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908295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PPT 页数:100 大小:8.5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ppt_第6页
第6页 / 共100页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ppt_第7页
第7页 / 共100页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ppt_第8页
第8页 / 共100页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ppt_第9页
第9页 / 共100页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0页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0页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0页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0页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0页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0页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0页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0页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0页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0页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ppt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ppt(10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ppt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本章要点:

本章主要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含名镇)保护规划的编制内容及方法,一、概述,保护规划的作用保护规划与总体规划的关系保护规划的编制原则建立保护框架,1.1、保护规划的作用,通过专项规划落实保护内容“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观。

”-规划法保护规划的作用:

更好地确定和落实发展战略有利于突出城市特色有助于感知和认识城市丰富城市环境制止人为的破坏,1.2、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总体规划是基础,必须得到体现相当于总体规划层面、深度不可分割,专项规划之一可单独/补充编制、审批反馈、建议,1.2.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历史文化名城这一基本概念反映了城市的特定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应当在名城总体规划中体现出来,并对整个城市形态、布局、土地利用、环境规划设计等各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

1.2.2、名城总体规划与保护规划的关系,名城总体规划从城市发展的整体和宏观层次上为名城保护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些宏观决策问题往往是名城保护规划所无法涵盖的内容城市性质和城市发展战略、城市建设方针、城市发展方向保护规划属于城市总体规划范畴的专项规划,与其他专项规划相比较则更具综合性质。

单独或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审批后,保护规划具有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样的法律效力,在调整或修订总体规划时应当相应调整或继续肯定保护规划的内容。

同时保护规划可反馈调整城市总体规划的某些重要内容,如:

城市发展方向,人口控制与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用地与空间结构调整,道路交通调整,1.2.3、城市总体规划在名城保护中的作用,分析总结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发展和现状特点,确定合理的城市社会经济战略,并通过城市规划在城市空间上予以落实。

确定合理的城市布局、用地发展方向和道路系统,力图保护古城格局和历史环境,通过道路布局和控制建筑高度展现文物古迹建筑和地段,更好地突出名城的特色。

把文物古迹、园林名胜、遗迹遗址以及展示名城历史文化的各类标志物在空间上组织起来,形成网络体系,使人们便于感知和理解名城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通过高水平的规划设计处理好新建筑与古建筑的关系,使它们的整体环境不失名城特色。

划定保护范围,制定有关要求、规定及指标,制止建设性破坏。

1.3、保护规划的编制原则,工作内容,具体对待抓住特点,确定原则与重点总体安排,协调发展挖掘内涵突出重点,抢救第一,1.4、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特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就是以保护城市地区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及其环境为重点的专项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地说也包含保护城市优秀传统和合理布局的内容。

名城保护规划的内容中应包括在总体规划层次的保护措施:

保护地区人口规模控制,占据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的单位的搬迁,调整用地布局改善古城功能的措施,古城规划格局、空间形态、视觉通廊保护等。

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1994年9月5日建规字533号文发布),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下称保护规划)就其内容深度讲是总体规划阶段的规划,但对于重点保护的地区要再进行深化。

二、编制保护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1、历史文化名城应该保护城市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地段,保护和延续古城的风貌特点,继承和发扬城市的传统文化,保护规划要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编制和落实;2、编制保护规划应当分析城市历史演变及性质、规模、现状特点,并根据历史文化遗存的性质、形态、分布等特点,因地制宜地确定保护原则和工作重点;3、编制保护规划要从城市总体上采取规划措施,为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又要注意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和工作环境的需要,使保护与建设协调发展;,4、编制保护规划应当注意对城市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与继承,促进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5、编制保护规划应当突出保护重点,即:

保护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及其环境;对于具有传统风貌的商业、手工业、居住以及其他性质的街区,需要保护整体环境的文物古迹、革命纪念建筑集中连片的地区,或在城市发展史上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近代建筑群等,要划定为“历史文化保护区”予以重点保护。

特别要注意对濒临破坏的历史实物遗存的抢救和保护,不使继续破坏。

对已不存在的“文物古迹”一般不提倡重建。

三、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需收集的基础资料一般包括以下各项:

1、城市历史演变、建制沿革、城址兴废变迁;2、城市现存地上地下文物古迹、历史街区、风景名胜、古树名木、革命纪念地、近代代表性建筑,以及有历史价值的水系、地貌遗迹等;3、城市特有的传统文化、手工艺、传统产业及民俗精华等;4、现存历史文化遗产及其环境遭受破坏威胁的状况。

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成果一般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附件三部分组成。

1、规划文本:

表述规划的意图、目标和对规划的有关内容提出的规定性要求,文字表达应当规范、准确、肯定、含义清楚。

它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城市历史文化价值概述;2)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原则和保护工作重点;3)城市整体层次上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措施,包括古城功能的改善、用地布局的选择或调整、古城空间形态或视廊的保护等;4)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以及各类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范围界线,保护和整治的措施要求;5)对重要历史文化遗存修整、利用和展示的规划意见;6)重点保护、整治地区的详细规划意向方案;7)规划实施管理措施。

2、规划图纸:

用图象表达现状和规划内容。

1)文物古迹、传统街区、风景名胜分布图。

比例尺为1/5000-1/10000,可以将市域和古城区按不同比例尺分别绘制。

图中标注名称、位置、范围(图面尺寸小于5毫米者可只标位置);2)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总图。

比例尺1/5000-1/10000。

图中标绘各类保护控制区域,包括古城空间保护实廊、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风景名胜、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位置、界线和保护控制范围。

对重点保护的要以图例区别表示,还要标绘规划实施修整项目的位置、范围和其它保护措施示意;3)重点保护区域保护界线图。

比例尺1/500-1/2000,在绘有现状建筑和地形地物的底图上,逐个、分张画出重点文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具体界线;逐片、分张画出历史文化保护区、风景名胜保护区的具体范围;4)重点保护、整治地区的详细规划意向方案图。

3、附件:

包括规划说明书和基础资料汇编,规划说明书的内容是分析现状、论证规划意图、解释规划文本等。

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保护框架是指历史文化名城中要保护的实体对象和通过保护规划的实施预期达到的目标。

保护框架的意义就在于将城市历史传统空间中那些真正具有稳定性、积极意义的东西组织连接起来,并将历史发展的因素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结合进来,形成一个以保护传统文化为目的的城市空间框架。

保护框架是对城市特色的分析而得出的,由自然环境要素、人文环境要素、人工环境要素三部分组成。

城市框架既是反映城市自然、人工和人文环境的实体,而保护和强化这些城市空间的组成,为了达到维持或重视历史城市的有代表性的或是有特点的城市景观和风貌,以及反映出能具有的传统特色文化内涵。

这就是保护框架的主题。

因而在保护规划时要确定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框架主题。

保护城市的记忆,古城保护,说到底是保护城市的记忆。

城市的记忆是一种精神上的东西,仅从物质去诉求,永远修不成正果。

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是不能承担今天开放的社会容器作用的,古代的城市没有高层的建筑、没有公共的广场尝没有快速的交通、没有完备的现代城市设施、不使用现代的建筑材料。

而现代城市必须建高层、建广场解决堵车问题。

因此我们一定要以拿来主义的态度,从世界当代城市建设中去找工具。

现代城市怎样保护它的历史记忆,一个以当代世界通行方式建设起来的城市,怎样保护它的历史记忆呢?

这方面的方法没有通行的成例,创造没有止境。

夏威夷檀香山-用光来保存记忆,在夏威夷檀香山,每天傍晚都有一位赤膊的土著汉子以火把点燃街边的火炬,再现这个热带岛国旧时的景象。

尽管这火炬是以天然气为燃料、尽管街边另有一行以电照明的路灯,这是用光来保存记忆。

加拿大温哥华-用声来保存记忆,在加拿大温哥华海滨,每天傍晚都会听到一声炮响,这是再回忆旧时渔港,每到傍晚以炮声提醒海上的渔民到了收网的时候。

尽管今天这里已经没有渔民、尽管大炮是以电子合声器模拟的,这是用声来保存记忆。

扬州-以画龙点睛的方式保存着记忆,在江苏扬州,城中的奎星楼位于今天交通的环岛上,周围的建筑在高度上不得超过它,于是这座古建筑的气象韵,仿佛你在同一个现代人聊天中,听到他说出一句唐诗宋词来,很是引人心向往之。

