也越小

B.离震源越近,地震烈度越大,震级也越大

C.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和一个地震烈度

D.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有多个地震烈度

解析:

本题考查了地震的有关知识,要求同学们知道震中距、震源、震中及震源深度等概念。

震源为岩层发生断裂引起地震的地方;震中是与震源相对应的地面上的点;震中距是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距离;震源深度是震源到震中之间的距离。

一般震中受地震的影响最大,震源越浅,地

表各点所受的影响和破坏越大;反之越小。

地震的震级大小取决于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

答案:

D

例3:

地中海上有一座叫斯特龙博利的火山,它每隔两三分钟就要喷发一次,夜间在150千米外都能看到火山喷发的红光,被海上过往的船只称为“地中海的灯塔”。

斯特龙博利火山属于()

A.活火山B.死火山C.休眠火山D.以上都不对

解析:

根据火山的活动情况可将火山分为死火山、休眠火山和活火山三大类。

史前曾发生过喷发,但有史以来一直未活动过的火山称为死火山,此类火山已丧失了活动能力;有史以来曾经喷发过,但长期以来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火山称为休眠火山,此类火山都保存有完好的火山形态,仍具有火山活动能力,或尚不能断定其已丧失火山活动能力;现代尚在活动或周期性发生喷发活动的火山称为活火山,这类火山正处于活动的旺盛时期。

从题目中不难分析出,斯特龙博利火山应该属于活火山。

答案:

A

 

1.环太平洋地区火山地震特别多的原因是()

A.城市特别集中B.受海洋的影响特别大

C.位于板块的交界处D.上述说法都不对

答案:

C

2.火山和地震大多发生在()

A.靠近海洋的地方B.人类活动频繁的地方

C.沙漠或荒野中D.地壳活动比较频繁的地带

答案:

D

3.读三大类岩石循环转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注岩浆和三大类岩石名称:

A.B.C.D.

(2)由B→D,C→D要经过作用。

答案:

(1)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2)变质

4.变质岩是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条件下,原来岩石的成分和结构发生变化而形成的新岩石,常有的结构。

5.自然界岩石的种类很多,常见的岩石有、、、砂岩和大理岩等。

6.花岗岩、大理岩是优质材料。

新疆的和田玉、浙江的青田石是良好

的材料。

在岩石的形成过程中可以形成各种,如铁矿、铜矿、铝土矿、煤矿、

石油、天然气等。

4.高温高压片状

5.花岗岩玄武岩石灰岩

6..建筑工艺品自然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