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分子生物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98743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02.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分子生物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大学分子生物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大学分子生物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大学分子生物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大学分子生物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大学分子生物学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大学分子生物学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大学分子生物学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大学分子生物学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大学分子生物学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大学分子生物学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大学分子生物学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大学分子生物学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大学分子生物学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大学分子生物学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大学分子生物学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大学分子生物学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大学分子生物学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大学分子生物学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大学分子生物学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分子生物学复习资料.docx

《大学分子生物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分子生物学复习资料.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分子生物学复习资料.docx

大学分子生物学复习资料

分子生物学复习资料

1.分子生物学(MolecularBiology)----是研究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并从分子水平上阐述蛋白质与核酸、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及其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的学科。

2.生物大分子:

蛋白质、核酸、脂类、糖类。

生物大分子发挥生物学功能的前提:

特定的空间结构;发挥生物学功能时必须存在结构和构象的变化。

3.分子生物学(狭义)----偏重于对核酸(基因)的研究

4.基因(Gene):

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组(Genome):

单倍体细胞中的全部基因为一个基因组。

5.中心法则(geneticcentraldogma)—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RNA,再从RNA传递给蛋白质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以及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DNA的复制过程。

6.基因表达----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DNA→RNA→pro.)(时序调节的表达;环境调控表达)

7.DNA重组技术:

能将不同的DNA片段进行定向的连接,并在指定的受体细胞中与载体同时复制、表达。

作用:

增加特定代谢多肽产物;定向改造基因组结构;基础研究的技术手段

8.DNA和遗传信息传递的认识阶段:

1928年-1944年,Avery(艾弗里)等的肺炎双球菌实验。

1952年,Herhey(赫尔希)和Chase(蔡斯)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1953年Waston和Crick:

“DNA的双螺旋结构”、1961年F.Jacob(雅各布)和J.Monod(莫诺):

操纵子学说、1965年中国率先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发展阶段:

1972年—1973年,Boyer(博耶)&Berg(伯格)获得了第一个重组DNA分子;

迅猛发展阶段:

1985年,Saiki等发明了聚合酶链反应(PCR);1990年—2003年,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美、日、英、法、俄、中共6个国家参与;

9.从基因组到蛋白质组——后基因组时代(Post-genomics)主要任务:

研究细胞全部基因的表达图式和全部蛋白质图式。

10.蛋白质组学主要技术手段:

高分辨率的双向凝胶电泳、质谱仪

第二章:

掌握:

核酸分子的组成;DNA一级结构、DNA双螺旋结构及其意义;mRNA、tRNA、rRNA结构特点及生物学功能;DNA的变性与复性的概念和意义。

熟悉:

DNA的一般理化性质及其应用。

核酸的化学组成:

元素组成:

C、H、O、N、P(约10%)。

基本单位:

核苷酸。

核苷(nucleoside)由戊糖和碱基缩合而成,形成糖苷键。

碱基、戊糖、磷酸DNA的一级结构与功能:

通过3’,5’-磷酸二酯键缩合成多核苷酸长链;多聚核苷酸链的5’端:

具有5’磷酸基团多聚核苷酸链的3’端:

具有3’羟基基团;DNA的一级结构实际上是指核苷酸(碱基)的排列顺序

功能——携带遗传信息;编码细胞内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顺序;编码RNA信息;负责基因表达的调控调节

RNA的一级结构与功能:

RNA分子中的核苷酸也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成多聚核苷酸链。

功能:

参与蛋白质的合成;生物催化剂,作用于RNA转录后的加工;参与基因表达调控

双螺旋结构模型

(1)主链:

两条链反向平行,形成右手螺旋;脱氧核糖与磷酸基通过3’,5’-磷酸二酯键构成基本骨架,位于外侧;碱基处于螺旋内侧。

(2)碱基对(BasePair,bp)----维系键:

氢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3)螺旋参数4)大沟和小沟

维持双螺旋结构的作用力:

氢键、碱基堆积力、正负电荷作用DNA二级结构的几种形式:

A-DNA、B-DNA、Z-DNA、……DNA分子的高级结构:

发夹结构(hairpinstructure):

部分序列之间的碱基配对形成分子内或分子间的双螺旋区域,又称为茎环结构。

反向重复序列---回文序列(palindrome),180°旋

转对称如:

5’GGTACC3’。

DNA三股螺旋、DNA的四链结构3’CCATGG5’DNA结构的动态性:

不同DNA结构形式相互转变mRNA(5%):

真核细胞中的mRNA是单顺反子;原核细胞中的mRNA是多顺反子(顺反子——遗传单位,一个顺反子决定一条多肽链。

是基因的同义词。

)特点:

分子大小不等;成熟mRNA具有5’端帽子结构、3’polyA(多聚腺苷酸)尾巴;翻译区长度不等,少二级结构;非翻译区多二级结构;不稳定,半衰期短tRNA(15%)特点:

自由态、氨酰tRNA;线性序列为74~95个核苷酸,多为76个;三叶草二级结构和L形立体构象;含多种修饰碱基或稀有碱基;稳定rRNA(80%):

(含量最多;与蛋白质结合成核糖体)含有大量的茎环结构;二级结构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核酸的变性——DNA或RNA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受到物理和化学因素的破坏而解体,但其一级结构核苷酸间共价键并不断裂,称为核酸的变性。

解链(破坏氢键和碱基堆积力);形成无规则线团引起变性的因素:

加热、极端pH值、有机溶剂(乙醇、丙酮)、尿素和酰胺等复性——两条彼此分开的变性的DNA链在适当条件下重新缔合称为双螺旋的过程。

单链随机碰撞形成双链、双链继续扩展核酸的复性条件---离子强度:

消弱两条链中磷酸基团之间的排斥力;一定的温度:

避免随机形成无规则氢键影响复性的因素:

DNA分子的复杂性、DNA分子浓度、DNA片段大小、温度:

Tm-25°、阳离子浓度:

小于0.5mol/L复性程度检测----减色反应:

A260、S1核酸酶水解单链DNA的量、羟基磷石灰石柱层析:

吸附双链DNA核酸分子杂交概念:

将两个不同来源的互补序列退火形成双链的过类型:

溶液杂交、滤膜杂交(硝酸纤维膜)Southern印迹法:

针对DNA、Northern印迹法:

针对RNA、Western印迹法:

针对蛋白质

第三章:

掌握:

基因的定义;基因的结构特点;基因组概念;病毒、原核生物及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结构特征;操纵子结构;断裂基因及其外显子、内含子概念。

熟悉:

转座因子的类型及其遗传效应;真核生物基因组重复序列、基因家族的概念;DNA多态性。

基因(gene)是有遗传效应的核苷酸序列。

基因是DNA双螺旋分子中含有特定遗传信息的一段核苷酸序列。

基因在DNA上是离散片段,被基因间DNA分开;基因按照一定的顺序、线性排列于DNA链上;基因的DNA共性是实施基因工程的重要理论基础之

基因的主要编码产物是多肽链;基因的碱基序列--------遗传密码-------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序列基因:

是储存有功能的蛋白质或RNA序列信息及表达这些信息所必须的全部核酸序列。

包括编码序列、调控区。

基因的结构包括:

结构基因(编码区);调控基因(调控区)结构基因(编码区):

基因中编码蛋白质或功能RNA的DNA序列。

模板链(反义链);非模板链(编码链、有义链)真核生物:

结构基因的编码序列称为外显子,在基因转录后经剪接连在一起;非编码序列被称为内含子,又称为插入序列。

调控基因(调控区):

编码区以外对编码区转录功能起调节作用的DNA序列。

顺式作用元件:

启动子:

位于转录起始点上游,能被RNA聚合酶识别结合,如TATA盒(TATAAAA/TATATAT);上游启动子元件:

位于启动子上游,与转录因子结合,决定启动子的转录效率,如CAAT盒、CACA盒、GC盒等。

增强子(调变子):

短序列,位于基因的任何位置,能与转录因子特异结合,增强转录活性。

包括负增强子(沉默子)。

Poly(A)加尾信号:

保守的AATAAA序列,和下游GT或T丰富区。

促进转录的终止及mRNA的加尾反应。

顺式作用元件:

与结构基因串联的特定DNA序列,其特定功能与基因连锁在一起,对基因的表达起调控作用。

基因组概念(genome):

一个物种全部遗传信息的总和。

生物体或细胞中,一套完整单倍体的遗传物质的总和。

一般用DNA的长度和序列表示基因组和基因。

不同物种的基因组大小及复杂性不同。

真核生物基因组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含的不编码系列,即内含子的个数和每个内含子的长度。

