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884688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8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分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分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分析.docx

《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分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分析.docx

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分析

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分析

(一年级下册)

新世纪数学教材(1~6年级)编写组

   本册教材是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要求编写的,体现了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第一学段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基本框架和呈现形式。

为使老师们能熟悉、用好本册教材,下面结合教学内容,作一些具体分析和说明。

第一部分本册教材的整体介绍

   一、主要教学内容和目标

   ㈠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

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境,通过“数铅笔”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会数、会读、会写百以内的数;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数”数的多样化策略的过程,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三单元“加与减

(一)”、第五单元“加与减

(二)”、第七单元“加与减(三)。

在这些单元的学习中,结合生活情境,学生将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100以内加减法(包括不进位、不退位与进位、退位)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根据具体问题,估计运算的结果;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第六单元“购物”。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购物活动,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元、角、分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结合购物情境进行简单计算,解决简单的计算价钱、付钱、找钱等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观察与测量”。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认识厘米、米、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能估测和使用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

   2.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经历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初步体会面在体上;通过大量“动手做”的活动中,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并能设计简单的有趣的图案。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八单元“统计”。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简单的调查活动,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通过在方格中涂色的方式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和同伴进行交流。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大的实践活动,即“我和小树一起长”、“小小运动会”、“今天我当家”,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还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安排了动手做、小调查等活动,旨在对某一知识进行实际应用。

学生在从事这些活动中,将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本册教材编写特点

   本册教材力求体现整套教材的基本特点:

   1、以数学活动为主线呈现学习内容,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

   2、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能用数与形来表达和交流信息。

   3、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

把运算的学习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在操作、思考和交流中,积累有关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5、注重通过调查活动使学生体会调查的必要性,鼓励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增长统计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第二部分各单元内容介绍与教学建议

   数与代数领域

   核心目标是结合生活情境,发展学生的数感。

   发展学生的数感,是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数与代数学习的核心目标之一。

本册中百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运算等内容的学习,除了保证学生在数数、读数、写数、比大小、加减运算等方面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外,特别重视学生数感的形成和发展。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本册的学习中,数感主要体现在:

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理解运算的意义,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

 

一、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三、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与教学建议

   1.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理解数的意义,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

   本单元的标题“生活中的数”,体现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强调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认识数。

如教材设计了“数铅笔”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从中抽象出100以内的数。

体会数数目较大的物品时,按10个、10个数的简便性,进而抽象出新的计数单位“百”,为以后认识生活中更大的数奠定基础。

   数方块是进一步体现数与形(几何模型)的对应,快速的数出有多少方块。

   2、开展数数游戏,培养学生估计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数感。

   如:

教材设计的“数豆子”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出豆子的数目、用计算器表示出豆子数目,再用抽象的数字表示出豆子数目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与数位的意义。

   数数是学生普遍具有的生活经验和技能,所以教材把认数、读数、写数与数数的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数就是从我们生活和常识中提炼和抽象出来的。

   教材还安排“小调查”活动,鼓励学生运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如自己年级有几个班、每班有多少人,让学生切身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也使学生进一步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的作用。

   3、结合数数活动,尝试将数数的结果用计数器、图形、数字表达的过程,理解数位的意义,并能正确数数。

   学生在学习写数的过程中,教材关注使学生经历运用适当的方式表示数的过程。

如教材在表示抓一把豆子有多少粒的活动中,设计了“怎么拨、怎么写”的问题,鼓励学生用数表示出豆子的多少。

为了方便地看出豆子的数目,学生将认识到使用较大的单位(十、百)的必要性。

体会到同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数位表示的数值不同。

   在“动物餐厅”21和18谁多的比较中,教材设计了计数单位的直观模型来表示21和18,运用多种方式(如小棒、计数单位的直观模型、计数器、抽象的数)表示数既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数的意义,有利于建立数和形之间的联系,并且提供了多种探索问题的工具。

   教材还设计了看谁数得快、你拨我写、将数分成几个十和几个一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位的意义。

   4、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对数的大小进行比较是数感的重要方面。

教材在“动物餐厅”的情境中,鼓励学生就多种比较21和18大小的方法进行交流,探索百以内的数比大小的规律。

教材特别重视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数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如在“小小养殖场”中,运用语言描述鸡85只、鸭42只、鹅34只这三个数的大小关系(百以内数的范围内),如可以说鸡的只数比鸭的多得多,鸭的只数比鹅的多一些。

   教材还安排了“先估一估,再数一数”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借助直观和经验进行估计。

数学游戏“猜数”活动,运用数学区间套的知识,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数大小的辨认方法,也有利学生数感的发展。

   案例片断与讨论:

   案例片断:

  “数一数”活动1:

初数百以内数

   学生们都把学具轻轻的倒在桌面上,小心翼翼地数起来:

   “45、46、47、48……91、92、93、94、95,我有95根小棒。

   “……98、99、100。

陈老师,我的正好是100个芸豆粒儿!

