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课 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材料解析 选修6.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9227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2.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课 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材料解析 选修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课 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材料解析 选修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课 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材料解析 选修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课 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材料解析 选修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课 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材料解析 选修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课 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材料解析 选修6.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课 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材料解析 选修6.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课 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材料解析 选修6.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课 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材料解析 选修6.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课 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材料解析 选修6.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课 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材料解析 选修6.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课 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材料解析 选修6.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课 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材料解析 选修6.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课 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材料解析 选修6.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课 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材料解析 选修6.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课 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材料解析 选修6.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课 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材料解析 选修6.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课 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材料解析 选修6.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课 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材料解析 选修6.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课 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材料解析 选修6.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课 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材料解析 选修6.docx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课 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材料解析 选修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课 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材料解析 选修6.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2课 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材料解析 选修6.docx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2课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材料解析选修6

第9课 清新典雅的皖南古村落

 

桃花源里人家──西递

 

1.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的价值

 

西递、宏村这两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那些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

其街道的风格、古建筑和装饰物,以及供水系统、完备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

西递、宏村是人类古老文明的见证,是特色传统建筑的典型作品,是人和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解读】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认为皖南古村落“街道的风格、古建筑和装饰物,以及供水系统、完备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它们是“人类古老文明的见证,是特色传统建筑的典型作品,是人和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

这个评价,极为概括地点出了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的突出价值之所在。

 

2.徽商

 

〔材料一〕明清时期,徽商作为一支重要商帮,活跃在大江南北、黄河两岸。

其商业资本之巨、活动范围之广、经商能力之强、从贾人数之多,在商界首屈一指。

明代万历时人谢肇在《五杂俎》中曾说: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

”新安是徽州的古名,山右为山西的别称。

谢氏将徽商与晋商称为商界两大劲旅,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

 

所谓徽商,是指明清时期徽州府籍的商帮集团。

明清时期的徽州府下辖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六个县。

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以后代有发展;但形成一个商帮集团,则在明成化、弘治年间①。

明嘉靖②以后直至清朝的乾隆、嘉庆时期③,徽商达于极盛。

清末,随着封建社会步入穷途末路,徽商也走向衰落;其间虽亦出现过个别令人刮目的“红顶商人”,但就整体而言,徽商已不能挽回其“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命运了。

 

──张海鹏、张海瀛主编《中国十大商帮》,第440页

 

〔材料二〕徽州古建的称绝于天下,古村落的繁盛,与明清时期徽州的纵横四海有关。

徽州向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生存环境的逼仄,大批中原士民的涌入,尤其是南宋建都临安之后,徽州的人口陡增,据统计,南宋时人口约五十万人,元代增至八十二万。

生存空间的狭窄加上人口的不断递增,生计便成为最为突出的矛盾,徽州士民为生计所迫,不得不“寄命于商”,外出谋生。

明代徽人汪道昆在《太函集》中引一徽州村妇之口直言道:

“吾郡在山谷,即富者无可耕之田,不贾何待。

”清末进士、歙县人许承尧在《歙事闲谭》中进一步指出:

“盖新安居万山,土少人稠,非经营四方,绝无治生之策矣。

”徽州人的经商历史始于东晋,兴于明清,从最初的零散四出经营到明代发展起闻名海内渐至“无徽不成镇”的中国十大商帮之首,为徽州又赢得了“商贾之乡”的赞誉。

在明清的几百年间,徽州商帮的活动范围“几遍禹内”,所谓“山陬海涯无所不至”,甚至远涉外洋,经商异国。

此时的徽州商帮已具有了雄厚的资本,在盐、典、茶、木等行业中已形成了垄断。

徽商中上贾,已“藏镪百万”,中贾亦四五十万,连下贾也达二三十万。

以宗族为聚落的徽州宗法社会,渗入徽州人的物质和精神社会之中,连徽商也无一例外地“贾而好儒”、“咸近士风”。

对于徽商资本的利用,一方面在家乡修建书院宗祠,一方面用以购置土地和建筑宅院。

这样既达到了光宗耀祖,又达到了光大门楣、奖掖后学的目的。

 

──王星明、罗刚《徽州古村落》,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14页

 

