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试题届山东省邹城市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869943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75.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校试题届山东省邹城市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名校试题届山东省邹城市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名校试题届山东省邹城市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名校试题届山东省邹城市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名校试题届山东省邹城市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名校试题届山东省邹城市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名校试题届山东省邹城市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名校试题届山东省邹城市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名校试题届山东省邹城市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名校试题届山东省邹城市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名校试题届山东省邹城市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名校试题届山东省邹城市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名校试题届山东省邹城市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名校试题届山东省邹城市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名校试题届山东省邹城市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名校试题届山东省邹城市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名校试题届山东省邹城市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名校试题届山东省邹城市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名校试题届山东省邹城市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名校试题届山东省邹城市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校试题届山东省邹城市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名校试题届山东省邹城市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校试题届山东省邹城市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名校试题届山东省邹城市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名校试题届山东省邹城市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

邹城一中2017级高三下学期第5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讲好中国故事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传播,国家间的语言障碍和经验障碍等一定程度上堵塞了中国故事的传播渠道,造成传播路径不畅。

将本土表达与精准送达相结合,是拓展中国故事传播路径的有效手段。

本土表达就是在了解国际受众思维方式、接受习惯和理解框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适时适地地调整传播路径,通过采取针对不同国家的本土化表达,构建起中国故事的国内外对话体系,增强传播的针对性。

一方面,要深入目标传播国的文化背景,准确把握其接受特点,以寻求中国故事传播的突破点,为调整传播路径做好准备;另一方面,针对国别差异,用目标国听得懂、易理解的故事话语和表达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让双方在互通的基础上开展互动交流。

精准送达就是运用以数据为核心的算法技术,将中国故事融入高效的传播载体和平台,分析受众的个性需要、喜好和习惯,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实施定向推送和个性化传播,以提高讲好中国故事的精准度。

一方面,要开发运用国内外受众使用率高、表现力强的载体,以高效的载体助推中国故事的精准送达;另一方面,用适宜的表达方式推送故事内容,以个性推送实现精准送达,满足个体的差异性需求。

(摘编自吴倩倩、张一《讲好中国故事:

展现大国精彩的三大着力点》)

材料二:

随着媒体融合发展不断深入,其对我国国家软实力建设,特别是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作用日益显现。

内容融合是媒体融合中最直观的层面。

在国际传播中,媒体可以利用自身特点,对内容进行充分挖掘,从多角度满足国际受众的分众化需求。

与此同时,还可以改变以往单一媒体、单一形态的传播局限,利用新技术加强与国际公众的互动,增加趣味性。

同时,充分利用新技术实现传播交互,提升国际舆论场的活跃度。

在新技术助力下,国际传播不再是传统的单向传播,能实现与受众的互动。

国际受众在接触网上信息时,拥有跟帖、留言等表达的机会,可获得更多的参与度和体验感,这能增强国际舆论场上相关议题的活跃度。

在国际传播中,不仅需要有优秀的作品和丰富的内容,还需要有完善的信息传播载体或渠道,才能将我们精心烹饪的“精神大餐”送达国际公众手中。

多样化的终端连接增加了国际传播的途径。

这些终端设备能适用于多样化的情景,发挥其独特作用,各司其职又融为一体。

国际受众在不同的生活场景,甚至是碎片化的时间里,也都全天候、全方位地被纳入国际传播的网络。

在此意义上,渠道融合极大增加了我国国际传播的空间和规模。

平台融合是渠道融合的升级阶段,一个成熟的平台往往运营多个渠道。

在国际传播中,可以建设自己的平台“造船出海”,也可与成熟的平台合作“借船出海”,通过吸引多种传播主体的广泛参与,进行模式创新,将中国的故事和声音传得更远更深。

当前,要加强国际传播,除了传统的官方对外媒体,还要强调其他行为主体的积极作用,如政府部门、高校、企业、非政府组织、公众等。

平台融合为多元主体参与、形成矩阵化传播提供了可能。

如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不仅自建平台,还在全球十多个社交平台上运营了20多个官方账号,其在脸书上的账号拥有7000多万粉丝。

