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小课题低年级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8935731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县级小课题低年级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县级小课题低年级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县级小课题低年级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县级小课题低年级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县级小课题低年级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县级小课题低年级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县级小课题低年级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县级小课题低年级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县级小课题低年级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县级小课题低年级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县级小课题低年级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县级小课题低年级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县级小课题低年级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县级小课题低年级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县级小课题低年级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县级小课题低年级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县级小课题低年级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县级小课题低年级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县级小课题低年级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县级小课题低年级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docx

《县级小课题低年级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县级小课题低年级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县级小课题低年级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docx

县级小课题低年级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

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研究

课题方案

课题主持人: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知识经济的日益发展,世界经济的激烈竞争,迫切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爱因斯坦说: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

”一个习惯于接受现成答案而不能产生问题的学生,是绝对谈不上创新的。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二)本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

低年级孩子由于年纪小,经验少,许多事物在大人看来是司空见惯的,但他们却可能不理解,所以相对于中高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好奇心更强烈,但是在当前的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我们却看不到孩子们大胆地提出问题,到底是什么让这些孩子不愿这样做呢?

二、概念的界定:

数学问题意识:

指人们在数学认知活动(数学概念的学习、数学命题学习、技能形成与问题解决)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和解决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杜威的教育理论

主体教育论要求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种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活动,然而一切创造“始于问题”,这就很明显地看出杜威的教育哲学和现代教学为我们的课题提供了哲学基础。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由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因此,科学的学习必须通过对话、沟通的方式,大家提出不同看法以刺激个体反省思考,在交互质疑辩证的过程中,以各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澄清所生的疑虑,逐渐完成知识的建构,形成正式的科学知识。

可见,主动的问题意识对知识建构的重要意义。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分析低年级学生不敢提出问题的原因,从而通过研究,找到让学生敢于大胆地提出问题的途径;

(2)通过不同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课题研究,增强本人的教科研能力,积累经验,为以后顺利开展教科研活动打下基础。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原因的研究:

通过平时与学生的交谈和教学中的观察,分析低年级孩子不愿提出问题的原因;

(二)途径的研究:

通过不同的途径,让孩子能乐于提出问题;

(三)策略的研究:

通过不同的教学策略,培养孩子探索问题的能力。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文献资料法、行动实验法

七、课题研究的措施:

(1)调查研究:

通过平时与学生的交谈,及教师的观察,以此分析低年级孩子不愿提出问题的原因,为后面的研究奠定基础。

(2)理论学习:

加强理论学习,丰富实验教师的知识贮备。

(3)课堂实践:

采用教师引导、小组合作、分析错例、多向思维等教学策略,逐步提高低年级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4)反思总结:

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最后进行课题研究总结,将实践探索从理论上加以升华。

八、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

准备阶段:

2011年3月到2011年4月

实施阶段:

2011年4月到2011年12月

总结阶段:

2011年12月

九、课题组成员:

田生菊

十、成果形式:

论文、研究报告、案例反思。

 

《低年级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课题研究计划 

一、课题的意义

随着课堂改革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理念,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还是较多地考虑如何教,如何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尤其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

然而师生共同研究的过程、学生自主创新地学习都离不开问题这一骨架。

一个人若没有疑问,哪来的研究、创新可言?

问得多,必然想得多,问得深,必然想得深。

所以要使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首先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总目标

我们把本课题研究的目标确定为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使他们敢问、会问、善问,逐步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阶段目标

1、第一阶段通过创设课堂民主氛围、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初步掌握提问题的方法,具有问题意识。

2、第二阶段学生逐步学会抓住知识的要点、生活中的数学信息,提出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大部分学生具有浓厚的问题意识。

3、第三阶段学生思维积极活跃,能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并用自己的独特方法解决问题,养成善思善问的学习习惯。

三、实施的措施与方法

1、削除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使学生敢问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学中教师只偏重于学生接受知识形成技能为主,采用教师提问学生答课堂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好问的天性,导致不少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积极性,使思维处于惰性状态。

长期以往,有的学生怕自己提出的问题不恰当遭同学嘲笑,对自己能否提出问题也产生疑问。

针对这些现象,首先教师应营造宽松融洽的教学气氛,消除课堂上门紧张感、焦虑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足质疑问难的勇气,逐渐改变教师提问学生答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变“学答”为“学问”。

一旦学生提出了问题,无论质量如何,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作出合理的评价。

教师要把学生的提问,特别是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视作珍贵的礼物,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和自我满足感,从而引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敢于大大胆提问。

