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班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三版 (1)Word格式.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8886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8.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班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三版 (1)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新闻班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三版 (1)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新闻班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三版 (1)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新闻班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三版 (1)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新闻班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三版 (1)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新闻班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三版 (1)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新闻班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三版 (1)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新闻班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三版 (1)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新闻班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三版 (1)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新闻班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三版 (1)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新闻班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三版 (1)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新闻班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三版 (1)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新闻班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三版 (1)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新闻班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三版 (1)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新闻班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三版 (1)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新闻班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三版 (1)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新闻班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三版 (1)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新闻班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三版 (1)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新闻班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三版 (1)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新闻班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三版 (1)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闻班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三版 (1)Word格式.docx

《新闻班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三版 (1)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班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三版 (1)Word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闻班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三版 (1)Word格式.docx

芝加哥学派:

建制化,开创了人文区位学研究

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学发展中心从欧洲向美国的转移:

a.芝加哥学派:

建制化b.哥伦比亚学派c.哈佛大学学派

社会学的建制化(institulionalism):

20世纪初,为了了解并应对伴随都市化和入境移民而来的种种现象,美国社会学应运而生。

a.开设社会学课程

b.成立社会学系

c.编写社会学教材

d.创办社会学刊物

e.成立社会学学会

6. 中国社会学4个时期。

第四个时期,恢复重建时期,费孝通功劳最大,居功至伟。

1.传入时期(1891-1911).其特点是从“口传”的非原型社会学到翻译出版原型的社会学;

先有“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糅合性“群学”,后有全西的社会学。

2.成长时期(1912-1927).这个时期社会学在中国初步实现了制度化。

主要表现在

(1)社会学课程逐步扩充;

(2)建立社会学系;

(3)建立社会学组织;

(4)开展社会调查,研究中国社会问题;

(5)一批社会学译著的出版发行。

3.建设时期(1928-1952).这个时期。

中国社会学已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许多社会学工作者已能独立运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开展各种类型的社会研究。

中国社会学家在这个时期明确提出了社会学中国化的问题,并为此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4.恢复重建时期(1979-)。

30多年来,我国社会学界在城乡发展、市场转型、社会运行、社会现代化、社会分层、婚姻家庭、社区发展、青少年犯罪与预防研究、中国社会学史、国外社会学理论等专业领域都有了可观的研究成果,其中关于乡村工业化、转型期社会分层、单位制度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已经取得较大的学术影响力。

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

1.“差序格局”产生于农耕文明。

为什么中国社会是“差序格局”的,而西方社会是“团体格局”的呢?

费先生认为,两种格局的差异根源于两种不同的经济文明。

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产生于游牧文明。

费先生认为,西方社会“团体格局”的结构很可能是从初民的部落形态中传下来的,部落形态在游牧经济中很显著的是“团体格局”的。

2.西洋的社会有些象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

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

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

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

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

7.社会学的本土化吴文藻把人类学和社会学理论方法结合起来进行中国社会学研究

吴文藻:

主张把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结合起来进行中国的社区研究。

社会学本土化是一种使外来社会学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学术过程。

中国的社会学本土化起始于1920s-1930s。

许多老一辈社会学家为此进行了开拓性的工作。

8.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运动、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两人在社会学本土化作用大

自1920s末开始,中国本土的一些社会学家就开展了大量的实地社会调查,积累了大量的社区研究资料,为社会学的中国化做出来有价值的贡献。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运动、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

9.社会学方法论方法体系,比较重要的是实地研究,实地研究可分为参与观察和个案研究(casestudy)。

实地研究:

又称田野调查(fieldstudy),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首先提出。

它是一种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实地研究可分为参与观察和个案研究(casestudy)。

a.参与观察是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的一种观察方法。

b.个案研究:

是指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方面的个别事例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美国林德夫妇的《中镇研究》、费孝通的《江村经济》。

10.四种研究方式,分别属于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属于定性方法;

问卷调查和实验方法属于定量方法。

1.定性方法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2.定量方法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两者的差异:

(1)着重点不同:

定性分析着重事物质的方面,定量分析着重事物量的的方面。

(2)依据不同:

定量分析依据的主要是调查得到的现实资料数据,定性分析依据的是大量历史事实和生活经验资料。

(3)手段不同:

定量分析主要试用经验测量、统计分析和建立模型等方法;

定性分析则主要运用逻辑推理、历史比较等方法。

([1.调查研究:

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questionnairesurvey)或结构访谈(structuredinterview)的方式,直接从取自某个总体的样本那里系统地收集资料的方法。

[2.实验研究:

是一种经过精心设计,并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纵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variable:

independentvariable(自变量)/dependentvariable(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3.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4文献研究(非介入性研究):

主要是一种不直接接触研究对象的研究方式,研究数据和信息的来源主要是二手资料。

11.社会学历史:

战后的欧洲:

发展社会学分为1现代化理论2依附理论3世界一体理论(穆斯林为代表)。

战后欧洲社会学特点:

a.社会学的研究重心转向现实社会

b.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多样化

c.社会学的理论研究也趋向多元化

d.欧洲社会学的制度化建设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12.文化结构分为内部结构,外部结构。

内部结构:

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模式,(微观→宏观)日本茶道属于其中哪一种?

文化丛

文化特质、文化丛与文化模式(P74)b.外部结构:

文化层/文化区域

文化丛(文化特质丛)因功能相互联系而组成的一组文化特质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特殊结合。

迎宾活动、春节庆祝活动、文化模式。

特别关注文化模式:

首先由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提出。

(a)文化模式(culturepattern)与文化类型(culturetype)的区别:

两者的共同点:

它们都致力于阐释不同文化的特征;

但在方法论上,它们却各有侧重:

文化类型着重从纷繁复杂的文化中进行分类和归纳,以展示同类文化的共性特征;

而文化模式则是将每一种文化都视为独立存在的个体,通过分析文化系统内在结构的主导性特征,揭示文化模式的形成过程及其独特价值。

结构内部结构外部结构文化模式日本茶道内部结构哪一种?

(b)开拓了“民族性格”研究的新领域:

日神型、偏执型、酒神型。

13.人的社会化环境因素有哪些?

7个:

家庭/学校/职业团体/社团组织/同龄群体/参照群体/社区

社会化的基本含义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影响的过程,即从“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一般来说,社会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在社会中通过学习活动,掌握社会的知识、技能和规范(习得);

二是个人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介入社会环境,参加社会关系系统,再现社会经验(内化)。

环境因素:

是指影响个人社会化过程的全部社会环境,它是社会化的必要条件。

主要有:

a.家庭:

是社会化的第一要素。

其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

P123

b.学校:

是一种具有特殊价值的社会化环境因素。

在现代社会,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普及,学校已成为个人继家庭之后的、对人的社会化影响居于第二重要的场所。

其作用表现在:

一是有利于扩大学生在校社会化的视野;

二是有利于缩短学生出校门后适应社会的时间;

三是有利于造就创造性的人才。

c.职业团体(工作单位):

是指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同行同业的人们结成的一种劳动群体。

它是个人参加工作以后,加入的赖以谋生的最基本、最科层化的一种群体。

职业团体(professionalgroup)一词最早是有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在《自杀论》一书中提出的,后来他在《社会分工论》中作了详细的描述。

d.社团组织:

社团组织是现代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它是指在特定目标引导下,与家庭生活、学生生活、职业生活相补充的,围绕一个权力中心建立或重建的,有着一定的组织章程和结构形式的人群有机结合体。

社团组织的种类一般有:

政治性社团组织、经济性社团组织、学术性社团组织和文化性社团组织等。

她对人的社会化的作用:

引导着人们的政治生活社会化;

促进人们的职业生活社会化;

帮助着人们的闲暇生活社会化等。

e.同龄群体:

(P.124)同龄群体作为个人社会化的一个环境因素,其主要作用有:

文化融合作用;

人格引导和定向作用等。

在研究这种群体的社会化时,尤其要关注“代沟”(generationgap)现象。

f.参照群体:

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H.海曼提出的,原指个人作为行动标准和指南、加以模仿和效法的群体。

参照群体的功能:

一是对人的社会化具有规范作用;

二是对人的社会化具有动力作用。

同时,它对人的社会化还具有负功能:

反集团主义倾向、反社会性质或产生认识上偏狭等。

在研究这类群体的社会化时,要特别关注青春偶像在现代社会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g.社区:

是人们在一定地域内共同生活的场所,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区位体系。

人的社会化最外围的具体环境设置是社区。

社区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具体化,是社会文化直接的系统展示。

在我国,社区文化通过血缘关系、地缘关系、社交关系等社会关系来制约个人的社会化。

社区文化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程度,往往与个人对社区文化的接触水平、文化素质和身心条件密切相关。

14.社会互动理论中的戏剧(编剧、拟剧)理论,戈夫曼比较重要的观点是印象管理或自我呈现。

(多选选俩,单选选印象管理)(最重要的是自我管理,延伸的是自我呈现)

戏剧(编剧、拟剧)理论:

该理论是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的互动的理论。

它的基本观点是:

社会是一个舞台,全体社会成员是在这个舞台上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员。

他们都在社会互动中“表演”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并更好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戈夫曼运用了“剧本”、“观众”、“前台”、“后台”、“面具”、“道具”等戏剧用语说明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如何进行社会互动的过程。

他认为:

社会生活之所以井然有序,是因为存在着社会互动的规则。

按照戈夫曼的理解,社会互动的最重要特征就是“印象管理”或“自我呈现”。

这体现在人们在社会互动中,一般总是要努力表现出自己最令人喜欢的方面,希望给别人留下最好的印象。

另外,在处理别人对自己的印象时,人们还会努力布置自己的“舞台道具”,来服务“印象管理”的目的。

戈夫曼还提出社会互动中的一项规则:

就是当对方的表演不是太成功,出现了一些让“演员”困窘的状况时,一般参与互动的人会给对方“面子”,故意视而不见。

15.社会交换理论创始人是霍曼斯

社会交换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的社会互动是一种交换关系,人们之所以做出某种特定的社会行为,完全是基于交换的需要。

人们所付出得行为要么是为了获得报酬,要么是为了逃避惩罚,并且人们是按照尽量缩小代价而尽量提高收益的方式来做出行为的。

该理论还认为,社会互动之间的交换不仅可以是物的交换,还可以是诸如赞许、荣誉等非物质的交换,这种交换可能及时兑现,也可能远期兑现。

不管哪种交换,社会互动的主体总是为实现交换、为有所得而进行互动的。

既然报酬与代价是社会互动的中心,人们主观上也希望付出较少而获得较多,但交换的客观规律是公平,如果违反了公平原则,受到损害的个人会感到愤慨,会力图中断互动关系,而获得超额利润的个人也会感到内疚和不安。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霍曼斯和布劳。

霍曼斯主要阐发了社会交换过程中的公平原则,而布劳主要表达了交换过程中的价值标准不像商品交换那样是统一的、明确的,它是相对的、模糊的,同一报酬对不同的人意义是不一样的。

因此,人们交换的目标是多重的,选择也不仅仅是利害得失的理想计算,而是受社会价值规范制约的。

社会互动理论包括:

符号互动论,角色理论,参照群体理论,戏剧(编剧、拟剧)理论,社会交换论,本土方法论(常人方法学)

16. 初级社会群体的形式、形态有哪几种?