扬州人的口音,北方人一时听不懂。

于是当初到扬州时,便在脑海中冒出了两句:

“客到他乡愁问路,人来此地想吟诗”。

奎星楼、文峰塔、古树、残城墙、这些古城的对景、标志物,以画龙点睛的方式保存着记忆。

名城保护重在记忆的保护,名城保护重在记忆的保护,重在神韵,重在整体布局中标志性建筑,视觉通廊的保护。

不可能将城市的每个角落都原样不动,在欧美,常看到一座古建翻修时,以钢材固定面街的一面墙,而把其从余结构全部拆掉重建。

这样,从街景上延续城市原有的风格;而居民可以在保留外部风貌的同时,进行内部的改造。

结合历史文脉、遵重商业规律,济南的芙蓉街,整饬沿街商家立面牌匾,完善道路铺装,保护沿街的古泉和古树,发挥了历史街道的旅游价值。

北京的大栅栏传统商业街改为旅游步行街,借助于沿街老字号商家的传统和历史效应,开发旅游产品,发展旅游,形成传统文化旅游一条街。

上海的外滩和南京路环境改造、西安的钟鼓楼广场开发、重庆的朝天门改造,都是结合历史文脉、遵重商业规律、开发公共空间,达到保护了古城的记忆、使古城焕发新春的效果。

建立保护框架,保护框架的确立要结合其它规划系统(文化、旅游服务、绿地与开敞空间等)建立保护框架本身就是整体性城市设计的过程,确定保护框架的目的与意义,分析确定要素,将其组织起来融合遗产保护与未来发展城市空间框架构成:

自然、人文、人工三方面的要素核心:

城市空间一般是由点、线、面构成的一个整体点:

(古)建构筑物-参照物、标志物线:

传统街道、河流水道、城墙等-观赏路径面(区域):

古建筑群、古园林、传统街区、历史地段,历史地段,建筑物,整体环境,城市历史文化,前提:

不改变原貌措施:

修缮、加固修复,前提:

不提倡重建措施:

保护修整外观更新改造内部,前提:

从整体着眼措施:

侧重于景观环境的保护,保护城市特色景观,点,线,面,传统艺术、民间艺术、民俗精华、名人轶事、传统产业,城镇整体环境的保护,城镇是建筑、历史地段和历史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表现城镇特征与风貌的重要环境。

城镇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要从整个城镇着眼,而不能单纯保护城镇内的几个珍贵文物或历史地段。

因为即使划定了文物或历史地段的保护范围,制定了保护办法,但如果周围环境的变化失控,城镇所具有的风貌特色也会失去。

因此,城镇整体环境的保护应特别重视景观环境的保护.它包含城镇特别是历史城区空间格局的保护、城镇布局的调整和城镇外围环境的控制三方面的内容。

1、城镇空间格局的保护,城镇空间格局保护是城镇整体景观环境保护的重点。

城镇空间格局一方面是城镇受自然环境制约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城镇社会文化与历史发展进程方面的差异和特点。

构成城镇空间格局的要素通常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地理环境、城镇空间轮廓、城镇轴线、街道骨架、街巷尺度、河网水系、山体、林地,还包括城镇中起空间标识作用的建(构)筑物,以及那些已经成为构成城镇特色有机组成部分的成片居住建筑。

这些需要保护的要素既可能是历史的或传统的,也可能是现代的,关键是看它在表现城镇特征方面和构成城镇纹理方面的作用。

城镇空间格局保护的重点是城镇中的历史城区,根据城镇不同情况也往往扩展至城镇的整个城区范围。

如在法国西部城镇布雷斯特(Breast)的“建筑、城市与自然风景保护区规划”中,便将整个中心城区以及周围的自然景观地带纳入保护区范围之内。

城市格局特色,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阿维尼翁城,位于法国东南部,为14世纪罗马教皇居所。

1995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阿维尼翁城全貌,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阿维尼翁城,14世纪修建、19世纪重修的城墙,800余年历史的阿维尼翁桥(贝内泽桥),注重维护河道的生态注重保护原有的街巷格局及行道树,意大利锡耶纳城,锡耶纳城鸟瞰,距佛罗伦萨大约50km,建于公元前29年。

