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民俗文化活动课程.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858907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1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发民俗文化活动课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开发民俗文化活动课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开发民俗文化活动课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开发民俗文化活动课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开发民俗文化活动课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开发民俗文化活动课程.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开发民俗文化活动课程.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开发民俗文化活动课程.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开发民俗文化活动课程.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开发民俗文化活动课程.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开发民俗文化活动课程.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开发民俗文化活动课程.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开发民俗文化活动课程.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开发民俗文化活动课程.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开发民俗文化活动课程.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开发民俗文化活动课程.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开发民俗文化活动课程.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开发民俗文化活动课程.doc

《开发民俗文化活动课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发民俗文化活动课程.doc(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开发民俗文化活动课程.doc

开发民俗文化活动课程,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

中期研究报告

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一、研究背景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在各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中,民俗文化是其中的一个闪光亮点。

我国优秀的民俗文化艺术传统,不仅塑造了华夏民族的伟大形象,并维系着中华民族走过了5000多年的历程。

许多专家和文化官员认为,一个民族有一种文化,一个地方有一种传承的、独特的带有乡土气息的文化,这是新时代构筑国家、民族现代先进文化的基因。

古往今来,民俗文化一直受到人们普遍的关注和重视。

这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

《礼记》日:

“入国而问俗”;《札记•王制篇》云:

“天子巡狩,至于岱宗,觐诸候,见百年,命太师陈诗,以观民俗”;《毛诗序》载:

“美教化,移风俗”。

民间也有“入乡随俗”,以及“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等说法。

可见民俗文化在人们的意识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人们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许多传统的优秀文化缺失,很多人选择西方的潮流,丢弃本民族的文化,在教育中也多少呈现这种趋势。

孩子们知道西方的圣诞节,不知道中国的春节的意义;知道外国的情人节,不知道中国的“七夕”;传唱世界流行歌曲,不谙民族音乐。

传统文化精华的缺失已引起许多有识之士的担忧。

近年来,国家对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视,各地兴起的民俗文化活动,很多民风民俗就存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这就为学校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教育资源,但民俗文化活动是社会的俗文化,更多在来自民间,是一种没有经过筛选的文化,良莠不齐的情况,甚至对学生成长有负影响的东西仍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这就启迪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更重视引导学生科学辨识,让我们的学生从小了解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继承优秀的民俗文化。

我们选择从本地区民俗入手,挖掘传统文化精华,让学生通过体验、探究,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我们期盼通过本课题研究实现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视,并身体力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使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永葆青春,焕发生命的活力。

让学生能在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

二、理性思考

1、有关概念界定

(1)“民俗”:

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

是生活于某一特定地域的民族或人们共同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习俗惯制,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的活动方式。

(2)“民俗文化”:

一般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和精神民俗几大类别。

物质民俗指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等生产生活方式及相关的习俗礼仪;社会民俗包含家族村社、婚丧嫁娶及人生礼仪等相关内容;精神民俗则以信仰、节日、民间文学和游艺为其代表。

(3)“民俗文化活动课程”:

是指以优秀的民俗文化为教育内容的,具备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一系列规范的课程体系。

(4)“人文素养”:

在该课题研究中,我们认为,是指人所具有的文学、史学、哲学和艺术等人文学科知识和由这些知识系统所反映出来的精神在心理上的综合体现。

包括人文知识的素养和人文精神的修养。

其中的人文精神就是指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情感,审美等等。

人文素养的外延应该包括诗文素养、审美素养、心理素养、礼仪素养、人格素养等。

作为我们面对的小学生,我们要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的探究意识、乐于动手的实践能力、良好的行为习惯、合作的思想意识以及健全的人格魅力。

2、开发原则

①科学性原则:

提倡和推崇科学,重视各门科学知识在本课程开发中的地位。

充分体现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

②民主性原则:

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吸引社会各界人士和家长参与,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本课程资源和课程特色的培育。

