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三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886602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54.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三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三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三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三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三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三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三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三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三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三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三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三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三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三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三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docx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三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三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三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docx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三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三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①以植物为例,说明一种要素通过与其他要素进行物质能量交换,改变了其他要素的性质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理解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②由于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③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是统一的演化过程。

(2)能解释并绘制自然地理过程示意图,说明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和环境统一的演化过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剖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气候、生物、地形、人类活动等地理要素的关系,学会从整体角度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

(2)学会分析、评价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综合分析能力;(3)通过研究性问题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形成地理综合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的观念;

(2)树立地域环境差异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3)初步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资源开发观念,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1.了解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形成及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教学难点

1.整体性功能。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读图教学法、组织讨论法

学法指导

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地理理论”的学习步骤,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符合认知规律,既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包括“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第二课时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导入一:

材料导入

“生物圈2号”实验为何失败?

1991年9月26日在美国亚利桑那沙漠里占地1.5万平方米的全封闭式人工模拟生态系统,只有阳光可以照射进去,包括9种不同的生态类型:

热带雨林、灌木林、草地、淡水沼泽、海水湿地、沙漠、深海(珊瑚礁等)、农田、楼房(包含人工风雨装置),引进物种3800多个,有4男4女住进,希望在这里可以获得(产生)足够的食物、水和空气,供这8位科学家生活2年。

进驻后几个月开始到一年多后,氧含量从21%下降到14%,CO2和CO猛增,除藤本植物外,所有靠花粉传播的植物死亡,昆虫中除白蚁、蝗虫外基本死亡。

实验证明人类目前没有能力模拟出一个可供人类生存的生态系统。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根据材料,结合教材,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科学家们模拟的“微缩地球”由哪些要素构成?

2.各要素之间会产生哪些联系?

3.为什么实验会失败?

是什么关键问题导致的?

参考答案:

1.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包括生物、土壤、大气、水等。

2.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有生物循环、水循环、大气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3.失败的原因和关键是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组成一个全新的整体,整体间形成并产生新的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

(材料导入,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导入二:

图片导入

展示图片:

热带雨林景观、沙漠景观

问题情境:

1.请学生描述热带雨林的景观特征。

2.为什么会有这种环境?

3.气候会影响哪些环境要素?

其他要素对气候有影响吗?

4.图片中的一些雨林景观在沙漠地区会出现吗?

那么沙丘在该地区会出现吗?

为什么?

5.归纳组成自然环境的要素和各要素之间是怎么产生联系的。

(针对以上问题展开教学,目的明确)

导入三:

诗词导入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沁园春·雪》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王昌龄《送魏三》

从这些诗词中,我们能判断出作者所描述的地区吗?

为什么?

导入四:

材料导入

材料一: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由于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大气温度随之上升。

导致大陆冰川退缩和两极冰盖消融,进而导致海平面上升,海岸向陆地后退,沿海低地受浸淹。

海平面上升使侵蚀基面上升,流水地貌发生相应的变化。

全球气温上升还会导致动植物向两极迁移或从此灭绝,或出现新的物种。

土壤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材料二:

英国泰晤士河曾由于伦敦及其附近城镇的废水污染,水质变黑、发臭(水文变化),导致鱼类绝迹(生物变化)。

后经二三十年整治,河水再度变清(水文变化),继而鱼类重新出现。

思考:

这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特征)

导入五:

案例导入

问题情境:

下图中的案例说明了什么问题?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特征)

过渡:

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和地形等要素组成。

这些要素并不是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在空间的偶然结合,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

各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例如,气候与水文之间,我们常说“天上下雨地下流”,降水多的地方,地表水资源丰富;反之,地表水资源则贫乏。

而地面潮湿、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大,又会增加降水量。

又如,水文与地貌之间,地表水流发育,流水的侵蚀作用强烈,往往形成沟谷等地貌;地表水短缺的干旱地区,往往是风沙较大,一般形成沙丘、戈壁等。

而不同的地貌对水文的影响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如:

平原上的河流流速较慢,河道较宽,有利于航运,但泥沙较多;处在高山、峡谷地带的河流,河流的流速较快,河水较清,由于落差较大,所以河流的水能资源十分丰富。

再如,土壤与生物(植被)之间,一般肥沃的土壤植被丰富,贫瘠的土壤中植被稀少;而丰富的植被类型又可以给土壤中增加大量的有机质,可以增强土壤的肥力。

推进及课堂设计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问题情境1:

阅读教材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自然地理环境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理要素组成。

(2)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气中的氧气来自______________,部分氮气也来自________作用。

(4)陆地水的化学成分在相当程度上为____________所制约。

(5)陆地上生物的出现加快了__________,促成了________的形成。

(6)自然地理要素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循环等过程,进行________和________的交换,形成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整体。

参考答案:

(1)大气 水 岩石 生物 土壤 地形

(2)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3)植物的光合作用 生物

(4)生物生命活动

(5)岩石的风化 土壤

(6)水循环 大气循环 岩石圈物质 物质迁移 能量 相互渗透 相互制约 相互联系

(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

知识点讲解:

1.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改造原始大气:

形成以氮、氧为主的大气;改变水的化学成分及特性;加快岩石风化,促进土壤的形成。

地球上生物的出现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2.水循环(结合水循环示意图)

水循环是指水由地球不同的地方通过吸收太阳带来的能量转变存在的模式到地球另一些地方,例如:

地面的水分被太阳蒸发成为空气中的水蒸气。

水在地球的存在模式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

地球的水多数存在于大气层、地表、地下、湖泊、河流及海洋中。

水会通过一些物理作用,例如:

蒸发、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由一个地方移动至另一个地方。

如水由河川流动至海洋。

在太阳能和地球表面热能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水不断被蒸发成为水蒸气,进入大气。

水蒸气遇冷又凝结成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称为水循环。

3.生物循环(结合教材“生物联系了有机界和无机界”图)

生物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即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间物质往返流动的过程。

营养物质从大气、水体和土壤等组成的自然环境中通过绿色植物的吸收,进入到生态系统中,在生态系统各种生物间流动,最终重新归还到环境中,完成一次循环,整个过程继续进行,归还的物质再次被植物吸收进入生态系统,周而复始往复持续,这种物质的反复传递和转化过程就称为生物循环。

4.岩石圈物质循环(结合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中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岩浆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沉积岩。

同时,这些已生成的岩石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岩石圈物质循环。

课堂活动:

读教材“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

(2)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

(3)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答案:

(1)生物、土壤、大气、水等。

(2)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或植物的枝叶截留大气降水;植物又通过蒸腾作用将水分释放到大气中;通过大气降水补给土壤的、生物的水分等,可板图如下:

(3)太阳能因为植物光合作用保存在植物体内并转变成了化学能,植物作为动物的食物将化学能传递给动物并保存在动物体内,植物与动物在呼吸的过程中消耗了能量,将化学能变成热能释放到环境中,板图如下:

误区诊断:

植物的光合作用只是实现了大气圈与生物圈之间的物质运动。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对光合作用的过程理解还不透彻。

光合作用可以实现地球四大圈层之间的联系。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

教师讲述:

从前面的活动中,我们知道,植物具备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但还必须有外部条件来提供相应的物质基础才行。

如大气为植物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水圈、岩石圈为植物提供水分和无机盐,这样植物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物。

因此,绿色植物的这种生产功能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功能,而非某个单一的地理要素所能具有的功能。

2.平衡功能

问题情境2:

除了生产功能以外,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还会产生什么其他的功能呢?

我们来看看藏羚羊的材料教材P86~87活动(配合播放藏羚羊的录像或图片)。

思考:

(1)请描述藏羚羊的生存自然要素,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2)请分析藏羚羊减少的原因。

(3)羚羊的数量在无人干扰的情况下基本恒定的现象,说明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什么功能?

教师讲解,理顺材料:

环境:

食物、水源丰沛、寒潮少、避风处、含盐土壤充足→藏羚羊:

存活率上升、数量增加。

环境:

食物、水源、避风处、含盐土壤不足→藏羚羊:

存活率下降、数量锐减。

答案:

(1)藏羚羊的生存自然要素有高原地形、寒冷的气候、含盐的土壤、充沛的水源等,它们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2)藏羚羊减少的原因主要是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和人类的猎杀。

(3)藏羚羊在长期的生存中适应了可可西里严酷的自然环境。

在没有人类干扰的情况下,可可西里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变化,迫使藏羚羊不断通过增减数目来适应环境,从而使藏羚羊的数目保持了相对稳定。

这是平衡功能。

课堂小结:

回顾所学内容,完成填空。

(1)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________和海水中________加速形成________从而消除大气中部分新增的CO2。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

(3)生产功能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能力。

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________。

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提供________,大气提供________和________,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________及__________。

光合作用通过________________将_____________________

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________。

参考答案:

(1)二氧化碳 溶解的钙 碳酸钙沉淀

(2)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 光合作用 叶绿素 热量 二氧化碳 水分 无机盐 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 有机物

点评:

本课我们通过分析和归纳知道了自然地理环境是由众多的要素组成的,如大气、水、生物、土壤、地貌等,它们通过各种循环过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使各部分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形成了一个整体。

这个整体拥有各组成部分所没有的功能,如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所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对人类产生了巨大的作用,认识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也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下节课我们需要研究的是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第二课时

(复旧引新)提问:

1.地理要素间通过什么方式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2.地理要素通过相互作用,还会产生哪些新功能?