   “我只有88根铅笔。

   “我的小正方体是103个,哇,比100还多呢!

    ……

   (学生几乎都是“一个一个的数”,而且数完后,把所有的学具堆成一堆,无法让别人看清是多少。

想象中的多种数数方法,两个两个数、5个5个数、10个10个数并没有出现。

   “数一数”活动2:

再数百以内数

   “同学们,你们每人数过后的豆子、小棒、小正方体、铅笔都一堆一堆的放到一起,你们知道多少,别人不知道。

你能不能想个好办法,让别人一看就知道是多少呢?

   (思考和小组交流之后)

   “只要把芸豆10个一堆,10个一堆,就知道有多少了。

   “我们把小棒10根一捆,10根一捆。

有几捆就是几十,比如我的小棒能捆9捆,剩7根,和在一起就是97根小棒。

   “我们小组把小正方体10个摆一排,10个摆一排,10个10个数,正好是100个。

”(教师板书:

10个十是100)

   “你们的办法可真好,老师为你们喝彩!

(掌声)那你们怎么都想到要10个一堆或10个一捆呢?

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10个10个的数比较快。

”“10个10个的数别人很容易看出是多少(指着自己的芸豆说)。

”“也可以5个一堆5个一堆,但我们感觉不如10个10个的数好。

”……

   “接下来就请你们根据刚才的方法,再来数一数吧。

   学生们很快数出了学具的个数,有的说刚才数错了,是96不是95;有的说是102不是100,再数时会小心的……

   数一数活动3:

三数百以内数

   “刚才谁数的数正好是100?

    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教师其实只给学生准备了一袋),“只有亮亮的正好是100个,那我们怎样才能得到100个呢?

   “我有95个芸豆,只要再给我5个就是100了。

   “我的是99根小棒,再加一根就是100根。

   “我的铅笔只有88枝,再数……再数……反正再接着数10多支也能数到100支。

   师:

“我们帮他数数。

”学生大声的数着89、90、91……。

   还有学生说:

“我的是105个芸豆,去掉5个就是100个了。

   “我的是102个小正方体,去掉2个就得到100个。

”……

   可爱的学生们把多余的送回到学具袋里,不够的到学具袋里拿,都得到了100个。

此刻,我确信孩子们都经历并得到“100”这个数,于是让学生把100个再合到一起,告诉他们自己手中的100个学具就这么多,之后便让学生三数100。

我再次走进他们中间,出现了多种数数的方法,如:

一个一个的数、两个两个的数、5个5个的数、10个10个的数,他们数的不仅流畅而且比较准确。

   案例讨论:

   1.在第一次“数百以内的数”的活动中,这个班学生数的方法主要是什么?

你觉得陈老师的处理合理吗?

为什么?

  

   2.数数活动对于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发展数感有什么价值?

   ――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活动。

基于自己学生经验对教材的创造是必要而且是重要的。

    ――从先估一估,到让学生在数一数的活动中对估计的结果进行修正;多次多样的数数活动经验的积累,对于发展数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充分借助直观操作,理解整十数的加与减

   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是百以内数的加减法学习的首要目标。

本单元中,教材安排了具体的生活情境,鼓励学生从中发现数学问题,抽象出算式,以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如“小兔请客”中,教材呈现了请客的情境,教学时可以根据情境图组织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在提出问题时注意引导学生完整进行表达。

提问后,可以组织学生将问题进行分类,选择适当的加减法问题展开讨论。

   “小兔请客”中,在列出算式建立模型之后,教材引导学生利用摆小棒的方法,借助学具模型,让学生在操作中明白算理,从而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教材将加减法合起来安排,用主题图的形式引出加减法问题,或引导学生提出加法和减法的问题,这样使学生学习的数学更加接近于实际。

因为实际生活中同一情境往往会引出很多问题,有利于开阔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空间。

也有利于学生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和整体把握。

   教材还安排了许多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这些问题现实、有趣、呈现方式多样,并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如教材提供了中国在2004年奥运会上杜丽获得第一枚金牌的情境图。

