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陆丰市东海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9233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76.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陆丰市东海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广东省陆丰市东海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广东省陆丰市东海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广东省陆丰市东海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广东省陆丰市东海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广东省陆丰市东海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广东省陆丰市东海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广东省陆丰市东海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广东省陆丰市东海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广东省陆丰市东海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广东省陆丰市东海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广东省陆丰市东海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广东省陆丰市东海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广东省陆丰市东海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广东省陆丰市东海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广东省陆丰市东海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广东省陆丰市东海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广东省陆丰市东海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广东省陆丰市东海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广东省陆丰市东海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陆丰市东海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

《广东省陆丰市东海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陆丰市东海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陆丰市东海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

广东省陆丰市东海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级期末测试

生物(理科)试题

1.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B.含有尿素、激素等化学成分

C.组织液和淋巴可以相互渗透

D.蛋白质的含量对血浆渗透压有影响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的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称为内环境的稳态。

这种内环境的稳态不是固定不变的静止状态,而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详解】内环境是指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A正确;尿素等物质由组织细胞经过细胞代谢后释放到组织液中,激素是由分泌细胞直接释放到体液中的,因此内环境中会有这些物质,B正确;组织液的一部分形成淋巴,淋巴最终回流到血浆中,不能形成组织液,为单向的,C错误;血浆渗透压取决于其中的蛋白质和无机盐离子,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内环境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需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下列关于免疫失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过敏反应是机体第一次接受过敏原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B.艾滋病、类风湿、风湿性心脏病等都属于免疫缺陷病

C.因为过敏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所以不危及生命

D.艾滋病患者最终常常死于复合感染或者肿瘤

【答案】D

【解析】

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A错误;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类风湿、风湿性心脏病属于自身免疫病,B错误;有些过敏反应严重时也会危及生命,如药物过敏,C错误;艾滋病患者最终因为免疫功能丧失,常常死于复合感染或者肿瘤,D正确.

【考点定位】免疫失调症

【名师点睛】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过敏反应:

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2)自身免疫病:

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了损伤并出现了症状.举例:

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免疫缺陷病是指因为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因为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因为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3.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B.①中内容物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选择透过性

C.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D.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外表面分布着负电荷

【答案】B

【解析】

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合成和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是耗能过程,因此a中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需要消耗能量,A正确;①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是胞吐,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流动性,B错误;②是组织液,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神经递质,C正确;神经递质使突触后膜兴奋时,兴奋部位的外面分布着负电荷,D正确.

【考点定位】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4.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表的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表面。

刺激a点,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B.电流计①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

C.电流计②指针只能发生一次偏转

D.a点受刺激时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答案】A

【解析】

由于电表①能偏转,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所以该实验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A错误;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依次经过两个电极,所以电表①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B正确;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兴奋不能传到最右边的神经元上,所以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C正确;点受刺激时,Na+内流,导致膜外电位由正变负,D正确。

【考点定位】兴奋在神经纤维和神经元之间的传导

【名师点睛】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5.下列有关信息传递的过程,不正确的是

A.小肠黏膜

促胰液素

胰岛

B.胚芽鞘尖端

生长素

胚芽鞘尖端下部

C.雌蛾

性外激素

同种雄蛾

D.传出神经末梢突触小体

 神经递质

肌肉或腺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在发现过程中,沃泰默通过实验排除了神经调节的作用,但沃泰默并未得出正确结论,最终斯他林和贝丽斯发现了促液素,他们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具有大胆质疑、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详解】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A错误;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作用于胚芽鞘尖端下部,B正确;雌蛾释放性外激素作用于同种雄蛾,使雄蛾前来交尾,C正确;传出神经末梢突触小体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作用于肌肉或腺体,D正确;故选A。

6.1914年,科学家拜尔将燕麦胚芽鞘尖端放在去除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结果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证明尖端确实能产生某种物质,该物质是吲哚乙酸

B.该实验在黑暗中进行,可排除受光不均匀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C.对照组是没有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

D.将尖端放在去尖端胚芽鞘的正上方,也会弯曲生长

【答案】B

【解析】

【分析】

实验过程:

把胚芽鞘的尖端切下,然后将其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在黑暗中一段时间后,发现胚芽鞘都弯曲生长,且向放置尖端的对侧弯曲。

实验结论:

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详解】拜尔的实验证明了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某种物质在其下部分布不均造成的,但不能证明该物质是吲哚乙酸,故A错误;因为胚芽鞘尖端是感光部位,所以该实验在黑暗中进行,可排除受光不均匀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故B正确;拜尔的实验没有设置空白对照组,故C错误;将尖端放在去尖端胚芽鞘的正上方,则胚芽鞘两侧的生长素分布均匀,胚芽鞘直立生长,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作用实验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实验过程、原理和结论等内容,难度不大。

