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几个基本观点.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852191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佛教的几个基本观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佛教的几个基本观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佛教的几个基本观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佛教的几个基本观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佛教的几个基本观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佛教的几个基本观点.doc

《佛教的几个基本观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佛教的几个基本观点.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佛教的几个基本观点.doc

佛教的几个基本观点

  一、四法印──佛法的四条原则

  1.一切有为法皆无常:

  “有为法”指的是因缘合成之物,即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事物。

如种子在一定的条件下生长、发芽,禾苗的形成除了种子,还需要具备水分、温度等多种因缘;眼识的产生,要靠客体存在,视觉器官正常,注意力不受干扰等条件。

有为法指的是具体事物的运动变化。

.......

  2.一切有漏皆苦:

  “漏”指贪欲、仇恨、愚昧偏见等各种烦恼心情。

这种烦恼能改变人性,使人丧失理智,故佛法称“毒”、称“障”、称“漏”。

轮回中的众生像苦海漂泊的帆船,烦恼就像船上的漏水洞,船一漏水,注定要沉入海底,很少有脱险的希望。

这种烦恼“漏”逢到适当的条件就会增殖,就像火种引起火灾一样(见《俱舍论》)。

金钱物欲使人变成动物,权利欲使人变成恶魔,色欲使人变得疯狂之类就是烦恼漏导致人的精神品质下降的例子。

“苦”指人的精神上的压抑与负担,烦躁不安,痛苦失望,饥饿,疾病痛苦之类的种种身心不愉快的感受。

........

  3.诸法无我:

  诸法的“法”代表人和一切事物。

“我”指被称做“人”和“事物”的具体的“独立自性”或“物质性”。

不研究,不分析,笼统地称做“人”,称做“山”,称做“水”,但仔细研究分析,人是由物质的身躯和思想、感觉、行为、主体意识等五种成分五蕴组成的。

其中每一种单独成分都不是“人”。

如果躯体是“人”的话,“人”就不会死,因为人的躯体可以长期保存;思想、感觉等精神成分也不能单独看做是“人”。

............

  4.涅槃寂静。

“涅槃”是脱离诸种烦恼的意思。

脱离烦恼就是超脱六道轮回之义。

佛法认为在轮回中的生命无寂静、安宁、快乐可言,只有根除烦恼、脱离苦海,才会得到爱恨息灭、身心安宁自在的无为之乐。

苦和乐是对立概念,无苦便是乐。

  二、众生生存环境──器世界

  佛法认为宇宙是一个无限大的空间,在这宇宙空间中存在着恒河沙数一样多的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天体。

这些天体都在经历着成住毁空的过程,有的天体上有光,有的无光,有的天体上有生物,有的无生物。

  我们生存的这个器世界(生命载体),属于娑婆大千世界。

这三千大千世界中,共有十亿颗地球。

一万亿个三千大千世界天体系组成华藏世界天体系。

这华藏世界天体系也只是更大的宇宙天体系大雪海遍照佛手心的一个微尘团。

这个自然生成的宇宙大佛天体系,由无数像华藏世界这样的天体系组成,人类的智慧永远揭不开这个谜。

  佛法认为众生的生存环境,是众生共同的业力和愿力创造的,它对众生的生存、苦乐有极大的影响。

人们应该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环境、优化环境。

要爱护一草一木。

环境的恶化、资源的破坏意味着这个地球上的生命的末日将临。

因此不但伤害动物、鸟兽、昆虫是犯罪,就连割草砍树、破坏自然生态、污染河流环境都被视为恶行而属于佛律禁止之列。

  三、生命的流转运动──轮回

  宇宙中的众有情生命共处于一个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生死死,永无止境,流转不息的生命运动的环形激流之中。

在流转过程中没有片刻停留的自由,没有固定的贵贱、强弱、贫富、高低的位置,也没有一成不变的亲仇利害的相互关系。

忽上忽下,翻滚不息,变化无常。

在生死交替的流转过程中自始至终充满矛盾和痛苦。

被视为“幸福”和“快乐”的东西,也都或者伴随着苦,或者结局是苦,或者是暂时的镇痛,或者纯粹就是从一种苦境到另一种苦境的意识转移,本质上都是苦。

这种轮回流转,像一个上下转动不息的“水车”,三界五道或六道的生命就像水车的斗子,忽上忽下地变换着位置。

上界的人和八禅天禅力神通广大的天人,也会堕入下界畜牲和地狱道,下界地狱、饿鬼、畜牲也会转生人天之道。

  把一个个生灵投入这个流转系列,并且推动这个巨轮转动不息的动力究竟是什么呢?

既不是“上帝”或者“神佛”,也不是其他不可知的力量,而是一种虚妄颠倒的无明意识和这种意识支配下的善恶行为造业。

爱和善行是上升的因业,恨和恶行是下堕的因业。

  轮回圈中的生命共分为三界五类:

  ..........

  四、因果善恶报应

  因果报应学说是佛法的基石。

佛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特殊的原因和必然的结果。

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无因不会有果,异因不会产生异果──就是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卵石中生不出小鸟。

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存在都是由因变果,由果变因的连续过程,如麦种变成麦苗,麦苗中生出麦穗,麦穗中又生出麦种。

  ............

  要认识善恶报应的因果关系,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善?

什么是恶?