当今,“西强我弱”的国际传播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改变,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在媒体融合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这种“传播逆差”拥有不断缩小的可能,中国面临赢得国际传播战略主动的历史机遇。

未来,我国的国际传播体系必然与媒体融合的大势相适应,无论在内容、渠道和平台方面,我们的国际传播能力都拥有极大的提升潜能。

(摘编自张明新、文子玉《媒体融合促进我国国际传播的功能探析》)

材料三:

讲好中国故事,在当前西方话语霸权语境下,必须寻求并获得在国际场域的传播力。

要想国际社会了解和接受我们,就要主动把我们的想法说清楚,让真实的声音先入为主。

中国故事内容上丰富多彩,但在精神内涵和价值立场上,我们必须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满自信地向世界介绍中华文明为世界带来的丰富历史智慧和历史贡献;必须围绕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向世界讲好中国人民砥砺奋进、自强不息建设新中国的故事,讲好中国坚持和平发展,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故事。

如果说中国故事是中国话语、中国立场的形象化表述,那么,修辞手法就是对中国故事表述系统的加工和装饰。

修辞手法包括语言修辞和视觉修辞。

语言修辞强调使用语言符号及对比、隐喻、象征等修辞策略,以讲述真实感人的个案、生动有趣的故事等。

视觉修辞则是用图像化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要求必须了解目标受众的视觉文化心理。

运用视觉修辞,不能停留在一些表层的文化符号输出上,而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价值内嵌于视觉图像中,以有效的视觉修辞策略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声音。

在跨文化传播实践中,情感认同往往是达成意义认同的有效手段,当我们被一个故事所感动时,往往也就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故事所承载的价值观。

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必须能够塑造唤起国外受众情感认同的叙事语境。

一方面个人了解他人的独特经历,并设身处地地体会和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感受;另一方面,要寻求在特定议题上的共同见解,秉持“求同存异”的精神,寻找中外共同的情感认同点。

当然,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不能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而是要经由故事引人入“道”。

入“道”就是经由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向世界提供全球公共事务和公共议题的中国方案、中国价值、中国智慧。

(摘编自连子强《中国故事对外传播叙事的体系性规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土表达需要针对我国现实,寻找与不同文化间的契合点,进而开展互动交流。

B.精准送达主要针对个体受众,既离不开高效的载体,又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C.单一媒体不能够表现一个好故事的诸多要素,因而需要借助全媒体、融媒体等。

D.修辞手法诉诸文化符号,从而能让外国人更好地“听得懂、听得进”中国故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真实客观、积极主动对外传播中国故事是对抗西方话语霸权的有力手段之一。

B.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围绕新中国建设取得

巨大成就,讲好中国故事。

C.增进理解、寻求共识,能唤起国外受众情感认同,提升我国对外话语感召力。

D.情感认同是达成意义认同的有效手段,也是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最终落脚点。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中国日报网推出系列视频,在主流社交媒体平台上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需求的公众推出分众化账号,实现精准传播。

B.“这里是海南”系列活动聘请多种语言的运营人员与不同国家的粉丝进行线上互动,及时回复各国粉丝的提问。

C.“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题影像展,善用隐喻、映衬、双关等修辞叙事,设计出“一带一路”动漫、吉祥物、表情包等。

D.中国国际电视台在移动客户端上打造了聚合新闻、社交、直播、视频等多渠道的平台,吸引了海外数百万用户的参与。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何特点?

请简要分析。

5.请依据三则材料中的观点,对下列两则国际传播案例进行简要点评。

案例1:

动画片《雪人奇缘》在全球46个国家上映。

影片中雪人大毛的冒险之旅途经千峰竞秀的黄山、波光潋滟的千岛湖、临江危坐的乐山大佛……让海外观众足不出户游遍大美中华:

片中大毛对家的渴盼与期待,奶奶的操心与唠叨,伙伴们的团结与勇气,都让观众倍感温暖。

案例2:

《国际广告》杂志刊登了一则某品牌油漆平面广告作品:

画面上有一个中国古典式凉亭,凉亭有两根立柱,未涂油漆的左立柱色彩黯淡,柱面粗糙,一条龙紧紧攀附在柱子上;涂了油漆的右立柱色彩鲜艳,柱面光滑,一条龙跌落到地面上。

【答案】1.B2.D3.C

4.①论证层次清晰。

采用总分总结构,从内容、渠道和平台三个方面,论证了媒体融合对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作用。

②论证方法多样。

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证了渠道融合、平台融合的发展不断深入的特点。

5.①案例一呈现了中国自然风光,增强了观众对中国风景名胜的兴趣;中国式亲情、友情等元素,唤起了中外观众的情感共鸣;通过视觉图像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价值,是国际传播的优秀案例。

②案例二立足于传统文化,将两幅画面对比,形象地表现了产品特点;但“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跌落到地面”这一设计既不美观,也忽略了其象征意义,从国际传播的角度看,有不妥之处。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做这类题需要考生仔细认真阅读文本,迅速提取信息,与选项内容加以细致比对,筛选、聚焦错误点,并灵活理解准确做出判断。

A项,“针对我国现实”表述错误,从原文材料一第2段“针对不同国家的本土化表达”可知题干转述错误;

C项,“不能够表现”表述错误,从原文材料二第2段信息“还可以改变以往单一媒体、单一形态

传播局限”可知选项错误;;

D项,“诉诸文化符号”表述错误,从原文材料三第2段信息“不能停留在一些表层的文化符号输出上”可知选项分析错误。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首先审清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在读完一遍文本的基础上快速找出选项中可能有问题的敏感处,再次回归原文,筛选并提取出能与选项敏感处加以对照分析的句子,细致分析灵活理解,做好抉择。

常见问题有:

推测变肯定导致表述绝对、信息杂糅不合文本、时空错位、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无中生有过度解读文本等等。

D项,“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的最终落脚点”表述错误,从材料三最后一段“在跨文化传播实践中,情感认同往往是达成意义认同的有效手段,当我们被一个故事所感动时,往往也就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故事所承载的价值观。

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必须能够塑造唤起国外受众情感认同的叙事语境”可知“也是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的最终落脚点”无中生有。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论据的分析理解能力。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

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

事实在议论文中论据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看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道理论据:

作为论据的道理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

材料的观点是“随着媒体融合发展不断深入,其对我国国家软实力建设,特别是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作用日益显现。

C项,侧重“修辞叙事”,与“媒体融合”没有关系,所以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

归纳议论文的论证特点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论证方式的角度归纳论证特点。

文章的论证方式包括:

立论、驳论、立论驳论相结合三种方法。

二、从论证结构和整体论证思路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

议论文,就全文的结构而言,最常见的结构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横式结构;一种是纵式结构。

三、直接论证还是间接论证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

四、从论证方法使用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

有的文章清一色运用某种论证方法;有的文章以一种或几种论证方法为主,以其他论证方法为辅助。

五、从论点提出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

归纳一篇议论文的论证特点,要关注其提出论点的角度是是否新颖,同时要指出其观点是否独到。

六、从论点提出的位置和方法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

七、从论据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

八、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归纳文章的论证特点。

材料二从中国故事内容、传播中国故事的渠道和传播中国故事的平台三个方面,采用总分总结构,论证了媒体融合对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作用,可见论证层次清晰。

运用“在国际传播中,不仅需要有优秀的作品和丰富的内容,还需要有完善的信息传播载体或渠道,才能将我们精心烹饪的‘精神大餐’送达国际公众手中”的比喻论证,“如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不仅自建平台,还在全球十多个社交平台上运营了20多个官方账号,其在脸书上的账号拥有7000多万粉丝”的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证了渠道融合、平台融合的发展不断深入的特点,可见论证方法多样。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材料内容,分析案例特点的能力。

案例的分析与点评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分析每个案例的背景;分析案例的简介与概况;将案例与传统的相关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案例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要素;分析案例的借鉴与启示。

