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学》课程作业一.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31100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学》课程作业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学》课程作业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学》课程作业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学》课程作业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学》课程作业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学》课程作业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学》课程作业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学》课程作业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学》课程作业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学》课程作业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学》课程作业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学》课程作业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学》课程作业一.docx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学》课程作业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学》课程作业一.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学》课程作业一.docx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学》课程作业一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学》课程作业一

  篇一:

2016郑州大学远程教育学院管理学作业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学》课程考核要求

  说明:

本课程考核形式为提交作业,完成后请保存为WORD2003格式的文档,

  登陆学习平台提交,并检查和确认提交成功(能够下载,并且内容无误即为提

  交成功)。

  一.作业要求

  1.概念要有关键词,同时要完整回答。

  2.简答题有要点,并从理论或实际上简单说明。

不要离题太远。

  3.论述题能根据所学知识、理论详细论述;结合题目要求理论联

  系实际。

  二.作业内容

  1.名词解释:

(每题5分,共30分)

  

(1)管理

  答:

就是在一定的资源条件下由管理主体遵照一定的基本规律、

  原则、程序和方法,对管理对象行使决策、计划、组织、领导、

  激励、控制、沟通等一系列职能与方法从而达到一个确定目标的

  过程。

  

(2)例外原理

  答:

不是把所有的权限都集中于上层经营者的手中,而是尽可能地分散给下级管理阶层的管理人员。

上层经营者只保留例外事项的决

  定权或控制权。

  (3)程序

  答:

规定了如何处理那些重复发生的问题的方法、步骤。

  (4)强化

  答:

指通过不断改变环境的刺激因素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除某种行为的过程。

  (5)管理幅度

  答:

是指组织中上级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和领导下属的数量。

  (6)横向沟通(平行沟通)

  答:

是组织系统中层次相当的个人及团体(不同部门)之间所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2.简答题:

(每题10分,共50分)

  

(1)为什说管理具有一般性?

  答:

管理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而体现出的性质。

由共同劳动的性质所产生,是合理组织生产力的一般职能。

  

(2)简述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形态——行政性组织的特征。

答:

韦伯的所谓的理想行政组织形态,愿意是通过职务或职位而不是通过个人或世袭地位来管理.这是一个有关集体活动理性化的社会学概念.他所讲的”理想的”,不是指最合乎需要的,而是指抽象的、纯粹的组织形态.这一理论的核心是组织活动要通过职务或职位而不是通过个人或世袭来管理.他认为高度结构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是人们进行强制控制的合理手段,是达到目标,提高效率的最有效方式.

  (3)简述目标管理及其特征。

  答: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

目标管理亦称“成果管理”,俗称责任制。

是指在企业个体职工的积极参与下,自上而下地确定工作目标,并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自下而上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管理办法。

  特征是:

重视人的因素,建立目标锁链与目标体系,重视成果。

  (4)简要说明管理方格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

管理方格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布莱克和莫顿提出,管理方格理论考虑关心生产和关心人两个维度,每个维度各划分为九个等分,组合成81个方格,每个方格代表一种管理风格。

有五种典型的管理风格。

1,1为贫乏型,是不称职的管理;1,9为乡村俱乐部型,是轻松的管理;9,1为任务型,管理者全神贯注于任务的完成;9,9为团队型,是一种协调配合的管理风格,体现团队文化;5,5为团队型,着力于保持关心生产和关心人的平衡。

  (5)什么是授权?

管理者如何做好授权?

  答:

授权就是领导者将自己一定的职权授予下属去行使,并加以协调、控制、激励、检查、督促、评价,使被授权的组织或个人在已明确的职权范围内,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管理者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授权工作:

1、确定授权的对象、目标和方法;2、不得重复授权;3、授权要信任下属;4、授权要将责任和权力交给下属;5、进行反馈和控制.