意大利锡耶纳城,阿维尼翁城全貌,扇贝广场,狭长的街巷和密集的建筑群,旧城中严格禁止新建住宅。

政府维持市民广场的原貌,增设消防、水电等设施。

意大利威尼斯城,威尼斯城鸟瞰,位于意大利东北部,建于公元452年。

全城共有177条水道、401座桥梁。

意大利威尼斯城,圣马可广场四角形钟楼,拜占庭建筑是威尼斯的特色(圣马可大教堂),重要的公共建筑均为拜占庭式风格,全城新建建筑不得与风貌相冲突。

圣马可广场建筑四角形钟楼重建于1902年,高98.6m,为全城最高,其余建筑不能超越。

英国约克城,约克城地图,约克圣彼得大教堂,约克城博物馆,位于英格兰东北部,罗马人建于2千多年前。

全城维护哥特式建筑风格。

英国约克城,约克城街景,约克城传统街巷,约克城博物馆,注重建筑的修缮,不轻易拆除建筑。

维护街巷的小尺度,吸引步行观光。

日本奈良,若草山顶俯瞰奈良全城,奈良是日本著名的历史古都,曾名平京城。

近1300年建城史,日本佛教艺术发祥地。

1994年,关于原真性的奈良文件在此通过,成为国际历史文化保护的纲领文件。

日本奈良,具有城市特色的人力三轮车,奈良街头,奈良乌冬面,为了保持历史风貌,政府规定普通住宅限高10米,普通商店限高31米,繁华的商业街限高40米。

奈良城的生活氛围浓厚且具有鲜明的城市特色。

政府在城市生活的细节处体现文化特色。

2、城镇布局的调整,从城镇总体发展策略和城镇总体规划空间布局的层面,研究确定历史城区保护与城镇发展的关系,并合理地落实到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总体空间布局上,是保护城镇历史文化环境,并延续包括文物、历史地段和历史城区活力的重要环节。

归纳起来,在城镇空间布局层面处理城镇发展与城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关系的方式有两种,即开辟新区和新旧相融并存。

开辟新区,开辟新区或在历史城区以外进行新的建设,以减轻历史城区的压力,是当前协调城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镇发展的一种方式,是一种希望避免保护与发展相冲突的战略性规划。

如我国苏州城区东侧的工业园区和西侧的高新区,云南丽江老城西侧的新区以及法国巴黎的德方斯新区等。

城镇自身的发展、人口的增长、经济活动的拓展、城镇规模的扩大、交通流量的增加,对已经处于饱和状态的历史城区势必构成巨大的冲击。

从城镇总体战略布局上,将新的建设和新的功能引向历史城区以外,有可能在总体布局上,为保护城镇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保护城镇的整体环境创造有利的条件,其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1)有利于合理定位历史城区的主体功能与性质,将不适宜在历史城区内继续发展的用地调整出去,减少对历史城区环境的影响,发挥历史城区在居住、特色商业、文化和旅游等方面独特的优势。

(2)有利于疏散历史城区人口,避免超饱和的人口和建筑容量对历史城区历史文化环境的直接破坏,提高历史城区中居民的居住环境质量。

(3)有利于缓解历史城区的交通压力,避免以拓宽、增加道路来解决城镇交通问题,有利于保持历史城区的空间尺度。

融入原有城镇空间格局,将新的建筑形态和城镇空间融入原有城镇空间格局中,以求整个城镇在形态和功能的不断新旧交替中得到发展,则是一种新旧并存的城镇发展战略,如法国巴黎的中心城区、德国的慕尼黑和我国的北京等。

这种以新旧并存的方式处理城镇保护与发展关系的做法,应该基于这样一种观念,即在保持城镇纹理的连续性和逻辑性的前提下,考虑介入现代城镇要素的协调性。

新旧并存是一种有利于保持城镇发展整体性和历史城区持续发展的城镇发展战略,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空间景观方面,也在于城镇内部机能的协调发展。

无论采用哪种方式,也无论是在历史城区还是在历史地段,或多或少地都会有新的建筑和城镇空间要素介入,编制一个合理的规划,并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对平衡与协调新旧之间的关系是必要的。

在历史城区和历史地段中,以及保护建筑周围地区,任何以破坏或降低城镇特色为代价的改变都不应该被采纳,只有当改造方案被认为是保持或突出了城镇原有的特征时,这样的改变才能被允许。

