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社会研究方法复习指导.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874250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82 大小:63.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社会研究方法复习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自考社会研究方法复习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自考社会研究方法复习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自考社会研究方法复习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自考社会研究方法复习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自考社会研究方法复习指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2页
自考社会研究方法复习指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2页
自考社会研究方法复习指导.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2页
自考社会研究方法复习指导.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2页
自考社会研究方法复习指导.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2页
自考社会研究方法复习指导.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2页
自考社会研究方法复习指导.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2页
自考社会研究方法复习指导.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2页
自考社会研究方法复习指导.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2页
自考社会研究方法复习指导.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2页
自考社会研究方法复习指导.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2页
自考社会研究方法复习指导.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2页
自考社会研究方法复习指导.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2页
自考社会研究方法复习指导.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2页
自考社会研究方法复习指导.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2页
亲,该文档总共8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社会研究方法复习指导.docx

《自考社会研究方法复习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社会研究方法复习指导.docx(8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考社会研究方法复习指导.docx

自考社会研究方法复习指导

09年自考社会研究方法复习指导第一章

第一节 社会研究的概念与特征

  1.S社会研究——通过采用科学的方法,系统地收集和分析关于社会现象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地社会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做出科学认识地活动;

  2.社会调查;指人们运用一定的方法去了解社会各有关方面的实际情况,从而把握有关社会现状的一种社会认识活动;有些学者将其等同于社会调查研究,(它是社会研究中的一种类型,但是只是包括以直接的社会调查为资料来源的社会研究活动,而不包括文献研究和实验研究)

  3.L当代社会研究的主要特征;

  a)目的性是社会研究活动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b)经验性是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特征之一

  c)理论性包含:

接受理论指导和得出理论结论两层含义

  d)社会性是一种社会活动,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

  4.社会研究的基本要素;

  a)社会研究的主体组织主要扮演社会研究项目的组织者、委托者、承担者、资助者。

  b)社会研究的对象是指被研究的个人,群体或者组织,或者是研究所指的其他社会单位;是一个总体的概念;

  c)社会研究的内容是指社会研究所要了解的社会现象和要探索的社会问题的具体内容;可分为现状调查。

态度调查,因果分析,预测分析,对策研究等不同层次;

  d)社会研究的方法是指研究者在社会研究的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方法的总和。

  5.社会研究中采用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是社会研究能够客观地认识社会,真实反映社会实际情况的重要保证,也是评价一项研究科学性,真实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标准;

  第二节 社会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原则

  1.事实判断——是指对社会事实客观情况的判断,即通过科学的研究而对一个社会现象及其原因和规律客观存在状况做出的判断。

  2.价值判断——是指研究者对某种社会现象的好坏,意义,重要性程度等方面的主观评价。

  3.价值中立——是指研究者在社会研究过程中不受对所研究问题的价值判断的影响。

  4.价值关联——是指研究者在社会研究过程中受对所研究问题的价值判断的影响。

  5.L社会研究的目的:

a)探索未知的事物b)验证不确定的知识c)扩展已有的知识

  6.社会研究的意义:

a)理论性意义(主要是指社会研究对理论发展做出的贡献。

  b)应用性意义(是指社会研究成果能够直接应用于指导社会实践活动。

  7.社会研究的基本原则:

a)客观性原则b)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c)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d)遵守法律和社会规范

  第三节 社会研究方法概述

  1.法、整理资料的方法和分析数据的方法,以及在这些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技术手段和相关工具的使用方式等;

  2.现代社会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a)经验性;b)理论性;c)规范性;d)多样性。

  3.现代社会研究方法的层次;分为三个层次:

  方法论——是指社会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即对社会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哲学论证;

  研究方式——是指社会研究中采用各种具体的研究形式,包括研究的程序及其每个步骤上具体的操作方式;

  社会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是指在社会研究的各个环节所采用的方法、技术和工具等,其中重点包括各种收集资料的方

  第四节 社会研究的过程

  1.S社会研究的一般过程——是指社会研究过程中的一般需要采取的各个步骤及其先后次序。

  2.L社会研究一般有哪些主要的阶段及各个阶段有哪些主要内容;

  a)确定研究题目阶段:

(可行性的题目,能反映学术和社会实践中的重大及前沿问题)

  b)研究设计阶段:

(有明确的研究思路和合理可行的研究方法,还涉及研究程序,有效的组织及人员安排以及相关的技术和工具的使用)

  c)收集资料阶段:

这是实施社会研究工作过程的第一个步骤;

  d)整理和分析资料阶段:

  e)研究报告的写作和发表阶段:

09年自考社会研究方法复习指导第二章

第二章 社会研究的主要类型

  ☆从研究的性质上看,可以分为理论性研究、应用性研究;☆从研究的目的上看,可以分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按照调查对象的范围,可以分为普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从研究的方法上看,可以分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从研究的时间尺度上看,可以分为横向研究、纵向研究

  第一节 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

  1.S理论性研究——指的是那些以发展有关社会的基本知识为基本目的的社会研究。

理论性研究的关注点主要在于探索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增加对社会现象内在规律的认识。

  2.应用性研究——是指针对现实社会问题,旨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经验研究。

应用性研究的目标只要是迅速地了解现实地社会问题,尽可能地描述社会现象地状况和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供各种政策建议等

  3.应用性研究的主要领域;

  主要类型:

社会生活状况研究、社会问题研究、社会政策研究、社会发展指标和社会影响评估等。

主要研究领域:

人口管理、劳动就业、城市建设、公共交通、环境保护、区域发展、社会治安、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等。

(社会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其他各领域也需要社会科学的应用性研究)

  4.应用性研究与理论性研究的关系:

  a)区别:

研究目标,关注点不同。

理论性关注如何发展一般性的社会知识,应用性关注如何有效的解决社会问题应关注如何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解决

  b)联系:

许多经验性理论研究本身在社会研究实践中也有应用的价值,应用性研究要应用一定的理论来指导研究,也要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

  第二节 探索性,描述性和解释性研究

  1.S探索性研究——是研究者在整个研究工作地前期阶段中对所研究地现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地过程。

目的是要获得对所研究问题及调查对象地初步印象和感性认识。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为什么)

  2.描述性研究——主要目的之一是对社会现象的状况、过程和特征进行客观准确的描述(即描述社会现象是什么)

  3.解释性研究——是对于社会现象或事件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是回答“为什么”。

  4.L探索性研究主要内容:

a)实地考察b)请教专家c)查阅资料

  5.探索性研究意义:

  a)提出关于所研究现象的初始命题和假设

  b)探讨进行正式研究的可能性

  c)通过先导性研究对所要研究的问题有基本的认识

  d)对正式的课题研究在探求因果关系,建立理论假设,探索研究方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6.描述性研究基本要求:

准确性和概括性(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要反映总体状况的一般特征,二是要对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作准确的概括)

  7.描述性研究与探索性研究的差别:

  a)描述性在时间地点,研究内容等方面比探索性更明确具体

  b)描述性具有的系统性,结构性和全面性

  8.解释性研究与描述性研究的差别:

  a)解释性在内容上不象描述性那样面面俱到

  b)在分析方法上,解释性要建立理论模型

  c)在研究假设上,解释性需要明确的假设

  第三节 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1.S普查——又称为普遍调查或整体调查,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对调查对象的全部单位无一例外地逐个进行调查。

普查的方式:

a)填写报表b)直接登记

  2.L普查特点:

a)结论确定;b)资料精确和准确;c)调查项目少;d)工作量大。

  3.抽样调查——是按照一定的方法从研究对象地总体中抽取一些个体做为样本来进行调查,并通过样本统计量来推论总体情况。

  核心:

在于“抽样”。

是指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科学方法从被研究的总体中抽取样本的过程

  发展:

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a)抽样理论b)统计分析方法c)问卷技术d)计算机技术的完善和普及而发展起来的

  特点:

a)比普查省时省力省钱;b)内容比较广泛深入;c)结果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4.个案调查——是从研究对象中选取一个或少数个体进行深入细致调查的一种研究方式。

它的主要作用是详细描述某一种具体对象的全貌,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特点:

a)调查的深入性;b)省力省钱;c)调查质量高;d)研究人员的主观性对其结果产生影响;e)不能将其调查结果推论到总体

  5.典型调查:

是指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在被研究的总体中有目的的选取一些典型的个案加以调查,属于个案调查中的一种特殊形式,也具有节省人力物力,调查内容都比较深入全面等特点;

  6.重点调查:

是指对某个社会现象比较集中的,对全局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一个或几个单位进行的调查。

重点调查的对象不一定要有代表性,但必须在总体中占有重点的地位或在总体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第四节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1.S定性研究——是通过参与参与,深入访谈,文献分析等方法进行深入的调查,并采用分类,比较,归纳,矛盾分析等方法对调查资料进行加工分析,从而获得对该社会现象的总体有较深入认识的一种研究类型。