【解读】徽州的古村落,在明代以前,虽有青山环抱、绿水长流,但村民稀少,房屋简陋,没有什么突出的特色。

只有到15至19世纪,随着徽商的崛起,徽州的村落才大兴土木,涌现大批豪宅,并将江南建筑艺术的精华与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紧密而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风格。

 

【注释】①成化:

1465—1487年;弘治:

1488—1505年。

②嘉靖:

1522—1566年。

③乾隆:

1736—1795年;嘉庆:

1796—1820年。

 

3.徽州古村落及民居的建筑选址

 

在村落及民居的建筑选址和布局上,徽州古村落具有依山傍水、随坡就势的特点,即利用天然的地理形势进行规划设计,通过适量采用花墙、漏窗、楼阁、天井等建筑手法,沟通内外的空间,以使建筑群落达成与自然环境的巧妙结合。

由于徽州地处皖南低山丘陵地带,为群山环绕,川谷崎岖,峰峦掩映,山多而地少,岩谷数倍于土田,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因此,徽州的古村落极富山水意境,宛如一幅幅凝固的山水国画与一曲民族乐音。

概言之,既有山之静谧,又有水之灵动之美。

徽州植根于民间的宗法观念和意识,深刻地影响到古村落的选址和格局。

明弘治《徽州府志》记载,徽州风俗“泯于阴阳,拘忌废事,且昵鬼神,重费无所惮”。

清代徽州名士赵吉士亦认为“风水之说,徽人尤重之”。

就选址而言,古代徽州几乎无村不卜,卜居成为村落选址的传统做法。

风水择地基于两大要素,即物质环境和精神象征两个方面。

前者关系到村落具体形态的发展以及总体环境的利弊条件,后者关系到村落及宗族、家族的兴衰。

民俗认为:

“山厚人肥,山清人秀,山驻人宁。

”所以,山之厚、清、驻就成为理想的村落及民居的选址标准。

在徽州人风水观念中,村落的总体环境,应是前有朝山,后倚来龙山,所谓的狮象或龟蛇两山把守水口,溪河似金带环抱。

徽州流传有一首风水民谣云:

“阳宅须教择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

山有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

明堂宽大斯为福,水口收藏积万金。

关煞二方无障碍,光明正大旺门庭。

”从这首民谣中可见,徽人在村落的选址上,还十分注重对水的需求和防范。

“所谓水者,取其势之高燥,无使水近,亲肤而已,若水势屈曲而又环向之,又其第二义也。

 

──王星明、罗刚《徽州古村落》,第15—18页

 

【解读】徽州古村落的选址及民居的择基,既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又受到堪舆学说(俗称风水学说)的影响。

徽州的丘陵低山和溪流遍布,为择基选址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余地,背山面水成为徽州古村落的最基本格局,这使村落极富山水之美。

而在朝向、环境、布局及群体整合等方面,又受到堪舆学说的影响,其中既含有迷信的因素,又有某些从实践经验之中总结出来的科学因素。

如王充在《论衡》中说:

“商家门不宜南向”,因为在“五行”学说中,“商”属金,南方属火,火克金,故商家的大门不宜向南开。

徽州多经商之人,当地民宅的大门一般就都是朝向东、西、北三个方向,个别住宅因受地基的限制,不得不朝向南面时,也要设法偏开斜向,避开正南方向,这纯粹是一种迷信。

又如有关水口的问题,风水先生认为水即财富之气,留住了水就是留住了财气。

清代的堪舆著作《入地眼图说》卷七《水口》说:

“入山寻水口,……凡水来处谓之天门(乾位),若来不见源谓之天门开,水去处谓之地户(巽位),不见水去谓之地户闭。

夫水本主财,门开则财来,户闭财用之不竭。

”清代另一堪舆著作《地理大全·山结全书》亦云:

“源宜朝抱有情,不宜直射关闭;去口宜关闭紧密,最怕直去无收。

”因此,徽州古村落都建有水口,其落水口处(水去处),通常都要建桥作为“关锁”,桥旁建有亭、堤、坝、塘、村,并广植树木,作为镇物,以便留住财气。

所谓留住财气之说,自然是种迷信,但水口的建设,使山与水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这对于优化生态环境、提供生活、生产用水方便等,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4.徽州古民居的布局特点