因为作为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资源,它是城镇进一步发展的优势和基础所在。

3、城镇外围环境的控制,城镇的外围环境,是城镇特征和文化形成及发展的基础,改变或脱离其原有的生存环境,城镇的历史文化价值将大大丧失,其特征也会逐渐被磨灭。

因此,保护城镇的外围环境,特别是自然风景,保持自然与城镇间相容的协调关系,对保护城镇历史文化遗产,并使其在发展中继续生存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何在城镇的发展中,恰当地保持其原有外围环境,既十分重要,也相当困难。

与体现自然风景有关的要素均应当属于城镇外围环境控制需要考虑的内容,包括农田、树木、水域、地形、自然村落以及通路等。

在城镇外围环境控制范围内,所有的自然风景要素都不能被破坏,对于改善自然环境与景观的生态型改造工程应予以鼓励,对现有的居民点和其他人工设施应控制在原来的建设范围之内,限制其扩大规模。

自然环境,山水名木等自然风貌作为重要的自然景观,是城镇历史演变的背景,是名镇风貌的重要组成。

中国拉萨山体是不变的背景,意大利威尼斯河道是历史的印记,中国成都平乐夫妻树,周庄古镇的保护框架的主题,主题一:

江南典型水乡之镇以保护周庄古镇“小桥、流水、人家”和恢复整治“周庄八景”为主的自然景观风貌的保护主题二:

明清繁华贸易之镇以保护各级已公布和待定的文物保护单位和有特色的历史地段或街区,利用和再现历史风貌为主的历史景观风貌的保护主题三:

文人雅土寄寓之镇以保护及再现名人寓居或留连之所,挖掘古镇文化内涵为主的历史景观风貌的保护主题四:

民风淳朴之镇以保护古镇原有街坊格局,体现居民生活情趣,体验民俗生活氛围,弘扬传统艺术文化为主的文化民俗风貌的保护,周庄,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历经900年沧桑。

周庄的建筑得到妥当保护和修缮,水体与街巷空间保护较好。

周庄历史建筑,周庄秋意,四名城保护规划中保护区的确定,文物古迹保护区的划定历史街区的保护区划定历史古镇的保护区划定保护区范围确定的影响因素分析,文物古迹历史地段/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划定,文物古迹保护区的划定-三级绝对保护区(本身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环境协调区历史地段/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划定与上一致!

历史文化保护区划定的考虑因素,1、文物古迹或历史建筑的现状用地边界;2、在街道、广场、河流等视线所及范围内的建筑物用地边界或外观界面;3、构成历史风貌的自然环境边界。

4、位于区外的历史建筑/群,按同样要求进行保护。

4.1、文物古迹保护区的划定,绝对保护区建设控制区控制建筑的高度、体量、形式、色彩等环境协调区,4.2、历史街区的保护区划定,根据历史街区不同地段的不同特征进行划分,并制定相应的整治要求、整治方式,是保护工作得以顺利进展的关键,现根据不同情况,划分为几个层次,提出各自不同要求。

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保护范围的划定,平江历史街区位于苏州古城东北角,是目前苏州古城内保存较为完整、具有典型苏州传统格局、水乡风貌特色和文物古迹相对集中的、以居住为主的街区,它是保护苏州古城风貌的重要地区之一。

该历史街区反映了明清历史时期的特征,有较完善的历史环境、事件,保护强调外部整体环境风貌,内容上,不仅要保护物质形体,还要保护历史文化内涵,如民风民俗、传统商业、手工业;空间上,不仅要保护历史街区本身,还要保护周围一定范围内的景观环境,以及绿化、水体等划定保护范围。

历史街区等级划分,第一级:

沿街沿河风貌保护地段第二级:

平江历史街区第三级:

平江历史风貌保护区,第一级:

沿街沿河风貌保护地段,一纵四横,五条河路两侧一至两进范围内地带。

保护范围面积为868公顷。

这类地区基本的保护原则是:

普遍保护沿街沿河风貌,保护整体空间环境,逐步改善居住环境。

普遍保护沿街沿河风貌,以沿街沿河为平江历史街区重点保护地段,严格控制沿街沿河的建设活动,尽量保持原有的建筑形式和风貌,并对不符合风貌要求的违章乱搭建的建筑和设施以及一些物件整治和清理。

