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五节 课时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9712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 第五节 课时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一章 第五节 课时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一章 第五节 课时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一章 第五节 课时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一章 第五节 课时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第一章 第五节 课时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第一章 第五节 课时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第一章 第五节 课时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第一章 第五节 课时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第一章 第五节 课时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第一章 第五节 课时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第一章 第五节 课时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第一章 第五节 课时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第一章 第五节 课时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第一章 第五节 课时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第一章 第五节 课时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第一章 第五节 课时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第一章 第五节 课时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第一章 第五节 课时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第一章 第五节 课时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 第五节 课时1.docx

《第一章 第五节 课时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 第五节 课时1.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章 第五节 课时1.docx

第一章第五节课时1

第五节 区域经济联系

课时1 区域经济合作与资源跨区域调配

[学习目标] 1.认识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

2.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3.学会分析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具体措施、线路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

1.区域经济联系

(1)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2)重要形式:

区域经济合作。

(3)表现:

在区域规划指导下的区域分工与协作和一定生产领域的长期协作活动。

2.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

合作效果

表现

对口帮扶成效明显

使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都有了明显增长

西部地区投资加大

西部地区招商引资发展较快,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合作项目不断增多,西部地区实际引进的资金逐年上升。

同时,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和投资力度

科技、信息和人才的联系日益密切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选派大批优秀人才支援内地,为西部地区的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实现了合作双方的相互发展

东部地区企业在与西部地区企业的合作中,在输出资金、技术、管理等的同时,也实现了与合作方的“双赢”。

尤其是通过合作,西部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

思考 发达区域与落后区域是怎样实现协调发展的?

答案 发达区域具有资金、信息等方面的优势,落后区域具有劳动力、自然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两者通过这些经济要素的流动,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

1.地理背景

(1)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

西部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尤其能源资源优势突出。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

(2)必要性:

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主要工程

(1)南水北调

总体布局:

南水北调规划了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把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流域连接起来,形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

线路

西线

中线

东线

起点

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

丹江口水库

扬州

终点

黄河上游

北京、天津

天津、烟台、威海

线路特点

需开凿输水的隧洞

基本可以自流

可利用京杭大运河

意义

可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2)西气东输

①主气源:

新疆塔里木气田。

②主要消费市场:

我国东部沿海及中部地区。

③主体:

干线管道、重要支线和储气库。

④工程路线:

一线工程干线西起新疆轮南,经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和江苏,最后到达上海。

二线工程干线西起新疆霍尔果斯,经甘肃、宁夏、陕西、河南、湖北和江西,最后到达广东。

⑤意义:

环境效益

沿线城市使用清洁燃料,改善大气环境

经济效益

推动新疆及中、西部沿线地区发展,加速西部大开发进程,增加财政收入

社会效益

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增加就业机会

(3)西电东送

①含义:

是指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

②线路:

北线

将山西、陕西、内蒙古的煤电和黄河上游的水电送到京津唐地区

中线

将长江上游干支流的水电送到华中、华东地区

南线

将云南、贵州的煤电和西江上游的水电送到珠江三角洲地区

③意义:

给沿海较发达地区提供大量电力,为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3.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煤炭资源调配为例)

(1)影响

调出地:

面临煤炭资源减少、地面沉降、产业层次偏低等问题。

调入地:

产生大气污染、废渣处理等环境问题。

(2)总体评价:

有利影响是主要的,不利影响可以通过工程或技术等手段加以克服。

探究点一 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读“南水北调输水路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东线方案主要能够缓解我国水资源最短缺的地区(自南向北)________河、________河、________河三大流域用水紧张的状况。

图中东线方案中A、B、C各段水道中能够自流输水的是________段。

答案 淮 黄 海 C

2.三条线路中,水质最差的是________线工程。

答案 东

3.解决华北地区缺水问题,除跨流域调水外,你认为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 修建水库,节约用水,植树种草,防治水污染,海水淡化等。