 

徽州古民居建筑始于巢居时代,经历史演变至明清方才基本定型,并且按徽州人文观念、自然地理及风俗习惯、技艺水平等,形成了较完美的建筑艺术和风格。

呈现出布局简洁、造型古朴、雕饰精致的独特韵味。

徽州古民居建筑均为砖木结构式楼房,整体素雅、端庄,传统的双披屋顶半掩半露,隐于重重叠叠的山墙背后;山墙具有防火的功能,故又称为“防火墙”。

为了避免结构线条上的单调,防火墙的造型丰富多样,或作阶梯式,或作弓形、云形,舒展自如,别具一格。

另外对墙头也作了艺术化的处理,形成翘首长空的马头墙式,并饰以卷草如意类的纹饰。

登远处眺望,高低起伏的马头墙在建筑群落中参差错落,鳞次栉比,加之蝶状青黛小瓦叠伏而成的山脊,配以粉墙绰绰,在青山、绿水、蓝天下交相辉映,宁静安谧。

 

徽州民居的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的生存空间。

整个民宅以天井为中心,徽州民居的天井营造有“四水归堂”之说,即言四方之财如屋檐的流水一般,源源不断地集中到宅院中来。

天井的设置无形中将天人合一的观念引入其中,天井使入住者可以足不出户地把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一览无余,而且,从徽州人以营商为“第一等生业”的传统观念出发,喻义着“肥水不流外人田”。

宅院中依据天井的位置及布局的形状,可以大致分为四种类型:

凹型、口型、H型和曰型。

凹型,俗称三间式,一般为一明间两暗间,天井两侧各建有廊房,为一进两层的楼房,楼梯设在明间背后或是廊房的任何一侧,楼下明间做客厅,左右暗间为厢房。

口型,多为三间两进的楼房,其实就是两座三间式的凹型住宅相向的组合,楼下前一进的明间为正间,两旁为卧室,后一进的明间做客厅;前后两进中间各有一天井。

H型,同样由两座凹型住宅的组合,与口型不同的是相背组合、前后各有一天井,两旁有廊房,中间为正屋。

曰型,也是三间两进,头一进与第一进之间,第二进与第三进之间各有一天井,各进之间两边均有廊房相连。

 

徽州古村落的营建,无论大小聚落,因是聚族而居,所以均以宗祠为中心,环围此中心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

在宗祠位置的选择上,特别注重风水,一般依据《宅谱指要》所载,选择“坐下龙脉,有形势,有堂局,有上砂,有结构,有明堂,有水口”等诸要素的综合吉地。

于是,宗祠在徽州古村落中的位置都是最佳地段,可谓占尽好山好水。

 

徽州古村落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将浓郁的徽州文化与园林情调综合起来,这是纯粹的农业聚落所没有的,也正是徽商文化的产物。

明清学人评价徽商,称其为亦贾亦儒,贾而好儒,咸近士风。

作为活跃于明清之际的十大商帮之首,徽商已具有了雄厚的资本,这使得他们在家乡营建宏宇丽宅、园林台榭成为了可能。

徽州一府六县的方志中,常会对徽商巨贾的资本投向有如下记载:

在家乡修祠堂、建园第,重楼宏丽。

 

──王星明、罗刚《徽州古村落》,第20—25页

 

【解读】皖南古村落民居与平遥古城民居,都是典型的汉族传统民居,因而都遵循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封建礼制,具有明显的中轴线,左右对称,长幼有别,尊卑有序;而徽商与晋商又都具有雄厚的财力,故民宅装饰豪华,又多建有精美的园林,把民宅与园林结合在一起。

这是其共同点。

但两者又存在很大的区别,皖南地处江南农村,多山多水又多雨,故民宅都有天井,建筑小巧精致,且聚族而居,村中都建有祠堂、牌坊;平遥为地处黄河流域的北方城镇,既无山水可以借形,又干旱少雨,因此宅中便不建天井,房屋高大坚固,呈四合院的封闭形态,而且城中是杂姓而居,故而又少有祠堂、牌坊之类的建筑。