   2、在解决问题中,探索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材将问题解决与计算教学结合起来,不再单独的出现“应用题”,避免过去应用题人为分类、套公式等的弊病,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所以教学中我们的计算教学就不能只是单独的注重计算方法的教学。

如“青蛙吃害虫”的教学,应该先引导学生根据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再对其中的加减法问题进行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加减法算式。

这里从情境图中抽象出数学加减法算式的过程,其实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过程,应该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如果只是利用情境图引出算式,那么情境图的作用发挥的是远远不够的。

   在建立加减法模型以后,再放手让学生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

有的学生可能要借助实物或学具,有的学生可能可以进行抽象的思维,这都是允许的。

但是,不管采取的什么方法,应该能借助直观的学具展示探索的过程。

目的是让学生在计算时头脑中有表象做支撑。

   3、在解决问题中,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计算的教学学生可以根据以往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自主的探索。

所以,我们可以放手让学生先自主尝试,再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质疑和启发。

教材在“拔萝卜”中安排了用小棒、计数单位的直观模型、计数器等演示计算的过程。

其目的是使学生在计算时头脑中有具体模型表示计算的表象做支撑,当学生在探索运算的抽象过程中遇到困难,直观操作可以帮助学生由抽象到具体。

   案例片断与讨论:

小兔请客(整十数加减法)

   案例片断:

   片断一:

   创设小动物聚会,小兔请客的童话情境,出示摘了几盘(每盘10个,有两盘和三盘的)果子,让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

   “一共有几盘果子?

   “第二堆比第一堆多几盘?

   “一共有多少个果子?

    …… 

    商定解决“一共有多少个果子?

”的问题,学生用小棒代替果子,摆小棒,列算式,列出20+30,30+20,还有学生列出

  10+10+10+10+10)

   片断二:

探讨算法

   师:

列出了这么多的算式,你能计算吗?

(让学生思考、讨论)

   生:

30里面有3个10,20里面有两个10,3个10加两个10合起来就是5个10,就是50。

   师生共同为其起名为“张氏算法”。

   生:

我是一个10一个10加起来算的,10加10就是20,再加个10就是40,再加个10就是50。

   生:

我觉得有一种简单的算法:

十位上3+2=5,个位上0+0=0,所以就是30+20=50。

   生:

我是摆小棒算的,先摆2捆,再摆3捆,合起来就是5捆,就是50根。

   师:

原来有这么多种算法,你最喜欢哪一种,就用哪一种计算。

   案例讨论:

   1.计算教学与生活联系对学生有哪些益处?

    2.“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你是怎样理解的?

算法多样化需要最优化吗?

    ――从生活引入有助于学生认识计算的必要性,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同时有助于学生建立起算式与实际问题之间的联系,为理解抽象的算式提供直观的背景,有助于理解运算的意义。

   ――提倡在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多样化,在对比反思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

   ――同样教师也有责任把公认的、易于理解和交流的方法介绍给学生。

   “算法多样化”的价值

   

(1)对课程目标的全面认识.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仅仅是获得知识和技能,还要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态度情感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看起来学生在观察、实验、尝试、修正等过程中花费了时间,但他们却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发展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他们通过在尝试过程中的逐步调整,加强了自己的数感和估计能力;他们在检验猜想并进行修正的过程中,发展了运用数学的自信心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而所有这些都是数学课程所希望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

   

(2)有益于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学生能够而且应该“发明”自己的计算策略,这种“发明”对他们的数学理解是很有帮助的。

   如:

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对位值制的理解:

十位上3+2=5,

                 个位上0+0=0,

   对数量之间关系的把握

   (3)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观察

    此外,学生使用的策略也向老师显示了他们的思考方式和思维水平,这使得教师有机会反思并改进自己的教学。

   “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在“算法多样化”的实际教学中,还需要强调几点:

    

(1)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鼓励他们独立探索计算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的交流才是有价值的

    如:

每个人都摆一摆;把你的想法在纸上写一写。

    

    

(2)交流的必要性和充分性。

     ――学生应学习澄清自己的思路,并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思维过程。

     ――多种方式进行表达(自然语言、图、表、符号)

     ――还应学习倾听他人的方法。

(重复、确认、淡化)

        如:

说一说,你听见了什么?

有没有不一样的方法?