③开放性原则:

体现在目标的多元化、内容的宽泛性、即时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可变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

④生成性原则:

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相当长的周期,事先不可能考虑得十分周全,必须在开发的过程中及时总结、修订,在实践中将其逐步充实完善。

三、研究目标

总体目标:

体验和传承优秀的民俗文化,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

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获得丰厚的民族文化积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他们获得个性发展。

具体目标

①根据地域民俗文化特点、学校和小学生特点,开发一系列有主题的重在小学生参与和实践的,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的,具有校本特色的综合实践课程。

探索结合本地实际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法和途径,提高教师指导、组织学生自主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和水平。

②培育学生强烈的民族意识与民族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在引导学生广泛开展实践性活动与探究性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收集资料,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③通过研究,培育学校特色课程,特色文化,提升学校文化品位.

在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形成研训一体化的机制,采用参与式培训、案例式培训等方式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以促进学校课程教学改革。

四、研究过程与内容

一、加强领导,规范管理,稳步推进课题研究。

课题申报后,学校将《开发民俗文化活动课程,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这一市级立项课题纳入三年主动发展计划之中,将课题研究与学校特色的培育,学校办学品位紧密联系在一起,给予高度重视。

蔡小玉校长要求全体行政领导参与课题研究活动,全程关注课题研究进度,加强课题研究活动的领导管理力度,扎实推进课题研究。

要求校长室把好课题研究制度管理关,教导处、教科室把好课题研究业务指导关,总务处把好研究活动后勤保障关,始终把课题研究作为学校重点工作做到位。

我们进一步完善了课题研究的管理制度,我校以《常州市教科研课题管理的办法》为基础,制定了学校课题管理制度,对课题组成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使课题研究责任到人。

我们还制定了《课题研究奖励制度》,激励教师认真投入到研究活动中,做出成果。

我们严格遵守课题小组例会制度,定期举行课题小组的沙龙活动、读书研讨活动,二周一次的例会加强问题的研究,追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研究。

我们对本课题与学科结合不强,如何深入开展研究,做出体现课题特色、价值的研究活动,进行了多次讨论,碰撞同伴的智慧,发掘研究的亮点。

我们用制度说话,用规范管理,渗透人文的关怀,充分调动研究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较好地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入,保障我们在摸索中的研究少走弯路,使我校的课题研究之路走的更加平稳、扎实。

(二)多元学习,提升素养,健康推进课题研究。

我校的课题研究在学习中建立、成长、完善,相伴而行,只有主动地学习,我们的研究才不会失去理论的指引和明确的方向。

为了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从单纯的教学执行者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我们采取多种方式组织课题组成员自主学习,在实践中学习。

1、我们课题组成员自觉学习了《走进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技术与流程》、《走近校本课程》等多部理论专著,学习了与课题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与民族文化传统》、《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选择的主要原则》、《综合实践活动呼唤教师的课程意识》等一系列理论文章。

针对教师问题意识不强,行动研究能力提高不快的现实,我们一次挑选一个主题,进行专题学习,帮助教师认识自身不足,提高理论修养,并根据先进经验矫正自己的教学和研究行为。

如:

《从活动到课程:

课程是发展历程,而非既定模式》、《试述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浅谈如何设计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论多元智能理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运用》等同时,我们邀请专家引领,从学校行政到一般教师都接受课程理论的培训,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多次邀请专家结合实际进行指导,提高了教师行动研究的能力。

我们还要求课题研究的骨干力量主动学习,撰写学习心得,丰富自己的理论素养,用先进的理论来指导课题研究的实践。

这些学习伴随着我们的研究实践,使我们教师的理论素养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2、邀请专家来校指导。

关于课题确立时出现的一些难题,尽管经过课题组成员或学校同事的商讨,但依然不能解决的,专业性较强的问题,我们及时邀请常州市教育局徐惠仁主任来校指导大家进行选题以及确立研究内容的讲座,引导大家从地方实际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出发,开展研究课活动。