内含子通常比外显子大得多;不同物种间相同基因的内含子区别很大;不同基因中的内含子数目变化很大

每种真核生物的单倍体基因组中的全部DNA量称为C值(C-Value)。

随着进化,生物体复杂性和DNA含量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反常的现象(C值悖论)病毒基因组的结构特点:

不同病毒基因组大小相差很大;不同病毒的基因组可以是不同结构的核酸。

DNA(单链、双链;环状、线性)RNA(单链、双链;环状、线性);正链RNA病毒:

RNA可直接作为mRNA;负链RNA病毒:

以互补的RNA作为mRNA,负链RNA本身无感染性。

病毒基因组的结构特点:

一般为单倍体基因组(每个基因只出现一次),反转录病毒为二倍体RNA基因组;基因组连续,少数RNA病毒基因组不连续(形成核酸片段);基因连续或间断(真核细胞病毒具有内含子);编码序列大于90%;相关基因丛集,转录形成多顺反子;基因重叠(重叠基因:

同一段DNA片段能够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阅读方式进行阅读,因而可以编码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多肽。

)HIV基因组:

三个基本的结构基因(gag:

编码衣壳蛋白;pol:

编码RT(逆转录酶)和整合酶;env:

编码包膜蛋白)基因组末端结构:

5’端有帽子结构,3’端有ployA;R区:

重复序列,与合成cDNA有关;U区:

U3含有强启动子,U5与转录终止和加尾有关;PB区:

引物结合区;DLS:

(+)RNA链以氢键结合的位点;ψ:

包装信号;C区:

调控区(6个调节基因)5’帽-R-U5-PB--DLS-ψ-gag-pol-env-(onc)-C-PB+-U3-R-poly(A)n

细菌基因组的一般特点:

一条环状双链DNA,不形成染色体,DNA聚集形成“类核”(nucleoid,拟核);一个复制起始点;有操纵子结构,形成多顺反子;非编码序列少;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为单拷贝;编码rRNA基因为多拷贝;无内含子;存在可移动的DNA序列;具有多种功能的识别区域、反向重复序列操纵子(operon):

是指数个功能相关的结构基因(structuralgene)串联在一起,构成信息区,连同其上有的调控区(包括启动子(promoter)和操纵基因(operator)等)及其下游的转录终止信号构成基因的表达单位。

插入序列(IS):

2000bp以内,无表型效应,带有转座酶基因和两侧的反向重复序列(IR)。

转座子(transposon,Tn):

2000bp-20000bp,带有与转座有关的基因、抗药基因等。

转座因子的遗传效应:

转座可引起原有结构基因或调控基因转录失活;转座可以给受体基因组增添新的基因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特点:

分子质量大;不编码区多于编码区;DNA与组蛋白结合成染色质;多个复制起点;有核膜,转录和翻译在时间和空间上分隔开;大量重复序列;蛋白质基因多为单拷贝,转录产物为单顺反子;存在可移动的DNA序列;断裂基因,有内含子基因内部插入了不编码的序列,使一个完整的基因分割成不连续的若干片段,这样的基因叫做不连续基因(discontinuousgene)或断裂基因(splitgene)。

真核生物的断裂基因:

外显子(expressedregion,exon):

真核生物基因中有编码功能的区段。

内含子(interveningsequence,introns):

真核生物基因中无编码功能的区段。

真核生物的断裂基因特点:

外显子和内含子交替排列,基因的两端起始和结束于外显子;不同物种间的同种基因:

内含子的位置相对固定,但长度差异大;外显子的长度差别不大;功能相关的基因:

外显子具有亲缘关系,内含子差异大;重复基因中:

外显子有同源性,内含子无同源性;生物从低等到高等,基因中外显子数目增多;一个基因的外显子的数目倾向于随着编码蛋白质长度和功能多样性增加而增加真核生物基因的序列类型:

中等重复序列;高等重复序列--反向重复序列(常见于基因的调控区和特异蛋白结合区)和串联重复序列基因家族(genefamily):

是真核生物基因组中来源相同、结构相似、功能相关的一组基因。

碱基序列或编码产物结构具有一定程度同源性的一组基因。

(多基因家族、超基因家族、假基因)基因簇(genecluster):

