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题库之论述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12971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4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题库之论述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中医基础理论题库之论述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中医基础理论题库之论述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中医基础理论题库之论述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中医基础理论题库之论述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中医基础理论题库之论述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中医基础理论题库之论述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中医基础理论题库之论述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中医基础理论题库之论述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中医基础理论题库之论述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中医基础理论题库之论述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中医基础理论题库之论述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中医基础理论题库之论述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中医基础理论题库之论述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中医基础理论题库之论述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中医基础理论题库之论述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中医基础理论题库之论述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中医基础理论题库之论述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中医基础理论题库之论述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中医基础理论题库之论述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题库之论述题.docx

《中医基础理论题库之论述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题库之论述题.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基础理论题库之论述题.docx

中医基础理论题库之论述题

1.何谓“金元四大家”?

各自的主要学术观点和治疗特点有何本同?

答案:

金元时期,出现了以刘完素、张从正、李皋、朱丹溪为代表的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后人称为“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以火热立论,倡“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之说,用药以寒凉为主,后世称他为寒凉派;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攻邪祛病,以汗、吐、下为攻病去邪的三个主要方法,后世称他为攻下派;李皋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出生”的论点,治疗以补益脾胃为主,后世称他为补土派;朱丹溪倡“相火论”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后世称他为养阴派。

题型:

论述题

难度:

4

7.症、证、病的含义有何不同?

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案:

)症,症状,包括患者的主观感觉和医生检查所得的客观体征;证,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病,疾病,指机体在一定致病因素作用下所发生的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总过程。

三考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症是疾病的现象,是内在脏腑病变表现于外的征象;而证则是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是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症组成;病也是由症组成,在不同的病理阶段又有不同的证,它是一种病理过程。

题型:

论述题

难度:

4

2.何谓辨证论治?

辩证与论治有何关系?

答案:

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两者的关系: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题型:

论述题

难度:

3

3.五行学说在治疗中的应用方法主要有哪些?

答案:

五行学说在治疗中的应用方法,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按照五行相生的次序采取“虑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方法。

‘‘虚则补其母”.即是在一脏不足时,可用补其“母”脏的方法以增强其生我的作用。

如肺金不足,可用补脾土的方法。

“实则泻其子”,即是在—脏有余时,可用泻其“子”脏的方法,以减弱其有余!

如肝木过旺时.可用消心火的方法。

二是按照五行相克的次序治疗具“克我”、“我克”之脏。

如在肝木过旺时,可用治疗肺金的方法,以增强其“克我”的作用;或可用扶助脾土的方法,以防止肝病传脾。

前言如清金制木,后者如肝病实牌。

三是按照五行生克次序,采取抑强扶弱的两脏同治法,如肝实脾虚时,可用抑木扶土法;肾阴不足心火过旺时,可用“泻南补北”法,即泻心火,滋肾水法。

题型:

论述题

难度:

3

4.怎样确定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

答案:

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所具有的阴阳属性,其分类原则有二:

一是必须是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二是事物或现象对立对方的属阴属阳,决定干事物或现象本身的内在特性(性质、位置、趋势)。

其划分方法,是依据其内在特性,并与其相对面进行比较来确定。

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部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

题型:

论述题

难度:

3

5.如何理解阴阳的对立和制约?

答案:

阴阳之间对立,是指阴和阳的属性是相反的,相互对峙着的,如天与地、日与月、热与寒、动与静等。

所以,只有相反的、相互对峙着的事物和现象,才能区分其阴阳的属件.这即是阴阳的对立。

阴阳的制约,是指明阳之间的对立,不是静止着的相互对峙,而是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即阴可以制约阳,阳可以制约阴。

如寒可制热、热可制寒,动可制静、静可制动等。

这即是阴阳的制约。

题型:

论述题

难度:

3

6.如何理解阴阳的互根和互用?

