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中写景的七种方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878991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七种方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七种方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七种方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七种方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七种方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七种方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七种方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七种方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七种方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七种方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七种方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七种方式.docx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七种方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典诗歌中写景的七种方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七种方式.docx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七种方式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七种方式

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但写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写景方式有:

一、正与侧的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三、声与色的结合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上联是一组对仗句。

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

“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

“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

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

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

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

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四、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

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

同学们在鉴赏时要注意诗中哪是实、哪是虚。

以及诗人着意要表现的是实还是虚。

弄清了这几点才能准确把握它们的关系。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如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诗中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

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

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

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五、点与面的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

“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

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

指出一点,隐括全面

六、远与近的结合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

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

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

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

“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七、白描手法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第二联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

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

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写景就要从诗人写景的方式入手,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寓含的诗人的情感。

 

高考诗歌鉴赏之思乡诗

2009-12-2417:

58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的这联诗,道出了人们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深沉执着而又殷切之情。

就是在今天,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歌曲,仍可车载斗量。

在唐宋诗词中,直可汗牛充栋,其中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什,千古传唱不衰,至今依然能激发读者强烈的怀念故乡的纯真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经典之说,用在乡思类诗词的鉴赏上,也是完全适用的,所不同的是要抓住这类诗词的特有景象。

首先要抓住篇中的“月”。

因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诗人们移情于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的感情,并以之象征人世间的聚散。

先以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中那皎洁的月亮将清辉洒满庭院,一片白茫茫的,很自然使人联想到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故园、故人之思自然蕴含其中。

后两句转为写“秋思”,这个“秋思”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故园、故人、情人都可以包含其中。

十五的月亮照在庭院,也照在家乡,“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诗人正“举头望明月”,在这团圆之夜,我的家人,是否也和我一样,都在苦苦地思念着远方的亲人?

结尾一句很有讲究,诗人要表达的意思是今夜我的“秋思”最为深长,但在表现形式上却采用了“不知秋思落谁家”的疑问句式。

这种既非自问,也非问人,更非反问,充满伤感的话语,把读者带进了月明人远,思悠怨长的境界中去,显得意韵深邃,回味无穷。

尤其是一个“落”字,化虚为实,新颖妥贴,掷地有声,不同凡响。

又如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罗邺的“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楼”,顾况的“此夜断肠人不见,起看残月影徘徊”,卢纶的“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都是用“月”抒发乡思的名句。

我们可以用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来出这样一道题来加以巩固: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诗中的残月对表现乡思之情起到何种作用?

请作简要的分析。

”回答前应做这样的考虑:

诗中的残月和该联中其他五个景物的描写共同构成一幅画面,极富羁旅行役的色彩,并联系学过的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即可作出正确的回答:

“诗中的残月既衬托出诗人羁旅天涯的孤苦伶仃的形象,又和‘鸡声’等景物的描写共同熔铸出浓烈的乡思之情。

”其次要抓住篇中的“雁”。

秋去春来的候鸟鸿雁,和月亮一样,也是触动诗人们乡思的重要媒介,因而在乡思类诗词中出现的频率也非常高。

我们先以杜牧的《早雁》(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来做个典型分析:

诗人写早雁惊飞,四散逃难,将咏早雁和咏逃避战乱,背井离乡的人民切合在了一起。

再写早雁南飞经过首都长安上空的情景,衬托出逃难的早雁孤飞时的悲凉情怀,加上“数声”悲啼,更显出境界之凄凉,情景妙合无垠。

又写了诗人对鸿雁的深情叮瞩,同情它们惊飞离散,也怜悯它们有家难归,还为它们的将来做了打算,真是体贴入微,关怀备至,可以说整个乡思之情都笼罩在“雁”中。

而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韦应物的“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刘禹锡的“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白居易的“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李益的“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等等,都是以“雁”达乡思的典范之作。

我们可用陈均的《九江闻雁》(烟波渺渺梦悠悠,家在江南海尽头。

音信稀疏兄弟隔,一声新雁九江秋。

)出道题:

“‘一声新雁’和‘九江秋’构成什么关系?

这样写是否合情?

为什么?