本题案例一通过影片中雪人大毛冒险之旅的途经地向中外观众呈现了中国自然风光,增强了观众对中国风景名胜的兴趣;“片中大毛对家的渴盼与期待,奶奶的操心与唠叨,伙伴们的团结与勇气”体现了中国式亲情、友情等元素,唤起了中外观众的情感共鸣;“动画片《雪人奇缘》在全球46个国家上映”说明通过视觉图像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价值,是国际传播的优秀案例。

案例二立足于传统文化,将两幅画面对比“未涂油漆的左立柱色彩黯淡,柱面粗糙”“涂了油漆的右立柱色彩鲜艳,柱面光滑”形象地表现了产品特点;但“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跌落到地面”这一设计既不美观,也忽略了其象征意义,从案例内容“涂了油漆的右立柱色彩鲜艳,柱面光滑,一条龙跌落到地面上”可知作为国际传播的《国际广告》杂志,这样的设计宣传有不妥之处。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第二步:

通读材料,关注细节。

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

第三步:

明确主旨,辨清关系。

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壮士心

臧克家

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

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

枕着一卷兵书,一支剑,

灯光开出了一头白发。

突然睁大眼睛,战鼓在催他,

(深夜里木鱼一声又一声)

跨出门来,星斗恰似当年,

铁衣上响着塞北的朔风。

前面分明是万马奔腾,

他举起剑来嘶喊了一声,

从此不见壮士归来,

门前的江潮夜夜澎湃。

【注】这首诗作于1934年1月11日,正值抗日战争爆发前夕,社会正处于日军践踏华北,窥视中原的危急关头。

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一位壮士寄寓于江边的一个寺庵,从淹留中奋起,决然上马杀敌的故事,壮士就是爱国志士的缩影。

B.“枕着一卷兵书,一支剑”,主要突出壮士的孤独;“灯光开出了一头白发”,说尽岁月的蹉跎和英雄迟暮的感慨。

C.“星斗恰似当年”一句,涵盖了很大的时间跨度,包容了丰富的故事,可以想见壮士当年的英勇无畏与艰辛。

D.壮士从梦境中冲向战场,义无反顾,执着地为理想信念而战,充满了英雄壮气,也暗喻了诗人的渴盼之情。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既交代地点又说明时间。

“和”在这里是动词,简洁如画的一句诗渲染了一种寂寥的氛围。

B.“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梦能开花,诗人想象奇特瑰丽,慧心独具,一点不落俗套,字里行间,沸腾着诗情。

C.第三节,壮士举剑呐喊,在万马奔腾中前进。

这一句留有很大空间,可能是想像中的战斗,也可能是真实的战斗。

D.这首诗弥漫着一种沉郁的色调和凄凉的氛围,并在这种色调氛围中描述了一个悲伤哀婉的故事,收到了特殊的艺术效果。

8.诗歌的第一节使用了对比手法,请列举出两组。

9.诗歌末句“门前的江潮夜夜澎湃”非常巧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6.B7.D

8.①热烈的梦境与凄凉的江庵,②壮士叱咤风云的当年和孤身独栖的现实。

9.①用景物作结,寓情于景,意味深长,意蕴深远,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②江潮澎湃,契合了壮士壮烈的胸怀,突出了人物形象;③隐喻在壮士的感召下,众多抗日勇士前赴后继,视死如归;④江潮波澜壮阔,有力地烘托了抗战激情,升华了爱国主题。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本题中,B项,“主要突出壮士的孤独”错误,“枕着一卷兵书,一支剑”,表现壮士的身份。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

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

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中,D项,“描述了一个悲伤哀婉的故事”错误,在这种色调氛围中描述了一个悲壮热烈的故事。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具体考查对比手法的运用。

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分析诗歌第1节:

“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与“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凄凉的江庵与热烈的梦境形成对比;“枕着一卷兵书,一支剑”与“灯光开出了一头白发”,叱咤风云的当年和孤独衰老的现实形成对比。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能力。

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

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诗歌常见的思想感情有:

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怀才不遇,思乡怀人等。

“门前的江潮夜夜澎湃”,壮士走了,留下江潮夜夜澎湃。

“江潮夜夜澎湃”有比喻和象征意义,象征了抗日勇士前赴后继的壮烈。

一个悲壮热烈的故事激发读者的爱国主义情操。

这是一句景物描写,用在诗歌结尾,烘托了壮士形象,以景结情,升华了爱国主题。

这一句景物描写给读者留有很大想象空间,是想象中的战斗,也是真实的战斗,意味深长,意蕴深远。

【点睛】现代诗鉴赏的方法:

1、抓诗眼。

诗眼是诗中最富表现力、最能开拓诗歌意境的关键词句,是能使诗歌生辉的聚光点。

诗眼的锤炼和设置在诗歌创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古今诗评家无不从这点出发赏析诗歌。

2、析意象。

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意念和外界客观物象撞击的产物,是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的物象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而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语言艺术形象。

诗歌中,诗人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思考和感受,还要用意象进行表达。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季布者,楚人也。

为气任侠,有名于楚。

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

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

季布匿濮阳周氏。

周氏曰:

“汉购将军急,迹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愿先自刭。

”季布许之。

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

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

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

滕公留朱家饮数日。

因谓滕公曰:

“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

”滕公曰:

“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

”朱家曰:

“君视季布何如人也?

”曰:

“贤者也。

”朱家曰:

“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

项氏臣可尽诛邪?

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

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

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

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

”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

“诺。

”待间,果言如朱家指。

上乃赦季布。

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

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

楚人曹丘生辩士数招权顾金钱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

窦长君曰:

“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

”固请书,遂行。

使人先发书,季布果大怒,待曹丘。

曹丘至,即揖季布曰:

“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

且仆楚人,足下亦楚人也。

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

何足下距仆之深也!

”季布乃大说,引入,留数月,为上客,厚送之。

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楚人曹丘生辩士/数招权顾金钱/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B.楚人曹丘生辩士/数招权顾金钱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C.楚人曹丘生/辩士/数招权顾金钱/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D.楚人曹丘生/辩士/数招权顾金钱/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族,一种说法是父族、母族、妻族的合称。

夷灭三族,是古代最残酷的刑罚。

B.髡钳,古时的刑罚,髡是去发,钳是用铁束颈。

这里指扮作一个犯罪的囚徒。

C.郎中,本文中是指帝王的侍从,俸禄只有三百石,级别虽然不高,但相当荣宠。

D.上客,这里指非常重要的客人或者地位很高的人;门客中地位最高的也称作上客。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本为项籍旧将,打仗时屡次陷汉王于困境。

项羽灭后,汉高祖悬赏缉捕季布,鲁人朱家通过汝阴侯滕公劝说高祖,季布才最终得到赦免。

B.季布身处危难,得到众人保护。

朱家给他穿上粗布的衣服,用一辆运输用的大牛车把他送给周氏。

周氏把他买下来,安置在田地里耕作。

C.季布四处躲避,惨况堪比伍员,不同的是,伍子胥对迫害他的楚国报仇雪恨;季布则成为刘邦的手下。

D.曹丘有口才,他听说季布不喜欢自己,仍然坚持前往拜访。

见面时,尽力与之联络感情,终于使季布改变看法而善待自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

(2)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

何足下距仆之深也!

14.刘邦为什么会赦免原本是仇人的季布?

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10.C11.A12.B

13.

(1)许多有名望的人物都称赞季布能变刚强为柔顺。

朱家也因此而在当时出了名。

(2)我在天下到处宣扬您的名字,难道我对您的作用还不重要吗?

您为什么这样坚决的拒绝我呢?

14.

(1)刘邦听取了滕公的进言。

(2)季布为项羽卖力,是尽了他的职分,是忠心的表现。

(3)刘邦赦免季布,向天下显示胸怀宽广。

(4)逼迫季布,会为敌国所用。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

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

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

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事”是动词,意思是“侍奉”,宾语是“赵同等贵人”,动宾后应断开,排除A项;

“善”意思是“交好”,主语是前面的“曹丘”,而下一句“闻”的主语应该是“季布”,主语不一致,两句要断开,排除BD两项。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