其次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让学生相信自己能提出问题。

教师要经常启发诱导他们积极探索和发表独立见解,刚开始时,学生的提问不可能马上提到点子上,这时不要急于求成,可让学生从模仿、提出小的问题入手。

通过模仿提问使学生尝到提问的乐趣,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知道了课堂上提问并不是教师的“专利”,从而增大提问的胆量。

2、教给质疑方法,培养质疑兴趣,使学生善问

“授人于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

”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教以渔。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爱因斯坦)。

这里就有一个方法问题。

首先,要运用多种手段创设良好的氛围保护好学生的好问和好奇的天性。

其次,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这份天性,教给质疑方法,使学生乐于质疑,从中能享受到质疑的乐趣,而不是把它看作是苦差事。

也就是说“乐在其中,才会有吸引力和产生内趋力。

”第三,要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

课堂上,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不住要领,有时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没有思维价值,有时冥思苦想提不出问题。

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也就是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提问。

如:

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与未有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质疑,从新知识的意义、性质、特征上质疑,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质疑,从课题上质疑等等。

也可让学生在知识的来龙去脉上质疑,在知识的作用上质疑,在知识结构上质疑,在知识的模糊处质疑,在概念内涵,外延的拓展上质疑等等,促使学生在自己提出的问题驱动下,积极思考,不但获得了渴望获得的知识,而且逐渐培养了学生的质疑兴趣,提高质疑水平。

但教学时我们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

课堂上学生有时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有的甚至是不沾边的问题”。

这时老师要组织学生讨论,进行筛选。

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

可以说,质疑的方法很重要,但这也不是一两天,几节课就能实现的,它要我们在平时脚踏实地地去训练,有意识地培养。

 3、创设问题情境,营造质疑氛围,使学生乐问

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而且还要依赖于问题情境的设置。

因此,老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创设新奇别致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质疑兴趣,以趣生疑,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

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

而且教师要把引导学生质疑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保证有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质疑。

无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教师都要积极鼓励、引导,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质疑问难的氛围,使学生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使学生乐于提问题。

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

有了“疑难”就要想方设法解决。

如何解决?

(1)带着问题来。

“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学生发现、提出的问题如果是必须解决的。

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压抑学生的积极性,释疑的方法不妥,也将影响质疑问难的作用。

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如果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老师起组织作用,得出正确结论必然会产生更深刻的效果。

(2)带着问题走。

也就是说,不是仅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

由此产生的联想,有何收获,以后在遇到同类问题时如何解决等都是好的再生问题的方法。

从而实现“无疑——生疑——释疑——质疑——生疑”的良性循环。

 4、勤于实践,多示范多比较,使学生常问

敢问不难,常问不易。

一个人的手指也有长短,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水平各不相同,所提问题质量也就高低不同。

但是,学生提问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那么,学生的能力从何而来?

不是当“观众”看来的,也不是当“听众”听来的。

同任何事件一样,能力是从实践中来的。

勤于实践,能力必强。

我常想:

几个月能培养出一名熟练的汽车司机,二、三年能培养出一名优秀的飞行员,就在于他们学了知识后天天实践。

小学生学好数学必须勤于实践,这个“实践”就是“自学”。

所以,我们数学老师不要总是“抱”着学生走,生怕学生摔倒了;我给自己订了一个教学原则:

给自学让路;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决不独霸课堂教学时间,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质疑问难的能力。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很多,关键在于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代化教学方法,提供多种的观察。

操作、思维及语言表达的时机,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有问题可想,有问题可提,有问题可议,加强训练,循序渐进,这样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研究课题总结

一、本学期课题总结

本课题组经过一学年来的研究实践,取得了一些令人欣喜的收获。

从课堂反映观察,实验班学生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在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较勇敢地提出问题,并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提高了研究的实效性。

二、下学期课题计划

1、研究者利用暑假加强理论学习,丰富实验教师的知识贮备

2、采用教师引导、小组合作、分析错例、多向思维等教学策略,逐步提高低年级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3、用所学理论再次分析修订上一步形成的课堂实施方案。

4、在课堂教学中实践上述方案,在实践中检验、反思、修正、补充、完善方案。

5、研究者总结实践成果,请专家指导,修改完善课堂实施方案,整理成书面材料。

实践证明,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研究,能较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多种途径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的。

《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问题是教师与学生传递思想、情感的纽带,是沟通师生认知活动的桥梁。

问题能将教师的意图传达给学生,又能及时地将学生的情况反馈给教师。

学生能否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主动参与,能否成为交互的、和谐的、高效的、完整的学习过程,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数学教学的目标。