  3.论述题:

(20分)

  试述领导与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答:

领导与管理的联系体现在:

一、领导是从管理中分化出来的.因为社会劳动达到一定规模时凡会产生对这种劳动进行指挥,控制和协调的客观要求,因此必然会分化出领导这一专门的社会职能;二、领导和管理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都必然追求效率、提高效率。

但前者更注重具体生产过程中的工时研究和正式的规章制度,强调刚性;后者多注重对人的影响和引导,重视人的需要、情感、兴趣和人际关系,强调柔性。

换一句话说,管理偏重科学化、制度化;领导偏重艺术化、人性化。

三、从功能上看,管理重在维持秩序,而领导重在推动变革。

无论其精力是集中于目标、资源、组织结构还是人员,管理者都是问题的解决者。

领导者则截然不同,他不是带来秩序与规律性,而是带来组织的运动,是促成目标实现的实践者。

管理者依据自己在事件或者决策制定中的角色与人交往,他们关心的是事情该如何进行下去;而领导者多以一种直觉的更富于情感的方式与人交往,他们关心事情以及决策对参加者而言意味着什么。

四、从行为方式上看,管理和领导虽然都涉及决策、执行、评估,但却各有不同。

1、对于决策和制定议程来讲,管理是计划、预算过程;领导是确定长远的方向、战略,实行变革的过程。

2、对于执行过程中的人际关系来讲,管理是根据完成计划的职责和权利,制定政策和程序对人们进行引导,并可能采取一定方式或创建一定系统监督计划的执行;而领导则是联合群众,进行宣传和鼓动,形成影响力,使认可

  远景目标和战略的人们形成联盟,并取得他们的支持。

3、对于具体执行过程来讲,管理重在控制和解决问题;而领导却重在激励和鼓舞。

4、对于执行结果的评估来讲,管理旨在维持已有成果和既定秩序;而领导则要引起变革,打破原有格局,使组织创新,更加适应环境。

5、从所要求的主体素质来比较,管理与领导也有差异。

由于领导与管理已经成为相对独立的系统,其功能和行为方式有很大区别,因此二者所要求的主体素质也有不同。

这些素质涵盖了身体素质、心理品质、知识和能力各个方面,但思维方式的差异可能最为明显:

如管理要求正确地做事情,知道做什么,有对任务的看法,习惯从里向外看世界,喜欢高高在上,知道说什么,喜欢得过且过,行动保守,受约束驱动,关注做错的事情等;而领导要求做正确的事情,知道如何做,有关于任务的愿望,习惯由外向内看事情,喜欢深入第一线,知道如何说,对生活充满热情,受目标驱动,关注做对了的事情等。

综上所述,两者互相联系.而两都的区别如下:

  1、管理偏重于处理复杂问题,领导主要处理变化问题;

  2、时间方面管理强调微观方面,领导注重宏观方面;

  3、管理人员强调专业化,领导的从业人员强调综合素质,整体能力;

  4、管理的功能具有可预测性,维持秩序为目标,领导的功能具有可变性,带来变革;

  篇二: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学》答案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学》

  学号:

姓名:

张小雨专业:

工商管理名词解释:

(每题5分,共25分)

  1.管理学

  答:

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管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产生的,它的目的是:

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

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

  2.计划

  答:

在管理学中,计划具有两重含义,其一是计划工作,是指根据对组织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组织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案途径。

其二是计形式,是指用文字和指标等形式所表述的组织以及组织内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关于行动方向、内容和方式安排的管理事件。

  3.“经济人”

  答:

经济人就是以完全追求物质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付出,获得最大限度的收获,并为此可不择手段。

  "经济人"意思为理性经济人,也可称"实利人",即把人当作"经济动物"来看待,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目的只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4.双因素理论

  答:

双因素理论又称激励保健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来的。

双因素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

  一是保健因素,

  二是激励因素。

  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

  5.管理幅度

  答:

管理幅度,又称管理宽度,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中,管理者能够有效的管理多少个下属,这个数目是有限的,当超这个限度时,管理的效率就会随之下降。

因此,主管人员要想有效地领导属,就必须认真考虑究竟能直接管辖多少下属的问题,即管理幅度问题。

  简答题:

(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要说明管理者履行的四种共同职能?

