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00860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1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赤沙初中2014年中考

语文复习资料汇编

班级

姓名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记叙文阅读技巧

1.文章体裁?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戏剧(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找主旨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

方法:

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

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

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5.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7.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

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品味题目可以从——A内容上B主题上C线索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9.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

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

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

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0.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

亲切自然,真实可信,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

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

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1.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

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3.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

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

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言气势,长于抒情。

(5)对偶:

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

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

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

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

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

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

“××”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有些情况要结合第三点和第四点来回答。

答:

一、内容上:

首段和尾段:

字面义和象征义。

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

(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  ,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

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

二、在结构上:

在文章开头:

(1)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

(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

在文章结尾:

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发人深思、卒章显志,意味深长等作用。

三、表达效果上:

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四、从写作手法上:

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预示性作用。

16.表达方式?

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7.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

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18.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19.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20.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1.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22.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

(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种类:

一是人物描写:

A、正面描写

(1)肖像描写

(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作用是:

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

B、侧面描写作用是:

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二是环境描写:

分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5)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

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

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

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23.语言赏析

类型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

(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

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申意、双关义。

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对策:

(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

(作用:

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

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

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

(作用:

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

(作用:

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24.文章用典的赏析:

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28.品味句子和关键词。

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

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答:

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25.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答:

A、能或否B、词语:

分别解释两个词。

句子:

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词语:

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

句子:

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26.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答: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真挚深沉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

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③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

其中抒情和议论有时是融为一体的,无法截然分开的。

27.文章写作特色:

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①选材:

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②结构布局:

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③语言:

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④立意:

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⑤表现技巧:

一是修辞手法:

共八种。

二是表达方式:

有五种。

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

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是表现手法:

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等。

四是结构手法:

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

28. 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答案可以这样组成:

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思想个性)。

  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

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

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可以这样表述:

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

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

在整体感知文本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29.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

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

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二、议论文阅读技巧

(一)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句子。

论点一般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的。

1.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1个(统帅分论点)

⑴明确:

分论点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⑵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

Ⅰ标题;Ⅱ开篇;Ⅲ中间;Ⅳ结尾。

②分析文章的论据。

(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2.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

位置:

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

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

(二)论据(用什么证明)

⑴论据的类型:

①事实论据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

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

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⑸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三)论证(怎样证明)

⑴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②道理论证(引证法)③对比论证④比喻论证(喻证法)⑤归谬法

⑵分析论证过程:

①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⑶论证的完整性:

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⑷分析论证的作用:

证明该段的论点。

(四)议论文的结构

⑴一般形式:

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⑵类型:

①并列式:

Ⅰ总分总Ⅱ总分Ⅲ分总②递进式。

(五)议论文的语言:

准确、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

(六)驳论文的阅读:

⑴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⑵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哪些道理和论据;⑶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七)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答题方式:

本文(段)的论点是……,这里所列举的……属(事实或道理)论据,是为了从(反面或正面)证明这个论点,……

(八)辨识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然后结合语境,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2.答题方式:

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

(九)仿照原文中表述论点(分论点)的句式,提出自己的一个观点:

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再根据阅读文章的启示获取独特体验,最后用规定的句式表述出来,并构成一个论点(分论点)。

2.这种题目既考查联想能力,又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还考查把握分论点与中心论点关系的能力。

(十)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

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

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

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

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三、说明文阅读技巧

1、说明文的类型:

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

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2、说明文的语言:

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3、说明方法:

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

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

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

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

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

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

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

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

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

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增加文采)、谚语、俗话。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如:

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掌握答题格式:

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

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5、说明对象:

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6、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

“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

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7、中心句:

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

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

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

ü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

(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

(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8、说明语言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

答:

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

并说明理由。

对策:

答:

(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

答:

(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

如:

“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

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

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典型题实战技巧

一、语文考试制胜秘诀:

1.仔细审题:

多想想题目到底要你答什么(内容),怎样答(形式),一般题读一、两遍,难度题必须读三、四遍。

2.认真书写:

工整规范,一目了然;清晰美观,百看不厌。

二、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

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三、限字题的解答:

1.根据题目要求作完全准确的表述(此时不要过多地考虑字数的多少);

2.对照字数要求进行简缩:

①去除无关紧要的修饰语,②多音节词改为单音节词,③用简称(尤其是地名)。

3.将符合题意和字数要求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看是否有语病,如有,必须修改。

要做到句子简明、完整、通顺、明确。

四、拟写标语题:

1.语句必须简短、精炼;

2.可采用以下句式:

祈使句、比喻句、排比句、对偶句、对称句,也可巧妙地应用诗文名句、谚语、歇后语等稍作改动以切合语境。

五、口头表达题(如询问、交谈、电话交流等场景对话)

1.称呼:

准确,体现人物关系;

2.结合提示语境,表意必须明确;

3.语气必须符合身份,切忌成人化、打官腔;

4.注意文明礼貌用语的使用。

 

(二)课内文言文与课外文言文

初中文言文虚词表

1、之

位   置

用法

意     义

指出下列“之”的用法和意义

动词

1、陈胜佐之(   )(   )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

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 4、予独爱莲之淤泥而不染(  )(   )

5、何陋之有(   )   (  )

6、马之千里者(   )(    )

7、怅恨久之(   )(   ) 8、渔人甚异之(   )(    )9、辍耕之垄上(   )(   )  10、孤之有孔明(  )(    )

助词

名代+之+动形

助词

不译,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助词

不译,宾语前置的标志

助词

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

助词

不译,放在时间副词的后面,调节音节

动+之

代词

可以代人、事、物。

译为他、他们 、它(它们)

2、而

位置

用法

意义

指出下列“而”的用法和意义

两个相同的词性之间

并列连词

可不译

1、中峨冠而多髯才为东坡()()2、起坐而喧哗者()()3、夺而杀尉()()4、长跪而谢之()()5、杂然而前陈者()()6、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7、佣者笑而止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