答案:

由于阴和阳是相互对立的,任何一方部不能脱离相对立的一方面单独存在,任何一方都以相对立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条件,所以说“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这即是阴阳互根的基本涵义。

阴阳互用,是阴和阳之间不仅仅是相互依存,而且还存在着相互为用,

相反相成的关系。

故说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能载气、养气。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这就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互用关系。

题型:

论述题

难度:

4

7.阴阳的互根互用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案:

①相对立物质之间的互根互用,如气和血之间的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相互依存、相互为用;②相对立功能之间的互根互用,如兴奋印抑制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为用;③物质与功能之间的互根互用,如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物质的运动产生了功能,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

题型:

论述题

难度:

3

8.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消长、转化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案:

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消长、转化,彼此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

如果没有阴阳对立双方的相互依存,也就不可能有阴印制约消长和相互转化。

阴阳的制约和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而阴阳转化则是阴阳制约和消长的必然结果,没有阴阳制约和消长酌量变过程也不会有阴阳转化的质变过程。

阴阳的消长和转化又都是以阴阳的对立和互根为基础的。

题型:

论述题

难度:

4

9.人体的五脏阴阳是怎样划分的?

答案:

五脏的阴阳属性,是根据它们的部位和性质来划分的。

从部位上来说:

心肺位于上部(胸腔)局限;肝脾肾位于下部腹腔)局阴。

从性质上来说,心属火,火届阳,故心为阳脏,以阳脏居阳位,则为阳中之阳脏;肺属金,金属阴,故肺为阴脏,以阴脏居阳位,则为阳中之阴脏;肝属木,木属阳,故肝为阳脏,以阳脏居阴位,则为阴中之阳脏;肾属水,水属阴,故肾为阴脏,以阴脏居阴位,则为阴中之阴脏;脾属湿土,湿土属明(较水之阴性为轻),故脾为至阴之脏(至者,到也),以至阴之脏居于阴位,则脾为阴中之至阴脏。

题型:

论述题

难度:

4

10.试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答案:

尽管疾病的病理变化非常复杂,但都可以用明阳失调来概括说明:

①阴阳偏胜:

a.阳胜则热,阳性则阴病。

阳邪致病使阳偏盛而形成热证,而阳长阴消.阳胜必耗阴液,阴液受伤,成为阴病。

b.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

阴邪致病使阴偏胜而形成寒证,而阴长阳消,必伤阳气,阳气受伤,成为阳病。

②阴阳偏衰出阳虚则寒。

阳虚不能制阴,阴相对伯盛,出现寒象。

b.阴虚则热。

阴虚不能制阳,阳相对亢盛,出现热象。

③阴阳互损:

阴虚到一定程度,因阴虚不能化生阳气,从而出现阳虚的现象,此为阴损及阳;阳虚到一定程度,因阳虚不能化生阴液,从而出现阴虚的现象,此为阳损及阴。

最终导致阴阳两虚。

④阴阳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阴证可以转化为阳证,阳证亦可转化为阴证。

题型:

论述题

难度:

4

11.肺主气的生理功能的是什么?

答案:

肺主气的生理功能的内涵包括:

肺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

前者是指一身之气都归属于肺,后者是指肺的呼吸功能,实现体内外的气体交换。

所以,肺主气,是指通过肺的呼吸,实现气的生成和代谢,特别是对于宗气的生成更为密切。

同时,也由于肺的呼吸本身及其节律,对全身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题型:

论述题

难度:

4

12.小肠有哪些生理功能?

具体体现在哪几个

答案:

小肠的生理功能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主受盛和化物,二是主泌别清浊。

受盛.是接受、贮盛的意思,化物,是消化的意思。

小肠的受盛化物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小肠作为盛器,接受经胃初步消化后传来的食物,二是指这些食糜必须在小肠内停留相当的时间,以利于进一步的消化和吸收,泌别,即分别;清,指水谷精微,浊,指食物残渣。

小肠泌别情浊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对食糜进一步消化的基础上,吸收其中的精微部分(包括营养物质与水掖),二是将食物残渣向下传送至大肠。

题型:

论述题

难度:

4

13.试分析脾主统血与肝主藏血的生理功能

答案:

脾主统血.足指牌具有统摄血液在脉管之中流行,防止选出于脉外的功能。

血液在人体脉管内循环不息地流动,一方面依赖于各脏腑之气的推动用,另一方面必须依赖于气的固摄作用。

由于脾气具有这佯的固摄作用.所以就能将血液控制在脉管中流行,而不致流失于脉外。

脾的统血作用与脾阳也有一定关系。

肝主藏血,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的生理功能。

首先,肝脏是人体贮藏血液的主要器官,犹如贮血的仓库一样。

血液在人体内运行不息,而肝内总是贮存着一定量的血液,以供应人体在特殊情况下的需要。

当机体活动剧烈或情绪激动,外周所需血量增加时,肝脏就把所贮存的血液向外用输布,其本身所贮血量则相应减少;当机体休息睡眠或情绪稳定,全身活动量小,外周所需血量减少时,部分血液便藏于肝,此时肝脏所贮存的血就相应增加。

这种外周循环血量增加或减少的变化.以致肝内所贮血量相应地减少或增加,就渭之肝调节血流量的功能。

肝的藏血功能一方面保证了血液正常供应人体需要维持生命活动的进行,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制约肝之阳气升腾以及防止出血的作用。

题型:

论述题

难度:

5

14.肺在水液代谢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答案:

肺在水液代谢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肺主通调水道”,又称“肺主行水”。

通,即疏通;调,即调节水道.指水液输布相排泄的道路。

肺主通调水道的功能.是肺气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代谢所起作用的概括。

肺气宣发,将由脾转输而来的水液输布到体表,经体发组织器官利用后.一方面化为汗液排出于体外,另一方面通过肺的呼气徘出部分水分,肺气肃降,将水液输布至内脏,经内脏利用后,在肾的气化作用下化为尿液,再下输膀胱诽出于体外.所以称“肺为水之上源”,另在大肠传导作用下.从大便也排小部分水分。

题型:

论述题

难度:

4

15.怎样理解心主神出的生理功能?

答案:

心主神志,即心主神明.亦称为心藏神。

这里的“神”.是精神活动的总称,包括思维、意识和情意活动等,所以.心土神志,是说心有丰富精神活动的功能。

人的精神话动只是人体生理功能的—个重要组成都分.而且心对全身脏腑功能活动起着主宰作用,所以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心主神志的功能,主要依赖于心血和心阴的滋润、营养和心气与心阳的鼓动振奋作用。

因此,心的气血阴阳充足,则心主神志功能才能正常。

题型:

论述题

难度:

3

16.肝与肾之间的生理关系如何?

答案:

肝藏血,肾藏精;肝主疏泄,肾主闭藏,肝肾之间的关系称之为“肝肾同源”。

(1)阴液互养:

肝在五行属木,肾在五行属水,水能生木。

肝主疏和藏血,体阴用阳。

肾阴能涵养肝阴,使肝阳不致上亢,肝阴又可资助肾阴的再生。

在肝阴与肾阳之间,肾阴是主要的,只有肾阴充足,才能维持肝阳与肝阴之间的动态平衡。

(2)精血互生:

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相资生。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肚血依赖精的滋养。

肾精又依赖肝血的不断补充,肝血与肾精相互资生,相互转化。

(3)疏泄与闭藏:

肚主疏泄,肾主闭藏,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相互调节的关系。

肝气疏泄可使肾气闭藏而开合有度,闭中有开;肾气闭藏又可制约肝之蔬泄太过,使肝泄中有藏(既疏泄又藏血)。

题型:

论述题

难度:

4

17.脾与肾间的生理关系?

答案: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胸与肾的关系是后天与先天的关系。

后天与先天是相互资助,相互促进的。

脾与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先后天相互资生和水液代谢方面。

(1)先后天相互资生: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为后天之本;肾藏精,主命门真火,为先天之本。

脾主运化,必须得到肾阳温煦蒸化,方能健运。

肾精又赖脾运化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才能充盛。

(2)调节水液代谢:

脾主运化水湿,须有肾阳的温煦蒸化;肾主水,司关门开合,使水液的吸收和排泄正常。

但这种开合作用,又赖脾气的制约,即所谓“土能制水”。

脾肾两脏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水液代谢。

题型:

论述题

难度:

4

18.心与脾的生理联系?

答案:

心与脾在生理上的联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两个方面:

①在血液的生成方面:

血由水谷精微所化生,而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心主血脉,化赤以生血,心血供养于脾,以维持其正常的运化功能,心脾共同协作,血液才能化生充足.脾气充足,则心血充盈;心血旺盛,脾得濡养,则脾气健运.②在血液运行方面:

心行血,脾统血,心脾功能正常,则血行脉中而不外逸,共同维持着血液的正常运行.

