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杭州地区六校联考高二历史试题卷.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01014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35.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杭州地区六校联考高二历史试题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杭州地区六校联考高二历史试题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杭州地区六校联考高二历史试题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杭州地区六校联考高二历史试题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杭州地区六校联考高二历史试题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杭州地区六校联考高二历史试题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杭州地区六校联考高二历史试题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杭州地区六校联考高二历史试题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杭州地区六校联考高二历史试题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杭州地区六校联考高二历史试题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杭州地区六校联考高二历史试题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杭州地区六校联考高二历史试题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杭州地区六校联考高二历史试题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杭州地区六校联考高二历史试题卷.docx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杭州地区六校联考高二历史试题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杭州地区六校联考高二历史试题卷.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杭州地区六校联考高二历史试题卷.docx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杭州地区六校联考高二历史试题卷

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杭州地区六校联考

高二年级历史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密封区内填写班级、学号和姓名;座位号写在指定位置;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春秋时期,秦国有“伐邦、冀戎,初县之”、“初县杜、郑”;晋国有“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等资料。

这说明

A.分封制已退出历史舞台B.郡的地位远远高于县

C.郡和县的设置在各国推广D.郡县设置与军事有关

2.掌握历史纪年方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下列有关历史纪年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秦王朝建立时间是公元前三世纪晚期②乾隆二十年是乾隆皇帝二十岁③抗战胜利,民国45年台湾摆脱日本的殖民统治回到祖国怀抱④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颁布于甲午年。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3.“在这种制度下,有文才的人得天独厚,往往成为政府最有力的拥护者”,“而平民百姓,因为有可能通过(它)……而同样步入上层……因而他们对现有秩序往往也表示拥护。

”这种“制度”是指

A.分封制度B.科举制度

C.三省六部制D.九品中正制

4.读右图,它是一页残缺的课堂笔记。

该笔记反映的制度最早出现于:

 

A.秦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5.“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

”材料中的“它”是指

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D.抗日战争

6.20世纪初北京城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

庚子年的某一天,李中堂(李鸿章)请八国公使参加烛光晚宴,其中有一道名菜——蒸熊掌。

八国公使见了美味却还要故作矜持。

宾主一落座,李中堂正要说话,突然一阵风吹过,蜡烛全被吹灭,黑暗中传出一声惨叫。

过了一会儿,蜡烛重新点燃,只见日本公使趴在桌子上人事不醒,他的右手抓着熊掌,手背上插着七把明晃晃的刀叉。

该笑话讽刺了

A.李鸿章代表满清政府大肆出卖国家主权

B.大清帝国已经沦为任人宰割的“熊掌”

C.西方列强在文明友好的幌子下瓜分中国

D.西方列强共同宰割中国,日本贪欲最强烈

7.下列图二图三分别是鸦片战争时期中英两国战舰图,从侧面突出反映了

(图二)(图三)

A.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差距B.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

C.华夏文明与欧洲文明的差距D.儒学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差距

8.1912年,孙中山应黎元洪的邀请到达武汉,在游览张之洞的祠宇奥略楼时曾说过:

“以南皮(张之洞是直隶即今河北南皮县人)造成楚材,颠覆满祚,可谓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

”张之洞的幕僚辜鸿铭也说过:

“民国成立,系孙中山与张香涛(张之洞号香涛)的合作。

”这表明当时孙中山、辜鸿铭已经认识到

A.湖北新军是辛亥革命的第一推手B.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全民革命

C.部分洋务派官员转向了反清革命D.长期社会变革推动了武昌首义

9.“革命”一词的古义是变革天命,即顺应天命改朝换代。

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赋予“革命”以现代意义,其含义理解准确的是

A.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恢复汉人的统治

B.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建立近代法国式的社会

C.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近代美国式的社会

D.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实现民主平等,消除贫富不均

10.图四是发行于1934年的纸币,当年发行该纸币的银行旧址大致位于图五中的

(图四)(图五)

A.①   B.②  C.③   D.④

11.右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

从图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是①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②此时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全体会议是最高权力机关③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④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12.口号反映时代特色,“老子反动儿混蛋”“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砸烂公检法”。

这些出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的口号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B.国家政治体制建设倒退

C.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D.民主与法制横遭践踏

13.一个中国原则是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及发展对外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下列表述不准确的是

A.1972年美国政府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B.1972年日本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一部分

C.1978年美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一部分

D.1992年中国海峡两岸就一国两制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14.有学者评价中国某一外交成就对中国的意义“打破封锁的努力迎来了决定性转折”,是“中国在国际大家庭中开始正常化外交的一个时期象征”该外交成就是:

A.1949年中苏建交B.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1971年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D.1979年中美建交

15.下面两图反映的外交事件的相同点在于。

(图七)《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图八)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A.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B.体现结伴而不结盟的原则