     ――反思自己的方法,最终选择并逐步掌握适合的方法。

         如:

再想一想自己原来的方法。

     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在练习中再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掌握必要的方法(如竖式)

    “蜻蜓点水”或无效的讨论不仅达不到思维碰撞的效果,而且有可能造成有的学生一无所获。

    (3)教师应注意发挥自己的作用。

      ――既不能以权威的身份将现成的方法强加给学生。

      ――同时,也完全有权利和义务提供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

      ――适当的强化。

   

1、结合实际问题,体验算法多样化

    在尝试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计算办法,我们应当鼓励与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并为学生提供交流各自想法的机会,通过交流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中,重视展示学生探索算法的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

例如,第49页图书馆的情境,教材不是一开始就呈现竖式,而是列举了4种方法,目的是鼓励学生自己探索计算的方法,并通过与他人的交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特别要注意的是:

教材呈现的方法是学生可能出现的,并不要求学生掌握每种方法。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探索并掌握计算的方法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能完成的探索活动,我们尽量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来完成。

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在具体活动中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在思考与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老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

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愿望和习惯,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适当的方式描述自己的想法,学会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

例如在“发新书”中,探索如何计算19+18时,教师首先应鼓励学生自己思考解决的方法,并在小组内开展交流。

在小组交流中,教师应指导每个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计算的方法,并要求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方法,必要时还可以让一些同学再谈一谈别人的方法对自己的帮助。

这样的安排,使每个学生都有表达和倾听的机会,并逐步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3、通过学具的操作,理解退位减法

    借助直观模型理解计算方法是学生学习运算的重要方法。

当学生第一次遇到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时候,应该引导学生利用直观的小方块、计数器等来帮助计算和探索,丰富表象,以建立计算模型。

 

 

 

1、探索并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

 

    体会连加连减仍然是本节内容的首要目标,所以教材安排了具体的生活情境,如套圈游戏、乘船、乘车等,鼓励学生从中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量关系,抽象出算式,体会连加连减的意义。

抽象出算式以后,又鼓励学生利用原有的加减知识为基础,自主探索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并在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启发中形成自己的算法,进而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2、把加减运算的学习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自己生存的世界,解决在这个世界中发生的问题,解决问题过程的本身就提供着丰富的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机会。

本册教材将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避免过去应用题人为分类、套公式等的弊病,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当加减运算问题从具体情境中自然提出时,学生既体验到发现问题的成功,又能切实感受到学习计算的必要性。

    3、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保证基本的运算技能。

    保证基本的运算技能是这部分内容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

基于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教材为加减运算设计了形式丰富的练习。

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呈现方式多样的实际问题外,教材还提供了富有童趣的多种活动和游戏,如火星探险的数学游戏、谁先到家的竞赛、森林医生的诊断错误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逐步提高运算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

 

案例片断与讨论:

套圈游戏

    片断一:

(创设套圈游戏情境,出示淘气和笑笑得分统计表。

    师:

估计谁能赢呢?

   生:

淘气赢。

淘气有两次比笑笑多,而笑笑只有一次比淘气多.

   生:

不对。

虽然淘气有两次多些,可一共起来(加起来的和)并不一定就多。

   生:

就是淘气赢,因为第一次淘气比笑笑多一分,第二次笑笑比淘气多一分,那么,他们就一般(一样)多了。

第三次淘气比笑笑多,所以淘气会赢。

   师:

谁听明白了。

(有接近一半的孩子摇头。

   生:

她是说第一次、第二次淘气和笑笑的总分一样多,前两次就平了。

关键看第三次,第三次淘气多。

我就觉得淘气会赢。

   师:

“关键”这个词用得特别好,分析的也不错。

不过,“我就觉得淘气会赢”,这句话的口气不自信。

淘气真的一定会赢吗?

   生:

会。

(部分同学坚定的回答)

   生:

不相信的话,我们可以加起来比一比,看到底谁多。

   师:

好办法,我们试一试.(同学算淘气的,女同学算笑笑的。

   片断二:

   学生自主计算时一名学生对老师说“老师我跟你说,我算出了淘气得了97分,我不用计算笑笑的就知道他得了97-3=94分。

   师:

好聪明的孩子。

能整理一下思路,待会说大家听听好吗?

   生:

好。

(激动又信心十足)

   (陆续有孩子将已经自己的成果写在黑板上,准备汇报)

   师:

我们来看看这些算法。

   生1:

我是这样算的……(介绍算法,24+29+44:

20+20=40,40+40=80;4+9+4=17,80+17=97。

   师:

同学们能听懂吗?

(齐答:

能。

   生2:

我是……(用竖式,先算的24+29=53,再算53+44=97)

   生3:

这种竖式不简便,用了两个竖式,我只用了一个(算法是用一个竖式连加)。

   生2:

你偷懒。

   师:

这里可以偷懒吗?

   生:

(犹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