南水北调三线工程方案及策略

调水

线路

东线

中线

西线

自长江下游江苏扬州→京杭大运河→天津、烟台、威海

丹江口水库→北京、天津

通天河、雅砻江和大渡河→黄河上游

特点

调水量最大;水质较差;黄河以南需动力提水,黄河以北可顺地势自流

调水量较大;水质较好;虽地势较复杂,但地势南高北低,水可自行流向北方

调水量较小;水质最好;地形复杂,工程量大

有利

影响

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对受水区的有利影响基本相同:

因水量增加,可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水要求提供基本保障,有利于回补地下水,可有效遏制因缺水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不利

影响

调水对长江河口地区产生不利影响;导致北方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等

移民问题;对汉江中下游水文形势的影响加大等

目前处于规划阶段,但随着前期工作的不断深入,调水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将逐渐显现

策略

国家提出了“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编制了全面的治污规划。

规划提出了“节水优先、治污为本”的原则,统筹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问题

图甲是“世界某区域图”,图乙是“图甲中三个城市的年降水量和冬雨率柱状图”。

读图完成1~2题。

1.根据图示信息判断,该区域实施的调水工程最可能为(  )

A.东水西调B.西水东调

C.北水南调D.南水北调

2.造成旧金山、洛杉矶、圣迭戈三个城市年降水量和冬雨率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位置、山脉走向B.地势起伏、人类活动

C.沿岸洋流、植被类型D.纬度位置、大气环流

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读图乙中三城市年降水量,旧金山年降水量最多,圣迭戈年降水量最少,调水工程由旧金山向圣迭戈,北水南调。

第2题,三个城市纬度位置决定其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盛行西风带交替控制,地中海气候为主。

探究点二 能源资源跨区域调配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据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2019年6月统计,自2019年西气东输一线工程建成至今,在工程沿线各省区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建成管线累计输送天然气超过1500亿立方米,惠及下游15个省市、120多个大中型城市的近4亿沿线居民及3000余家企业。

下面是“西气东输主干道走向示意图”。

1.西气东输一线工程沿途经过哪些地形区?

答案 经过的地形区:

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宁夏平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2.西气东输一线工程沿线有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答案 西段主要是荒漠化问题,黄土高原地区主要是水土流失问题。

3.西气东输的实现对区域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

答案 对东部:

改善东部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提高当地人们生活质量;促进能源生产,调整轻重工业结构;减轻东部铁路运输的压力。

对西部:

开发西部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综合利用天然气的步伐,改善大气质量;增加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1.西气东输工程的影响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西

东部

地区

社会

经济

缓解能源紧张;改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促进能源生产和轻、重工业的结构调整;带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生态

环境

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有效改善大气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西部

地区

社会

经济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天然气化工业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可增加就业,拉动相关产业发展

生态

环境

促进西部能源结构气化的实现,缓解因砍伐森林、破坏植被带来的环境压力;但管道途经地区地貌类型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水土保持工作尤为重要

2.西电东送的原因和意义

资源分布

的不平衡

我国是世界上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然而水能资源分布不均衡,90%的可开发装机容量集中在西南、中南及西北地区,水电资源分布与用电负荷分布的不平衡,客观上制约了水电的开发和利用

经济发展

的不平衡

我国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能源资源短缺,能源的消耗量却相当大,能源短缺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意义

促进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将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拓展提升]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其建设意义的分析要分别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入手。

如:

对调入地区的意义

①缓解资源短缺问题,促进经济发展;

②促进资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③带动资源相关产业和设施的完善;

④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对调出地区的意义

①促进资源开发,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②形成资源相关产业链,增加经济收入;

③带动地区城市化发展,提高生活水平;

④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下图为“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示意图”,该管道线经南疆后,与西气东输线路相接,其天然气主要输往江、浙一带。

读图完成3~4题。

3.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沿途的气候特点是(  )

A.炎热干燥B.干旱少雨

C.严寒干燥D.温和多雨

4.中亚天然气输往江浙,对江浙一带的有利影响有(  )

①缓解能源紧张 ②促进常规能源开发 ③大幅度缓解就业压力 ④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 3.B 4.B

解析 第3题,据图可知,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所经过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因此气候特点为干旱少雨。