课标指出:

“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可见,问题意识的培养已成为数学教育活动的重要目标和组成部分。

并且课程标准最突出的一个亮点就是突出了“过程性目标”要学生“经历、体验、探索”。

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正是让学生主动探索的切入口。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问题的质量,让问题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并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才能真正改变教师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使学生适应经济时代和未来社会的需要。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解决低年级数学教学现状的需要。

在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注重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于是对低年级学生进行了口头调查。

在调查中发现了三种情况:

一是学生随心所欲地问,针对性不强;二是学生能提些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问题,形式上的问题;三是学生能用数学语言提出自己真实所在的数学问题。

并且发现低年级学生提问频率虽然较高,但学生不知从何处提问,提不出数学问题,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更不多。

学生大多思考的仍是教师提出的问题。

一个人若没有疑问,哪来的创新可言?

问得多,必然想得多;问得深,必然想得深。

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是天生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促使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呢?

为此我开展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我们认为以下的教育理论和思想是支撑本课题的理论:

1、杜威的教育理论

就哲学而言,哲学强调由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向对人的内部世界的探索以及对人自身命运和价值的思考。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描绘了他的教育观点,他认为学校应该是大社会的一个缩影,而在这一社会中,课堂教学应该是真实生活的问题解决的实验室。

他鼓励教师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并帮助他们探索重要的社会的和智力的问题。

杜威的门徒克伯屈认为,学校学习中应该把儿童分成小组,并让他们去进行他们自己感兴趣的设计和选择。

主体教育论要求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种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活动,然而一切创造“始于问题”,这就很明显地看出杜威的教育哲学和现代教学为我们的课题提供了哲学基础。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化的,其中之一是帮助学习者做好在不确定的情境中解决问题的准备。

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的技能,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3、《数学课程标准》中最突出的一个亮点就是突出了“过程性目标”,要学生“经历、体验、探索”,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正是让学生主动探索的切入口。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这一问或许就是真理最初的涟漪,它的意义深远。

因此,在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后,提高问题的质量,让问题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并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灵魂所在。

三、课题的研究现状

随着《国家课程标准》的颁布,近来的《小学数学教师》和《中小学数学教学》等杂志上时常能看到有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主动探索方面的信息。

他们对教材所选取的内容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在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和形成知识技能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颇有成效。

而我的研究则更注重学生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创设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自我反思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提高他们的问题质量,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形成新的问题的能力。

也就是: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

(积极的情感伴随问题提出的整个过程)。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我们把本课题研究的目标确定为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使他们敢问、会问、善问,逐步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具体表现:

1、学生目标

敢问:

即自己有了想法、问题、建议等后,有胆量把这些问题抛出来,勇于发表自己见解,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探索精神。

会问:

能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萌发猜想;并能综合运用原有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系统分析,理解信息,能广泛收集各种信息,从各种信息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善问:

善于抓住问题的实质,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学习状况,从不同角度探索知识,寻找方式方法,能积极进行独立的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不拘泥于接受答案,善于质疑问难,善于自我反思,敢于向老师的答案挑战,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对问题的独立见解,并有其深度。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问题为主线,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并使学生思维向敏捷性、创造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发展,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创新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教师目标

善于学习,具备宽广的视野和创新学习能力,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做一名具有创新精神的老师。

善于启疑,提供培养问题意识的背景,背景应与学生心理、生理相协调,具有新奇性、启发性、趣味性。

体现教学始于问题,推进于问题,发展于问题。

教师要有热忱而悦纳的态度,改变重结果的评价方式,对学生敢于提问的品质给予充分的肯定,以培养和助长学生“自信、独立、机敏”等人格特征,尊重学生不寻常的言行,避免有危害性的批评。

教师善于倾听,善于从多种问题中筛选实质性问题,去引导学生探索研究。

帮助、引导、促进学生整合知识经验,从而再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五、课题实验内容

1、探索激发学生提问的情境类型。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问是学生学习的动力;问是学生学习的起点;问是点燃智慧的火花。

巧妙设障布疑,把学生置身于研究数学问题的氛围中,能诱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

这样,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爱问”。

2、探索增强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

走近学生的身旁,走近学生的心灵,认真倾听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提问,在学生尽情地表达中接受学生的“闪光”问题,不断促进学生用数学眼光发现问题。

然而每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都有安排,学生的问题势必会影响教学进程,如何取舍?