  答:

计划:

对组织活动进行的一种预先筹划,包括研究活动条件,制定经营策略,编制行动计划。

  组织:

为了完成计划,对可用资源(包括单位,成员及其关系)进行合理的安排。

  领导:

计划的实施,其中包括激励成员,使得他们以最大的积极性投入工作中。

  控制:

对组织活动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监控,以保证计划目标的实现。

  2.简述韦伯的理想的组织形态——行政性组织。

  答:

韦伯的所谓的理想行政组织形态,原意是通过职务或职位而不是通过个人或世袭地位来管理。

这是一个有关集体活动理性化的社会学概念。

他所讲的“理想的”,不是指最合乎需要的,而是指抽象的、纯粹的组织形态。

这一理论的核心是组织活动要通过职务或职位而不是

  通过个人或世袭来管理。

他认为高度结构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是人们进行强制控制的作及日益增多的各大组织。

韦伯的管理思想,对以后的管理理论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3.沟通的方式有哪些?

  答:

(1)语言沟通:

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

  

(2)非语言沟通:

身体语言沟通、副语言沟通、物体操纵

  4.什么是滚动计划法?

  答:

滚动计划法是按照“近细远粗”的原则制定一定时期内的计划,然后按照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调整和修订未来的计划,并逐期向后移动,把短期计划和中期计划结合起来的一种计划方法

  5.计划有哪些特征?

  答:

计划作为管理工作的首要职能,具有以下特征:

  

(1)计划的目的性:

任何一个组织或个人制定任何一种计划,都是为了有效达

  到某种目标。

  

(2)计划的首要性:

计划在管理职能中处于首要地位,没有计划工作,其他工

  作就无从谈起。

  (3)计划的普遍性:

任何管理者或多或少都有制定某些计划的权利和责任。

  (4)计划实施的效率性:

计划工作不仅要正确的确定组织的目标,而且要保证

  实现组织目标的途径或者方案是有效的。

  (5)计划活动的创造性:

组织面临的环境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计划是一

  个创造性的管理过程。

  实例分析题:

(25分)

  根据目前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电力、电信、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若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

请针对我国在收入分配制度上,行业间工资差距过大,垄断行业员工工资过高、增长过快的问题试用公平理论加以解释。

  答:

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该理论的基本要点是:

人的工作积极性不仅与个人

  实际报酬多少有关,而且与人们对报酬的分配是否感到公平更为密切。

人们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付出的劳动代价及其所得到的报酬与他人进行比较,并对公平与否做出判断。

公平感直接影响职工的工作动机和行为。

  近年来,我国收入分配不公问题日益显现,由于收入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人们对于收入分配问题比较关注。

我们看到,公平理论提出的基本观点是客观存在的,但公平本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通过公平理论我们应该这样理解我国在收入分配制度上,行业间工资差距过大,垄断行业员工工资过高、增长过快的问题:

  一、我们应该正确理解合理范围内的收入差距能促进效率的提高。

如果收入差距过大,就丧失了对要素所有者(特别是劳动力所有者)有效供给强有力的激励。

如果说在过去“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传统文化心理环境中,平均主义是相当一部分公众可以接受的,而在长期习惯于收入均等而反感收入差距的心理惯性的作用下,收入差距的扩大势必加重人们的不公平感,从而挫伤个人这种基本微观经济主体的积极性。

从社会意义看,收入差距悬殊还会导致社会公众的普遍不满,从而影响社会稳定。

即使这种状况并不必然引起社会动荡,但是收分配不公仍会引导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分蛋糕”上,增加不同社会阶层与政府的摩擦,无端耗费宝贵的社会经济资源。

  二、感觉到行业差距过大,收入差距过大与个人的主观判断有关。

一般人总是对自己的入估计过高,感觉收入低于自己的投入,另一方面对别人的投人估计过低,感觉别人投入没自己投入高。

目前,要理性认识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就应当把主观判断建立在实分析的基础上,而不能用感觉代替理论,用模糊不清的观念和直觉来代替严谨的逻辑推理。

收入差距拉大确实不容忽视,然而我们更不能忽略了总体判断:

改革开放20多年,绝大多中国人都是受益者;改革开放是一个人们收入水平、生活品质稳定提高的过程,并不像有些所说是多数人承担了改革的成本,少数人享受了改革的果实。

现在的收入差距,是在我国市场化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入重要转折时期的过程中产生的,是在我国经济进入人均GDP1000-3000元的关键时期后产生的,带有鲜明的经济和制度的阶段性特征。

  三、收入差距与绩效的评定有关。

我们主张按绩效付报酬,并且各人之间应相对均衡。

但如何评定绩效?