第4题,江浙地区作为能源输入地,随着天然气的输入,可缓解其能源短缺的现象,可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等。

美国加利福尼亚水道工程是把萨克拉门托河的上游河水调往南方的工程。

读图,回答1~2题。

1.与调出区相比,调入区(  )

A.年降水量大B.海拔高度低

C.太阳辐射强D.正午太阳高度小

2.该调水工程最利于缓解(  )

A.北部地区的水土流失B.北部地区的地面沉降

C.南部地区的航运不便D.南部地区的用水紧张

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美国加州的调水工程是北水南调,说明调入区年降水量少。

结合图例知调入区海拔较高,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太阳辐射较强。

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南部地区降水量少,北水南调有利于缓解南部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

读“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图”(M、L为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路线),完成3~4题。

3.M、L工程线调配的资源分别为(  )

A.煤炭、水资源B.水电、水电

C.天然气、水电D.天然气、天然气

4.云南省的生物资源极其丰富,生物种类众多,关于其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南北跨多个热量带,纬度地带分异明显

B.区域内地势高差大,垂直分异明显

C.东西跨多个干湿区,干湿度地带分异明显

D.环保意识强,对植被破坏较少

答案 3.C 4.B

解析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M工程线从南昌进入广州,为西气东输工程,调配的资源是天然气;L工程线从西南地区的云南省进入广州,为西电东送工程,调配的资源是水电。

所以C正确。

第4题,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纬度低,水热资源丰富;区域内地势高差大,垂直分异明显,生物资源丰富,生物种类众多。

所以B正确。

5.读“西电东送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三条送电线路的终点都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与北、中、南三条通道对应的工业基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目前,北路送电线路输送的主要是火电,它是将煤炭资源转化成电能输出,这种能量输送方式与过去传统的输送方式相比,对京津唐地区的经济和环境有哪些有利之处?

(3)中路送电线路主要输送水电。

该能源供应地的电力开发对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发展有哪些有利之处?

(4)南路送电线路输送的主要是红水河的水电。

红水河(珠江支流)的长度只有几百千米,为什么水能却很丰富?

答案 

(1)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洲

(2)首先是减轻了铁路运输的压力;其次是京津唐地区燃煤大大减少,减轻了大气污染,减少了酸雨等危害。

(3)为建设水电站而修建的水库,可使长江上游河道水量增加,通航能力增强,促进了水运发展;水库可发展水产养殖业,增加经济收入;发展旅游业;建设水电站可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当地运输业、建筑业及钢铁、建筑材料等工业的发展。

(4)红水河地处亚热带湿润地区,流域内降水十分丰富,河水流量大;红水河位于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落差很大,因此水能丰富。

图表特征:

资源跨区域调配示意图通常以某一资源分布或资源调配为背景,以区域图或资源调配示意图为载体,考查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跨区域资源调配的原因、线路选择及调配意义等。

读“我国某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示意图”,完成

(1)~

(2)题。

(1)下列因素中,主干线路走向所考虑的主要经济因素是(  )

A.地形类型

B.城市分布

C.资源状况

D.人口

(2)中宁—郑州段发生明显弯曲,原因是(  )

A.为更多的城市供气

B.补充气源

C.地形障碍

D.绕过自然保护区

结合位置判断资源跨区域调配的线路及调配资源的类型。

本图所示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起止点是轮南—上海,确定为我国西气东输工程。

(1)下列因素中,主干线路走向所考虑的主要经济因素是(  )

注意题干“经济因素”的要求,图示管道线路经过沿线主要城市,城市为主要用气市场,反映了城市分布影响主干线路的走向。

观察线路图中一些明显弯曲的地方,探究弯曲的原因,要考虑沿线地形、河流等自然障碍和城市分布、补充气源等社会经济因素,有时图中显示一些重要的自然保护区,为避免造成生态破坏,线路也会发生弯曲。

(2)题,中宁—郑州段发生弯曲是为了补充气源,经过了陕甘宁气田。

(1)下列因素中,主干线路走向所考虑的主要经济因素是(  )