在病理上,心脾两脏常相互影响,如思虑过度,既暗耗心血,又影响脾之运化.若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气血生化乏源,致使血虚而心无所主;若脾不统血而致血液妄行,也会造成心血不足.由于心脾之间在病理上常相互影响,最后可形成"心脾两虚"证,临床上可见心悸,失眠,多梦,眩晕,面色无华,腹胀,食少,倦怠等症.

题型:

论述题

难度:

4

19.心与肾的生理联系?

答案:

心与肾之间的生理联系,称之为"心肾相交";心与肾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失调,称为"心肾不交".心与肾之间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水火既济:

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于上而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于下而属阴.心肾阴阳,水火,上下之间必须相互交通,即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以助肾阳,共同温煦肾阴,使肾水不寒;肾阴必须上济于心,以滋心阴,共同涵养心阳,使心火不亢.②精神互用:

心藏神,肾藏精.精能生神,神能御精.精足则神安,神清则精固.③君相安位:

心为君火,肾寓相火."君火以明,相火以位".若心肾之间的水火阴阳,精神生理平衡失调则为心肾不交,表现为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而独亢,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凝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可见失眠,心悸怔忡,心烦,腰膝酸软及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此外,心肾阴阳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心或肾病变时,亦相互影响.肾阳虚水泛,能上凌于心,而见水肿,惊悸等水气凌心的证候;心阴虚,亦能下汲肾阴,而致心肾阴虚.

题型:

论述题

难度:

5

20.经络系统组成如何?

答案:

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及连属部分组成。

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主要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及十二经别三类。

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与脏腑有直接属络关系,包括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十二条;奇经八脉是十二经脉以外的重要经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阳维脉、阴阳跷脉共八条;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

络脉包括别络、浮络、孙络三类。

别络较大,又称大络,共16支;浮于体表的络脉称为浮络;最细小的络脉称为孙络。

经络对内连属各个脏腑,对外连于筋肉、皮肤,故脏腑、经筋,皮部属于经络系统的连属部分

题型:

论述题

难度:

3

21.试述十二经脉气血流注的具体次序。

答案:

十二经脉气血流往的次序是:

起于手太阴肺经,依次流注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最后传至足厥阴肝经,复再回到手太阴肺经,从而首尾相贯,如环无端

题型:

论述题

难度:

3

22.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案:

经络学说的形成是古人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与许多因素有关,主要是:

①古人对砭刺、导引、推拿、气功等方法进行保健或治疗时所出现的经络感传现象的观察;②对病理情况下循经所出现的经络病症的观察;③对穴位主治功用的观察归纳;④对当时人体解剖、生理的认识;⑤阴阳五行学说的渗透和指导

题型:

论述题

难度:

3

23.十二经脉的交接方式有几种?

其交接规律如何?

答案:

十二经脉按一定的循行走向,相互联系,有三种交接方式:

①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共6对,均在四肢末端交接。

其中相为表里的手三阴经和手三阳经交接在上肢末端(手指),相为表里的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交接在下肢末端(足趾)。

②同名的手、足阳经有3对,都在头面部交接:

手足阳明经在鼻翼旁,手足太阳经在目内毗,手足少阳经在目外毗。

③足、手阴经,又称“异名经”,有3对,交接部位均在胸部内脏:

足太阴经注心中而交手少阴,足少阴注胸中而交手厥阴,足厥阴注肺中而交手太阴

题型:

论述题

难度:

4

24.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

奇经八脉纵横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脉之间,虽不似十二经之有特定规律,但也有其特点。

督脉行人体后正中线;任脉行人体前正中线;冲脉行腹部、下肢及脊前,带脉横行腰部;阳跷脉行下肢外侧,腹部,胸后及肩、头部;阴跷脉行下肢内侧、腹胞及头目;阳维脉行下肢外侧、肩和头项;阴维脉行下肢内侧、腹部和颈部。