(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问题情境1:

阅读教材案例2,思考讨论。

黄土高原的土壤受流水侵蚀,逐渐失去了肥沃的表土层,土壤肥力逐渐下降。

在土壤受到侵蚀的同时,地面被流水侵蚀形成沟谷。

长期的流水侵蚀使沟谷不断加长和加深,进而平坦的高原面被沟谷切割成破碎状。

自然植被的高度和覆盖度随水土流失继续下降,并与土壤表土层同步消失。

河流携带的泥沙在黄河下游沉积,河道淤高,河流改道,形成泛滥平原。

(1)阅读以上资料,你能画出黄土高原水文、地貌、土壤、生物和人类影响的过程吗?

(2)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黄土高原是在水文、地貌、生物、土壤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过程中形成的。

多暴雨,黄土土质疏松,多垂直节理等特性,造成土壤受流水侵蚀是起因,水土流失是过程,植被退化、地貌形态、地方气候的变化是结果。

小结: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

这种统一的变化过程,使得自然地理要素间保持高度协调,这正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之一。

课堂活动:

活动,分析在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各地理要素是如何统一变化的。

答案要点:

湖泊面积和深浅——面积变小,湖水越来越浅,直至湖泊消失;

地貌——由湖泊变成了陆地;

生物——由水生生物变成了陆地生物;

气候——由湿润变成了干燥;

土壤——由湿变干。

过渡:

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具有高度的统一性,每个要素的演化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而进行的,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影响其他的要素,同时也受到其他要素的影响,因此,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问题情境2:

阅读教材案例3,完成下列问题。

1.东北的森林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

2.东北森林的北部和南部在景观上有何不同?

3.森林对自然地理环境有着怎样的影响?

东北森林的减少使当地自然地理环境有着怎样的变化?

问题1答案:

东北的森林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问题2答案:

东北森林的北部是寒温带针叶林;东北森林的南部是温带针阔叶混交林。

问题3答案:

森林具有平衡大气成分、净化空气、补给土壤有机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功能,对改善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小结:

森林减少——仅存人工林、天然次生林——滞留降水功能降低,地表蓄水能力下降——地表径流巨变——洪水、断流;森林减少——土壤腐殖质减少——土壤肥力下降;森林减少——水土流失加剧——沟谷纵横、岩石裸露——风化加速。

课堂活动:

全班分成三组,每组分别讨论以下一个问题。

1.近些年来,我国华北地区沙尘暴越来越频繁,是什么原因呢?

参考答案:

植被破坏——土壤沙化——沙尘暴。

2.因此我国在北方地区建立了世界最大的防护林体系——“三北”防护林,请问建设“三北”防护林对北方的环境有哪些作用?

参考答案:

可以调节气候,改善水文状况,促进生态环境好转。

3.(播放录像“亚马孙雨林及其破坏”)

亚马孙雨林被喻为“地球之肺”,请说出热带雨林的作用,它遭到破坏会带来什么后果?

参考答案:

热带雨林能平衡大气成分(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大量砍伐热带雨林,会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的功能失调。

小结:

自然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在人类对大气、水、岩石、生物和土壤的影响中,哪些地理要素更容易受到人类的影响呢?

是水和生物。

人类活动容易引起生物发生变化,并由此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所以我们要保护生物,保护生态,避免给环境带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后果。

活动探究:

教材活动,讨论修建水库会对自然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根据图中提供的线索,把讨论的结果填写在空白处。

答案:

地下水——丰富;生物——种类增多;地方气候——湿度增加,温差变小;泥沙沉积——泥沙减少;洪水灾害——减少。

课后探究:

内蒙古西部的额济纳旗是茫茫沙海中的一片“绿洲”,每当夏季,发源于祁连山的弱水经甘肃最后汇集到这里,形成季节性湖泊。

20世纪50年代,这里许多地方都是江南水乡景象,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到达额济纳旗的河水水位急剧下降,胡杨林也枯死。

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

试分析额济纳旗的河水水位急剧下降的原因。

长江上游地区的森林植被的盲目开发砍伐,会对整个自然环境的其他要素产生怎样的影响?

如果上述盲目的开发不加以制止的话,长江将会变成第二条黄河。

因此,当人类要针对某一自然要素进行开发的时候,必须要考虑此一地理要素的开发对其他要素的影响和自然环境的演化方向。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应用:

以色列除地中海沿岸外,大部分国土是荒漠,水资源奇缺。

国土的2/3是沙漠和半沙漠。

在这样的地方,连人的生存都成问题,更不用说种植农作物、发展畜牧业了。

但以色列人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向恶劣的自然环境挑战,把贫瘠的沙漠变成了一座座沙漠花园:

枣椰林、葡萄园、果园到处可见,生产的粮食、蔬菜、水果不仅能够自给,还能大量出口。

课堂小结设计:

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