 

5.西递的街巷与古民居建筑

 

整个村落以敬爱堂为中心布局设计,前后两条溪流,成弧形绕着敬爱堂而过,曲折萦回、有条不紊地衬托着上村下村,缓缓地流经家家户户的门前。

西递街巷中的建筑平面,多为前店后库、前铺后户的格局,门面多数单开,形成店铺小型多样的特色。

据记载,西递明清鼎盛时,约有99条巷弄,九十多眼水井,店铺毗邻、车水马龙,好一派微缩的“清明上河图”中景象。

 

西递的古民居建筑,大多以内向方形,围绕以长方形天井的合院为基本单元的木构架封闭式砖墙围护建筑,有三间、前后三间、廊步三间、四舍、五间的二楼或三楼结构。

其内部布局以及装饰则各具匠心,石、砖、木雕艺术更是巧夺天工、琳琅满目。

门场、门罩、漏窗的砖、石雕各具神态,无一雷同;窗槛、裙板、阳裙、栏板、窗扇、网格、梁垫、斜撑以至木柱、栏杆的木雕,无不精雕细刻,形态各异,尤以浮雕、透雕技巧更为精湛。

 

西递古民居,一般都有前门后门。

后门连便厅或厨房,前门通正厅,又分为大门和正门,由大门进入墙院,再由正门进正厅堂。

大门外向左右侧壁均呈八字形,并筑有门楼,所以称为“八字门楼”。

大门置以浑厚、稳重的青石门坊,左右两侧壁墙用水磨青砖砌成,白灰压缝,线条明快清晰,讲究的宦官富商人家,侧壁也由青石筑成,显得庄重、富丽。

门楼上层是砖砌瓦覆的雨檐,层层挑出,两角翘起。

顶端为特制的雕花瓦当和滴水,形成一排整齐的雁齿。

此处是徽派砖雕大显身手之处,八字门墙上端所置的砖雕,多为山水花卉、鸟兽人物、戏文传说等图案,与门楼上的各式图案相互映衬,美仑美奂。

大门一般漆成黑色,上配以黄铜或铁制的门环。

远远望去,白墙之间的青砖青瓦,加之以宽厚的石门坊和黑色的大门,形成一完美的徽派建筑整体;从色调、形体看,均极为端庄稳重。

 

楼厅因以“穿斗式”木构架承重,多为两层,偶而为三层,俗称“重屋”。

楼上楼下平面布局,虽大多重复对称,却使人感觉楼上厅比楼下厅更为宽敞,这也是徽州工匠们在民居结构空间艺术上的独具匠心之处。

为使人们在楼上活动方便,楼层采用了“跑马楼”形式,上厅与下厅、前厅与后厅以回廊阁道穿通,以此“穿堂过厅”的做法来增大空间。

为了避风雨,在天井四周采用挑头梁,向天井内延伸二尺左右,挑梁上立多边棱形柱,支撑屋沿游沿木,这样又加宽了阁道的宽度。

厅上方不用“天花板”夹层,而是顺其屋面空间让梁枋外露,这样,虽楼上高度比楼下要低,却因楼上接近天井空间,而无闭塞之感。

连廊的做法,多以“暖廊”形式,靠天井一面有隔扇,冬天可以避风保暖,夏季可四窗洞开,凉风阵阵。

也有作成“半廊”的,在柱间设半截栏杆,另一边是墙垣,形成虚实空,使之相映成趣。

天井一圈,饰以雕花栏板,楼板上部装置有精巧玲珑的鹅颈扶手飞来椅,这就是人们俗称的“美人靠”。

沿天井四周沿开处,梁枋与柱之间置有花楣、柱落,垂头、柱头,整个天井空间形似一只花篮,人们雅称其为“花篮厅”,其间的木雕艺术令人目不暇接。

 