某些基因家族中各成员紧密成簇排列成大段的串联重复单位,定位于染色体的特殊区域,它们属于同一祖先的基因扩增产物DNA序列多态性:

在人类基因组DNA序列上平均每几百个碱基就会出现一些变异,这些变异通常不产生病理性后果,并按照孟德尔遗传规律由亲代传给子代,从而在不同个体间表型不同,因此被称为DNA序列多态性。

第四章:

掌握:

DNA半保留、半不连续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与遗传相对保守性之间的关系;大肠杆菌DNA聚合酶的不同种类和功能;DNA复制的条件;真核生物DNA末端复制问题及端粒的复制;基因突变概念及类型。

熟悉:

参与DNA复制的其它酶与蛋白质的作用(DNA连接酶、引物酶、拓扑异构酶、解链解旋酶、单链结合蛋白);DNA复制的一般过程;眼型及θ型复制模式;逆转录及逆转录酶的作用;DNA损伤的类型及后果。

复制子(replicon):

基因组内能独立进行复制的单位。

含有起始点(origin)、终止点(terminus)原核生物染色体只有一个复制子;真核生物染色体能形成多复制子,但并不同时起始复制,在特定时间,通常只有15%左右的复制子进行复制。

复制起点(origin):

起始一个复制循环,并控制复制起始反应的频率;原核生物的唯一的复制起始点在染色体的特定位点复制叉:

复制开始时,在复制起点形成的一个特殊叉形结构,是复制有关的酶和蛋白质组装成复合物和新链合成的部位。

复制方向:

相向复制---两个复制叉生长点;每个复制叉只有一条链被拷贝。

单向复制---只有一个复制叉生长点;两条链均被拷贝。

双向复制--两个复制叉反向生长;两条链均被拷贝眼形复制:

真核生物线性DNA的双向复制或单向复制θ复制:

环状DNA的双向复制或单向复制滚环复制(σ复制);D环复制(D-loop):

两条链的复制起点不在同一位置、两条链复制不对称;2D环复制(2D-loop):

两条链同时解链复制DNA复制的概述:

冈崎:

DNA的半不连续复制模型----每个复制叉中:

前导链连续复制,后随链以反方向合成不连续的短片段DNA聚合酶Ⅰ:

小片段上具有5’→3’外切酶活性;作用于双链DNA的碱基配对部分,从5’端水解下核苷酸;切除冈崎片断中的RNA引物;切除嘧啶二聚体——修复DNA聚合酶Ⅱ:

3’→5’外切酶活性;在修复中起作用,不参与DNA复制DNA聚合酶Ⅲ:

对温度敏感;主要的复制酶、催化效率非常高;在复制链的延伸方面起主要作用DNA聚合酶Ⅳ、Ⅴ:

DNA的错误倾向修复;克服复制障碍DNA连接酶(DNAligase):

催化链的末端间共价连接DNA拓扑异构酶---Ⅰ型拓扑异构酶:

消除负超螺旋;切断/再连接一条链(两次转Ⅱ型拓扑异构酶(DNA旋转酶):

引入负超螺旋,抵消正超螺旋;可切断/再连接两条链;需要ATP供能恢复酶的构象DNA解链酶(helicase)--解链酶Ⅰ、Ⅱ、Ⅲ、DnaB:

5’→3’(结合后随链的模板)Rep蛋白:

3’→5’(结合前导链的模板);ATP供能单链结合蛋白(SSB):

稳定已被解开的DNA单链,阻止复性和保护单链不被核酸酶降解。

原核生物的SSB与DNA结合表现出协同效应。

大肠杆菌DNA聚合酶ⅠⅡⅢ功能分别为:

切除引物、修复;修复;复制

DNA聚合酶α(Ⅰ),β(Ⅳ),γ(M),δ(Ⅲ),ε(Ⅱ):

引发,修复,复制,复制,修复

DNA合成的具有高保真性,为什么?

