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山东省德州市乐陵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8917226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0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山东省德州市乐陵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历史山东省德州市乐陵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历史山东省德州市乐陵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历史山东省德州市乐陵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历史山东省德州市乐陵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历史山东省德州市乐陵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历史山东省德州市乐陵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历史山东省德州市乐陵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历史山东省德州市乐陵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历史山东省德州市乐陵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历史山东省德州市乐陵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历史山东省德州市乐陵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历史山东省德州市乐陵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山东省德州市乐陵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题.docx

《历史山东省德州市乐陵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山东省德州市乐陵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山东省德州市乐陵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题.docx

历史山东省德州市乐陵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题

山东省德州市乐陵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

期末历史测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2小题,共48分)

1.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

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  )

A.皇帝制与郡县制         B.郡县制与刺史制

C.皇帝制与封国制         D.丞相制与刺史制

2.如图,江苏地区在元代主要涉及的行省有(  )

A.②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3.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

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

材料意在说明行省制下(  )

A.中央政府权力遭到严重削弱    B.地方与中央的相互制衡

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D.地方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4.如图所列内容为中国古代某行政机关的职权特点。

据此推断该机关是(  )

A.唐朝尚书省 B.元朝中书省C.明朝内阁  D.清朝军机处

5.据明崇祯《松江府志》记载:

“棉布虽松江所产,旧亦不多,故无其额。

自二、三十年,松江之民多倚织布为生,见今征粮折棉布(将国家所征的粮食税折合成棉布征收)。

”记载的这一现象(  )

A.客观上有利于松江棉织业发展   B.反映明代由抑商转向重商

C.说明工商税己成明代税收主体   D.表明政府扶植民营手工业

6.西汉晁错《论贵粟疏》载:

“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

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材料主要强调了(  )

A.商人获利的非法性        B.商业发展的危害性

C.农商并重的必要性        D.以商济农的重要性

7.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下列表格中因果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  )

科学理论、技术发明的突破

社会发展

A

铁器的使用,牛耕的推广

中国进入农耕文明时期

B

经典力学体系创立、蒸汽机的改良

工业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C

电磁学理论的突破

世界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D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来临

A.A      B.B      C.C      D.D

8.中国古代的纺织技术产生于新石器时期。

纺织业所用的主要原料先后是(  )

①丝 ②麻 ③棉。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③①②

9.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取自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所言,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该思想家的主张是(  )

A.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B.存天理,灭人欲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知行合一

10.古代某思想家认为:

“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

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

”该思想家的主张是(  )

A.为政以德  B.以法为教  C.兼相爱   D.有生于无

11.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工夫之则猛烈押击“孤秦”、“陋宋”。

上述思想(  )

A.使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12.“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这一言论出自先秦时期的(  )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13.戴震(1724-1777年):

 “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该材料 (  )

 ①反映了理学对人性的压制   

②批判了清政府实施残酷的刑罚   

③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要求  

④所呈现的思想预示着中国文化即将向近代转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4.“民主”一词源于古希腊语“demos”,意为人民。

在我国先秦经典《尚书》中也曾多次提到“民主”,如“天唯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意即“上天为民求主,天降大任于成汤,使为民主”。

这说明(  )

A.古代中国的民主政治早于西方   B.古代中国的民主政治源于西方

C.商朝政治具有民主特色      D.古代东西方的“民主”存在本质区别

15.公元61年,罗马市政官谢恭都斯为家中奴隶所杀。

元老院将死者家中400名奴隶全部处死,这引起罗马城居民的骚动。

元老院的这一判决(  )

A.带有习惯法的色彩        B.激化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C.表明成文法亟待制定       D.激化了与被征服民族的矛盾

16.如图图片最能展示罗马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

A.圆形竞技场 B.罗马长城遗址

 C.古罗马奴隶角斗场面 D.罗马法

17.雕塑家罗丹(1840~1917年)参观博物馆,面对一些人物塑像时,曾有感而发说:

“瞧!

伏尔泰对面的卢梭,目光中含有无限精微气息,那是十八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

”依你的推论,罗丹所谓的“十八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指的是(  )

A.以理性的方法,思考人类社会的现象 B.提倡归纳或实验的方法

C.尊崇人文主义,否定天主教的教规 D.倾向自由、平等、反对君主政体

18.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  )

①墨家学派的诉求   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

③智者学派的主张   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9.苏格拉底说:

“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苏格拉底的这一主张(  )

A.改变了民众的认识观       B.否定了雅典的民主成就

C.彰显其聪明睿智         D.闪烁着人文精神的光芒

20.公元前202年,刘邦击败项羽一统“大下”,建立汉朝。

遵循周朝制度,他应立下面哪个孩子作为帝位的法定继承人(  )

姓名

性别

年龄

生母姓名及身份

个性特点

A.刘肥

20

曹氏,刘邦在家乡的女友

最年长且最贤能

B.刘元

12

吕雉,刘邦结发妻子,封皇后

人缘最好

C.刘盈

10

柔弱善良

D.刘如意

3

戚懿,刘邦最宠爱的妃子

活泼可爱

A.A      B.B      C.C      D.D

21.刘建国先生在对中国古代政治总结时说,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设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的治国智慧和法则,但也留下了许多的无奈。

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一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

可见中国古代所有制度设计都围绕的一个核心是(  )

A.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       B.维护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

C.维护以“家天下”为核心的专制统治 D.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22.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

A.强干弱枝是政治改革之魂     B.加强君权是政治变革之重

C.提高行政效率是改革之本     D.弥合君相矛盾是稳定之基

23.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如孝廉、茂才异等(才学出众)、贤良方正、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由此可见,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  )