西递古民居的正门至天井的空间部位称为“门厅”,它是整套住宅的主体部分,也是民居平面布局上给人以第一印象的建筑艺术空间。

由正门、屏风、天井等有机地组合而成,是作为迎送宾客止步之阶,古时迎送宾客到此,便可上轿乘马,所以又称为“轿厅”。

古徽州人文鼎昌,无论经商还是为官,均或贾而近儒,或儒雅十足,故不愿直露其室内的活动,在门厅处置一屏风,即“中门”,外人路经门前,不能一眼望穿厅内的陈设及秘事。

屏风还起到门厅空间方向的引导功用,使这一部分的空间意识“独立”起来,将门厅空间划分成两个领域来满足不同的需要。

如遇一般客人至此,只能从屏风两侧“耳门”出入;而对待贵宾,则大开中门,礼遇有加。

有的门厅两边还设有厢房,又称“耳房”,其空间较小,在天井一面都不设门,采取小中求大的建筑手法,与天井融会贯通,这样一来,可将天井作为门厅的补充,又使天井在空间上有所扩大。

这大概也是徽州民居占地狭窄所“逼”出来的一种艺术创造。

 

明清时代的西递古村落,几乎家家都布设有庭园,在充满诗情画意即步可吟的庭园胜景中,通过园墙景洞,花窗透隔,厅堂连廊等,使之相辅相成,彼此依托,形成“门外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的“天人合一”的格局。

根据西递石板曲径、巷院幽深、屋舍密集的特点,庭园的设计者们便因意立筑,借助群体的作用,扩大自身的存在,融个体于群体之中。

各家的庭园有的虽是两户,却以院墙相连,有的虽仅一巷之隔,却以漏窗相望,采用“邻借”的手法,引庭外风光于庭中,形成“桃花似火喷墙外,翠绿竹荫借东家”的互生景观。

除了采用“邻借”外,还采取“远借”、“仰借”、“因时而借”等手法,在有限的空间下,展示无穷的景致。

 

──王星明、罗刚《徽州古村落》,第83—88页

 

【解读】西递的古民居集中体现了徽州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在布局形式、建筑艺术手法等方面都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平面虽方整却不呆板,紧凑而不显局促,空间格局统一而又灵活变化。

民居庭院巧妙运用造园手法,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漏窗、门洞、隔扇、建筑、花木等划分与组合空间,创造出通透疏朗、层次错落、隐蔽迷离的意境,成为徽派建筑艺术的典范。

 

6.胡文光刺史牌坊

 

〔材料一〕西递村头的三间青石牌坊建于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四柱五楼,峥嵘巍峨,结构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显赫的象征。

 

──文化部中华文化信息网、浙江摄影出版社编:

《中国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浙江摄影出版社2002年版,第304页

 

〔材料二〕走近西递,远远就可望见矗立于村口的一座高大威耸的石质牌坊,这就是乡亲们俗称为“西递牌楼”的“胡文光①刺史牌坊”。

历史上曾在西递村头留下过13座牌坊,历经数百年风霜雪雨、兵燹及祸乱之后,仅剩下了这座工艺最精美、气势最雄伟的“胡文光刺史牌坊”了。

它好比是西递这艘古老“旱船”的高大桅杆,挺立于“船”头,见证着西递的昔日繁华,诉说着数百年间在此地上演过的一幕幕人间悲喜剧。

 

──王星明、罗刚《徽州古村落》,第88页

 

【解读】古民居、古祠堂和古牌坊,是徽派古建筑的“三绝”。

西递的胡文光刺史牌坊,是古牌坊的代表作之一。

 

【注释】①胡文光:

安徽徽州黟县西递人,登嘉靖乙卯科进士,先任江西万载县知县,后升胶州刺史,再迁为荆王府长史,授从四品朝列大夫。

因政绩显著,特恩准在其家乡建牌坊,以示表彰。

 

7.敬爱堂

 

西递的中央处建有胡氏族祠“敬爱堂”,这是一座建于明代的砖木徽派古建筑,体量达一千八百多平方米。

这里原为壬派胡氏十四祖仕亨公的住宅,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后毁于火,明末重建,清初落成。