半保留复制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RNA引物作用;DNA聚合酶的碱基选择作用(聚合酶活性);DNA聚合酶的自我校正功能(外切酶活性);其他校正和修复系统染色体端粒---端粒结构:

5’富含C,3’富含G(突出末端)端粒功能:

与特定蛋白质结合,稳定染色体末端结构,避免染色体末端融合。

逆转录:

以RNA为模板,以dNTP为底物合成RNA的过程。

逆转录酶(RT,多功能酶):

RNA指导的DNA聚合酶活力;DNA指导的DNA聚合酶活力核糖核酸酶H活力:

水解RNA-DNA杂合分子中的RNARNA的复制:

是指在RNA指导的RNA聚合酶催化下合成RNA分子的过程。

模板:

病毒RNA(模板的特异性很高);酶:

RNA复制酶;复制方向:

5’→3’;底物:

4种5’-三磷酸核苷DNA损伤是指在生物体生命过程中DNA双螺旋结构发生的任何改变。

单个碱基改变---改变序列、DNA结构畸变---影响复制和转录

可遗传变异的类型:

基因重组、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

在基因内的遗传物质发生可遗传的结构和数量的变化,通常产生一定的表型。

类型:

点突变(pointmutation):

DNA上单一碱基的变异。

(嘌呤之间、嘧啶之间的转换(transition)嘌呤与嘧啶颠换);缺失(deletion):

DNA链上一个或一段核苷酸的消失;插入(insertion):

指一个或一段核苷酸插入到DNA链中;倒位或转位(transposition):

DNA链重组使其中一段核苷酸链方向倒置、或从一处迁移到另一处;双链断裂突变或诱变对生物可能产生4种后果:

①致死性②丧失某些功能(酶的缺失或失活)③改变基因型(genotype)而不改变表现型(phenotye)④发生了有利于物种生存的结果,使生物进化第五章:

掌握:

基因表达的概念;中心法则;转录的基本特点;原核及真核生物RNA聚合酶的种类及功能;原核基因启动子、终止子的特点;真核生物的顺式作用元件及转录因子的作用;遗传密码的特点;tRNA、rRNA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翻译体系及组装熟悉:

真核生物转录后产物的加工;转录的基本过程转录:

以DNA为模板,以四种NTP为原料,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DNA指导的RNA聚合酶催化下合成RNA的过程。

转录的一般特点:

转录具有选择性:

特定时间、特定组织细胞、基因中的的编码区转录单位:

可以是一个基因(真核生物,单顺反子)或多个基因(原核生物,多顺反子)模板:

DNA局部解链,其中的一条链(负链,-链,反义链)

原料:

4种NTP;合成方向:

5’→3’;不需要引物(第一和第二个NTP之间发生聚合形成磷酸二酯键);连续合成;酶类:

RNA聚合酶(不具3’→5’外切酶活性);转录起始由启动子控制RNA聚合酶——依赖DNA的RNA聚合酶;大肠杆菌的RNA聚合酶(单一类型)--五种亚基(α、β、β’、ω、σ)全酶:

α2ββ’ωσ

α:

与启动子上游调节序列结合;β:

与底物结合;β’:

与DNA模板链结合;转录过程:

起始、延长、终止中心法则

终止子:

能提供转录暂停信号的DNA序列。

类型:

内源性终止子、ρ-依赖型终止子内源性终止子(强终止子):

RNA的3’末端具有富含GC的反向重复序列,形成发夹结构3’末端的连续U区段:

UUUUUUρ-依赖型终止子:

主要存在于噬菌体中;有回文结构区,但并不富含GC,无寡聚U;位于终止子上游的50-90nt,富C少G;需要ρ因子(终止因子)辅助终止终止因子:

协助RNA聚合酶识别终止信号的蛋白因子启动子(promoter):

是RNA聚合酶识别、结合、开始转录的一段DNA序列。

它含有RNA聚合酶特异性结合和转录起始所需的保守序列位点;本身不被转录;一般位于转录起始点的上游;核心启动子:

具有RNA聚合酶直接识别和结合的位点;启动子上游元件:

具有RNA聚合酶、辅助因子结合位点RNA聚合酶能专一性地转录不同的基因,形成的转录产物各不相同,不同的RNA聚合酶都有自己的启动子类型。

RNA聚合酶Ⅱ(负责mRNA前体的转录);RNA聚合酶Ⅰ(负责rRNA前体基因的转录);RNA聚合酶Ⅲ(负责tRNA和5SrRNA前体基因的转录);

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factor,TF):

真核生物RNA聚合酶起始转录需要的各种蛋白质辅助因子统称为转录因子(TF)基本转录因子:

一般指RNA聚合酶Ⅱ结合启动子所必需的蛋白因子(组成型转录因子,转录起始因子);转录调控因子:

为个别基因转录所必需,决定该基因的时间、空间特异性表达。

真核生物转录产物的加工:

切除间隔序列;内含子剪接;5’和3’的修饰;碱基修饰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转录的差异:

RNA聚合酶:

原核生物只有一种RNA聚合酶,真核生物有3中以上的RNA聚合酶。

真核生物RNA转录需要需要转录因子,并具有复杂的顺式作用元件。

转录的产物:

原核生物的mRNA为多顺反子,真核生物的mRNA为单顺反子;原核生物初始转录产物一般都是编码序列,真核生物的初始转录产物含有内含子序列,需要剪接成熟;真核生物mRNA有5’端帽子结构和3’polyA尾巴,而原核生物一般没有。

转录与翻译的时序:

原核生物的mRNA转录时可同时进行翻译,真核生物的mRNA转录结束后才能翻译。

翻译(translation):

以mRNA为模板,在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翻译的过程就是将核酸中核苷酸序列编码的遗传信息,通过遗传密码破译的方式解读为蛋白质分子中20种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遗传密码的特点:

1.通用性2.方向性3.连续性4.简并性5.变偶性

tRNA:

转运氨基酸、逆转录中的引物翻译过程:

氨基酸的活化、肽链合成的起始(initiation)、肽链的延长(elongation)、肽链合成的终止(termination)及释放、翻译后蛋白质的折叠及加工。

在起始因子的作用下,mRNA和起始氨基酰-tRNA分别与核糖体结合而形成翻译起始复合物

真核与原核生物翻译起始的主要区别:

与mRNA结合的顺序不同:

原核生物核糖体小亚基在形成起始复合物时则先与mRNA结合,再与起始tRNA结合;真核生物的核糖体小亚基先与氨酰化的起始tRNA结合,然后再与mRNA结合。

起始密码的定位方式不同:

原核生物依靠小亚基内的16SrRNA与mRNA上的SD序列的互补结合;真核生物依靠5’帽子结构的起始因子结合小亚基,以滑动搜索机制寻找AUG。

蛋白质合成后的加工主要包括:

翻译后加工、蛋白质折叠

第六章:

掌握:

基因表达调控的概念;基因表达调控的类型及方式;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特点;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特点;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多级调控点及其调控机制。

熟悉:

乳糖操纵子的转录调控机制;色氨酸操纵子的转录调控机制;真核生物基因表达在转录水平的调控特点,转录因子的结构与作用特点。

基因表达:

是从DNA到蛋白质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

基因表达的时(间)空(间)特异性:

在各种因素调控下,基因表达按一定时间顺序有序地发生,称为基因表达时间特异性(temporalspecificity)。

同一基因在不同细胞或组织表达方式、表达水平不同,所表达的基因种类(数量)也不同,表现为明显的细胞特异性和组织特异性,这就是基因表达的空间特异性(spatialspecificity)。

基因表达调控概念:

生物体内基因表达的调节控制机制,使细胞中基因表达的过程在时间、空间上处于有序状态,并对环境条件的变化作出适当反应的复杂过程。

基因表达调控的方式:

负调控:

由于某种调控因子(阻遏物)的存在,使结构基因关闭,而当调控因子不存在或失活时,使结构基因开启的调控方式。

正调控:

由于某种调控因子(激活物)存在而使结构基因得以转录,而当调控因子不存在或失活时,结构基因不能表达的调控方式。

基因表达的方式:

(一)组成性表达

(二)诱导和阻遏基因表达在全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受调控:

染色体及基因水平、转录水平、转录后水平翻译水平、翻译后水平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特点:

①以转录起始调控为主;②以操纵子为单位进行调控,主要以代谢酶类作为受调控对象;③负调控居主要优势,由诱导物解除阻遏;④转录和翻译偶联调控

转录水平的调控:

转录起始的负调控——乳糖操纵子、转录起始的正调控——降解物抑制作用、转录终止的调控——色氨酸操纵子

乳糖操纵子的调节机制——由于阻遏蛋白的存在,使操纵子的结构基因关闭;而当阻遏解除时,使操纵子的结构基因开启;诱导物可以使阻遏物失活,从操纵基因上脱离,从而使结构基因表达。

基因表达受顺式作用元件与反式作用因子调节原核生物转录终止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