除带脉外,均自下而上行,上肢没有奇经八脉分布,与脏腑没有直接的属络关系,但与脑、髓、女子胞等奇恒之腑联系较密切。

此外,八脉中不存在表里关系,每一条脉的循行不象十二正经那样存在必然的左右对称关系。

其中任、督、带均仅有一条而单行,冲脉除小部分外也是单行的

题型:

论述题

难度:

4

25.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答案:

奇经八脉的功能主要有:

①密切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奇经八脉在分布过程中与十二经脉交叉相接,加强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补充十二经脉循行分布的不足,并对十二经脉的联系起分类组合作用。

②调节十二经气血。

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进行涵蓄和溢出式的双向调节,十二经气血满溢则流入奇经,十二经气血不足时,奇经气血溢入十二经给以补充。

③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

如督脉的“入颅络脑”、“行脊中”、“属肾”。

任督冲脉同起胞中,相互交通等

题型:

论述题

难度:

4

26.试述别络的生理功能。

答案:

别络的生理功能有二:

①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这一功能主要是通过阴经之别络走向阳经,阳经之别络走向阴经来实现。

②加强人体前、后、侧面统一联系,统率其他络脉。

③渗灌气血以濡养全身。

经脉中的气血,通过别络的渗灌作用,注入孙络、浮络,并逐渐扩散到全身起濡养作用

题型:

论述题

难度:

3

27.十二正经有哪些特点有别于奇经八脉?

答案:

十二正经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其命名有手足三阴、三阳的区别。

十二正经的循行有一定的起止部位和交接顺序,在肢体的分布及走向有一定的规律,与脏腑有直接的属络关系,彼此之间也有表里关系。

在躯干胸腹面、背面及头面、四肢、均是左右对称地分布于人体两侧,每侧十二条;左右两侧经脉,除特殊情况外(如手阳明大肠经在面部走向外侧),一般不走向对侧。

这些正是与奇经八脉不同之处

题型:

论述题

难度:

3

28.试述人体经络系统所具有的沟通联系作用的具体表现。

答案:

经络在人体内所发挥的沟通作用是多方位、多层次的,主要表现为:

①脏腑与体表的联系。

主要是通过十二经脉内属外连作用,使外周体表的筋肉、皮肤、肢节等与内在脏腑相互沟通联系。

这种联系表现出特定性和广泛性,即体表一定部位与体内不同脏腑的整体性联系。

②脏腑与官窍之间的联系。

由于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在循行分布过程中,又经过口眼耳鼻舌及二阴等官窍,使体内脏腑通过经络与官窍相互沟通而成为一个整体。

③脏腑之间的联系。

通过经脉属络脏腑关系,某些经脉循行过程中联系多个脏腑,多条经脉同达一脏等渠道,以及经别的补正经之不足,构成了脏腑之间多种联系。

④经络系统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如十二经络的衔接流注、交叉、交会;表里经、同名经和异名经之间相互贯通,内部气血相互交流;经别、别络的加强表里经关系;奇经八脉和十二经脉纵横交错,相互联系;无数络脉的网络沟通等

题型:

论述题

难度:

3

29.阴阳跷脉有何功能?

答案:

阴阳跷脉的功能有:

①主司下肢运动:

阴阳跷脉分起手足内外踝下,从下肢内外侧分别上行头面,具有交通一身阴阳之气和调节肢体肌肉运动机能,主要使下肢运动灵活跷捷;②司眼睑开合:

阴阳跷脉交会于目内眦,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故阴阳跷脉有司眼睑开合的功能

题型:

论述题

难度:

3

30.经络学说如何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答案:

经络能运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起着抗御外邪、保卫机体作用。

病理状态下,经络是病邪传注的途径。

①体表受邪,可通过经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皮毛、孙脉、络脉、经脉,逐次向里传变而波及脏腑。

②脏腑病变可通过经络的传导反映于外。

故临床上可用经络学说阐释五脏六腑病变所出现的体表特定部位或相应官窍的症状和体征,并可用“以表知里”的思维方法诊察疾病。

③脏腑病变相互传变,亦可用经络学说理论解释

题型:

论述题

难度:

4

31.你如何理解经络系统对人体的调节作用?