佛法认为凡是不利于或有损于众生生存幸福的思想行为都是恶,凡是有利于众生生存幸福的思想行为都是善。

善恶是以众生利益为标准的。

报应指的就是思想行为引起的后果。

爱引起爱,仇恨引起仇恨,为别人着想,尊敬别人,爱护别人所得到的是别人对自己的爱护和尊敬,干坏事引起别人的报复和受到心理上的压力都是现验现报的例子。

善恶行为的后果产生的时间根据善恶的性质和先后顺序有近有远,有的立刻报应,有的到来世或者隔几世才报应。

这就叫做“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时间一到,一定会报”。

今世的生存环境和苦乐遭遇是前世善恶行为的后果,后世的苦乐前程由今世的思想行为决定。

很多人因不相信善恶报应而毫无顾忌地做坏事,最终身败名裂、遭到法律制裁或者众叛亲离的心理重压就是难以逃脱因果报应的最好例证。

  五、世间因果和超世因果──四谛

  苦、集、灭、道四谛是佛法的概括:

  1、苦指一切世间生命感受的种种苦。

苦有八分法、六分法、四分法、三分法等等。

  八分法是:

生、老、病、死、怨恨相遇、亲爱别离、所求不得、身心受苦等八种苦;

  六苦是:

世事变化无常、心不满足、肉身一次次更换、一次次投生、贫富贵贱变化无常、生死路上无人伴随之苦等;

  四苦是:

生、老、病、死之苦;

  三苦是:

苦中苦、变化苦、感受本苦。

苦中苦是指任何人都能感觉的痛苦,如饥饿、病疼、恐惧、悲伤之类;变化苦指表面上是乐而实际是苦,如爱变恨,乐变苦,享乐过度的苦恼,青春之乐潜伏的衰老和疾病的危机,美味佳肴食用过度导致生病,钱财带来的杀身之祸,名利地位的得意引起更多的麻烦等等;感受本苦是指生命的感受,不但快乐的感受可以变成厌烦,变成苦感,非苦非乐的中性感受本质上也是苦,无苦无乐的生活会变得空虚、寂寞、单调乏味。

如三禅天的快感,在四禅天感到是苦而追求无乐之中性感受,无色界禅则进一步追求无任何意识活动和感受的虚空禅境。

因此龙树说:

“意识就是苦。

  2、集谛的“集”指苦的集因,即产生苦的种种原因。

  产生苦恼的原因就是贪、嗔、痴、慢、疑、邪见等烦恼意识支配的善恶思想言行──业。

业是动机目的和行为结果的综合名称,其中动机目的是主要的,善恶业的区别主要是动机目的,如为了众生的利益,开杀戒对恶人进行惩罚,是善行。

为了个人利益,为了名利地位,念经拜佛,举办慈善事业,形似善行而实为贪心的表现,不能算作真善。

真善是不能有私心的。

恶行中最典型的是十恶行为。

十恶指杀害生灵、偷盗别人的钱财、非法奸淫、欺骗撒谎、挑拨离间、恶言伤人、引起是非的言论、对别人的钱财起贪心、产生害人和报复的念头、不相信善恶报应的邪见等。

戒除十恶,便是十善。

十善戒是佛教三乘戒律的根本,也是区别真假佛教徒的根本标志。

违犯十善戒者,重者必堕三恶道,轻者也会受到相应的报应,行十善者会今生乐享天年,来世投生三善道,享受人天之乐。

  3、灭谛的“灭”指从根本上消除烦恼、苦感,得到清净自在的超脱境界。

  有非终极涅槃(如声闻、缘觉涅槃)和终极涅槃(成佛涅槃)。

前者仅仅是脱离烦恼,后者才是智不处世、悲不弃世的无上涅槃。

  4、道谛的“道”指脱离苦及苦因,获得永恒快乐涅槃的道路和方法。

  道法虽有多种,但归根结底只有两种,即方便门和智慧门。

  方便门指思想行为,智慧门指指导思想行为的智慧正见。

  菩萨乘六度是佛道方便、智慧二法门的高度集中,其中戒度(约束贪欲和有利于众生生存幸福的戒行)、舍度(为众生利益愿意奉献一切的奉献心)、忍度(为众生能忍受一切艰难困苦的高度忍耐心)属于方便法门,定度(思想高度集中,心住一境的修炼成就)慧度(脱离世俗之见的空有执著,主客观对立消失,现见二无法性的直观智慧)属于智慧法门,精进度(刻苦努力,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坚定意志)是方便、智慧二法门的必需条件。

...........

  以上所说的苦、集二谛是世间因果,灭、道二谛是超世因果。

但道不是纯粹超世的,正道中的资粮、加行二道属于世间道,见、修、佛三道属于超世道。

  六、佛的四身和事业

  四身指佛的自性身、智慧法身、功德报身(享用身)、应化身(也称化身)。

  1、自性身:

是彻底干净破除烦恼障和知识障后所获得的如来法性。

众生的如来法性(光明佛心)被二障覆盖,如镜生锈,失去了本具的光明。

佛的自性身是彻底消除污染的清净状态。

.......

  2、智慧法身:

指的是佛的智慧和神通。

《现观庄严论》归总,无漏智慧共有21类,这里不准备一一介绍。

概括起来就是实智和权智二种。

实智就是指明见一切事物的法性真相的智慧;权智是指洞察一切事物的种种现象之智慧。

这两种智慧都是佛地特有的智慧,也称遍知一切智、无上智、平等智。

这“平等”的意思是佛的智慧和知识对象“等量”之义。

人的知见永远也达不到与所有知识对象的“等量”。

  3、功德报身:

是佛的有色有相的庄严体,是积无量善功德的福报身,常住色界十七重天之上无上密严报身佛国。

其直接引度对象是十地菩萨,十地以下的圣人也无缘目睹,是佛的千千万万应化身的生化之源,与世俱存,常住不灭。

报身相有宝冠等装饰,密宗中的本尊都是报身相。

  4、应化身:

是佛化现的度众相,有殊胜应身,如释迦牟尼,也有一般度众利众化身,有化作人天的,也有化作动物和桥梁、房舍、衣食、药物等众生所需物品者不等,肉眼凡胎,难以分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