请作简要的分析。

”回答前可作这样的思索:

可把这一句改造为一个复句:

正因为有了“一声新雁”,所以人们才觉得“九江秋”来了。

对于远离故乡的人来说,闻雁而思乡是带有普遍意义的。

然后就能做出如下正确的回答:

“‘一声新雁’和‘九江秋’构成因果关系,看似很不合情,却是顺理成章,因为大雁南飞代表了秋天的到来,而这新雁一声最能触动人的乡思。

”其三要抓住篇中的“柳”,这一点在《赠别诗词鉴赏要诀》里已经论及,不再赘述。

抓住篇中的梦境描写,是解答这类诗词的一大关键。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以古人有诗云:

“梦境原虚幻,情真幻亦真。

”记梦必须写景,这样,抒发乡思之情就有了依托;梦境往往是奇特的,

而情奇就不会使人觉得怪。

乡思的愿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而在梦中却很容易实现,“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先以武元衡的《春兴》(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为例做个简要的分析:

诗中的第三句写春风吹梦,第四句写梦逐春风,那和煦的春风仿佛正在为天涯漂泊者带来故乡春天的信息,圆了牵肠挂肚的乡思梦,飘飘荡荡,越大山,跨大河,回到了故乡。

梦中的春风是那么的多情,又那么善解人意,似乎成了诗人回乡的引路者。

这样,无形的梦境就变成了有形的现实,抽象的乡思就被形象化了,这里用的是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

还有司空图的《华下》(故园春归未有涯,小栏高槛别人家。

五更惆怅回孤枕,犹自残灯照落花。

),戎昱的《旅次寄湖南张郎中》(寒江近户慢流声,竹影当窗月乱明。

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

)等,都是用记梦来抒发乡思之情的佳作,可以做个比较鉴赏,以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下面再以解题分析来结束本段:

“阅读顾况《听角思归》(故园黄叶满青苔,梦后城头晓角哀。

此夜断肠人不见,起看残月影徘徊。

),就诗中作者怎样运用记梦来表达乡思之情做简要的分析。

”解答前应先考虑诗中哪些地方是记梦,哪些地方是写梦醒之后的景象,再和诗题中“思归”情结联系起来分析,就不难做出这样的回答:

“诗人描写梦中的故园已经荒废,说明离家已久,思情更切,长夜漫漫,梦魂颠倒,梦醒时分更觉断肠,继续入梦已不可能,起看残月,顾影徘徊,复听晓角,更是悲从中来。

领会诗中家信的作用,也是解答这类诗词的一大关键。

杜甫有诗云: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在战火连年不断之时,人民是多么盼望得到家中亲人的信息,因此,诗人认为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万金”,这一千古名句不但抒发了杜甫对亲人的殷切思念之情,而且把国恨家愁抒发得淋漓尽致,把忧国忧之民之情表达得十分充分。

还是举个很有趣的例子来作深入一点的分析:

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人在写家信时深感乡思情切,柔情万种,“一行书信千行泪”,说不完,写不尽,其间充满了深厚丰富的感情和难以完全表达的矛盾,又似乎有点“书被催成墨未浓”的意味,到带信人要出发了,仍然担心漏掉了什么,觉得还有没写完的,又开封想再添上些,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这一细节写得非常细腻,非常典型,看似平淡,却韵味犹浓。

可以说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所以《唐诗别裁》认为这首诗“亦复人人胸臆语,与‘马上相逢无纸笔’一首同妙。

”潘德舆《养一斋诗话》更是推崇备至,以为“七绝之绝境,盛唐巨手到此者亦罕。

”而白居易的“心绪万端书两纸,欲封重读意迟迟”,在写法上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以“雁传尺素”来表达,也别有一番滋味。

为了加深认识,我们可以用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出道题进行练习,以期得到巩固,题曰“诗人出塞路上逢入京使者,想给亲人捎封信,但却苦于没有纸和笔,只好请他带个平安口信。

诗人真的连纸笔都没有吗?

这样表达妙在哪里?

请从语言和风格上作简要的分析。

”答前应作这样的思考:

诗人说没有纸笔只是个漂亮的借口,而诗人出塞的目的自然是投笔从戎,豪情满怀,想立功边疆,封妻荫子,对故乡和亲人虽有思念之情,但并不太强烈,因此不知从何说起,倒不如不写更好些。

然后即可作出以下正确的回答:

“诗人并非没有纸笔,这样写显得更为含蓄。

从语言上看,诗人用的是‘人人胸臆语’,朴素自然,不假雕饰,极平凡而极亲切感人;从风格上看,表现出诗人豪迈的胸襟。

把乡思之情放在节日这一特殊日子里写,可以表达得更为强烈,这也是解答这类诗词的一大关键。

王维有千古传诵且富有哲理的名句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逢年过节,是家人团聚的好日子,自然也是身在异乡的天涯羁旅最想家的时候,王维的一个“倍”字道出了为什么诗人们喜欢把写乡思诗词的背景放在节日的奥妙。

这个道理无庸赘述,还是举个实例来加以阐述为好。

先看看高适的《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在新桃即将换旧符的除夕夜,诗人羁旅天涯,独自一人呆在旅馆里,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连唯一的一盏油灯也变得冷嗖嗖的,遥想家乡亲人们在灯火通明的大厅上欢聚一堂,自己又怎能睡得着呢?

