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检查技术.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872881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9.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docx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影像检查技术.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docx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

第四章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及正常图像

牙科X机基本有三种形式:

可移动立式、壁挂式、镶带式。

主要结构:

X线机头、支臂、控制部分。

X线机头内有X线管、变压器。

控制部分用于调节电源电压、X线管电压、电流和曝光时间。

曲面体层一次曝光即可显示全口牙齿、颌骨、鼻腔、上颌窦及颞颌关节等的解剖结构影像,显示范围广,使用于颌骨多发病变、范围较大的颌骨病变、双侧颌骨的对比及对原因不明的症状的筛查。

X线头影测量机:

是根据所拍摄的头颅定位X线片,由牙、颌以及颅面的标志点描绘出的一定线、角,进行测量分析,了解牙、颌及颅面软组织的结构。

口腔体腔X线机:

与体层片比较,无模糊层拉影干扰,影像清晰;球管从口内向外投照,重叠影少,但焦点至胶片距离近,影像有一定的放大。

X先平片检查包括:

口内片和口外片。

口内片包括根尖片、牙合翼片、牙合片等。

口外片包括:

上下颌第三磨牙口外片、下颌骨侧斜位片、下颌骨后前位片下颌骨升支切线片、华特位片、颧骨后前位片、颧弓位片、颏顶位片、颞下颌关节侧斜位片、口腔体腔摄影片、X线头影测量片。

根尖片分角线投照技术,优点:

操作简单、无位子装置。

缺点:

投照不精确,图像易失真。

患者坐在椅子上呈直立姿势,头部靠在头托上,矢状面与地面垂直。

投照上颌后牙是,外耳道口上缘至鼻翼之连线于地面平行。

投照上颌前牙是,头稍低,使前牙的唇侧面于地面垂直。

投照后牙是,外耳道口上缘至口角之连线于地面平行。

投照下颌前牙时,头稍后仰,使前牙的唇侧面于地面垂直。

胶片分配需用14张胶片。

胶片放入口内应使胶片感光面紧靠被检查牙的舌侧面。

投照前牙时,胶片竖放,边缘要高出切缘7mm左右;投照后牙时,胶片横放,边缘高出颌面10mm左右。

留边缘的目的是:

能使照片形成明显的对比度及避免牙冠影像超出胶片。

X线1中心线角度:

X线中心线需要倾斜一定的角度,使X线中心线于被检测牙而的长轴和胶片之间的分角线垂直。

遇腭部较高或口底较深的患者,胶片在口内的位置较为垂直,X线中心线倾斜的角度应减少;而全口无牙、腭部低平、口底浅的患者,则胶片在口内防止的位置较平,X线中心线倾斜的角度应增加。

X线中心线位置:

投照上颌牙时,以外耳道口上缘至鼻尖的连线为假想连线,X线中心线通过部位分别为:

投照上中切牙通过鼻尖;投照上单侧中切牙及侧切牙时,通过鼻尖与投照侧鼻翼之连线的中点;投照上单尖牙是,通过投照侧鼻翼;投照上前磨牙以及第一磨牙时,通过投照侧自瞳孔向下的垂直线与外耳道口上缘和鼻尖连线的交点,即颧骨前方;第二第三磨牙是,投照外此向下的垂线于外耳道口上缘和鼻尖连线的加点。

即颧骨下缘。

根尖片平行投照技术:

又称直角技术、长焦距平行投照技术。

主要目的是拍摄牙及周围结构知识的X线图像。

原理:

使X线胶片与牙长轴平行放置,投照时X线中心线与牙长轴和胶片均垂直。

优点:

X线图像可以较准确的、真实的显示牙及周围结构的形态和位置关系。

缺点:

这种技术要求用持片器和定位知识装置,操作比较费时。

正常图像:

牙髓腔:

X线少年宫为低密度影像,下颌磨牙髓腔似H形,上颌磨牙髓腔圆形或卵圆形。

牙槽骨:

影像比牙本质的密度低。

上牙槽密质骨薄,松质骨多,骨小梁呈交织状,X线显示为颗粒状影像。

下牙槽密质骨送而软质骨少,骨小梁呈网状结构,牙见骨小梁多呈水平方向排列,而根尖有时见放射状排列,骨髓腔呈三角形和大小不等的圆形低密度影像。

骨硬板:

X线片显示为包绕牙根的、连续不断的高密度线条状影像。

牙周膜:

显示为包绕牙根的连续的低密度线条状影像。

上颌根尖片所见有关颌骨正常解剖结构:

上颌中切牙根尖片上常可见切牙孔、腭中缝、鼻腔、及鼻中隔影像。

在上颌磨牙位根尖片上常可见上颌窦底部、颧骨、喙突、上颌结节及亦钩等

下颌根尖片所见有关颌骨正常解剖结构:

下颌切牙位常可见颏棘、颏嵴营养管等。

下颌前磨牙位根尖片常见颏孔。

在下颌磨牙位根尖片常见下颌骨外斜线、下颌管及下颌骨下缘牙合翼片投照技术:

1切牙位:

使听鼻线与地面平行,X线中心线以+8度角对准两中切牙之间,通过上颌切缘上方0.5cm射入。

2磨牙位:

头德矢状面与地面垂直,听口线与地面平行。

X线中心线以+8度角对准胶片中心,通过上颌磨牙面上方0.5cm射入。

正常图片:

主要显示上下牙的牙冠不,常用检查邻面龋、髓石、牙髓的大小、邻面龋与髓室时候穿通和穿通程度,以及充填物边缘密合情况,主要用于前磨牙和磨牙区的检查。

此外还清晰的显示牙槽嵴顶,可用于确定是否有牙槽骨顶的破坏性改变。

上颌前部牙合片:

显示上颌前部全貌,包括切牙孔、鼻中隔、上颌窦、鼻泪管、上前牙及腭中缝等。

常用于观察上颌前部骨质变化及乳、恒牙的情况。

上颌后部牙合片:

检测上颌骨后部的影像,包括第一前磨牙至第二磨牙、牙槽突、和该侧上颌窦底部。

用于观察一侧上颌后部骨质的情况。

下颌前部牙合片:

显示下颌颏部影像,观察下颌颏部骨折及其他颏部骨质变化

下颌横断牙合片:

显示下颌体和牙弓的横断面影像。

检查下颌骨体部骨质有无颊、舌侧膨胀,辅助诊断下颌骨体骨折移位以及异物、阻生牙定位等

上下颌第三磨牙口外投照片:

显示双侧第三磨牙的影像及上颌结节部位。

用于观察第三磨牙的形态及萌出情况、阻生方向等。

观察确定儿童第三磨牙牙胚发育情况。

华特位片:

鼻颏片。

用于观察鼻窦的情况,特别是上颌窦影像显示最佳,观察上颌窦、额窦、筛窦、眼眶、鼻腔、颧骨、颧弓、下颌喙突于颧弓之间的位置以及颌间间隙等情况。

在上颌骨肿瘤、炎症及外伤时常用此片观察面骨的情况。

颧骨后前片:

铁氏位片。

此片中部三角形密度低的影像为鼻腔,鼻腔外下大致呈倒置三角形密度低的影像为上颌窦,上颌窦外部小圆形低密度影像为眶下孔。

颏顶位片:

颅底位片。

临床常用来检查颅底、上颌后部及颞下窝病变

颧弓位片:

显示投照侧颧骨、颧弓的影像。

主要用于检查颧骨及颧弓骨折。

下颌骨侧斜位片:

显示下颌骨体磨牙区及下颌升支常用语观察下颌骨体、升支、及髁突的病变。

下颌骨后前位片:

常用于双侧对比观察下颌升支各部病变,观察此片需要注意寰枢关节在上颌骨下部影像上重叠,勿误认为骨折线

下颌骨开口后前位片:

显示双侧颌骨开口后前位影像。

观察双侧髁突内外径向的病变。

下颌骨升支切线位片:

常用于观察下颌升支外侧密质骨膨出、增生及破坏情况

颞下颌关节斜侧位片:

显示下颌关节外侧1/3侧斜位影像。

关节间隙:

关节间隙主要为关节盘所占据。

正常人关节上间隙最宽,后间隙次之,前间隙最窄。

髁突经咽侧位片:

显示髁突写侧位影像。

正常髁突表面圆滑,有一薄层均匀、连续、致密的密质骨边缘。

普通造影检查:

涎腺造影、颞下颌关节造影、血管瘤瘤腔造影、鼻腔造影、血管瘤瘤腔造影、鼻腔造影以及窦腔、窦道、瘘管造影。

涎腺造影:

一般只限制于腮腺及颌下腺(有较大的导管口供注射造影剂)适应证:

涎腺慢性炎症、舍格伦综合症、涎腺良性肥大、肿瘤、涎瘘、导管阴性结石及需要确定涎腺周围组织病变是否已侵入及腺体及导管时均可进行涎腺造影。

禁忌证:

对碘过敏者以及涎腺急性炎症期间、阳性涎腺导管结石。

造影技术:

1腮腺造影:

缓慢注射60%泛影葡胺,成人用量约为1.5ml

颌下腺造影:

用60%泛影葡胺或者40%碘化油。

正常图像:

腮腺造影侧位片显示腮腺导管系统及腺实质的侧位影像。

好的照影片,应清楚的显示导管系统及少量先拍充盈影像。

导管口位于上颌第二磨牙相对侧颊粘膜处,主导管在下颌升支上斜向后下走形。

正常主导管长约5cm,最大管径0.9-4.0mm,平均2.0mm。

分支导管于主导管相连处近于直角,导管系统在体内逐级分支,由粗到细,最后进入腺实质内。

腮腺造影后前位片:

显示腮腺后前位影像。

腺体紧贴下颌升支外侧,其上下两端较薄,中间稍厚,外援呈整齐的弧形。

在离下颌升支外缘约1cm多处转向后方并向上、下逐级分支。

颞下颌关节造影:

按部位分关节上腔造影和关节下腔造影;按用药分单纯碘水造影(20%-30%泛影葡胺)和双重造影(无菌空气和泛影葡胺)

适应证:

关节骨质变化、明显关节间隙异常、关节内有连续摩擦音疑有关节盘穿孔、关节弹响、估计牙合垫治疗效果、关节盘复位术、关节盘穿孔复术后情况

禁忌证:

碘过敏史、关节局部皮肤有感染者、患出血性疾病及使用抗凝血药物治疗的患者。

关节造影一般拍摄关节侧位体层闭口位片、开口位片及许勒位闭口片、关节后前位闭口体层片。

正常图像:

关节上腔典型正常碘水造影图像:

1侧位体层闭口位片:

关节上腔充以致密、阻射线的造影剂,显示S形态。

关节盘本体部位位于关节结节后斜面和髁突前斜面之间,关节盘后带位于髁突横嵴上。

2侧位体层开口位片:

可见髁突位于关节结节顶下方或少超过关节结节顶部;前上隐窝消失,后上隐窝扩张,造影剂下缘前部清楚的显示关节盘本体的影像,三带分界比侧位体层闭口位片更为清晰明确。

3许勒位:

上腔造影剂显示S形态。

可见上腔造影剂于关节窝、关节结节密质骨之间有一细窄、低密度线条影像,平滑而均匀为关节结节后斜面的前位的纤维软骨和关节窝纤维结缔组织覆盖的影像。

关节下腔典型正常碘水造影图像:

髁突前方造影剂所显示的影像为关节下腔的前下隐窝;髁突后方造影剂所显示的影像为关节腔的后下隐窝。

典型正常关节双重造影图像:

关节腔的周围轮廓为一层碘剂所勾画,其中以气体,影像清楚。

正常人髁突于关节盘生理运动:

在开口运动中,初期髁突为轻微的转动,中期则以滑动为主,兼有转动;末期为单纯的转动。

第五章牙及牙周疾病

一定义:

龋病(dentalcanes)是牙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是人类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二分类:

龋病按病变进展情况分为急性龋(acutecanes)、慢性龋(chroniccanes)、静止龋(。

stedcanes)和继发龋(secondnycanes),按解剖学分类可分为牙合面龋和平滑面龋、根面龋及线性釉质龋;按病变深度可分为浅龋、中龋和深龋。

三临床表现:

仅限于釉质或牙骨质,患者无自觉症状。

中龋是指龋坏已进展至牙本质浅层,有较深的龋洞,有时对冷、热、酸、甜等刺激较为敏感,也可无自觉症状。

深龋是指病变已发展至牙本质深层,有很深的龋洞,对各种刺激敏感或疼痛。

四影像学表现

1.浅龋:

只累及釉质或牙骨质。

检查用常规根尖片。

浅龋表现为圆弧形的凹陷缺损区,边缘不光滑,其范围一般较小。

2.中龋:

龋病已进展至牙本质浅层,X线片可清楚地显示病变。

有的表现为圆弧凹陷状牙硬组织缺损;有的表现为口小底大的倒凹状的缺损。

3.深龋:

龋病进展至牙本质深层,接近牙髓室甚至与牙髓室相通,临床上可见很深的龋洞。

X线片上可见到较大的龋洞,龋洞底与髓室接近,有的龋洞与髓室间有一薄层清晰的牙本质和继发牙本质影像,提示尚无穿髓;当龋洞与髓角或髓室相融合则提示有可能已穿髓。

4.继发龋:

是指龋病治疗后,窝洞周围牙体组织又发生龋坏。

X线片上可显示在金属充填物的窝洞边缘,牙硬组织破坏形成密度减低的不规则的窄缝。

边缘常不光滑。

在观片时要注意与金用充填物下方的垫底材料鉴别,因为这些材料往往是透射性的,X线表现为低密度影像。

第2节牙髓病

一牙髓病种类:

包括牙髓充血、牙髓炎、牙髓变性、牙内吸收和牙髓坏死。

X线检查仅对牙内吸收和牙髓变性中的牙髓钙化有诊断价值。

二、牙髓钙化

(一)发病机制:

牙髓组织血循环较差,髓室随年龄增长其内层继发性牙本质也逐渐增多而致髓室变窄,根尖孔也逐渐变小,引起牙髓内血液循环减少,加之牙受各种理化因素刺激,牙髓组织发生代谢障碍,细胞变性,纤维成分增多,牙髓活力降低,引起牙髓变性。

牙髓变性后钙盐沉积,形成大小不等的沉积物。

(二)牙髓钙化(PUIPcalcification)分类:

有两种形式,一是髓石形成,一是弥散性钙化。

(三)临床表现:

前、后牙均可发生牙髓钙化。

一般无临床症状,极少数病人可因髓石压迫牙髓神经引起放射性疼痛,似三叉神经痛,但无扳机点;有的可表现为急性牙髓炎疼痛症状。

(四)影像学表现:

1局限性髓石与髓室形状有一定关系。

后牙髓石往往表现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不一。

髓石可游离于髓室内,也可附着于髓室壁。

前牙髓室较小,髓石可呈条状或针状充满于髓室及根管内,其周围有线状低密度影像围绕。

2弥散性牙髓钙化表现为正常髓室及根管影像完全消失,不能辨别出髓腔界限。

三牙内吸收

定义:

牙内吸收是由于牙髓受到不良刺激后,牙髓组织发生肉芽性变,其内产生破骨细胞而引起髓室内牙本质吸收。

临床表现:

一般无自觉症状,少数可出现类似牙髓炎的疼痛症状。

以上前牙多见,后牙也可发生。

严重时可发生病理性折断。

影像学表现:

患牙髓腔扩大,呈圆形或卵圆形或不规则形密度减低的透射影。

发生于根管者,有长短不一、粗细不均沿根管的扩大影,髓室壁或根管壁变薄。

可伴有根尖吸收和很尖感染,甚至发生折断。

第3节很尖周病

定义:

根尖周病(perisgicaldiseases)是指根尖及其周围组织所发生的病变,包括根尖周炎、致密性骨炎、牙骨质增生、牙骨质结构不良等。

一根尖周炎

(一)根尖脓肿

1分类:

根尖脓肿(PeriaPicalabscess)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根尖脓肿多由急性浆液性炎症而来。

也可由慢性根尖周炎急性发作所致。

慢性根尖脓肿可由于根尖肉芽肿的中央部分坏死、液化形成脓腔;或由急性根尖周脓肿转化而来。

可变色,无活力。

2影像学表现:

(1)急性期早期X线检查一般看不出根尖周骨质改变,有时牙周膜间隙稍微增宽;

(2)随病情发展,可见以病原牙为中心,骨质破坏程度较重,呈弥散性破坏,边界不清。

(3)慢性期在根尖区出现一边界清楚、边缘不光滑的小范围骨质破坏的低密度区,骨硬板消失,病变一般较局限,外周可有骨质增生反应。

(二)根尖周肉芽肿

1病因:

根尖周肉芽肿(periapicalranuloma)是根尖周组织受到轻微缓慢的感染刺激而产生的炎性肉芽组织,是慢性根尖周炎的一种主要病变类型。

2临床表现:

一般无自觉症状,初期症状可在叩诊时有不适感,有时感牙伸长,偶有轻微疼痛。

如有牙髓坏死分解,则牙有变色。

3影像学表现:

在病源牙的根尖、根侧方或根分叉有圆形或卵圆形的密度减低区,病变范围较小,直径一般不超过1cm,周界清楚,无致密的骨硬板。

病变周围的骨质正常或稍变致密。

(三)根尖周囊肿

1临床表现:

患者常无自觉症状。

囊肿呈膨胀性扩张,使颌骨膨大。

多数囊肿体积不大,平均直径为l-2cm。

有的囊肿可发展较大,扪之有乒乓感或波动感。

还可压迫邻牙,使之松动移位。

2影像学表现:

多有龋齿、畸形牙等病原牙的存在。

以病原牙根尖为中心,形成形状较规则、大小不等的圆形或卵圆形骨质破坏低密度病变区,边缘清晰锐利。

囊肿边缘形成一致密的线条影。

当囊肿继发感染,致密线条影可消失。

囊肿也可以增长很大,造成骨质膨胀畸形,骨密质变薄。

有的由于骨阻力的不同而形成分叶状。

牙可被推压移位,牙根偶有吸收。

二、致容性骨炎

(一)定义:

致密性骨炎(condensingosteitis)是指根尖周组织受到轻微缓慢低毒性因素刺激产生的一种骨质增生的防御性反应。

(二)临床表现:

多见于青年人,下颌第一磨牙多见,常有较大的龋坏,一般无自觉症状。

(三)影像学表现:

患牙根尖区骨小梁增多增粗,骨质密度增高,骨髓腔变窄甚至消失。

与正常骨组织无明显分界。

根尖部牙周膜间隙可增宽,根尖无增粗膨大。

三.牙骨质增生

(一)病因:

牙骨质增生可由慢性炎症、创伤或其他一些不明原因刺激所致。

(二)临床表现:

常见于龋病、牙周炎及牙合创伤的牙。

多无临床症状。

有时因拔牙困难或其他原因拍摄X线片时偶然发现。

(三)影像学表现:

由于增生的牙骨质沿牙根不断沉积,使牙根变粗增大。

如仅位于根尖,则表现为根尖呈球状增生;如波及整个牙根,则牙根体积膨大,有的病例可见牙周膜间隙消失,与牙槽骨发生粘连。

四.牙骨质结构不良

(一)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中年女性,平均年龄40岁左右。

以下切牙多见,常为多发性损害。

一般无自觉症状。

常有牙松动。

少数患者可出现根尖周炎的表现。

(二)影像学表现:

1.早期病变(骨质溶解破坏期):

在患牙根尖周牙槽骨溶解破坏,代之以纤维结缔组织。

X线片上表现为低密度透射区,多数为小圆形或类圆形,边缘不整齐,骨硬板及牙周膜间隙消失。

2.第二期病变(牙骨质小体生成期):

随病变的发展,在纤维结缔组织内出现牙骨质小体样结构、骨样组织和骨组织。

X线表现为病变区有高密度的点状或小片团状钙化影。

3.第三期病变(钙化成熟期):

钙化成分增多,出现较大的牙骨质团块和编织状组织。

X线表现为根尖区成团状、体积增大的钙化影像。

可在根尖形成类似骨硬板和牙周膜间隙的改变。

第4节牙发育异常

由于全身或局部因素引起牙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障碍,造成牙发育异常。

包括形态、结构位置及数目等的异常。

一、牙体形态异常

(一)畸形中央尖

1临床表现:

畸形中央尖(centralcusp)为牙牙合面中央窝处有一额外的锥形牙尖,常为对称性发生。

多见于下颌前磨牙或上颌前磨牙,磨牙偶尔可见。

2影像学表现:

(1)新萌出的牙,牙尖无磨损,X线片上可显示牙合面中央窝处有一突出的小牙尖。

(2)如中央尖未穿破,牙髓没有感染,则根尖可正常形成。

(3)中央尖发生磨耗和破损导致牙髓和根尖感染,造成根尖发育障碍。

X线片上显示牙根变短,髓腔粗大,牙根不能形成,根尖孔扩大呈喇叭形,常伴根尖周骨质吸收等感染征象。

(二)畸形舌侧窝、畸形舌侧尖、牙中牙

1临床表现:

是常见的发育畸形,统称为牙内陷(densinvaginatus)。

由于发育时期成釉器在某些因素影响下出现突出或内陷,伸入牙乳头中,而形成畸形。

牙内陷多见于上颌侧切牙。

表现为体积增大的圆锥形牙,少数可呈较小的锥形牙。

根据牙内陷的深浅程度及形态变异,可分为畸形舌侧窝(invaginatedlingualfossa)、畸形舌侧尖(taloncusp)和牙中牙(densindente)。

2影像学表现:

牙内陷表现为牙体形态异常,牙呈圆锥状,体积可大可小,牙根正常或变粗大。

(1)舌隆突特别突出隆起,X线片上显示为与牙冠重叠的密度增高的小牙尖,为畸形舌侧尖。

(2)如果舌隆突异常突起,同时在舌侧窝出现一透射的纵形裂沟,可将舌隆突一分为二,甚至可达很尖,为畸形舌侧窝。

(3)当舌侧窝向髓室陷人过深,由于釉质密度较高在牙中央形成一类似小牙的结构与患牙重叠,故称为“牙中牙”。

(三)融合牙

融合牙(fusedtooth):

由两个正常牙胚相互融合而成。

可分为牙冠融合、牙根融合和冠根融合。

1临床表现:

融合牙可发生于乳牙或恒牙列。

乳牙较恒牙多见,常见于下颌乳前牙。

此外,正常牙和额外牙也可发生。

牙冠发生融合时,临床检查容易发现,而根部的融合则需X线片才能确定。

2影像学表现:

完全性融合显示牙冠和牙根融合形成一个巨大畸形牙。

不完全性融合则是牙冠或牙根发生融合,仅牙冠融合可表现为两个根管,牙根融合则表现为合二为一的粗大根管。

融合牙可伴根尖感染。

X线检查目的主要是确定融合的方式、根管情况及根尖是否伴有炎症。

(四)牙根异常:

牙在发育期间受到某种因素影响而造成牙根数目异常和形态异常。

影像学表现:

牙根异常在临床检查时难以发现,必须通过X线检查才能确定。

牙根异常多见于恒磨牙,尤其第三磨牙变异较大。

有时为一个融合根,有时为二或三根,甚至为四个根.

二.牙结构异常

(一)釉质发育不全

1定义:

釉质发育不全(enamelhyPoPlasia)是指牙发育期间,由于全身或局部的原因使牙釉质发育受到障碍而造成釉质基质不能形成或已形成基质不能及时矿化,致使形成永久性釉质缺损。

2临床表现:

釉质发育不全可出现在个别牙、部分牙甚至全口牙。

分为轻度和重度两种。

轻度者釉质形态基本完整,仅为色泽和透光度改变;重度者牙冠表面缺损、不光滑,呈沟、窝状或蜂窝状改变,甚至无釉质覆盖,牙易被磨损和发生龋坏,且进展快,导致牙过早缺失。

4影像学表现:

患牙比正常牙的釉质薄X线片上显示牙冠部密度减低,牙冠磨耗变短小;严重者可显示釉质大部分缺损,密度不均匀,失去正常牙冠形态;而牙根、牙周膜间隙、骨硬板、髓室等无异常改变。

(二)遗传性乳光牙本质

1定义:

遗传性乳光牙本质(hereditareoPalescentdenim)又称牙本质发育不全。

本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无性连锁。

可在一家族中连续出现几代。

乳、恒牙均可累及。

2影像学表现:

牙冠严重磨损,变短小,邻牙间隙增大。

牙本质在髓腔侧的异常形成,致使髓室和根管部分或全部闭塞,牙根短而尖细。

三.牙数目异常

(一)额外牙

1临床表现:

额外牙又称多余牙,可发生于颌骨任何部位,上前牙区多见。

数目不等,可为单个,也可为多个。

萌出的额外牙多数无正常的牙体解剖形态,常呈圆锥

2影像学表现:

X线检查可以确定额外牙的形态以及是否还有其他的埋伏额外牙。

额外牙常位于上颌中切牙之间,呈一较小的圆锥形牙,根短小。

未萌出的额外牙,需用X线检查才能发现。

X线片上可确定额外牙的数目、位置、形态以及与邻牙的关系。

确定额外牙位于牙列唇颊侧或舌腭侧。

(二)先天缺牙

1临床表现:

先天缺牙多发生于恒牙列。

个别牙缺失多见于上、下颌第三磨牙、上颌侧切牙或尖牙和上下颌第二前磨牙。

一般为双侧对称缺失。

2影像学表现:

由于缺牙呈对称性,最好采用曲面体层摄影。

X线片上有时可见有乳牙滞留,牙根可以完整或有不同程度吸收。

由于牙数目减少,牙排列稀疏不齐,邻牙间隙增宽。

先天性无牙畸形乳、恒牙均可部分缺失或全部缺失。

由于无咬合功能,牙槽略低平,但下颌骨长度仍正常。

四.阻生牙

1定义:

由于萌出位置不够,或周围存在阻力,牙不能萌出正常位置者,称为阻生牙(imPactedtooth)。

2临床表现:

下颌和上颌第三磨牙阻生最为多见,常引起冠周炎,甚至造成间隙感染。

3影像学表现:

其检查目的是为了确定或了解:

①阻生牙的位置:

是低位或高位阻生;部分或完全阻生;软组织内阻生或骨内阻生;②阻生牙的方向:

如前倾、水平、垂直、侧向或颊舌向阻生;③阻生牙本身状况:

如有无龋坏、龋坏程度及根尖有无炎症;④阻生牙与邻牙的关系:

邻牙是否与阻生牙位置紧密,是否有龋坏或根尖周感染,牙槽骨的吸收程度,牙根尖是否吸收;⑤牙根数目及形态:

牙根有无弯曲,根尖是否增生肥大,牙根与颌骨有无粘连,牙根分叉的大小,牙根长短粗细;⑤牙根与下牙槽神经管的距离和磨牙后间隙的大小。

第5节.牙周炎

临床表现:

牙龈炎症、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牙松动。

影像学检查方法:

常用的有根尖片、曲面体层片、牙合翼片

1.根尖片:

有分角线投照技术和平行长焦距投照技术两种方法。

2.牙合翼片:

能较真实反映牙槽骨吸收程度和类型,适用于牙周炎的早期。

3.曲面体层片:

投照一张曲面体层X线片患者所接受的照射量远远小于全口牙片的照射量。

其细微结构显示较根尖片差,曲面体层摄影不能取代根尖片检查。

影像学表现:

牙周炎主要表现为牙槽骨吸收,牙槽嵴顶及骨硬板模糊、消失,牙槽嵴高度降低。

1.牙槽骨吸收表现为三种类型:

①牙槽骨水平型吸收:

前牙区牙槽嵴顶由尖变平,后牙区牙槽嵴顶由梯形变成凹陷,其边缘模糊粗糙呈虫蚀样。

②牙槽骨垂直型吸收:

沿牙体长轴方向向根端吸收,骨硬板消失,牙周膜间隙增宽,垂直吸收明显,呈楔形。

③牙槽骨混合型吸收:

多见于牙周炎晚期。

2.牙槽骨吸收的程度按其吸收量多少分成轻度、中度和重度,常以牙槽骨的高度与牙根长度的比例来表示,如吸收根长的1/3、1/2、2/3等。

测定牙槽嵴高度,一般是以被测牙邻面的釉牙骨质界为参考标准。

X线片上以牙颈下1mm为标记。

第6节牙外伤

一牙脱位

由于外力使牙向牙合面方向或根方自牙槽窝内脱出或嵌k人,称为牙脱位。

影像学来现:

轻度牙合向脱位者,显示牙周膜间隙增宽,切缘超出

正常邻牙切缘。

重者牙从牙槽窝内脱出,造成牙缺失。

嵌人性牙脱

位,牙周膜间隙消失,切缘低于正常邻牙的切缘,有时伴牙槽骨骨折。

二牙折

影像学表现:

冠折在临床检查时容易发现,根折的判定必须通过X线片检查,可了解有无根折、折断的部位、方向、数目及周围情况。

牙折线在X线片上表现为不整齐的细线条状密度减低的影像,断端之间可微有错位。

第7节牙根折裂

一定义:

牙根折裂是指既无外伤史又无龋病、只发生于后牙牙根的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