保护整体空间环境,以沿街沿河室外空间环境为重点,保护历史街区室外环境设施,包括桥、栏杆、河驳岸、水埠、船鼻子、古井、铺地和古树名木绿化等。

整治和清理不符合风貌要求的设施,特别注意其空间环境的传统氛围的保护。

逐步改善居住环境,改善居民室内设施,在满足风貌要求的前提下,使居民室内设施现代化,重点为居民的卫生环境设施。

解决居民的卫生设施和保护区的污水排放和处理,确保河水的洁净。

第二级:

平江历史街区,指平江街区内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沿河沿路建筑,古宅院、庙、观、祠堂、园林等,这一级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范围面积为2383公顷。

这类地区风貌已有一定程度的损坏,部分民居已修建或改建,但该地区传统街巷和民居相对较为集中、连片,其中许多属历史保护建筑。

这类地区的保护整治有着两个层面的要求。

从风貌层面上讲,首先要求恢复原有立面风格(包括第五立面屋顶的形式),其次要注意与14处文物、古建筑风貌的协调;从生活设施改善层面讲,要注意改善民居的内部环境以求适应现代化的生活要求,同时还须注意通过协调、维持其原有生活氛围和旧的邻里关系。

第三级:

平江历史风貌保护区,这一级保护区包含了整个平江街区。

保护范围面积为4294公顷。

平江街区内既有具有传统水乡民居的特色地区,又有与历史街区特色不相符的地区,对历史街区的风貌有极大的影响,如振亚丝织厂、染织二厂等工厂及仓库,同时又有一定的规模,对于这类地区逐步通过功能置换重新开发,要求其在建筑形式、风格上与原有风貌相协调,功能上应与历史街区的文化性质相吻合。

4.3、历史古镇的保护区划定(周庄古镇),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三级保护区古镇保护区,()一级保护区(绝对保护区),不能随意改变现状,不得施行日常维护外的任何修建、改造、新建工程及其他任何有损环境、观瞻的项目。

在必须的情况下,对其外貌、内部结构体系、功能布局、内部装修、损坏部分的整修应严格依据原址原样修复,并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其他有关法令、法规所要求的程序进行,并保证满足消防要求。

()二级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各种修建需在城镇建设部门及文管会等有关部门严格审批下进行,其建设活动应以维修、整理、修复及内部更新为主。

其建设内部应服从对文物古迹的保护要求,其外观造型、体量、色彩、高度都应与保护对象相适应,较大的建筑活动和环境变化应由专家评审。

()三级保护区(一般保护区),该范围内各种修建性活动应在规划、管理等有关部门指导并同意下才能进行,其建筑内应根据文物保护要求进行,以取得与保护对象之间合理的空间景观过渡。

建筑形式以坡屋顶为主,体量宜小不宜大,色彩以黑、白、灰为主色调,功能应以居住和公共建筑为主。

对任何不符合上述要求的新旧建筑,除必须搬迁及拆除的之外,近期都应改造其外观形式和建筑色彩,以达到环境的统一,远期应搬迁和拆除。

在此保护范围内的一切建设活动均应经规划部门、文物管理部门等批准,审核后才能进行。

()古镇保护区(区域控制区),在此范围内的新建建筑或更新改造,必须服从“体量小、色调淡雅、不高、不洋、不密、多留绿化带的原则。

其建筑形式要求在不破坏古镇风貌的前提下,可适当放宽,新建筑应鼓励低层,街坊内部建筑高度应严格按照“周庄古镇区高度控制规划”执行,禁不符合上述要求的任何新的建设行为,对不符合要求的已有建筑,应停止其建设活动,并在适当的条件下予以改造。

该保护范围内的一切建设活动均应经规划部门批准、审核后方能进行。

4.4、保护区范围确定的影响因素分析,视线分析正常人的眼睛视力距离50100m,观察个体建筑的清晰度距离为300m。

噪声环境分析按保护要求,一级保护区内不准干道穿越,在二级保护区范围内也排除大型卡车的通行,所以按最低要求,距重点保护点100m,噪声5054dB较合适,依此分析,50m,100m,300m为从噪声干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