是以工作成果的数量和质量,还是按工作中的努力程度和付出的劳动量?

是按工作的复杂、困难程度,还是按工作能力、技能、资历和学历?

不同的评定办法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最好是按工作成果的数量和质量,用明确、客观、易于核实的标准来度量,但这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难以做到,有时不得不采用其他的方法。

  在目前社会矛盾客观存在而且将长期延续的情况下,如何寻找和接近公平和效率二者间的平衡点,做到既有效率,又相对公平,的确是我们面对的一个难题。

这个难题没有一次性一揽子解决的方法,是一个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而逐渐调整的过程。

这就有赖于制度变革和创新。

从目前来看,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主要是应该更好地遵循市场经济的原则,做到原始分配强调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

而重中之重,则是再次分配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再次分配则应当讲究公平,就是要保证在市场中处于相对劣势的群体能够获得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条件,这有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也是保证效率目标实现的支持条件。

缩小收入差距,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关键就是要实现过程的公平,或者机会的均等。

具体而言,强调收入分配的公平,不能依靠起点公平,也不能依靠结果公平。

人生而不同,家庭身、自身的禀赋等方面的差异不可消除,起点公平并不现实。

结果公平也是如此,就像你不能要求赛跑运动员同时到达终点,否则就会失去竞争的积极性。

因此,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能够回到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平均分配,也不能采取所谓的劫富济贫的方法,幻想起点公平和结果公平。

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要实现过程的公平,或者机会的均等。

通过机会均等的制度安排,最大限度抑制初始条件对人们收入的影响,建立充分体现个人努力的收入分配制度,才能帮助人们更好的了解现实问题。

  篇三: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学》课程考核要求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学》课程考核要求说明:

本课程考核形式为提交作业,完成后请保存为WORD2003格式的文档,登陆学习平台提交,并检查和确认提交成功(能够下载,并且内容无误即为提交成功)。

  1、名词解释

  

(1)组织文化:

指一个组织共有的价值体系,包括组织共有的价值观念、行

  为方式、道德规范、习惯、仪式、精神、作风等。

  

(2)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的对称。

最早由美国管理学家

  梅奥通过“霍桑实验”提出,是人们在共同的工作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以感情、喜好等情绪为基础的松散的、没有正式规定的群体。

  (3)程序:

进行某项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途径。

  (4)激励相容原则:

在市场经济中,每个理性经济人都会有自利的一面,

  其个人行为会按自利的规则行为行动;如果能有一种制度安排,使行为人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正好与企业实现集体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相吻合,这一制度安排,就是“激励相容”。

现代经济学理论与实践表明,贯彻“激励相容”原则,能够有效地解决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冲突,使行为人的行为方式、结果符合集体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让每个员工在为企业“多做贡献中成就自己的事业,即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的两个目标函数实现一致化。

  (5)矩阵结构制:

矩阵制组织结构是为了改进职能制组织结构横向联系差,

  缺乏弹性的缺点而形成的一种组织结构。

它的特点表现在围绕某些专门任务成立跨职能部门的专门机构上,例如组成一个专门的产品(项目)小组去从事新产品开发工作,在研究、设计、试验、制造各个阶段,由有关部门派人参加,力图做到条块结合,以协调有关部门的活动,保证任务的完成。

这种组织结构的形式是固定的,人员却是变动的,需要谁,谁就来,

  任务完成后就可以离开。

项目小组和负责人也是临时组织和委任的,任务完成后就解散,有关人员回原单位工作。

因此这种组织结构非常适用于横向协作和公关项目。

  (6)沟通: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

  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

人与人的沟通过程包括输出者、接受者、信息、渠道等四个主要因素。

  2、简答题:

  

(1)简要说明管理的四种基本职能及之间的关系?