孤独寂寞的清凉之感油然而生。

第三句诗人采用“心已神驰到彼,诗从对面飞来”的手法,不说自己思念家人,而说家人思己,把深挚的乡思之情表达得更为婉曲含蓄,其手法与杜甫的名篇《月夜》如出一辙。

最后诗人还引发出明朝“霜鬓”还将增添几缕的无尽感慨,可谓言已尽而意无穷。

倘若这首绝句不是放在除夕夜来表现,其效果则要大打折扣。

还有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自听。

把酒看花看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白居易《邯郸至除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刘长卿的《新年作》(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等,都是这类诗词中的顶尖佳什,理应熟悉。

我们可用崔涂的《除夜有怀》(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出道练习题以巩固之,题曰:

“尾联在诗中的作用上什么?

诗人把乡思之情放在除夕夜来写收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题前须明确:

尾联往往有篇末点题的作用,再抓住“每逢佳节倍思亲”,自能得出正确答案:

“尾联起点题、点眼的作用。

表达了岭夜除夕,诗人正在飘泊之中;明日新年,家家喜庆团圆,而自己又那堪如此飘泊,这就把因飘泊而引发出乡思之苦更推进了一层。

懂得在构思上采用“以超极表至极”的手法,是深入领悟乡思诗词的一大关键。

那么,什么叫做“以超极表至极”呢?

说简单一点,就是诗人把所要表达的感情推到了极点之后,并不就此打住,而是又往前推进了一步,超过了极点。

哲学家认为,真理向前迈进了一步就会变成谬误;而写诗抒情超过极限,可能有悖常规,但因其有特殊的道理,却形成“反常合道”的妙趣。

即以刘皂的《旅次书朔方》(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上故乡。

)为例,谈谈纯乡思诗词在运用此法的特点。

诗人十年旅居并州,乡思之情强烈到了极点,然而,回乡的愿望不但不能实现,却“无端更渡桑干水”,离家乡越来越远,其思乡之情则超出了极限,无奈之中只好把并州姑且当作自己的家乡。

诗人想回乡却南辕北辙,则情何以堪。

至此,乡思之情得到超强的表现,既微妙而又真实,所以成为不朽的名篇。

而李白的《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则显得深藏不露,人的故乡只有一个,即使有第二故乡之说,两三个也已经是极限了,而诗中处处是故乡之说则远远超出了极限,实属荒诞;但因为在醉乡之中,此说又颇为合理。

而一旦酒醒后,其思乡之愁则肯定更为强烈,其所谓“举杯销愁愁更愁”者也。

我们可以用李觏《乡思》(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来出下面一道题:

“这首绝句在构思上采用什么方法?

并说说此法的妙处。

”解题前应做如下思考:

极远的天涯尚可望到,而故乡却望不到,可见故乡比天涯更遥远;诗人恨极故乡被碧山所阻隔,而碧山又被暮云所遮,可见望乡之难超过了极点。

能这样理解即可,至于懂不懂得“以超极表至极”,倒在其次,做过这道题后也就会了。

其答案曰“在构思上采用‘以超极表至极’的手法。

运用此法可以使所要表达的乡思之情变得最为强烈,达到超越极限的地步。

乡思诗词鉴赏还有一些关键的知识点必须掌握,如用写声来表达,常见的有笛声(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芦管声(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角声(故园黄叶满青苔,梦后城头晓角哀),鸦鸣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

题。

(8分)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

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答:

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2)①一句一个场景;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

画堂春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变化?

这两句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

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

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这首诗的前三联从不同角度写禅智寺的静,请任选两联作简要分析。

首联以动写静,用“蝉噪”反衬禅智寺的“静”,秋风秋雨也反衬出寺的冷寂。

颔联从视觉角度写“静”,以青苔满街,白鸟徘徊,暗示了寺的空寂人稀。

颈联从明暗变化写“静”,以暮霭浓荫和一抹斜阳的浓淡交织,衬托出禅智寺特有的幽静。

有人认为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珠联璧合,你同意吗?

这首诗的开头以动写静,以蝉噪反衬寺静;结尾用静中有动收篇,把扬州的繁华喧闹和禅智寺的幽静作了对比。

首尾相映成趣,艺术构思十分巧妙。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末联表面上是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灰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诗眼分别是“悦”“空”。

“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

“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

“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

(09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

张 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

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

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2)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

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张先在当时就有一个绰号,叫做“张三影”,意谓他在词中写过三句带“影”的名句。

其实并不止三句。

如《天仙子》:

“沙上并禽水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

”《青门引》:

“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归朝欢》:

“娇柔懒起,帘押卷花影。

”《剪牡丹》:

“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

”《木兰花》: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应该说,此诗“浮萍破处见山影”也一样精彩。

荠菜花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

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

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试题】

(1)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请简要叙述。

(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词题“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

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1)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的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这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2)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

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视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2009年海南省高考语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