C.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D.顺应经济区域化的潮流

16.黑格尔说“中国人除了皇帝一人外都不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古希腊有部分人知道自己是自由的”。

在古希腊知道自己是自由的这“部分人”是指:

A.贵族  B.全体公民  

C.新兴的工商业者阶层  D.“十将军委员会”的成员

17.中国对联、西方谚语中,有不少是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为背景,反映了当时历史风貌,为研究历史提供了非常珍贵有价值的资料。

下表中对联谚语的内容与反映的史实对应不正确的是

选项

谚语或对联

反映的相关史实

A

“灌输益部成尧甸;疏凿岷源绍禹功”

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B

“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吃一斤买一斤斤斤不剩。

”横批:

“已经过去。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C

罗马谚语:

“举证之所在,胜败之所在。

《十二铜表法》灵活实用,重视调解民事纠纷

D

西方谚语:

“宁要三个魔鬼打架不要一个天使掌权”

孟德斯鸠分权制衡思想

18.希腊的民主和罗马的法律体系是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两朵奇葩,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两者在政治文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差异。

下列事实中属于这种差异的是:

A.受到外来文化影响B.保护奴隶制度

C.积极对外殖民D.政治上城邦独立

19.一个历史事实可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由若干小事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

下列选择不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经济全球化——欧盟——欧元

B.资产阶级代议制——英国君主立宪制——国王统而不治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联邦政府——三权分立

D.列强侵华——第一次鸦片战争——割香港岛

20.马克思认为,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下列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德意志帝国建立起代议制资产阶级政府

B.德意志帝国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

C.德意志帝国带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

D.德意志帝国已经走上近代化道路

21.德国历史学家曼弗德罗力·马伊在其著作《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中写道:

“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成了重要的历史文献。

对某些人来说,这是一个救世福音,对另一些人,它则是一个魔鬼学说;它的作者被当成救世主加以欢呼,或者被当成人类的害虫加以谩骂。

”导致“某些人”和“另一些人”看法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A.评价角度不同  B.阶级立场不同  C.知识层次不同  D.理论依据不同

22.德国表现主义戏剧大师布莱希特的一部历史话剧中有以下的一段对话,由此推断出这部话剧反映的历史是

贝菜:

“考虑到国家就是人民,应该由人民管理自己,因此政府所有的公职都应该有一定的期限,定期调换,担任公职的人,应该根据他们的才能进行选举。

有人喊:

报酬一律!

工资平等!

A.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的美妙设想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巴黎公社运动D.十月革命

23.《全球通史》中载:

“腐朽的沙皇一擘制政权因战争的压力和灾难而逐渐遭到削弱,直到最后整个摇摇欲坠的机构倒塌下来。

”直接导致“机构倒塌下来”的历史事件

A.二月革命B.《四月提纲》C.七月事件D.十月革命

2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领域出现了许多重大事件。

下列事件排列的正确顺序是①北约组织成立②欧共体成立③杜鲁门主义实施④铁幕演说

A.④③①②B.①②③④C.③①②④D.③④②①

25.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中,红旗取代了三色旗。

74年后,这一幕又重演了一次。

有所不同的是,带有镰刀和锤子图案的红旗徐徐下降,俄罗斯的红、蓝、白三色旗冉冉升上克里姆林宫。

这反映了俄国人民

A.对十月革命的彻底否定B.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制度

C.对传统政治体制的认同D.追求民主政治与民生幸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4分,第27题12分,第28题24分,共50分)

26.(16分)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变革与政治发展变化密切相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恶性循环),以至于移诈(改朝换代),谓非封建之弊乎?

——(明)张燧《千百年眼》

材料二吴王濞招天下之亡命之徒铸钱,淮南王长收聚汉诸侯人及有罪逃亡者,江都王非亦招揽四方豪杰。

……赵王彭祖,让商人独买商品以专其利,收入多于国家租税,而贵族与商人,声千互通,相为消长,这些情况皆足以动摇政局。

——据钱穆《秦汉史》整理

材料三行省品秩高,权势重,对所辖路府州县官的统摄和节制力自然较强。

行省辖区广,数量有限,又便于朝廷的最高指挥和节制……弥补了秦汉以来朝廷直接控制数目较多的郡、州、路时的缺陷和不足,使中央政府对各地路府州县的控制明显加强了。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封建”指什么?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封建”所存在的弊端。

(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汉王国对中央构成哪些方面的威胁。

汉代地方行政体制变革实践的效果说明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行省制度的实施所产生的影响。

综合以上材料分析,指出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所反映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趋势。

(4分)

 

27.(12分)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也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在中日两国交往中,既有密切的现实联系,又有历史的恩怨,只有以史为鉴,才能更好的开创未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