A.地形类型      B.城市分布

C.资源状况      D.人口

(2)中宁—郑州段发生明显弯曲,原因是(  )

A.为更多的城市供气  B.补充气源

C.地形障碍      D.绕过自然保护区

(1)B 

(2)B

下图为“我国三种资源跨区域调配示意图”。

据此完成

(1)~(3)题。

(1)关于①资源调配线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共经过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

B.只穿越了温带草原带

C.目标市场位于海南

D.资源主要来自我国新疆和中亚

(2)②资源调配线路建设的不利条件是(  )

A.受地势自流向北送水

B.污染严重,水质差

C.开挖新河道,建设成本高

D.加大海河的防洪压力

(3)③资源对输入地的直接影响是(  )

A.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B.出口加工工业比重增加

C.外来务工人员明显增加

D.电子工业升级换代

答案 

(1)D 

(2)C (3)A

解析 第

(1)题,图中①资源调配线路为西气东输线路,资源主要来自新疆和中亚,该线路没有经过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穿越了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目标市场是珠江三角洲。

选D项。

(2)题,②资源调配线路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能够自流供水,但需开挖新河道,水质较好。

第(3)题,③资源调配线路是西电东送南线工程,输送电能相对于输送煤炭而言,可以改善珠三角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

1.对调入区的影响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能源结构

促进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经济

缓解能源短缺问题,促进经济发展

社会

带动相关产业和设施的完善

生态环境

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2.对调出区的影响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能源

促进能源开发

经济

将能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社会

带动相关产业和设施的完善

生态环境

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区域发展必须加强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以发挥各区域的优势条件,求得共同发展。

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示意图。

材料二 中线工程纵断面示意图。

(1)根据材料,简述中线工程沿线地形特征及对该工程的有利影响。

(2)分析该工程可能对甲省产生的影响。

答案 

(1)特征:

以平原地形为主,地势南高北低。

影响:

工程建设难度较小;可以自流引水。

(2)有利:

缓解水资源紧张状况,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工程巨大的投资,促进相关产业大发展,促进劳动力就业。

不利:

加剧沿线地区的次生盐碱化;占用耕地;搬迁移民等。

解析 

(1)中线工程主要在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以平原为主,中线可自流引水。

(2)对调入区的影响分为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有利影响从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回答,不利影响主要从社会、环境方面回答。

“货物生成密度”是指一个区域货物发送量与其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

一般而言,经济愈发达,以工业成品运输为主,货物运输量愈少;经济愈落后,以原材料运输为主,货物运输量愈大。

下图是“我国部分省区某年货物生成密度类型区(a、b、c、d四类型区)示意图”。

完成1~2题。

1.据图分析,货物生成密度低、经济发达的是(  )

A.aB.b C.cD.d

2.a类型区与d类型区相比,下列有关货物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工业成品运输为主

B.原材料运输量小

C.以原材料运输为主

D.货物以农产品为主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据图分析可知,d类型区货物生成密度低,人均GDP高,经济发达,故选D。

第2题,据图分析可知,d类型区人均GDP高,货物生成密度低,以工业成品运输为主,货物运输量小。

a类型区人均GDP低,货物生成密度高,以原材料运输为主,货物运输量大,但没有显示以哪种货物为主。

故选C。

灵渠位于广西桂林兴安县境内,是秦始皇为攻打百越运输粮食等物资而修建的。

它是我国现存较完好且仍有利用价值的古水利工程之一,其南渠连接湘江与大溶江河段,全长33.15千米,落差30.26米。

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南渠开挖并投入使用的自然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

①河流坡降大,利于船只顺水入漓江 ②开挖新渠道距离长,工程量大 ③地势较低,起伏小,工程难度小 ④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4.如今灵渠作为一个水利工程,下列功能明显降低的是(  )

A.旅游B.航运C.灌溉D.供水

答案 3.C 4.B

解析 第3题,从材料中南渠的长度和落差可推算出南渠的坡降较小,地势起伏小,因此工程难度小。

广西桂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

第4题,本题考查水利工程的功能。

灵渠最早的功能是航运和灌溉。

目前作为一个古老的水利工程,旅游功能明显,而航运功能随着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快速发展,已经明显降低。