指导大家写好研究论文、教育叙事,及时总结课题研究成果。

3、同伴互助,沙龙研讨、读书活动,采用多种形式的校本研究方式促进教师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的提高。

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理论学习的沙龙活动,让大家谈从杂志中学到的科研方式,谈自己读了先进的研究类文章的收获与体会,促进教师将理论与研究实践联系起来思考,将其内化,积淀,从而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我们围绕课题研究组织大家开展沙龙研讨活动,让大家讨论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这种方式来集中众人的智慧,推动研究深入,而研讨交流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师提高的过程。

我们骨干小组一起商量如何更好地开展研究课,一起交流学习心得,一起反思课题研究进程中的问题困惑,一起出谋划策,提出改进措施,促进课题健康、稳定地发展。

4、做好课题网站工作。

我们及时和学校信息处的孙波老师联系,在他的帮忙下制作好了课题专题网站——民俗节日网,及时上传课题研究的文件材料和研究过程性资料,实现了课题网络化管理。

网页制作优美,既便于交流,又很好地宣传了我们的课题研究。

(三)立足实践,创新思路,开发节日民俗校本课程。

在研究目标的指导下,我们主要从“节日民俗”方面内容入手,主要研究的是“节日民俗”校本课程的开发。

我们结合本地资源、学校实际和小学生特点,选择从本地区民俗入手,挖掘传统文化精华,开发一系列有主题的重在小学生参与和实践的,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的民俗文化校本课程。

让学生通过体验、探究,进行研究性学习。

1“节日民俗”文化活动课程的目标与内容体系的研究。

根据活动课程的理念及学生认识等心理特点,研究确定每一学段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阶段目标。

目标架构

总体目标

1、  知道传统节日有哪些,每个节日的由来,古今习俗的变迁,及古今有哪些节日习俗活动,包括文化活动;

2、  参与节日习俗活动,感受家乡传统节日习俗的氛围,培养参加实践活动的能力;

3、  获得优秀文化的熏陶,培育民族文化意识与热爱生活的良好情操

分段目标

(1、2年级)

1、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能背诵相关节日的诗词一至两首。

2、参与简单的节日习俗活动,掌握简单的节日习俗劳动技能;

3、对节日习俗活动有感知、认识、参与的兴趣。

(3、4年级)

1、  了解家乡节日习俗活动的种类及活动过程,能诵读相关的节日诗词;

2、  参与各项节日习俗活动,会上网搜集、整理相关信息资料,会参与节日习俗活动;

3、  乐于参与节日习俗活动。

(5、6年级)

1、  熟悉家乡节日习俗活动的相关知识;

2、  能开展相应的节日习俗调查研究活动,能明辨节日习俗活动的优劣。

3、  能自主参与各项节日习俗活动。

内容架构

春节

元宵

清明

端午

中秋

重阳

看春联

话春联

元宵猜

灯谜

清明来历

端午童谣

中秋传说

重阳习俗

大年初

一拜年

吃元宵

话元宵

清明习俗

端午诗歌

中秋月饼

重阳诗歌

除夕之夜

做元宵

放风筝

端午习俗

中秋话

团圆

重阳敬老

走亲访友话新年

做花灯

话风筝

粽子与

端午

诗意中秋

又到重阳

2、“节日民俗”文化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策略。

(1)设计制作专题网站,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将优秀的节日习俗知识与文化呈现在网上,在便于师生感受相应的节日习俗知识文化,开展相关的习俗活动。

我们选择典型的“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进行了“民俗文化”(传统节日习俗”专题网站的设计:

“金钥匙”:

主要为活动方案设计、教学设计

“知来历”:

相关节日的来历、传说等;

“看习俗”:

相关的节日的习俗活动、风土人情;

“读诗文”:

与相关节日有关的诗词、散文等;