7.某小组利用同一种植物幼苗进行如下实验,几天后,预测幼苗的茎仍直立生长的是()

A.ⅠB.Ⅰ和ⅡC.Ⅱ和ⅢD.Ⅰ、Ⅱ和Ⅲ

【答案】A

【解析】

分析图解可知,装置Ⅰ中幼苗处于暗室中,没有单侧光的刺激,因此幼苗将直立生长;装置Ⅱ的右侧上方有单侧光刺激,此时单侧光使生长素由向光一侧朝背光一侧运输,导致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一侧,背光一侧生长快,从而弯向光源生长;装置Ⅲ的右上方和右下方均有单侧光,因此与装置Ⅱ相同,茎表现为弯向光源生长;而根对生长素浓度最敏感,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反而抑制生长,因此向光一侧生长快,使根背光生长,故A正确。

8.有关“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预实验中不需要设置用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

B.在正式实验中,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组之间形成相互对照

C.处理时应该用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浸泡或沾蘸插条的基部

D.用于扦插的枝条应带有一定数量的幼芽以利于更好的生根

【答案】A

【解析】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而在预实验时浓度梯度较大,需要蒸馏水这组作为空白对照,来确定范围,从而缩小范围,A错误;在正式实验中,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之间形成相互对照,生根最多的为最适浓度,B正确;处理时应该用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浸泡或沾蘸插条的基部,C正确;用于扦插的枝条应带有一定数量的幼芽以利于更好的生根,D正确。

【考点定位】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名师点睛】预实验是在正式实验之前,用标准物质或只用少量样品进行实验,以便摸出最佳的实验条件,为正式实验打下基础;预实验需要设置用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

9.现有某小组调查一个面积为2hm2的草场中的灰苍鼠的危害情况.他们在草场中共均匀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7天后,在相同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46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为14只.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密度最接近(  )

A.23只/hm2B.80只/hm2C.92只/hm2D.160只/hm2

【答案】B

【解析】

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

种群中个体数(N):

标记总数=重捕总数:

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

50=46:

14,N=160只.因此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大约为160只.草场面积为2hm2,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密度最接近160÷2=80只/hm2.

【考点定位】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名师点睛】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N:

M=n:

m.

10.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种群“J”型增长模型(Nt=N0•λt)中,λ表示该种群的增长速率

B.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固定不变的

C.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可以大于最大值即K值。

D.在“S”型曲线中,种群密度不同时可能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速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

1、“J”型曲线:

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详解】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中,λ表示增长率,即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A错误;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大小取决于环境条件,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会使K值提高,B错误;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可以认为是最适合农作物生长的最大值即K值,C错误;在“S”型曲线中,K/2前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增大,K/2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减,因此在K/2两侧,种群密度不同时可能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速率,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增长规律,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曲线图的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要求考生掌握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尤其是S型曲线,能准确分析曲线图,判断不同时期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情况。

11.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4℃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

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

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

B.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

C.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物组成群落

D.-2℃~2℃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而不是一种生物,A错误;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所以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B正确;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所有物组成生物群落,C正确;-2~2℃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2.生态系统中有a、b、c、d四种生物,构成食物链a→b→c,d为分解者,图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入b处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丙与丁表示的生理过程不同

B.乙表示b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C.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b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K/2值

D.d的能量全部来自b生物

【答案】B

【解析】

丙表示b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到环境中的能量,丁表示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到环境中的能量,因此丙与丁表示的生理过程相同,A项错误;乙表示b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B项正确;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b的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一般处于K值,C项错误;b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属于a的同化量的一部分,因此d的能量来自b生物和a生物,D项错误。

【点睛】正确理顺某营养级获取能量的过程及该能量的去向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流程图如下:

本题的易错点在于:

将某一消费者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误认为是该消费者的同化量;正确的理解是:

由于“粪便中有机物的能量”未被同化,所以仍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与上一营养级遗体残骸所含的能量性质相同,属于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13.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A,B,D,E,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该生态系统中食物网可表示为:

A→D→E→C

C.碳循环进行的同时一定伴随着能量流动

D.碳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及生物群落内部往复循环,这种循环带有全球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成分包括: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分析图解:

根据生产者和大气二氧化碳库的双箭头可以初步确定AC为生产者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其中之一,并且所有生物均指向大气,因此C是大气,A是生产者,则D、E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并且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可表示为:

A→D→E。

【详解】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A是生产者、B为分解者、C是大气、D、E为消费者,A错误;该生态系统中食物网可表示为:

A→D→E,B错误;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的动力,物质循环总是伴随着能量流动同时进行,不可分割,C正确;碳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往复循环,这种循环带有全球性,碳在生物群落之间以有机物的形成流动,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相关知识,考生掌握物质循环图解中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判断,并掌握相关技巧,如双箭头是指生产者和大气之间关系,并且所有生物均指向大气;识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成分;明确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并能够进行相关能量传递的计算,通过题中“最多”确定能量传递率。