因仕亨公子孙繁衍,渐趋昌盛,西递胡氏多属其后裔,故在旧宅基上加以护建,成了胡氏的族祠──敬爱堂。

取“敬爱”为初名,喻义为启示后人须敬老爱幼,标示族人应互敬互爱。

敬爱堂落成后,一直是族人商议大事之所,凡族中有婚嫁喜庆之事,均在此祠举行仪式,而对于族中不肖子孙的罚责,也是在此祠中举行家法的。

敬爱堂结构粗犷古朴,宏伟庄严,步入中门后,为祭祀大厅,大厅分为上庭和下庭,开有大型“四水归堂”的天井,左右分设东西两庑,配以高达6米、挺拔气派的“黟县青”大理石方柱。

上庭的后面为楼式建筑的供奉厅,是供奉列祖列宗神位的所在。

敬爱堂20世纪90年代经重新修葺后,现已辟为民俗博物馆。

东西两庑梁檩间悬挂有4块金字匾额,上面分别书有“天恩重沐”、“上国琳琅”、“四世承思”和“盛朝英俊”,这些旧物,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胡氏宗族昔日的荣耀和显赫。

 

──王星明、罗刚《徽州古村落》,第82—83页

 

【解读】徽州古村落都是以血缘关系发展起来的宗族村落,宗族祠堂往往就成为村落的中心。

西递古村落就以胡氏族祠敬爱堂为中心进行布局设计的。

古祠堂就成为徽派古建筑的“三绝”之一。

 

8.履福堂

 

在西递众多古民居中,名气最大的莫过于位于“司城第弄”内的履福堂了。

这是一幢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古宅,自改革开放以来,上至国家首脑,下至普通游客,到过西递的,必到履福堂内浏览参观一番。

该宅的主人是胡积堂,他是一位著名的书画收藏家,《中国美术家人名大辞典》载有传略,胡氏《五世传知录》载,胡积堂收藏有宋元至清的书画精品数以千计,有不少至今仍保存在故宫博物院。

履福堂为一前后背向三间三楼结构的古民居,高大宽敞,古朴典雅。

前厅大堂上,悬有一幅大幅的“松鹤延年”中堂画轴,上方高悬斗大的“履福堂”大字楷书,两侧有两对泥金木制的楹联,分别题有“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的古训。

太师壁前的长条案上摆设有瓷帽筒、自鸣钟和“东瓶(平)西镜(静)”,显得庄重大方。

其中“东瓶西镜”的设计,是徽州人一种心态的反映,希望家人外出经商为官平平安安,风平浪静。

后三进为倒三间建筑,太师壁与前厅太师壁紧靠,天井中砌有一米多高的青石鱼池,池水既可起到防火的作用,又可起到调节室温的功效,可谓一池两用。

漫步其间,假山、盆景、池水点缀生趣,一股清幽静谧的氛围,让人游哉悠哉。

板壁上悬有一柄木质的清代硕大板扇,十分引人注目,黛绿色的荷叶边,刻有“清风徐来”、“凌云”字样,古色古香,扯动纤绳,板扇轻摇之间,送来徐徐凉风,让游人顿感惬意。

天井两旁各有十二扇门扉,上雕鲜花香草、飞禽走兽等图案,在每扇门的中段,各雕有一则孝义的故事,合起来恰是一幅完整的《二十四孝故事图》。

 

──王星明、罗刚《徽州古村落》,第100—102页

 

【解读】徽州是南宋大儒朱熹的故里,素称“文献之国”、“礼仪之邦”。

徽州人除遍设学校、广立书院宣传儒家思想之外,还在家训、族规中明确规定家族成员必须遵守儒家的伦理道德。

徽商在这种“儒风独茂”的社会环境中生长,耳濡目染,自然深受影响,因而大多是“贾而好儒”,有“儒商”之称。

履福堂陈设典雅,充满着书香气息,就是这种“儒商”本色的反映。

 

中国画里的乡村──宏村

 

9.宏村的兴起与繁盛

 

汪氏的祖先原本是汉朝北方中原的一名将军,后经数十代的迁徙,经浙江绍兴,转徽州歙县。

到了汪氏后裔61世祖汪仁雅,出赴金陵(南京)经商,返回家乡期间,歙县唐模老家遭火灾,店铺家产毁于一旦,途经羊栈岭,无奈落脚黟北奇墅一带暂居。

精于堪舆的仁雅公见这里地势平旷,如遇大雨水必泛滥成灾,如遇大火则无法阻拦,便提出这里不适宜久居,后必再迁,但见雷岗山地势凸起,森林茂密,南坡一日三阳,面临溪水,是安身定居的风水佳地,便留下遗言:

“如遇火灾,可迁雷岗之阳,后必福禄永绵。

”到了南宋绍兴年间,因土匪作乱,焚毁三百余家,各家纷纷外迁,惟有汪氏66世祖彦济公遵祖先遗命迁居雷岗山,购置宅基数亩,建房13间,取名宏村。

“枕高岗,面流水,一望无际”,汪氏家族迁至雷岗山这块安身之地,后代得以休养生息,人丁渐旺,家族日兴。

但是当时村前的濉溪河沿雷岗山脚下由西向东流过,因河床与山岗之间地基狭窄,村落难以拓展,汪氏家族曾多次欲以人力改造,而苦于无计可施,只有企求苍天之力。

苍天果然作美,“逮德佑五月望日,雷电风雨,暴兴迷离,若飞沙走石,腾蛟翔龙状,汪洋一片,平河无限,明日顿改故道。

河渠填塞,溪自西而汇合,水缳南以潴卫,很如我意所期”。

经过这场狂风暴雨,河床改道,羊栈河与西溪汇合,环村西向南入奇墅湖。

河床的改道使雷岗山前地势广阔,为村落的拓展创造了良好的自然环境。

 

明初,在外作官的汪氏76世祖汪思齐回乡期间,欲为汪氏祖宗树祠堂,精于堪舆又懂得建筑水利的思齐公在查阅族谱时发现他选择的祠堂基址下正有一窟,而未敢轻举妄动。

“族谱”中记载:

“客家相舆望楚景山,偶指村之正中,有天然一窟,冬夏泉涌不竭。

曰此宅基洗心也,以扩之以潴内阳水,而镇朝中丙丁之火。

”思齐公遵循祖先预言,考察村基和周边山水,又多次聘请有国师之誉的海阳县(今休宁县)风水先生何可达,并同邀村中贤能“乃遍阅山川,详审脉络”。

经勘察,确定村中丙丁之火过旺,应凿圳引水入村,挖塘蓄水,以调整阴阳之平衡。

“族谱”记载:

“圳水横注丙地,午曜前吐矣。

自西向东,水涤肺腑,共夸锦绣蹁跹,乃左乃右峰倒池塘,定主科甲,延绵万代子孙,千家烟火,于兹肯构。

”宏村的水利工程蓝图确定后,于明永乐年间汪升公捐资万余,凿圳数百丈,引西来之水,南转东出,而于三趋水处沦小浦,又分注入天然窟。

“思齐公捐义田30亩为汪氏家族财产,用来建造汪氏总祠,署名乐叙堂。

在祠堂前造池塘,形如半月立名月沼,之后数年围绕月沼又建起了一栋栋民宅。

”……

 

自明隆庆、万历年间,月沼两岸百废俱兴,人口剧增,村基渐窄,况且村中有百亩良田,仅靠圳塘之水难以顾全,“族谱”记载:

“识者忧之,以南方山赤如焰也。

忆前人遗言,谓新溪绕南之北畔有双石田数百亩,能再凿池蓄中阳水,子孙其更逢吉。

”至明万历丁未年,开凿南湖之事由汪氏81世祖奎光公等17人倡导并捐资,挖村南秧田百余亩,凿通洞窟、沼泉93处,深约数丈,周边砌石立岸,历时三年完工,是为南湖。

……

 

汪氏家族经过数百年的努力,把这块荒泽之地变成了一头美丽的“卧牛”。

古人说牛卧马驰是吉兆,牛主富贵,这也许是一种寓言,也许是一种祈盼,但是宏村的先民们却有着实实在在的体验,正如《宏村汪氏宗谱》里所说:

“是自元而明,渐成村墟,今则烟火千家,栋宇鳞次,森然一大都会矣。

其间南湖、月沼、雷岗、西溪胜景凡八,堪供行吟,致足乐也。

回思我公披荆棘,辟草艾时,夫谋诸妇考率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