“动手做”:

与节日相关的物品的制作方法的文字各视频资料,以及学生制作的小报等;

“谈收获”:

师生谈组织或参与活动的专题日记、教学反思等。

(2)开展专题实践活动

我们课题组围绕“家乡传统节日”开展了许多的专题实践研究活动,学生一方面进入校“民俗文化”专题网站进行相关节日习俗文化知识的学习,还在老师的组织下,通过调查、采访、收集本地关于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的风俗人情。

我们根据学生的兴趣在每个节日开展了许多专题实践研究活动。

围绕春节开展的活动有《红红火火中国年》、《贴窗花》、《春联》、《元宵灯谜》;围绕清明开展了《清明寻根》、《春风里的清明节》、《放飞心情》、《放飞心灵》等活动;围绕端午、中秋、重阳还开展了《粽子飘香》、《编网袋,做香包》、《中秋话月饼》、《诗意中秋》、《中秋月圆人亦圆》、《话说重阳》、《重阳畅想》、《温馨重阳》等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调查收集了各个节日的来历和饮食习俗、礼仪习俗、娱乐活动等一些传统习俗。

他们通过调查知道了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过春节都很隆重;清明节上坟扫墓,怀念逝去的亲人;端午节包粽子为了纪念屈原;中秋节要吃月饼赏月合家团圆;重阳节吃重阳糕喝菊花酒孝敬老人等等。

他们将收集到的材料筛选整理,进行故事交流,开展演讲比赛,亲自动手尝试等方式,使得我们的研究获取更深厚的人文底蕴。

学生们整理的材料虽然稚嫩,创作的作品虽然还不够精美,但他们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感受了家乡的文化特色,得到精神成长的熏陶。

例:

中秋节我们组织开展了“中秋月圆人亦圆”专题活动。

围绕活动方案,学生利用双休日主动调查、询问、体验“中秋”风俗。

他们仔细观察月相变化,收集了中秋节的来历与传说,吟诵了中秋诗歌,了解了月饼的种类和做法,跟爷爷奶奶学做糍团饼。

在老师的组织下开始交流体验、展示收获。

我们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了低年级同学的讲故事比赛,中年级同学的诗歌朗诵比赛,四(3)班同学在孙娟春老师的带领下去麦香城学做月饼,全校同学开展做糍团饼比赛的活动,五年级同学在中秋夜聚集在校园里举行赏月赛诗会。

活动中他们还用手中的彩笔绘出了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绘出了今天人们登月不在是传说的现实;一个个充满趣味的童话故事从孩子们纯真的心田溢出;一张张图文并茂的中秋小报出自孩子们稚嫩的小手……这一系列的活动赢得师生和家长的赞叹,让孩子们在亲历亲为中获取对民俗文化的刻骨记忆,学生通过活动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收集资料,提高了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文化现象,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在学习生活中充满兴趣与激情、探索与创造,通过经历、体验、感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合作交流和独立质疑的能力;引导学生科学地继承、发扬本地区优秀的民俗文化,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验到了民俗节日的文化精髓,从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开展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教学研讨活动。

我们经过反思,立足课题研究实际,实现了与学科的较好整合,较好地解决了我们课题研究内容较为单一的问题,拓展了我的研究领域。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涉及到民俗文化精华的内容,譬如苏教版三上《每逢佳节倍思亲》,苏教版四上《春联》一文及单元训练中简单的对对联,苏教版四下《但愿人长久》,苏教版五上民间故事《嫦娥奔月》等,老师们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能有机地结合“民俗文化”专题网站上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或由文本学习组织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如,我校耿明霞老师在执教《春联》一文前,让学生上专题网站阅读“春联集锦”中的内容,在学习理解“春联”内容特点、形式特点时,适当地补充有关春联,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文本的特点。

再如,濮群老师在教学《但愿人长久》一文时,最后设计一项“中秋诗词阅读”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