三类:

家庭、邻里、伙伴群体

初级社会群体定义: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认为,初级社会群体是指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与合作,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A.类型:

(1)家庭:

是最基本的初级群体。

(2)邻里:

是在地缘关系基础上结成的友好往来、守望相助的共同体。

邻里既指左邻右舍几户人家,也指一个小村落或一个居民点等。

在传统社会,邻里关系比较密切,而现代社会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迁移频繁,加之高楼大厦的兴建,使邻里关系淡化。

特别是大城市的许多新区,传统的邻里形式已发生重大变化。

但在农村或小城镇,邻里依然是十分重要的初级群体,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

(3)伙伴群体:

是指以性格、志向、兴趣、个性等因素为纽带结合而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这类群体对人的社会化,尤其是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B.特点:

(1)规模较小;

(2)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的互动;

(3)群体成员难以替代;

(4)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

(5)非正式控制;

(6)群体整合能力高(凝聚力和持久性强)。

17.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4种,a.规范;

b.地位;

c.角色;

d.权威

18.组织管理理论中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泰罗

传统时期的社会组织理论(1900-1930年)

这一时期有三个学派,创立了两种社会组织理论。

以韦伯为代表的科层制学派创立了科层制组织理论,以泰罗(F.Taylor)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学派和古立克(L.Gulick)为代表的行政管理学派,他们创立了古典组织管理理论。

a)科学管理理论:

为了使组织更有效地实现它的目标,必须使组织的结构和过程科学化和合理化。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泰罗和法约尔。

(1)泰罗的科学管理组织理论的中心是计量和工作结构本身,其目的在于创造出完成工作任务的最有效的方法。

计件工资制是其一大发明。

19.第三部门也被称之为?

“独立部门”“志愿部门”

第三部门:

a.概念:

在政府和营利组织之外,有一类组织既不是政府的某个部门或下属组织,又不追求组织拥有者的私人物质利益,它们介于国家和市场之间,一般统称为第三部门、

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或中间组织。

第三部门是具内部异质化和多样化的部门。

如基金会、俱乐部、工会、商会、艺术团体、科研机构、宣传鼓动机构、慈善组织、社区自治组织、非营利性的社会福利机构等。

b.特征:

a)第三部门以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向社会(特定群体)提供的主要是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

b)第三部门组织独立于政府组织——“独立部门”;

c)第三部门组织不以营利为组织目标——这是第三部门和私人部门的最根本区别所在;

d)第三部门组织是自主管理的自治组织——自己决定组织的宗旨和目标,不采取科层制管理;

e)第三部门组织依靠组织成员的志愿参与——“志愿部门”。

c.第三部门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第三部门不像公共部门那样具有强制性和普遍性的国家权力做后盾,效率比不上私人部门,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社会负面影响,促进社会进步。

a)第三部门可以提供公共部门尚未提供的公共物品;

b)第三部门可以满足不同人群对公共物品多样化需求;

c)第三部门可以向弱势群体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物品——关心和帮助社会弱势群体;

d)第三部门常常是更可靠的物品和服务提供渠道;

e)第三部门是公民参与的一条重要途径——表达多样化的社会利益和社会需求;

f)第三部门是倡导公民意识和志愿精神的实践领域——体现出公民对于社会的责任感。

现代社会的组织格局:

三个部门的界定:

在当代的社会科学领域,许多学者根据获得资源的方式、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性质以及提供的方式,把社会上的众多组织归为三大部门:

公共部门(第一部门,PublicSector)、私人部门(第二部门,PrivateSector)和第三部门(ThirdSector)。

它们构成了现代社会的组织格局。

20.社会制度中本源社会制度、派生社会制度分别有哪几种?

a.本源制度:

经济制度、婚姻家庭制度(特别要分清本源社会制度只有两种)

b.派生制度:

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思想文化制度、教育科学制度。

21.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4种:

1.价值要素2.规范要素3.组织要素4.设备要素

1.价值要素:

价值标准是人格和文化中的核心要素,是制度的灵魂;

价值要素体现在社会主导意识形态上。

价值标准取决于物质生活条件;

价值要素用来阐释制度的目标与功能,通过对社会地位、角色及利益的评判体现社会的普遍价值。

2.规范要素:

a.规范是一系列角色行为的规定,是标准、规则和模式。

b.类型:

规范可以分为公开规范、隐蔽规范。

3.组织要素:

a.定义:

社会制度的实体部分,是价值和规范的载体。

b.组成:

组织领导、职能机构、组织成员。

c.功能:

组织化活动是实现制度功能的基本途径。

4.设备要素:

象征性的物质设备——国旗、国徽、校徽、厂徽;

运行性的物质设备——监狱、法庭。

社会制度的创设、沿袭或发展进步,通常是多种价值冲突与整合的结果。

制度差异是由制度要素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决定的。

22.社会分层中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的“三位一体”是哪三种?

