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创新研究 (1).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8904537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创新研究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创新研究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创新研究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创新研究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创新研究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创新研究 (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创新研究 (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创新研究 (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创新研究 (1).docx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创新研究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创新研究 (1).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创新研究 (1).docx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创新研究

王新光秦昌建

摘要:

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历史使命被赋予了新时代的内涵。

文章分析了新时代背景下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必然要求,梳理了现阶段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所面临的问题,探讨并提出了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创新模式。

关键词: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创新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大学生志愿服矜的历史使命被赋予了新时代的内涵,对青年志愿者行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

富有活力、充满激情的青年大学生群体是推动我国志愿服务体系发展的强大动力,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载体,在新时代背景下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创新研究,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背景下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必然要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志愿服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共融,价值取向相通。

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在新时代深入践行中国精神集中体现、全体人民共同价值追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其中就包含着志愿者们怀揣“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把关爱播撒到人心最温暖地方。

大学生在奉献社会、报效国家的志愿服务开展过程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志愿者精神一道得以弘扬传播,用善行善举促进社会发展进步,推动全社会共同传播主流价值,弘扬主流文化。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并对志愿服务凝聚人心、增强群众主人翁精神的意义予以充分肯定。

志愿服务的兴盛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新的时代需要有温度的志愿活动,使人们在融洽互助的氛围中增进了解,缓解消除潜在的问题与矛盾,以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2]。

大学生是新时代志愿服务事业创新发展的主体,他们以高度的热情积极投身于大型赛事保障、社区志愿服务、政策知识宣讲等爱心公益活动的一线,并在志愿服务中收获成长进步,在奉献社会中确立青春方向,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将促使青年学生的思想境界不断提升,社会责任意识不断强化,这种个人的改变也会给身边的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青年之间彼此相互感染将大大推动社会正能量的传播,引领崇德向善、友爱互助的时代文明新风尚。

(三)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载体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在实践中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高质量“输入”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一环。

大学生志愿服务重在实践[3],成为志愿者需要拥有可以帮助到需求方以及进行社会性活动的能力,在普遍性或专业性的技能上,高校需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拥有足够技术素养的志愿者,使其具备在长远的志愿服务事业中能持续发挥个人效力。

在社会技能上,高校作为学生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站,以让学生能自然地融入社会为目标,并在学校的引领下半独立地与社会接触并进行技能输出,通过实践的磨炼加深对基层社会的认知,不断深化他们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作为立德树人工作的实践载体,志愿服务把学生所能、社会所需有机对接,让学生在帮助他人、传递爱心的过程自觉把个人追求与国家发展有机融合,用实际行动肩负起新时代所赋予的责任,使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根本任务的实质得以有效彰显。

二、现阶段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志愿服务工作存在形式化的现象

当前部分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存在“走形式”的现象,开展的过程注重工作的场面,开展的好坏“取决’于是否有丰富的图片、充实的总结;为了丰富志愿服务工作的内容以积累宣传素材,导致志愿服务只讲数量却不讲质量,忽略了志愿工作是否真正达到了“服务”的效果,这种状况映射出大学生志愿者并不都是完全地投入到志愿服务当中。

同时,为了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志愿工作设立了相应的奖励机制,部分大学生侧重对评奖的追逐难免地滋生了一些动机不纯的志愿服务,这种以利益为驱动的志愿服务与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志愿者精神背道而驰,在一定程度上助推着志愿服务形式化的产生与蔓延。

此外,由于部分志愿服务没有做好顶层设计,服务内容与实际需求不能有机契合,致使志愿服务因不走“心”而走“形”。

(-)志愿服务管理保障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内容重复性较高,开展形式单调,志愿者流失较快,这种现象往往是由多方面因素导致的。

首先,志愿服务管理机制不够规范,很多大学生志愿者散布在各个社团,缺乏统一管理,各个志愿者也缺乏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导致不能有效地对资源进行整合以优化志愿服务力量。

其次,志愿服务工作缺少长效培训,组织者对志愿者的志愿素养、志愿知识、志愿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不够重视,存在有了项目后临时召集志愿者对其提出要求替代培训的现象,这不仅会使大学生对志愿服务得不到全面认识,也会让其对志愿服务失去积极性与新鲜感。

同时,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经费主要来自于拨款和自筹,而经费的所得与所需往往存在一定差距,由于志愿服务经费的不稳定,给活动开展的规模、效果带来一定限制。