3、节日民俗文化活动课程的管理策略研究。

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管理是否到位是个关键。

如何能将此课程向管理出效益呢,我们将企业项目管理理念引入该课程的管理,认识到这种管理方式至少具备以下几条先天的优势:

首先,让整个过程有序、可控。

采用项目管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过程有计划、有控制,结果有评审,历史工作可追溯,目标质量通过测试检验,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有保障。

其次,项目管理让活动成果有保证。

活动成功涉及到多方面因素,包括:

指导人员能力、相互协作、态度、监督、检验、改进、发布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活动成效都会受影响。

高效率的项目管理能解决这些问题。

第三,项目管理能有效使用导师团资源,确保每一项综合实践活动能够按期完成,同时可以加强参与综合实践活动项目教师的团队合作,提高项目团队的战斗力。

最后,项目管理将管理的重心下放到教师个人,下放到一个教师群体,这样就分解了学校管理部门的压力。

至少,学校课程管理部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必事无俱细地过问、关心了,因为,有综合实践活动项目负责人在关注,有项目团队在关注,课程管理部门要做的是过程中的一些工作指导及对该项目启动阶段的论证与完成以后的综合评估。

以“放飞心情”实践活动项目为例课程管理设计:

(1)、生命周期与方法论,生命周期主要是协调相关项目,而方法论为项目进程提供了持续稳定的方式方法。

生命周期通常由项目的阶段组成(包括:

开始、规划、执行/控制、完成),或由工作的重复周期构成。

【“放飞心情”综合实践活动】

实施周期——(3月15-4月15日)

3月15日-3月17日  根据学校“民俗文化——清明节文化”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研定开展以“放风筝”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3月18日-3月20日  设计生成《放飞心情》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3月21日-4月10日  各班组织实施、调控

4月11日-4月15日  总结评估,成果展示

实施方法:

按班为单位,根据方案开展活动,感受文化可以组织上网浏览或调查研究,放飞活动以体验活动为主。

(2)、清晰的项目定义:

 •项目目标陈述(一小段文字,对项目交付成果、工期、预期成本或人力进行高层次的描述)•项目回报(包括商业案例或投资分析的回报)•使用中的信息或客户需求•对项目范围进行定义,列出所有预期的项目成果•成本和时间预算目标•重大困难和假设•描述该项目对其他项目的依赖•高风险、所需的新技术、项目中的重大问题。

【“放飞心情”综合实践活动】

活动目标:

创设一种愉悦的、向上的活动环境,让学在学中玩,玩中学。

通过组织专题系列活动,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写一写、飞一飞中,感受风筝文化的源远流长,感受到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能享受春天的快乐。

实施人员:

策划组——年级组长、四个班的班主任(年级组长主要负责整个年级、整个活动实施过程的规划、组织、协调、监控;班主任主要负责本班活动的规划、实施、协调。

              指导教师——全体四年级组部分课任老师(班主任主要负责对学生活动的评价及学生成果档案袋的使用、语文老师主要负责体验日记的指导、美术老师主要负责知识卡的制作、科学老师负责指导学生风筝的制作、信息技术老师负责组织学生收集有关风筝文化的信息、体育老师负责放飞风筝活动的组织)

成效分析:

能增强学生对我国风筝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丰富学生对民俗文化的体验与感悟,增添学生的一份民族自豪感。

需求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与上网浏览、收集信息的能力;学校有两个可以上网的微机室与市级图书馆与学生阅览室,这些都为该活动的实施提供了基础性保障。

成果体现:

“风筝文化”知识卡、自制的风筝、放飞体验日记、活动反思日记及学生参与各项活动评价表。

时间预设:

如果天气情况好,预习一个月的时间能完成此项活动的实施。

问题分析:

自制风筝的指导力量不足,集体外出放风筝时的场地。

(3)、合同与采购管理

【“放飞心情”综合实践活动】

采购任务交由年级组长与总务部门,由其负责与商家制订合同,购买价格适中的半成品风筝。

采购的过程将以叙事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

4、项目规划、执行、跟踪

作为项目领导,通过制定有力的规划、跟踪、执行流程,你可以建立项目控制的基础。

【“放飞心情”综合实践活动】

跟踪窗口:

利用校园网络硬盘创建相应班级活动进展情况文件夹。

要求教师组织学生按活动步骤,在规定时间内上传活动信息,从而起到监管与成果共享。

各班实施方案——四1、四2、四3……

知识卡——四1、四2、四3……

感受文化

体验日记——四1、四2、四3……

放飞心情    制风筝体验日记——四1、四2、四3……

图片——四1、四2、四3……

放飞心情

体验日记——四1、四2、四3……

           教师叙事故事

活动反思

           学生反思日记——四1、四2、四3……

           活动通知

工作通知

           会议纪要

(上述均为一个个文件夹的名称)

(4)、变化管理

技术性项目中问题最集中的方面就是缺少对具体变化的管理控制。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在项目的各方面启用有效的变化管理流程。

【“放飞心情”综合实践活动】

本活动在实施过程中,指导老师原则上一周召开一次碰头研讨会,以便交流过程中的收获,及时解决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会议纪要须于当日上传至学校网络硬盘“放飞心情”子目录“工作通知”中的子目录“会议纪要”中

(5)、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的流程能让你制定出全面的规划,找出潜在的麻烦,就风险问题的解决方法达成一致,根除严重的问题。

【“放飞心情”综合实践活动】

本次活动可能存在安全问题的分析:

一采购风筝半成品的成本太高或采购过程太长,致使活动不能顺利展开,如期完成,达到预定的目的,如有上述情况,由规划组作出方案调整并及时下达至各班、每一个指导老师;二外出入风筝时一路交通隐患较多,需组织放飞活动的指导老师设计好放飞活动的实施方案,交年级组长及教导处备案。

 (6)、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提供了另一套搭建项目结构的流程,保证项目领导提出的工作要求一个不落地执行到位。

【“放飞心情”综合实践活动】

本活动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来全方位地评价活动实施情况。

(1)、学生的学绩评价

◆同伴评价

①感受风筝文化评价卡(同伴交互评,按得“☆”情况,将空心“☆”涂成“★”)

姓名

摘录卡制作

知识问答

备    注

 

☆☆☆

☆☆☆

 1、“摘录卡”主要看:

是否及时完成,字迹是否端正,设计是否美观,做到一点得一☆;

2、关于“知识问答”:

只要有一名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试题回答正确,该小组均得二☆,答对一题得一☆;如在抢答环节答对的追求一☆。

 

☆☆☆

☆☆☆

 

☆☆☆

☆☆☆

 

☆☆☆

☆☆☆

②体验放飞快乐评价卡(“参与态度”同伴交互评,“体验日记”师评,按得“☆”情况,将空心“☆”涂成“★”)

姓名

参与态度

体验日记

备    注

 

☆☆☆

☆☆☆

1、“参与态度”主要看:

是否服从安排,是否积极参与,是否与小组同伴合作好,做到一点得一☆

2、“体验日记”主要看:

是否按时完成,字迹是否端正,内容是否详实,做到一点得一☆

 

☆☆☆

☆☆☆

 

☆☆☆

☆☆☆

 

☆☆☆

☆☆☆

③参与反思活动评价卡(“参与态度”小组成员集体评价,“反思日记”师评,按得“☆”情况,将空心“☆”涂成“★”)

姓名

参与态度

反思日记

备    注

 

☆☆

☆☆☆

1、“参与态度”主要看:

是否积极参与讨论,是否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做到一点得一☆

2、“反思日记”主要看:

是否按时完成,字迹是否端正,内容是否详实,做到一点得一☆

 

☆☆

☆☆☆

 

☆☆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