14.分析图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是()

A.图中的甲、乙、丙、丁、戊所代表的生物共同构成一个群落

B.甲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就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沿着该食物网流动

D.从图中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

【答案】B

【解析】

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图中缺少微生物,A错误;碳和氮在生物群落中都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C错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D错误。

1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能量可以流向植物,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B.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C.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D.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Ca等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再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

物质循环的特点:

循环往复、反复利用,具有全球性。

2、能量流动的特点:

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其次为初级消费者,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数量金字塔可倒置).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10%-20%。

【详解】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被微生物分解产生的物质可以被植物利用,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再生,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A错误;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B正确;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C正确;生态系统的功能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D正确;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秘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6.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害虫降低其种群密度属于生物防治

B.某种以大象粪便为食的蜣螂最多获取大象20%的能量

C.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比草原生态系统低

D.由于标志物脱落导致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比实际值低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

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

2、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3、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的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而恢复力稳定性则是生态系统被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和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详解】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密度,属于生物防治,A正确;大象粪便中的能量是没有被同化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而蜣螂是以大象的粪便为食物的,所以蜣螂获得的能量不是来自于大象,而是大象的上一营养级,即大象同化的能量中可以流入蜣螂体内的约0KJ,B错误;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大,抵抗力稳定性高,自我调节能力强,C错误;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捕标志个体数,标志物部分脱落,则计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大,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要求考生识记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掌握标志重捕法的相关计算;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识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及影响因素,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森林中,害虫数量增多时食虫鸟也会增多,害虫种群的增长就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

B.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C.自我调节能力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也高

D.当外界干扰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将会减弱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扺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强,而恢复力稳定性越差,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详解】森林中,害虫数量增多时食虫鸟也会增多,害虫种群的增长就受到抑制,则输入的信息和输出的信息相反,属于负反馈调节,A正确;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正确;自我调节能力强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也高,但恢复力的稳定性低,C错误;当外界干扰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将会减弱,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18.下列哪些属于湿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

①蓄洪防旱,调节区域气候 

②控制土壤侵蚀,自然净化污水 

③鸟类的栖息地 

④工业用水的资源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②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详解】①湿地能蓄洪防旱,调节区域气候,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故①正确;②湿地能控制土壤侵蚀,自然净化污水,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故②正确;③湿地成为鸟类的栖息地,能保护物质多样性,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故③正确;④工业用水的资源,是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故④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属识记内容,相对简单,应理解加记忆并举,学生作答一般不会出现太多错误。

19.假定当年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λ倍,下图表示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O~a年,种群数量不变,其年龄组成是稳定型

B.a~b年,种群数量下降,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

C.b~c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S”型增长

D.c~d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J”型增长

【答案】C

【解析】

依题意可知:

λ=当年种群中个体数量/一年前种群中个体数量,在0~a年,λ=1,说明种群数量不变,其年龄组成是稳定型,A项正确;a~b年,λ<1,说明种群数量在不断减少,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B项正确;b~c年,λ值由小于1逐渐增至为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在逐渐减少后又逐渐增加,其增长曲线与“S”型不符,C项错误;c~d年,λ>1,且保持稳定,说明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种群呈“J”型增长,D项正确。

【考点定位】种群数量的变化。

【名师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种群数量的变化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λ值的内涵,明确横纵坐标的含义以及曲线图中的起点、转折点、终点等点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合理地解释各种情境下的曲线含义,在解题的过程中就可以有效处理,得到答案。

20.稻田生态系统是重庆地区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褐飞虱和卷叶螟是水稻的两种主要害虫,现引入它们的天敌拟水狼蛛进行生物防治。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用拟水狼蛛防治稻田害虫,可调整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

B.相比弃耕稻田,人为干扰将影响精耕稻田群落演替的速度

C.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引入天敌之后,用性引诱剂诱捕褐飞虱,短期内卷叶螟的种群密度可能会下降

【答案】C

【解析】

【分析】

信息传递对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在食物链中,通过防治害虫只能提高能量利用率,使得能量朝有利于人的方向流动,能量传递效率是不能提高的,只能是10%-20%之间;精耕稻田受到人的影响,其演替方向和速度与弃耕稻田的有差异;卷叶螟和褐飞虱是拟水狼蛛的捕食对象,当卷叶螟被性外激素大量诱捕导致数量下降时,拟水狼蛛通过大量捕食褐飞虱维持种群数量,此时褐飞虱种群密度下降。

【详解】用拟水狼蛛防治稻田害虫,可调整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A正确;相比弃耕稻田,人为干扰将影响弃耕稻田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正确;在食物链中,通过防治害虫只能提高能量利用率,使得能量朝有利于人的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