  答:

计划:

对组织活动进行的一种预先筹划,包括研究活动条件,制定经营策略,编制行动计划。

  组织:

为了完成计划,对可用资源(包括单位,成员及其关系)进行合理的安排。

  领导:

计划的实施,其中包括激励成员,使得他们以最大的积极性投入工作中。

  控制:

对组织活动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监控,以保证计划目标的实现。

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是最基本的管理职能,它们分别重点回答了一个组织要做什么和怎么做,靠什么做,如何做得更好,以及做得怎么样等基本问题。

管理职能并不只是这四种。

作为管理工作的手段和途径,随着管理对象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管理职能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2)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

主要有五大管理职能和十四项管理原则。

法约尔将管理活动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五大管理职能,并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讨论。

法约尔认为十四项管理原则是:

1.劳动分工;2.权力与责任;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7.人员的报酬;8.集中;9.等级制度;10.秩序;11.公平;12.人员的稳定;13.首创精神;14.人员的团结。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是古典管理思想的重要代表,后来成为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也是以后各种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重要依据,对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企业管理的历程均有着深刻的影响。

其中某些原则甚至以“公理”的形式为人们接受和使用。

因此,继泰罗的科学管理之后,一般管理理论被誉为管理史上的第二座丰碑。

  (3)结合实际简述政策、程序、规则之间的区别?

  答:

政策是组织在决策时或处理问题时,用来指导和沟通思想与行动方针的明文规定。

政策是组织的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

如对待犯罪“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政策。

程序是规定了如何处理那些例行问题的标准方法。

程序即管理的途径或步骤。

如管理的程序是决策、计划、指导、控制。

规则是对具体场合和具体情况下,允许或不允许采取某种特定行动的规定。

规则即组织的规定、规范等。

如交通规则。

  (4)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本内容。

  答: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五种需要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

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

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

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

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马斯洛和其他的行为心理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

  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

在不发达国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而高级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在发达国家,则刚好相反。

  (5)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怎样影响?

  答:

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

主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下级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沟通的程度、授权的程度、计划的完善程度、组织的稳定性程度、管理层次的高低(与管理幅度成反比)。

  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低,就会管理的幅度小,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高则反;下级人员素质高管理的幅度大,下级人员素质和能力低管理的幅度就小;管理层次的高低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中,管理人员所能直接管理或控制的部属数目,直接管理的越多,幅度越小。

  3.论述题:

  试述巴纳德组织管理理论的主要思想。

  答:

巴纳德将社会学概念应用于分析经理人员的职能和工作过程,并把研究重点放在组织结构的逻辑分析上,提出了一套协作和组织的理论。

巴纳德认为,社会的各级组织包括军事的、宗教的、学术的、企业的等多种类型的组织都是一个协作的系统,这些协作组织是正式组织,都包含三个要素:

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联系。

所有的正式组织中都存在非正式组织,两者是协作中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

一个协作系统是由相互协作的许多人组成的。

对于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不一致,巴纳德提出了“有效性”和“能率”两条原则。

当一个组织系统协作得很成功,能够实现组织目标时,这个系统就是“有效性”的,它是系统存在的必要条件。

系统的“能率”是指系统成员个人目标的满足程度,协作能率是个人能率综合作用的结果。

这样就把正式组织的要求同个人的需要结合起来了,这在管理思想上是一个重大突破。

  巴纳德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

  1、组织是一个合作系统

  2、组织存在要有3个基本条件

  3、组织效力与组织效率原则

  4、权威接受论

  他认为主管人员有三个主要职能:

  1、制定并维持一套信息传递系统;

  2、促使组织中每个人都能作出重要的贡献,这里包括职工的选聘和合理的激励方式等;

  3、阐明并确定本组织的目标

(1)明确的目标

(2)协作的意愿(3)良好的沟通。

  首先,一个组织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否则协作就无从发生。

其次,组织不仅应当有目标,而且目标必须为组织成员所理解和接受。

再次,对于组织目标的理解可以分为协作性理解和个人性理解。

  主管人的重要职能就是向组织成员灌输组织目标和同意对组织目标的理解。

协作意愿是指组织成员对组织目标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