(三)志愿服务成效与认可度尚需提升志愿服务工作不仅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更有着“志愿服务的意义在与我感染了别人”的精神内涵。

对于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而言,志愿服务成效与认可程度直接关乎到志愿活动组织、管理、延续与壮大的生命力。

由于部分组织者缺乏创新思维,视野不开阔,在开展工作时因循守旧、循规蹈矩,使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印象还停留在到校园捡拾垃圾开展环境保护、到敬老院看望老人等传统活动上,志愿服务覆盖面较窄,志愿者获得感不够不强,“感染”效应不明显,从而致使总体志愿成效不够显著。

同时,由于部分大学生志愿者没有足够的志愿知识或缺乏一定的志愿服务能力,导致一些工作没有落实到位,关注者们会因此认为志愿服务人员的工作不够尽职尽责,对总体志愿服务印象大打折扣,导致志愿服务认可程度降低。

三、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创新模式

(-)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引导与培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的贺信中指出:

“希望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服务工作者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继续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为新时代背景下的志愿服务工作指出了明确方向,激励着广大志愿者进一步弘扬志愿精神,积极推动志愿者事业创新发展。

青年大学生是新时代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只有构筑坚定的志愿服务精神,才能更好的担负起时代志愿服务事业的使命。

高校应对贴近生活的志愿服务事迹多加宣传,不断树立大学生志愿服务典型,将正能量的志愿者精神通过生动具体的事迹广泛传播,不断陶冶青年学生志愿服务精神情操在第一课堂外,高校及志愿服务组织应积极打造志愿服务第二课堂,把握好志愿服务理论与实践的转化,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理念与意识;同时,将志愿服务点滴渗入到大学生生活、学习、工作的日常细节中,强化志愿者在志愿奉献中所获得的成就感,引导他们用来自于自身和服务对象双重的积极反馈,强化自己对志愿服务事业的归属与担当,使志愿者精神进一步得到升华。

(二)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与互联网+”有机结合

互联网是新时代的重要标签之一,它开放、共容、平等的特性带动着互联网+各个领域的蓬勃发展。

《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探索'互联网+志愿服务,支持志愿服务组织安全合规利用互联网优化服务,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能”。

互联网为志愿服务事业的多元化生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有利于重塑志愿服务新体系,激发志愿服务新活力,是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应着力发展互联互通的志愿服务平台,完善志愿服务信息化系统的建立,优化志愿服务资源配置,让网络成为志愿服务信息与志愿者的耦合剂;同时,运用网络记录大学生志愿服务轨迹,并通过志愿服务大数据反馈,持续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过程管理、问题排查与效果检验研究,为指导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良性发展提供现实依据与参考。

此外,高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不受时空限制、方便快捷传播广的优势,借助基于互联网并融入大学生生活的微信、微博、QQ等新媒体平台,强化志愿服务事业的宣传推广,充分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互联网+”模式深度融合O

(三)切实提升新时代高校志愿服务内涵化建设水平

在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志愿服务事业被赋予了参与社会治理、提升社会文明风尚的新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民族就有希望”,大学时期是青年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高校应深刻认识新时代志愿服务事业与青年理想信念树立、责任担当养成的内涵关联,切实提升高校志愿服务内涵化建设水平。

新时代背景下,志愿服务领导机构要精准把握新时代脉搏,大力营造浓郁的校园志愿服务文化氛围,让志愿精神在校园蔚然成风;积极开展志愿服务项目培育,不断拓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品牌建设,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向精准化、机制化、长效化的方向深入发展;注重志愿服务运行管理队伍的建设,强化过程跟踪并对志愿服务组织与志愿服务个体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估,定期对志愿服务进行总结与表彰,逐步完善志愿服务运行管理体系;充分运用慕课、讲座、微课等途径完善志愿培训体系,从根本上提升青年学生的志愿服务能力与志愿服务实效,让他们不断在志愿服务中拥有获得感,并自觉把参与志愿服务作为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

参考文献

[1]任志勇,王丽新.关于培育新时代中国志愿服务文化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583.

[2]潘乾.新时代青年志愿服务论略[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

(1).

[3]伍廉松.论高校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功能及其促进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575.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6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社交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2016SJB710026)、2018年南京邮电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对策研究”(NYS2180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