答案:

经络系统通过其沟通联系、运输渗灌气血作用及其经气的感受、负载信息的作用,对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功能活动进行调节,使人体复杂的生理功能相互协调,维护阴阳动态平衡状态。

经络的调节作用,是一种良性、双向性调节,即原来亢奋的,可调节使之抑制,原来抑制的,可调节使之兴奋,促使人体机能活动恢复平衡协调

题型:

论述题

难度:

4

32.经络学说如何指导疾病的诊断?

答案:

运用经络学说,可根据经脉的循行部位和所属络脏腑的生理病理特点来分析各种临床表现,推断疾病发生于何经、何脏、何腑,并可根据症状性质和先后次序判断病情轻重及发展趋势。

常用的方法有:

①循经诊断,即根据疾病表现症状和体征,结合经络循行分布部位及属络脏腑进行诊断;②分经诊断,即根据症变所在部位,详细区分疾病所属经脉进行诊断;③其它如络脉诊察、观察小儿指纹、耳壳视诊等,均以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

题型:

论述题

难度:

4

33.经络学说如何指导疾病的治疗?

答案:

经络学说被广泛用于指导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是针灸、推拿及药物疗法的理论基础。

①指导针灸推拿治疗:

利用经络通行气血、感应传导、联系沟通、传送病邪等特性,用针灸、推拿等方式刺激腧穴,以达到调理经络气血及脏腑功能、扶正驱邪之目的,并以经络学说指导针灸处方配穴。

②指导药物治疗:

口服和外用的中药以经络为通道,气血为载体,通过经络传输,到达病所发挥治疗作用。

经络学说还是药物四气五味及归经理论的基础,是指导方剂组成的主要理论之一

题型:

论述题

难度:

3

34.督脉的功能有哪些?

答案:

督脉的主要功能有二:

①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对全身阳经气血起调节作用。

②反映脑髓和肾的功能。

督脉行脊里,入络脑,又络肾,与脑,髓,肾关系密切,可反映脑、髓、肾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肾为先天之本,主髓通脑,主生殖,故脊强、厥冷及精冷不育等生殖系统疾患与督脉有关。

题型:

论述题

难度:

3

35.试述手太阴肺经在人体的循行分布情况。

答案: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的上、下口,过膈肌,属肺,从肺系横行胸部外上方,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肘窝,入寸口,上鱼际,直出拇指桡侧端。

分支从腕后列缺分出,沿掌背侧达食指桡侧端,交手阳明大肠经。

题型:

论述题

难度:

3

36.试述皮部的含义、生理功能以及皮部理论在中医诊断治疗上的意义。

答案:

皮部,是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体表的分区,受十二经脉及其络脉气血的濡养滋润而维持正常功能。

皮部位于人体最浅表部位,与外界直接接触,对外界变化具有调节作用,并依赖布散于体表的卫气,发挥抗御外邪的作用。

观察皮部的色泽和形态变化,有助于诊断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

在皮肤一定部位施行针、灸、贴、熨等疗法,可治疗内脏病变。

这是皮部理论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应用。

题型:

论述题

难度:

4

37.你如何理解经络的感应传导作用?

答案:

感应传导,是指经络系统具有感应及传导针灸或其他刺激等各种信息的作用,经络的这种作用是通过运行于经络之中的经气对信息的感受、负载作用而实现的。

通过经气对信息的感受、负载作用,各种治疗刺激及信息,可以随经气到达病所,起调整治疗作用。

此外,经络还能分别将信息运载至有关的脏腑形体官窍,反映和调整其功能状态。

题型:

论述题

难度:

4

38.血的生成和运行与哪几脏有关?

各起何作用?

答案:

血的生成:

与脾胃、肾、肝、心、肺有关。

脾胃有运化水谷精微的作用;肺气、心阳有化赤作用;肾有藏精作用,肝有藏血作用,精血相互转化。

(2)血的运行:

与心、肺、肝、脾有关。

心主血脉,是血液运行的动力;肺朝百脉,有助心行血的作用;脾主统血,能固摄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逸出脉外;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和维持血行正常;肝又主藏血,能防止出血和调节血量。

题型:

论述题

难度:

4

39.气和血在生理方面的关系如何?

答案:

气为血之帅:

(1)气能生血,指血的生成,离不开气(营气)和气化作用;

(2)气能行血,气的推动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