是本课题再研究又一侧重点。

取舍的关键要根据当时的教学环境、学生表现以及知识本身的系统性作出及时、合理、准确安排。

3、探索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的途径。

所谓反思,就是通过批判、推断、概括、抽象化思维活动,将新知识在头脑中进一步完善、丰富和系统化。

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不断反思,不断进行数学思考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及时地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思考同学们提出了哪些数学问题?

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教学结束时,可以让学生回顾一下,已经掌握了哪些?

还有什么问题?

启发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一次再认识。

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断的反思中,在已有的基础上就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研究对象:

确定研究的对象是一年级一个实验班和一年级一个对照班(均使用人教版教材)。

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结合个案研究、案例分析、学生访谈等手段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记录,通过阶段小结和评价,对实施过程进行调控,促使课题扎实有效地开展。

(1)行动研究。

对课堂教学进行大胆尝试,课后进行深入地分析与反思。

(2)个案研究。

确立个案,针对学生“问题意识”形成的前后进行个案跟踪。

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08.12—2009.3)﹚

(1)分析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

(2)考察论证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申报课题;

(3)制定研究方案、立项。

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2009、3——2010、6)

(1)以班级为被试单位,展开实证研究;

(2)每学期制订阶段性计划、总结;

(3)中期成果交流,检查、调整研究进度。

第三阶段:

验收阶段(2010、6——2011、1)

(1)后期成果交流;

(2)撰写实验报告和实验论文;

(3)召开课题研究的总结会议。

八、课题组织与管理

1、实验对象:

桥头第一小学一年级3班、一年级4班、一年级7班。

2、课题主持人:

田生菊

县级小课题

《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研究》

结题报告

课题主持人:

田生菊

一、研究背景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知识经济的日益发展,世界经济的激烈竞争,迫切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爱因斯坦说: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

”一个习惯于接受现成答案而不能产生问题的学生,是绝对谈不上创新的。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二)本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

低年级孩子由于年纪小,经验少,许多事物在大人看来是司空见惯的,但他们却可能不理解,所以相对于中高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好奇心更强烈,但是在当前的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我们却看不到孩子们大胆地提出问题,到底是什么让这些孩子不愿这样做呢?

二、概念界定

数学问题意识:

指人们在数学认知活动(数学概念的学习、数学命题学习、技能形成与问题解决)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和解决问题。

三、研究目标

1、分析低年级学生不敢提出问题的原因,从而通过研究,找到让学生敢于大胆地提出问题的途径;

2、通过不同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课题研究,增强本人的教科研能力,积累经验,为以后顺利开展教科研活动打下基础。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原因的研究:

通过平时与学生的交谈和教学中的观察,分析低年级孩子不愿提出问题的原因;

(二)途径的研究:

通过不同的途径,让孩子能乐于提出问题;

(三)策略的研究:

通过不同的教学策略,培养孩子探索问题的能力。

五、主要的操作措施

1、调查研究:

通过平时与学生的交谈,及教师的观察,以此分析低年级孩子不愿提出问题的原因,为后面的研究奠定基础。

2、理论学习:

加强理论学习,丰富实验教师的知识贮备。

3、课堂实践:

采用教师引导、小组合作、分析错例、多向思维等教学策略,逐步提高低年级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4、反思总结:

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最后进行课题研究总结,将实践探索从理论上加以升华。

六、研究成果

通过一年多的研究,我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效,基本达成了预期的研究目标。

(一)通过平时的观察、谈话,分析出了低年级学生不愿提出问题的原因。

1、小学低年级孩子还不能完全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在学习活动中,他们的注意力很不稳定,爱做小动作。

他们常常无视课堂纪律的存在,一会儿弄橡皮,一会儿玩铅笔,身边的每一样东西都可能成为他们手中的玩具。

作为老师,有时候为了让教学顺利地进行,常常控制着孩子的一举一动,孩子在被动的状态下学习着数学,自然对数学也就失去了兴趣,有句话说得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没有了,我们又怎么奢望孩子能大胆地在数学中提出问题呢?

2、有的老师总认为老师就应该有个老师的样,不能和孩子们嬉皮笑脸,不然就很难管好学生,所以在平时,对孩子总是很严肃,孩子们一看见老师就望而却步了,有些孩子发现问题可能并不一定在课堂上,而有可能在课外,但是他们不敢把自己发现的问题告诉老师,在孩子们心中,这些问题可能永远是个谜。

3、传统的师道尊严也使这些孩子受到了影响,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对老师是非常崇拜的,在他们心里老师说的话都是对的,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即使当老师发生错误时,他们也不敢大胆地提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