  特点:

a)从哲学基础上看,是基于人文主义,重视人的主观性,强调投入理解

  b)研究目标,注重在复杂的心理,文化和社会生活环境中理解社会现象的意义

  c)收集资料的方式,采用参与观察和深入访谈

  d)分析和表述的方法,采用语义和文字描述分析

  2.定量研究——是运用基于统计原理和概率论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数量变化等方面进行的研究。

  特点:

a)从哲学基础上看,基于实证主义

  b)研究目标,数量化描述

  c)收集资料的方式,采用量表,问卷等手段

  d)分析和表述的方法,采用统计分析方法,数字符号和形式逻辑的表述方式

  3.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比较

  a)两类方法基本特点的比较

  i.定性研究侧重和依赖于对事物的含义,特征,隐喻,象征的描述和理解,而定量研究侧重喻且较多地依赖对事物的测量和计算;

  ii.从方法论来说:

定性研究从属于人文主义的研究范式,定量研究属于实证主义范式;

  iii.从研究的逻辑过程看:

定性研究基于描述性分析,本质是一个归纳的过程,而定量研究则是演绎过程;

  iv.在研究方式上看:

定性研究讲究灵活性,特殊性,讲究实地研究,而定量研究讲究标准化,系统化和操作化;

  b)优缺点比较:

  定量研究:

优点:

1,快速地进行大规模地社会调查

  2,提高了社会研究地标准话和精确化程度

  3,提高理论的抽象化和概括性程度,并能够对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精确的分析

  缺点:

1,数据表面化;2,很难准确确立因果关系;3,无法得出普遍的经验概括。

  定性研究:

优点:

深入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

  缺点:

1,结论难以推测到总体;2,难以用数字的语言加以精确的描述;3,耗人力,物力。

  第五节 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

  1.S横向研究——又称横剖研究,它指的是关于某类社会现象在一个时间点或时间段里存在状况及其因果关系的研究。

  优缺点:

优点:

a)调查面广,多采用统计调查,资料的格式比较统一,标准化程度高;

  b)资料来源同一时间,未受时间变化影响。

  缺点:

只能对变迁进行间接的推测,而不能直接论证。

(以社会变迁研究为例子)

  2.纵向研究——指的是在前后不同的时间里分别对某些社会现象进行调查,收集该社会现象在当时的资料,将这些资料结合起

  来分析,以描述某种社会现象的发展变化,以及解释不同现象前后之间的联系。

  类型:

趋势研究、同期群研究、同组研究。

  3.趋势研究:

对某种社会现象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

  4.同期群研究:

又叫队列研究;是对同一时期,同一类型的研究对象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研究。

同期群研究注重的是某一类型而不是某一个体的特征,所以在不同时间可以调查不同的人,只要他们都属于同一类型。

  5.同组研究:

又称追踪研究,对同一批研究对象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

  6.同组研究与同期群研究区别:

同组研究每次调查所用的都是同一个样本,而同期群样本没有如此严格的要求,只要来源同一时期的人群即可。

09年自考社会研究方法复习指导第三章

第三章选题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选题

  1.S选题——是指社会研究者根据客观需要和自身的研究兴趣及条件等因素来确定研究题目的过程

  2.研究题目——是指一项社会研究所要回答或解决的问题。

  3.社会研究的选题过程:

a)确定题目的内容;b)确定题目的角度;c)确定题目的层次;d)确定题目的目标。

  4.研究项目的可行性——是指一项社会研究项目是否具备相应的研究条件。

包括A.研究人员B.方法C.组织体系D.物质条件E.社会等可行性)

  5.社会研究的选题的标准;

  客观标准:

其基础在于选题要符合社会实践或理论发展的客观需要。

(重要性、新颖性(体现在:

A.研究领域B.视角C.内容D.方法等的新颖性)、可行性的原则(体现在:

A.研究人员B.方法C.组织体系D.物质条件E.社会等可行性))主观标准:

研究者根据自身的价值观、态度、研究兴趣和其他自身的条件而自觉或不自觉地设置的标准;I.受自身价值观和社会态度的左右;II.受其学术兴趣的引导

  6.社会研究的题目的来源;主要来源于社会实践和理论的发展

  7.社会研究的选题过程的程序:

  

(1)了解社会实践和理论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2)初步选择研究题目。

  (3)论证研究题目的意义:

(明确研究的目标和价值。

使上级领导和研究资助者明白题目的意义,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4)确定研究的范围、层次和内容。

  (5)论证研究项目的可行性。

(进一步理解研究项目及其所需要的方法,获得上级的技术和经费支持)

  8.Y结合事例,说明社会研究中的各种选题的方式及其各自的特点;

  a)研究者选题:

其选题方式是研究者按照自己对社会实践及理论发展的理解,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学术发展的需要以及其他相关的条件而选择一定的研究题目,分为A.纯自主选题B.申报研究课题

  b)实际工作部门定题:

其选题方式为由各类从事实际工作的部门根据其业务工作和组织发展的需要而拟订研究课题,

  并且以各种方式让研究者来承担这些课题的研究工作。

分为:

A.上级定题B.委托研究课题(多采用招标的方式来选定)

  c)学术界选题:

其选题方式为:

先由一些在一个领域中比较权威的学者们共同讨论确定一些研究题目,然后邀请研究者按照定好的研究题目来申请承担这些研究课题;

  第二节 研究设计

  1.S研究设计——是指研究者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规划和安排

  2.调查研究——是指一种定量研究方法,是指采用问卷调查等结构性访谈的方法取得资料,并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对资料进行加工分析,从而获得研究结论的研究方式,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可以获得标准化的数据资料,并且可以大面积的抽样调查,能够较好的反映总体的情况。

  3.实地研究——是指研究者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或工作环境之中,通过与他们的密切接触而理解他们的语言和行为,并通过观察,深入访谈等方法而获得第一手的研究资料,其最大的优点是能够获得比较真实和深入的研究资料;

  4.资料收集——即收集资料的内容和各种收集资料具体方法的总和。

包括:

各种抽样方法、问卷调查方法、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技术、文献选择及文献收集技术等等。

每种研究方式有各自的收集资料方案,每种研究方式中也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收集资料方案

  5.L研究设计的主要内容;

  a)明确研究目的与研究性质:

  目的:

a)确定研究目的的层次,大致分为A.探索性研究B.描述性研究C.解释性研究

  b)在对研究目的的层次做出了明确定位以后,研究者还需要对研究项目的具体目的做出分析和陈述

  性质:

分为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

  b)确定研究分析单位和具体研究对象(有时需确定调查对象):

确定分析单位关键是区分群体类别与集合体之间的不同;

  c)确定研究方式和具体的研究方法:

A、确定研究方式(常用的研究方式:

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实地研究)B、选择资料收集方案,C、设计资料分析方案;

  6.社会研究设计中如何确定研究方式和具体方法;

  a)确定研究方式:

(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实地研究。

  b)选择资料收集方案:

  c)设计资料分析方案:

第一节 选题

  1.含义:

是指社会研究者根据客观曲高和自身的研究兴趣及条件等因素来确定研究题目的过程。

  2.选题注意方面:

a)内容b)角度c)层次d)目标

  3.选题的标准:

a)选题的客观标准

  I.有社会意义

  II.重要性

  A.研究领域的新颖性

  B.视角

  C.内容

  D.方法

  III.新颖性

  IV.可行性

  A.研究人员的可行性

  B.方法

  C.组织体系

  D.物质条件

  E.社会

  b)选题的主观标准

  I.受自身价值观和社会态度的左右

  II.受其学术兴趣的引导

  4.选题的来源:

  a)社会实践

  b)理论的发展

  5.选题方式:

  a)研究者选题

  A.纯自主选题

  B.申报研究课题

  b)实际工作部门定题

  A.上级定题

  B.委托研究课题

  c)学术界选题

  6.选题的过程:

  a)了解社会实践和理论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b)初步选择研究题目

  c)论证研究题目的意义

  d)确定研究的范围,层次和内容

  e)论证研究项目的可行性

  第二节 研究设计

  1.含义:

是指研究者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规划和安排。

  2.在研究设计阶段需要从两方面去明确研究目的:

  a)确定研究目的的层次

  A.探索性研究

  B.描述性研究

  C.解释性研究

  b)在对研究目的的层次做出了明确定位以后,研究者还需要对研究项目的具体目的做出分析和陈述。

  3.社会研究中有以下几种常用的研究方式:

  a)调查研究:

是指一种定量研究方法,是指采用问卷调查等结构性访谈的方法取得资料,并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对资料进行加工分析,从而获得研究结论的研究方式。

  b)实验研究

  c)文献研究

  d)实地研究:

是指研究者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或工作环境之中,通过与他们的密切接触而理解他们的语言和行为,并通过观察,深入访谈等方法而获得第一手的研究资料

09年自考社会研究方法复习指导第四章

第四章 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

第一节 社会理论概述

  1.S社会理论——是人对客观社会现实的反映。

从其内容上看,社会理论是人们对客观社会现实的实质和规律的认识;从形式上看,社会理论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和反映客观现实的一种方式,是对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抽象概括。