A.品行、才学 B.家庭背景  C.个人声望  D.考试成绩

24.北宋基本解决了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的矛盾,主要是通过以下哪些官制的变化实现的(  )

①派文官任州郡长官  ②转运使的设立  ③通判的设置   ④刺史制   ⑤三司使的设置。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

25.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

“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情。

”下列对这一观点的分析比较恰当的是(  )

A.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B.完全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追求功利

C.强调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D.认同人的理智本能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

26.苏格拉底从未留下任何文字,但他死后很快就被誉为许多哲学学派的始祖,甚至一些在学说上大相径庭的学派都宣称他们是苏格拉底的传人。

这说明(  )

A.苏格拉底的门生遍及希腊各地   B.人文主义泛滥需要以公权约束

C.人文精神成为希腊的官方意识   D.苏格拉底的思想得到广泛认同

27.古希腊某著名学者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

他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

这说明该学者(  )

A.否定了自然界的客观存在     B.彻底否定了神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C.主张认识自己,研究自我     D.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

28.从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大约有一半左右政治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群众的惩罚,大部分控告的起因只是因为作战失利。

为此,柏拉图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如果你病了,你是召集民众为你治病呢?

还是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呢?

”材料表明(  )

A.精英政治已经受到雅典民众的强烈抵制

B.直接民主导致了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C.雅典政治腐败导致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D.雅典民主充分体现了公民的参政权

29.《十二铜表法》规定,凡涉及公民的生死问题时,需要执政官主持的人民大会(元老院)作出决定;凡属科处罚金一类的犯罪,就交由平民团体审判。

这表明罗马法(  )

A.崇尚秩序和平衡         B.量刑程序不统一

C.平民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     D.受伸缩性的影响

30.关于雅典陪审法庭的性质是(  )

A.最高审判机关

B.最高司法机关

C.最高监察机关

D.既是最高审判机关、司法机关又是最高监察机关

31.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实用性的特点。

下列有助于解决农业生产生活问题的著作是(  )

①《黄帝内经》

②《九章算术》

③《齐民要术》

④《伤寒杂病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32.北宋画家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

”该认识反映的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  )

A.注重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B.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

C.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  D.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

 

二、历史重大改革(15分)(本大题共1小题,共15分)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井田虽圣王法,其废久矣。

周道既衰,而民不从。

秦(秦国)知顺民之心,可以获大利也,故灭庐井,遂王诸夏。

……使民无得擅徒,则诛愚、乱农之民无所于食必农。

                                                     ——《商君书•垦令》

材料二  (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

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

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

……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

更代相付。

卖者坐如律。

——《魏书》卷110《食货志》

材料三  一个俄国官员在“二一九法令”颁布后,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

“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材料四  兹为改正地税,原有之田地贡纳办法,一律作废;并规定于地契调查完毕后,按土地价格征取其百分之三,作为地税。

       ——日本明治政府1873年颁布的条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井田)废久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指出商鞅变法中“使民无得擅徒,则诛愚、乱农之民无所于食必农”的具体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受田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有何积极作用?

(3)你是否同意材料三中俄国官员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4)依据材料四归纳明治政府的改革措施。

其实施有何意义?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7分)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

……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

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许倬云《万古江河:

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

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

伊嘏文王,既右飨之。

我其夙夜,畏天之咸,于时保之。

——《诗经•周颂•我将》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

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2)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周颂•我将》所蕴涵的主要意义,综括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围绕“君权与相权”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参考答案

1.A    2.B    3.C    4.C    5.A    6.B    7.A    8.B    9.B    10.B    11.A    12.A    13.C    14.D    15.A    16.D    17.A    18.A    19.D    20.C    21.C    22.B    23.A    24.D    25.D    26.D    27.C    28.B    29.A    30.D   

 31.B    32.C    

33.

(1)第一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一的内容可知,“(井田)废久矣”是指井田制遭到破环,结合所学可知,其原因是铁犁牛耕的使用及推广.第二小问的措施,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可知,措施是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2)第一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二的内容可以看出特点是按生产资料拥有、人员差别等分配,具有阶级等级性.第二小问的作用,结合均田制的影响可知,积极作用是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了国家的税收.

(3)第一小问的态度,属于开放性题,可赞同,也可反对.第二小问的理由,如赞同,理由可从“二一九法令”颁布对农民的好处进行说明;如反对,理由可从“二一九法令”颁布对农民的消极作用说明.

(4)第一小问的措施,依据材料四“兹为改正地税,原有之田地贡纳办法,一律作废;并规定于地契调查完毕后,按土地价格征取其百分之三,作为地税”可知,措施是地税改革.第二小问的意义,依据第一小问的措施,结合所学可知,意义是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为国家工业化提供有力保障.

故答案为:

(1)原因:

铁犁牛耕的使用及推广(新兴地主的经济、政治势力的增强).

措施: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2)特点:

按生产资料拥有、人员差别等分配,具有阶级等级性.

作用: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了国家的税收.

(3)不同意,因为农民得到份地时要交纳巨额赎金;同时农民仍然受到地主控制的村社的严格管理.

同意,因为改革在法律上废除了地主对农民的控制,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同时农民在改革中得到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

(4)措施:

地税改革.

作用:

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为国家工业化提供有力保障.

34.

(1)第一小问的机制,依据材料一“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可知,机制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第二小问的积极作用,结合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影响可知,积极作用是稳定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

(2)第一小问的意义,依据材料二的内容和选自可知,意义是以乐歌形式歌颂周文王的功德.第二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故答案为:

(1)机制:

分封制和宗法制.

积极作用:

稳定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

(2)意义:

以乐歌形式歌颂周文王的功德.

特点: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35.由题意”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秦设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度,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明废丞相,设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

故答案为:

要点:

秦设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度,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

明废丞相,设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答题时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做到论必有史实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