财富、权力、声望(声誉)

韦伯社会分层理论:

a)阶级划分的条件:

市场能力和生活机遇的不同而产生。

b)社会分层标准:

(1)经济标准—财富®

形成阶级划分

(2)政治标准—权力®

区分政治团体;

(3)社会标准—声望®

区分地位群体。

在社会学理论发展史上,韦伯最早提出社会分层的理论。

23.(判断)当代中国社会分层,哪个阶层或者阶级变动、分化最厉害?

农民

24.(判断)社会流动的类型:

人力资源的科长→xx科长:

水平流动;

官二代→富二代:

赞助式流动;

农民→非农民:

结构性流动(制度、技术导致)

社会流动的类型:

P.298

1.方向:

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a.垂直流动:

社会成员在社会分层结构中位置的升降。

上向流动:

低位流向高位;

下向流动:

高位流向低位。

b.水平流动:

不引起地位的升降,流动前后在社会分层结构中的位置属于同一层次或水平。

2.比较标准:

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

a.代内流动:

个人一生中特别是其工作生涯里社会地位的变化。

可通过比较个人一生中某几个时期的工作反映出来。

b.代际流动:

子女相对于其父母来说地位的变化。

3.动因:

结构性流动和自由流动:

a.结构性流动:

生产技术或社会体制方面的变革而引起的规模较大的社会流动。

如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蓝领向白领转移、经济开发移民。

b.自由流动:

不是由于体制的变化而是由个人特殊的原因导致的社会流动,是在整个社会阶级阶层结构不变的情况下某些社会成员阶层地位的变化。

4.遵循的法则:

竞争式流动和赞助式流动:

a.竞争式流动:

作为公开竞争目标的较高社会地位,需通过追求者自身努力去获得。

b.赞助式流动:

较高的社会地位不是个人通过竞争可以直接获得的,它需要由已经获得了较高地位的人根据某种既定标准来授予。

25. 社区的构成要素五个要素:

人口、区位、经济、文化和组织五个基本要素。

社区是整个社会的缩影。

一个社区的构成要素是整个社会各种构成要素在地方上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体现。

26.区位学理论中芝加哥学派提出人文区位学理论(20C20~30’s芝加哥学派提出古典区位理论——人文区位学理论),其中邓肯提出“人文区位结丛”模式的四个要素:

人口、环境、技术、组织。

(1)古典区位理论过于强调城市中的经济竞争,却忽视城市中更为丰富的社会文化变量的作用。

后来的研究者提出社会文化区位理论和新正统区位理论。

(2)社会文化区位学理论——把文化要素引入理论模式中,考察文化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作用。

邓肯提出“人文区位结丛”模式,用人口、环境、技术、组织四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来说明城市的空间布局。

27.我国城市里的社区建设(中国的社区建设始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本质是:

对传统城市社会管理模式的制度变革与创新(基层管理制度的创新)

28.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城市管理制度是单位制;

今天(不是计划经济时代)用社区制替代单位制(搞清前后不同)

29.社会问题防治中的建立社会预警系统由哪六个因素构成?

(1)调查研究机构

(2)监测系统(3)社会干预(4)社会支持(5)社会保障(6)警示教育体系

30.社会越轨行为的正负功能

正功能

(1)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社会规范;

(2)有助于加强社会团结;

(3)有助于社会预警;

(4)有助于促进社会变迁。

负功能

(1)干扰了正常社会生活秩序;

(2)损害个人和社会的利益;

(3)减弱他人遵从规范的意愿;

(4)破坏社会成员的相互信任。

二.名词解释(3*8/16):

1、恩格尔系数:

指食物支出额与全部生活消费支出额的比率。

它最早由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提出。

其目的是测量社会成员的总体生活水平状况。

一般把恩格尔系数在58%以上视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