美国某州盛产蔬菜和水果,该州通过“北水南调”工程和“水银行”(调剂州内水资源余缺的管理机构)运作,较好地解决了州内水资源供需矛盾。

下图为“该州‘北水南调’工程示意图”,下表为该州“水银行”交易统计表。

完成5~6题。

年份

“水银行”买入

“水银行”卖出

价格(美元/m3)

水量(亿m3)

价格(美元/m3)

水量(亿m3)

1991

0.10

10.12

0.14

8.15

1992

0.04

2.34

0.06

1.97

1993

0

0

1994

0.04

2.72

0.06

2.09

5.该州实施“北水南调”的地理背景是(  )

①自北向南地势逐渐升高 ②北部地区湿润多雨 ③农业用地多集中在中部和南部 ④中部和南部聚落较密集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6.1993年该州“水银行”没有运作,是因为当年中南部地区(  )

A.节水技术改进,用水效率提高

B.产业结构调整,用水量减少

C.水价过高,需水方难以承受

D.降水量增加,水资源充足

答案 5.B 6.D

解析 第5题,据图可看出,图中北部地区河流较多,且处于40°N附近大陆西岸,降水较多;中部和南部地区居民点比较密集,生产、生活用水较多。

故选B项。

第6题,依据表格中交易统计,1992年和1994年水价一致,都有交易,而1993年“水银行”没有运作,说明与水价、节水技术、产业结构无关,最大的可能应是该年降水量丰沛,水资源充足。

中俄石油管道从东西伯利亚的斯科沃罗季诺一直延伸到中国东北部的大庆。

读下图,回答7~8题。

7.比较“斯科沃罗季诺-大庆”石油管道与中国西气东输一线工程线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两条线路输气终点均为能源紧缺地区

B.两条线路沿线均为季风气候区

C.两条线路投资都很大,运输连续性都很强

D.两条线路建设均不会破坏沿线生态环境

8.中俄能源合作自此进入新阶段。

下列说法中对其认识正确的有(  )

①有利于我国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②有利于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 ③改变我国能源消费以燃煤为主的历史 ④有利于我国的能源安全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答案 7.C 8.D

解析 第7题,两条线路沿线地形比较复杂,线路较长,投资较大,但是连续性强。

第8题,中俄石油管道建设对俄罗斯的有利影响:

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

中俄石油管道建设对我国的有利影响:

有利于缓解我国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环境质量;实现能源进口的多元化,有利于我国的能源安全。

根据下表,完成9~10题。

比较项目

长江以南

长江以北

水资源占全国总量的比重

81%

19%

土地面积占全国的比重

36.5%

63.5%

人均水资源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150%

33.5%

水资源利用率

5.5%

63.8%

人口

7亿

5.5亿

耕地占全国的比重

1/3

2/3

水资源前景

富余1700亿立方米

缺水890亿立方米

9.表中长江以南和以北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分别是5.5%和63.8%,主要是因为(  )

A.长江以南地区水资源浪费严重

B.长江以北地区水资源总量少

C.长江以南地区不存在水资源问题

D.长江以北地区水污染较轻

10.下列不能作为我国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决策依据的是(  )

A.北方存在严重的缺水问题

B.南方水资源充足,可以适当调出

C.南方多洪涝灾害,水资源太多

D.节水灌溉技术不能完全解决北方缺水问题

答案 9.B 10.C

解析 第9题,长江以南地区降水量大,水资源丰富,但是水资源利用率低,长江南北均存在水资源污染、浪费等问题。

第10题,南水北调的主要原因是北方存在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水资源少,用水量大。

南方水资源丰富,是较好的水源地。

银东直流输电工程是世界上第一个±660千伏电压等级直流输电工程。

工程西起宁夏银川东换气站,东至山东青岛市胶州,输电距离1335千米。

据此回答11~12题。

11.宁夏输往东部地区的电力资源主要来自于(  )

A.水能发电B.风力发电

C.火力发电D.核能发电

12.银东直流输电工程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