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

……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

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

……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材料三自1963年至1969年,日本贸促团体在中国举办了三次工业展览会。

……中国贸促会先后在东京和大阪、名古屋和北九洲,举办了两次综合性的经济建设成就展览会。

……互办展览会对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起了巨大的作用。

……这么多人的互相参观,实际上是一个友好大交流,而且是遍布在各阶层的群众性交流。

——林连德《当代中日贸易关系史》

材料四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

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

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

……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布结束。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3分)

 

(2)驳斥材料二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

(2分)

 

(3)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3分)

 

(4)材料四的“不正常状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依据材料三、四,概括促成中日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的因素。

(4分)

28.(24分)妥协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或争执。

互动百科中解释为,妥协是指在冲突双方互相让步的过程中以达成一种协议的局面。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唯一摆脱困境(人们彼此妨害)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

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

一一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

整个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

因此也可以说,一个民族不善于妥协,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民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近代史上法德两国成为一对宿敌。

然而,1958年,德国总理阿登纳却前往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家中进行了一次私人会谈。

会谈中,戴高乐向阿登纳说:

德国是法国在欧洲唯一的伙伴。

材料三:

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从来不懂得妥协退让,即便是对内部的改良力量也压制打压,直到那些疥癣之疾发展成为心腹之患,逼得在朝与在野的双方兵戎相见。

以至于有人说我们的历史上只有成功的改朝换代,却鲜有成功的改良鼎新,国人可以向暴力屈服,却拙于制度创新。

一一卢伟《懂得妥协很重要》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古希腊与古罗马是如何实践伊壁鸠鲁的主张的(4分)。

近代欧美国家政治生活中继承妥协传统,请以17世纪晚期的英国和18世纪晚期的美国史实为例加以说明。

(4分)。

 

(2)材料二描述的是什么历史现象(2分)?

这个现象的发展趋势如何(2分)?

后来给世界政治格局带来了什么影响?

(2分)

 

(3)概括材料三的观点(4分)。

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史实说明(4分)。

 

(4)根据上述材料,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2分)

 

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杭州地区六校联考

高二年级历史学科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2

3

4

5

6

7

8

9

10

D

C

B

C

A

D

B

D

D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D

D

C

C

B

C

D

C

A

21

22

23

24

25

B

C

A

A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4分,第27题12分,第28题24分,共50分)

26.

(1)封建:

实行分封制(封邦建国)。

(2分)

弊端:

地方权力过大,中央难以控制。

(2分)

(2)威胁:

经济上,诸侯王铸造钱币,实施商品专卖,严重扰乱国家的经济秩序,影响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2分)政治上,诸侯王发展个人势力,借以对抗中央,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2分)

问题:

分封制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郡县制是适应加强中央集权政治的地方行政制度。

(2分)

(3)影响:

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2分)

趋势: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逐渐趋于多层次;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渐加强。

(答出一点即给2分)

 

27.

(1)政治上:

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军事上:

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

(答一点2分,两点3分)

(2)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日本的对外战争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2分)

(3)主要原因:

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

次要原因:

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苏、美、英等国对日作战),美国对日本投放原子弹。

(主要原因2分,次要原因1分)

(4)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新中国成立后,日本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

((2点即给2分)中日两国政府致力于发展两国友好关系,中日民间交流活动的推动;中美关系的缓和的推动。

(2点即给2分)

 

28.

(1)古希腊:

民主政治的建立方式是民主改革(梭伦、克里斯提尼);民主运作的方式反映了各种力量的妥协。

古罗马:

《十二铜表法》是贵族和平民的妥协;罗马法的不断完善(或写万民法)就是各种力量调和的结果。

(4分,希腊与罗马各2分,每个角度只要写出一点即给2分,如果列举具体史实,给1分,如写希腊的民主具体内容。

英国:

光荣革命、《权利法案》是贵族与资产阶级妥协的结果。

美国:

1787年宪法体现了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的妥协。

(4分,英国与美国各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符合史实,同等给分)

(2)法德和解(2分)。

欧洲走和联合(2分)。

冲击了两极格局(2分)。

(3)观点:

中国缺乏妥协传统;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打压改革力量,导致矛盾激化;中国不善于制度创新。

(4分,写出两点给4分)

赞同:

国民大革命采用暴力革命形式:

国共十年对峙;抗战期间国共虽有合作,但也充满斗争;抗战胜利后,内战全面爆发。

(4分,写出两点给4分,只有态度没有论述不给分。

不赞同:

国共两党进行了两次合作;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进行了重庆谈判,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

(4分,两点给4分。

只有态度没有论述不给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同等给分。

(4)妥协是政治斗争常用的手段:

妥协是走向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在国际事务中妥协也是实现利益的重要手段;要善于进行制度创新。

(两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同等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