  2.理论抽象——是指研究者在一次研究中抓住社会现象的一种特征,并且在考虑这一特征时暂时忽略其他特征

  3.理论概括——是指在思维中按照抽象出来的特征对社会现象进行的归类表述。

  4.所谓社会理论——就是社会研究者通过高度的抽象概括而对社会现象的规律和实质做出的反映。

  5.概念——是指人们在思维和表述中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本质特征的反映;

  6.变量——是指在经验中可以测量的,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可取值的概念;

  7.相关关系:

是指两个或多个变量在多个测量对象上的测量结果发生有规律的共同变化关系

  8.因果关系;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引起和被引起之间的关系。

社会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有两个重要特点:

A、)是其概率性特点B、)是社会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常常无法直接观察和测量

  9.理论命题与理论模型:

这是人们运用理论的基本形式;理论命题——是指研究者用来说明各个概念(变量)存在及边线的程度,以及各个概念(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趋势的科学语句。

理论模型——是指人们在抽象思维的领域中对外部客观现实的各种要素特征及其关系的再现;

  10.宏观社会理论,是对发生在整体社会层次的社会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反映,又称为一般性社会理论。

  11.微观社会理论:

是指关于具体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理论。

  12.中观社会理论;介于宏观与微观社会理论之间;通常反映的是社会生活某一方面或某一类社会现象的理论;

  13.L社会理论的特点;

  A、社会理论来自于社会实践

  B、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点,能够反映一类社会现象的共同特点。

  C、具有解释和预测社会现象的功能

  14.社会理论的意义和社会功能;

  社会理论的意义:

A、)社会理论是社会研究课题的重要来源之一。

B、)社会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

c)理论可以为社会研究提高指导。

d)社会理论可以为分析资料提供解释

  社会功能:

可以解释和预测的功能,用于指导人们的各种社会实践;

  15.社会理论的基本要素:

所谓社会理论的基本要素,是指从形式上看构成一个理论的基本元素。

主要包括概念、变量及其相互之间的基本关系;

  16.社会研究中的理论模型及其表述方式:

  A、)变量结构图示法:

是指找出所研究问题中涉及的各种概念或变量,并用文字或其他符号来表述它们。

按照它们之间可能的关系而将各个变量区分为自变量、因变量和中介变量。

最后按照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构而将各个概念或变量排列起来,从而形成理论模型图。

其优点:

A、包含许多变量B、表示出各个变量之间复杂的因果和影响关系;缺点:

难以表示出各个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B、)坐标图示法:

是用坐标图的方式表述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优点:

能够表示出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以及变量承受时间的变化情况。

缺点:

只能包含少数几个变量,而无法表述众多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

  c)公式法:

是用公式的方式来表述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优点:

可以较精确地反映各个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有助于精确的定量分析。

缺点:

只能包含少量的变量

  17.社会研究中理论的层次划分及各个层次的特点:

  A、)宏观社会理论:

1、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适用于所有类型的社会;2、往往采用高度抽象的概念,具有复杂的理论命题和理论模型以及庞大的理论体系;3、从应用角度看,可以为一个社会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提供基本理论导向,也可以为微观的社会研究提供理论背景。

  B、)微观社会理论:

适用于社会事实发生在个人和家庭层次等微观层次上,抽象程度比较低,理论命题和理论模型也比较简单,主要是解决具体的行为和社会现象,为具体的政策和行动提供具体的指导,为宏观社会理论提供更细致的微观基础,加强或弱化宏观社会理论的作用。

  c)中观社会理论:

介于宏观与微观社会理论之间。

  第二节 从理论建构到理论检验

  1.S经验归纳——是指人们通过对特定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进行大量经验观察的资料积累中总结出关于该现象的普遍性命题。

  2.演绎推理——是指按照人们的思维逻辑从一个(或多个)命题推导出另一个新的命题。

  3.假设-检验方法;是指研究者先通过有限的前期调查研究而提出关于所研究问题的理论假设,然后通过收集相关的经验资料去验证这一理论假设,从而得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理论解释。

  4.统计性规律——是指某类现象发生和发展变化的概率度。

  5.抽样-推论原则——是指在社会研究中要通过对部分成员的调查结果去推论总体的情况。

  6.理论建构——是指研究者根据经验观察和经验概括而建构理论假设的过程。

  7.理论检验——是指研究者通过收集和分析经验资料去论证社会研究中提出的理论假设是否符合社会实际情况。

  8.理论假设;是指一种有待于经验验证的理论雏形,其形式和内容上都已经是一个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